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答问——佛学篇

admin 分类问答评论阅读模式

问:大陆的《禅门日诵》写着:「收徒皈依有吉凶祸福之日」,请问是否正确?

答:《禅门日诵》写的这句话,在佛陀经论里面没有依据。佛经说:「境随心转」,如果心地善良,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们要心转境界,而不是境界转心。若选择吉日良辰,我们的心就已经被境界转了。21-090-0072

 

问:请对「法」开示。

答:六尘是六根起用的对象,眼所见的都称作「色」;耳根起作用的对象都称作「声」;意根,意是念头,念头所念的对象都称作「法」。法尘与眼耳鼻舌身五尘所对的,有无关联?有,五尘落谢影子就称作「法尘」,所以法尘的境界太广了。我们眼睛看到之后,心里落印象,你还在想,就称为「法尘」。譬如你去看电影,离开电影场了,电影里面的那些画面还在你心里活动;你去听音乐,离开音乐厅了,你还想着那个韵律,这些都是法尘。除了我们眼耳鼻舌身所对的这五种对象之外,心里面所攀缘的也统统称为「法尘」,如梦中与定中的境界,也全都是法尘。

何以称为「尘」?尘是污染。譬如这张桌子,三天不擦就有灰尘,这些东西就跟灰尘一样染污了心性,所以称为「尘」。我们六根对外面六种境界都能清楚而不被污染,就成功了。无量无边的法门,虽然方法不同,但是修清净不被污染的目标却完全相同。你能不被污染,这是定成就了;你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慧成就了,这就是定慧等学。若被污染了,定慧没有了,那是烦恼习气。

佛说「烦恼即菩提」,烦恼与菩提是一不是二,心地清净,烦恼就转变成菩提;心地被污染,菩提就转变成烦恼。生死与涅槃也是一不是二,觉悟了,生死就变成涅槃;迷惑了,涅槃就变成生死。所以,世法与佛法,众生与佛,无非是迷悟一念之差而已。21-090-0075

 

问: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火宅原佛国」,下联是「淤泥真见出莲花」,请开示。

答:「火宅」跟「淤泥」都是形容六道,是讲我们现前苦难的世界。「火宅」是《华严经》讲的三界火宅,火宅原来是佛国。「淤泥」是讲六道轮回。「真见出莲花」,诸佛如来是莲花国土,莲花国土是西方极乐世界,它在何处?就在此地,原本就没有离开。何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火宅、淤泥?我们的心不清净,就像《华严经》讲的愚痴、染浊,贪瞋痴慢、自私自利达到了极处。如果每个人都能觉悟,将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统统都断除,现在这个国土就是清凉世界,就是极乐佛国。众生与佛的差别是一念之间,如何将火宅、淤泥变为佛国土?只要你一念回头,觉悟了,就知道无佛无众生,无娑婆亦无极乐,它是平等真法界,你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21-090-0075

 

问:《金刚经》强调空,《无量寿经》强调有,请问如何不落两边而行中道?

答:空有是一,《无量寿经》与《金刚经》是一。若看成二法,惠能大师说:「空有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想想这句话,二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离妄想、分别、执著是佛法,你若存在妄想、分别、执著,就不是佛法,是世间的学术。今天许多人将佛法当作世间学术来研究,因为他用的是二法。「一」是什么?六根对六尘境界,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著,才有分别、执著,就已经落入二、三了。21-090-0076

 

问:近代学者梁漱溟将地藏三经中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判为伪经,仅有《地藏菩萨十轮经》是真的。因为他们根据译者的出处,在大藏经中确实查不出译者曾经译此二部经的证据。请问这样判别对否?

答:这是学者们的判法。现在末法时期去佛时远,学佛人所依据的是大藏经。大藏经里面有的,我们可以学习;若大藏经里面没有的,就靠不住。因为经典能入大藏经,是要经过当代一些高僧大德的审查,他们认为这是真的,大家没有意见,才能入大藏经;如果他们认为有问题,这部经决定不会入大藏经。

从前入大藏经的手续很麻烦,要经过很多人的审定,若没有问题再呈送皇帝,皇帝批准才能入藏,所以大藏经是经过许多高僧大德的审查。今天我们依大藏经,至少要依《龙藏》以前的比较靠得住。现在人做的大藏经,是你跟我关系好,你写的几本书,我就编在大藏经里面。这样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就很难确定它是正是邪,是真是妄。

从前老师教导我们,要选经来读诵、研究或讲解,决定要选择大藏经里面有的;没有入藏的,顶多是做辅助参考。做为主要参考的注解,也都是大藏经里面有的。

对于世间学者,则另当别论,他有他的说法,我们不需去理会。如果你自己觉得有问题,不学这部经就好了。21-090-0077

 

问:请问唯识宗的创始人是谁?当代中有哪些高僧大德,又道场在何处?

答: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因为大小乘所有分派都是佛传下来的。唯识是很繁琐的学问,专门修学这个法门的人,在古时候的代表是弥勒菩萨。另外,无著菩萨、天亲菩萨也都是唯识宗的大德。近代我知道演培法师对唯识有相当的研究,演培法师之后,我就没有看到了,也没有专门修学的道场。21-090-0078

 

问:请问佛菩萨的无念是什么?

答:这个你无法了解,因为你到不了那个境界。凡夫修到无念,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了,果报在四禅的无想天。为什么?无明没有破。真正到无念,智慧开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通达。如果问你,你什么都不知道,这是堕在无明。所以,千万不要把无明当作无念。只要我们还有念头,肯定是凡夫。我们的无念其实还是有念,你还有个「无念」在。菩萨境界里面,无念是「有念」、「无念」都没有,这才是性德现前。21-090-0080

 

问: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共同体变现出来的,诸佛如来实际也是一个佛性,请问这种体悟是否正确?

答:正确。一切诸佛如来就是自己自性变现的,所以佛法说西方极乐世界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遍虚空法界,唯心净土也遍虚空法界,所以「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21-090-0083

 

问:请问燃灯古佛与毘卢遮那佛的关系,以及卢舍那佛与释迦牟尼佛的关系?

答:你不要分别、执著这些,经典里面讲得很清楚,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名号,名号的建立是恒顺众生,就是看众生的需要而建立的。

诸佛菩萨的示现,也是因众生的机感,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实在讲,一切诸佛菩萨没有名号,名号是假名。譬如我们大家都是人,若有人说你是狗,你就不高兴了。你想想,假如我们的老祖宗当年把我们称为狗,现在叫狗不就很正常吗?因此,名是假名,不是真的,所以「名可名,非常名」,不要执著在名号,执著名号是错误的。

《大乘起信论》教我们学佛,要用什么心态才能契入佛境界?有三个方法:第一、「离言说相」,听经不要执著言说,经本文字是言语的符号,既然言语不能执著,文字也不能执著,你要是执著文字就跟执著言语一样是错了。这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借着这个工具契入真实相。第二、「离名字相」,名词术语、佛菩萨名号都是名字相,你要懂得意思,但不要执著,执著就错了。第三、「离心缘相」。

「毘卢遮那」是梵语,意思是遍一切处,就是自性遍一切处。所以,毘卢遮那是法身佛的名号,法身遍一切处,也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没有来去,没有生灭,真的是「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中观论》讲的「八不」,这是法身,所有一切万物都是这里变化出来的,它是根本。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佛的法身是共同的,众生与佛也是同一个法身。

「卢舍那」是报身佛,是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报身是讲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证得法身,才能明了法身。没有智慧,迷惑颠倒,就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证得法身。

「释迦牟尼」是自性里面本具的德能相好。《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因此,一切众生与诸佛是一不是二。我们迷了,不知道是一体,分自分他,起无量无边的烦恼,嫉妒障碍。这就是迷惑颠倒,迷失了自性,宗门讲迷失了自己本来面目。

「释迦牟尼」这个名号,是专门对现前社会讲的,这是教学的宗旨与目标。因为现在世间人对人没有慈悲心,没有爱心,而「释迦」是仁慈,就是教导我们对待别人要仁慈;「牟尼」是清净,就是对待自己要清净。所以,佛没有名号,是用教学的宗旨与目标作为名号。

在佛法讲,这完全是一个,「毘卢遮那」是法身,「卢舍那」是报身,「释迦牟尼」是应化身,一体三身,三身一体。这个意思真懂得了,我们自己也是三身,与佛的三身也是一体。我们的法身与一切诸佛的法身一体,我们的报身与一切诸佛的报身一体,我们的应身与一切诸佛的应身也是一体。我们今天这个应身是业报的应身,佛菩萨是愿力的应身,不相同在此地,所以佛自在,我们不自在,因为我们受业力支配。

业力从何而来?自己变现出来的,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造出来的,是虚妄不实,本来没有的。所以,一念觉悟,业就变成智慧,众生与佛就是这一念的差别,众生一念觉就成佛了。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就是帮助我们觉悟。21-090-0083

 

问:有言「众生本来是佛」,何因缘故,复起一念无明,以致迷真起妄。所谓本来是佛,是指众生本具之佛性也,以合众生本已证得如来果地之佛果。又言「众生本来成佛」,此言又更甚难明了,所谓本来成佛,其关键出于「成」字,既已成佛,却又历经修证之功夫矣,又复起一念无明?《楞严经》之喻,所谓「木已成灰,不复为木矣」。请问「本来是佛」与「本来成佛」该如何解释?

答:这个问题是富楼那尊者提出来的,释迦牟尼佛有详细的解答,在《楞严经》第四卷。我们今天难在哪里?我们没有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这件事情纵然辩论一千年,辩论无量劫,都辩不清楚,而且这些辩论全是多余,为什么?本来没有。

我们今天的问题产生在哪里?执著一个「佛」、一个「众生」。这问题怎么解决?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事实真相立刻现前。还是六祖这一句老话,「佛与众生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要从这里入门。印宗法师是从这里大彻大悟的,印宗问六祖「禅定与解脱」,六祖的答复是:「禅定与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众生、凡夫都是假名而已,这一关要是参不透,《楞严经》这一段经文,你也无法体会。佛说法四十九年,为什么要说他一个字都没有说,谁要是说佛说法,就是谤佛。那是真的谤佛,不是假的谤佛,因为佛确实没有说过一句法。为什么?本来没有法,本来没有佛,本来没有众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这几句话很值得参究。

言语是有限的,思惟是有限的,事实真相是无限的,所以最高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时真相全体现前。今天就是佛来当面跟我们讲,我们知道佛句句话都讲得很清楚,但是我们的疑惑不能断。原因何在?还是在我们自己有无明、见思、尘沙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不断,麻烦在我们自己这一边,不在佛那一边。如果我们本身妄想、分别、执著淡一分,跟佛的教诲必定就接近一分;妄想、分别、执著完全断了,跟佛就完全融成一体,然后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希望大家在这当中参究。21-090-0085

 

问:「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请问菩提指的是自性吗?这些花草在无明状况下,沾上恶习气的恶念,造的恶业,请问如何才能去除?

答:花草树木也有灵性,《华严经》讲树神、花神、草木都有灵,但是要晓得花草树木的神灵不是花草树木本身,花草树木成不了神,而是有神识附托在花草树木上。好像房子一样,房子不灵,什么人灵?住在房子里面的人灵。有些灵鬼没有地方住,于是依附花草树木,花草树木是他居住的所在,所以我们就称他为树神、花神、草木神。灵性高的也有修行!佛法不可思议,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身,只要他有心求解脱,佛菩萨就会化身。他是树神,佛菩萨也化成树神为他们讲经说法;他是花神,佛菩萨也能变成花神为他们讲经说法,所以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不可思议。

至于花草树木成佛,《华严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那是如何成就的?有情众生证得无上菩提,所谓是依报随着正报转。有情的菩萨成佛了,山河大地、草木砂石也跟着一起转变成一真法界,是这个意思。这是大乘经里面讲的深义,也可以说为密义,一般初学很不容易理解,这确实是事实真相。21-090-0088

 

问:佛入大涅槃,请问是否还能回来度化众生?观世音菩萨是久远成就的古佛,他是正法明如来,为什么还要倒驾慈航,不以佛的身分回来度化更广大的众生?

答:你不了解事实真相,如果深入经藏就会明白了。诸佛菩萨现身不是有心的,如果想「我想现什么身」,他还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是凡夫。佛菩萨从来没有起心动念,他凭什么现身?凭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绝不失时。因此,我们希望他用什么身来度我们,他就现什么身来度,是这个道理。

观世音菩萨何尝不现佛身?《普门品》云:「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我们怎么见不到佛现身?佛常常现身,无时不现身,无处不现身,只要把心静下来,心与佛的教诲相应,就能体会到,也就是说心要静到相当的程度,就能见到佛菩萨现身。最明显的例子,过去有很多人入定,在定中见到佛菩萨的境界,也有人梦中见到佛菩萨的境界,但现在愈来愈少了。定中是现量境界,梦中是意识变的境界,都能见到佛。所以,你有这些疑惑是对经论理解得太少了。21-090-0089

 

问:请问阿罗汉与菩萨的慈悲平等心有何分别?

答:阿罗汉与菩萨的慈悲平等心,有程度上的不同。我们从《金刚经》上可以得到证据,须陀洹已经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须陀洹他证得了,他绝不以为我自己证得须陀洹果,如果自己以为证得须陀洹果,他着相了,他没有证得。须陀洹不着相,但是须陀洹的不着相与阿那含、阿罗汉的不着相有程度浅深不同,所以阿罗汉比不上菩萨。但是菩萨也有等级,我们讲大乘圆教,阿罗汉断证的功夫跟七信位的菩萨平等;换言之,他的清净心、平等心比不上八信菩萨,所以有程度上之不同。《华严经》讲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有这四十一个阶级,他们统统都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只是程度上有浅深不同,是从这个地方分的。21-090-0090

 

问:何谓六度?

答:这是菩萨生活的六条原则、规范。佛的经论是永恒不变的,而解释是随着时代、地区有所不同。佛法与世间书不一样,世间书只有一种解释,不能做第二种解释,而佛法没有一定的解释。不但佛法没有一定的解释,经上说「佛无有法可说」。所以,佛法是灵活的,不是死的。若有一定的解释,那就是死的。

譬如一棵树,年年发新枝,年年长新叶,但它的树根、本干不会变。经典如同树根、本干,注解如同树叶、树梢,年年抽新枝、发新叶,但决定不会离开根本。因此,佛经的注解,如中国人普遍读诵的《金刚经》,有几百种注解,每种注解都不一样,但是都不离《金刚般若》的根本义趣,这也是佛法难解之处。

我们继承古人讲解的义理,从此基础领悟,推陈出新。不能用过去的讲法,若用过去的讲法,就等于叫现代人去做古人。对美国人而言,不但叫美国人做中国人,还要做中国古人。所以,注解一定要推陈出新,二十一世纪有二十一世纪符合现代人的解释,才会令大众普遍接受。

「布施」就是尽心尽力为一切大众服务。用我们的财力、劳力、智慧,为人民、为社会、为众生服务。
「持戒」的意义是守法,戒是法律。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章,遵守每个地区、每个族群的风俗习惯和道德风俗。我们才能与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宗教的人,和睦相处,平等对待。

「忍辱」是耐心,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不善的,要有耐心慢慢的将之革新;善法,要有耐心慢慢的来推广,不能操之过急,所谓「欲速则不达」。不好的,想要赶快改,不容易!不但改不了,还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副作用。好的,想要积极推展,也会产生许多障碍。愈是大事,愈要有大耐心。《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成就是要靠耐心和忍力。

时节因缘未成熟,就充实自己,深厚培植自己的德行、学问、能力。一切因缘成熟,才能抓住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华,帮助社会大众,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一切为众生、为佛法。佛法是觉悟一切众生的教学;佛是觉悟,法是方法,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的方法,称作佛法。一切众生的苦难是从迷惑而来,幸福快乐是从觉悟而来。苦乐是果报,觉迷是因素,要离苦得乐就一定要破迷开悟。破迷开悟需要教学,佛教是智慧觉悟的教学。现在很多人将佛教看成迷信,这是错误的观念,这是不了解佛教,才会误会佛教。

「精进」就是进步,儒家讲「日新又新」;不但进步,而且是精纯的进步,不是杂乱的进步,是有秩序、有条理的。所以,佛法不是保守的,不是落后的,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永远领导时代走向正确光明智慧的方向。

「禅定」,外不着相名为禅,内不动心名为定。《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决定不受外面境界(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这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自己内心不生好恶,见到好的没有贪爱之心;不好的,也没有厌恶之心,永远保持心地清净平等,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受任何诱惑。只要有自私,就会受境界的诱惑,禅定功夫就不能成就;必须舍弃自私自利,才能成就。《金刚般若》修学的基本原则-远离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禅定就很容易修成功。禅定波罗蜜,就是自己心里有主宰,不会受外境诱惑,也不会受烦恼干扰,永远不起是非人我、贪瞋痴慢的念头。

「般若波罗蜜」是智慧,对于内在、外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丝毫不迷惑。

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不论是何种身分,从事于哪个行业,遵守这六条原则,就是菩萨。19-012-0184

 

问:请问何谓同体大悲?

答: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心。经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缘是条件,无缘是无条件;慈是慈爱;无条件的爱护众生,这是「无缘大慈」。何谓同体大悲?「同体」不好懂,诸佛出现在世间,就是为我们说明这件事情。现代人有所谓「生命共同体」,这是比喻一个国家的人住在同一块土地上,有同样的命运。但是佛法讲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比这个意思还要深。佛法讲「同体」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个生命,是我们生命真正的共同体。这件事情只有佛晓得、佛证得。

虚空从何处来,法界从何处来,一切众生从何处来,生命从何处来?佛说「唯心所现」。此心就是自己的自性、真心,都是由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所以是一个共同体。佛不但说明一切诸法、众生、宇宙的缘起,还说明它的演变。为何有这些演变?「唯识所变」。此八字将宇宙人生的真相说尽了,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无非就是说明这八个字。这八个字是题目,一部《大藏经》便是内容。

《金刚经》将这个真相说得更清楚、更究竟。《金刚经》说,如果有人讲佛说法了,就是谤佛。但是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何以说没有说法?佛所说的一切都是事实真相,绝对没有自己的意思,此为无说,也就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不但释迦牟尼佛说法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一切众生说法亦如是。有意思说法,就是凡夫;佛菩萨没有意思。意思是心意识,八识里有意思;转八识成四智,四智菩提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是智慧。

《六祖坛经》中,六祖问永嘉禅师:「你还有分别吗?」永嘉答:「分别亦非意。」所以,他有分别,但分别不是意。六祖肯定了,「你如是,我也如是」,到这个境界就是真菩萨。我有意思,我想怎样做,这是凡夫,搞生死轮回。到分别、执著都不是意,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那为何还有分别、执著?随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众生的执著而执著,自己确实没有分别、执著,就是「分别亦非意」、「执著也非意」,这是佛菩萨。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就是同体。你何时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就证得法身了,证得法身就是成佛。在《华严经》中,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初住菩萨就是法身大士,这是真佛。《金刚经》中的「诸佛」,江味农居士的注解讲,诸佛是指证得法身。证得法身就是真佛,即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譬如一棵大树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片叶子如一个人,这片叶子与那片叶子就是生命共同体。再举一个比喻,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身上的每个细胞共同一个身体;每个人就好像每个细胞一样,若左手细胞与右手细胞打架,这就是自己害自己。所以,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慈悲心就生起来了,你才能真正关怀一切众生,超越一切族类,也会爱护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若我们还有分别,喜欢学佛的人,歧视、排斥其他宗教的人,这就等于左手跟右手打架了。

既然是生命共同体,故法法皆是第一,没有第二。以我们的身体来说,眼能见第一,耳能听第一,鼻能嗅第一,身能触第一,个个第一,没有第二。明白这个道理,宇宙一切万法是平等的,没有高下。所以,「生佛平等」,众生与佛平等。佛第一,众生也是第一,饿鬼也是第一,地狱也是第一,都是第一,这就是「平等真法界」。譬如,戏台上的演员,无论演哪个角色都第一。他扮帝王扮得很像,帝王第一;扮乞丐也扮得很像,乞丐第一,个个都第一。了解这个道理,你才懂得佛法讲的平等的真义。

若能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一念自性,就是自己,你就证得清净法身,你就是法身大士。如果还有分别,「我最大,你们都第二」,还是搞六道轮回,还是凡夫,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换言之,能入此境界之人,不但超越六道轮回,还超越十法界。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这是佛知佛见,是诸佛境界。20-014-0324

 

问:何谓满分二严身?

答:满是圆满,不是一部分,所以称为「满分」。譬如受五戒,五戒全受就是满分;若只受一戒、二戒,就是少分;能受三戒、四戒称为多分。「二」是指福德、智慧。「皈依佛,二足尊」,佛是满分的智慧、福德,清净庄严;「严」是庄严。「满分二严身」是对佛的赞叹,我们应当要学习,至少我们也应有少分二严身;菩萨是多分二严身,如来果地才是满分二严身。20-014-0328

 

问:《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都是第一,但是《无量寿经》对治现世人迷惑颠倒较具效力,犹如《弥陀经》是禅,《无量寿经》是净。请问如是理解对否?

答:不要这样去分,这样又夹杂、怀疑了,把自己搞乱了。说禅一切都是禅,说净一切都是净,不要这个是禅、那个是净,结果禅也不禅,净也不净,全搞错了。20-014-0328

 

问:三资粮第一是信,信自己念佛能成佛。如《要解》云:「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但是,有时很有自信又会显得很自傲、很自大,请问如何解释?

答:傲慢是烦恼,在信心当中还夹杂着烦恼,信心不清净。能否往生,要看你的福报,若临命终时还能提起佛号,就能往生;若临命终时烦恼现前,佛号提不起来,就不能往生。如何不夹杂烦恼?谦虚。我自信念佛能成佛,我信我能成佛。大地一切众生也都是佛,而我们不知道,反而对佛生傲慢心,这是大错特错!佛眼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唯我一人是凡夫,这是学佛人应有的态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善财没有同学,除自己之外,个个都是诸佛菩萨示现的,这个理很深。为何说确实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一念心性所现,一念心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现的就是佛。

所以,凡夫是自己一人,除自己之外,其他决定是诸佛如来示现的。看见他造罪,他是示现的,不是真的;我们用此眼光、心态来看,决定正确。他是否真造罪、真堕地狱,不见得。一切诸佛在度我,是我不认识,我们周边哪个不是诸佛如来、哪个不是法身大士!有这样良好的心态去修学,一生决定圆成佛道。所以,善财童子一生能成佛,我们一生不能成佛,就是将诸佛如来都看作凡夫,自以为了不起。要把观念转过来,一切诸佛、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给我看的,有示现正面的,有示现反面的;正面的教我学习,反面的让我警惕,这是做学生的态度。

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自己,一个善,一个恶,这是三人。「善」是我的老师,「恶」也是我的老师。善教我要模仿,恶要警惕;佛是我的老师,魔也是我的老师。我能禁得起折磨、考验,没有一个不是老师、不是善知识、不是佛菩萨。如此很有自信的修学,自傲、自大就没有了。若有自傲、自大,你还是把诸佛如来看作凡夫,你还是不能成佛,这一点要特别留意。

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是清净;还有自大傲慢就不清净,念佛就不是净念。觉明妙行菩萨讲得更清楚,「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是净念相继。不怀疑、不夹杂是净,不间断是相继,如此念佛才会有成就。20-014-0328

 

问:关于小乘退转的问题。三果称为不来,若三果会退到初果,初果还会到欲界,请问这如何解释?而四果称为无学,见思烦恼断尽了,若还有退转,他的思惑是否时断时生、出离三界是否时出时入、灭尽定是否也有失掉之时?若是如此,阿罗汉与凡夫又有何不同?

答:先讲退转的原因。疑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障碍了智慧,障碍了禅定,所以决定要断疑生信。为何会退转?证得圣果之人,知见不会退转,行持会退转;譬如我们举师子觉菩萨的例子,他禁不起五欲六尘的诱惑,所以退转了。大、小乘的圣人,若不到世间来度化众生,决定不会退转,而到世间来是应化而来的。佛法讲的「四摄法」,有利行、同事,「同事」要是自己没有甚深的定功,把持不住就会退转。因此,佛才说「精进是菩萨唯一善根」,真的是不进则退。经上说八地菩萨才不退转。圣人与凡夫有何不同?凡夫会退到阿鼻地狱,而小乘初果决定不会退堕到三恶道。譬如,他上学有留级、降级,但是不会被开除;而凡夫是根本就没有入学,没有入圣者之流,这是不同之处。

而他的退转,不是我们的境界能看得出来的,有时他的退是示现的,不是真的。众生根性非常复杂,诸佛菩萨的示现是随机应化,应以正面的方法教导,他就示现正面;应以负面的方法教导,他就示现负面。我们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看到,菩萨用贪瞋痴的方法来度众生,而贪瞋痴是堕落的,所以《华严经》才称为「大不思议经」。可是凡夫烦恼习气非常深重,贪瞋痴若不能从内心拔除,这一生往生都不可能。凡夫的心是动的,上根利智与下愚之人的心是定的;下愚之人不求甚解,不想知道太多事情,所以念佛虽时日不多,能站着往生、坐着往生,有希有的瑞相。而最难度化的是当中这一阶层,今天称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疑惑很多,思想很复杂,成见很深,这是最难度的。世尊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华严经》说,佛讲经说法从来没有间断,尘说、刹说、无间断说,就是为这群知识分子,这是一切诸佛菩萨最难度化的众生。

再来谈功德之保持。佛在许多经论中都说,勇猛精进,决定不会退转;懈怠懒散,必定会退转。我们在经论中也常看到,功德不容易保持,福德容易保持。修福决定有福报,除了地狱道里没有福报外,无论在哪一道都能享福。而功德很容易失去,所谓是「火烧功德林」。火是烦恼,烦恼一现行,功德就没有了。功德是定慧,慧是自性真实智慧。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烦恼一现行,清净心、平等心没有了,定慧就失去了。

所以,成就功德很难,如果要说一生中修积多少功德,那就要问,你从何时不生烦恼,也就是烦恼没有起现行,这段期间保持着就是功德。若一天不生烦恼,你有一天的功德;两天不生烦恼,你有两天的功德;修行一辈子,到临命终时一发脾气,功德就全完了。福报则不受影响,虽有烦恼,福报还是存在的。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佛在经论上都说得很清楚,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在现前这个阶段,唯有「忍让」,才能保持不退、不失。欢欢喜喜的忍让,人家要我们的命也忍让,欢喜把命给他,绝不生一念瞋恚、贪爱之心,功德就能保持不退转。佛经里有一段舍利弗尊者发心行菩萨道的公案。有一天,仙人去试验他,说家里有病人需要药引,而药引是修行人的眼睛。他为了行菩萨道,就把眼睛挖给他。但仙人说:「你挖错了,我要的是左眼,而你挖的是右眼。」舍利弗尊者说:「你为何不早说?」但为了行菩萨道,他就又挖了左眼给他。仙人拿在手上闻一闻,很腥羶不要了,丢在地上。舍利弗尊者马上就退心了,觉得菩萨道难行,还是当小乘好了。要晓得,境界现前时,能否忍让是关键,忍让才会有精进,不能忍让决定就退转。这是一个浅显的例子,说明精进波罗蜜不容易,但是这是我们成败的关键。没有精进,决定没有禅定、般若;禅定、般若是建立在精进的基础上,而精进则是建立在忍辱的基础上,若不能忍就没有成就。

那我们现在有没有精进?很难。我们的障碍很多、很重,原因是不能放下这个色身。无论何时、何处,第一个念头是「如何保护这个色身」。念头不在道上,而在色相上,这是很大的障碍。西方人普遍的观念,就是保护自己的隐私权,保护自己,这个观念就是保护自己不会超越六道轮回,这是坚固的我执。破我执才能出离三界,这种坚固我执的观念,不但不能出三界,连往生都是障碍。谁修行能够成就?能够舍身、舍命,就是舍六道轮回,做得到就成就了。

佛菩萨教我们觉悟,就是觉悟这个生命是假的,不是真的。《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生命,知道生命是空的、假的,知道世界也是空的、假的,如梦幻泡影,了不可得。我们天天读经都知道,虽知道却做不到,还是把生命看作第一重要,没有将阿弥陀佛看作第一重要,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

《地藏经》里,婆罗门女念佛一天一夜得一心不乱,经中虽没有说得一心,但是若不是得一心,她不可能到地狱去。能到地狱去的,一是受罪堕地狱的,一是菩萨;无毒鬼王称她菩萨,所以她是得一心。她能念得一心,因为她不要命了。我们今天念佛念了几十年,念了一辈子,不但一心没得到,功夫成片也没得到,往生一点把握都没有,原因就是没有能舍生命。对于生命、我、我所,过分的贪恋,这就障碍功夫的成就,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们要继续不断搞六道轮回?还是要在这一生中永脱轮回,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们要做一个决定。果然能将生命放下、舍弃了,念佛法门不难成就,真正是易行道。

《往生传》、《净土圣贤录》中,有许多念佛不满三年往生之人。曾经有人问:「是否他们的寿命到了?」不是寿命到了,是功夫成熟了。功夫成熟了,这个世间的寿命不要了,要提早去,这就是自在往生。有能力自在往生而不往生,还要在世间多住几年,这是什么原因?他有化缘,他可以多帮助一些众生,有些众生愿意听他的教导,他就应该多住几年;自己到极乐世界去,也应当多带几个人去,这是自行化他。若没有缘分,住世就没有意义,也没有理由。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就是帮助众生的,没有缘分就是你讲经说法、种种示现,众生不能接受,不生信心,这样住在世间就毫无利益。既没有利益,留在世间受苦,这是没有利益的苦。诸佛菩萨示现受这些苦是有意义的,能帮助众生觉悟,所以是应当要做的。

我们所接触的人物当中,决定有诸佛菩萨应化在其中,我们是肉眼凡夫,没有智慧、没有功夫,觉察不出来。古时候有,现在更多,愈是众生苦难的时候,诸佛菩萨愈慈悲。我们应当以何种态度,来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真诚、清净、平等心,看一切人事物,都是诸佛如来慈悲示现的,我们的性德就能引发出来。性德里第一条就是一切恭敬,普贤十愿里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此心就油然而生,不需人劝。大乘佛法特别强调「修观」,这是总原则、总纲领。修观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我们过去将一切众生都看作凡夫,此观念是错误的。我们能将此观念转过来,不再轻慢任何一个众生,无论他是善人、恶人,顺境、逆境,都要以至诚恭敬心,像对佛菩萨一样来看待,这对于自己修学有决定的好处。20-014-0411

 

问:「东西佛诚实语,南北佛诚实语,上下佛诚实语,为我护念见此佛。」请问此首偈如何解释?

答:前三句是《弥陀经》上讲的六方佛;「此佛」指的是阿弥陀佛。由此可知,净土法门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修学,实在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都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从此地,我们也能体会到净土法门的殊胜。《无量寿经》上,世尊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释迦牟尼佛的赞叹,即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的赞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就足以坚定我们的信愿。

蕅益大师说,念佛人能否往生极乐世界,完全在信愿之有无。「有无」二字是关键,往往我们自以为有信、有愿,但最后不能往生,原因都是自以为有信、愿,事实上没有。

「有无」的意思很深广,千万不能产生误会。「有」是真有,许多人念佛,有是若有若无,不是真有;要紧的是真有,才能起作用。真正相信,真正有愿,这才决定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在于念佛功夫之浅深。这个「念」不是口头上念,而是我们常讲的「心里头的挂念」,就是你对于阿弥陀佛,心里想念的程度有浅深不同。20-014-0416

 

问:「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问君买饼点何心?」请问此首偈如何解释?

答:这是禅宗的公案。「三心不可得」出自《金刚经》,心是妄心、妄想。20-014-0416

 

问: 经上常说,菩萨再来投胎,尚有隔阴之迷。可是佛说罗汉已经出了三界,不受后有。那么菩萨境界比罗汉高,请问何以会再来投胎?而且还有隔阴之迷?

答:菩萨有比阿罗汉高的,也有比阿罗汉低的,为什么?因为菩萨有等级。如我们讲解的《华严经》,《华严经》是圆教最殊胜的法门。以圆教而论,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修行的功夫只等于小乘须陀洹,不如阿罗汉,二信位、三信位一直到六信位都比不上阿罗汉,七信位的菩萨断证的功夫才与阿罗汉平等。所以,端看你是问哪一种菩萨,信位的菩萨比不上阿罗汉,圆教初住以上的就比阿罗汉高太多了。我们常常念菩萨摩诃萨,摩诃萨必定超过阿罗汉,菩萨就不一定了。

菩萨为何还到世间来?菩萨发愿要来世间帮助苦难众生,就是乘愿再来。再来之后,确实有隔阴之迷。何谓隔阴之迷?就是从一个维次空间转到另一个维次空间,而空间维次不同,自然就有差距,所以会把从前的事情忘记了。但是如果真的是菩萨再到世间来投胎,就是有缘来投胎。虽然迷一阵子,这个时间长短不一样,各人缘分也不相同;有人时间很短,几年就恢复了,有人要十几、二十年才豁然觉悟。而这其中也有大菩萨会帮助小菩萨。

《金刚经》上世尊嘱咐大菩萨要护念小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就是大菩萨会帮助小菩萨,佛也会帮助这些有隔阴之迷的小菩萨。我们在《高僧传》、《神僧传》中,看到许多这种情形,确实是菩萨再来的,人很聪明,有的也很有福报,但不能接受佛法,那都是隔阴之迷。等到他真的遇善知识,在善知识会下开悟了,能够忏悔改过,舍弃从前的错误,重新来学习佛法,把佛法发扬光大,这种人很多。

像蕅益大师的示现就是隔阴之迷,他从小学儒教,发愿要对佛教严厉的批评,最好能把佛教消灭,将儒兴起来。母亲死后,他深受打击,这才有机缘接触到佛法。学佛之后,很快就觉悟了,把从前的想法、做法全部改正过来,最后成为佛门一代祖师。其著作《弥陀经要解》,印光大师在《文钞》中非常赞叹,说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还得了!

有一年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师请我吃饭,就问这个问题,他说:「印光法师对《要解》的赞叹是不是太过分了?」我跟演培法师说:「一点都不过分,他的赞叹恰如其分。」我们知道印光法师是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对他如此赞叹,那蕅益大师是何人?蕅益大师的身分虽未暴露,在我们想像中,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至少也是观世音菩萨再来,不然不可能将《要解》做得这么好,真正如同如来亲口所说。在末法时期,这确实是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很难得!而印光大师的传记中似乎也示现著有隔阴之迷,但其实这都不可能,为什么?等觉菩萨再来的,何来隔阴之迷!

所以,这是故意做样子给我们看的,目的在劝导我们。这其中有密意,要细心去体会。「密意」,修学大乘的人常常会遇到,接触时似乎有很多障难,而实际上有好处、有功德、有利益。就如我们遇到障缘,遇到人家毁谤、侮辱等种种障碍时,要是感情冲动就容易上当退转,丧失信心。若能运用智慧,冷静处理,勿感情用事,以理性来应付,往往会有非常殊胜的好境界。

所以,人遇到逆境或恶缘,绝不可冲动。《金刚经》上的忍辱仙人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忍辱仙人遇到侮辱、伤害,他无瞋恚心和报复的念头,他成就了忍辱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布施波罗蜜。他把歌利王当作恩人看待,大恩大德,就把他大幅度的提升了。所以,绝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会造成严重伤害。如果用理智、理性来处理,彼此双方都好。将对方视为善知识,这是逆增上缘的善知识。我没有得到他的帮助,就无法提升;得到他的帮助,自己提升了,福慧增长!

因此,世间是非善恶没有一定。我多年来经历中,是非善恶不在外面,在于自己,端看自己用什么心态来处理。自己用真诚善心来处理,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善的;自己要是用情绪来处理,则没有一件事情是好事。绝不可以用情绪,要用智慧来处事。所以,菩萨、罗汉应化到世间来,其中有很多密意的示现,我们要细心体会,不要怀疑!21-171

 

问: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动物称为佛性,在植物、矿物称作法性。既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请问何以植物、矿物不能说它们也具有佛性,而以法性称之?

答:法性包括佛性,佛性不包括法性。法性的范围大,佛性的范围小。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也就是说佛是有情众生修成的,所以叫佛性。法性不用修,所有一切法是指物质、还有非物质。虚空是非物质,虚空不能算是物质,但是它也是一法。这些从何而来?性变现出来的。所以,虚空既然是一法,当然它有法性,它的法性与植物、矿物没有两样。所以,这个性都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没有妄想、分别、执著。

动物有佛性,动物有见闻觉知,也具备了法性,但也迷了法性。如何迷的?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一切众生是讲九法界众生。有情众生虽有佛性却不能证得,就是因为夹杂着妄想、分别、执著。要如何证得?必须把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佛性自然就现前了,佛性就是法性。到那时才知晓整个宇宙就是自己,不可思议!
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样的。在法性之中,无大小之分,就是没有对立。没有对立,没有大小,没有长短,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没有先后,佛在《华严经》称此为「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无法想像,那是诸佛如来所证得的境界,真正得大自在!这才是宇宙诸法的真相,学佛终极的目标就在于此。

禅宗有一则公案,有一个开悟的人说:「遍法界虚空界是沙门一只眼」,这就是完全肯定宇宙是自己,自己就是宇宙。所以,能入此境界,就能明了中峰禅师所开示的「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极乐就是此土,此土就是极乐」。只要明心见性,就能入此境界。

入此境界的人住极乐、住华藏,不入此境界的人住地球、住秽土。两个不同的维次空间,确确实实不一样。这也说明了,佛在经上常讲的「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因此,心清净,这个世界是净土;心善良,这个世界纯善。实而言之,外面境界没有染净也无善恶,染净善恶是在自己的心,是自己的心把外在境界扭曲、改变了。

诸佛、法身菩萨住净土,他们的心清净善良,纯净纯善把一切现象都改变成纯善与纯净,所以能受用净土。这个世间人心不善、不清净,造成世间许多的灾难。灾难还会愈来愈严重,原因就是不善的念头和行为所造成的。

此理佛说得非常明白,其他宗教也有说,但是没有佛经讲得如此透彻。我们要学习,一定要懂得经教的意义,「愿解如来真实义」。理解之后,若能把佛所说的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那才真正得受用与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不生不灭」的问题。古人常说:「生死事大」,生死问题解决了,其他就没有问题了,自然得大自在、大安乐,解脱境界!21-171

 

问:经上说只要我们能成佛,成佛之后,山河大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也跟着成佛了,请问此意思为何?

答:你有这个问题,你就不能成佛,你永远无法知道佛的境界,因为你妄想太多,分别、执著太重。但是有一方法,可以帮助你彻底明了,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方法妙极了。有许多问题确实很难懂,可以暂时不需要懂,先专求往生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所有问题自然都解决了。古人说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其实,这些境界大乘经上常说,只是我们粗心大意很难体会此道理。21-171

 

问: 请问弟子三皈依前可否收受师父之自性三宝??

答:《三皈传授》的书及光碟,预先可多看,真正了解三皈的意义后,再请法师为你做仪式就如法了。21-117-0001

 

问: 请问「真如本体」与「佛性」有何不同?

答:真如本体就是佛性。佛说这么多名相,用意是教我们不执著、离名字相,所以名词术语不重要。21-117-0001

 

问: 西方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这与《金刚经》中的念起相生而有我相,相当吻合。请问是否如此?

答:确实是这样。这其中所以然的道理,佛经说得透彻。要无我必定要除念,所以《金刚经》自始至终就教我们要离相、离念。21-270-0001

 

问: 法师说要去念,最好是能延长无念的那一段时间,以至无念而得如如真性见如来。请问如何有效的延长慧功?得此功夫之后,无处无无处尚有我执存在吗?

答:这是一个大问题。无念我们有,但是时间太短,短到我们自己无法觉察。而要把无念延长是功夫,就是佛法讲的禅定。但这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得的定是很粗的定,微细的深定得不到。所以,诸佛如来不得已给我们开了念佛法门,唯有求带业往生。延长无念在理论上没错,事实上很难做到。定功浅深的层次很多,何时无我的念头才真正能延续?要到第九层的定功。四禅八定都无法做到,到第九定才达到佛法一个初级的标准,也就是超越六道轮回,达到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境界,在大乘法是圆教七信位菩萨所证。由此可知,这是很不容易达到的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依黄念祖老居士的讲法,现代已经没有这种根性之人。如果说得禅定,初禅、二禅也许还有人,但已经是凤毛麟角,再提升定功,恐怕就不可能做到。

虽然粗的我执没有了,还有极其微细的我执。经上说我执破了,法执还在。谁执著法执?真的无我了,法执也不存在。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我们要问,谁的生相无明没破?当然有个「我」;没「我」,那生相无明谈不上!由此可知,「我」这个细念真正断干净就成佛了。

粗细念从哪里分?身见。把身当作我,这是很粗的我执。阿罗汉已不再执著身是我,是破这个我相。破「我见」也有浅深次第不同,阿罗汉破我见也只破几分之几而已。身见破了之后,着重在破所知障,从圆教初住菩萨就破所知障,一直到如来位,其间有四十二个阶段,可见所知障也是有浅深不同。21-270-0001

 

问: 在行动及反应之间有我,在概念与创造之间有我,在观念与实在之间也有我。若离相,无我、无无我,请问我将存在否?将如何视事?

答:佛经的意思,你还没有会通。真正的无我是「我」跟「无我」不二,是真的无我;如果「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这个观念就错了。《金刚经》就是讲不二法门,句句「即非」,下面就是「是名」。如果用这个句子来说,就是「有我即非有我,是名有我」。你把这个句子会通之后,就没有问题了。到真正无我的时候,有个真我。一般人执著我,这个我是假我,不是真我。佛法讲「常、乐、我、净」是四净德,这四个是真实的,但是凡夫的常、乐、我、净都是妄想。

永恒不变才是「常」。我们这个身体刹那生灭,念头也是刹那生灭,是无常的。在凡夫位上的确无常、无我、无净、无乐,清净没有,乐也没有。离相、离念之后,「常乐我净」是真的,统统都有,那才是真我。「我」的定义是什么?在佛法里有八个意思,其中两个最主要的意思,第一是「主宰」,自己做得了主,这是我;做不了主,还谈什么我!譬如我们想年年十八,青春永驻,都没有办法做得了主。而佛与大菩萨做得了主,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在十法界示现什么身,这才是做得了主。

第二是「自在」。你没有「主宰」、「自在」,哪来的「我」?凡夫执著的「我」是假的,是一个妄想。真正离开一切妄想、执著,真我就现前,真我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性起用,那是真的。21-270-0001

 

问: 持六字大明咒为专念功课,与念六字洪名佛号,在信愿行上有否差异?

答:理事之差异。两种方法确实不一样,但是从做功夫角度来说,那是相同,都是要念到一心不乱。念到一心不乱之后,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决定得生。《无量寿经》上三辈往生,这一章经文分为四个段落,末后一段就是修学其他大乘法门者,发愿回向往生净土,统统都得生。念六字大明咒当然能够往生,要紧的在功夫,功夫最低限度也要成片。念六字洪名要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念六字大明咒一样,也要念到功夫成片,回向才能往生。

可是这里稍微有一点差别,就是念六字洪名不回向也能往生,所以净宗叫不回向法门。为什么不必回向?我念阿弥陀佛,心就在阿弥陀佛,还要什么回向不回向,直接相应!但是念六字大明咒或念其他,目标不在这个方向上,所以其他一切大乘法统统要发愿回向,也就是要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个信愿才能够达成。

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所传的密咒。佛法里的咒语就和我们世间的格言一样,意思非常的圆满。持咒实在的目标也是在得清净心、得一心。持咒的方法讲求的是三密相应,口念咒,心观想,手结印,也就是比念佛号麻烦一点。念佛号,我们心想佛,想西方极乐世界,想名号,但是不需要结印,方便太多。持咒要结印,观想,你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否则观想就不能得力。

六字大明咒与阿弥陀佛的名号,意思非常接近。「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南无」是皈依的意思,完全依靠;皈命的意思,全身投靠。「阿弥陀」意思是无量;「阿」翻成无,「弥陀」翻成量。「佛」翻成觉。这一句名号翻成中文,最浅显的意思就是皈依无量觉。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念念之中、时时处处,保持觉而不迷,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所以念这一句佛号就是提起自己的觉性,不能迷惑;而六字大明咒也有这个意思,是清净的意思。《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三大纲领:觉、正、净,经题上「清净、平等、觉」;阿弥陀佛是觉,六字大明咒是清净。

这六个字发音是「唵、嘛、呢、叭、咪、吽」。我早年学佛,章嘉大师就教给我这六字大明咒,让我常常念。并把这六字大明咒意思告诉我,因为意思不懂就不能观想,「唵」是身,「嘛呢」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梵文文法跟我们汉语文法不一样,它句子颠倒,这个句子用中文翻译是「保持身心像莲花一样」。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泥表六道,水表四圣法界,莲花开在水的上面,四圣、六凡都不染,这一句咒语是这个意思。我们要保持自己的身心像莲花一样,它是清净,你念这个咒要知道这个意思。

现在这个社会是大染缸,身心都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不得了!身体污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一样是干净的。经上讲,我们的饮食是苦毒,这一点都不假。李老师从前常讲,现在哪里是吃饭?是三餐服毒。我们吃素的,菜有农药,你不可能洗得完全干净;米里掺滑石粉也有毒。真的是饮苦食毒,所以身心都受污染。这个咒语就是念念提醒自己,保持身心清净,离开一切污染,所以这个咒的意思非常之好。这个在信愿行上,差异里无差异,无差异里也有小差异。所以念大明咒也非常之好,但是要晓得目的,身心清净自然就入一心不乱。21-270-0001

 

问: 《金刚经》的宗旨是离相无住,不离相者永堕六道;经中又称万法皆空,唯业不空,且随身轮回。请问我们到底以什么轮回六道?真如本性,灵性,最初从何而来?来此目的为何?为什么每人皆有而个个不同。

答:一切大乘经都讨论到这个问题,谁在轮回?离不开本性;离开了本性就无有一法可得。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是迷了自性变出来的幻相,是自性流转六道。这个话在经典上有,可是它的意思很深,也很难体会它的真实义。十法界乃至于一真法界都是自性所现的现相,现相的原理相同,现相存在也是相同的,原理不外乎业因果报,所以说因果不空。万法皆空,因为万法是相续相,确确实实没有自体,当体皆空,不是真的存在。我们所觉察到的只是相续相,就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十法界如是,一真法界也如是。

为什么说因果不空?因果当然也是缘生的,真如本性里没有因果!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别的都是假的,因果不是假的?我们在《金刚经》上说了很多遍,法相唯识宗强调「唯识是真的,法相是假的」,为什么识是真的,相是假的?识是能变,相是所变;能是真的,所是假的。因果不空与这个观念完全相同,「因果」,因是能变,你造的业因是能变,果报是所变。所以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菩萨是觉悟的人,起心动念就注意在造因,怕自己因上有错误。众生迷惑,敢造罪业,果报现前,再害怕来不及了,害怕也得要受。

其实,自性当中也没有因果。第一义是讲自性,但是从第二义讲,主宰变现十法界的是业因。因非常非常复杂、繁琐,在复杂的因素当中,哪一个因最重要?佛通常就最主要的因来说法。我们起心动念造的是十法界中哪一法界?从上面开始逐一说,佛的因是「平等心」;平等心、清净心现的相是佛法界。如果我们今天用的心是清净、平等心,你今天住的这个世界是佛法界,你自己成佛了,你看一切众生、一切境界全是佛法界。「六度心」是菩萨法界。如果你的心是六度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你生活用这个心,工作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统统用这个心,你是菩萨,现的是菩萨法界。「十二因缘心」现缘觉法界。「苦集灭道四谛心」现声闻法界;这是四圣。
四圣下来是六凡,六凡最高的是天,天是「十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诸天心地善良,对人、对物没有恶意,他的心是慈悲喜舍,上品十善。阿修罗也算善道,其因是修十善,但没有慈悲喜舍,而且他还有好胜好强的习气,好胜好强修十善就变成阿修罗,福报很大,脾气也很大,报复心非常强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修五戒得人身。

下面三恶道,「贪心」是饿鬼。鬼道是贪心变现出来的境界。「瞋恚」变地狱,所以地狱都是一片火,瞋恚之火。基督教不讲六道,但是他们讲地狱,也说地狱是一片火光。畜生道是「愚痴」,就是真假、邪正、是非、善恶分不清楚,颠倒行事。这是从无量业因里,佛给我们讲最重要的第一个因素。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的是什么心,将来就到相应的境界去。你如果明了通达因果,就会清楚、明白:这些相是假的,假相是业因变现出来的。业因也不是真的,跟相比较起来,它是能变,相是所变,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佛跟我们讲的是因果不空。这一句话在没有能够明心见性之前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明心见性之前,你没有出离十法界,十法界苦乐环境不一样,苦乐环境从哪里来?是你心里变现的。你的心善,现的境界就善;念头要是恶,变现的境界就恶。说因果不空,用意就是希望我们在十法界里要往上提升,不要往下堕落。这是讲自性随着烦恼流转到六道,随清净就流转四圣法界。通常,就是依六道与四圣法界的标准来区分染净。以上是说明六道轮回是自己业因果报变现出来的现相。

所有一切现相的本体都是真如本性,一切法的本体就是真如本性,禅宗觉悟、见性的人,体会真如本性在哪里,随拈一物无不是。这是一切众生统统有的。因此,我们对于小动物不能轻视,不要瞧不起一个蚂蚁,蚂蚁的灵性跟人没有两样,人要是愚痴会变成蚂蚁,会堕落畜生道。哪一天觉悟,牠就离开畜生道。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造的业因,一生当中十法界的业因都造,我们也有清净的时候,也有平等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也很想学菩萨修六度,但是时间都很短。所以,十法界的因,我们统统都有。

但是哪一个业因起现行?就看各个业因的力量大小,这十法界的种子,哪一个种子力量大。业因力量怎么来的?习气培养的。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知道了,自己就可以作主,想到十法界哪个法界去都可以,因为所有因我们统统都有。因要结果,当中要有缘。因,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缘有办法控制。所以佛法讲缘生,不讲因生,因,已经过去,你控制不了,但是缘有办法控制。我们过去造了三恶道的因,贪瞋痴的因,现在我们还没有到三恶道去,就是三恶道的因是有,果还没有现前。可不可以不去?可以。缘断掉就不去。怎么断法?从今以后再也不搞贪瞋痴,缘就断了。我们有去西方极乐世界的因,过去生中曾经念过佛,怎样去?缘加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缘,我现在可以做;有因、有缘,后来结果就是往生极乐世界。

由此可知,理是一个,总纲领、总原则是一个,但是手段、方法无量无边。法门无量,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无量无边,但是总纲领、总方向决定是一个,无论修学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像我们接触许多不同宗教的朋友,他们最大的麻烦就是成见很深,先入为主排斥其他,这就无可奈何,是他关闭自己的门。如何把这个门打开?我们借着佛法接触最方便,首先告诉他佛教不是宗教。世出世间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同行是冤家,宗教跟宗教就敌对了。我跟你不同行,我不是宗教,我是教育,这个事情就好办多了。这个教育是智慧的教育。试问:你们不管学什么宗教,要不要智慧?他总不能说我要愚痴就好了,这不可能!他当然说我要智慧,这就是共同的,在他需要的地方建立共识,这就好办。

佛教经典那么多,讲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就是本人。佛所讲的就是我们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你要不要知道?要知道,《大藏经》里自己找答案吧!这样就超越了宗教,把宗教界限、种族的界限、国家界限打破了,从一切众生共同的需要处可以融合。这是佛法实实在在最可贵的地方,我们自己要明了,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得到之后,心量要大,知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知道「尽虚空遍法界和自己是一体」,从这个地方生起大慈悲心,无条件的帮助一切众生。《金刚经》上一再教我们要为人演说,要把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只为令众生得利益,与自己没有关系。现在世间人做什么,先问于我有什么好处?我们佛法不问于自己有什么好处,只问对人有没有好处,绝对不会想到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念念只想着对众生有没有好处。21-270-0001

 

问: 您讲经时提到,地狱境界只有两种人能见到,一是菩萨,另一是业力所感者。但我们曾在书中看到,谛闲老法师的一个徒弟,由于舍弃不了出家前的银钱,某日睡梦中,被抓到地府,罚从阎王殿抬银两到殿后去。然而他不愿意抬,被两个小鬼踢了一脚,感到疼痛无比,大喊一声「阿弥陀佛」,很快就被阎王又送回人间。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另外,何谓「人间地狱」?

答:他不是到地狱,见阎王是到鬼道。佛经里面说得很多,阎罗王甚至于其底下的这些鬼王,很多都是佛菩萨化身的。《地藏经》上,地藏法会是世尊在忉利天宫召集的,那是佛菩萨的境界,地藏菩萨参加了,地藏菩萨也率领一些阎王、鬼王参加。实际上,那些人就跟《华严经》讲的众神众一样,都是诸佛菩萨化身的。《普门品》讲,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身;所现的身相不一样,但都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

诸佛如来没有不尊重阿弥陀佛的,你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就沾大光,诸佛菩萨见到你都另眼相看。因此,鬼王听到他念阿弥陀佛,就赶快送他回去;他要是不念佛,就被抓进去了。这也是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一种手段,劝人念佛,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何谓「人间地狱」?人间种种苦报,相当于地狱,就称之为人间地狱。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的集中营,就是真的人间地狱。关在集中营里,吃的连畜生都不如,天天虐待你,鞭打你,惩罚你,把人折磨至死,这跟地狱所受的苦报没有两样。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就是人间地狱,这是战争带来的灾害。另外一种是自然灾害,像非洲很多地方,没有东西吃,没有衣服穿,人瘦得像皮包骨头,那也是人间地狱。

佛法讲,人到世间来有两种业。我们投生到人道,此业是「引业」,引导你到这个世间来受生。在人间地狱的业,跟我们也是相同的,都是得人身。第二种业是「满业」,满业则各个不同。满业是你的健康、生活受用,这些差别每个人不一样。有人富贵,有人贫贱,有人一生生活得很幸福,有人一生生活得非常痛苦。这是什么原因?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的果报。所以,我们明了这些事情,心就平了。他有钱,发大财;我贫穷,三餐不济,就是他过去修财布施,我过去吝啬,一毛不拔。

这种情况如何改善?要修因。懂得因果的道理,肯修布施,环境就会慢慢转变,这一定要自己觉悟。我这一生当中,生活非常艰苦,就像经上说的,前世「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学了佛之后,章嘉大师教我布施,因此晚年有福报。我在没有学佛之前,很多毛病习气与袁了凡先生一样,所以我读《了凡四训》非常受感动。了凡先生所有的毛病,我都有;他有的好处,我没有,因此我比他更苦。我年轻时,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喜欢欺负人,挖苦人,让人家下不了台,与很多人结了冤仇。学佛之后,念《了凡四训》,才知道自己的过失,这才慢慢改过自新,学谦虚,学忍让。别人加给我的侮辱,我能够忍受,想想从前我也是这种态度对人,现在人家用这个方法对我,这是因果报应。我承受了,欢喜接受就报掉了,业障就消了。所以,自己修行才有一点功夫、成就。21-080-0001

 

问: 请问当自性迷失时,是何处迷?又当如何去寻找?

答:这是个大问题,其实一切众生都迷失了自性,如果没有迷失自性,就都成佛了。既迷失,那要如何去寻觅?就是学佛,学佛可以把我们的自性找回来。不过学佛要学得像,就要从佛是怎么存心、佛是怎么工作、佛是怎么生活、佛是怎么处事待人接物,要从这些地方来学。而这些讲得最多、最详尽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无量寿经》也讲得不少,是讲原理原则。所以古人讲《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我们可以从《华严经》里去广泛的学习,而从《无量寿经》上抓纲领,《华严经》就是《无量寿经》的详细注解。如何才能找到?只要老实念佛就能找到。但是不通过学习大方广,不认真学习佛华严,你决定不会老实,老实相当不容易的。21-081-0001

 

问: 我们都需要归向实际,但当我们认不清实际时,何处是归向?

答:只要一心归向净土,和一心归向阿弥陀,就是向着实际的方向。实际就是自性,也就是真如本性。21-081-0001

 

问: 曾有人问及灵魂与法性有什么差别?您告诉他:「有妄想分别执著叫灵魂,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叫法性。」是否可以用另一种说法:有妄想分别执著的灵魂就是灵魂,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的灵魂就是法性?

答:可以这么说,因为灵魂就是法性的迷惑状态,觉悟了,是一不是二。21-081-0001

 

问: 曾经有一位法师,他依六祖惠能大师的那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己也作了一首偈:「无树无菩提,明镜心即台,身是无常物,无住无尘埃」。请问两首偈是否有同样的意境?

答:他这个偈做得不错,但是有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还是模仿别人作的?如果真契入这个境界,那他就悟道了。没有契入这个境界,那就是游戏,不足以为凭的;也就是说,他能说到而做不到。真正做到的,还有比这个还更高的,就是看着这个一念不生,连二十个字都没有,比他更高。21-081-0001

 

问: 请问想念某个人,当心念此人时,对方会知道吗?

答:应当是知道,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他妄念太多了。当你想念的时候,等于是发射一个电波过去,他会接收得到,因为你的方向目标正确。他接收到了,却没有感触,就是他的波太复杂了,除非你这个波特别强,他也特别留意,那个感触就很明显。古人有例子,母子连心,儿子在外面旅行,母亲非常想念他的时候,牙齿咬指头,儿子感觉到心痛,那就是两方面感应都非常强烈。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有感应。我们念佛,佛也念我们,这是一定的道理。好好念佛,我们每一个念头,佛都晓得,你是真念、假念,佛也知道。21-081-0001

 

问: 最近科学家认为宇宙的起源,是由一个极小的原点爆炸而成,于是说这宇宙的森罗万象是无中生有。请问这一论断是否有违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因果现象的因果律?

答:从因果律上来讲不违反。最近美国太空总署发布的报告中有三个结论,第一就是时间、空间是不存在的,是虚幻不实的,在某种条件之下,空间跟时间都等于零,这与佛经说的相应。另外,就是物质现象是无中生有,这与佛法说的亦相同。佛法讲物质,就是阿赖耶的相分;空,是阿赖耶的自证分,自证分不是物质,是真如本性。《华严经》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就是相宗讲的阿赖耶的自证分,物质是从它变现出来的,真的是无中生有。但是变现出来之后是刹那生灭,我们今天所感受的物质现象是相续相,即《金刚经》讲的「如露亦如电」。

真相生灭的速度,是亿万分之一秒。《仁王般若经》说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秒钟都还没有超过三十万,这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一秒钟不能超过三十万,那个生灭的速度还比不上光,光比它更快,所以才晓得那是世尊的方便说。

由此可知,整个宇宙真正是梦幻泡影。那个变是识变,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会在那里转变。所以,有一真法界、十法界,十法界的依正庄严都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不是真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是一真法界;有妄想、分别、执著,在六道很苦,在十法界也苦,但四圣法界的苦比六道轻。妄想、分别、执著愈深就愈苦,妄想、分别、执著愈淡,苦就轻一点。到八地以上的菩萨,真的只有乐没有苦。

我们做不到八地菩萨以上的条件,幸好阿弥陀佛为我们开了方便之门,可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带业是什么?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也能到极乐世界。八万四千法门中,只有这一门是带业往生,生到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受用,就跟八地菩萨一样。经上说,生到极乐世界「皆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八地菩萨,故此法门称为难信之法。我们要深信不疑,看到许多往生者的瑞相殊胜,这是为我们作证明。一定要放下,放下就自在;不放下,就苦了!21-247-0001

 

问: 人与人的关系有远近之分,在佛法里面讲一切众生平等,请问应该怎样理解?

答:一切众生平等是很高的境界,不但理上平等,事上也平等。经文讲「缘起甚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在这个境界里头才真正完全解脱,真正得大自在,《华严经》里面「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正可以得到。你了解事实真相之后,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才能做到一念不生。我们今天把假的当作真的,不知道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假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有远近之分,这是世间法,讲一切众生平等,这是出世间法;佛法里面讲是真谛说,一切众生有远近之分,是俗谛说,真俗不二。在内心里面要清净平等,在外面不坏世间法,世间人才欢迎佛法常住世间。你统统讲真谛把他吓跑了,他们就不要佛法,所以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21-253-0001

 

问: 最近社会上大量翻印《如何解脱人生的种种痛苦》,这本书不少信佛多年的谦识老居士也赞不绝口,但我觉得不太对劲。我把李炳南老师说的:「你要真信佛!」讲给他们听,我认为这话的意义是说,真信佛何苦还要追求这么多解脱,这就是信得不真、信得不实,不知道对否?恳求老法师开示。

答:这个书的标题好,「如何解脱人生的种种痛苦」,现在每个人都有痛苦,这真是搔到痒处,每个人都会被这个题目吸引。但是这里面的内容能不能真正帮助你解脱痛苦,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真正解决问题一定要戒、定、慧,所有一切苦难的根源都是贪瞋痴,若能够转贪瞋痴为戒定慧,问题才能解决。不但我们个人问题的解决,社会问题、国家问题,甚至世界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这个原则。21-253-0001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6月6日10:49:3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133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