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简介(十七作者:净常
唯识修观—三性观法
唯识义理,虽然无量无边,但总括来说,不出境、行、果三个阶段而已。所谓:明唯识境,修唯识行,证唯识果是也。境为所观之境,指上来所说之教理:如性识之别、八识四分、三量三境等。已知境界,即当起而修行,最后才能永灭诸障,证得菩提涅盘之果。有谓:修行如行路,若能认识环境(境),走上正路,则成佛路途虽远,只要步步踏实(行),终有成就之期(果)。反之,若不认识环境,盲修瞎练,误入歧途,则只有随波逐流,永远在生死海中浮沈而已!因此,修学佛法,境行果三字,不可不知。
关于唯识境,至上期为止,已说个大概,今当继续略说唯识行,所谓「唯识修观」。
一切佛法,说到修持上,千万法门,皆不离「观」之一字。虽说「止观」,其实只是一个「观」字,因为此二者系一件事,止者止息妄念,观者观照所修之法。如修净土法门,初下手时,要万缘放下(止),全神贯注,系念于阿弥陀佛上,口念耳听,自念自听(观),久久练习,妄想脱落,智慧即生。又初下手摄心一处,必十分作意,方能摄得,可见此中即有观,故说来说去,只有一个观字。修观方法,虽各宗不同,但其指归则一。如天台宗之空假中三观,华严宗之四无碍观及法界观,密宗有道场观、阿字观,禅宗之看话头也是观!净土宗念佛,即念即观,若妄想纷歧,散心念佛,则不得受用,必须口念耳听,如此念佛,则妄想无从起,如此即是观!因此修行莫要于修观!
今即简介唯识宗修观之法。又分二段,先说三性观法,次说五重唯识观。说三性观法前,须先简介五法。因三性观法,不离此五法故。五法者何?楞伽经,唯识论,将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
一、相─指森罗万象之事物,情与无情,何止千种形态,万种相状?形相虽各各不同,总名为相。
二、名─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表显诠释之。广五蕴论云:「于诸法自性增语」谓之名。
三、分别─在万物之相和名上,思量之,识别之。如人闻「名」,则其物体之「相」,必浮于心,于是有所谓之大小、高低、美丑、是非、善恶等妄想出现,谓之分别。
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了前诸法,如幻如化。乃一种清净无染、正确无谬之智慧,谓之正智。
五、真如─由前正智而证得之不变不异之真如理体,谓之真如,理因智明,智因理发。
此中前二是所变境,第三是能变心,能变之心自缘所变之境,所谓「自变自缘」。以上三者皆属有漏法。
第四正智,是就所变境上,观其自性,离常离断,契于中道,属无漏法。
第五真如,是心境一如,湛然寂灭。非言谈所及,非思虑能到,唯有清净无染之正智,方能正确的与之契合。
已说五法,再说三性,以五法又可归为三性:
一、遍计所执性—遍计,就是周遍计度之意,指一般凡夫迷倒之妄心。所执性,指在迷心之前所妄现之我相法相。此当情现相,即叫遍计所执性。其实万法因缘生,何来真实之我、法?所谓之我、法,只是在迷心之前才有,并非真有。如在暗夜见麻绳,误以为蛇,蛇乃妄有,理上则无,是心外法,应遮遣之。
二、依他起性─「依」是随的意思。「他」指众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及增上缘。「起」即生起。谓世间一切诸法,都是仗因托缘而生起,绝无自然生或无因生者。世间诸法,既依缘而生,亦必是依缘而灭,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既是依缘生灭,则生非实生,灭亦非实灭,世间诸法,皆是如幻假有,无有实体。依他起性是心内法,吾人必须深信,并应时起观照。故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依唯识论言:依他起性有二种。一曰染分依他,即有漏因缘所生之法,亦即「有漏有为」是。一曰净分依他,即「无漏有为」诸法也(有为而通于无漏之法,即四谛法中之道谛也。)
三、圆成实性─此是依他起性之实体。易言之,此即一切诸法之本体,即前述五法中之真如。圆成实有圆满、成就、真实三种意义。「圆」是说真如遍于一切处。「成」是说真如不生不灭。「实」是说真如清净无垢,非是虚谬。
世间万法森罗,归纳起来不外上述这三性而已!
至于三性与五法相摄情形如何?曰:五法皆是依他起性,唯前三是有漏有为,故属染分依他。后二通无漏有为,故属净分依他。(正智是修德故,真如是二空所显真理故)。又前三虽是依他起,如幻假有,但是一切众生却执为实我实法,故亦属遍计所执性。而第四之正智,虽是依他起,以其称性故,复可名圆成实!第五之真如,是色心一切诸法之实性,乃正属圆成实!
由上述可知:三性观法之下手处即在观万法皆是依他起!一切凡夫,由于不懂依他起,必然现起种种遍计之妄相,并且被这种种遍计之妄相所困扰与束缚,因此长期的流转于生死苦海之中。反之,吾人若能于依他起之万法上,运用智慧,时时觉悟,一切法相皆是因缘所生,生即无生,灭亦无灭,不被假相所迷,即能远离遍计执之妄相,而证入圆成实之妙理,跳出生死轮回之漩涡,步入涅盘安乐之殿堂!
修此三性观法,自浅至深,有五重次第,称为「五重唯识观」,此义云何?下次再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