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答问——佛学篇

admin 分类问答评论阅读模式

问: 老法师讲过从前佛教并不是宗教,佛教变成宗教只不过是三百年前的事情,请问从前不是宗教与现在是宗教有何差别?

答:这个差别很大。修行的含义就是有了错误就要修正过来。修行的标准就是经典,经论是修正我们思想见解的标准,戒律是用来修正我们身口的行为,这就叫修行。以前寺院庵堂都是佛教学校,天天有人讲经说法,指导你修行,协助你修行,所以它是属于教学。变成宗教之后,寺院教学没有了,研究经论也没有了,只是去念经超度,所以从前是为活人服务,现在是为死人服务,这就是不同之处。21-254-0001

 

问: 佛陀世尊教导我们要怎么样放弃贪瞋痴,但是学校的老师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并不是真实的。请问师父对这个有什么看法?

答:真实、错误没有一定的标准,佛经常说「佛无有定法可说」。所以佛说法是原理原则,应用的时候千变万化,没有一定的讲法,也没有一定的做法。但是他有一个原则,一定是帮助社会安定和平,这是一定的;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只要有这个大的目标,有这个大的方向,你怎么样去说、怎么样去做都可以。21-254-0001

 

问: 六道内的一切众生,全是业力和心性所变现的不同境界,请问他们第一因、根本因是什么?是从哪一道开始的?

答:你想要了解这第一因,你就读《楞严经》,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你去念,念不懂就多念,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21-268-0001

 

问: 请问一切众生是否从中间的天道来的,由于心性产生变化,召感不同的果报?

答:没错,我们每个人都生过天,也都堕过地狱,只要是六道的众生,这六道里哪一道都去过。而且佛在经典告诉我们,众生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因为我们的恶习气比善习气要多、要重。所以天道就不是第一因,而是以后的原因,第一因到底是什么,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透彻。21-268-0001

 

问: 佛氏门中不度无缘之人,请问佛菩萨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清除我们的傲慢、自私、愚昧、无知?只留善的,没有恶的,就不会有痛苦的业及果报。

答:佛氏门中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佛的教导你不接受,佛讲的话不肯听,这叫无缘。所以我们天天接触佛法,不见得就是有缘。真正有缘的人,你在这一生决定得度;你在这一生没有成就,你跟佛天天见面也是无缘,因为你自己不相信佛的真实语,另一个原因是相信,但不肯依教奉行。所以我们细心去观察、检讨,为什么过去学佛的人得度的多,成就的多,现在学佛的人成就为什么这么少,实在的原因就是从前的人有根!接受过基础的教育,现在的人没有根,疏忽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在世尊灭度之后,他的这些弟子向四面八方传教,并不是只选中国。事实上,佛教到中国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年之后的事,但是传到中国之后,佛教在中国就生根了,真的是很不可思议。像个植物一样,移植到这边来,这里水土很适合它,所以生根、茁壮、开花、结果。在中国历代修行成就的人绝不比印度少,然而这近一百五十年,中国佛教也在衰退。衰退到今天只有形式,没有实质,也就是学佛的人很多,真正依教奉行的人很少。

佛法基本的修学科目是《十善业道经》,它是佛法的根,如同大楼的地基一样,没有基础,这个楼就盖不成了。我们没有认清这个道理,就不会认真去学《十善业道经》,佛在这部经里面讲得很透彻,你能够在六道里面得人身、得天身,修成声闻、缘觉、菩萨,直到无上菩提,都是以十善为根本,没有十善,就没有佛法!

那十善的根又是什么?就是《弟子规》,它是家教,不是学校教育。这个课程以前没有课本的,是父母教的。小孩出生三、四个月,眼睛会看,耳朵会听了,他已经在接受教育,那是扎根的教育。所以从前父母即使在婴孩面前都不敢随便,一举一动都要守礼,这是为了教小孩。真正有爱心的明白人,教小孩的时间还要提前,怀孕就开始教,这历史上有记载,周文王是在胎里就开始受教育。他母亲怀他的时候,眼不看恶色,就是不好的东西不看,不好的音声不听,不好的话不说,以免影响胎儿!中国人讲胎教是有历史的,周文王母亲的行为就是胎教。现在哪个做母亲的能这样爱护她的儿女?所以人一定自爱才能爱人,人不知道自爱,就是迷惑颠倒。

过去学佛的人,都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所以《十善业道经》很容易接受,很容易落实。现在家教失掉了,接受十善业道就变得困难了。而十善业道是根,不仅是净宗,只要是佛法,一切诸佛修行、教人的方法,总的指导纲领就是净业三福,它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都要接受这个指导。

三福的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前面两句是要做到《弟子规》,后面两句是《十善业道》!这是根本的根本,基础的基础。如果你学佛不在这上面认真努力修学,那你这辈子也只能在佛门里结个善缘,在阿赖耶里种个佛的种子而已,这一生当中不可能成就。所以《弟子规》和《十善业道》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要盖大楼先要把地基做好,不能不在这上下功夫,道理在此地。21-268-0001

 

问: 请问什么叫做攀缘?

答:攀缘是你有意愿,有目的,才会去找或去做一桩什么事情,这是攀缘。佛教导我们随缘,随缘和攀缘不一样,随缘是别人来找你,我们看到别人有苦难需要帮忙,要尽心尽力去帮助,这是随缘。如果随缘当中我们有目的,有名利夹杂,也变成攀缘,这点我们一定要晓得。攀缘心不清净,随缘心是清净的。为别人做事,事情做好了,是他人有福报;事情没有做好,但是我们已经尽心尽力,这也是功德圆满。所以,做事以不妨碍自己的清净心,这是随缘;与自己清净心有妨碍,这是攀缘。21-268-0001

 

问: 请问何谓闭关?

答:闭关是常识。有些出家人不懂,我们初学佛时也不知道,对闭关的法师都很羡慕。我出家没多久,有位居士就告诉我:「法师,你可以闭关住山,我供养你」。他有栋别墅在山上,平常很少去,我去看了很满意。之后,我到台中去看老师,并报告这个事情。老师笑笑说闭关是有条件的,你的道业已经成就了,已经到无学位了,才可以闭关。中国古时候的「赵州八十犹行脚」,赵州和尚八十岁还到外面参学,还去学习。他为什么不闭关,享受舒服日子?不行,道业没有成就。

所以闭关的条件是你的学问、道德圆满成就了,但是没有法缘,没有人请你讲经教学。古人都很谦虚,绝不向人说我的道业、学问有成就了,要求别人来跟我学,那怎么办?宣布闭关、住山,住山就是住茅蓬,不下山,这就是告诉大家,我是善知识,你们有问题可以到我这里来学。如果你到我这儿来把我问倒了,我就跟你一块下山去,我不够资格闭关,关门就要打开,赶快出来学,因为自己还不够。所以闭关是在山上等待有缘的人来请你下山弘法利生。你学成之后,要去传法、传道,但是没有人请的时候就用这个方式,自己进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缘就兼善天下,无缘独善其身,是这个意思。

另外有一种人,就是道业虽然没有成功,也有资格闭关,像我就可以。为什么?名气大了,这是虚名,走到哪里都太多的人探访,自己修行的时间都没有,关门自己修,拒绝外面来访。「不是这两个条件,怎么可以闭关、住山?哪有这种道理?」我们听了老师教训之后才晓得,今天天下人恐怕没有资格闭关、住山,这个不能不懂。21-269-0001

 

问: 常听老法师说不可以贪财、色、名、食、睡,请问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贪睡?

答:睡眠是昏沈,所以心地清净的人睡眠自然就少。我们修行、学道时间不够用,贪睡就把时间空过了,非常可惜。所以世尊当年在世,规定出家人一天只于中夜分睡四个小时。古印度是一昼夜分为六时,昼三时,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夜三时,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中夜分也就是晚上十点钟至凌晨两点钟,到两点钟就要起床,勇猛精进,不可以偷懒,道理在此地。所以以前寺院庵堂多半都建立在深山,环境非常幽静,确实他们睡得早也起得早。

我在没有出家之前跟忏云老和尚住过半年茅蓬,山上没有水,没有电,晚上点小蜡烛,大概九点钟就睡觉了,早晨一点多钟、两点钟起床。因为没有灯,佛像前面点一对蜡烛,功课是拜佛,所以早晨起来拜三百拜,拜完之后各人开始各人的工作。睡眠的时间愈少愈好,佛说五欲,财、色、名、食、睡,也叫五盖,盖是什么?盖覆、障碍的意思,把你的性德、智慧、德能盖住,障碍住了,所以五欲愈淡薄愈好。财可以不要,色这里是指男女,可以不要,名也可以不要,吃跟睡没有办法全舍,但是愈少愈好。

佛教导人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够了,饮食是补充能量,身体是个机器,需要能量补充才有精神、体力。能量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确实劳心、劳力消耗都不多,妄念消耗的最多。所以妄念愈少消耗就愈少,很少的饮食就够维系。佛陀在世时,带的这批学生心地都很清净,一天一食足够了。阿罗汉心更清净,见思烦恼都断了,一个星期吃一餐;辟支佛的定功更深,就是说妄念更少,半个月吃一餐。出来托钵一次就是吃一餐,不是托一钵回去慢慢吃。色界天人这五欲都没有,禅定得初禅以上,就可以不要睡眠、不要饮食。证明食、睡是真可以断的。我们现在就是烦恼、习气、妄念太重,才需要这些东西。21-269-0001

 

问: 请问出佛身血是利用佛的名义去行骗金钱吗?

答:不是这个意思,出佛身血的典故是提婆达多想害释迦牟尼佛。但是佛福报大,有护法神保护,害佛是不可能,但是让佛受点伤,流点血有可能,这就是很严重的伤害。出佛身血是五逆罪,因为他的心不善,果报是堕阿鼻地狱。利用佛的名义去骗人,是破坏佛教的形象,让人家感到佛教徒是骗人的,不是好人。一个人做这个事情,就把整个团体的名誉都毁弃了,这个罪过与破和合僧的罪相同,也是地狱罪。这可以看看「地狱变相图」的彩色书籍或光碟,你就明白业因果报丝毫不爽。21-269-0001

 

问: 要求皈依他门下的信徒,从现在开始不可在外皈依另拜师父,否则就逐出佛门。请问可以吗?

答:这不是皈依三宝,释迦牟尼佛不是你的师父,你皈依的那个人是你师父;你不是学佛,因为跟释迦牟尼佛没有关系,你是跟某一个人学。我们皈依是皈依三宝,只要是出家人都是我的师父,这个要懂得;至于我跟哪个人学,那是另外的。佛门出家人称呼有很多种,真正教我的才称和尚,在外面弘法利生,但是没有教过我,我就不称他和尚,称他法师、阿阇梨。

就好像我们大学里老师很多,我们都要尊重。他给我上过课,我称他和尚;没有给我上过课,称他阿阇梨或法师。所以和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指导教授,你真正跟他学,他是和尚,和尚不是随便称的。另外就是校长也可以称和尚,他主持教学。学校的校长和教导我的法师,我称他是和尚,除这个关系之外我们都称法师或阿阇梨。阿阇梨是印度话,翻成汉语的意思就是他的言行是我的榜样、模范,但是他没有教过我。这些称呼一定要搞清楚。

男众、女众,在家、出家都可以被称和尚、阿阇梨、法师,但在家一定是受过菩萨戒的居士才可以教你。我是个出家人,佛法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的,他是我的和尚。李老师是跟印光大师学的净土,他是印光大师在家的学生,虽然形式上他没有出家,他的生活比出家人还严格,真正日中一食,九十七岁往生。一般出家人比不上,他的生活完全依照佛陀教的去做,所以我们出家人可以跟在家人学,这样的大德,是菩萨不是凡人。

佛经里有没有出家人跟在家人学的例子?有!佛陀在世的时候,舍利弗、目犍连是佛的出家大弟子,佛常常叫他们去听维摩居士讲经。他们见维摩居士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和见释迦牟尼佛的礼节完全相同。佛法是师道,是教育,教育里老师第一大,居士在老师的地位,我们出家人是学生,就要尊师重道。不能说他是在家人,我是出家人,我比他大一等,没这个道理。这些都要懂,不懂就常常造罪业。
欧阳竟无先生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佛法是师道。他是民国初年人,杨仁山的学生,师生二人都是在家的大德。那时他办了个佛学院,「支那内学院」,民国初年许多在家、出家大德,都是他那个佛学院培养出来的。所以老师第一大,尊师重道,这就是《观经》三福里面讲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佛法根本。现在这些我们都没有学过,所以要提倡《弟子规》,《弟子规》就是这两句经文的落实;「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十善业道经》的落实。我们没有接受过这些基础教育,所以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会遭遇许多困难,许多的事情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自己不知道。所以要从这些基本东西学起。21-269-0001

 

问: 《金刚经》讲空、不着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观无量寿佛经》讲观想念佛、持名念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请问二者如何圆融?

答:般若与念佛是两个法门,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接引两种不同的根性;般若是从空入,净土是从有入。《金刚经》自始至终要破执著,而《弥陀经》教给我们执持名号,不但不破执著,还加强执著;方法、手段不一样,方向、目标是一致的。正因为般若法门所说的破执著这个纲领,我们没有办法实现,所以净宗用一个坚固的执著破其他一切执著,这个法子妙。你既然放不下,给你一桩放不下的事,其他的要放下,这真的是好办多了;什么都放下,我们真的做不到。统统放下,心又执著空,不是执著有,就是执著空,空有两边不执著决定做不到,这是麻烦事。要我们执著一个,其他的不执著,我们可以做到,这就方便太多。所以叫你执持名号,坚固的执持名号,名号之外统统放下。特别是打佛七的时候,念佛堂主七和尚常常挂在口边:「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老实念佛就是执持名号,这个不要放下,其他的统统要放下,那就行了,所以这个法门是万修万人去。

而修般若、学禅的,在近代恐怕已经没有了,不要说开悟的人没有,得禅定的人也都没有。禅定里最浅的是初禅,这是真正得禅定,初禅是什么境界?它属于三界里的色界,超越欲界;换句话说,五欲没有了。财色名食睡确实不动心,才是刚刚得禅定;财色名食睡还动心,没有得禅定。不要看盘腿面壁,坐上几个钟点,样子好像是很定,心里还是是非人我、财色名食睡,那有什么用处!真正功夫要问自己,要能在生活当中表现真诚、清净、慈悲。若听赞叹就欢喜,被骂就生气,还是没有得禅定,没有功夫。真正得禅定的人是你赞叹他,他不会欢喜;你骂他,他也不生气,绝对不放在心上,若无其事,超越欲界。你才晓得禅定不容易。

我初学佛的时候,也很喜欢读禅宗的《语录》、性宗的经典,可是我的老师都劝阻我,都说这个东西学不得。特别是方东美先生,看到我在读《六祖坛经》,就警告我说:「六祖惠能以前,没有发现一个惠能,惠能以后,也没有发现一个惠能。他是天才,不能学,学也学不到。」这话真是事实。性宗的理论的确非常令人向往、羡慕,可是事实上做不到。要想真正得到佛法利益,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找我们可以做得到的方法来修学,才得真实的利益。

所以一切经的理论都要能够会通,不能会通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特别我们这一次读《金刚经》了解,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法法圆融。佛法诸宗,讲的方法不一样,用功的手段不一样,但方向、目标一样,行门功夫的原理、原则统统一样,总纲领、总原则就是「戒定慧」、「觉正净」。没有不圆融的!不但佛法诸宗圆融,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圆融,没有一样不圆融,最明显的是与其他任何宗教都圆融。可是宗教看佛法是不圆融,为什么?宗教有疑,没有透彻。

多年之前,于斌主教还在世的时候,天主教在台湾辅仁大学后面建一个神学院,教堂在多玛斯修道院,神学院在那教堂里,以亚洲主教团的名义办了一个东亚精神生活研究所,由于斌主教负责,请我去讲「佛教精神生活」。听讲的学生都是神父、修女,还有外教。对我非常好,我很感慨的对他们讲:让我讲「佛教精神生活」,你们得的利益不大,应该让我讲你们的经典,那就不一样了。我能把佛法跟天主教圆融。你圆不过来,我圆得过来;你看不一样,我看是一样;你看有差别,我看没有差别。这样的确可以提升他们的境界。

澳洲昆士兰省少数民族事务局的局长邀请我,在他们办的「多元文化论坛」中做一次讲演。我很欢喜,从新加坡特地飞到布里斯本去参加这个聚会。我做了一个半小时的讲演,其中后半个小时是研究讨论。与会人员是澳洲十四个不同宗教团体的领袖。因为现在澳洲开放,许多国家地区移民到那边,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现在聚集在一块,他们的目的是实现「大家和睦共处,维系社会的安全,各宗教互相合作」,这个构想好!这个局长很了不起,他是入澳洲籍的以色列人,是犹太教徒,办这个「论坛」,每一个月聚会一次,来讨论怎样能够和睦相处,能够互助合作不要互相排斥。我很佩服这个局长!早年我也有这个想法,所以我很欢喜的做了一次讲演,主题是我们如何圆融不同之处,能够化解矛盾、能够沟通,实现社会和谐,消除一切隔阂,达到世界永久和平的目标。我刚刚进这个会场的时候,每一个宗教的代表人士坐在那里,神情态度不一样,穿的服装也不一样,气氛让人寒毛直竖,有一点像我们中国小说里的武林大会。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得通,就是磁场不相同,而且各种磁场都非常强烈,因为他们都是宗教的领袖,不是普通人,所以磁场的确不一样。

我去的时候还有好几个翻译,我就轻轻问他们,你们有没有感觉气氛与其他聚会不相同?我一个小时讲下来,这些宗教人士变得非常平和,旁边翻译都感觉得到,所以听众个个都欢喜。那个局长当时就正式邀请我,做永久的会员,我也就答应了。我不常在,就派澳洲净宗学会代表去参加。每一个月我写一点东西,让代表带到那边翻成英文,送给各个宗教团体!此前许多宗教彼此不了解、互相排斥,我们总想送佛教到基督教,送不进去。有这么一个论坛,彼此都接受,所以我们可以把佛教介绍给全世界不同的宗教,提供他们做参考。

那天,有一个犹太教的长老听我讲完之后,提出一个问题:「人都有犯罪的行为,这个我们当然承认,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哪有不犯罪?你们佛教里由谁来对犯罪人作出最后审判?」我就告诉他,佛教是教育,佛菩萨是老师,佛教讲的是师生关系,学生犯过失,老师只能劝告,没有惩罚的权力。他问「最后审判权归谁」,我说审判权是司法部门行使的,我们这是教育部,司法部是你们的上帝;他听了很开心,觉得我们是一家。把这个问题给上帝,我承认你上帝存在。我们负责教育,劝善规过,犯过的人你们上帝去惩罚。所以我们在一块聚会非常融洽,非常欢喜,一点隔阂都没有,这是好的开始。我很重视这个论坛,希望将来在澳洲其他城市推广,再推展到全世界;尤其现在美国种族的隔阂,麻烦很大。消除种族之间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方面的歧见,社会才能真正达到和谐。21-270-0001

 

问: 请问开悟与着魔有何差别?

答: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开悟是一切通达明了,智慧现前,智慧是从禅定里生的,我们念佛也是修禅定。禅定的意思就是《金刚经》上世尊教须菩提尊者,自行化他要守住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不受外面境界干扰,这是禅。别人赞叹你、毁谤你,不起一点喜怒心、不动念。这个功夫就能开智慧,智慧是每个人自性里本来具有的。

佛在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意思就是我们自性里的三徳,智慧、能力、福报都跟诸佛如来平等,都一样是无量无边。接着又说「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因为现在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故自性里头的这三德完全不见了。若我们有禅定的功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妄想分别执著就不起作用,智慧、德能、相好都会现前。

禅定功夫要从学佛修行开始。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言行思想造作。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是意业行为;言语是口业行为;身体造作是身业行为。身口意三种行为里头都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就错了。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正了。纯净、纯善,就是《十善业道经》所说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有起心动念就不善,因为真心离念,真心没有任何念头!有执著就是见思烦恼,有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有起心动念就是无明烦恼。所以,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了,对人事物就不会心存成见。若对世出世间法也都不分别了,你就能超越十法界。最后的烦恼,就是起心动念,到极乐世界一真法界就能完全断掉。

修学念佛法门可以让我们凡夫带业往生,一品烦恼都没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这一加持就把自己变成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七地菩萨,自己的神通、道力、能力都跟七地菩萨完全相等,这是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找不到的。故一定要放下万缘,放下对一切法的妄想、分别、执著,就能修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

佛人的修行障碍有很多,尤其是瞋恨心,「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发脾气,立刻觉悟:我堕地狱了!自己毁灭自己最严重的行为无过于发脾气。故要以善意对一切众生,决定没有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样我们念佛才有把握往生。
最后,开悟跟着魔的差别很显著,着魔是现在讲的神经分裂,开悟是觉悟,是明心见性。着魔多半都喜欢神通,喜欢感应,最后就和妖魔鬼怪缠在一起。21-271-0001

 

问:请问应该帮助别人脱离六道,还是帮助自己?

答: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自己也是帮助别人,自他是一不是二。处处要以帮助别人为第一,可是帮助别人要修自己的清净心,也就是说做好事着相是错的,不着相就是帮助自己。21-271-0001

 

问: 《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师父说今生受者是,前生作者是,说明人有前生后世,这之间的神识能否看作是我的化现?你的前世不能说成是我的前世,这里面有个我吗?凡圣同居土里阿弥陀佛与刚刚往生的居士,还是有人、我的区别,人、物存在,怎么说没有「我」?

答:你的疑问是《金刚经》上的,佛与众生的不同只是在觉跟迷,迷的时候有我,觉悟的时候就没有了。迷的时候有妄想、分别、执著,四相就统统具足,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觉悟了的时候,他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只要你一切执著都放下了,觉悟的那个境界跟你现前境界完全不相同。实际上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无我。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说的是有。那是针对我们凡夫的分别心而解释的,在他那个境界没有。

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到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威神加持,虽有妄想、分别、执著,但不起作用,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念头不会起来。这是属于教理、教义,希望你多听、多读,自然就会明白。如果想快一点悟入,一定要把分别、执著淡化。你能够一年比一年淡薄,那就是很大的进步,如果分别、执著一年跟一年相比没有什么差别,甚至于更严重,那就是退转了。21-271-0001

 

问: 请问空性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吗?

答:这是《般若经》上讲的,《金刚经》上确实是最高境界。21-271-0001

 

问: 世尊是否同阿弥陀佛是一个人?

答:你跟阿弥陀佛是不是同一个人?我说是,同一个自性,同一个法性。但是阿弥陀佛觉悟,你迷惑。中峰大师说:「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是同,但是迷悟不同!我们要是觉悟了,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确实相同,迷了就不同。21-271-0001

 

问: 着魔与诸佛菩萨加持、感应道交,请问有什么分别?

答:分别很大!诸佛菩萨加持会使你智慧增长,使你一切通达明了。着魔,一般结果都是被送到精神病院去了。21-271-0001

 

问: 「共同一法身」的意思,请问是否就是宇宙一切有情、无情的众生,都是共同一个母亲所生的?

答:只要把「母亲」两个字改做「真心」就行了,都是真心所生的。真心也称为本性,也称为法性。真心就是真诚,所以你只要真正达到真诚,宇宙之间一切诸法,性相、理事、因果全都通。21-274-0001

 

问: 整个一真法界和娑婆世界,请问是否有佛或神在运作管理?如果不运作管理,是否会杂乱无规律?

答:这个事情从我们的身体来看,可得出结论。我们的身体是个小宇宙,外面眼耳鼻舌身,里面五脏六腑,每个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一个细胞,又由无数个分子、原子、电子、粒子组成的。但他们是如何来的?这个身体也没有一个人在控制、计画和管理,但他为何能够自己运作呢?科学家说这是自然而成的。

佛经说「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佛不说是自然,是怕你又执著自然,因为自然跟因缘又是相对的,所以叫法尔如是,就是非自然,非因缘,正如《楞严经》上所讲的。本来就是这样的,绝对没有人在控制、管理、操作,但它就是有秩序。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总统、也没部长,没人管理,但西方极乐世界有最好的秩序。所以不可以拿我们这个世间的例子去想佛的世界,那怎么想都想不通。21-274-0001

 

问: 请问十法界是如何产生的?既然佛有慈悲心,为什么还要让一切众生堕落三界受苦,真正的原因何在?

答:这个问题,在《华严经》的「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中专门有讲解,这我们曾经都讲过,你可去看我们过去相关的讲解。21-274-0001

 

问: 请问佛菩萨定中是否有境界?也就是说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是大定的境界?

答:在定中是有境界。大定当中,诸佛菩萨的境界就是华藏、就是极乐、就是一真法界。21-275-0001

 

问: 各行各业都有佛菩萨示现,也就是说乘愿再来的人,他自己知道是佛菩萨乘愿再来吗?

答:知道的时候不多,不知道的时候多。佛菩萨乘愿再来的情况,不是指佛菩萨投胎到人道来。如果佛菩萨真的投生到人道来,是因为这个地区很多人的学佛根性成熟了,这时他就会应身来了,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出世一样,这应身必须长时间留在那里教化;如果这样的人数很少,他都用化身。化身有两种,一种是你看到这个人来,但之后忽然不见了;另外一种是化身附在人身上。这个时间很短,是为了让你豁然开悟,是自己诚心诚意感召来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诸佛菩萨善巧方便。21-275-0001

 

问: 从形态、内容上,请问要如何辨别正法与邪法?

答:这是一个很严肃、很重要的问题。在现代社会,真正如佛在《楞严经》上所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所以,释迦牟尼佛早就预知这种现象了,在他老人家入灭之前,就教导我们「四依法」,这就是辨别邪正的根据。

第一:「依法不依人」。何谓正法?何谓邪法?与佛在经上所说的相应,就是正法。经是佛说的,如果违背了经典,就是他自己独创的见解,我们不能相信。

第二:「依义不依语」。这一条很重要。如果你执著经典文字,一定会有误会、偏差。若你看的是印度梵文的经典就没有问题,但是梵文经典传到中国来,经过中国人翻译成汉文,往往一部经典有很多人翻译。像《无量寿经》有十二种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六种译本,每位翻译者用的文字不相同,我们到底依哪个本子?佛教我们依义不依语,他翻译的意思对了就行,语言文字多少没有关系,长说、短说没有关系,讲法不同也没有关系。

譬如讲到修学的目标,禅宗要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讲大开圆解,净土宗念佛人要求一心不乱,这是佛当时所说的,虽然说的话不同,其意思完全相同。明心见性就是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一心不乱,话怎么说没有关系,意思对了就行。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一条是释迦牟尼佛的苦口婆心,我们感激得五体投地,佛对我们太爱护了!为什么?佛一生讲经说法,绝大多数不是主动讲的,而是由别人来问,佛是随问随答,有些问题不是了义的。何谓了义?何谓不了义?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这是了义;不能帮助你脱离六道轮回,就是不了义。譬如问世间的这些问题、我们生活上的问题,如何能得到幸福美满、离苦得乐,这些都是不了义。但这是现代人迫切希求的,佛很慈悲都给予答复。所以,「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有人求财,有人求儿女,有人求升官,佛样样都教导他,样样都满足他,但是佛开示说,这是不了义,只是解决你一生的问题,不能解决生生世世的问题,你的眼光要远大,一定要求永远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真正聪明。究竟圆满的了义就是成佛,所以《法华经》说得好,「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此地,佛不就显示何谓究竟了义了?

佛教导你成佛的方法,这是究竟了义。佛讲二乘(大乘、小乘)、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这是方便说的。方便说的意思就是不了义,所以特别提醒我们一定要求了义,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在了义经里,最殊胜、最稳当、最可靠的,我们这一生决定能得到的,无过于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净宗的经典是究竟了义,这是佛的慈悲开导。

第四:「依智不依识」。这一条非常非常重要,用现代话说,就是处事待人接物、学佛要依理智。识是感情,不可以感情用事,这一条是通世出世间法。我们头脑要冷静,要依理智,不能用感情。

如此你就能辨别了,凡是符合四依法的就是正法,与四依法相违背的就不是正法。

今天我们见到许多学佛的人感情用事,有严重的分别、执著,就是法门不相同的,彼此存在很深的界限。譬如有人修学《菩提道次第广论》,毁谤净土。就有念佛的同修不服气,也毁谤他们,彼此互相对立。念佛的同修说:「他们批评我们,我们也反驳他。」我就告诉同修:「你们不是弥陀弟子,念佛也不能往生。」他沈著面孔问我:「我们护持净土来反驳他,为何不能往生?」我说,《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密宗的前方便,这部论典是宗喀巴大师作的,是属于宗经论。论典里有两大类,一类是宗经论,一类是释经论,释经论是解释经的,就是经的注解;宗经论是采取经典里面的意义,并不依照经文,而是发挥里面的道理。《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属于宗经论,就是根据佛所讲的原理、原则和修学方法。这是佛教的经典,你毁谤经论,不就是毁谤三宝?这些经典是佛菩萨说的,你不就是毁谤佛菩萨?经典是法宝,你不就是谤法?依照此方法修行成就的人很多,你不就是谤僧?你是念佛人,但是谤佛、谤法、谤僧,戒经里讲,毁谤三宝的罪过是堕阿鼻地狱,所以即使你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

他问我:「那怎么办?」你要尊重别人。好比一个大学,你念的是文学院,他念的是法学院,文学院批评法学院,法学院骂文学院,这成什么学校!各人的根性不相同,喜欢念佛的就老实念佛,喜欢《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就依《菩提道次第广论》,个个都有成就,个个都可以拿到学位,这才是正理。决定不能毁谤,要学《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自己谦虚,恭敬别人。你的心永远是清净的、真诚的,心净则佛土净,如此才能往生。

人家侮辱、毁谤我们,我们不回一句话,合掌恭恭敬敬给他行礼,念阿弥陀佛,决定不骂他,这就对了。我要求净土就不能毁谤三宝,这样才能往生,他谤三宝是他的事情。这都是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六祖大师在《坛经》里,也是这样教导我们。他不能接受、或有毁谤,我们合掌令欢喜。我们的根性不同,我修此法门能成就,他那个法门比我高,我没有资格修他那个法门,所以我们对他那个法门要恭敬供养,怎么可以毁谤?这要很细心去观察,才能辨别邪正、是非,成就自己的道业。24-007-0002

 

问: 佛经上常讲「三轮体空」,请问我们每做一件善事是否都要回向?

答:三轮体空与回向要辨别清楚,这是两件事情。三轮体空是讲理,回向是讲事。三轮体空是观慧,也就是智慧观察宇宙人生。何谓「三轮」?譬如你修布施,有能施、受施,以及所施之物,这就是三轮。「体空」是这三件事都不可以着相。

我们做好事,绝对不着相。如果人家接受我的布施,就常常想我对他有恩惠、我做了多少好事,念念不忘,那三轮就不空了。不空就是世间有漏的福报,是属于福德,不是功德。如果修布施不着相,心里痕迹都不落,修的就是功德。功德与福德不一样,功德可以了生死、出三界,证菩提果;而福德只是享受来世的福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如此而已。

回向是扩大自己的慈悲心。我们凡夫心量很小,起心动念都为自己,很少替别人着想,更难替社会大众想。心量小是很大的过失,这是修行不能开悟证果最大的障碍。经论上常说佛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周」是周遍,就是周遍恒河沙数的诸佛世界,而那也是我们的心量。但现在我们的心量小得可怜,两个人都不能相容,连夫妻都打架闹离婚,这个心量多小!

回向真正的目的就是拓开心量,无论你修的是功德还是福德,自己不享受,将这个果报贡献给一切众生,这是回向众生。贡献给法界,范围就更大了,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回向实际,「实际」就是心性,我所作所为只有一个目标,即是求明心见性。所有一切果报都希望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回向的用意是拓开心量,恢复自己的真心本性,是这个意思。一般人回向达不到此目的,都是做一点功德回向父母,回向自己将来升官发财,还是为自己,所以是小心量,不是佛菩萨开阔的心胸。这是应当要明了的。24-007-0002

 

问: 请问功德与福德有何差别?

答:功德与福德在事上讲是相同的,只是用心不一样,若三轮体空则是功德,三轮不空即是福德。譬如修布施,着相就是福德,不着相是功德。24-007-0002

 

问: 学佛是离苦得乐,请问此乐永远存在吗?如何才能得到?

答:佛陀教化一切众生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其乐是永恒的。绝对不是你现在乐,将来不乐,这种乐是假的;若这一生乐,来生不乐,那也是假的。佛教给我们得乐,就是现在乐、来生乐,生生世世都永恒的快乐,这是真的。

如何才能得到?「破迷开悟」就得到了。为什么?苦是从迷来的,因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迷惑,所以才有苦;如果对于真相完全明白,自然就快乐。所以,佛教化众生,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讲的,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的。

释迦牟尼佛一生为大众讲经说法,从事于教学的工作,其教学的内容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换言之,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说明苦是怎么来的,六道是怎么来的,十法界是怎么来的,乐是怎么来的,一真法界是怎么来的,诸佛菩萨果地上的依正庄严是怎么来的。你要是都明白、觉悟了,自然会选择。佛是指路之人,路还是要自己走,自己不肯走还是得不到。

若循着佛陀教导的途径与方向,认真努力去修学,一定能得到。在现前能得到的小利益是什么?第一,有财富,这一生物质生活不缺乏,过得平平静静。第二,有聪明智慧,处事待人接物不迷惑,能做得恰到好处。第三,有健康长寿。这是每个人所希求的,这种果报在佛法里讲是鸡毛蒜皮的小福,能否得到?决定可以得到!而永恒之乐是大福报,就是成佛、成菩萨。所以,离苦得乐真的是事实,是可以做到的。24-007-0002

 

问: 请问佛教的最高理想是要达到什么目标?是否比儒家「礼运大同篇」讲得更完善?

答:对的,「礼运大同篇」讲的是一个理想,而佛在《华严经》上所说的,有理论、有方法、有事实真相,比儒家讲的更丰富、更细密、更圆满。24-007-0002

 

问: 请问佛门是否有求神、问卜之事?

答:佛门决定禁止求神、占卦、问卜、算命、看风水。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说得很明白,佛弟子可以做世间事,不可有世间意。什么是世间事?像世间的婚丧、应酬的礼俗,甚至于祭祀祖先,祭祀天地鬼神,这些可以做。但是不能向鬼神求保佑、求趋吉避凶,因为求神、占卦、问卜、算命、看风水,这些是世间意,这是禁止的。24-007-0003

 

问: 请问朝山代表何种意义?

答:现在台湾、大陆许多地方,甚至于美国,朝山的风气很盛。但是要知道朝山真正的意义是寻求明师,是要请益的,也就是请教。古代真正有修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往往在深山里建个茅蓬隐居。从前寺院也是建筑在深山里,与外面的社会隔绝,所以进修容易得清净心。
当我们想问道,有疑惑想请教时,必须去朝拜,这正是所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我们不可能请法师大德下山来教导我们,一定是要自己去朝见,朝山真正的意思在此。从前跟现代人的理念确实不相同,古人有道德、学问,表现出来的是非常谦虚,没有傲慢,能也说不能,有学问、有修持也说没有修持、没有学问,真的很谦虚。

从前住山就是住茅蓬,不是住在寺院里,而是距离寺院不远处搭一个茅蓬,所以更清静了。因为寺院还有信徒往来,还有干扰。

另外一种是「闭关」,闭关与住茅蓬是有条件的,不像现在我想闭关就闭几年关,想住茅蓬就去住茅蓬。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谁也不能管谁,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在从前是不许可的,是要有条件的。在自己道业尚未成就之前,要去寻师访友,到处去请教,这就是朝山。我自己的道业、学业没有成就,要向高人请教,这是做学生的态度。

如果自己的德学成就了,就不必向人请教。宗门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教下是大开圆解,真的开悟了。悟了以后,一定要度众生。换言之,一定要帮助别人。但是度众生要靠机缘,也就是说要有人来请你去说法。如果没有人来礼请,你总不能说我很行,我来教你们,这个说不出口的,未免狂妄自大。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不能这样作法。那怎么办?住茅蓬、闭关。这就等于向大众说,我参学已经圆满了,我的道业已经成就,你们还在参学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请教。

所以,从前要找真正善知识到哪里去找?打听此地有没有人住茅蓬?有没有人闭关?如果有住茅蓬、有闭关的人,就是「真善知识」。你有任何疑难杂症可以去扣关,到茅蓬去拜访,他一定会教导你。假如你提出的问题,他不能解答,你就可以把他的关房打开,请他跟你一道去参学,因为他还不够资格。

但现在朝山的意义已经不相同,朝山变成了大家集合去游览、观光。现在你要是喜欢朝山,跟着大家一道去玩玩,也没有什么不对,可是真正的意义要懂得。24-007-0003

 

问: 《了凡四训》说到祈天立命,向天神祈求长寿富贵之道,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请问如何理解?

答:这是云谷大师教导袁了凡先生的。云谷大师所讲的话,实在讲完全是依照世尊在经典里的教诫。《大般若经》讲得很多,菩萨所有一切行持都要从「无所得」这个理论事实上去奠定基础。一切法无所得,就是无思、无虑,如此与诸佛菩萨、一切天龙鬼神才能感应。这也是世俗里所谓的「诚则灵」。何以说诚能感应道交?诚意里没有界限。何谓「诚」?曾国藩先生说得很好,「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定义下得好,与儒家、佛法统统相应,所以无思、无虑就是诚。

「虑」是心里的忧虑、牵挂,「思」是念头,所有一切念头都放下,所有一切忧虑、牵挂也放下,这个心是清净心、真诚心。心里没有界限,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能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菩萨、天地鬼神都感应道交。换言之,你心里稍有一念就是不诚,不诚无物,不能起感应道交。

这是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的一番开示,教导他从这个理念上建立改造命运的方法。如果基于这个理念,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建立信愿行三资粮也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但往生,还可以保证往生的品位很高。24-007-0003

 

问: 请问佛教能解释宇宙的由来吗?

答:可以,而且解释得非常详尽。这些都散布在大乘经论当中,像《华严经》、《楞严经》,法相宗的《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这些大乘经论里讲得很多、很详细,足够你去研究探讨。24-007-0004

 

问: 学佛的人火化之后捡出许多舍利,请问何谓舍利?代表何种意义?

答:舍利是古印度话,即是梵语,翻译成中国的意思是坚固子。就是火化之后,有一种结晶非常坚固,而这种坚固子不一定是某一个部分集合的。譬如骨骼里可以结成舍利,头发也可以结成舍利,血液也可以结成舍利,皮肉也能结成舍利,所以一般世俗人看是很不可思议。
从前火化之后捡到舍利,一般是说他的心清净,修行有一点禅定的功夫,才有此瑞相。但是在现代社会,火化之后见到舍利是愈来愈普遍,这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坚固子?这很难讲!真正的坚固子,你用铁锤去敲它,铁锤会敲凹,舍利子却如如不动,那就是真的。

二十多年前,倓虚法师在香港圆寂,英国人感到很稀奇,就拿了一颗舍利,真的用铁锤去敲,下面垫钢板,果然敲不碎,反而是这个铁锤头凹进去,舍利还如如不动,外国人看到叹为希有。反之,如果用力一压,它就破裂了,就不是真的。现代社会,样样东西都有仿冒、假的,好像舍利也有假的。

因此,火化之后有没有舍利无关紧要,有舍利也并不表示他修行证果,只可以说他修行有一点功夫,念佛人也不能代表他往生,真正念佛往生是从临终的瑞相来断定的,所以舍利的意义并不很大,我们知道就好。24-007-0004

 

问: 请问何谓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理何在?

答:我们一般人都了解,宇宙万物有事、有理;事是形相、作用。这个事怎么发生的?那就是理。宇宙人生的真理与宇宙人生的事实是表里的两边。佛出现在世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讲的是什么,可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相。你要是了解这个真理、真相,就是佛、菩萨;不了解真理与事实真相,就是凡夫。所以,佛菩萨跟凡夫没有什么差别,一个是了解,一个是不了解;换言之,一个是明白人,一个是糊涂人而已。你懂得这些才晓得佛陀教育之可贵,佛陀教育的价值。我们应不应当学习?这个不必去问别人,自己就很清楚了。
真理何在?就在现前。理没有离开事,事没有离开理,理与事是一体的两面,你要细心去观察、去探讨。24-007-0004

 

问: 请问如何辨别邪教、外道或正教?

答:邪是对正来说的。在佛法的定义,教化两个字比教学意思要深,「教」是教导,「学」是学习,完全是在修学阶段上来讲。但是「化」就不一样,「化」是从成绩上来说,你教学真的变化气质,古人的教学非常重视这一点。教学的成就是什么?变化气质,如果达不到变化气质,教学就失败了。佛法的教学更重视这一点,我们是凡人,如何能教凡夫变成圣人,这就是教育起了作用。菩萨是圣人,佛是圣人,超凡入圣,功夫是在教学。如果你的教学与事实真相相应,就是与真理、真相相应,不违背真理、真相,这就是正教;如果与事实真相相违背,就是邪教,这是正教与邪教的辨别。

至于外道,意思又不相同。外道决不是贬低别人,绝对不是轻慢别人。佛家讲外道,这个内与外是讲心性,如果从心性当中求,这是内学,所以佛教称为内学;凡是心外求法就是外道,这个意思一定要懂。许多学佛天天在读经、研究经教的人,依旧是心外求法,那就是外道。凡是心外求法,决定不能成就。譬如说断烦恼、修法门、成佛道,要在心外去求是决定成就不了的。一定要从内心里去求,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个理很深。

如果我们不会,一定要靠外面境界,那就用心外求法,只有一个法门可以帮助我们成就,哪个法门?念佛法门。我们念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来帮助我们,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唯有这一门能往生不退成佛,一定要懂得。可是你心外求阿弥陀佛,往生的品位很低,只能生到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往上的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用心外求法是决定达不到。但没有关系,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再进一步舍弃外道的理念,恢复自性,然后就能提升到实报土、寂光土。这是方便法,其他经教、宗派都没有,唯独念佛法门,所以此法门能普度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都是心缘外面的境界,几个人懂得心性,几个人能向内学?太少太少了。若修学念佛法门能向自性当中求,就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其果报在实报土、寂光净土,与修学其他大乘法门没有两样,这是难行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是易行道,才能普度九法界一切众生。这是讲内、外,我们要辨别清楚。24-007-0004

 

问: 请问三宝加持的意义为何?

答:三宝是佛、法、僧。加持,这是现代社会上很流行的一个术语,也是学佛同修希望能得到的。加持有世俗讲的保佑之意,也就是护念的意思。经典告诉我们,三宝的加持是用什么方法?用经典。佛在经典里讲了许多真实的道理与事相,教导我们在一切人事物当中,应当用什么心态来学习、来面对,这就是加持。所以,大家对于加持、保佑不要想成了迷信,认为真有灵界暗中保佑我们,这完全错了,这是心外求法。佛菩萨对我们的保佑、加持就是讲经说法,正如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的加持,就是认真的教导,学生从教导里领悟、体会,这才是真正的加持。

三宝就是佛、法、僧,其内容是戒、定、慧。戒是僧宝,定是法宝,慧是佛宝,定、慧可以互为体用,说定是佛宝也可以,说慧是法宝也行,都是通用的。所以,戒、定、慧就是三宝真实的加持,你如理如法的修学戒、定、慧,就得三宝的加持。24-007-0004

 

问: 请问出家学佛与在家学佛,在成就上有无高低的差别?

答:没有。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是平等的,无论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都没有两样。这个事实可以在《华严经》末后一品的「五十三参」见到。这五十三个人都是法身大士,都是《金刚经》所称的诸佛如来,而这五十三位中以出家身分示现的只有五位,其余的全是在家身分,而且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他们都能作菩萨、作佛,所以是完全平等,没有差异。
出家与在家不同之处何在?那是个人的选择,正如在社会上,你读书选择学科,有人喜欢读文学,有人喜欢读哲学,随个人爱好去选择。踏进社会后,社会里面有各行各业,也任凭你自己去选择。出家也是社会中的一个行业,这个行业就是续佛慧命,教化众生,用现代话来说,佛教是教育,我选择佛陀教育这个行业。既然选择这个行业,就要担负起佛教教学的工作,使佛教育能延续发扬光大,这个工作就做得很圆满了。两者差别在此地。24-007-0004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6月6日10:49:3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133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