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五十一集) 2007/5/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WD03-003-0051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03/WD03-003/WD03-003-0051.mp4
诸位观众,大家好,阿弥陀佛。上一集我们说到,读诵大乘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接下来讲:
疏【然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机。】
上面我们讲「唯将读诵大乘」,也说到香港有一位老先生复姓欧阳,平常他到九龙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去借《大藏经》回家看,往生的时候是看经,看一看就往生了。这位欧阳老先生往生西方的条件就是这里说的「唯将读诵大乘」,他用的是这个法门。读诵大乘经典,这样回向发愿也可以往生西方,这是一种。这一集讲的是戒律,就是以持戒的功德来回向发愿也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说到戒律,修行根基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这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大乘、小乘、显宗、密教,这个原则都一样,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我们一般称为三无漏学,简单讲是三学戒定慧。不管修学哪一个法门,这个原则都一样,所以戒律是根本、是基础。『五乘』就包括人乘、天乘,六道里面人天两道,人天没有出三界,是六道里面的两个善道。生善道,持戒的人就容易得到,你能够持戒就很容易可以生到人天善道。持戒清净,如果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多半都是在人天两道,这叫人乘、天乘,这是三界内的。三界之外,声闻、辟支佛、菩萨,这是三界以外的圣人,叫三乘,加上人天,这就叫五乘佛法。『三佛』是讲佛的法身、报身与应化身,这三身佛都是建立在戒行的基础上。
疏【法即熏成三贤十地万行之智慧。】
前面第一种是持戒修慈,第二种是读诵大乘,每天受经典的熏习,不知不觉慢慢熏成三贤的菩萨、十地的菩萨。虽然没有证得三贤十地的果位,可是智能逐渐增长,知见与这些圣贤逐渐接近,所以说读经开智慧。会读的人,读经同时具足戒定慧三学,这是真正不可思议!这段完全从心上讲。
戒律,无论多少戒律,像《大藏经》上讲的律藏,分量就很可观。这么多的分量,总而言之,总说一句,戒律是在讲什么?它的精神是什么?不外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是戒律的精神。这两句把一切戒律都包括尽了,所有的戒律就是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我们读经的时候还有坏的念头吗?如果起了坏的念头,经也念不下去了,所以读经必须一个恶念都不生,这部经才念得下去。当你读经的时候,是不是诸恶莫作?这一条做到了。「诸恶莫作」是小乘戒,小乘戒就是消极对治自己的恶业,自己禁止不去造这些种种的恶业,这就是小乘戒。经论是佛菩萨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一切善法没有比这个更善了,所以读经是真正「众善奉行」,这大乘戒也有了,是真正止于至善。儒家讲止于至善,没有把至善的标准说出来,最高也是达到人天至善而已;佛经就不是这样,佛经是究竟圆满的至善,大乘菩萨戒具足。专心读诵就是修定,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智慧。所以一个读诵,戒定慧三学同时圆修,圆满都修到了,这样读经哪有不开智慧的道理!下面说:
疏【若以德用来比校者。各有一能。】
『德用』二字就是说它的功德与它的作用。如果要以功德、作用来比较,读经、持戒都有它的功能,持戒有持戒的功德,读经有读经的功德,回向净土都能往生。所以这是第三福第三句,《观经》净业三福第三福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第三句读诵大乘。由此可知,持戒求生净土的人,读经求生净土的人,往生都有根据。持戒根据第二福,第二福我们看到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第二福说持戒。第三福就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三经所说的你都能做到,那还得了!上上品往生。三福从第一福到第三福都做到,这没话说,一定是上上品,上品上生。三福不能完全做到,其中有一句做到都行,有一句做到了都能够往生。三福总共有十一句,从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第三句「慈心不杀」,第四句「修十善业」,一直到「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十一句。十一句当中,你要是有做到其中的一句,有一句真正做到,这样回向发愿求生西方都能够往生。这是说第二种往生的人,第二种读诵大乘。第三种:
疏【三。明修行六念者。】
『六念』,净土经里面虽然说得不多,《观经》里面有说到。其实《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都跟我们讲念三宝,三宝是佛法僧,念佛、念法、念僧,这个我们有看到,三宝再加上念戒、念施、念天,加上这三个就是「六念」。佛在小乘经、在大乘始教的经典里面讲六念讲得非常多,特别是在阿含,阿含是小乘经。所以小乘修行人对于六念非常重视。『三、明修行六念者』:
疏【所谓念佛法僧。】
这是念三宝。
疏【念戒舍天等。】
念戒、念舍、念天,『舍』就是施,布施,总共合起来是六念。
疏【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义也。】
在意思上来讲,与前面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都具足。我们修净土的人如果修六念,大师在此地给我们交代得很明白:
疏【言念佛者。即专念阿弥陀佛口业功德。身业功德。意业功德。】
这是劝我们『专念』,口称名,身礼拜供养,意是心里面想佛忆佛,心里面常常想佛。身语意三业专勤,这样的『念佛』。
疏【一切诸佛亦如是。】
这句就是说,你念一切诸佛也是这样念,就是专,如果不是念阿弥陀佛,念其他的佛也行。你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也行,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也行,念毘卢遮那如来也行,都行。不管你念哪一尊佛,一定要守住这个原则,要三业专精,然后发愿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成功。《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最后一段就是说这桩事情,所以都得生。有人跟观音菩萨有缘,一生念《普门品》,持诵观音菩萨圣号,求愿往生也一定得生。但是念其他的佛菩萨要回向,念阿弥陀佛就不必特别再回向。所以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古德讲是「不回向法门」。为什么不用再回向?因为你念的目的就是要见阿弥陀佛,要往生极乐世界。由此可知,当你念阿弥陀佛,念念当中每句佛号都在回向,已经包含回向,这个法门特别在此地。念其他佛菩萨要回向。
疏【又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法。】
这是六念第二念,「念法」。『诸佛所证之法』,就是诸佛如来跟我们宣讲的经论,经论当中所说的就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诸佛如来所证的,他把宇宙人生真相告诉我们,就是前面读诵大乘的意思,念法就是读经。重要的就是念经里面佛法的意思,在开经偈里面说「愿解如来真实义」,愿解如来真实义就是念法,要正确理解经典说的真实义。
疏【并诸眷属菩萨僧。】
佛的『眷属』就是他的学生弟子,出家、在家四众弟子,这里面有天人、有二乘圣人、有菩萨。这些弟子们持戒、参禅、读诵、修行都是我们的好榜样,是我们修学的模范。有许多人知道念佛重要、念法重要,把念僧疏忽了,往往觉得念僧不重要,犯了很大的错误。念佛、念法固然重要,我们修行眼前要没有一个榜样,我们不晓得怎么个修法!没有一个模样让我们学习,我们不知道要从哪下手。僧是模样,是一个样板、一个形像,我们照他这个样子来学习,那就对了,古人重视。
家师过去在台中莲社求学的时候,李老师就告诉他,修行要找一个样板来学习。那个时候家师还没出家,是居士的身分,李老师特别告诉他:古人不学苏东坡,古代人不要去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现代人不要去学习梁启超先生。他说这两个人不是学佛的好榜样,什么原因?这两个是佛教的学者,现在讲佛学家,但是都没有往生,没有超越三界,还是在六道轮回,这就不是我们学佛的好榜样。所以要取一个榜样,不要学这两个人。他特别介绍家师,最好能学印光祖师,以印光法师做榜样,这样我们求愿往生决定得生。这就是「念僧」的重要性,念僧真正的意义。我们有一个模样,有一个典型,我要向他学习。
疏【又念诸佛之戒。】
六念里面讲「念戒」就是这一句。诸佛为一切众生所制定的戒律,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戒律的精神,不能死在戒条之下,因为死在戒条之下会发生错误。戒律的条文有它的时代性,有它的地区性,在这个地方能用,换个地方未必能适用,就好像现代的法律,每个国家制定的法律不一样,甚至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法律就不完全一样,不相同。每个时代的法律条文也不相同,必须要适合现代人的生活,帮助在现代社会、现代这种生活方式,我们能够得定、能够开慧,守住这个原则就完全不错。所以戒律除了根本戒之外,其他的可以随时随地加以修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