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大意 (第二集) 198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11-0002
请看第二卷第一页:
在这一卷论文里面可以分作两段,前面有二十页的文字解释「如是我闻」。如是我闻,在前面一卷已经分别详细的解释过,到这地方来是总说,我们也把它重要的纲领提出来给诸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要记住,佛法有五种人说,这都是诸位将来读一切经论或者看一切注解,所谓是五种人说经,也是出在《大智度论》,第一是佛自己说的,第二是佛弟子说的,第三是仙人说的,第四是诸天人说的,第五是变化人说的。佛法就是觉悟之法,凡是一切与法性相应的都叫做佛法,因此佛法的定义我们要了解它。
第二页一共有八首颂,我们不必一句一句去讲解。但是这里面有一点要紧的意思:
【诸世善语。皆出佛法。】
一切与真如法性相应的,皆是『诸世善语』。因为《大般若经》是属于大乘经,所以它这个境界定义标准都有相当的深度,不是世间我们观念当中一切的善言善语,它是要与法性相应。凡称佛者,都是指已经证入不二法门的这些大觉之人,这才称之为佛。
在长行里面有相当长的一段文字,叙说结集经藏的缘起,这一段后来许多注经的这些法师大德,在介绍如是我闻都引用它,而且也说得相当的详细。今天我们在《大智度论》里面看到比较更圆的文字,这是龙树菩萨给我们做的解释。这一段希望诸位能自己去读。
这当中重要的是释迦牟尼佛答覆阿难的四问,四问通常我们讲得很简单,但是也好懂。意思与这里是一样的,并没有出入,可能在文字上有一点不相同,这是希望诸位要注意到的。在一般说,佛涅槃的时候,阿难的爱见没有断,也就是说他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所以佛涅槃他有悲恸之感。当时阿[少/兔]楼驮就告诉他:你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有承传释迦牟尼佛佛法的使命,这时候正是紧要关头,你怎么去悲伤?应该问问佛有没有什么遗嘱,有哪些事情要交代,这个很要紧。他就跟阿[少/兔]楼驮说:我的心非常乱,我什么话也问不出来,你替我想一想。阿[少/兔]楼驮就教他四桩事情去问:
【汝当问佛:佛般涅槃后,我曹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经初作何等语?】
第一个,佛在的时候,我们都跟佛住在一起,依止于佛,佛灭度之后,我们要依止谁?依什么住?第二个问题,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大家都以佛为老师,佛灭度之后,谁做我们老师?第三个问题,团体当中总不免良莠不齐,不但我们现在团体是如此,释迦牟尼佛在世就这样,就不例外。对于那些恶性的比丘,我们应该怎样对付他?佛在世的时候佛是老师,恶性的比丘佛有方法对治他,佛不在世了,他们那些人不听话,要在僧团里捣乱,我们怎么办?第四个问题,将来结集经藏的时候,前面应当用什么样的文字?教给阿难这四个问题去请教佛陀。第一个问题,佛陀告诉他:佛灭度之后,比丘依四念处住。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第二,「解脱戒经即是大师」,佛不在世了,我们应当以戒为师。第三,恶性比丘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待他?佛告诉我们用「默摈」的方法,就是大家都不要理他,用这个方法。也不必去责备他,也不必去找他,都不要理他就行了,用这个方法。到以后所谓是不共住。第四,结集经藏的时候,一切经的开端一定要加上「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个场所与哪些人」,加这些字样。凡是讲到如是我闻一定会提到的,诸位在此地可以细细看这一段。
以下是叙说佛教最初结集三藏的因缘,这是可以把它当作佛教史来看,也是增长我们的见识。这一段故事相当长。负责结集经藏跟论藏的是阿难尊者,他来担任主席,把世尊过去所讲的重复讲一遍,经过同学们大家都认可了,这才记录下来,成为我们现在流通的经典。至于律藏,是当年戒律最严谨的一位大德,就是优波离尊者,他来负责律藏的结集。结集经藏的目的是令「正法久住,利乐人天」,诸位记住这八个字,这也就是佛法教学的宗旨,也是佛法流通的指归。这是叙说结集的因缘。总说「如是我闻」大意就介绍到此地,这在第二卷差不多是占了一半的文字。后半部,第二十一页:
经【婆伽婆。】
『婆伽婆』是梵语,就是佛的一个名称,我们在经上常看到的是用三种,婆伽婆、薄伽梵、佛。《弥陀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也有的经里面用薄伽梵,也有经里面用婆伽婆,这都是指佛。婆伽婆含义非常多,是含多义的。龙树菩萨在《大论》里面给我们说了二十一种解释,这二十一种并不就是把婆伽婆的含义介绍完了,介绍不尽的,只不过是略举而已。这个名称我们读起来有什么好处?诸位一定要晓得,佛菩萨没有名号,名以彰德,显明自己的德行,佛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因此佛的名号就无量无边。
「婆伽婆」可以说是一个总说,它第一个意思可以解释为「有德」,德就是德能、道德,他是一个有德之人。第二种解释是他能够「巧别诸相」,就是能够善巧分别诸法的总相或是别相。第三个意思是「有名声」,就是说这个人名气很大,大家提起他都知道,是一个很有名的人物。这些好懂,有德就比较难懂,为什么?究竟什么叫做德,是不是我们常讲的四维八德?当然四维八德他是具足的,不但具足,他是圆满的。实在讲四维八德也是众德的纲领,唯有佛能够做得圆满。
第四个叫「能破恶」,跟阿罗汉的三个意思有相通之处。阿罗汉不能称为婆伽婆,什么原因?阿罗汉虽然能够断恶,习气没有断;而佛是连习气都断尽,没有余习,这才能称为婆伽婆。在论里面举了有两个公案,说了三个人,第一个是举舍利弗尊者瞋恚的习气,舍利弗是乘愿再来的人,是示现的,并不是真正阿罗汉,他是古佛再来。但是他在释迦牟尼会上是示现小乘阿罗汉的身分,因此他带着小乘阿罗汉的习气,这都是示现给我们看的,就是说明小乘四果没有断习气。难陀尊者贪欲的余习,必陵伽婆蹉傲慢的习气。经里面有一段文字写这一段的公案。由此可知,烦恼容易断,习气难除。在这地方,诸佛菩萨也就是教给我们,我们要用功、要修行,在什么地方修?一定要在断习气这方面来用功。修行人不怕境界,尤其是修大乘的菩萨,境界现前正是我们自己用功夫的时候;如果一切境界现前逃避、躲避开了,那是小乘人的修法。所以纵断烦恼,习气还是不断,那个习气还是很大的障碍。可是话虽然是这么说,境界现前,在境界里面用功夫不是容易事情,自己要有相当的觉悟、要有相当的定功,才能够做得到。如果没有相当的觉悟、没有定功,境界一现前就为境界所转,为境界所转免不了要造业受报,这是诸位特别要记住的。到你自己有相当的智慧,什么智慧?就是能看得破,能够真正体会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不是我们口里头念这一句,是实际上我们到了这个境界,晓得一切相都是虚妄相,心里面就不执着了,一切相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不构成障碍,心在万相当中才做得了主宰。像《金刚经》里面所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能够彷彿到了这个境界,这时候正是我们用功精进的时候。如果没有到这个程度,我们对于这个境界还要保持一个相当的距离,无论是顺境或者是逆境,都要保持相当距离,千万不要以为逆境界我们怕造罪业要远离它,顺境界也是一样找麻烦。所以顺逆境界都要保持一个距离,大小乘修行方法不同的所在就在这地方。这是佛在此地举出这三位圣者,都是阿罗汉的身分,示现有贪瞋痴的习气在。
第五个意思是「如来」,这是常常讲的。如来有两种讲法,「今佛如古佛之再来」,就是说佛佛道同,我们见到今天的佛就等于见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因为每一尊佛他所说的法是一样的,没有两样,每一尊佛他所证的理也是一样的,也没有两样。所以,今佛如古佛之再来,这就称作如来,这是从事相上讲。《金刚经》里面有一个解释,是从义理上说,是从境界上说,「如来者,诸法如义」,中国禅宗多半取这四个字来解释如来,这种解释是佛在《金刚经》上讲的,当然也是佛自己说的。讲诸法如义,是从理上讲的,是更深一层讲,就是我们如果见到一切法如,你自己就证得如来,你就成佛了。这两种讲法我们都要晓得。
第六个意思是「杀贼」。有很多不了解佛法的同修,看到阿罗汉有三个解释,里面有一个杀贼,于是就起了疑心。佛教是大慈大悲,是戒杀的,无论大乘戒、小乘戒,第一条戒就是不杀生,他怎么杀贼?这地方的贼不是指人,而是指烦恼。杀贼的意思就是断烦恼,我们能够将烦恼断除,烦恼是个贼,烦恼将我们的智慧功德法财等于都偷去了,我们现在把这个贼抓到,我们的智慧功德法财等于都收回来了。所以杀贼是个比喻,并不是真正开了杀戒去杀个小偷,不是这个意思,这是我们要懂得的。下面有两首偈是解释「阿罗呵(阿罗汉)」的意思,就是「杀贼」这个意思。「佛以忍为铠。精进为钢甲。」忍辱之道,无论是在佛法或在世法里,一切的圣贤都教给我们要学忍;因为没有忍,一切事都不能成就。我们读《金刚经》,《金刚经》里面讲六波罗蜜,而以布施、忍辱这两条说得最多。布施是种子,而忍辱能成种子,如果布施不能忍,布施不会成就的。布施能够忍,忍才能够积,积功累德,才能够积小善为大善,积少德为大德。不能忍就不能够积。此地这个比喻好比作战,古时候人作战军人披着铠甲,忍辱就好比是铠一样,它能够护身,能够保护自己。甲,身上披的是铠甲,有忍辱才能够精进。「持戒为大马。禅定为良弓。智慧为好箭。外破魔王军。内灭烦恼贼。是名阿罗呵。」阿罗呵就是杀贼的意思。六度里面只说了五条,我们没有看到布施,诸位要晓得,布施是基础,五度统统是依布施度为基础、为开始。换句话说,我们学佛顶要紧的就是要修布施。布施就是能舍,能舍才能持戒,能持戒才能够忍辱,能忍辱才能够精进,能精进才能够得到禅定,有禅定才能开智慧,这是一定的程序,一定的道理。这是我们特别在此地要给诸位强调的。阿罗汉,还有「不生」的意思,还有「应供」的意思。
第七个意思叫「正遍知」,正是正确,遍是普遍,就是对于一切法普遍的他都知道。不但普遍知道,而且正确的知道,绝对没有错误。佛有这种能力,有这样的德行,我们就称他为正遍知。
第八个叫「明行足」,明是讲智慧学问,行是说功夫,是指定功。定怎么能说行?诸位要记住,大经里面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佛与大菩萨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才叫明行足。足是满足、圆满了,就是说他的功夫圆满、他的智慧圆满。他的学问到了家,他的道德修养也到了家,学问、修养两者都圆满,这是明行足的意思。
第九个意思「好去、好说」,好去,是说自利;好说,是讲利他。好去,到哪里去?底下有两句偈:「佛一切智为大车。八正道行入涅槃。」好去就是趣入菩提涅槃。不像我们凡夫,我们凡夫的去处很不好,我们的去处是六道轮回。诸佛的去处是菩提涅槃,这个去处太好了,所以叫好去,婆伽婆含这个意思在。也叫好说,说的话是最好的,最好的说法是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佛的一切言词都是教众生觉悟,破迷开悟才叫做好说。像这些虽然我们不常见,我们读到之后千万要记住,为什么?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如果我们希望前途能像佛一样,一样的光明、一样的清净,我们就应该要晓得怎样修法。知道好说的意思,我们就懂得如何流通佛法、怎样为人演说,诸佛的经义我们自然就能够看得懂、就能够理解。这个解释也是非常好。
第十种解释叫「知世间」,佛的十号里头有一个「世间解」,知世间就是世间解。解跟知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知解一切世间法,这个世间什么是真妄、什么是是非善恶,这些因果没有不知道的,都晓得,由此可知,佛学问之渊博。第十一叫「无上」,至高无上。无论从学问、德行哪一方面来讲,佛是至高无上的。第十二种解释叫「无答」,这比较难懂。无答才是第一义,无答就是无有言说,凡是有言说都落在第二义。因此佛四十九年说法,到最后他老人家一口否认掉,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法,谁要是说佛说法,那就叫谤佛。为什么?真实法是不可说的,这是诸法实相,凡是说得出来的不是实相。佛说了四十九年,怎么说没有说?如果讲真实法,佛是一句没有说;如果讲方便法,佛说了四十九年,诸位要懂这个意思。
禅宗祖师讲的,天天吃饭,吃了一辈子饭,没有咬着一粒米。你们想想,他这个饭怎么吃的?他是从诸法实相上说的,我们叫那个饭、叫那个米,米是假名,他现在吃饭不着米的相。我们吃饭着饭的相,吃米有米的相、吃面有面的相,它本来不叫米、也不叫面,那些假名都是人给它安的,它自己没有名字,诸位要了解这个意思。他们干的是实在的,我们也不是一样吗?但是我们被一个假名遮盖住,盖覆住我们的心性,把我们的智慧光明遮蔽,所以我们的生活很可怜,我们生活在虚妄的境界里头。真实的境界是不是没有了?有,就在真实境界里面蒙上一层阴影,这个阴影不是外来的,是自己给自己蒙蔽上,这就是经里面常讲「可怜悯者」。我们无始劫以来被这些名相害死了,因此佛教给我们听经要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他说得多么亲切。如果你要能够离这一切相,那你终日听经、终日无听,你也没有听着一个字。他在那里终日讲经,也没有讲出一个字,你天天在听经也没听进一个字,高明,真正契入了。
说听都是方便法,方便法有作用,这个作用是你只要一用马上要丢开,它有作用,可不能执着。一执着就妄上再加妄,一切众生在佛法里面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在此地,那就是死在章句之下、死在言说之下,他不晓得离相,这是不能开悟的原因。不知道婆伽婆含的是无答的意思,佛所讲的一切经是无说而说、说即无说,无说才是真说,无闻才是真闻,有说有闻统统是方便法。所以佛法里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是个门,这是教我们入门的,我们不能把门就当作堂室,登堂入室才有受用,守在门口不行,这是进不去的。我们往往错误在哪里?把方便当作真实,在这里面起分别、起执着,这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的障碍。佛确实交代得很清楚,有时候提起来,我们猛然想想,对,佛是说过。可是我们习气太厚,展开经本还是迷惑、还是执着,在讲堂里面一样,依旧还是死在言语之下,不能开悟。由此也可以体验得到,我们自己的习气太深太重。习气深重不怕,只要我们有觉心,长时期去磨鍊,所谓是锻鍊。用什么方法?常听经、常讲经,常常读诵大乘经典,在这里面长时期去训练不分别、不执着,训练不取相,这叫善用功,这就是对治习气的办法。
第十三是「调御丈夫」,第十四是「天人师」,这两个解释好懂。第十五是「佛」,这是我们平常常说的,佛是觉者。在三十三页长行文第三行,「佛」有一切智的意思,一切智确实很难叫人相信,这里说:
【此不应一切智。何以故。瞋恚憍慢心着故。】
这个话是对谁说的?摩酰首罗天这些外道,他们也常常自称自己是一切智,佛也是一切智,佛是真正的一切智,摩酰所罗天跟外道不是真正的一切智,从什么地方辨别?此地佛给我们讲,因为他们还有『瞋恚』,还有『憍慢』,『心着』,他还染着。我特别把这句提出来,「佛」这个字是大觉大智,瞋恚、骄慢、染着是大智大觉的障碍。我们要记住,如果我们自己要想证得大觉大智,瞋恚心要断掉,一定要修怨亲平等,去修这个法门。这个法门不是念念就行的,要在你最亲爱的人跟你最恨的人,这是两个极端,两个极端你这个心对待他真正平等、无二无别,你到这个时候就成佛了,你大智大觉就现前,这叫真正用功夫。所以凡是讲修到平等,一定加个怨亲平等,从这两极端里面去修行。第二,傲慢心,就是骄慢心一定要除掉。我们世间人他只要有一点点长处,就会觉得我这个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他值得骄傲,摩酰首罗天就常常说他值得骄傲,外道法里头常常「值得骄傲」。佛法里头没有,佛法是清净法、是平等法,决定没有骄慢。
下面六首偈可以读一读,里面顶重要的意思是教我们「要皈依三宝,不要皈依诸天」,诸天是凡夫,诸天是不究竟的。佛为什么这样说法?因为当年佛陀在世,印度许多的宗教都是皈依诸天,基督教上帝、天主教天主都是诸天。诸天没有离开六道,他是凡夫,他还在轮回之中;换句话说,他自身都保不住,我们去依靠他,哪里能靠得住?所以佛劝我们要皈依三宝,三宝才是一切众生真正的皈依处,这是六首偈重要的意思在此地。再向下有二足尊的意思,二足尊通常我们是讲福慧满足,他在此地的解释:「一者大功德神通力,二者第一净心诸结使灭。」当然也是定慧的意思,就是定慧两种圆融。
第十六种解释,婆伽婆有「无等」的意思,等是等于,没有人能够等于佛。第十七种解释叫「无等等」,与无等的意思大同小异。等觉虽然讲等,并不是真正的等,可见得说等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完全相同就不叫等,就不叫等觉。第十八种解释叫「世尊」。第十九种解释叫「度彼岸」。第二十种解释叫「大德」,所以称大德也是称佛。第二十一种解释叫「厚德」。这是龙树菩萨在大论里面解释婆伽婆的二十一种解释法。末后他给我们说出「随德立名」,这二十一种都是随德立名。由此可知,佛的德无量无边,因此名号也就无量无边。
向下长行文,在三十五面倒数第三行最后四个字:
【放牛譬喻经。】
下面就是引用《放牛譬喻经》里面的一段公案,就是一段小故事。有放牛的人去试验佛,也就是考试佛,看看佛是不是真正的一切智。这个小故事很有趣,文字很浅显,不难懂,诸位看看就可以。
这里面有一些重要的意思,特别提出来给诸位说说,在三十八页倒数第五行当中,我只给诸位讲大意。诸佛菩萨说法的旨趣是:
【引众生入于无我实相。】
这是诸佛说法的宗旨,我们应当要记住。凡是合这个宗旨、合这个方向,我们这个路就走得很正确,就没有错误,我们自己修学也要本着这个方向,与佛所说的才能够相应。换句话说,小乘佛法是以「无我」为宗旨,大乘佛法是以「实相」为宗旨。我们的修学究竟有没有到无我?有没有到证得实相?可见得佛法决定不是以名闻利养做宗旨,不是教我们修学得到名利,也不是要得到保佑我们平安,不是这个。他的主旨,第一个阶段是在无我。我们就拿念佛这个法门来说,我常常讲的,念佛最初的目标是在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把我所放下;中程的目标是事一心不乱,就是这地方讲的无我;终极的目标是理一心不乱,就是此地讲的实相,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我们学佛念佛为的是什么?果然正确的认清这个目标,没有达不到的,换句话说,没有不成就的。如果我们目标方向错了,当然不能成就。三十八页倒数第二行:
【说佛法时得清净法喜。诸善根增盛。】
这一句是讲说法的功德。说法的时候,这是讲一般场合之中,也是讲最浅显的一个利益,就是要叫大家得清净法喜、增长善根,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这种说法是成功的。这一页最末后一句:
【说法者知前人心利钝。烦恼轻重。令人好济安隐得度。】
这几句话是说的说法契机,这是我们在讲堂平素也跟诸位同修们说得很多,必须要观机说法。这些都是在这一章里相当重要的几点。第三十九面第五行:
【居士白衣给施衣食。当知节量。不令罄竭。则檀越欢喜。信心不绝。受者无乏。】
这几句话是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出家人接受在家人供养应该知道的,就是自己一定要惜福。居士供养要看他的力量,绝对不可以多求,不要叫他把力量尽了,不要叫他布施感到痛苦,要能够爱护他。譬如他一个月能够赚一万块钱,你叫他布施一百块钱,他很欢喜,为什么?很少,他很轻易就拿出来。你说你赚一万块钱,你一个月要供养我一千块钱,人家就有难事,就困难了,为什么?他还要养家活口。我对于一切供养的人,有的时候我看到很清苦的人,他供养我,我不会接受他的,我会安慰他:你已经尽心,你千万不要以为你供养的很少,你供养的比人家多得多。为什么?你力量太有限。也不能不接受他,譬如很贫穷困难的人,他供养两百块钱,你收他十块钱就可以,「十块钱够了,你的功德就圆满」,要用好言去安慰他。决定不可以有贪心,这样才能够叫施主生欢喜心、生信心,我们接受供养的人不会有缺乏,这是特别要提出来给诸位说的。出家人为什么要接受在家人供养?底下一段有说:
【众僧中有威德大人。护益佛法摧伏外道。能令八众得种诸善根。随其所宜恭敬供养。】
可见得接受供养的条件也很不简单。『众僧中』,这个「僧」是指僧团、团体,在团体当中。『威德大人』,这个「威德」是指戒律严谨,才叫有威有德,为大众的榜样、为大众的模范,才有接受供养的条件。『护益佛法』,「护」是保护,「益」是利益,「佛法」是人天眼目,能护自己的法,能利益自己的法,能护众生的法,能够利益众生之法,这样才可以。『摧伏外道』,外道是邪知邪见,以盲引盲,唯有佛法能够纠正这些邪知邪见,把他们领回到正道来。有这些条件,应该接受在家众的供养,这一点我们学佛的四众同修都要特别注意到。在第四十一面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问曰。十四难不答故。知非一切智人。何等十四难。】
这是佛在经里面说的。向下这一段文字是辨别佛确实是一切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有人就提出来,佛在世的时候有人提十四个难题,这十四个难题佛都没有答,佛都没有答出来,当然不能算一切智;如果算一切智,应当一条一条答出来。这十四句我们就不必说,文都摆在此地,第一句就是「世界及我常」,第二句「世界及我无常」,一直到「身异神异」。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这十四难都不是事实,都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所以可以不答,不答就是答。第四十二面倒数第三行:
【此十四难。邪见非实。佛常以真实。以是故。置不答。】
属于邪见而不是真实法,不答是对的,不答就是答覆他,叫他自己反省。下面说得更好:
【复次。置不答。是为答。有四种答。】
这就是佛当年说法是如此,教给我们也是如此。这四种我们要把它记住:
【一、决定答。】
答覆得一点错误都没有。
【如佛第一涅槃安稳。】
世间最安稳、最快乐的是涅槃,这是绝对不会错误的,所以这个答覆叫做决定答。
【二、解义答。】
譬如对经教理论或者是方法有不明白的,你来问,佛给你解释,一解释你就明了。这是我们通常看到的许多问答属于这一类。
【三、反问答。】
这种方式在禅宗里面特别多,学人提出一个问题,那个老师反过来再用个问题问他,这一问他就悟了,他就明了,所以用反问答。
【四、置答。】
置答就是不答,不答就是答。因此,知道这四种答,就晓得佛对于十四难不是没有答覆,有答覆,是这四种答里第四种的答覆,因此不应该问难。
在四十三面第二行,这里给我们列出来如来在果地上的十种特殊的能力,我们通常讲「佛果十力」,这在《教乘法数》里面都查得到,《教乘法数》里面文字跟这地方有一点不一样,有出入,意思完全相同。「佛果十力」,这是佛学的专有名词,也是佛学常识,我们应当把它记住。十力:知处非处故、知因缘业报故、知诸禅定解脱故、知众生根善恶故、知种种欲解故、知种种世间无量性故、知一切至处道故、先世行处忆念知故,天眼分明得故、知一切漏尽故。如果我们承认佛果十力,当然你就承认佛是一切智。
后面一共有十四首赞佛偈,第九首我们特别提出来,第四十四面第六行:
【种种恶毁佛。佛亦无恶想。种种称誉佛。佛亦无喜想。】
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八风吹不动,我们要学。我们跟佛比较起来就不一样,人家一毁谤我们,我们马上就生气,气好几天都消不掉;别人赞叹我们,我们就高兴。佛如如不动,你毁谤,他不动心,『无恶想』就是不动心。你赞叹他,他也不动心,他也没有欢喜的想法。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毁誉不动心,我们才能够破除许多的障碍。诸位要是读过《西游记》,你看看孙悟空在《西游记》里所表现的那是神通广大,他还遇到许多的障碍而没有办法克服。他的毛病在哪里?喜怒动心,他就喜欢戴高帽子,一赞叹几句他就得意忘形,所以猪八戒常常用激将法来激他。这就不行,那就是他的缺点,就是他有把柄会落在人手上,会被人利用。如果真正到毁誉不动心,一切障碍都破除了,这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第十首:
【大慈视一切。怨亲等无异。】
这两句教我们修平等心。诸位要知道,平等心是佛心,平等心修成了,深心跟大悲心自然具足,可以说平等心是万德万能的基础,是万德万能的根本。我们要想有如来一样的智慧、一样的神通、一样的德能,从什么地方修?修平等心,平等心是真心,平等心是佛心。成佛,心成佛;心成佛,身自然是佛,境界也是佛,这很重要。从哪里修起?从怨亲修起。怨亲是两个极端,到怨亲不二,完全是平等的看待。换句话说,一切法没有不平等的,怨亲都平等了,还有什么不平等的?都平等,这才叫『大慈视一切』。十一首:
【忍辱慈悲力。故能胜一切。】
这是我们要学的。唯有忍辱才有慈悲,有慈悲他才有一种力量能够克服一切的障碍、克服一切困难。第十二首:
【其心常一定。为众作利益。】
此地是赞佛,也就是教我们要学习,我们的心要常常定在一处。佛在经里也是常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无论什么事情你都能办得圆满,你的心要在一处。我们现在念佛,你就把心寄托在一句阿弥陀佛上,念念不忘这句阿弥陀佛;禅宗里面把这个心寄托在话头上,这样才能够『为众作利益』。不是这样,为什么就不能?不是这样,心是散乱的,心散乱就有爱憎,有爱憎处事就不公平,就不能为大众带来真实的利益。为众带来真实的利益要决定的公平,大家才没话说。你事情做得再好,你只要有私心、有偏心,必定会有障碍,会有一部分不平的人起来反抗。换句话说,你做的虽然是好事,它有副作用在,所以不是真正的利益,真正的利益要一心、要公平。这是在十四首偈颂里我只提出十句贡献给诸位,希望我们努力的修学。第四十五面第一行:
【婆伽婆义无量。广说则废余事。以是故略说。】
讲了这么多还是只略说,如果要细说,经文都不能讲了,那是专讲婆伽婆,所以只好略说。从二十一页到四十四页,一共二十四页这么大的篇幅说明「婆伽婆」的意思,第二卷到这里终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