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一集) 1983 档名:09-014-000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一讲。
诸位同修,这次从香港讲经回来,非常感谢香港的大光法师,他身体虽然不好,特地派他的弟子来问讯,并且送给我非常贵重的观世音菩萨佛像。在这一段期间当中,我将大光法师所写的《影尘回忆录》又读了一遍,对于湛山老人弘法利生、建寺、培育人才种种的事业非常的敬仰。《金刚经》过去我们也曾经讲过许多遍,多数都是依据江味农居士《讲义》做为主要的参考资料。也曾经讲过谛老法师的《金刚经新疏》。这一次我们在此地利用电视来录这一部经典,我们采取湛山老人,就是倓老法师的注解,跟诸位介绍这一部经典的大意。
这部经,依照讲经的方式,倓老是天台近代的祖师,当然我们还是以最简单的方式介绍本经的五重玄义。这部经是「以法相譬喻为名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它是以法喻为名。「金刚」是比喻,「般若波罗蜜」是法,所以经题里面有法、有喻。第二是显体,显体是「以法即无法为实体」。我看了老法师的讲义,他的五重玄义是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明白,我们很容易理解。第三是明宗,说明这一部经的宗旨,所谓宗旨也就是修行的方法,它是「以无着住为宗旨」,就是不着相、不住相为宗旨。第四是讲这部经的作用,论用,是「以离相为力用」。第五段是讲判教,就是判别教相,以天台五时八教,在五时当中是属于第四时。老法师跟我们说明这部经教义高深,唯次于《法华》、《华严》、《涅槃》,到后面我们再跟诸位详细的来介绍,现在我们一条一条给诸位说明。
第一、「释名」。先讲「金刚」,金刚在此地是比喻。金刚,我们世间人常说的金刚钻宝石,在世间一切物里面它可以算得上是最坚固的,换句话说,金刚能坏一切物,一切物没有办法破坏金刚,所以用金刚这个坚固的意思来比喻般若之体,般若体是什么?就是实相般若。什么叫做实相?这个是必须要说明的,我们把这个表念下去之后再说。金刚的作用是锋利,比喻观照般若;金刚之相是非常之美,光明的,比喻文字般若。
「般若」,这两个字是印度话,华语称之为智慧。为什么不直接把它翻成智慧?这是因为古来的大德们怕我们将这个定义发生了误会,所以还是用音译,然后再加以解释。般若是真正的智慧,而不是我们一般凡夫概念当中的聪明智慧,这个地方我们必须首先来说明。凡夫的智慧是从分别心里面所产生的,依照佛法来说,就是它是从意识心里面产生的,称之为世智辩聪,就是世间的智慧辩才聪明,那不是般若;般若智慧不是从意识心里面所生,它是从真如本性当中所发生。换句话说,必须离开心意识,真如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才能够显露无遗。本性那就不是一般人都能够现前的,凡夫迷失了本性,将本性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转变为世智辩聪;诸佛菩萨离心意识,转八识为四智菩提,于是真性本有的般若智慧才能够现前,所以古人也有把它说之为妙智慧,拣别不是世间人的聪明智慧。
这种智慧有两种,这两种是二而一、一而二。第一种叫做根本智,也叫做无分别智,这就是实相般若,它起作用的时候则叫做后得智,也叫做权智,乃是无所不知。佛在《般若经》里面常说「般若无知」,无知就是实相般若,「而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就是我们此地所讲的观照般若与文字般若,说的是这两种。这种智慧是十法界最圆满、最究竟、最彻底的智慧,这种智慧现前,那就是《法华经》里面所讲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当然开示那是老师、善知识的事情,而我们自己能够一闻就开悟,一开悟就证得,证得就是智慧现前。而般若智慧诸位必须要明了,是我们自家本有的智慧,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这一点要特别的认识清楚。
正如同六祖大师在开悟的时候他说出了几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没有想到我们的自性是本来具足。具足什么?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具足法身般若解脱,具足常乐我净一切诸法,无欠无余。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般若智慧现前的样子。一切如来、善友苦口婆心教化一切众生,其目的无非是教我们人人都能够恢复自己的自性,见到自己的真心,使我们本有的般若智慧都能够现前,这是诸佛如来出世的本怀。我们能用般若智慧就是开佛知见,就是悟佛知见,这才叫真正的修行。般若智慧没有开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修行只是相似的,要是说得不好听的话,那是盲修瞎鍊。我这句话,诸位必须到你自己般若稍稍透出几分之后,你对于这句话才会有感受。它的作用,能够超越九法界一切的苦厄,就像《心经》里面所说的「度一切苦厄」,到达如来大菩提、大涅槃的彼岸。般若的大意,我们简单的跟诸位介绍到此地。
回过头来我们再讲比喻,比喻的意思就容易明了。比喻里面第一个,是以金刚之体来比喻实相般若坚固的意思。实相这两个字,我们要把它看清楚,什么叫做实相?所谓实,决定不是虚妄,你看佛在经里面给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换句话说,一切万相都不是真实的。为什么不是真实的?在佛法的定义里面简单的说,凡是会变的就不是真实。诸位想想,古人所谓沧海桑田,可见得一切万法都会变。我们一个人,人有生老病死,我们这个细胞剎那剎那在新陈代谢,所以这个相不是实相;一切的植物有生住异灭,所以它也不是真实的;我们讲到世界、讲到星球,现在天文学很发达,我们从天文望远镜里面去观察,每一天,甚至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在太虚空当中有新的星球形成,也有星球毁灭,这就是讲世界的成住坏空,由此可知,世界也是无常的,也不是真实的。
到底什么是真实的?什么东西永远不会变更?也许我们会想到虚空是不变的,几万年前的虚空是这个样子,到今天这个太虚空也是这个样子,再过亿万年之后,亿万年之后的太虚空还是今天这个样子,这是说明虚空不变。虚空是不是实相?给诸位说,虚空还不是实相。为什么?佛在经上讲,这个虚空是顽虚空,不是真空。所谓顽虚空,是冥顽不灵,是迷失了自性所现的这种样子。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说明,虚空虽然不变,不是有为法,它是无为法,但是它不是真正的无为。像《百法》里面所讲,真正的无为只有一个,是真如无为,那是实相。除真如无为之外,还有五种是属于相似的无为,它依然不是实相。这样说法恐怕大家听了愈听愈迷惑,实相实在说不出,说不出得有个方便法,给诸位透一点消息,实相是什么?实相就是我们的真心,可不是妄心。妄心是生灭心,所以它不是真实的,它是虚妄的。真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这才是实相,永远都不会变。这个不变的理体,在般若里面称之为实相般若,它起作用的时候能生万法。所以,以金刚坚固之体来比喻实相般若永无变坏的意思。说到它的作用,那就是观照般若,用金刚的作用来比喻观照般若。像《心经》里面所讲「照见五蕴皆空」,特别像《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这个观就是观照。唯有用般若观照一切世间,才能够得到大自在,为什么?一切世间的真实相统统明白了,不会再迷惑,不会再颠倒,所以你才能够得大自在。这个是比喻像金刚的锋利能够割断一切物,唯有观照般若才能够看破我法二执,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看破世间。
世间是什么?世间就是执着。所谓世,过去、现在、未来;所谓间,间就是界线、间隔,人与人之间有界线,国与国之间有界线。实际上哪有界线,界线是从分别执着里头产生的。世间一切的迷惑、造作、果报,我们要是追究其根源,只有两种坚固的执着,一种称之为「我执」,我执里面执着根身是我,以为根身是实法、是实在的,不晓得身心是虚妄的。像《百法》里面所讲的,心法有八种,心所法有五十一种,色法有十一种,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这就是把一切世间法归为这四大类,这四大类都叫做有为法。本经在后面佛给我们说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观就是观照般若,不但教我们要破我执,而且要破法执,晓得我法俱不可得,我法皆毕竟空,这个就叫做看破,这是真正的看破,彻底的看破,究竟的看破。
看破之后,不是说看破之后一切事情就完了,不是的,看破之后要你放下,放下什么?不是放下一切事业,如果你是在家学佛的,不是叫你家也不要、工作也不要,那就大错特错,那是不懂佛法。放下是放下分别执着,是放下这个。看破一切假相,所谓是五蕴皆空,这是看破,放下就真正度一切苦厄。这个时候,你在这个世间无论从事于哪一种行业,一定会感觉到有真正的意义,这个时候能够体会得到,更积极,以自己的身体、劳力(就是我们讲的能力)、智慧贡献于社会,服务于一切众生,这就叫做佛事,所以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这是我们从利他的方面来说,而对自己更有莫大的利益,这个利益是什么?成就自己的清净心,成就自己的平等心,成就自己的大慈悲心,可见得菩萨所修是真实的自利利他,自利跟利他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是讲般若的作用,就是讲的观照。
第三我们讲到文字般若。文字特别是指经典而说的,因为佛的一切经典是用文字所记录的,所以特别称为文字般若。学佛的人常常讲最重要的是要开智慧,开智慧就是头脑要灵活,文字当然就包括言说(就是言语)。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名称在佛法里面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众生一般来讲是耳根最利,所以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为我们选择法门,他就说过「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就说明耳根最利。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间教化一切众生,是以音声说法为主,而在我们中国孔老夫子教学,也是以音声为主。佛陀灭度以后,这些学生们将他老人家平素教导的这些道理、这些方法、以及那些境界,把它记录下来,这才变成文字的经典流传在世间,我们称之为文字般若。
文字般若,这是说因文字所记载的经典,我们读了以后,这才觉悟到一切诸法毕竟空寂的道理,才明了这个道理,这是说我们从经典悟入。可是还有一些人并不一定是听经闻法而悟道的,也有见色而悟道的,也有嗅香而悟道的。由此可知,说到文字般若,用文字这两个字就代表色声香味触法,由此可知六尘无非般若,所以《般若经》里面有的时候也通称为方便般若。这个意思我们比较上就更能够清楚一点,凡是能够帮助我们觉悟一切法毕竟空寂,帮助我们明心见性,帮助我们一心不乱,这都可以称之为文字般若。所以古德常说,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这是非常重要的修学程序,是个修学的步骤。只要我们明白文字性空,就能够破我法二执,因为我法二执再没有住脚之处了。我法二执要是破了,把分别执着放下了,这个放下是放下这个,放下一切分别执着,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到一桩事情,那就是说法法皆是实相,凡所有相皆成实相。这个是以金刚「坚固、锋利、光明」这三个意思,来比喻般若智慧的体、相、作用。
「波罗蜜」,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语是到彼岸,它是究竟的意思、是圆满的意思,就是究竟圆满的意思。所谓到彼岸,这是佛在经典里面常常把我们六道生死轮回比喻为此岸,而把如来的菩提涅槃比喻作彼岸;换句话说,就是超凡入圣的意思,凡夫是此岸,圣人是彼岸。波罗蜜这句话,在印度是很普通的一句话,印度人凡是事情做成功、做圆满都叫做波罗蜜,这句话与我们中国一个俗语「到家」意思很接近。譬如我们某一种的技术能力到了登峰造极的时候,我们讲某人功夫到家了;某人写字书法很好,书法到家了;他的绘画很好,他的画到家。到家在印度就是波罗蜜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究竟圆满,这个就是波罗蜜的意思。
以上这七个字叫别题,只有这部经用这个题,叫别题。别题合起来讲,就是像金刚那样的坚固、那样的锋利、那样的光明,这种究竟圆满的智慧;或者我们换句话说,究竟圆满的智慧就像金刚一样的坚固、锋利、光明,这个经题就是这个意思。
后面这个字是通题,叫做「经」,凡是如来所说一切法都称之为经。经的意思,古人讲得很多,像《华严疏钞》里面就讲的有十种、十个意思,来解释「经」。我们在这个地方简单跟诸位介绍「经」的意思。经,第一个它有「法」的意思,所谓法就是法则,也就是方法,或者我们讲原理原则,而且是十法界同遵的。不但我们人道对于这种原理原则、法理法则我们要遵守,不能够违背。要遵守就是一般人所讲这是真理,经典是真理,是佛从法性当中所证得的,永远不会变更的。所以不但是人,你想成就最圆满、最究竟、最美满的人生,你依照这个法则一定可以做到,就是天人乃至声闻、缘觉、菩萨都不能违背。他如果违背,他就迷惑颠倒;他能够遵守,他必定能够开悟,大彻大悟,有这个意思在。
第二个意思是「常」,简单的讲,三世不易。这两个意思希望大家要牢牢的记住,千万不可以疏忽,我说这句话的用意很深。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那个时候,距离我们现在三千年,就说过去世,过去无量无边恒沙劫数那些诸佛如来、一切菩萨所说的,都未曾改变一丝一毫;往后去,无量劫以后,那些诸佛菩萨所悟、所证、所说也不会有一丝毫的差别,这才是真理,永恒不变。为什么叫大家牢牢记住这两句话,八个字?因为诸位果真在这两句话当中能够体会到,你才能够建立清净的信心,而为入道的基础,晓得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值得我们认真去修学的。如果要有一切批判、异说,那是违背了真理,那是曲解了经义,这个道理必须要诸位把这部经从头到尾听完,你才能够明了。
第三个意思,经有「路径」的意思在,就是道路,这是有路径的意思;换句话说,它是修行成佛的路径。我们记住这句话,你就会晓得它的重要性。一切经典是修行成佛的一条道路,我们要想成佛,就要依照这个路去走。经题合起来讲就是最圆满、最究竟、最彻底的智慧,像金刚一样的坚固、锋利、光明,它是我们修行成佛的道路。这是本经经题的大意。
第二、「显经体」,我们要跟诸位介绍这部经的体性,这也是非常重要。体性,简单的讲,这部经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是依据什么来讲的,是根据什么理论来说的,它所依据的就是体,经之体性。这是第二段讲显体,显是显示,显示这部经的体性,本经是「以法即无法为实体」。这句话很不好懂,必须在底下跟诸位介绍。什么叫法、什么叫无法,一定要把这两个搞清楚。所谓「法」是讲十法界一切心法、色法及名相,换句话说,把世间出世间一切的万物、一切的原理原则,乃至一切发展的程序、结果,全部包括在里面,我们用一个总代名词叫它做「法」。
什么叫「无法」?无法这个法就是前面讲的法,这一切诸法都是缘生的,因缘所生的,缘就是种种条件凑合起来它发生了,凡是缘生的,可见得它自己没有自体,缘生无性,这个性就是自体。凡是缘生,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因此我们称一切诸法它的性是空的,所以也叫做缘起性空,缘起,它的性一定是空的。虽然讲它性空,但是它有相,它有缘生、它有相、它有作用,可是它的性体一定是空寂的。法是讲一切的法相,无法它没有法性,法跟无法是一不是二,这是讲相,这是讲性,相乃性之相,性乃相之性。换句话说,法是无法之法,无法是法之无法,它们两个是一不是二,如果你把它分作两桩事情来看,那就不通了,那就不能悟入。所以在这个地方特别给诸位说明,法即无法,它是一桩事情,无法即法,这是特别要注意到的。
倓老举了一个疑问,他说:或者有人问,既然讲性空,空是什么都没有了,怎么能成为这部经的实体?假如我们把这个空当作什么都没有来讲,那就错了。如果这个空要当作无、当作什么都没有了,这个空的意思好懂,二、三岁的小孩也会懂得,「什么叫空?空没有了」。这个空不是没有,这个空很难懂,《大智度论》里讲十八种空,《涅槃经》里面讲二十种空,空不好懂。性空的意思,空与有是一个,不是两个,《心经》里面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见得它是一不是二,这个事情就难懂,就不好懂。
倓老说,如果有个人提出来,性空为什么是这部经的实体?这个问,问得很好,为什么?因为确实有人这样疑惑。所以他老人家给我们解释说,必须要晓得一桩事实,这个事实是一落言语就变成偏见。诸位要晓得,言语范围不广大,因为有许多事情是言语没有办法表达得出来的,可见得言语表达的范围是有限的,文字亦复如是。不但言语、文字表达的能力是有限的,就是我们的思惟想象还是有范围的,超越了这个范围,我们的思惟想象都达不到,思惟想象这个范围是以阿赖耶识为界线。换句话说,超越阿赖耶识之外,就不是我们的思惟想象能够达得到,所以世间再精密的辩证法、理哲学、逻辑都失去了效用,这个是大家要特别了解的。我在有一年办大专佛学讲座,我有意思请方东美先生为我们同学讲因明,佛教的因明相当于世间的逻辑,辨证法。而方先生跟我说,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向上一着,这些东西统统都用不上,讲了没有意思。我非常同意方先生这个看法,确实是如此。因明可以做佛法的入门,可以做佛法的阶梯,初学是用得上,到了你境界往上一提升,这个东西就没有作用了。
尤其是大乘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里面了义一乘法,完全要靠我们自己去悟入。为什么原因?因为再高明的逻辑,世间讲纯粹的哲学,我们问,它有没有执着?它还是有执着;它有没有分别?它还是有分别。分别执着是意识里头的事情,意识它所能缘的范围就是阿赖耶识,它没有办法去攀缘真如本性。换句话说,意识它有能力去缘世智辩聪,它没有能力缘般若真智,它没有能力。所以《般若经》里面没有办法用逻辑、没有办法用辩证法,用这套东西来看般若经典,决定不能够体会经典的真实义,决定不能够开发自己的般若智慧,这才是真正要紧的事情。换句话说,般若是要破除我们一切的执着,不单是我执要破除,连一切法的执着也必须要离开。离开我法二执,法即无法的实体就逐渐逐渐的接近了。佛祖常常在经论里面给我们讲的有这么几句话: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既然都无实义,何必但有言说!这是诸位要记住的。言说里头虽无实义,它能够诱导我们去体会实义,因此我们学佛法的人决定不能够死在言说之下。何谓死在言说之下?把言说当作实义,这就死在言说之下,去分别它、去执着它、去批判它,这都是死在言说之下,实义你见不到。
如何能够见到实义?必须即言说而离言说。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诸位同修,讲经的人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是干什么?显实义。诸位听经必须要能够懂得听而无听、无听而听,那是干什么?悟入实义,就像开经偈里所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是说听皆有方便。更深入一层来讲,「言语道断」,有没有言语?有言语,为什么说言语这个途径断掉?就是你在听言说的时候,不执着言说、不分别言说,不但执着不得,连分别都不可以。只有用一心,一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有分别、有执着,就落在二心、就落在三心,三心二意,哪有实义!所以言语道要断,有没有言语?有言语,就在言语里断,断分别、断执着,用一心来听言语。「心行处灭」,心行这是讲心的念头,念头是灭,一念不生。
这两句我们用在讲经这桩事情来说,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佛有没有说一个字?一个字都没有说。为什么?他心行处灭,在讲席当中他从来没有起一个心、没有动一个念,心行处灭;他没有言语,所以他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有言语,天天在讲经说法,我们要能懂得这个意思,要能懂得这个意思才能够悟入实义,离过绝非,体性就现前。这个两句话在《六祖坛经》里面发挥得很多,简单的说,一落在言思里面,就是你对于言语只要有分别执着,这就是过失,不但有过失,而且成为谤佛谤法。这句话特别对大乘人说的,中下根性的人确实不能够体会,所以离四句之过、绝百非之谤,才能够体会到实体。
还有两句话我们要重视它,这对我们修行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指导原则,那就是说「必须要净心,方识净心」,这个净心就是一心,我们净土宗常讲的一心不乱。这是说到修行,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宗旨,好像你走路一样,你出去旅行,旅行最重要的你要有目的地,你要有方向。如果你没有目的地、你没有方向,到处游荡,那没有结果。我们今天来修行,你要晓得你修的是什么。如果有人说,我修的是念佛。诸位想想,念佛是你的目的吗?我再问你修什么?我参禅。参禅也不是目的,譬如我问你,你要到哪里去?你说我坐火车,坐火车是你的目的地吗?不是的。你到什么地方去旅行?我坐飞机,飞机也不是目的地。诸位要知道,八万四千法门是方法、是工具、是手段,不是目的地,这一点很要紧。不能够把手段误会为目的,所以宗旨就太重要。我修的什么?我修的清净心,这个对了,清净心是个目的地。我修的什么?一心不乱。诸位要晓得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成佛、成菩提,这是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用念佛的方法、我用参禅的方法、我用持咒的方法、我用持戒的方法,那是方法,方法有八万四千,目的只有一个。
这一个目的,它的名称也随着方法有种种不同的名词。譬如在本经前面跟诸位讲过,叫实相,在《华严经》里面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实相,实相就是一真法界;在净土法门里面叫一心不乱,或者叫常寂光净土。你看名称我就说出四个了,实相、一真法界、一心不乱、常寂光净土,是一桩事情,不是四桩事情,是四个名词不同,是一桩事情。所以修行人不能不晓得宗旨,换句话讲,旅行的人不能不知道你的目的地,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可以达到目的地。所以方法跟目的地是一定要辨别得清清楚楚,方法不是目的地,目的地也不是方法,你才晓得真正起修,你也才晓得如何起修。所以这两句话很重要,必须要净心你才能够认识净心。必须净心是讲修因,识得净心是讲证果,这一句里头用的两个净心是从因与果上所说的。这一句希望大家要真正把它注意到。
也正如经上常说的,本经所讲的,「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由此可知,佛有没有说法?没有说,我们前面讲的《六祖坛经》里头说得很清楚,《六祖坛经》在第九章「法门对示」里面说得很清楚,如果把那章经文我们真正能看明白了,就晓得佛的确无法可说,佛四十九年的确未说一个字。既然无法可说,未说一个字,我们对佛法如何去下批评?那真是像古人所说的,此处用不得力,确实是如此。这就是经上所说的,如果有人讲如来有所说法,即同谤佛。既然是无说,为什么佛又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这个我们必须要晓得,佛说一切法无非是破除当人执着而已,如果这个人没有一切分别执着,佛是一句话不跟他说。因为众生有无量的分别执着,所以佛为了破他的执着说一切法,这个就是所谓四种利益因缘,也叫做四悉檀。悉檀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遍施,遍是普遍,施是布施,也就是四类普遍的法布施,是以这个而说的。
四悉檀是佛门里头的术语,我们必须把它记住,这是说明佛为什么说法,就是法以四缘说,这四种缘故。第一个是「世界悉檀」,世界悉檀的意思就是成就欢喜的利益,因为一切众生太苦了,我们常讲苦海无边,所以佛说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令一切众生法喜充满,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第一个要教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佛说法。第二个是「为人悉檀」,第三个是「对治」,第四个是「第一义」。这四个名词诸位在此地把它记住,记住之后我们再跟大家来介绍。什么叫为人?人是指一切众生,众生都有毛病,这种毛病就是所谓烦恼业障,一切善、不善的业习,佛为了成就一切众生善法,这是为人,成就一切众生善法。但是这个善是有标准的,是有等级的,是有究竟与不究竟的,佛说法也要随着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所以有种种差别说。对于大根性的人,佛是究竟圆满说;对于中下根性的,佛用种种差别说,但是所有一切的说法都是成就众生一切善法的功德利益,这就叫为人。第三个叫「对治」,就是对治众生种种习气毛病来说的,所以是破恶,成就这一类的利益。
第四是讲究竟圆满的利益,所以是「第一义」。第一义,在禅家来讲,就是成就他明心见性;在净土里面讲,成就他理一心不乱。当然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必须是根熟的众生,就是他的功夫差不多要到家了,就差那么一点点。所谓是画龙点睛,他这条龙已经画成,就差这一点,他把这个一点点下去,这个龙就飞起来,就是这个意思,第一义的说法,是为到家的人说的。如果我们要举例子来讲也不难,像六祖大师《坛经》里面「参请因缘」这章里面所说的,六祖大师为无尽藏比丘尼说《涅槃经》,为法达禅师、智常禅师、永嘉禅师那些开示就是第一义悉檀,六祖一说,他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我们看到,那是第一义悉檀的说法,那是根熟的众生。对于最浅的、从来没有闻过佛法的,用什么方法?用第一种,世界悉檀,叫他一听到就生起欢喜心,告诉他,你想不想得一个最圆满、最幸福、最快乐的人生?「我当然希望,有什么方法能得到?」学佛可以得到。「佛法有这个好处!」他欢喜,这是接引初机,这是「世界悉檀」。然后再进一步教人家劝善,所以「为人」是劝善。「对治」就是教他忏除业障,消业障,改变心理、改变习气,那是对中等人说的。「第一义」是对上等人说的。如果不是这四种因缘,佛就无法可说;佛无法可说,菩萨也无法可说,祖师们亦是无法可说。如果诸位要从这个地方得到一点消息,才能够稍稍体会到《般若经》的实体;或者是诸位如果能够从《六祖坛经》第九章「法门对示」得到一点消息的话,对于《般若经》的体性你就明白了。
本经既然是「以法即无法为实体」,它的宗旨是什么,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宗旨就是修行的最高指导的原理原则。第三、我们要讲「明宗」,说明宗旨,它是「以无着住为宗旨」,无着、无住为宗旨。我们先讲什么叫宗旨,简单的说,宗旨就是有趣向的意思,往这个方向去走。趣向,第一个是悟,这是我在讲席当中也常常为大家提示的。我们学佛是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我们要开悟,第二个目标我们要证入,这个才是真正的学佛。如果说「我业障深重,佛菩萨保佑我好了,我开悟这一生没有指望,我还敢想什么开悟?」这不叫学佛,那完全是迷信,那就把佛法当作宗教来看,那个也不是佛弟子。我们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头都跟诸位讨论过这个问题,所以说必须要开悟、必须要证入。悟什么?悟一心,入一心;悟般若,入见性,我们悟的、入的就是一心,就是见性,趣向这个。
讲到趣向,有能趣、有所趣。能趣是智慧,就是讲的观照般若,用观照般若;所趣的是目标,能趣之智这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所趣的境界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目标是什么?就是法即无法之体,也就是实相般若。以观照般若来证得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一心、就是见性,这一点希望大家要特别注意到。
如果我们会用观照般若,说起来容易,事实上也有它的困难之处。这个问题我在各地方讲经常常遇到一些同修来问我,我们要怎么样离心意识?我们要怎样舍识用根,像《楞严》里头所讲的?这的确是大问题。那些圆顿根性根熟的菩萨们,他们修行就是舍识用根,识是什么?心意识,所谓舍是不用。第六意识是分别,我们在一切法里头不分别,舍第六意识。第七识是执着,人我执、法我执,我们对自己不起执着,人我执断了;在一切万法里不执着,法我执断了,你就舍第七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落印象、落种子,一般凡夫做一桩事情,或者他打个妄想,他心里落个印象就落一个种子。这是最难的,如果你能够学得在一切境界里头不落印象。这个事情难!给诸位说,真可以不落印象,不是假的,诸佛菩萨大修行人在一切境界里他不落印象,这个不落印象就是舍第八识。
舍心意识,舍心意识你所起的作用就是四智菩提。自己没有分别、没有言说,随一切众生起分别,这是妙观察智;自己没有执着、没有我法二执,随一切众生之执着,这叫平等性智;自己的确不落印象,问你今天早晨的事情,你说得清清楚楚,问你昨天的事情也讲得清清楚楚,大圆镜智,与凡夫的境界迥然不同。凡夫用心意识,永远无见性之可能,修行人舍心意识,用四智菩提才能够证得一心不乱,才能够证得实智菩提,就是此地讲的实相般若、明心见性,这是修行最高的原理原则。所以,会用与不会用,的确是修行人关键的所在。你要会用,你先要把道理彻底明了;你不能够彻底明了,你在日常生活上,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就不会用观照般若。
一个会用观照般若的人,就像六祖能大师一样,二六时中不生烦恼。为什么?他念念都是观照,所以念念当中都生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常生智慧。你要问他为什么常生智慧?因为他会用观照般若,所以他念念证入实相般若,他怎么不法喜充满!凡夫不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念念分别执着,所以凡夫是常生烦恼,这怎么会一样?佛在这部经里面教给我们,如果我们要想会用观照般若智慧,要想证得实相般若,你就必须要以不住一切法为修学的宗旨,所以经里面佛给我们开示「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这句话很重要!还有一句话说得更具体、更明白,佛告诉我们,「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陀洹是讲的见道位,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这是讲见道,见道而后才能够修道。须陀洹是小乘初果,在此地意思不是说的小乘初果,我们要懂得这是小乘的见道位。换句话说,大乘的见道位当然比这个境界更要高。
「不入」,什么叫不入?大家把这个地方看清楚,所谓不入者,注意这个不入是经文,不入就是「不住」的意思,要看清楚。「非避之之谓」,不是逃避。跟你讲离相,不是说真正离开,那个错误,那你是望文生义,你是逃避现实,这不是佛法,这个不是逃避。我不住色,我看色我赶快躲避起来;我不住声,赶快把耳朵捂起来不听,大错特错了,那个是错误的,所以不是逃避的意思。把经文看清楚,「乃在明了诸法性空」,明了就是观照般若,晓得一切法体性空寂,「不起沾染」,这就是不住。不起沾染,什么叫沾染?沾染就是烦恼,在一切法里起了贪瞋痴慢,意思在这个地方。你见色,对色相明了;你闻声,对声明了;鼻嗅香,对香明了;舌尝味,对五味明了;身触一切境界,没有一样不明了;心里面意念一切法,一切法明了,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明了。明了怎么样?明了,不住,这就叫不入,在一切法里头不起贪心、不起瞋心、不愚痴,不生一切烦恼,这就叫不起沾染,这叫能观之智,「为能观智,自能达到般若实体」。这叫做不入。
所以本经在修行上来讲,它的最高指导原则,就是宗旨,是「以无住之智,为能宗之旨」。这个不但是在《金刚经》里面讲修行般若要用这个为最高指导原则,前面曾经跟诸位提过,这部经的教义非常深,仅次于《华严》、《法华》、《涅槃》。换句话说,它可以称得上是大乘了义经典,而为禅家所重视,五祖以后就以《金刚经》做为印证的经典,可见得它在大乘佛法或者是在中国佛教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绝不是偶然的。中国的佛教徒,无论在家、出家,无论他修学哪一个宗派,没有不读《金刚经》的。换句话说,《金刚经》里面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适用于任何一个法门,就是净土念佛也不例外。净土宗如果能以无住之智来念佛,他必定能够证得理一心不乱,如果发愿往生西方净土,一定是生实报庄严土,花开见佛上品上生,这个是没有疑惑的,一点都不疑惑。
第四、「力用」。这一段要跟诸位介绍这部经的作用。我们照这个修行,它的体性懂得了,就是这部经的依据我们明了,修行指导的原则也明白了,我们照这个修行,有什么好处?看它的好处,看看它的功德利益,这是讲的用,用是用处。这部经是「以离相为力用」。力用有两种,第一种由因克果之力用,第二种是果上行因之力用,我们要简单跟诸位说明。力是能力、威力,用是作用、受用。我们讲能力、讲作用,多半从因上讲的,也就在修行过程当中所讲的;我们讲威力、讲受用,多半是属于果上所说的。但是诸位必须要晓得,因与果是同时的,所以佛法常常用莲花来表法,莲花就是因果同时。因果同时,诸位必须要晓得,就像莲花一样,它一长花苞,花苞里面就有莲子,当然这个莲子没有成熟,我们还不能够采摘。学佛,佛法也是如此,你用一分的功夫,它就有一分的威力、受用。换句话说,你有一分的能力作用,就必然有一分的威力受用;你有两分能力作用,你就有两分的威力受用。你的能力在增长,你的威力也跟着增长;你的作用在增长,你的受用也就在增长,真正是妙不可言!诸位晓得这个事情,这两句话就有味道了。因果是同时的,「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你现在马上修,马上就有果,就有这种作用在。
再说离相,「离相者,非泯灭一切法之谓」,这是大家特别要注意到的,不是把一切相都不要,把它撇开,那就错了。什么叫离相?「乃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可见得一切法离了没?即一切法,没离。一切法,像前面所说的,色声香味触法,没离!离一切相是离什么?离分别相,离执着相。再说得浅显一点,在一切法里头,离贪欲相、离瞋恚相、离愚痴相、离忌妒相、离我相、离贡高相,离这些,这才能够修清净心。所以佛在本经里面跟我们讲,「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这就是即一切相,「乃至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从佛教化一切众生这桩事上来说。佛又讲:「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由此可知,菩萨由因克果,就是从修因到证果,「唯凭化度众生,以众生为体性,能去分别之相」,能去分别执着这些虚妄相,而用四摄法去修行法忍力而得到解脱,这才与无住相应,这样才能够趣向般若实体,成就三德密藏,就是法身、般若、解脱。这几句话也是非常重要,我们把它写在这个地方,希望诸位把它看清楚。今天时间到了,这段文我们下一次在荧幕上打出来,同时我会再念一遍,或者是再把意思给诸位解释清楚,因为它对我们修学是非常重要的。今天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