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六九集) 2004/6/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69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四十九面经文第三行看起,我们将这一小段念一念: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这一段里面有三个小段。科判里面诸位能看得很清楚,这是别说三辈的因果,就是种什么样的因才得什么样的果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世出世间法总离不开因果的原理、原则,无论是世法还是佛法都离不开因果。本经,世尊为我们概略的介绍,将往生的人分为三大类,先说上辈。
上辈,你看他的因,『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自古以来许多大德们都在讨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辈往生就是上三品,我们凡夫到底有没有分?古时候讲法,这个古时候是从唐朝善导大师,从他说起。也就是说善导大师以前,古大德讲上三品往生是菩萨不是凡夫,凡夫没分。而且说得好像很有那么回事情一样,说上上品是四地到七地菩萨,这就高,说上中品是初地到四地;换句话说,中品中生以下才是凡夫所生的,这是隋唐以前这些大德们他们的说法。要照这样说,阿弥陀佛无上的大愿,西方净土无比的微妙,持名这个法门是易行道,往生无比殊胜,那这些话都变成假的,都不是真的,我们凡夫只能够下三辈往生。
这个事情争论了很久,总是有好几百年都在争论,一直到善导大师出来。善导,有传说(这应当是可靠的)他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善导的话那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这我们应当没有怀疑。至于说善导是弥陀化身再来的,日本人有这个传说,我到日本去访问的时候,他们也这样告诉我。他们很肯定善导是阿弥陀佛,智者是释迦牟尼佛,日本人对这两位大师非常崇敬。在中国,对善导好像不太熟悉,日本善导大师的像到处都有,石雕的,寺庙里祖堂里面供奉。所以我们到日本祖庭里面去看到这些祖师大德的像,我们不能不惭愧,中国人比不上日本人!日本人对祖师非常崇拜,许许多多的寺庙用善导大师的名字,叫善导寺,所以你一看到这个寺庙叫善导寺,一定是修净土的。善导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初祖是慧远,二祖就是善导。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所以天台也传到日本,日本的天台也很兴旺。我们看到祖师的绘像、雕塑的像,在日本是看到最多的。
善导大师引经据典否定了古人的说法,你看《四帖疏》,也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的疏钞,善导大师作的,这里面讲到「看此观经定善」,这是《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以及三辈上下经文的义趣,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这个话讲得好!我们确确实实,五浊恶世的凡夫就是指我们现在。我们现在修这个法门,将来往生品位高下,实实在在讲是你遇缘不一样;你遇到的缘殊胜,可能你就是上三辈往生,遇到的缘不好,可能是下辈往生。这话怎么说?善导讲的,「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后面经文还有,「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这几句话讲得好!因为古时候这些大德说下辈是你刚刚开始学大乘的这些凡夫,你看看中辈、上辈都是菩萨。善导大师讲这种见解误了自己也误了别人。这话说得好。但是这些话我们还得要多说几句,要不然不太好懂。
总而言之,这一段话的意思,释迦牟尼佛示现入般涅槃之后,这就是佛不在世间了,这世间众生苦!没有依靠,唯一在这一生决定可靠,依这个法门决定可靠、决定能成就。这话也是善导大师说的,「万修万人去」。大师还有一句名言,我们把它刻在石头上,他说「诸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一句话了不起!诸佛是讲三世诸佛应化在九法界,这就出现在世间,应化在九法界,为什么?唯说净土往生的法门。换句话说,一切诸佛示现在世间,这个世间是讲九法界,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一切众生念佛往生净土,一生圆成佛道,这是一切诸佛的本愿。所以四土三辈九品凡夫有分,不是给圣人说的,不是给菩萨说的,就是给我们凡夫说的。
所以他老人家讲「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个话是真的。你遇的什么缘?当然佛法里头常讲四缘生法,四缘生法有三个是你自己要具备的。「亲因缘」,亲因缘是过去生中你跟净宗法门结的缘。我们诸位在座的同学,这个你们都有。如果你们过去生中没有跟阿弥陀佛结缘,你就不会到这儿来。所以你会到这边来,你听了很欢喜,说明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净土。为什么修净土没有往生?另外有缘。那是另外有差别的缘,所以你的缘不具足,就是说它要有许多条件,你只有这个条件,其他条件缺了。这就叫做善根,佛经里面讲的善根,善根深厚!这是第一个缘。
第二个是「所缘缘」,这就问题大了,你虽然过去生中有修净土的善根,可是你这一生当中不想修这个法门,那你的所缘缘就没有了。这一生当中你贪爱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把学佛这个事情疏忽了,你这一条缘就缺了。第三个叫「无间缘」,无间缘是这个缘不能间断,你常常间断,这是为什么过去生生世世不能成就的原因,这很重要!
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讲遇缘,遇什么缘?不是这三种缘,是第四种,叫「增上缘」。增上缘是外缘,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这是缘。有许许多多人这一生当中,学佛没有遇到净土,他修别的法门。今天中午,香港凌孜会长打电话告诉我。大概是在青海、西藏那边有个五明佛学院,有一位活佛,在中国很有名气,许许多多人皈依,他周围的弟子有五千多人跟他学密,听说这两天往生了,念佛往生的,他这个做法就度许许多多人念佛。活佛,你看一生到最后念阿弥陀佛往生,所以许许多多的从前念佛人,以后跟他去学密,现在看他这个样子又回头了,又回头来念阿弥陀佛。这都不是普通人,菩萨来示现给你作增上缘。
所以我们遇到净土法门,这个缘就很殊胜。遇到净土法门,你未必遇到这部《无量寿经》,这部《无量寿经》在净土法门里面,无上的法宝!你遇到了,也遇到这个经了。遇到这个经,天天念,不懂也是枉然,你得要遇到有好的善知识给你详细讲解。你对这个经,你读得很熟,这个经里面的义趣你都能够明了、都能通达,这个缘殊胜!你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建立愿心,引发你过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跟现在这个缘一结合,你这一生肯定得生,所以这个缘就太重要了。
佛法非常重视缘,你看看,佛不说因生,佛说缘生,这是大小乘教里头常常讲的,一切法缘生,他不讲因。因是过去造的,没有法子控制,缘是这一生当中自己可以控制,这不能不知道的。我们初学佛的时候,缘殊胜,遇到好老师,老师教导我们的,我们永远记在心里,依教奉行。老师没有欺骗我们,所以我们能够获得成就。如果亲近一个善知识(这个好老师),你对他半信半疑,你对他的教诲不能完全接受,那你的成就就有差别。如果完全不能接受,那你跟这个老师就毫无成绩可言。所以佛法是师道!我们不能够尊师重道,无论你怎么样勤奋修学,你都不能成就,这里面的道理很深很广。
这三品,我们在这经文里面就会学习到。善导大师讲下品三人是恶凡夫。恶凡夫是什么?造作恶业。那我们想想,我们现在造的恶业就很多,我们要承认,不能不承认!虽然造作恶业,学佛之后能够改过自新、能够断恶修善,这就难能可贵。但是这不是善导大师的意思,善导大师的意思是一生作恶,临终才后悔,这是下三品。像我们现在年岁还可以,至少还要活个几十年,那我们有几十年的功夫,三年五载、十年八年的功夫,我们肯定能把自己提升到中品、上品。那个下三品大概是这个人病很重,快要走了,在还没有走之前几天才闻到佛法,他的时间很短,这是下三品。
所以他说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即使一生造作恶业,临终遇到善知识给他开示,他真正忏悔了,真正悔过,一心念佛求生,阿弥陀佛并不舍弃他。弥陀大慈大悲,只要你真肯回头,还是来接引你。这个样子,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才发心,这是讲下三品。善导大师在注解里头引用许许多多的经教,证明他所说的话都有根据,不是自己猜测的。所以他老人家跟我们讲的结论,极乐世界三辈九品都是为五浊恶世凡夫往生的莲位,这是给我们很大的安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我们在世间遇缘真的不同,你遇到佛法,遇到是大乘、小乘有差异,自己根性有利钝,就是过去生中宿世修学根不相同!如果我们是大根大器的凡夫,接受这个法门能信能解,又能够依教奉行,这个经上说,这种圆顿大根性的人在这个世间修行一天,那个功德比一般人修行多少年还要超越。所以一生功德圆满,确确实实可以达到上品上生的地位。这是我们在没有读这一段经文之前,想起善导大师有这样的开示,使我们坚定信心,这个法门我们大家统统都有分。
现在就本经来说,确确实实这三辈往生是为我们凡夫说的,圣人那是附带说的,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经上讲必成正觉,这是我们这个经四十八品,第七品里面讲的「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这几句偈子,前面四句说明弥陀大愿之由,普令一切众生圆成佛道。
那我们要问,这一切众生能成得了佛吗?我们学佛也不少年,经论也读了不少,佛的这些话我能相信,为什么?《华严经》上说,《华严》、《圆觉》都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真的,一点不假。为什么你会变成这个样子?你的本性是佛,你现在把本性忘掉了,你现在是烦恼习气当家,习性当家。你能够把烦恼习气放下,你就是佛!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就是上上根人,你念佛将来往生是上辈往生,这就是遇缘不同。有人一生学佛,没有看到这样的经教,没有听人这个说法,所以自己不知道。缘太复杂,实在讲也很不容易遇到,所以遇到要珍惜。
听经比什么都重要,菩萨都不能不听经,诸位在家同修也一样。要是受了菩萨戒,菩萨戒里面就有明文规定,四十里之内有法师讲经,你要不去听经就犯戒了。这个经我很熟,我都会讲,听他干什么?还是要去听,不听就犯戒。你会背会讲,为什么还要听?做影响众。讲经的道场人众很多,道场庄严,你是来庄严道场的,而且给初学的人看,某人法师讲经讲得那么好,他都在听,大概这个法师讲得不错,你对这个法师生起信心,所以他是来做影响众的,那个影响众也增强听众的信心,功德很大。
我们早年初学讲经的时候,讲得实在不怎么好,可是我们老师来听。这个老师不是李炳南,周邦道,是抗战期间我念中学的时候他是我的校长。我在台北讲经,他那个时候住在台北,每一场都到,他坐在前面,不但听经,他还记笔记,他在笔记本上写笔记,给人看的!这是大德居士,是佛学家。好多这些学者,老居士,老法师。老法师很客气,像南亭法师是老法师,广钦法师都听我讲过经,这些老法师很有趣味,他们听经坐在最后一排,我上座了,他才进场,我一下座他就走了。为什么?诸位想想看,我们是后学,老法师他一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拜他,他不让我拜,所以他后到早退,很妙!这都是对于年轻初学非常爱护。居士我们不必要拜,他就可以早早来,可以跟我们一起学习,这都是缘。
而且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学佛,特别是学讲经,讲经要结法缘。不结法缘,将来你成了佛,你讲经听众很少,没人听你的。所以老师早年就教导我们,我们学讲经的人到人家道场,这是规矩,上大殿一定要礼佛三拜。我们这个三拜,跟你们普通三拜不一样。我们第一拜求愿与道场有缘,将来我能够来讲经,与道场有缘;第二拜与常住有缘,与寺庙里面住持当家这些执事跟他们结缘;第三拜跟这个道场所有信徒结缘。你这三拜拜得很虔诚,将来到这个道场来讲经,法缘殊胜!这是老师教的。所以我们讲经的这些法师到任何地方,无论是僧俗道场,我们的礼拜都许下这个愿。法师讲经,除非不得已,或者很重要的事情,或者是生病,否则的话,一定要来听经,你不来听经;听经是与道场结法缘、与法师结缘、与听众结缘,总在遇缘不同。你要是没有缘,你不喜欢听别人讲经,谁愿意听你讲经?报应如此。
诸位都知道我的法缘非常殊胜,殊胜在哪里?都是老师教的,欢喜跟众生结缘。任何人讲经,只要我有空,我一定会去听,我不会缺一堂,为什么?你的法缘才殊胜。所以我们这边讲经的这些同学,无论在家出家,你要懂这个道理,这是业因果报,不是来生来世、多生多劫,这一生当中你就会遇到。老人所说的话祖祖相传,不会错的,我们相信,我们自己依教奉行,果报果然现前。
刚才我们念的这四句偈,当中这一首,这是阿弥陀佛自己发愿的,「我若成正觉」。他现在成佛了,在极乐世界成佛了,他的佛号叫无量寿,阿弥陀就是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剎中」。闻这个名号,这个名号是什么意思不能不知道。古大德常常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也听得耳熟,可是这一句话多少年都有疑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到底是怎样的不可思议?总有个疑问在这个地方。一直到读到《无量寿经》之后,这才明了,而且是亏了梅光羲老居士在这一个经本前面有很长的序文,我们细细读这一篇序文,这才恍然大悟。
他告诉我们,隋唐时代,那是我们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中国佛教有十个宗派都是那个时候建立的,隋末唐初建立的。祖师大德辈出,佛教里面的人才太多了,真正都是杰出的人才,这里头有许多是佛菩萨再来的。这些都是示现,缘太胜了。这些大德们常常在一块讨论,世尊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说得这么多,哪一部经最重要?哪一部经最圆满?就在讨论这些问题。于是这些祖师大德们公认,都推《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称之为佛教的根本法轮,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佛学概论。《华严经》是佛学概论,经典的概论,这里头说得非常圆满,其他所有一切经都是《华严经》某一部分的详细说明,所以《华严》才是最圆满的、最完整的。
《华严》之所以到究竟圆满,到底是依什么?是依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想想这个味道。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就圆满不了;换句话说,《华严经》只度上上根人,中下根人没分。后头有导归极乐,下下根都成了佛,这才真的究竟圆满。讲导归极乐,《无量寿经》就是极乐,也就是说《无量寿经》就是《华严经》的总结,《华严经》最后趋向的目标。于是《无量寿经》地位太高了,比《华严》还要高,《华严经》归《无量寿》,《无量寿经》归到哪里?《无量寿经》归四十八愿。你看这四十八品,最重要的一品是第六品,第六品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条最重要?古大德说第十八愿,一念十念必定得生,那就是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是这么来的,你不能不知道。
由此可知,四十八愿就是解释名号的,这一部大经就是解释四十八愿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那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这一部《大藏经》是《华严经》的注解。你们这样子去观察、去思惟,你才晓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把整个佛法统统包含在里面,一个都不漏,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剎中」,这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众生是九法界众生,一个都不漏,所以名号功德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名号里面所含的义理深广无尽!
末后两句是讲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就,这个成就是平等的,虽然有四土三辈九品,即使下下品往生也不例外,「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身相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下下品往生也没有两样,因为经上并没有说中下品往生除外,它没有这个说法。没有这个说法,那就是三辈九品统统是一样,这不可思议,这才是真正说明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西方极乐世界无比的功德庄严,句句都是实话,我们不能不知道。
学佛先要明了,我们现在娑婆世界,我们在这个世间,「大心凡夫,蒙佛加被,上辈往生」,这我们就能相信了。所以现在问题就是大心,这个很重要。你不是大心能往生,不是上辈,上辈要大心。正如同《华严经》一样,你看《华严经》当机,清凉讲十种机,分作十种根性,真正当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真的不是普通人,都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我们讲法身菩萨,那是《华严》的当机者。可是里头有一条叫大心凡夫,我们凡夫如果心量大也行,也是《华严经》的当机者。这个心量大,大到什么程度?怎么样才叫大心量?佛经上有两句话「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没有这么大的心量不行,没有这么大的心量不能学《华严》,无论怎么学,你不能入华严境界;没有这个大心量,你修净土,你不能够上辈往生,上辈往生是大心凡夫。
这个大心也是缘,我们要把我们的心量拓开。我们没有学佛,心量也很小,都是自私自利,什么事情总是头一个想到自己。学佛之后,这才晓得我们想自己是错误的,会想到别人,想到别人当然头一个想到自己的父母、兄弟、家亲眷属,这就心量比较大一点;再大一点,能想到我们的同学朋友,想到我们邻里乡党,我们居住这个地方,想到这个地方。这还不够大,所以再大,你能够想到这一个省、这一个都市,再扩大你就想到我们的国家,再扩大想我们的地球。所以我们现在常常因为跟很多不同的国家族群宗教往来,我们就不讲国家,不讲地区,我们跟大家讲我们都是地球人。你没有离开地球,我们都是地球人。所以起心动念,我们要想到为全球一切众生福祉着想,这个心量就大很多,能不能往生上品?不能,一个地球太小了。但是你能想到这个地球,中品上生靠得住。
所以真正学佛人常常想到九法界众生,这句话就是包括天地鬼神我们都要想到。我们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三途是地狱、饿鬼、畜生,统统要想到。我们登上这个讲座,你们在念佛的时候,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我在讲台上发愿,不是跟你们念佛,我是在请众,请什么众?请听众,请哪些听众?九法界的众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尊神,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神灵,此界他方一切城隍土地尊神,娑婆世界一切罹难众生的亡灵,我在这里请他们来听经。你们在唱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我在这里请众,我们肉眼看不见,你的心量不大不行!所以我往生,上辈有分,这你们要学我。每天我们做早晚课的时候,诵经拜佛的时候,都要请众,完了之后要回向。你要把心量拓开,不止是这个,遍法界虚空界。这就是佛经上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么大的心量,你现在的生活就很快乐,哪个人得罪你,鸡毛蒜皮,这么大的心量,这算什么?太小了,看都看不见,怎么会放在心上?心量小,这个小东西就有大疙瘩,就很难过,心量大,化掉了,化解掉了,非常重要,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这个地方古德讲的大心凡夫,蒙佛加持,他可以上辈往生。上辈往生决定得无生忍,无生法忍。我们知道得无生法忍是七地菩萨,这是在《仁王经》上讲的,七地是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十地菩萨那是寂灭忍,那跟佛一样了,清净寂灭;十地是下品,等觉是中品,如来果位是上品寂灭忍。无生法忍就是净土经里面讲的阿惟越致菩萨,你看四十八愿愿文里头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法门比什么都殊胜,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所以极乐世界的品位,决定不可以跟一般经论那种说法相提并论,不可以,它的确是个非常特殊的法门。
古德也有说,西方极乐世界有凡夫、小乘往生的,人数没有法子计算,我们在这个经的后面会看到。还有一类大圣往生,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文殊普贤都求往生,这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他们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是给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给他们看的。你看看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净土,何况其余的?那是普度一切众生快速圆满成就佛道,这么个意思。这是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要搞明白的,我们的信心才能建立。从信心再生起愿心,然后究竟要怎么个修法,这个经上告诉我们「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舍家就是出家,弃欲是离欲,而作沙门就是为僧,这是三宝之一的僧宝。这里头有讲究,不是说你出了家到寺庙里找个师父剃头,你就成功了,不是的,那你就搞错了。
我们新加坡的纳丹总统,我很尊敬他,我们也很熟。上一次印度教的卫塞节我们在一起吃饭,我们谈了十几分钟。我第一次跟他见面,他没有做总统,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们坐在一起,他告诉我,他在宗教里面是最尊重佛教,他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他说这一句话,我听了寒毛直竖,这不是普通人能说得出来的。最初我听这句话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那一年我二十六岁,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第二个人我听他讲的,所以能说出这个话,这是内行人不是外行人。
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这出家是形式,因此那个出跟家你就要懂得,佛法里面讲家有四种,你出的是哪个家?现在人所出的是田宅之家,你家里有房子、有财产,有土地、有财产,你把这个离开了,到寺庙里面去了,这叫出家,出田宅之家;舍弃你自己的家庭,你到寺庙去出家了。这种出家有没有用处?没用处,形式不是实质。实质是什么?实质有烦恼家,烦恼是家,你有没有离开烦恼?三界是家,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那就是六道轮回,你要出六道轮回才真正出家。六道轮回是我们的大家庭,你能出得去吗?五阴是家,你看看《心经》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那出了五蕴家。所以这三个你出不去,这三个叫生死家,你能出离田宅之家,你出不了生死之家。
所以家有四种,出也有四种,一种是身出心没出,心还常常想着,这个不行;第二种是心出身不出,这是在家居士,一样上上品往生,为什么?他真的出家了,他形式没有出家,他的心真出家了,虽有家他心不染,一丝毫都不染着。第三种身心俱出,那就是佛门里面这些祖师大德,身心俱出。第四种身心都不出,身心都不出是在家居士没有成就的,身心都没出,不是指一般人,是指在家居士学佛的,身心都不出。所以这里头真正有成就的,心出身不出,在家成就;身心俱出,这出家成就,这个出家的意思我们要懂。
诸位看到这个要舍家弃欲,那大概是我们在家居士没分了,那你就错了,你就完全错了。在家居士可以上品上生,心出身不出,在家居士一样圆成佛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维摩居士就是在家佛,同时两尊佛出现于世间,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佛,维摩示现的是在家佛。所以你们看看《维摩经》上所说的,世尊的这些大弟子,像舍利弗、目犍连这些人,见维摩居士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见释迦牟尼佛的礼节完全一样,那是在家佛。这些都是教导我们后人的,我们后人往往误会了,以为一出家就比谁都大了,在家大德居士也没有看在眼上,错了,这是罪过!你虽然是出家,穿上这个衣服,你的德行、心量不如别人,差远了,人家将来念佛能往生能成就,出家人往往堕地狱。
谚语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为什么原因?你不是真的出家,你是身出心不出,你造作这些罪业,统统都是地狱罪业。你要说为什么都是地狱罪业?头一个破坏佛教形象,你说这个罪业多大。我是好人,我没有犯什么罪,我也没有破戒;你破坏佛教形象,就这个罪你就得堕阿鼻地狱。所以你一定要晓得,释迦牟尼佛是个出家的榜样,维摩居士是在家学佛的榜样,这是绝对的标准。你向他们学习,在家向维摩居士学习,出家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你就肯定不错。他们两个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可以给九法界众生做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这是佛菩萨,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
我们起心动念,说一句话、做一桩事情,有没有想想,如果社会上人都学我这个样子行不行?这是好样子,行!那我们可以做,如果那样子不好,那就不能做,一定要做好榜样。好榜样就是戒定慧,决定不能够违背戒定慧。所以头一个是讲出家,出家的时候记住,在家菩萨心出身不出,出家身心俱出,这两种才能成就。另外两种是身出心不出、身心都不出,身出心不出是讲出家人,身心都不出是讲在家居士,这两种人都会堕落。出家这两种,我们是属于哪一种?在家两种,我们属于哪一种?你得搞清楚。为什么?关系我们这一生当中能不能往生,关系很大,不是小事。
家,一定要懂得,我们要出生死家,我们要出六道家,我们要出烦恼家,田宅之家,寺庙也属于田宅之家。寺庙建得大,供养多,这里面一些出家人就受不了,起了贪瞋痴。贪瞋痴一起来,将来统统堕地狱,他要不出家他不堕地狱,这一出家就堕地狱了。所以这个大庙是什么?大庙那个大门是地狱门,很可怕。所以我就想到,常常想到印光大师的教诲,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在这个时代我们应当怎么做?小庙,住众不要超过二十个人。你看他老人家讲的这个小道场,因为人少,开销少,有几个得力的护持居士,你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这个小道场不做法会,不做经忏佛事,也不收剃度的弟子,也不要传戒,老老实实念佛。
现在这个时代单念佛不得力。有同修告诉我,跟我讲,他说:法师,你不可以提倡只念佛不听经,你不可以这样说法。为什么?许多念佛人心里头的疑惑不能断,念久了功夫反而不得力,会容易退心。我想想也有道理,所以我们现在提倡要读经,小念佛堂每天至少两个小时到四个小时听经,能有八个小时到十个小时念佛,好!常年这样下去,三年五载,这二十个人里头准有成就,不能说个个有成就,至少一半有成就,这个道场就是无量功德。
所以我将来如果有这个缘分回到中国,我就提倡小道场。建小道场,小茅蓬,住众不超过二十人。我还发愿,如果能有这个缘分,我还是要教学生,我只教五个学生,五个正科生,五个旁听生,我只带十个人。另外有几个护法、照顾道场的,总共不会超过二十个人,我们要带头来干,把印祖的教诲要落实,不要去住大的道场。大的道场都变成观光旅游地区,哪能修行?一天到晚接触的统统都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心不清净。所以道场要小,小道场真成就。这是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多次教诫,我们应当要记住,要把它落实,要做到。断绝一切攀缘,你有攀缘的心你就不清净,弃欲就是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个攀缘的念头断掉,随缘而不攀缘。
「而作沙门」,沙门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本义不一定是出家人,所以在古印度,在家学佛也称沙门,在家修行人都称沙门。印度宗教很多,不是佛教专用的,沙门意思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所以在家出家都可以通用。佛教传到中国之后,这个沙门只有出家人用,在家人很少用,这要知道。在家出家通用,但是一般多半是出家人用,在家人很少用沙门这个称呼,但是在家人用也是正确的,不能算是过失。所以这是我们要懂得,就是要真正做一个断恶修善,断恶修善这才能称之为沙门。
古德讲,家是烦恼因缘,出家无非是远离烦恼,修清净心。在从前出家,造恶不容易,为什么?他没有这个机会。所以古时候你看看寺庙都建立在山上,远离村庄,跟一般世俗人都有一段距离,所以居住的环境叫阿兰若,阿兰若也是印度话,就是没有吵杂的声音。在佛经上讲的标准,因为道场都是在乡村,乡村人家多半是养牲口,他说牛叫的声音听不到,这个地方算清净,还会听到有牛叫这就不行,以这个为标准。现在可麻烦了,现在你看汽车、飞机的声音,你到哪里去找一个幽静的地方?很不容易找到,所以这要晓得出家人居住的是个很安静的地方,很少人去的地方。现在的寺庙欢迎大家观光旅游,所以现在的寺庙确实不适合修行。
至于讲经说法,说实在话,也不需要这么大的讲堂,现在利用科技,我们在摄影棚里面讲经,在卫星电视传播,你们自己在家里面电视机就能看见,好,清净!我们现在的电视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播放讲经的录相带。在新加坡收看可以用电脑,我们的计算机跟电视现在连线,你就不要另外装天线,你从计算机里面收我们的卫星电视,二十四小时随时都能收得到,这好!方便!你在家里头清净,没有人来找你,听经的时候把电话拔掉,绝对没有人打搅你,门关好,电话拔掉。所以现在只有自己要有智慧,每天要有一段时间很清净,听经念佛,我们才能够真的修自己,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有成就,能够不至于堕落。
总而言之,心要清净。心清净了,身就会清净,为什么?身是物质,这个物质是随着心理转变的。这个事情我们也跟诸位介绍很多,日本江本胜博士做出了实验,他用水做实验,水是矿物,证明水它会看、会听,懂得人的意思。水会看、会听,懂得人的意思,我们人身体百分之九十是水分,所以我们的心好,心清净,心善良,我们百分之七十的水分都会很美,结晶都非常美,你身体健康!所以身体健康不是从外头来的,是你自己的善心,清净心、善心,这才是真正的因。饮食方面,愈清淡愈好,油腻的东西不要吃,油炸的东西不要吃,不干净的东西不要吃,你就不会生病。佛门里头真的懂得这些理论方法,确确实实能这一生过得很幸福、很美满,来生比这个更殊胜,无比的殊胜,使你意想不到的殊胜,为什么不好好的学?所以无论出家在家同修,在家同修要记住,心出身不出;出家同学要注意,身心俱出,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
在唐朝时候韩国有一位大师,元晓,大概很多人都知道。元晓大师,他也是修净土的,他有一本书《游心安乐道》,这是元晓他着的书,他也说到《无量寿经》讲的三辈因行,上辈里面说了有五句。这诸位要知道,《无量寿经》有五种的译本,在唐朝时候还不止,唐朝那个时候应当有六、七种译本,他看到哪个本子我们就不知道了。他在他的著作里头举出来,他说《无量寿经》讲上品有五种因,第一种是「舍家离欲而作沙门」,就是刚才我们念的,这是第一句,这是显示发心的方便。第二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正因。第三是「专念彼佛」,专念阿弥陀佛,就是这个经里面所讲的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第四个是「作诸功德」。这是助行,元晓大师认为念佛是助业,但是这种说法,古大德认为不太妥当。第五种是「愿生彼国」,这是意愿,前面四种是行,行愿和合这样才能够得生。他所说的五种因行,这个经上也具足。
《起信论》里头,「以出家为净土正因」,这一句话说得也很正确。这句话诸位要记住,这个出家包括在家同修,在家是心出身不出,这都是出家。如果这个心还留恋着这个世间,那就非常困难。临终阿弥陀佛来接引,你还有家里琐碎事情没有放下,阿弥陀佛不会等你。所以说是一定要放下,身在家心已经把家放下了,对于家绝对没有一丝毫留恋。没有丝毫留恋,并不是说你对家庭不负责,那你就错了,佛门里头有一句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家也是如此,你在家一天,你家里面的责任一定要承担起来,那是你的家业,你临走的时候完全放下。临走放得下,那要在平常放得下,所以平常要放得下,平常是家里人各个人都照顾到,心里面要放下,心里头不能有一丝毫爱欲留恋,这个不可以有。你有这个,你在临走的时候就产生障碍了。这个事情很麻烦,所以心要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智慧,理家照顾人会照顾得很周到、很圆满,这里头决定不会生烦恼,这不可以不懂得。
在这一段里面,黄念祖居士在他注解里头引经据典说了很多,这些都值得我们做参考。但是最重要的,我们对净宗要有肯定的信心,知道经典上所说的全是真实语,全是为我们这些众生,我们统统有分。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如果讲的这部经是我们这个世间人做不到的,我们想想他会不会讲?他所讲的我们都做不到,岂不是对我们开玩笑?岂不是在吊胃口?释迦牟尼佛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情?我们能通这个道理,你就晓得凡是佛在这个世间讲的,决定对这个世间人有利益,这个世间人可以做到,这个世间人做不到的,绝对不会说。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跟一般人往来,看到那个人做不到的,我们也不会吊他胃口,也不会跟他开玩笑,何况佛没有戏论。戏论就是我们今天讲开玩笑,佛不会跟人开玩笑的,句句都是诚实语。
我们在《观经》上看到,韦提希夫人往生,韦提希没有出家,她是在家女众,上辈往生,这就说明她是心出身不出。再看《往生传》里面,你看看远公大师的东林念佛堂,东林念佛堂有不少居士参加这个,他一百二十三个人,他有在家众。刘遗民没出家,他当年在念佛堂三次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给他摩顶,阿弥陀佛衣服还盖到他身上,都是上品的相,所以这个也没有出家。再看看我们这部经,这部经很有味道,前面列的这些大德,贤护等十六正士,这十六个人是等觉菩萨,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一样,在家菩萨,十六位统统是在家菩萨,等觉菩萨,那怎么不是上上品往生?这些你只要仔细去观察,我们在家同修信心就起来了。
远公大师往生,他老人家一生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跟任何一个人说。这都是祖师给我们做出的模范,我们遇到一点点小事情赶快宣扬,唯恐别人不知道,这是错误。你看祖师三次在定中看到,就是在念佛止静的时候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从来不说,最后往生那一次西方境界又现前,他才说出来。他说西方世界境界现前了,过去看过三次,他说我一定会往生。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他,跟在阿弥陀佛后面的都是熟人,有佛陀耶舍,有慧持法师、慧永法师、刘遗民居士,都是莲社先往生的,跟着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他。刘遗民还说:老法师你发心发得早,你怎么来得这么晚?他们先去了,这些人都是上上品往生的,上辈上品的。在这个地方给诸位说明,就是在家居士要发心,要知道得很清楚。
你再看《华严经》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五十三位善知识。这五十三个人,我们从事相上来看,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参访吉祥云比丘,初住菩萨;海云比丘,二住菩萨;妙住比丘是三住菩萨。实际上前面三个是出家人,后面有三个出家人,出家人只有六个;五十三位善知识,只有六个出家,其余统统是在家人。这些都是说明在家学佛是大有可为,大有成就,决不输在出家人后面,所以一定要勇猛精进,如教修行,这比什么都重要。
真正做一个在家菩萨,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提到,把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放下,何必呢?占有的念头放下,支配的念头放下,你只要把这三个念头放下,你的心就清净,你就不会再造恶业了。凡夫所以不能成就,最麻烦的就是这三个念头放不下,我们真正用功夫念佛,这个念头才一起,「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打断。念头没有,当然你就不会有行为,然后起心动念想到一切苦难众生。我们怎样帮助苦难众生离苦得乐?没有别的,自己先做好榜样,我自己离苦,一切众生就离苦,我自己离不了苦,一切众生就没有办法离苦。世出世间的善法都要从自己内心去做起,这个重要!希望我们认真牢牢的记住。
黄念祖居士还提出,密宗里面有很多派别,这里面有不少上师是在家身分,没有出家。黄念祖居士也是密宗的金刚上师,他传法的,他也是在家居士。黄老走的时候是念佛走的,听说他病重的时候,一天念十四万声佛号,念佛走的。今天我们听到五明佛学院里面的上师也是念阿弥陀佛走的,这都是启发我们很大的信心。
这一句经文「舍家弃欲」,我们特别着重心出家,着重这个。弃欲要着重在起心动念之处,真正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控制,对一切人事物的占有、支配,不要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决定害自己,这个念头是轮回心,从这个念头上产生的行为就是造轮回业,我们天天还用轮回心造轮回业,你怎么能往生?你怎么能出离?我放下,放下自在!放下好!每个人在生活都叫苦,我所遇到的人都在我面前叫苦,我知道他为什么会苦,放不下!放下就没有苦了。苦是你自己找的,不是苦来找你,是你找苦吃,你错在这个地方。你要不找苦,苦不找你的,为什么去找它?
所以总要学随缘不攀缘,随缘就不会苦了,就有乐了,攀缘就苦,我心里要想怎样怎样就苦了。什么都不想,有愿。愿跟欲不一样,欲是什么?你想得到,念念想得到。愿不是的,愿是念念想缘成熟。所以一个是为自己,一个是为众生。为众生、为佛法,不为自己。为众生,缘成熟,众生有福,我们有机缘为他服务,我们很快乐。如果缘不成熟,众生没有福,我们没有机会替他服务,就会怎么样?我们更快乐,不要做事。缘成熟的时候,我们要很劳累,要替他工作,所以缘不成熟更好。所以自己决定没有得失,欲里头有得失,愿里头没有得失,这是一定要辨别清楚。
下面这是讲到全经的中心,这一句经文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最重要的我们留到明天再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