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上官居士、開寂法師 (第四十八集) 2014/6/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048
老法師:大家早晨好。
主持人:上官老師,主題「佛陀教育與傳統文化本是同根生」。
尊敬的師父上人教導我們,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淨業三福同樣是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為第一福中的最根本。自性生萬法,既然中華傳統文化和佛陀教育都是自性所流露,那二者就是一不是二,這也是二者亙古不滅、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根源所在。如《科註》中所形容的因如實而安住,具足莊嚴,圓明具德。現大慚愧弟子以《無量壽經》為例,簡單列舉傳統文化和佛陀教育的相通之處,證明二者本是同根生。
一、關於自性和習氣的描述與認知。《三字經》開端即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先祖遺訓中的本性,即是佛經所言之自性。《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此正是佛陀和先祖對於自性和習氣的認知如出一轍。《無量壽經.德遵普賢第二》中講述世尊,「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覺」。降伏魔怨就是對治習氣,定慧力對症妄想、執著,而最正覺就是自性,微妙法就是自性本具。本經第二品這幾句話與先祖和《華嚴經》關於自性的認知完全相同,同時再次肯定了人人是佛,也就是本經所依理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二、不能回歸自性的原因,乃不能教學為先。《三字經》言「苟不教,性乃遷」,從而揭示了不能見性的原因,因為忽視了教學為先的重要,才被習氣所牽累。《無量壽經》第三十三品云:「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正是教育的衰敗,才令「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感得的果報在本經第三十五品中可見,「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難得解脫」,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缺失,使得習氣做主,成為不能回歸自性的原因。
三、佛陀和聖哲出世的目的,都是今現在說法。諸佛菩薩和古聖先賢來此濁世,不為名聞利養,只為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為眾導師,令生彼岸。《禮記.學記》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又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可見古聖先賢盡一生全力只為教化眾生,所以才有「育,養子使作善也」。育就是以教學為手段,子代表一切眾生,作善是令回歸自性。本經第二品云:「以諸法藥,救療三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又「大教緣起第三」,如來「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表明諸佛菩薩教學為先,拯救群萌的本懷。而本經的真實之利更是究竟真實,是令眾生一生實現,是心是佛,是心念佛,是心作佛。無以倫比的大慈大悲,就是諸佛如來今現在說法,宣講《無量壽經》,勸導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極樂世界。
四、教學的理論依據,一門深入。先祖言:「教之道,貴以專」。若不能專攻一門,則不能通達自性,不依此理,不能開明。《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若有為求無上菩提,於一事中,專心修習,無不成辦」。正是恩師常言之一門深入。《無量壽經.至心精進第五》中世尊云:「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至心與精進是本品品名,品名中即明示法藏比丘因地成就就在至心與精進,即一門深入,即教之道貴以專,因地不依至心精進,一門深入,果地不能得最正覺。又本經提倡一向專念,即專恆依止持名念佛法門之義,又指從初發心念佛直至最後一念也,可見專在於從始至終矢志不渝乃見性的必要條件。
五、教學的具體方法,長時薰修,即真看破。古有董遇云:「讀書百遍,而義自見」。朱熹《朱子家訓》中「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可見真正成就都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沒有戒定的基礎,智慧無從而見。本經第五品中法藏比丘聞佛所說,發起無上殊勝之願後,「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其一心、精勤、保持、滿五劫的過程就是長時薰修的過程。復有一向專念是把彌陀果覺做為眾生因心,一聲嘉名,萬德齊彰,但驀直念去,不假方便,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開,這正是讀書千遍,其義自現。但當老實念去,自然花開見佛,從有念而入無念,因往生而證無生,實屬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的最高境界,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的最高境界。
六、教育的目標,令成佛作祖,成聖成賢。唐韓愈《重答張籍書》:「吾子不以愈無似,意欲推而納諸聖賢之域」。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慕聖賢之道,納聖賢之域,都是古人一生所求,求成聖成賢成君子。本經「法藏因地第四」云:「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這是法藏比丘願神通道力同佛無二。又「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能救一切諸世間」,這是法藏比丘願成佛,並如佛救苦度生。「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成正覺」,此句法藏比丘所求如同古聖先賢,求成正覺,圓滿智慧,納聖賢之域。本經中的聖賢之域是,「殊勝莊嚴無等倫,恆放光明照一切」的最上妙樂極樂世界,是一切聖域之所歸,一切聖賢當來也將導歸極樂聖域。彼極樂世界導師,光中之王,佛中極尊;所生菩薩眾,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可見極樂聖域國土、導師、學生均為福慧莊嚴最尊第一,乃成佛之最高境界,教育目標之最高層次。
七、教學講究因材施教,契機契理。《禮記.學記》曰:「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古人歷來講究因材施教,對症下藥才能實現教學目標,令其成聖成賢。孔子又提出「時中」,時然後言,強調說話、治國、教學都要看適當時機。本經第二品,如來「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於此中下,而現滅度」,又「常習相應無邊諸行」,這都顯示出如來度化眾生,無不是教授眾生最適合的修持方法。本經第四品中,「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本經屬事事無礙法界,故佛一音度一切根性眾生。又本經彰顯彌陀無比慈悲,學生根機、習氣不同,何出一法攝授所有根機眾生,令修習簡單卻能成就最正覺。於本經「發大誓願」、「三輩往生」與「往生正因」品中,將彌陀攝受一切時、一切處之眾生,乃至五逆十惡均不離不棄的智慧展露無遺。平等度生,轉凡成聖,一生成佛,於一念間,於片語裡,這正是因材施教的最高境界。
八、教學注重實行,即依教奉行,真放下。孔老夫子教學注重實行,提倡「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本經「真實功德第三十一」中,「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眾悅服」,這正是夫子所重視的言行一致。又「心得開明第三十四」,佛告彌勒,「宜自決斷,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裡相應」。佛陀教育,以真看破、真放下為實行,真正表裡一如。又本經「必成正覺第七」中,法藏比丘以偈頌總結,「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又「圓滿昔所願,一切皆成佛」。從發大誓願到圓滿成就,這也是夫子所言,表裡相應的典範。最重要一點,本經乃真實之際,真實之義,真實之利。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性是佛,表隱,因為眾生迷惑,而不能見裡面所隱,而一切人事物是表相、是假相,表顯,通過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入一法句,由表面假相入內在之真正自性,入清淨句,此乃表裡相應的最高境界。因此稱佛法為內學,持名念佛為入佛境界最方便、快捷、穩妥的方法,真正是表裡一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九、教學所培養的人格操守,即何者為善。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總結人格操守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人格力量的光輝,自古仁人志士奉之為人生座右銘。本經「重重誨勉第三十六」中佛告彌勒,「若曹作善,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此為善的標準。又「心得開明第三十四」中,佛告彌勒,「敬於佛者,是為大善」,此處是善的圓滿之意。敬於佛者,普賢之德必敬一切眾生,視一切眾生為阿彌陀佛,得平等心,無差別相,入不二法門,即真如本性。可見依據本經持名念佛者,是為天下第一大善,是善的最高境界。
十、教學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價值,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孟子在《孟子.盡心章句上》中提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本經「心得開明第三十四」中,佛告彌勒,「人能自度,轉相拯濟」。可見自覺方能覺他,而唯有成佛才是覺行圓滿,普為一切天人師。兼濟天下實則也是勸發菩提心,因眾生無邊誓願度,才決定念佛成佛,而圓滿拯濟眾生。是故念佛成佛往生極樂就是兼濟天下,也是兼濟天下的最高境界。正如「光明遍照第十二」中,佛告阿難,「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究竟圓滿智慧之光方能拯救群萌,平等普覺一切眾生,普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是教學追求的最高價值的真正體現,只有本經能夠實現。
十一、教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回歸常寂光。孟子提出浩然之氣,原文出自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慚愧弟子理解孟子所提倡的浩然之氣,就是本經的常寂光淨土。何以故?極樂世界是純淨純善的世界,是圓滿慈悲智慧莊嚴的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圓登四土,最終回歸常寂光。常寂光遍一切時、一切處,無不照見,照而恆寂,寂而恆照,寂照同時,又非寂非照,是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三德圓證。而孟子形容的浩然之氣,存在並充滿於天地之間,至極浩大,至極剛強,與仁義道德相配,仁義道德損害則浩然之氣不可得。這種浩然之氣就是常寂光淨土,塵勞永寂、法身常住、智光遍照的境界,強名浩然之氣,強名常寂光。本經之趣就是生極樂世界,即圓登四土,也就是古聖先賢和一切諸佛如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而證得。
綜上所述,佛陀教育和傳統文化均以孝為根,以敬為本,是內聖、內學。佛陀與先賢以為一切天人師,拯救群萌為出世因緣;以教學為手段,令破迷開悟;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為方法;以真看破、真放下為實行;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實現教學最高價值;兼濟天下,普度眾生成佛,達到教學最高目標;一生成佛,永不退轉,導歸教學最高境界,浩然之氣,常寂光淨土。可見佛陀教育和傳統文化是為一體,同為自性所流露,不二法門,清淨句者,真實理體。以一體故,所有善根心心迴向,乃至臨終十念皆得往生。
大慚愧弟子實在是因為不精通儒釋道,沒有入門,才寫出來先讓自己明白而已,肯定有很多不妥和遺漏之處。懇請師父上人慈悲予以指正。
老法師:要念佛,佛念純了,心清淨了,你念這篇文章,自然能把它的意思念出來。我們心不清淨,意不誠,所以念得念不出味道出來。這篇文章味道很濃,見地完全正確,也就是古人所謂的悟處,能悟到這個境界,再向上提升就契入了。認知很不容易,認知之後,方向、目標就正確,不會走岔路,不會走彎路。上官同學,我們在她幾次報告當中,看到她的進步。非常難得,至少世出世間法裡面講的好學她做到了,正知正見她具備了,往後就是努力。努力有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深入經藏,從經藏裡面求開悟;另外一個方向,海賢老和尚走的,一句名號念到底,決定能得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學教跟念佛最後的目標都是融入常寂光,佛經的術語叫證得常寂光,融入、契入跟常寂光合而為一體,這是大乘修學究竟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圓滿的境界,《華嚴經》上所說的妙覺如來。
上官何以能有這麼快的進步,原因是什麼?總不外乎煩惱輕,智慧長。煩惱輕是能放下,她能放下,我為什麼不能放下?這是聽上官的報告,看上官的文章,我們要能體會,見賢思齊。不但她講儒跟佛,也就是大乘跟中國傳統的文化,確確實實是一個根源流現出來的。這個根源,中國古人講的本性,本性本善,大乘佛法裡面講的自性,自性跟本性是一個性。《大學》裡頭開章明義就告訴我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自性,體是明德,相是親民,用是止於至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教化一切眾生,沒有離開明德、親民、至善。親民是什麼意思?親民就是佛法講的大慈大悲,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現在人講的愛,親民就是愛。這個愛是真愛,是自性裡頭的第一德,萬德、無量德都是從這個德裡頭流出來的,這個是一切德的根本,所有的宗教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你看新舊約《聖經》,這西方最主要的宗教,這部《聖經》包括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它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這就是《大學》上講的親民。它這個愛從哪裡來的?從明德裡頭生出來的。明德是體,親民是相(我們講三大:體、相、用),止於至善是作用。止於至善是什麼?就是《大學》後面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至善。從格物到平天下,平天下就是天下太平,天下是所有國家、所有族群、所有不同的文化,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叫平天下,世界大同,至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就是佛法裡面,佛法有至善的一個代表,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裡面看到了,看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極樂世界就看到了。極樂世界的平天下可不是一個星球,它是大和,和睦。大和和的對象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一切眾生,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真正講到究竟處。
所以湯恩比說,中國的古人(他講古時候的中國人,他不是說現在的),心量大,能包容異族文化,就是佛教,能包容;而佛法在中國,大幅度的提升了它的本土文化。《大學》前面三綱八目,你看佛法一解釋,這還得了!沒有佛法的解釋,古聖先賢那些註解,都沒有講得這麼究竟,沒有講到這麼徹底。所以佛法來解釋,那是什麼?中國古聖的先賢統統是諸佛如來化身到這個地方來教化眾生,應以聖賢身得度者,即現聖賢身而為說法,就這個意思,《普門品》裡頭的。釋迦佛出現在印度,那個時代印度應以佛身得度者,釋迦牟尼就現佛身而為說法。在中國呢?在中國用佛不行,中國沒有佛的概念,中國有聖賢君子的概念,就現聖賢君子身而為說法。
不但佛陀教育跟中國傳統教育本是同根生,跟我們世界所有不同的族群、所有不同的國度,那些古聖先賢的文化都是同一個根。怎麼知道同一個根?都用愛心,沒有不說愛心的。所有宗教沒有說不愛父母的、不孝父母的,找不到,沒有說不敬老師的,換句話說,從性德裡頭流出來的,那就是本是同根生。所以宗教可以融合成一體,為什麼?同個根。人類在一起,確確實實可以化解一切誤會,可以整合為一家人,就是它同根、同本。孝、敬沒有聽人反對的,我們這十幾將近二十年,在國際上與不同族群交往,與不同宗教交往,我們交往所依據的是什麼?就是孝,就是敬。早年我剛剛開始的時候,我還認為我還要準備怎樣跟人辯論,結果這麼多年來,一次辯論都沒有,提出來大家就歡喜接受了。我們就像兄弟姐妹一樣,放下自己的成見,接納一切人的學說。聽,仔細聽,仔細去看,必有可以融通之處。不能夠融通,圓融貫通,障礙決定在自己。什麼障礙?妄想、分別、執著,佛說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融通,問題就解決了。
上官在此地,引經據典給我們舉很多例子,都非常踏實,我們聽了歡喜。這些學習的資料應當流通,決定不是搞名聞利養,我們拋磚引玉,希望覺悟的人愈來愈多,那就是說聖賢君子愈來愈多。社會國家有聖賢就能長治久安,人民的生活才能幸福美滿,沒有聖賢君子社會就亂了。這些好東西,香港有一家報紙,每半個月有一整版刊登的傳統文化,這些好的心得報告可以在這裡發表,可以在網上流通。決定不是搞名聞利養,是求社會安定和諧,我們供養志同道合的同學,刊登出來請求大家指導,請求大家為我指正。
名是麻煩事,出名不是好事,可以用個筆名,沒有人知道的,這都是善巧方便。寫《幻住問答》的這位法師,宏琳法師,他寫信給我,宏琳是他的假名字,不是真名字。真名字他沒告訴我,只告訴我這名字是筆名,對外發表文字所用的,不是自己真名字,真名字連我都不知道。這真難得,真不容易,都是我們在末法時期,這個大時代應該要學的。這些人的示現,佛門裡頭有句話說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他們出現為我們解決問題的,我們遇到困難,他來替我解決問題。海賢老和尚、海慶老和尚這些人,我們心目當中都是再來人,都是來救苦救難的。我們遭受苦難,無所適從,他給我們示現榜樣,他用文字、用言語來教導我們,讓我們覺悟,讓我們明白。我們知道我們錯在哪裡,錯在不知道用個假名,我這麼多年,如果用個假名,什麼事都沒有。細心想想,現在這些年輕人比我聰明。
我有個好處,比我聰明的,比我有德行的,比我有學問的,比我有智慧的,比我有能力的、有福報的,我擁護他,我讚歎他,我願意接受他的領導,這是我一生最大的長處。我一生確實從小就沒有領導人這個念頭,一生願意接受別人領導,自己不操心,所以心比較清淨,比較不受外面環境的干擾。人事有麻煩。我非常感激方東美先生把大乘教給我,沒有他,可以說我這一生跟所有宗教都沒有緣分。因為年輕時候誤解了,認為佛教是迷信,是宗教、是迷信,所以從來不接觸,不碰它。我跟方老師學哲學,他告訴我,大乘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這個話我聽了感到非常驚訝,他細心給我做詳細說明,慢慢我才明白、覺悟過來,接受了。世界上有這麼好的東西,可惜人不認識。認識之後就要繼承,要真幹,要把它傳下去。這是我們天賦予的使命,我們要努力完成這個使命,所以走上這樣一條路。
這個路不好走,障礙重重,但是盡心盡力就是圓滿。讓我們自己心安理得,理明白了,盡心盡力做就是圓滿的。做不成功、做失敗了,眾生沒福;眾生有福報,我們一定會做出成績。為什麼?我們盡心盡力,不夾雜名聞利養在裡頭。夾雜名聞利養在裡面,做失敗了,那是你的心不真,你用的是妄心,自然會失敗。用的是真心,有祖宗保佑,有三寶加持。所以問問自己,有沒有絲毫名利夾雜在裡頭,要問這個問題。確實沒有,做下去,佛菩薩給你鋪路。我們一生憑藉這個認知做了幾十年,從開始學到現在六十三年。六十三年當中學了不少東西,不但從經典上學習,從修持,從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裡面學到的很多,對我們的信心、願心不斷向上提升,沒有退縮,永遠是這麼積極認真在做。
念佛,最後歸到念佛,念佛比什麼都重要!這個方法既簡單它又圓滿,不是我們想像當中圓滿,不可思議的究竟圓滿。我們能遇到這個法門,這要感謝佛菩薩,不是佛菩薩加持我們遇不到。尤其是遇到兩位大善知識,夏蓮居跟黃念祖,這兩位善知識實際上是李老師教我的,我如果沒有跟李老師學,這兩個人的名字可能一生都不知道。李老師年輕三十幾歲的時候,他的佛學跟梅光羲學的,梅大師。梅大師跟夏蓮居老居士老朋友、師兄弟,關係非常密切,在那個時代,佛門稱為「南梅北夏」。南方,梅老是南昌人,江西南昌的,夏老是山東人。這真的是有大成就者。夏老自己也透出來,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就是為會集《無量壽經》而來的。黃念祖來到這個世間,目的就是為這個會集本做註解而來的。他們的使命完成,走了。我們遇到了,我們能做的什麼?流通。我們要將這個本子、將這個註解大量流通,讓它成就世尊末法往後九千年,一切學佛得度都要靠這個法門,都要靠這個法本。我們也做表法,一生活一天學一天,哪一天不學了,我們就往生極樂世界。
現在我們看到這麼多好同學,大家都非常認真努力來學習,無比的歡喜。我們這個小班人數不多,二、三十個人,雖然沒有居住在一起,用這些高科技的方便,每天如同在一起分享一樣,這個緣無比殊勝。我們學習的成績,不能講成果,成績,我們公開,我們不保密,點點滴滴提出來,跟學佛的同學,特別是學淨土的同學,大家在一起分享,幫助我們的信心增長,幫助我們的願心堅定,將來我們這一群人都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的方向、目標很清楚,學習的心態很踏實。世間萬緣放下,不要放在心上,心上就一句阿彌陀佛。好,我們再看下面。
主持人:雲南雞足山大士閣開寂法師。
非常感恩師父上人,耐心和懇切的答覆學生的報告,慈悲善巧的指出學生身上的嚴重問題,聽經心不在焉,縱然心在,心不專一。學生聽後慚愧不已,深深感到自己的煩惱習氣很深、很重,連自己都不能察覺到,實在是非常可怕。經上常講「可憐憫者」,說的不正是我這種人嗎?師父上人在學習班中也開示到心浮氣躁,佛菩薩的教誨、古大德的教誨講得再清楚、再明白,擺在跟前沒看懂,這種人與佛菩薩沒有緣,與善知識沒有緣。這些說的不正是我這種人嗎?想到這些,學生感到毛骨悚然,寒毛直豎。學生認識到,這是一種嚴重的學習心態問題,生生世世在六道打轉,豈不是因為自己的心太掉以輕心,錯過多少良師益友的教導,錯過多少次當生成就的大法。反省檢點自己,怎麼會用這種心態來對待聖賢學問?
幾天前學生在遞交上一份報告之時,館長已經很慈悲的指出學生的問題和嚴重性,告訴學生,寫的報告馬虎應付,學習的態度太差,對師父上人老人家這樣不恭敬,你學不進去的,以後沒有老師肯教你。學生當時感到很恐慌,今天再次檢點反省,才深刻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可怕。「善知識者,是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識者,是汝眼目,能見一切善惡道故;善知識者,是汝大船,運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識者,是汝絙繩,能挽汝等出生死故也」。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因此學生要敢於承認自己的過失,敢於和自己的習氣做鬥爭,不能再和佛菩薩、善知識擦肩而過,錯過今生得度的機會。在這裡向尊敬的師父上人真誠懺悔,向上印下信法師和向館長真誠懺悔。學生真想做一名老實、聽話、真幹的好學生,做一名具足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的好學生。因為這一生擺在我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條是西方極樂世界,另一條是無間地獄。唯一的選擇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只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接受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的教導,才能恢復本性本善,恢復至善圓滿的如來智慧德相。學生要把握住這一生成就的機會,定當好好改過。
以上是慚愧學生的懺悔,恭敬報告師父上人,懇請師父上人慈悲指正。阿彌陀佛!
老法師:好,你說得很好,古人這句話你也能記得,「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一生學習成功失敗,確實就在勇於改過。改過從哪裡改起?要從控制自己的煩惱習氣,把孝敬兩個字找出來。為什麼?孝敬是世出世間修行的大根大本,人能有孝心、有恭敬心,許許多多的業障,自自然然的消除了。所以修行要找到根,從哪裡修?從枝葉上修,很辛苦,效果不大,從根本。改過自新也要從根本,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孝字沒做得好,敬沒做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