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的学问】
孩子要有好老师
第六集(上) 读书为什么
http://ww.wmfjt.com/programs/view/gnhc0klKaV8/?resourceId=15033522_06_02_99
班主任:老师好。
陈老师:大家好。【孩子要有好老师】这个特别节目进行到这一集,大家都非常关心一个问题,读书的目的。古人告诉给我们,一句话讲得很明白,叫「读书志在圣贤」,这就是读书的目的。我们古往今来看到那么多的大圣大贤、文臣武将、杰出的豪杰,还有高僧大德,统统地,就是儒释道的这个教法,就是这一个目的,「志在圣贤」。所以他一开始就发愿,就有这个志向,非常明确,圣贤。圣贤有个特点,什么特点?在佛法叫明心见性,那么在儒家,这个人通达明了。你看孔老夫子讲「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他到七十岁的时候的境界,可以说他进入到自由状态,「从心所欲」,但是不破坏规矩。圣贤境界对自己能带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种大喜悦,对于家庭它能整齐和睦;对于国、对于民族,它可以复兴,让天下太平。大可治国,小可安家,自己身心和谐愉悦,这读书的目的真管用,他不是书呆子。所以说在传统文化学校,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读书?跟文凭没关系,跟才艺,说琴棋书画,有这些技能,这些都不重要,圣贤第一。圣贤可以做万人、乃至于天下人的榜样,他是做这个的。所以说「读书志在圣贤」,要常常地给孩子们讲,这是你唯一的目的,不为别的,功名利禄,「君子谋道不谋食」,不是为了好吃的、好喝的,那个教不出来。
班主任:很多人他认为圣贤就是道德的楷模,就觉得圣人或者贤人是我们道德上学习的模范,但是圣人和贤人他跟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关系?跟每天的日常的生活、跟社会的安定有什么关系,他并不了解。事实上,圣贤他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干什么的?圣贤是干什么的?当然,他的道德上面已经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但是他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推己及人,就是把自己所明白的这些道理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要让所有的人都去落实、都去做,这样就能家庭和谐,天下太平。
陈老师:对,你说怎么及人?把自己有的让别人也有,佛陀在这个方面只用了四个字教育天下人,就是什么呢?「为人演说」。演就是自己演示出来,身教;说是言教,他要上课,所以圣贤是老师。
班主任:对。圣贤一方面他通过教学来把这些道理演说出来,另一方面他也通过,比如说,有的读书人他会出来做官,他会担任社会上的各种职务,从事各种行业,那么在这些日常生活中给大众、给老百姓做出榜样,教导他们。所以以前我一直有一个困惑,就是你看过去的这个官员他都是读书人,说十年寒窗苦,十载寒窗,然后考试一举成名他就可以当官,就可以去直接上任,就可以去治理这一个地方。那现在你看看我们很多这些大学毕业生,或者是研究生。
陈老师:博士。
班主任:对。他们出来以后,要从很初级的科员做起,做很多年,他可能才能积累管理一个地方的能力。那我当时很困惑,为什么这些读书人他一读完书他就会治理地方呢?他就会做这些事情呢?当我学了传统文化以后,我读了这些圣贤的经典,比如说四书五经的一些内容,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四书五经教的不是别的,就是怎么把圣贤的道理在你的家庭生活中,在你的执政的生涯中,怎么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的各个方面来运用,来使用,原来读书人他学的是这些。
陈老师:你看【论语】里讲「其身正 不令而行」,就这短短的这么一句话,几个字,他在小的时候他就知道,我是家里的长兄、长子,我一切都要做最好的榜样。话又说回来,一切都是安守本分、合乎自己的人伦身份的,这就叫正。我自己都做到了,「不令而行」。你看他就有感受,我的兄弟姐妹、这些晚辈们,我都给他管理得好好的,所以他在五岁、八岁、十岁,他就有治家的经验。靠什么呢?就这一句话就行,那【论语】厚厚的一本书,你想想要都做到那还了得了!所以【弟子规】它是一个一个的小的很详细的规范你的举止坐卧、起心动念的戒条。像【论语】、【孟子】这都是经验,等到他十几岁的时候,我们看古书,古人就是这样,这个时候他已经烂熟于心了,就像你们所讲的,他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这么做的,十几岁他就有治家的经验,至少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天天身体力行。到二十多岁,到了太学,国家办的党校教给你怎么做官,这些从政的经验他又有了,然后稍加训练,他们也去实习,我们看古书里有这个记载,明朝、清朝它都有,太学生都出来要实习,到国家的各个部门。实习之后他就马上就可以落实,把他小的时候怎当哥哥、怎么带着兄弟姐妹的方法全部用在教化一方上。所以说做官第一件事情是教育,是教育家,这个他不懂不行。教育家不是言说,而是身教,从小兄弟姐妹就看着他,他就表演给大家看,不用发命令,自然大家都去做,「其身正 不令而行」,他从小他就知道以身作则,这孝子,「兄弟睦 孝在中」。所以说好官员到哪里去找? 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这是真理,传了千百年没有改变过。现在的官员为什么不行了?他不知道怎么为人子、怎么为人兄、怎么做晚辈、怎么做学生,他统统都不知道。学到的都是什么呢?大学里教的知识,知识这个东西都属于常识,翻字典,背下来,考试都可以过。但是跟他的灵魂,这是我们现在人常说的,就跟这个人的内心、起心动念、跟他的生活习惯,换句话说,跟他的德行、跟他的所作、所为、跟他的志向、人生方向,跟他的价值观,再跟他的德行、学问、能力一点关系没有,而且都是相反的,你争我夺过来的,自私自利,被溺爱过来的,他怎么可能做父母官?父母是什么?这一个地方的人都由我来领导、来保护,就是「作之亲」,都由我来教育,「作之师」,多高的使命!从古以来都是这样,你看从周一直到清末,统统做官的都是这三个身份,叫君亲师。现在人为什么不会做了?你说得很对,他压根就没听说过。小的时候贪嗔痴慢疑过来的,自私自利过来的,这怎么能当好官员!怎么能当好医生!怎么能当好校长!怎么能当好老师!官员那都太高了。所以「读书志在圣贤」,它就告诉给你圣贤从哪里来?从书里来的。所以说你们一定要常常跟家长、跟学生要讲,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道理弄不清楚,上传统文化学校学什么?志不同,道不合,你求名闻利养,让孩子将来是财色名食睡,让他将来挣大钱,你上这来干什么?
班主任:老师,我们在接触学生的过程中也发现这个问题,现在普遍的孩子是不喜欢读书的,不愿意读书的。那我们感觉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读书,或者说他没有志向,没有目标,也没有理想,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现在社会的风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比如说古人教我们「读书志在圣贤 非徒科第」,但现在是恰恰相反的,现在读书好像所有孩子的价值观里面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那不考大学我读书做什么?
陈老师:你问问他们家长,问问孩子,考大学为什么?那是手段,目的是什么?大房子、别墅、好车,一切人间的这些享受我们家都能得到,全部是为了口腹之欲、名闻利养。这能出来好人吗?什么叫好人?为了这个家能够光宗耀祖,出好人,出了不起的人,出有出息的人,造福天下,他是这种理想,他不是为了什么吃喝玩乐、住大房子,不是这个。
班主任:而且在古代我们发现市民的顺序是士农工商,就是读书人是占首位的,但现在就像您讲的,现在是商商商商,全部都把商人排在了首位。
陈老师:读书人也是商人。
班主任:对。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就是大家觉得读书没有什么意义,包括我们念书的时候也是这样觉得,你读那么多书,你又赚不到钱,你还不如找个好工作,你还不如自己创业呢。
陈老师:还不如出去当歌星,到卡拉OK、到酒吧里唱唱歌,比你这个苦读书的那有钱有得太多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