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20集/文字/MP3)jingkong法师主讲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二十集)  1983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14-0020

MP3下载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讲。请看经文: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这一段经文是讲因缘聚会它就现相。「若福德有,不了缘生」,这是一般众生的误会,以为福德真有,这是由于不明了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福德也是缘生之法,因为不明了究竟的道理,于是「执着实有相」。「发心执着,施与报相,相有数量,故不说多。」因缘聚会所现的相,这个相是虚妄的,如果这个相要是实在的话,那就不是因缘所生的,因为因缘生法的定律就是无自性。众生在一切相里面不了解这个真实的究竟,产生了误会,以为一切法是实有的,于是在一切法里面就发生牢固的执着,这是很大的错误。经上说,如果福德是有实,如来就不说福德多。有心非实,纵有福也不多。须菩提尊者懂得世尊的意思,所以说『以福德无故』,福德这桩事情是我们世间人念念不忘,勤苦的去追求,唯有真正见性的人,才能够了解事实的真相、无我法,明白福德实在是无,所以如来说『福德多』。这两个「说」字,表面上说的是福德,其实说的是因缘,我们要想得果,一定要修因。

 

这里有几条我们细细在此地来讲。「以福德无,明了性空、境假,无住布施,无上菩提,福慧两足,离相归性,故说得多。」为什么说福德无?能修福的这个性是空的,福德之相是因缘所生,即空即假,即假即空。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恍然大悟,佛为什么教我们无住,无住就是一切不执着,这个地方说的就是对福德不执着;不但对福德不执着,对无上菩提也不能执着,而行布施,这样才真正成就福慧两足,如来在果地上称之为福慧二足尊。佛说多的意思是说的离相,离了相,归性,唯有称性才说多,这个多是不落在数字里头。落在数字里面,再多还是有限,譬如我们讲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数的七宝还是有个数,既有数就不是真正的多。唯有离相归性,与性完全相应,性是空寂,性是本来无一物,这是真正真实之多。

 

这一段经文里面,「福是指果报,德是指因缘。前段的因缘得福是因果分说,这个地方的经文是合起来讲」。「福德是缘生之法」,凡是缘生「即空即假而无实」,没有真实的自性。「一切众生,但能布施六度,深植因缘」,佛教给我们种因,「因缘聚会,福德便生」,生起就是现前;换句话说,如果你要是不种因,福德是不会现前的,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明了。所以,佛在经论上一再的劝勉一切众生要无住布施。「彻底明了缘生的道理,观一切法(世出世间法全包括在其中)即空即假即中,全无福德之念」,心里不能存着这个念头。为什么?因为它是因缘生法,当体是空,相假,用中,体、相、用,体是空、相是假、用是中,所以不可以存这个妄念。菩萨修因为什么?「但为利生」,只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离念离相」,离念,这个念头都没有,离相是三轮体空,不着我相,也不着众生相,前面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广修三施」,布施有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是为福慧双修,悲智具足」。佛说这一段话的用意就在此地。请看下面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即非、是名。「这是解释上文无实乃多的意思。」如果有实,如来就不说多,有实是落到实在的数目字里头,那就不说多;无实是不落在数字里头,与法性完全相应,这才乃多。经文就如来色相上来讲,给我们说色即非色。「百福相好,万德庄严,福德之多,莫过于佛」,佛是现身说法。经义很深,实在说也相当的明了,不过我们需要注意,佛在大乘经典里面常说,学佛必须要具足善根福德,福德还在善根之先。我们读《华严》,在「世主妙严品」里面,也就是《华严经》的序品,诸天表法的当中,是以忉利天王表初住菩萨,初住菩萨有大福德;以夜摩天王表二地菩萨,二地菩萨有大善根。从这些表法的义趣当中来看,成佛十号里面有二足尊,那就是福慧都圆满,这个足是满足而没有欠缺,福德跟智慧都满足。由此可知,佛不是不教人修福,佛不教人修三界有漏的福报,佛教人修无漏的福德;佛不教人着相,求很多的福报那就是有实,佛教人修称性的福报。所以成佛必须要以一百劫的时间来修相好庄严,百福庄严。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没有不贪图福报的,如果佛要是没有很大的福报,令那些贪欲众生起羡慕之心,诸位想想,佛又如何能够接引他?佛为了接引众生,一定要修四摄法里面的同事法,与众生同事,与众生同一个爱好、同一个志趣,众生很容易为佛所摄受,甘心情愿的接受佛的教诫,依教奉行,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由此可知,佛修福德乃是度生方便。众生修福,又何尝不是为善根、为悟入作基础!这一点意思我们一定要明了,不能够误会。

 

再看下面的批注。「能所庄严,皆缘生法」,能庄严的、所庄严的都是因缘生法,「必得深解缘生的道理,体会具足色身等也是即空即假、即假即空,这样才能二边不着」,能所二边都不执着,心多清净!「然后性相圆融不异,则见相便是见性」,好比古人所比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见器就是见金、见金就是见器,因为金与器不异、不二。「其所见者,乃无相无不相,亦即如实空、如实不空之全性。」这是讲悟了的人由器上见性,不但见性,见的是全性;迷的人着在相上,着在相上他见不到性,这是说迷悟不相同。悟了知道这是一不是二,迷的时候他把它分作二,他认为这两个不是一,这个问题说来说去还是一个迷悟的问题。我们再看下面经文,「即相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前面讲是从色身见,这个地方讲相见。须菩提尊者很聪明: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注意这个『不应』,不是说不可,是不应该。讲到相,「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说如来的应身;说身具无量相、相具无量好,这是说佛的报身,讲具足相是指报身」。报身的相具足,应身的相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比起无量相、无量好当然差很多。「相亦缘生,即假即空,故言不应。」不应该,不是说不可,不应该这么说法。意思就是不应该这样说法,也就像前面经文佛常讲的「莫作是说」,「不应」有莫作是说的意思。总而言之,「凡是讲是名,令其不可执异也;凡是说即非,令其不可执一也。不执着一异,是为圆见」。「见圆则知亦正,知正则见亦圆。」如何能够做到知正见圆?只要你在一切法里头不执着异,也不执着一,那就是圆见。「若知一切缘生」,世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里面,「则见一切法不一不异」,不一不异就是诸法如义,「故虽诸法,而皆一如也」。诸法是森罗万象,无量无边,不一;虽然不一,无量无边,皆是因缘所生,皆是即空即假、即假即空,所以它又不异,这就叫做一如。比喻像前面所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缘生」,有三点重要的意思我们必须要晓得。第一点,「世出世法,一切皆空」,本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有万法皆空这个意思,「唯因果不空,缘生法故」。为什么?如果因果要是空了,缘生法就没有了,既然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你就晓得因果不空,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到,这是缘生法里头重要的教义。「果地(说佛菩萨)不昧因果」,因果不空,不昧因果,「故菩萨畏因」,对于一切的造作非常的慎重,「虽一切即空即假,以即假故,因必有果」,这是讲到真实的定律如此。因一定有果,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净因有净的果、染因有染的果,因与果必定相应。「以即空故,因果虽胜,亦无执着」,就像如来相好依正庄严,这是殊胜到极处,可是也不必执着。为什么不必执着?因果空故,缘生之法了不可得,所以虽胜也没有执着,虽胜也不会起一念欢喜心,虽胜也不会起一念贡高的意思,这是我们要觉悟的。

 

第三点,「说缘生,意在明其本不生」。我这里也做了个比喻,「如观云海」,我们在高山看云海,或者你在飞机上飞在云层上面,你看空中的云海,千奇百状,这是缘生之法,它有没有生?它本不生,这个云海里头千奇百怪的变化,它不是为你欣赏它在那里变化,不是的,它是自然无心,是因缘聚会;虽然聚会现的假相,这个假相依旧是不生,正因为不生,所以它也不灭。希望诸位从这个地方能够稍稍体会到这个意思。「若能体悟,内三际心不可得」,三际心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外一切法本不生」,因为一切法是缘生的。内不可得,外本无生,这个时候的心境岂不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真一了百了,天下太平」,这是真正的天下太平。

 

宋朝潭州黄打铁,往生西方的时候说了一首偈子,「太平将近,我往西方」。明明我们现在是个乱世,他怎么说太平?你就晓得这个太平的意思,是自己内证无所得、外证无所生,一切妄念统统息了,这就叫天下太平。证到这样的境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说到这个地方,我在此地慎重的告诉诸位,学佛你要不想得一个结果那就罢了,如果要真正想得一个结果,一定要明理、要断疑、要生信、要一门深入才能成就。以潭州黄打铁这个例子来看,它是一个不识字的粗人,靠打铁度日,一天不做工,这一天一家的生活就没有依靠,他一家四口靠打铁过日子,生活非常清苦,也没有积蓄。这也正是他的增上缘,他是体会到人生苦,太苦了。有一天有一个出家人,化缘的出家人,从他家门口过,他这个小铺子门口过,他一见到就很欢喜、很恭敬,把出家人请到小店坐一会儿,供养一杯清水,供养一杯开水,他连茶叶也没有,他就向出家人诉苦,他说:「我工作太苦了,生活太苦!你老人家有没有什么方法救救我?你要是叫我修行,到庙里去,我没有时间;如果是需要花钱做功德的,我没有钱。你要教给我一个方法,既不耽误我做工,又不要我花钱,这样能够度我。」

 

诸位想想,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可是佛门当中真有,这个法师不吝法,就教他念佛法门,把念佛的好处、功德利益讲给他听,告诉他:「你每天念阿弥陀佛,念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耽误你的工作。」从前大陆上打铁的人拉风箱,风箱拉出来「阿弥陀佛」,推进去「阿弥陀佛」,打铁的时候拿铁锤打下去「阿弥陀佛」,提起来「阿弥陀佛」,一天到晚阿弥陀佛。他听了这个办法好,这个办法好极了,不耽误工作,又不要花钱。他这样做下去,他太太就说,你打铁已经很累,再念阿弥陀佛不更累吗?他跟他太太说:「不,从前我没有念阿弥陀佛,我每天打铁感觉到工作很累。现在我念阿弥陀佛,好像我的工作很轻松很愉快,不觉得累!」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换句话说,他精神的生活充实了。这样他念了三年佛,有一天跟他太太讲,他说我要回家了。他太太说,你的家就在这里,除这个地方之外,哪里还有你的家?他跟她笑笑。到这一天,换了一身干净衣服,生活太穷了,哪有新衣服,换了干净衣服,洗了个澡,还是照样打铁,打着打着,他念了一首偈:「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天下太平,他这一锤下去,就往生了,他往生是站着往生。潭州也是佛法的一个胜地,这个地方的人一看到黄打铁,念了三年佛居然站着往生,他也没害病,而且是预知时至,这样好的瑞相,这是现身说法。潭州一带的学佛人从此以后念佛人就多了,为什么?看到黄打铁这个榜样。

 

我们想想黄打铁他之所以三年功夫能到这样的程度,诸位要晓得,第一,他是真正想离苦得乐,这个世间太苦,他真有这个心;换句话说,对于娑婆世界没有留恋,心地真诚,一味只求往生净土。我们一般念佛人嘴里说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阿弥陀佛现在来了,告诉你,「你不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吗?好,你现在跟我去!」你肯不肯去?你又舍不得,你说,不行,阿弥陀佛,我现在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办完。那阿弥陀佛还在旁边等着你,等你几十年,哪有这种道理!可见得那些念佛人、学佛人都是口是心非,所以阿弥陀佛也没把你看在眼里头,你这个念佛只是种个善根而已,没有法子往生。什么原因?舍不得这个世界,这个世界虽然苦,还有好多事情舍不得,那就没法子,所以,连黄打铁都不如。黄打铁晓得身心世界俱不可得,所以他只念了三年,心地就清净,这是他往生最重要的条件。我们想想,我们在这个大经里面读诵听闻这么久,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通达这个道理?我们信不信?是不是真正的在做?如果通达、真信,又真真实实在做,我们做上三年,成就一定在黄打铁之上,不会在他以下,这是可以断言者也。

 

再看下面注子,这是讲到华严第四代祖师清凉国师,他解释《华严经》,在经题里面有这么几句话,我写在这里供给诸位做个参考。「能入差别有二」,差别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也就是一真法界,能入,能入一真法界,差别有二。这是什么差别?「一者身入,二者心入」,当然这两种差别是以心入为主,心入了,身自然就入;心要不入,这个身怎么挤也挤不进去;再给诸位说,没有门可入。心要入了,这个身真正入了。「心入有三」,这里头三要素,「第一个正信,第二个正解,第三个正行」。他老人家有几句简单的批注,「有信无解,增长无明」,你有信了,不解,增长无明。这个地方请诸位要看清楚,要把它记住,因为对于我们修学关系太大了,不但能成就自己,而且能够成就大众。「有解无信,增长邪见」。有信无解,我们现在在许多地方看到一些,学佛多半是带着有浓厚的迷信色彩,那就是增长无明,他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膜拜,对于佛法的教义完全不了解,但是他有很虔诚的一个信心,所以那一类是增长无明。这一类,世间有许多学者、有许多大学教授,还有许多其他宗教的传教士,他们也天天在看佛经、在研究佛经,好像懂得了,他信不信?他不信。不信,好像懂得了,不是真懂,增长的是邪见。纵然是佛门里面的人,「有解无行,其解必虚」,对佛法正法听大善知识讲解,他自己也能讲得头头是道,怎么样?他没有修行,没有依照理论方法来修行,这个解古德讲「说食数宝」,不是自己的,全是别人的,这种学问是道听途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其解必虚。

 

「有行无解」,真修行,无解,他不肯研究经,也不肯听讲经,他是老修行,认真在修行,「其行必孤」,所谓是盲修瞎练,这种盲修瞎练的人甚至他还有贡高我慢,对这些弘法的法师他没瞧在眼里,他以为这些法师有解无行,他是有行,有行可以不要解,行高,哪里晓得两者都是错误的。「若称法界」,这个称就是相应的意思,与一真法界相应,「三必无碍」,正信、正解、正行这三个条件同时具足,这才能入得了法界。说这些话最主要的意思是教我们应当防止所知障生,如果我们把经文天天研究、天天理解,也懂得一些了,可是并没有将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上,改变我们自己的习气,提升我们自己的境界,那么这些东西都变成所知障,所知障比烦恼障还要严重。你们想想,我执破了,烦恼障也破了;所知障得法执破,所知障才能破。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会联想到今天这个世界,可以说是一个思想极为混乱的一个时代,那就是说邪知邪见充斥在世间每一个角落,于是众生就苦不堪言。虽然科学昌明带给我们富裕的物质生活,精神则是痛苦不堪,物质生活的升高,道德水平的坠落,实在是得不偿失。这几年来,佛法渐渐被人注意到,尤其是欧美这些科技先进的国家,我在前天又接到美国那边的道友给我写封信来,他告诉我,在美国现在学佛的风气跟我们此地正好成一个反比例,那就是说,那边的人学佛的风气人数既多,而且又认真,可惜的是没有好的法师去指导。我是连续收到他三封信,希望我能够给他推荐几位法师到那边去弘法,去领导他们来修行。同时又告诉我,在美国佛法是一个初期的阶段,对于佛法里面各宗各派都没有什么成见,都能够接纳,所以他特别劝我最好是请几位专修净土的法师,将净土宗带到美国去,在那边弘传发扬光大,这个意思实在是很好。

 

我们想一想,我们今天佛门里面的四众弟子,不要说跟唐宋以前的人相比,实在说连明清的大德我们都比不上。我在讲经教学的过程当中,常常就想这个道理,我们的头脑、聪明智慧、福德因缘绝不比古人差,甚至有许许多多的条件我们比古人都好,古人梦寐所求求不到的,而我们今天垂手可得,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人家那么成就?细想起来这个道理不难明白,古来人用功,他有方向、有目标、有宗旨,一门深入,至死不变,他成功了;今日之下的人,所犯的毛病是好高骛远,个个都想做个大通家,样样都想学,结果学到老还是一事无成、一窍不通,病根就在此地。古人的道场具备它特殊的道风与学风,哪一个道场出来的人,一看就晓得;今天道风与学风都丧失,真正有心向学的年轻同修们,得不到这样的增上缘,这是不能成就的因素之一。

 

关于这一方面,我过去也是处处提倡,到处我都劝勉这些大德的法师、居士,希望他们开道场一定要先建立道风、建立学风,一个道场修一个法门、弘扬一部经论,足够了!我在讲席当中劝勉常常跟我在一起参学的道友们,我勉励他们、劝他们,你们用个十年、八年的功夫学一样东西。譬如你学《楞严经》,你在我这个小地方我供养你,你的衣食不要去忧虑,我这个小环境供养你,你学个八年、十年,你把这个经学通了,将来你离开我这个地方,你去建一个道场,建一个楞严寺,这个寺庙里面经书很多,一看全是《楞严经》,没有第二部经典,你所讲的经就是一部《楞严经》,一遍讲完再一遍,一遍讲完再一遍,像过去清凉大师讲《华严经》讲五十遍。天下有志学《楞严》者,都到你家来,我想天下人莫不尊称你是楞严菩萨,首楞严王,那有什么话说!你要是《法华经》,你也学个十年、八年,你离开我这个地方去建立一个法华寺,如此这般专讲《法华经》,你这个寺庙除《法华经》之外,找不到第二本经书,你成功了。你成功了,凡是跟你学习的人是个个都成功!

 

佛学院很难,太难太难了,佛学院里面要做大通家,要样样都会,那真是天才。华严会上,诸位想想,天才只有普贤菩萨一个人,他是样样都通,除普贤菩萨之外,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一位善知识只通一个法门,这个榜样不就是佛在一开端就显示出来了吗?佛法传到中国之后,我们中国的古圣先贤很聪明,一眼就看破,所以这些祖师大德们每一个人各立门庭,弘扬一部经、一部论,修行一个法门,人才辈出,个个第一,没有第二。贤首清凉一部《华严》,宗密大师一部《圆觉》,天台智者一部《法华》,每一个人都搞一样,不是样样都学。他们所走的路线是五十三参里面的善知识的路线,一切经论里头我只选一种,我只要通达一种,一生当中也只弘扬一种,除这个之外,我不会。「某法师专门弘扬这个,你向他请教」,推崇别人。这点意思在《四十华严》里面,我们看到几十遍之多,还不觉悟吗?我现在目前的状况还谈不上道场,将来环境改善一点,我们会有几个道场,这几个道场,我自己舍己为人。假如为自己,我只取一部经论就够了,不要讲那么多,讲这么多的意思在哪里?帮助后学,你们喜欢学什么经,我就给你讲什么经,希望你成就,希望你不要学我一生当中讲几十种,不要学,学我是一事无成,什么都不是!你要是专讲《弥陀经》,你把《弥陀经》讲上个几百遍、几千遍,你就是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经》,我都不会讲,你就是阿弥陀佛。你要专讲「普门品」,你不是观音菩萨,谁是观音菩萨?

 

所以我的主张、我的看法认为,一个寺庙、一个道场只需要一部经,一种修行方法。汉文翻译的经论也只有三千多部,如果我们国家有三千多个庙,一个庙里有一部,我们这个国家岂不是一个完整的佛法吗?这三千多家个个第一,没有第二的,哪有第二!用不着相争,也用不着嫉妒,个个第一,没有第二!众生喜欢哪一个法门,他就到哪一家去修,个个都证圆通,个个都得一心不乱,个个都能成佛作祖,这才是真正的佛法。我想除了这个路子之外,要想真正的成就,恐怕很难很难。这是我一点浅见,在此地提供诸位做参考。请看下面经文,底下这一段是佛示现给我们「即说非说」,请看经文: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

 

这个『念』是指如来本身,如来没有这个念头。

 

【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这个『念』是指须菩提,须菩提你不能有这个念头。你别以为如来起了个念头,『我当有所说法』,那你就搞错了。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经文,这一节经文是「说明佛说法之义,暗示教菩萨应如何离念」。根接触境界,有念是凡夫,无念是佛、是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什么叫有念、什么叫无念,这个一定要搞清楚。「有念:有有念,有无念。」我没有念了,没有念了,你还是有念,有无念,还是属于有念。换句话说,凡是有无相对的都叫做有念。「无念:无有念,无无念。」无念是绝对的,不但有念没有,无念也没有,这叫真正的无念;这个境界就是「寂照现前」,就是本来无一物,寂照现前的境界。我们再说凡夫,欲界的凡夫有有念,四空天的凡夫与无想天的天人也是凡夫,他有无念,所以他叫凡夫,都是属于有念这个范围。能所双忘,二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是佛、这是菩萨,所谓是圣人的境界。这个地方的经文我们要注意到。底下说: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为什么?有念就有执着,有执着是凡夫,决定不是佛菩萨,你把佛菩萨看作凡夫,那怎么不是谤佛?谤佛这个罪过就大了。此地说「圆证本性」,证,圆教初住菩萨就证本性,圆证是证得圆满的圆教的佛,在佛的果位上「方称如来」,是圆证本性,不是分证。本性是空寂的,「空寂性中,哪有念?哪有我?」有念、无念统统没有,哪有我?「有念即我执未忘」,我执未忘是凡夫,不是佛菩萨。「证法身,方成报化身」,才成就报身、化身。「报身、法身不一不异」,这个意思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详细,他讲一体三身佛,那一段说得很详细。「法身无念无说。」《华严经》里面菩萨说法,佛不说法,因为佛代表法身,无念无说。「报身、应化身虽说而实无念」,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但佛说法无念,菩萨跟我们说法也无念。不像我们凡夫,凡夫说法先有个念头,是依起念而说;佛说法是依无念而说。「佛之说法,无非对机。」这个道理,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三十六对法,就是说的这桩事情。三十六对法就是佛之说法无非对机。「法本无法,故说即无说」,这一句可以说是六祖大师第九章经文的解释。而六祖大师三十六对法也可以做这几句的说明,诸位互相一参考,意思就能够明了。

 

那我们要问,「佛何以能不起念随缘说法」?这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一般人总是先有念而后说,如果没有念来说,那不是说个胡说八道!他为什么可以不起念,不起心不动念,能够随缘说法,他说得那么自在,说得那么不可思议,道理在什么地方?「由于修因时悲愿熏习之力」,这一句是总说明。正如同我们现在开始学佛,我们现在在修因的时候,还没有证果,修因的时候,我们不也是发了四弘誓愿吗?「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大悲愿力,这种大悲愿力天天在熏习,熏成一个习惯,自自然然到时候它就随缘起作用。这个起作用,「如桴鼓之相应」,桴是鼓槌,敲鼓的槌子,鼓槌敲鼓,鼓就会响,「大扣则大鸣,小扣则小鸣」,大扣敲得重一点,那个鼓就响得大,敲得小一点,声音就小,「适如其分,自然而然」,这就好比随缘说法,「佛之说法,如是如是」,就像这个样子。不可以说如来有所说法,你要是有这个意思,那真是不懂佛说法的意思。结论说明说法「本无可说」: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这是把说法的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法是缘生(因缘所生),说也是因缘所生,说法的人也是因缘所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这个意思在本经前面已经说得很多,我们了解这个意思,才能够体会到佛说法的真实义,不至于再发生误会,不会再做谤佛的事情了。「正说时,即了不可得」,正在说的时候,当体了不可得,「说即无说也」,这就是说即无说、无说即说,这是佛说法的真实义又一种说法。前面曾经跟诸位讲过,佛之说法是依如而说,不同于凡夫,他是依万法一如而说,此地跟我们所讲的是说即无说、无说即说,了不可得这是如的意思,正说的时候与了不可得相应,这就是依如而说。「解得缘生之义,便知法本无法,说法者亦即空即假。」不但佛说法者如是,「一切法莫不如是,有名无实」,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言说、一切心境,莫不如是,换句话说,没有一样不如是,都是个有名无实。这一点意思,希望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经义很清楚,本来无法,哪有法可说?不但说的人,学法要懂得这个道理,说无可说,无法可说,学法当然也是无法可以执着。

 

佛法教人,无非是去当人的分别执着妄念而已,所以学法的人应当观照诸法缘生体空的道理,看到这个真实相,才能够会归一如。到你观照的功夫有了相当的深度,你的分别执着渐渐就淡薄,想一下断当然不容易,会一天比一天淡,那是功夫上轨道了。初学的会感觉一年比一年淡薄一些,一个月比一个月淡薄一些,你要是能一个月见到比一个月淡薄,你就法喜充满,信心具足;如果一个星期比一个星期淡薄,那这个功夫可以算得上是上乘的功夫;每天能够发现到天天淡薄,那你已经是菩萨,你就不是凡人。虽然觉得自己分别执着这些习气淡了,可是心里绝不可以存这个念头「淡了」,你要有这个淡了,又执着了。你想想看,你有一个淡,淡薄了,这是分别心,我今天又淡了一分,执着,岂不又是增长分别执着?话不能不这么说。境界里头全无分别执着,那个境界是一天比一天好,这是真的,可是决定没有一念分别执着,这就叫通达无我法,菩萨应当如是知。这是佛给我们讲「说即非说」旨趣的所在。这一段是就能说的人来说,底下这一段是就能听的人,听众,能听的人是真的还是假的?请看经文,这是就众生、非众生开示我们: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请看小注。首先要说明,这节经文一直到底下「是名众生」这句为止,一共有六十二个字,这是经文上六十二个字,秦本本无,就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没有这段经文。这段经文是唐人根据魏译本的《金刚经》把它补进去的,魏译本增补者也。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就是江注),以及圆瑛法师的《金刚经讲义》,对于这一段的事情批注得很详细,诸位可以参考。

 

「上一段言无法可说,是能说者空;底下一段经文说无法可得,是所说者空」。这些都是指导我们用功的要领,功夫不得力都是犯了落实之过,就是把能说、所说的都认为是实有,在这个里头起分别执着,所以你修学多年不得其门而入,原因在此地。如果你晓得能说者空,你对于能说不执着了;你又晓得所说的法也是空的,那你对于所说之法也不执着了。只要离开分别执着,「修功至极处,必应能所皆空」,就是能说、所说二边都不执着,「方能性光独耀,迥脱根尘」,这就是见性,真心显露的境界。「此即《心经》无智亦无得也」,智是能证的智慧,得是所得的菩提涅盘,能所都是有名无实,不过是假名而已。「当知如上所说,皆是于法不执着」,于一切法不执着,于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都不执着,这是「精修无我之妙法」,须菩提长老他的问意就在此。有没有众生在「未来世中,去佛愈远,业障深重,闻说是法,生信必少?」这就是须菩提的意思。实际上哪里是须菩提的意思,是我们凡夫的境界,凡夫有这个疑虑说不出来,或者是当着佛的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他装胡涂代我们说出来,所以问意在此。

 

下面佛给我们解答,解答得非常巧妙,乍看似乎是所问非所答,实际上把须菩提的疑问答复得圆圆满满,这都是说法的善巧。请看经文: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这个『彼』就是指尊者所问的颇有众生。这个话太巧妙,怎么说『非众生,非不众生』?佛自己接着就给我们解释: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诸位想想这个答复,佛究竟说的是什么?「彼非众生,约性而说」,是从性体上来讲,性体上来说「本具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换句话说,既然有佛性,本来具有佛性,他就「能开佛知,能生信心」。用「彼非众生」就把这个意思都包括在里头了。虽然这样说,「要在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这个问题我在去年在梅山禅林寺暑期大专讲座的时候,当时讲座当中有一位老师,蓝吉富教授,在讲经,也就是讲堂下来之后,他提了个问题来问我,他说:佛在经上讲,众生从初发心要修到如来地需要经过三个阿僧祇劫,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我告诉他:实在讲,我们从《金刚经》上来看,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佛怎么会说假话?可是这个问题的确是有很多人疑惑,我告诉他,这个话是亦真亦假。他就说,怎么亦真亦假?我就说明这个道理,经上说得很清楚,善根、福德、因缘三者具足,一生就成就了。

 

你想一想这一切众生当中,不要说别人,就说自己,我们这三者具足不具足?三者要是缺一条,这一生就不能成就,来生还得接着修;换句话说,这三者在一生当中具足,这个机会太少,太难得,三者具足。有的时候三者具足一条、具足两条,总不会说三者统统都具足。换句话说,我们学佛的同修,当时参加讲座这些学生,甚至我们讲席里头还有外国人,只要在这个讲座里面听经,不必听多,听上一堂课两个钟点,你在过去生中已经不晓得修了多少个阿僧祇劫,不止三个阿僧祇劫。为什么没成功?三个东西没碰在一起,这三个也没和合。什么叫善根?善根是正确的理解,你一听意思完全懂,很正确的懂得,没错误、没有误会,这属于善根;还有一点是坚定的信心,这是善根,信解是属于善根。福德是什么?福德是修行,依教修行,精进不退,这是福德。福德不是说你这一生有地位、有财富,不是说这个。我们这里讲的是出世间法,讲的是佛法,佛法里面的福德是精进不懈,依教奉行,百分之百的奉行,一点折扣都不打,这是福德。第三个是因缘,因缘你要碰到真正的善知识,他来指导你,就是你要遇到一个好的老师,好的修学环境,这是因缘。你们想想看,这三个条件要是在一生当中统统具足,你去找,天下有几个人?

 

这三个条件一具足,一定成功,当生成就的佛法。如果这三个条件要是不能够同时具足,我就反问蓝教授,你想想要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他把眉头一皱,「恐怕还不止!」这是真的,真的不止三大阿僧祇劫。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我就跟他说亦真亦假,三个因缘不能够同时具足,佛说三大阿僧祇劫这个话是真的,不假;如果三个因缘同时聚会,当生就成就了。所以我们要晓得,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法可说,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教我们开悟的,都是诱导我们悟入,所以不可以死在言说之下,不可以死在经文之中,换句话说,万万不可以执着文字言说,你才有一个出路。

 

再看底下的解释,「非不众生,约相而说,缘生假名」,众生是个假名,我们要「体会缘生」的道理,因缘所生,既是因缘所生,「原非众生」。这个众生我们讲有情的众生,闻法的这个人,这个幻相是缘生的,只有众生跟假名,哪是实在的!「缘生之义,贯通一切法」,不但一切世间法,连一切的佛法,像前面所讲的佛的三身,佛所证得的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连这个都是缘生的,何况其余!「此义信得及」,所以他贯通一切世出世间法,这个道理,这个义就是义理,果然能够信得及,「其他诸义」,世出世间一切的义理,「便彻了而深信无疑」,才能够真正做得到。所以缘生这个意思很深很深,大小乘经典里面都非常的重视。这是将这段经文简单的跟诸位介绍出来。

 

这里面还有一点意思是说明生佛平等,从三心不可得,从缘生的义理,我们彻底了解平等无差别的道理。说到未来世,特别是指我们现在所谓是末法时期,如果我们能够信得及,讲席当中我屡次提醒大家,我们信佛,《金刚经》里面讲如来是五语者,我们信他,信他不管用,如来说他的五语者,意思不是教我们信他,意思是教我们要信自己!佛给我们讲的话不假。建立信心里面,比什么都重要的是自信心。经文不是明明说过,「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不逆」,像这样的经文我们看过很多很多,相信自己真心就是佛,佛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能够相信,那叫凡夫,换句话说,什么叫凡夫?失掉自信心的人就叫凡夫,具足坚定自信心的人就叫佛菩萨,从这方面来看,圣凡不过就是信心有无之称罢了。除这个之外,还有什么两样?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细细的去体会,真正能够明白宗旨,对于你的理解,对于你的功夫,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4日08:53:4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957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