《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5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五集)  2010/7/2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33-0005

play-sharp-fill

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太上感应篇」,这是经题。太上是尊称,尊称道教的始祖老子。老子,他生下来的时候,头发就是白的,他道德学问又很好,所以称他为老子。他的本名,姓李,名耳,号老聃。

 

我们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教,而三教的教诲,都是非常相应的。为什么?因为圣贤人的教诲,它都是从性德流露,是相通的。人假如有分别、执着,他就会比高下,就会觉得不相同。所以在清朝,雍正皇帝看到了这些学习儒释道的学子,产生很多分别、执着点,所以写了一篇「雍正皇帝上谕」。里面就提到,「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三教的教诲,它都是相应的,理同出于一源,都是教人断恶修善,这些教诲,都是从圣贤人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

 

「太上」,尊称老子。太上,我们深入这个称谓,「太」,是指至大,其大无外;「上」就是至高。所以至大至高,其实,也是对性德的赞叹。所以,这个「太上」,就是我们自性的尊称。这一段教诲,也是我们真心流露的时候,人就是这么做人处世的。真心,用一般俗话讲,就是每一个人本有的良心、良知。所以我们遵从《太上感应篇》的教诲,其实就是随顺自己的性德;不这么做,就是违背自己的性德了。

 

世间人都很强调要聪明一点,很多父母也希望把孩子教聪明一点。其实小孩能保持天真,反而是好事。因为俗话讲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人以为聪明,事实上,所思所想违背性德、违背《太上感应篇》,其实是被自己给误了。因为违背性德,是最吃大亏的事情,那就恢复不了性德。所以随顺习气,对人的伤害小,对自己的伤害最大。我们违背性德,这个每一念是「感」,就会感来境界,就是「应」,而遵从《感应篇》的教诲,随顺性德,一念清净,感来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人这一生最值得珍重的,珍惜、重视,绝对不能丝毫掉以轻心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精神、思想。为什么是精神、思想?其实用感应的道理,我们的体会就更深刻。一念净,就跟佛法界相应、跟极乐世界相应,佛界缘起了。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有没有感应?有。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感应到会有什么发生,但是这个时代,什么人最有福气?老实听话的,相信佛菩萨的教诲的,这样的人最有福气。因为佛,他是彻底觉悟,整个宇宙人生真相他都看到了,我们还没看到,但是肯听话照做,就得大利益。这个时代能受益的,是能相信圣人所说的话,相信圣言量。当然相信以后,进入解、行,真正去实践,他自己也会证入的。所以我们净土宗祖师,莲池大师,他老人家就讲到(他是临终的时候讲的),他已经好几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感应就现前了。所以在佛经里面提到,人只要至心念这一句佛号,西方极乐世界就开一朵莲花。你念得愈真切,这个莲花就愈大。诸位同仁,我们昨天的莲花变大还是变小了?感应,每天有消长,惟人自召。

 

所以,真正了解感应的道理,人对于起心动念,就非常的谨慎。而当我们因缘成熟,往生的机缘成就了,阿弥陀佛就拿那一朵莲花来接我们。所以,大家念佛的时候就观想莲花愈来愈大,假如我们起烦恼了,就观想莲花愈来愈小,或者都要枯掉。这个时候,警觉性就会高,愈念愈生欢喜心。所以一念净,往生西方的这个因缘就愈来愈成熟;一念染着,九法界的因缘就应。所以,一个人,一个念头,就是十法界的种子产生了。这个摆明了十条路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要走哪一条?佛菩萨只能把真理告诉我们,至于走哪一条路,佛菩萨决定不了,惟人自召,那要靠我们自己。俗话讲的,师父领进门,修行靠各人。

 

而佛经上也给我们讲得非常清楚,时时是六度存心,感菩萨法界;是了解苦集灭道,了解人我空相,这个是罗汉,声闻道;了解十二因缘,是辟支佛,是缘觉道。十二因缘,就是人为什么会轮回的原因所在。人很容易产生「爱」,爱之后,就要去「取」,取了就执着要占有,这个就轮回心,就一直转不出去。所以人能放下占有,不去贪爱,那就不会在六道当中困住。不过,这个能力都不容易。

 

五戒,感人道;十善,感天道。师父常提醒我们,不往生就不得了。为什么不得了?很难不堕落。五戒,感人道。那我们冷静,我们自己起心动念、一言一行,跟五戒相不相应?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我们学佛法,深入其经义,尤其大乘佛法,他持的是心戒。今天不杀,我又没有杀害他人。从相上,是讲不杀害;从心上,是指不恼害众生。其实,我们在性格当中,非常的暴躁、强势,就很难不恼害众生。

 

所以从儒家的榜样,确实,我们谨记师父强调的,「学儒,要学孔子」,孔子是温、良、恭、俭、让。像夫子的风范,才能持好五戒,才能持不杀。温和、善良。温和,处事柔软。善良,善解人意,不会常常记人家不好的,留在心中的,都是人家的优点跟付出,不计人家的过失、恩怨,「恩欲报,怨欲忘」,这是善良。而且厚道,就像《了凡四训》里面讲,「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善良就很厚道。恭敬,这个恭敬,对人,尤其我们修道,要从恭敬心培养起。佛家讲「礼敬诸佛」,儒家讲「毋不敬」,这是恭。节俭,时时想着节省下来的财力、物力,能够让更多人受用。其实节俭就接近仁慈心,他时时都能把他人放在心上,希望他人能多一些受用。让,谦让、礼让、退让,这是孔子的修养。

 

所以师父讲,「内修五德」,「五德」就是以夫子的修养做榜样;「外修六和」,跟人相处能守六和敬。六和敬我们比较熟悉,「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而修六和敬是「感」;真正成就六和僧团,化解劫难,就是「应」。所以师父讲到,这个世间只要有正法僧团出现,这个世间、这个地区就不遭难了。大家相不相信?其实这个道理并不复杂。为什么有真正六和僧团出现,可以化解灾难?因为灾难的根源是人心,人心有教化,他一转善念,这个灾难就化掉了。而「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而当这个僧团出现,最起码四个人以上依照六和敬去做,真做出来了,这个世界上的人一接触,他就佩服,他的善根就流露了。所以世间只要看到真榜样出来了,人心就会转。假如没有真正去做出来,那世间人就会想,那都是讲一套,做一套,他对于圣人的经教不容易产生坚定的信心。

 

我们很冷静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哪一个人是因为直接看了佛经就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那很少。我们今天听师长讲经,非常的信任,是因为师长他老人家做到了。所以教化要产生长远的效果,最重要的还是要身教,我们自己能做到。有这样的团体出现,上天有好生之德,他也不想降灾难。为什么还是没办法要降灾难?因为众生不回头,不能再让他继续造业了。所以灾难降临,也是慈悲,让人不要再造更深的罪业,因为不回头。可是假如众生有回头的机会,那一切神灵都护念那个机会。所以昨天师父讲的,真正依照经典去做了,用宗教的话,叫众神灵都保佑。

 

人心转变靠教育,我们自己也要把教育搞清楚。在这个时代,我们一提到「教育」就会想,我是大学生,我上过研究所,我受了不少教育。而教育真正的含义,那不是只是学历高而已。学历,在这个时代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而古代的教育,最重要的是道德的提升。「教」字,「上所施,下所效」;「育」是「养子使作善也」,都是强调德行、善心。

 

而且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有三个范畴。第一个,了解人与人的关系。今天,我们跟亲朋好友相处,常常都会对立、冲突、摩擦,我们没受好教育。这五伦大道,人与人和睦相处,我们才是懂道理。所以我们这一个时代,叫补习教育,都是成年了,才来补这个重要的做人的课程。古代,他们有伦理道德承传,甚至有大家族的家教教育,从小看到父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就懂得怎么处世待人。所以第一个,人与人的关系。

 

第二个,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我们没有遇到师父讲解这些道理,真的一辈子好多事情根本都搞不清楚,甚至连想都没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大课题,因为这个地球都快不能住人了。可是到底大自然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没有读经,根本不懂。那个叫天灾,天灾跟人心,它是分不开的。所以儒家讲,《尚书》提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所以我们在探讨环保问题、环境问题,假如不明白这个真相,没办法解决。我们看,这个社会面对很多严重问题,提出了非常多的理论,甚至于投入大量的金钱跟人力,反而没有改善。我们说,环保,这不知道致力于多少年了,可是不能找到根本问题,那是徒劳无功。

 

所以,我们觉得非常幸运,我们能遇到彻法源底的教诲,儒道释三教的教导。佛家讲得很清楚,贪心感水灾,瞋恚心感火灾,愚痴感风灾,人心不平感地震。这几年,世界各地灾难频传,我们冷静去观察就清楚了,为什么那个地方水灾多,为什么那个地方风灾多?根源,人心的贪瞋痴慢造成的。化解灾难,还得从息灭贪瞋痴慢下手。师父常讲的,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所以温室效应愈来愈严重,我们假如今天发脾气,那就是把温室效应又加重了一分。所以假如把天下为己任,不愿意再给这个世间添乱,对自己起心动念、调伏习气就更下功夫。确实,我们现在跟这个世界是休戚与共。

 

教育第三个重点,是了解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人与不同维次生命的关系。《太上感应篇》里面讲到,「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我们的善心,都能跟天地鬼神相交感。所以,学习《太上感应篇》,是真正受好教育。明白因果,断恶修善,这是德行很重要的根基。

 

刚刚跟大家讲到「感应」,十法界都是心所感。贡高我慢、自大,感修罗界,阿修罗;贪心感饿鬼道;瞋恚心感地狱道;愚痴就感畜生道。所以我们一明白这个感应的道理,我们自己就对自己负责了,不会怨天、不会尤人。而真正有决心当生成就自己的道业,这一份心是感,就能感得佛菩萨、众神冥冥当中的加持,这个就是「应」。但是假如我们没有这个志气,随顺贪瞋痴,贪瞋痴是「感」,「应」是什么?「应」是妖魔鬼怪,会加持。就好像一个人做坏事了,旁边恶心的人说,「好,做得好」,那也是应。所以是得到助力,还是得到这些不好的感应,都要靠自己这一颗心。

 

所以,「太上感应」这一个经名就给我们很重要的提醒:遵从圣人的话,随顺性德,就会感来更美好的人生。我们立下目标了,就好好依教去奉行。

 

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31日15:23:4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4261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