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五十九集) 2007/5/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WD03-003-0059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03/WD03-003/WD03-003-0059.mp4
诸位观众,大家好,阿弥陀佛。这一集我们继续看下品中生的经文,请掀开经本二百六十七页第六行的经文,请看经文: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
上一集我们讲到下品中生。刚才我们念这段经文,佛先把往生的品位讲出来,佛对着阿难以及韦提希尊者说,就是对我们大家说。下面是拣别这一类往生的人所造的行为,就是他是什么样条件往生的,在世的时候是做什么行为。在善导大师注解里面小标题是「简机造业」,简就是拣别,让我们知道这一类众生往生的根机是什么。这段经文说的非常重要,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很容易触犯的,这是特别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很容易犯到的。请看经文:
经【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这段经文头一个字就是『或』,「或有」的或是一个不定之词,不是一定的,不是说所有的众生都一定会犯戒,是说或者有这样的人。这种人『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这句是总说,总说造了破戒之恶的人。受了戒不能持戒,破戒,这个情形在我们现代尤其是普遍。我们自己不管在家、出家,如果受戒不能持戒就犯戒,就属于这段经文所说的。戒律,这里说的有「五戒」,「八戒」就是八关斋戒,「具足戒」就是出家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有的地方说五百条,还有沙弥戒,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现在我们看在家、出家四众弟子很多人受戒,我们自己也去受戒。但是我们去受了戒,我们自己一定要时常反省,我们受的这些戒,我们是否有做到?如果没有做到,违犯,这就破戒了。
五戒里面前面四条叫性罪,性是本性的性。性罪,不论你受戒还是没受戒,犯了都有罪。如果受了戒再犯就罪加一等,加一层破戒罪,就加重这一条;如果没有受戒,所犯的就是性罪,不能说他没有罪。杀、盗、淫、妄前面都说过,这四条属于性罪。第五条,饮酒,酒这一条它不是性罪,不能说它是性罪,因为饮酒不构成犯罪,就是说喝酒本身不是罪过,所以它不是叫做性罪,它叫做什么?遮罪。遮就是遮止的意思,用现代话来说是防范、预防,因为喝酒怕你喝多了,喝醉了,怕酒后乱性失去理智去造作前面四种罪,去造杀盗淫妄这四种罪。这在现代社会上我们也看得很多,一个人他还没有喝酒的时候,头脑还很清醒,精神很清楚,他不会去造杀盗淫妄这个罪,但是喝醉了就不一定。有人酒品好,喝醉了就想赶快去睡觉,这个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他去睡觉就不会造杀盗淫妄的罪业。但是有人喝酒,不喝酒的时候看起来很老实,酒一喝变了一个人,跟人家打架,杀人,乱讲话,杀盗淫妄,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在现实社会上,中国、外国都一样,因为酒所造成不好的事情非常多,最普遍的就是开车。开车,不管哪一个国家都禁止司机喝酒,酒喝多了会发生事情,发生危险。所以这一条戒叫做遮罪,因为喝酒会去造杀盗淫妄这四重戒,因为喝酒乱性发生重大的事故,因此佛才把这一条也列入重戒里面,列在五戒最后一条,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
戒律是学佛人共同的科目,不管你修学哪个宗派。在佛法当中,有三个科目是共同的,无论修学哪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必须要遵守的。第一个是戒律,戒律是生活行为的规范,它最重要的意义是防止我们造罪业,所谓是防非止过。戒律就是防非止过,防是防止,防非就是怕你做错,过就是过失,把错误的过失止住、停止,这就是戒律真正的精神与意思。无论是古人或者是现代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懂得佛法或者是不懂佛法,乃至受过教育或者是没有受过教育,对于四重戒:杀、盗、淫、妄,都认为是不好的事情。可见得这是一切大众所公认的,大家公认杀盗淫妄不是好事。不但娑婆世界的人认为这是罪业,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剎土不管哪个世界,只要有众生之类,对于这四桩事情都认为是恶事,不是好事。因此这四重戒是一切诸佛所制定,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发明的,佛佛道同,都是这个定律。因此我们想要在佛法里面得到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严格的去受持五戒。
持戒是因,能持戒是大善。三福里面第一条是世间的善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世间的善业。戒律的功德比世间的善福还大!戒律是圣教,圣人的教诲,所以戒善比世间善高很多。世间善只能得人天福报,出世间的善帮助我们得定,所以世间的善是福德,出世间的善叫功德。功德帮助我们得禅定,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不是世间善所能比的。何况佛常讲,修因一定得果报,五戒的果报非常殊胜。不杀生得健康长寿的果报,不杀生是无畏布施。不偷盗得大富,《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就讲得很清楚,不盗得大富。不仅是教我们修财布施。这是教我们不盗,你可以修不偷盗,我们不会去占人家便宜,不会去偷别人的,也不会去盗别人的财物,去侵占别人的财物,这是不偷盗,再能进一步修财布施,你的福报会更快速现前。持戒是种真实之因,将来一定得真实的果报,现在能再修财布施,那是缘,因再加上缘,果报立刻就现前。
盗,偷盗在戒律里面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大,我们不能只把它侷限在窃盗。当然偷窃、窃盗是盗,偷拿人家的,扒手去偷钱,或者用武力硬抢的,这是盗。当然这些是偷盗没有错,这是大家较明显知道的,那个范围很小。凡是我们居心,我们起心动念存心要把别人的财物,别人所有的,占为己有,不管用什么手段都是盗。譬如我们看到现在这个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做大官的贪污。贪污,他有势力,老百姓想要拜托他帮忙,求他办一点事情,要送贿赂,要送红包,要拿钱去巴结他。人家送贿赂去,是不是他心甘情愿送给他?不是,是被逼不得已,不送不行,这就叫做盗,这属于偷盗。所以盗的范围非常之广泛。只要对方不是心甘情愿送给你,你用你的威势、权力逼他不得不奉献,不管黑道、白道,要是这样做法,这是属于盗。另外一种,还有一种是心甘情愿送来,还是属于盗。哪一类心甘情愿?出家做法师的,信徒来供养,他是甘心情愿的。假如这个出家人不是真正修行,打着佛法的招牌欺骗大众,求信徒恭敬供养,这就叫偷盗佛法,拿着佛法欺骗众生,这个果报在阿鼻地狱,非常可怕。所以它的范围确确实实非常之广泛。
盗在《戒经》里面有个很简单的定义,这个定义非常好,这个定义叫不与取。就是说这个财物是有主人的,你没有经过主人同意,你就把它取过来,这样就造成了盗的罪业,这是有主。《戒经》也有讲,譬如说有人将我们的财物偷去或者是抢去,他拿去了,他虽然用偷用盗拿去就变他的,变他是主人,我们是不是能再用这个手段去偷回来、去抢回来?佛在《戒经》告诉我们不可以。除非他心甘情愿来送还你,不然你如果又去偷去抢回来,我们也是犯了偷盗业,这点我们也要明了。
偷盗,这是什么罪业?我们刚才说的,不盗得大富,你如果不造偷盗业,你的财富会很多,你的财富就没有人能侵占,五家抢不去。五家第一家是国王、政府,我们的财物,政府一份。第二,盗贼、小偷、强盗,小偷强盗不一定来我们家偷拿,或者扒手扒我们的钱,或者是拿刀拿枪来压逼我们,抢财物,包括以上讲的,凡是不正当、舞弊的手段将别人的财物拿到我们手上,都是属于偷盗。像现在偷盗更大了,像经济犯罪,这世界上金融风暴就是有一些人在操作,想尽办法将别人辛辛苦苦赚的钱财拿到他手上,使人一天之内破产,这个偷盗很大,罪业也很重。不盗得大富,偷盗反过来得贫穷的果报。你会偷盗别人,别人也会偷盗你的,这是因果报应。所以《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跟我们说不盗得大富,这是指财物方面来说的。
不邪淫能够得到相貌端正庄严,家庭美满幸福。不妄语得的果报是威信,他说的话别人相信,而且他的言词美妙,音声洪亮,说话人家会信服,都是从不妄语得来的果报。像释迦牟尼佛能够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那是无量劫以来佛从来没有妄语过,所以音声这样好,大家都能够相信,都能够听他的。不饮酒的果报是智慧,使你的头脑清楚、保持冷静。所以五戒得五种殊胜的果报。
五戒配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仁慈。要有仁慈的心,你如果不杀生,连蚂蚁都不敢故意伤害牠,何况其他的众生?这就是启发我们自性仁慈之心,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义之财不取,所以古人有修养的君子,他就不会做偷盗的事情。所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君子不会贪取,不盗是义。不邪淫是礼,有礼节,守礼、守规矩属于礼,像中国儒家古代的《礼记.曲礼》,这是属于礼的部分。不妄语是信,信就是说话有信用,不会欺骗人。不饮酒是智,你如果不喝酒,头脑能够保持理智,酒醉就乱性。所以五戒配合儒家的五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