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三十八集) 2007/4/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WD03-003-0038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03/WD03-003/WD03-003-0038.mp4
诸位观众,大家好,阿弥陀佛。上一集我们讲到,大势至菩萨行的时候大地震动。我们接下来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从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于其中间。无量尘数。】
『尘』是微尘,『数』是数量。『佛剎』说一个上、一个下,其他都包含在其中。这里面到底有多少佛剎?微尘数佛剎。这是形容佛剎之多,形容菩萨度众生面积之广、度众生数量之多,都不可思议。他跟观音跟阿弥陀佛可以说是三位一体,有一个必定有那二个,不会单独一个;有阿弥陀佛一定有观音、势至,有观音菩萨一定有大势至、有阿弥陀佛,有大势至菩萨也一定有阿弥陀佛、有观世音。
经【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
『无量寿佛』是阿弥陀佛。分身观世音菩萨,分身大势至菩萨。
经【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
『畟塞』是充满,充满空中。
经【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这一观很庄严、很殊胜,观想什么?西方三圣遍满虚空法界,三圣为无量无边众生讲经说法,劝他们念佛往生。实在讲,这一观很不容易观,这个境界太广大。
经【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
要像经上这样说法,不但观大势至菩萨色身,还要观大势至菩萨无量的分身,跟大势至菩萨连在一起,又有观世音、又有阿弥陀佛,三圣都是无量无边,还得要观他在『演说妙法,度苦众生』,这个境界实在是不容易。所以这十六观真的愈后面愈难,难度愈高,愈后面境界愈来愈广大。
经【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底下是讲观成就的利益。这段经文,如果我们把它颠倒一下,意思就更明显。是不是当年写经的人经文写颠倒?这也有可能。为什么?因为总结这句经文应该是在「色身相」下面,「名第十一观」,这样就好讲,也很顺。我们把这句念下来,从一百九十七页第一行,「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观」。这样这个念法就好念,然后底下才「观此菩萨者,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这样这个句子就好念多了。那一句颠倒过来感觉很别扭,这要是把它调过来,这个经文念起来就非常的通顺。所以是不是以前的人把经文抄颠倒了,这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今天依这个念法很通顺,可是我们不能改经,我们只能把意思向诸位说出来,这样一看就容易看得多。观菩萨所得的利益,「除无量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经【但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有些经本的版本不同,『但』这个字,有的经本是写作「作」,「作是观者」,我们用的这个经本是「但是观者」;究竟哪一个字是正确,很难讲,因为古时候版本就有这两种不同,所以只能在旁边注解出来给大家做参考。有些经本是「作是观者」,我们这本是「但是观者」,意思还差不多,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不处胞胎』就是永脱轮回的意思,就是不入三界。三界里面生死,胎卵湿化,用一个字来做代表。能够常常作这个观想,必定得生净土,所以他不会再堕落在六道轮回里面。『常游诸佛净妙国土』。这完全讲的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现象,你要不生到极乐世界,你怎么可能常游诸佛国土?不可能。所以一定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每天像《弥陀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可以说每个人每天清晨都会去游历十方一切诸佛剎土,这就指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殊胜的功德利益。
经【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所以在总结里面,把观世音菩萨也合在一起,这是教我们观西方三圣的真身。希望同修自己去看注解,我们就省略掉。请再看二百O二页,这段经文是第十二观,第十二观称为「普观」,请看经文:
经【见此事时。】
这句是承前启后,『此事』应当是指前面的三观,观佛、观观世音、观大势至。实在说,三圣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前面观西方三圣的真身,观成以后:
经【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
这段经文教给我们平常修观用功的方法。用功一定要遵照经训,经典的教训,指方立相,一定要面向西方,西方设三圣的像,画的像也可以,塑造的像也可以,这样观比较容易相应。作莲花观,就是自己心里想,观想现在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坐在莲花当中『跏趺坐』。「跏趺坐」我们一般讲双盘,盘腿双盘,这叫跏趺坐,坐在莲花里面。在《净土圣贤录》,古时候有两位比丘是修观莲花往生的,观莲花开、莲花合。在静坐的时候观想自己已经生在西方极乐世界,坐在莲花当中,莲花合起来,再观莲花开,这在打坐。
我们同修当中有些人不能双盘,尤其年岁比较大的,骨头都比较硬,盘不起来,单盘也可以。有一次家师jingkong上人到南部讲经,那个时候可能是去高雄元亨寺,家师jingkong上人与元亨寺菩妙老法师是很久的老朋友。那次到那边讲经就看到一位同修去问菩妙法师,这位同修说他盘腿,脚不好,盘不起来,他就问菩妙法师这样要怎么办?菩妙法师就指着他自己供养的一尊地藏菩萨像,那尊地藏菩萨一只脚弯着,一只脚放在下面,地藏菩萨这个坐法是不是很舒服、很自在?那种坐法叫菩萨坐。家师说菩妙法师也很有趣。跟他说能够跏趺坐很好,你如果不能双盘跏趺坐,不管怎么样坐都可以,只要我们观想自己在莲花当中跏趺坐,这样就好。用心去观想,这个比较重要!我们身不能盘腿不要勉强,但是心观想。
此地就是教你观想跏趺坐在莲花当中,用心去观想,想这个莲花合起来,又观想这个莲花开,想莲花的开合。诸位要知道,你要照这样去想,你的妄想就没有了,为什么?因为你的精神意志都在想莲花的开合,你就不会去想别的地方。用这个方法确实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了,所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印光祖师在开示里面,有同修问到这个问题,问到观想的问题,祖师也是建议他们观莲花开合。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如果不能摄心,就是说念佛当中还有很多妄想,这个时候想佛的相,想佛的相好,佛的相非常微妙,像前面讲的观想不太容易想得出来,比较困难,想莲花就比较简单。我们念佛的时候就观想自己坐在莲花里面,想莲花开、莲花合,或者想莲花的光色,红色红光、黄色黄光、白色白光,观想这个,这样也能够把妄想控制住。所以可以加这些。请再看经文:
经【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
这是想西方世界的状况。莲花开的时候有五百光明来照射,莲花开了,外面的光明就照进来。我们打坐的时候眼睛好像闭起来,但是不是真的闭起来,这个时候眼睛睁开来看,眼睛一睁开看到西方三圣遍满虚空。西方世界人多,太多了。十方世界无量无边,每个世界每一天,甚至现在讲每一分、每一秒,不知道有多少人去往生,那个世界多大!西方世界热闹。这么多人到西方世界,有人怀疑阿弥陀佛应接不暇,恐怕把我忘记,我念他,他是不是知道?我什么时候往生,他晓不晓得?总是担心,总是怀疑。这种怀疑会造成自己的障碍,纵然功夫很好,也堕在边地疑城。所以《无量寿经》一定要熟读,要读得很熟,要熟透了,为什么?才不会怀疑。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每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到了西方世界,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一加持,他的智慧神通全部开显,每个人都是「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十方世界无量众生起心动念他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的人都知道、都看见,弥陀、观音、势至难道还看不见吗?没有这个道理。何况佛菩萨法身遍满虚空,法身无相无不相,这是真的。
佛菩萨的法身跟我们的法身是一个身,课诵本都常常念「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什么?真如本性,一个性。性遍一切处,这是法身本体。从体起用就现相,既然真性遍一切处,哪个地方不现相?《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九法界都是众生,心地清净的众生就现佛菩萨的相,心地污染的众生就现六道凡夫相;佛菩萨没有念头,我要去哪里现一个相、去现一个什么相,他没有这个念头,他现相是自然的。相从哪里生?从众生心生的。像《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自然而现,众生有心感,菩萨无心应。像我们敲磬一样,我们有心把磬敲一下,它就响、就应了,它应是无心的。它不是说你敲我,我赶快去应一下,没有,那个磬没有起心动念。诸佛菩萨从来不起心动念,所以他才能够遍应法界,如果他有心、有念,只能应一个,不能与其他的人感应。譬如我们世间自古以来讲「母子连心」,母亲想儿子,儿子有感应。她想别人为什么没有感应?就是她有分别、有执着,所以她这个感应范围就很小。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感应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说无处不现身。
在极乐世界本土也是现无量无边身,那个世界人多,因此每个人每天都见到佛、都见到菩萨,菩萨的应化身遍满国土。『水鸟』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这里面珍禽奇鸟太多,都能说法。风吹树叶花果,何况树上还布满璎珞,就像自然的交响乐一样,也在说法。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情与无情皆在说法。
经【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就是说你在作观想的时候,你所听到极乐世界的法音,跟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世界所说的一切经法完全相应,由此可以证实佛讲的佛佛道同。今佛如同古佛之再来,佛讲的法没有两样,『与十二部经合』,这十二部是圆满的佛法。佛法分为十二类,称之为「十二部经」,就是十二大类,像长行、偈颂、密咒、本生、本事等等,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它的形式、体裁总共有十二类。这十二类完全具足圆满的只有《华严经》,所以《华严经》是圆满法轮。《法华》具足九种,像《阿弥陀经》只具足三种,《阿弥陀经》比较简单。
『出定』的时候还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没有忘记,定中的境界清楚明白,所以他能够忆持不忘。由此可知,此地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这不是初学,初学达不到这个境界。初学,我们照着经文所讲的去想是妄想,不是观想。观想跟妄想不一样,观想是这个境界清清楚楚在眼前,如果把妄想当作观想那就大错特错。观想跟妄想,我们要有能力辨别。不但《观经》里面的观是功夫,禅宗里面用的功夫叫观照,也是说观,教下天台用的功夫叫止观,密宗也是一样用观想。为什么不叫想?由此可知,观跟想不同,想是用意识,观不用意识,不是用我们现在的意识心。观是离心意识才是观,用心意识就是妄想,差别在这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