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第48集)悟道法师主讲(文字/台语)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  悟道法师主讲  (第四十八集)  2007/4/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WD03-003-0048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03/WD03-003/WD03-003-0048.mp4

 

诸位观众,大家好,阿弥陀佛。上一集我们讲到善导大师假设有人提出问题来问难,来问我们,来为难我们,说:

 

疏【或云。汝等众生旷劫已来。及以今生。身口意业。于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

 

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来问,说得也很有道理,也提出这个事实来问我们,无始劫以来我们造的罪业这么多,这也确确实实,这些罪业都是在三界里面三恶道的果报。

 

疏【云何一生修福念佛。】

 

这是问你,你怎么可能一生中『修福念佛』,你就不堕三恶道,还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疏【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

 

意思就是说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一身的罪业决定堕三恶道,一生中修一点福、念几句佛号就能生到『无漏无生』不退成佛这个地方去,未免太便宜了。有人要是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们,他目的主要是拿出这个理由,说你念佛修福不能往生西方。如果我们信心不能坚定,确实是很容易被他动摇。遇到这些人说出这番大道理来,我们要如何应付?下面善导大师教我们如何来答覆这个问题。

 

疏【答曰。诸佛教行。】

 

『教』是教学;『行』是修行。佛讲的经论、讲的方法:

 

疏【数越尘沙。】

 

在数量上讲太多太多,法门无量,不止八万四千。

 

疏【禀识机缘。随情非一。】

 

这四句是总答,是一个总纲领。佛说无量无边的法门,『随情非一』,这就是应机说法,这个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性,佛就给他说什么法,针对这个众生的根性,或者针对这一类众生的根性。众生根性无量无边,每一个众生都不一样,所以佛的教行也无量无边。如果这个法门契机,这个众生就得度;不契机,同样不能得度。教一定要契机契理,契机就是适合他的程度。『禀识机缘』,这非常重要,众生根机、因缘不同。

 

疏【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

 

大师在这里举一个简单的比喻,说我们世间人可以见到的,我们看得到的,当然可以相信。

 

疏【如明能破闇。】

 

这你会相信,晚上在屋子里面点一盏灯,黑暗就没有了,室内就亮起来,这你看得到,你会相信。

 

疏【空能含有。】

 

这个房子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可以住人,可以摆桌子、椅子,空可以包含有。

 

疏【地能载养。】

 

地能载物,地能养物,一切动物、植物都没离开大地。

 

疏【水能生润。火能成坏。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即目可见。千差万别。】

 

这是我们眼前亲眼所见到的,现前见到的你当然会相信。我们亲眼所见的这些东西太多太多,『千差万别』。就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就太多了,没看到的我们就不说,看到的就很多了,就千差万别。世间法千差万别,形形色色。

 

疏【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

 

世间法都这么多,千差万别,佛法也一样千差万别,多得不得了,世间这些万物也有利益,何况佛法?

 

疏【随出一门者。即出一烦恼门也。】

 

佛的法门很多,教给你超出一门,你就断一条烦恼。

 

疏【随入一门者。即入一解脱智慧门也。】

 

『随入一门』,你就入了一个『解脱智慧门』,这是叙述佛法无量无边,有无量无边的利益,都是帮助你断烦恼、开智慧,帮助众生断烦恼、开智慧。

 

疏【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

 

这两句话太好了,『随缘』,我们各人随缘,你修你的,我修我的,各人都可以求到解脱。我们彼此不须要互相勉强,你也不用劝我,我也不必劝你,我们各人修各人的就好了。彼此互相赞叹,大家在一起欢欢喜喜,不要再起争执,这就好了。下面说:

 

疏【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于我。】

 

你修的那个法门,你认为很好,不适合我,我不欢喜。你为什么拿我不欢喜的,来找我的麻烦,来迷惑我、来障碍我?这话讲得好。

 

疏【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

 

我学的这个法门我欢喜,我欢喜,我跟这个法门有缘。你不欢喜,当然跟你没有缘,你不愿意学这个法门,但是它跟我有缘。

 

疏【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

 

同样的道理,你欢喜那个法门,那个法门跟你有缘,我不欢喜,跟我没有缘,这是事实。

 

疏【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

 

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各人随着他欢喜、随着他的兴趣修学的法门,都会很快得到解脱,这是真的,所以不必勉强,这个事情勉强不得。但是世间人,虽然说他爱、他欢喜,他是感情用事,那个爱与欢喜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爱那个法门、欢喜那个法门,修了好几十年还是一样都得不到,什么原因?他不是真爱,他是假的。如果他真正欢喜禅,他在禅里面决定得成就;他真正欢喜密,他三密一定相应。他达不到这个境界,换句话说,他不是真爱。他并没有死心塌地,并没有用真实心去修,他是修着玩的。自己修着玩的不要紧,还要找别人的麻烦,还要破坏别人的修学方法,这是造业。

 

因此我们学佛,我们修净土,对于修学其他大乘法门、小乘法门的人,无论他修学哪个法门,我们都要赞叹。我们不可以说我们修净土,对着那个不是修净土的,我们就毁谤他,这样我们自己就造罪业了,这就不对了。所以我们要赞叹,赞叹别人修的法门,每个法门都好,都是第一。同时可以提醒他,如果他那个法门不能成就,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统统可以回向求生净土,都能往生,我们要提醒他这一句。因为不管修学哪个法门,跟修净土都没有冲突,可以回向求生净土。阿弥陀佛心量很大,阿弥陀佛不是说你们没有念净土三经,没有念阿弥陀佛,我这西方就不欢迎你们来,阿弥陀佛如果是这样就跟我们凡夫一样了。所以佛菩萨心量无量无边,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不管你念哪尊佛菩萨,只要你回向发愿,同样可以往生,你修其他法门同样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同样很欢迎。修学净土的,当然是要专修,依照本宗的理论方法专修,修学其他经典、大乘法门统统可以回向发愿求生西方净土,这是真的。

 

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最后一段就是说修学所有大乘法门的人,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无论你读诵哪一种经论、修学哪一个方法,或者念哪一尊佛菩萨,都没有关系,只要你把修学的功德回向发愿求生西方净土,都能够得生。慈舟大师判这段经文叫做「一心三辈往生」,可见净土法门非常广大。专修决定往生,杂修也能往生,杂修要认真修学,修学的这些功德要回向,回向发愿,这样就行了,因为修学跟他有缘的法门较容易成就。譬如在本省有一些同修特别欢喜《地藏经》,他每天念《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名号,跟地藏菩萨非常有缘,能不能往生?能,能够往生!只要你读诵、持名天天回向发愿求生净土就行了,要回向,要发愿。所以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往生西方净土,能不能往生关键在「信愿之有无」,你是不是真正相信有西方净土,真正相信有阿弥陀佛接引十方众生往生西方?往生西方品位的高低,在持名功夫的深浅。持名是正行,修学其他法门,念其他经典,这也包括行在内。这个行算杂行,杂就不是本宗的,它比较多、比较杂。但是这个行,不管你行哪个行,念哪一部经,只要你信愿回向,要求生西方,都可以得生。这是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看到这个经文。

 

疏【行者当知。】

 

修行人应当知道。

 

疏【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

 

这两句开示很重要。佛门是一个解门、一个行门,学佛的目标不同。解门你学得多,这个不妨碍,帮助你理解,所以大小乘经论,乃至世间圣贤的著作都可以了解,不管什么经典都可以涉猎,但是你宾主要分清楚。你学习经典,譬如净土是以净土三经、五经一论,这是主修的经典。譬如说我们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我们是以这部经作为我们主修的经典,这部《观无量寿佛经》以外的大小乘经典,乃至世间的善书,圣贤的经典,像我们中国古代老庄、孔孟的经典,乃至其他宗教的,跟这部经讲的相应的,我们都可以涉猎,涉猎就是说可以去理解。你理解要回归到本经,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以这部经为主修的经典,你所有世出世间的大小乘经典是来帮助你深入这部经,等于是这部经的补充说明,是以这部经为主,其他大小乘经典、世间的圣贤经典是来辅助这部经,你这样宾主分清楚,这就不冲突。

 

你如果以《无量寿经》为主修的经典,《观经》是辅助;以《阿弥陀经》为主,《无量寿经》、《观经》都是辅助;以《行愿品》,以《圆通章》、《往生论》都可以。这个我们在古大德里面看到莲池大师,莲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你看他的注解《阿弥陀经疏钞》,可以说引用佛教里面这些大经大论,显宗密教差不多都引用到,包括世间圣贤的经典,《老子》、《庄子》,儒家的孔孟,《易经》,这也有引用到,注解《阿弥陀经》。这些祖师大德们就是示现给我们看,你看莲池大师他是以《阿弥陀经》为主,他注解《弥陀疏钞》,其他你看这些大小乘经典,乃至世间的经典都是在注解这部经,这样学就对了,你如果学解就是这样学。解不妨比较多,来帮助你理解这部经,深入这部经。所以你依哪一部为主,其他都是伴。任何一部大乘经典都可以为主,都可以为伴,这《华严经》说的主伴圆融,这样来学解就没有问题了。如果主修跟助修的分不清楚,不知道依哪一本为主,修到最后就没有头绪,修到最后就乱了,这就错误。所以说学解虽然是可以多,但是你还是要有一个主修的。

 

疏【若欲学行者。】

 

这是讲到修行,说修行的法门,这个方法,那就不一样。

 

疏【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前面说学解,你可以广学多闻,帮助我们理解。后面这一条学佛,这就是说修行,你要修行一定要一门深入,决定不可以太复杂、太多,太杂、太多决定有妨碍。为什么?实际上你也没有那么多时间,你要修那么多法门,哪有那么多时间?另外一方面,你会分心。一下念佛、一下持咒、一下读经、一下参禅、一下学教,学了很多,用种种的方法,这就不得力。所以方法不能多,要一门深入。这就是说行门,行门不能多、不能杂。譬如说我们修持名念佛这个方法,以这个为主,就不要再用其他的方法,如果再用其他的方法,一方面时间不够用,一方面分心,你的心不专,这样功夫就不得力,这个很要紧。所以我们学佛一定是成就我们的戒定慧,目的在此。成就戒定慧,成就觉正净,所以我们行门要专。譬如说我们修净土,我们目标就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门就不能多了。因为法门都有它的方法跟目标,譬如说参禅目标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修净土目标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基本上的宗旨不同。你也不能一下要参禅,一下念佛,一下持咒,这方法用了很多,用到最后自己也不知道哪一个较好,时间分散了,不能专心,不能得力。所以这个行也很重要。这个行就是要跟我们有缘的,就是说与我们的环境、与我们的时间、与我们的兴趣这样来修,看哪一种方法比较适合我们。如果适合我们的,适合我们的根性、适合我们的环境、适合我们的兴趣,这样修起来『少用功劳,多得益也』,就是说你用的功夫、用的时间不用很多,但是得的利益很多,因为得力。这是解跟行这两方面我们要分清楚,行要专,解广,广学,这没有问题。这是善导大师在这里给我们开示。

 

所以解跟行一定要相应,如果有解无行,决定不能了生死。有解无行,只有理解,没有去行、没有去修,没有照这样去做,不能出三界,结果还是生死凡夫。这古大德说「说食数宝」,说吃,没有去吃不会饱;在路上捡到别人的钱,像银行的职员每天数钱数很多,在数的钱不是自己的,数别人的。这是譬喻我们如果有解,没有落实在生活去行,这不能了生死,也不能出三界。这就是说食数宝,说吃没有吃不会饱,替别人数钱与自己没关系。有行无解,盲修瞎练,很认真在修,但是修的理论方法都没有理解,乱修,修到最后没有结果,这不容易出三界。

 

所以「若欲学行者」就要找适合我们根性的,我们把这些事实搞清楚、搞明白了,就要决定目标,我们是以往生为第一,这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没有办法给你做主。在这里还是奉劝诸位、提醒诸位,「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如果不能往生,让你解得再多,把三藏十二部分教都搞清楚、搞明白还是没有用,还是生死凡夫一个。真正聪明的人,真正觉悟的人,知道了生死要紧!如果把这件事情看重、看作最重要的,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的行就很重要,必须要死心塌地把这一句佛号念好。理解呢?我们对要如何念佛往生西方这个理论方法,正确认识明白了就可以,其他的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去学解也不晚。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日18:12:4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381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