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六九卷) 2009/11/21 台灣高雄 檔名:12-017-206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本分」末後李長者的《合論》。我們接著看第三段,「明三昧之力者,其力有五」,我們接著看解釋的第三:
「三、定能同佛身相名號現前力者,為以無作定,顯得自法身智身無作白淨無垢,與一切諸佛法身智慧合故。」我們看到此地。入定,定的作用非常廣大,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定能同佛身相。為什麼?佛的身相是從清淨心、平等心裡面現出來的。一般大乘教裡面,世尊為我們說十法界,每個法界我們知道都是無量因緣。無量因緣裡面哪一個因緣最重要?佛為我們介紹出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知道了,我們就知道自己用功什麼是重點,怎樣才能夠把握到。十法界從佛說起,佛最重要的一個因就是「平等」,平等是成佛的因。我們如果在修學當中真正能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就盡量的向平等心上下功夫。怎麼才能平等?沒有分別執著就平等了。大乘經教裡面我們看得很多、聽得很多,執著是嚴重的染污,七情五欲,嚴重的染污,它有善惡。如果執著放下,不再執著,給諸位說,善惡就沒有了,超越六道。六道裡有三善道、有三惡道,這就很明顯的,六道是怎麼回事情?七情五欲變現的六道輪迴。在四聖法界裡面,雖然執著沒有了,它有分別,所以它有染淨,它沒有善惡,它有染淨。對六道來講它是淨,六道是染,可以說四聖法界是娑婆世界的淨土。染淨是對立的,分別沒有斷,如果分別放下,染淨就沒有了,所有一切對立法就不生。最後剩下的是無明,也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放下才是真平等;起心動念沒放下,分別執著完全放下,這是相似的平等,清淨平等覺相似的現前,這是相似即佛。所以,佛的第一個因素是平等心,我們要常常記住,離妄想分別執著才真平等。
菩薩第一個因是「六度」,菩薩念念不忘遵守大乘教裡面所講的六波羅蜜修行。其實六波羅蜜還是講放下,幫助你一樁一樁的放,布施幫助你放下慳貪。你有煩惱,貪愛是煩惱、吝嗇是煩惱,你擁有的捨不得幫助別人,這是吝嗇;你沒有的,你起貪心,總希望得到,得什麼?不外乎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東西都不是真的。佛教菩薩修布施波羅蜜,布施就是放下,六個修學綱領擺在第一個。第二個就是持戒,就是遵守佛陀的教戒。佛是我們的老師,老師教我們怎麼做,我們依教奉行,叫奉事師長。第三,這很好了,你看你能布施、你能放下、你能持戒,如何把這個功德保持?一定要忍,我們中國老祖宗常說的「小不忍則亂大謀」,要修忍耐的功夫。這六個綱目第三個就是忍,《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可見忍非常重要。佛法傳到中國,譯經的這些法師把忍下面加個「辱」,辱是中國字。為什麼加這個字?因為中國人把辱看得很重,看得非常重,在過去讀書人、士大夫的階級,有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士是讀書人,讀書人殺頭沒有關係,侮辱不可以,把辱看得這麼重。翻經的法師就把忍下面加個辱,侮辱可以忍,還有什麼不能忍的?這才於《般若經》上「一切法得成於忍」就相信了,你得有耐心!耐心的反面就是心浮氣躁,心浮氣躁不但修道不能成就,學世間法,我們講求學,也很難成就。世出世間聖人對這個字都非常重視,沒有一樣不能忍。
我們在這個世間,無論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真的,古人講的「不如意事常八九」,十之八九都是不如意的,那你就得忍辱。忍後面還要加個「讓」,能忍能讓你才能成就學業,才能成就道業。功夫愈深愈顯出忍讓的深度、廣度,能忍才能進步,忍就是進步,幫助你德行向上提升,幫助你煩惱漸漸遠離,幫助你智慧漸漸增長。真的是煩惱輕、智慧長,那得要靠忍辱的功夫,所以忍辱後面才是精進。精進這個名詞好,進是進步,精就是專精,不是雜、不是亂。雜跟亂,雖然向上提升,提升不高,很有限,如果是專精,提升就快速。所以精進是得定的前方便,忍辱、精進是禪定的前方便,也就是基礎功夫,這才得定。定,真的,我們中國人講立志,佛教裡面講發願,都是以定為基礎,沒有定,你的願、你的志都很難成就。如果你心是定的、是清淨的,這個願力、志向真的在引導你,你向這個方向、目標勇猛精進,沒有不成就的。最後一個,「智度」。學佛終極的目標是開智慧,智慧從哪裡開的?從禪定開的。前面說過,戒生定,定生慧,沒有定就沒有智慧,沒有定你也見不到佛,佛在面前你也見不到。這是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
下面,緣覺依「十二因緣」修,這都是第一個條件,聲聞依「四諦」修,天人修「上品十善」,還要加一個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種人生天。人間第一個條件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不具足,我們失掉人身之後得人身就難了。來生還能到人道嗎?那要問問你五戒十善修得怎麼樣。經教裡面跟我們講的,中品十善得人身,「下品十善」阿修羅道。其實,阿修羅道福報很大,比我們人道是殊勝太多了,怎麼說他是下品?這一生是不錯,來生就不行了。為什麼?他造作的惡業太嚴重,來生必定墮落。這佛在經教裡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讓我們修行千萬不能錯了道路。阿修羅真認真的修十善、修五戒,也能夠達到上品,為什麼不稱他上品要稱他下品?他有兩個習氣很嚴重,這兩個習氣害了他,一個是傲慢,一個是嫉妒、好勝,爭強好勝。他做好事,修功德很大,所以他福報很大,他也學習經教,所以他有智慧;你看,有智慧又有福報,就是傲慢、好勝、嫉妒這個煩惱重。他有智慧、有福報,他造的惡業也嚴重,所以果報在三途。我們知道了會常常反省,我有沒有這個習氣、有沒有這個毛病?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是真修行。
人道裡面,我們中國老祖宗、古聖先賢,可以說是把人道跟欲界天最重要的業因把它合在一起,確實要求我們修上品十善。老祖宗教給我們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跟佛門裡面的十善業道、三皈五戒,你合起來看幾乎是完全相同。只是佛法裡面愈講愈深,愈是認真學習就愈能向上提升,深廣沒有邊際,這叫佛法。為什麼深廣沒有邊際?它稱性,所以它沒有邊際。世間法是與識相應,它不是與自性相應。《華嚴經》上講的,諸佛菩薩修行統統是與性德相應,所以他這個定能同佛身相,這是世間禪定做不到的。不但世間禪定做不到,出世間,就是出六道,四聖法界的那些聲聞、緣覺、菩薩也做不到。這就是說沒有能夠妄盡還源,妄是阿賴耶,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那就妄盡還源,那才能夠同佛身相。同佛身相,這一句意思很廣,為什麼?佛沒有身相,佛能現身相。怎麼現?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佛的身相。佛能現一切有情身,也能現一切無情身,花草樹木、山川大地,乃至於自然現象,他統統能現。這要以自性本定,所以能現身相,就是能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什麼叫苦難?迷了就是苦難,覺了就離苦得樂。佛法講覺迷,迷了的時候,煩惱纏縛身心,覺悟的時候,你的身心充滿了智慧,叫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那就是離苦得樂。
名號的意思就更不可思議,同佛名號。我們在性德上講,我們同釋迦牟尼佛的名號,老師號稱釋迦牟尼,我們學生也是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什麼意思?你要明白這一點。釋迦是仁慈,翻成中國意思是能仁,他能夠以仁慈待人;牟尼是清淨。他以清淨待自己,就是清淨平等覺對待自己,以大慈大悲對待別人,這就叫釋迦牟尼,他名號是這個意思。我們也做了,他做我們也做,這是同佛名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的意思是無量,佛是覺悟,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無所不覺,就是破迷開悟到究竟圓滿了,是這麼一個稱號。而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為我們介紹,這個名號的意思叫無量壽、無量光,用這兩個名詞來解釋。光明遍照是空間,壽命是時間,這就是說,時空裡面所有一切法無所不覺,這是阿彌陀的意思。我們明心見性了,跟阿彌陀佛的名號相同,誰?法慧菩薩,法慧菩薩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放下了,他所證得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同,跟阿彌陀佛同,跟毘盧遮那也同。毘盧遮那是梵語,它的意思是光明遍照,光明是智慧,自性般若智慧遍照虛空法界,這是毘盧遮那的意思,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入這個定跟佛相同,這是自性本定。
下面,大師為我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為以無作定」,無作定就是前面講的無作用定,無作定體,無作的定用,「顯得自法身智身無作白淨無垢」,它的德用無量無邊說不盡,佛在此地略舉幾樣。顯得自法身,這是自己證得,什麼叫法身?法是一切法,身是自己,這個時候才真正知道一切法就是自己,不再執著這個肉體是身。這個境界很難懂,不容易體會,我們舉個比喻來說。我們這個身體,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也能相信,不懷疑了,我們身體是什麼東西組成的?身體外面五官眼耳鼻舌身,裡面五臟六腑,細胞組成的;細胞怎麼組成的?細胞是分子組成的;分子怎麼組成的?分子是原子組成的。你慢慢去分析,分析到最後變成基本粒子,外國人講的夸克,佛法講的微塵,名詞不一樣,事實是一樣的。那你曉得用佛法的名詞來說,微塵,多少微塵排列成這麼一個樣子?每一粒微塵跟這個身體全體是相同的,完全沒有差異,無論是在能量、在物質、是信息,樣樣都是《還源觀》上講的「周遍法界」,我們講周遍全身。每一個微塵,就好像我們現在講是肉身,這個肉身是自己,一旦覺悟了,曉得整個身體是一體;沒有覺悟的時候,一個一個細胞就獨立,一粒微塵都獨立,好像都有自有他。這一開悟,才知道整個身體是自己,這叫法身。菩薩一開悟的時候,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這叫法身,當然這個身也是法身的一分子,也不例外,你完全肯定,不再懷疑。你的德能同樣也能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一證一切證,頭一個你是見到法身。「智身」,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在哪裡?在一一微塵,我們現在講在每個基本粒子,而且每個基本粒子裡面的德能都是圓滿的周遍法界,它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完全順乎自然,「無作」。這個作是什麼?作意,就是我們《華嚴經》上講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作;沒有,沒有就是自然的。「白淨」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在佛教經論、古大德的文字裡面見到很多,都是把清淨放在第一,從來沒有染污過,「無垢」。
「與一切諸佛法身智慧合故」,這個合有沒有合的相?沒有,它自然的,本來就是。我們用科學的名詞來說,能量是一,物質是一,信息也是一。我們在前面讀過,經典裡講的「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十力、四無所畏都是講如來果地上的德能,完全相同,沒有一點差別,不得已說一個合字,一定要知道,沒有合的痕跡,本來就是。譬如我們一滴水,把這一滴水滴到大海裡面,這滴水跟大海合而為一,你再也分不出這一滴水,也分不出大海,合而為一。開悟就是如此,回歸到自性,自性是大海,佛經上常常用這個做比喻,叫性海。我們大徹大悟就回歸到性海,沒悟,是海裡面一個水泡。海裡面水泡很多,各各都好像獨立,起了分別執著,破了之後,分別執著沒有了,完全合而為一。那我們這個水泡還沒破,可是我們已經覺悟到,聽佛菩薩告訴我們的,破了之後跟大海是一,沒破還是一,不是二,為什麼有二的感覺?那是你迷惑,是你分別執著在作怪,以為不一樣,實際上是一。跟你講是一是真的,給你說二、三那是假的,那是恆順你的迷惑顛倒來說。
「是故」,因為這麼個緣故,「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諸佛同名法慧而現其前」,因為這個緣故。同名法慧,諸位要知道那是感應,法慧菩薩有感,他這個感是不是有意的?沒有。感應有四種,前面我們學過,這個地方法慧菩薩是冥感,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諸佛顯應。我們跟諸佛菩薩有沒有感應?有,我們也有冥感。佛菩薩有沒有應?當然有應,冥應;不像此地,此地是明顯,顯應。我們向佛菩薩祈求,求佛菩薩加持,有沒有感?佛菩薩肯定有感。我們的感,他感受到了,肯定有應,也是冥應。也有顯應,顯應實在講也不少,因為怎麼樣?我們看不懂,也就是我們往往是當面錯過。絕對不是說我們看不懂就沒有了,那佛就有了意思,佛有分別執著。佛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決定是只要我們有感他肯定就有應,冥顯之中,冥我們不知道,顯我們也不知道,這不就當面錯過嗎?這樁事情,如果我們細心去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就能體會得到,我們感觸不到,能體會得到。諸佛菩薩在哪裡?就在我們的周邊,不但周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萬物,什麼時候你離開過佛菩薩?為什麼我們沒能覺察到、沒能感受到?這是自己迷得太深,業障太重,習氣太重,道理在此地。我們算很幸運,得人身、聞佛法,在佛法裡面能夠聞到大乘,能夠聞到《華嚴》、聞到淨土,這很不可思議。真正要是覺悟,要是知道世間苦,奮發努力,真正用功夫,功夫怎麼個用法?離世間,《華嚴經》上說的。離世間是決定不要把世間東西放在心上,離是心離不是身離,你放在心上,你的心就不清淨,你心就染污;心一染污,所有全染污了,沒有一樣不染污,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心一清淨,沒有一樣不清淨。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心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境界轉心那就是愈墮愈深,你走下坡;心轉境界是向上提升,愈提愈高,愈提愈殊勝。心隨境轉是苦不堪言,心要能轉境界,那你就法喜充滿。菩薩常生歡喜心,他懂這個道理,他真的在這裡下功夫,這叫做修行。
這是講諸佛菩薩的感應,這麼多佛現前,為什麼現前?下面自自然然的,「以智慧契會」,你的智慧跟佛的智慧相應,也就是說你的修德跟性德相應。諸佛是代表性德,你自己的修行,入定、開慧這是你的修德,性修不二,這種境界是自自然然現前,到這個層次,境界就現前。「同佛知見故」,《法華經》上說佛知佛見。諸佛如來應化在這個世間,為什麼?就為一樁事情,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一切眾生皆有如來知見,就是你本來是佛,現在迷了,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幫助你破迷開悟,幫助你回歸自性,就這麼回事情。你問佛菩薩到這來幹什麼?就為這個。我們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聞佛法,聞了佛法之後這才曉得,我這一生在人間幹什麼?決定依照佛陀教誨,依教修行,回歸自性,同佛知見,這就對了。
「是故皆佛號與自己同名,名為法慧。」諸佛菩薩沒有名號,世間人有名號,佛菩薩沒有名號,佛菩薩名號是隨著眾生在變化,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千變萬化。佛菩薩沒有身相,隨著一切眾生現相,《楞嚴經》上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凡夫煩惱習氣很重,就認定佛菩薩有一定的相、有一定的名號,這個名號、這個假相不能放下,永遠見不到佛菩薩,這是障礙。有不少人曾經問我,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觀世音菩薩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佛門裡面有個畫冊,「觀世音菩薩變相圖」,裡面畫的五百尊觀世音菩薩,男女老少統統都有,有現出家、有現在家,全是觀世音菩薩。要知道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什麼人有大慈大悲心,那個人就是觀世音菩薩,他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人專門的名號,它是通號,是德號。在如來果地上,像這個法慧,佛名法慧那是性德,這個法慧是性德,菩薩名法慧那是修德,是這個意思,這裡面全是表法的意思。
「云十方各千佛剎微塵為數量者」,這是有個數量,多少佛來現身給這個修行人看?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每一方都有千,底下數量太大了,佛剎微塵。一個佛剎是多大?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尊佛的教化區,佛在這個地區教化眾生,這個地區有多大?是一個大千世界,佛的教化區是個大千世界,也叫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不是說大千世界有三千個,是一個大千世界,它是三千組成的,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它是以須彌山為中心,這是講一個單位世界,須彌為中心,日月繞著須彌轉的。我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對這個事情很茫然,又感到佛經上所說的跟現在天文家發現的有牴觸,不相同。我們是信天文學家的還是信佛經所說的?這變成難題了。以後我在美國住了一段時期,遇到黃念祖老居士,他到美國去弘法,住的時間不長,只住了一個月。我們很有緣分,因為他聽說我弘揚夏蓮居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所以他就找到我。我們沒有見面,通了電話,這才知道在中國國內他在弘揚這個本子,在國外我在弘揚這個本子,在那個時代,弘揚《無量壽經》的會集本就是我們兩個人。我知道這個信息之後,他回到北京,我特地到北京去訪問他、去看他,才知道他是一個學科學的,他在大學教書,他是教授,教科學,教無線電機。我在年輕的時候,對這些科學技術、對天文也很有興趣,我們就談起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他告訴我,他說單位世界不是太陽系,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那太陽是須彌山。經上講得很清楚,太陽是繞須彌山,那決定須彌山不在太陽系裡面。我們想想他說的有道理。那單位世界多大?他說單位世界是銀河系,須彌山是什麼?今天科學發現的銀河系的中心,那個中心點叫黑洞,就是佛經上所講的須彌山。這就講通了。太陽帶著十大行星,確實是繞著太陽轉,這個我們很清楚,銀河系在太空當中是個漩渦、是個星團。他說這是一個單位世界。如果說一個銀河系(這個就大了)是一個單位世界,那小千世界就是一千個銀河系,一千個銀河系是一個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就是一千個銀河系為單位,一千個小千世界,一千乘一千,一個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所以一個大千世界它有一千個單位,就是小千、中千、大千,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就是一個,一個大千世界。那多少個銀河系?十億,十億個銀河系是一尊佛的教化區,教區,這叫一個佛剎。現在這個地方講多少佛剎?是一千佛剎微塵數剎,就是一個大千世界是一粒微塵,一千個佛剎裡頭有多少微塵?一個微塵是一個大千世界,就是一尊佛,你說它有多少尊佛?千佛剎微塵數佛。法慧菩薩所感得的,我們想見一尊佛都見不到,他能見這麼多。
可是我們也不必灰心,如果你真正相信淨土,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上給我們介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在極樂世界修行,每天可以去拜訪十萬億佛。為什麼說十萬億?這是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善巧方便,你不要以為真的只有十萬億,為什麼?十萬億太少了,這千佛剎微塵數,比十萬億不曉得多多少倍!給你說十萬億是什麼?是你情執很重,你想你的老家,你的老家在地球上,地球距離極樂世界是十萬億佛國土。給你說十萬億佛國土,距離我老家不太遠,我天天可以回家看看,裡面有這個意思在。實際呢?給諸位說,實際至少是法慧菩薩這個等級,你每天所見到的佛。怎麼個見法?化身,也就是說你有能力分身,分多少身?千佛剎微塵數身。每個佛剎那個教區的佛陀,你天天去拜訪他,你去供養,供養是修福,你去聽經聞法,修智慧。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必要很多的時間,你的福慧就圓滿,圓滿你就成佛。我們如果真的認知這個事實真相,你能不把往生看作你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嗎?我們在這個世界,現在交通雖然便捷,要親近一個大德,你還得坐飛機要坐幾十個小時,你才能見到一個大德。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坐在那裡不動,自己本身沒動,化身去了,有這個能力,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化身,這是真的,為什麼?他稱性,只要稱性就沒有數量。佛不騙人,佛不是說這個能力只有他一個人有,佛不是這麼說,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每個人都有,都有這個能力,都有這樣的神通。你的為什麼失掉?就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都現前。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做榜樣給我們看,大概一千三、四百年前,惠能大師在中國做了榜樣給我們看,說明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這個地方說千佛剎微塵數,說這麼一個數量,「為明隨位進修,智慧遍周升降之數」。這個地方所講的是表法,表法也就是說,現在我們很清楚,實報土裡面的諸菩薩,法慧是最低的,剛剛放下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的習氣很濃;往上提升,那個習氣愈來愈淡薄,愈淡薄他感應的數量愈來愈大。基本的數量是十方千佛剎微塵數,這是基本的數量,到「十行之中」,現在是十住,提升到十行,「萬佛剎微塵」數,十方每一方都是萬佛剎微塵數;到「十迴向」,十迴向講「百萬佛剎微塵」數。佛這種說法是告訴你,你的習氣愈淡薄,感應愈不可思議。一直到等覺、妙覺位,習氣完全斷盡,圓滿的回歸自性。所以我們要懂得佛說法的真實義,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個很重要。「以彰智慧升進」,彰是彰顯,顯示出自性般若智慧不斷的向上提升,也就是說,無始無明習氣它還是有一點作用,我們常常講作用不大。你看看,你無明破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是真平等,只是帶著習氣。你有能力在法界虛空界裡面,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跟諸佛如來沒差別,你能感到十方各有千萬佛剎微塵數世界,你看這個範圍多大。這是十住位,初住。到二住位,你在這裡就能想到,初住是千佛剎,二住就是二千佛剎,三住就是三千佛剎。到十行位就是萬佛剎,二行位就是二萬佛剎,三行位是三萬佛剎。到十迴向是百萬佛剎,初迴向,二迴向是二百萬佛剎,不斷向上提升。這是說你應化在十方的能力不斷在擴大,到你無明習氣斷盡的時候,那就沒有數量,遍法界虛空界,著重那個「遍」字,遍字不可思議。
我們現在科學裡面講,宏觀世界沒有邊際,微觀世界沒有底限。微觀世界講到微塵,我們前面都讀過,微塵裡面有世界,毛孔裡面有世界,毛端上面有世界;這個世界跟外面的世界一樣大,外面世界沒縮小,毛端上的世界沒放大,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大小,所以真的是平等。誰能夠進入毛孔裡面的佛世界?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普賢菩薩,他能入毛孔的佛世界,他能入微塵的佛世界。普賢菩薩以無量無邊無數的化身,所以一一毛孔裡面的世界,你都能看到普賢菩薩。而且微塵毛孔裡面的佛世界,那個世界裡頭還有微塵,那微塵裡頭又有世界,它沒有底限。這是佛法裡面講的科學。科學需要拿證據來的,有沒有證據?有,普賢菩薩可以給你做證。誰是普賢菩薩?所有諸佛菩薩統統是普賢菩薩。為什麼?他修十大願王的人就是普賢菩薩,西方淨土全是普賢菩薩。你看《無量壽經》一開端,我們現在用的本子都是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第二品的品題「德遵普賢」,第一句話就說「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修淨土的統統是普賢菩薩。淨土跟華嚴的關係太密切了,這麼多年來我常講《華嚴經》是大《無量壽經》,是《無量壽經》的細講,講什麼?講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真正對彌陀淨土有認識,明瞭透徹,求生彌陀淨土的心就非常真切,這個世間你真能放下,那麼殊勝的地方在等著你,你到西方極樂世界肯定入華嚴境界。今天我們在這裡讀《華嚴經》,是讀什麼?讀說明書,為彌陀淨土、為華藏淨土做介紹。
下面這句說得好,「為對迷時剎塵煩惱,為對悟時剎塵佛國,及佛智慧也」。你看這把表法真相說出來了。迷的時候我們的煩惱之多,就像佛剎微塵數一樣,佛為我們講解、說明方便起見,把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先歸納為八萬四千。八萬四千真有頭數,你們去看佛學辭典、《教乘法數》,真的給你列出來,八萬四千。教初學,八萬四千太多了,八萬四千是教菩薩的,教初學要簡單,再把它歸納,歸納為百八,百八煩惱,那就好講多了。可是對於剛剛入門,百八還是嫌太多,所以再歸納,歸納為二十六,根本煩惱六大類,隨煩惱有二十類。所以總共,這《百法明門論》裡面講的,二十六個煩惱,這二十六展開是一百零八,再展開是八萬四千,再展開是佛剎微塵數。我們懂得佛說法的義趣,愈往上提升,煩惱愈輕、智慧愈長,你所感得的諸佛境界愈來愈多。那種法喜無法形容,讓你精進永遠不會退轉,為什麼?樂在其中。學東西要學到樂趣,我們講嘗到法味,他怎麼會放棄,這不可能。這裡頭有真樂,沒有副作用,世間的樂有副作用,可是大家在行樂的時候忘掉了,什麼副作用?樂極生悲,那就是副作用。出世法裡面的快樂絕對不會生悲,不可能的,它沒有這個副作用,這個樂是永遠向上提升的。見佛聞法,與佛智慧完全相應。
下面我們再看第四,「定能契佛所知見,得諸佛加持力者」,這是前面的第四條,「定能契佛所知見」。《法華經》上告訴我們,諸佛如來應化在這個世間為什麼?佛只說了一句話,「為一大事因緣」。一大事因緣是什麼?是為幫助眾生入佛知見。他是講四條,為了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佛為眾生只能做到開示,佛開示了,你自己要能悟、要能入,所以悟入是弟子的事情、學生的事情,老師幫你開示。開是什麼?你迷了,幫助你開悟,幫助你覺悟,示是做出榜樣來給你看,開是言教,示是身教。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是開;他一生的行誼,他的生活、他的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把他所說的全部都做出來,表演給我們看,那叫示,身行言教。你聽明白了、看清楚了,恍然大悟!悟了怎麼樣?悟了之後就能契入佛的境界,把佛所開示的全都學到,自己的心行跟釋迦牟尼佛合而為一,這叫佛弟子,這是世尊傳法之人。《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表演給我們看的,把《華嚴經》裡面所說的道理、所說的方法、所說的境界,善財跟五十三位善知識,那些善知識是五十三位佛,不是凡夫;善財童子參訪一位善知識,境界就提升一層,到最後證得究竟圓滿,做給我們看。就在眼前,告訴我們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沒有離開塵世,這個塵是紅塵,用現在話講,沒有離開我們的社會。
孔子教人學聖人、學賢人,大聖大賢也沒有離開這個社會,怎麼學?夫子告訴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也是這句話,他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你看到善人,想想他的善心、他的善行我有沒有?沒有,趕快學,學他;如果有,有很好,保持,不要失掉。見到惡人,見到惡人立刻反省自己,他那個惡念、惡行我有沒有?如果有,趕快改;沒有,以後不要犯。不都是我的老師嗎?所以善財心目當中,所有一切眾生全是佛菩薩。這些佛菩薩來幹嘛?度我一個人的,就是我一個是凡夫。所以善財沒有同學,孤家寡人一個,他有同學就成不了佛,有同學,我們兩個同學,你跟我差不多;沒有,個個都是佛,個個都是老師,學生就是我。這樣的修學態度,一生才能夠做到究竟圓滿。我們學佛遭遇到困難,不能圓滿,甚至於我們學佛功夫不得力,天天還在造罪業,是什麼原因?這人不如我,那人我瞧不起。善財能成佛,這個人是佛,那個人也是佛,就這麼個道理。我們從這個地方要能夠看清楚、看明白了,就學善財,我們這一生也不會亞於善財,他能成就,我怎麼不能成就!他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引導他到極樂世界,這就是證得究竟圓滿還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意思很深,我們不能夠疏忽。我們今天遇到淨土,你就感到這是太大的幸運,沒有法子能夠相比。真的把這樁事情放在心上,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你就很快成就,你的成就超過善財童子。這是真話,這不是欺騙人的。
所以我們自己要自覺,要真的放下,在這個世間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他是六道凡夫,首先要做一個示現凡夫的好樣子,好人。好人的標準是十善做到。十善是十個綱目,十個大綱,細目,唐朝以後祖師大德就用儒跟道來代替佛法裡面的小乘,好!儒跟道是中國自己傳統的東西,不亞於小乘。用道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用儒的《弟子規》,成就人間的十善業。如果你學得好,你的福慧增長,人間沒有這麼大的福慧,你就生天,欲界的六層天是你來生的去處,享天福去了。天上福報真大,你看釋迦牟尼佛離我們,我們中國歷史上記載的三千多年,三千多年要是在忉利天,多久?一個月。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三千年不是一個月嗎?忉利天人看到釋迦牟尼佛涅槃多久?才一個月。你從這個地方看,你就知道天人的福報大。往上去夜摩天,夜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兩百年;再往上去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向上去,倍倍增加,壽命長,不生病,衣食自然,不要操心,這是諸天。所以一般人聽到諸天非常羨慕,你看到佛經,你就不羨慕六道了,六道不能比!
「契佛所知見」,你能契佛所知見,你就得「諸佛加持力」,諸佛加持力一共有七個,講了七種。第一,「同名號加持,令不疑故」。堅定信心,我們修學的人心裡有感,佛真的應,來給我們做證明。所以佛法是講證據的,這個精神是科學精神,你拿證據來,你證明。不是一個人證的,每個人入了境界之後都給你做證明,沒錯。契入境界,大家都清楚、都明白了。第二是「言讚加持,令入位者心安隱故」,這個很重要。言語讚歎也是為你證明,你聽了之後心安,理得心安。道理沒有證得,你心怎麼會安?明白道理之後,心就安了。我們今天學佛,法慧菩薩有住,住在菩提心上,菩提心是一切諸佛、法身菩薩之所住,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今天學佛,我們也要安住在菩提心上。真的,我們不是真正能安住,我們常常把這些名字念熟放在心上。能起作用非常好,不起作用也沒有關係,阿賴耶識裡面這個種子天天把它加強,天天念幾遍就是加強。有一定的強度,它自然起作用,也就是說,在生活上、工作上、待人接物再不會用虛偽心,用真誠心。自己無論是在順境或者是逆境、善緣惡緣,你能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擾,你就起作用;對待任何一個人不要分別,平等慈悲。從態度上做起,中國儒家很重視,佛法也重視。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有沒有做到?諸佛,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你要記住這個。《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他將來一定作佛,只是時間早晚,他肯定作佛。說得這麼堅定,一點懷疑都沒有。所以我們對於一切眾生,都要把他當作佛看待,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看他還是凡夫,那是我們有分別心,這分別心對他沒有妨礙,對我自己有妨礙,障礙我開悟、障礙我證果。所以,要把自己的障礙化解。障礙不在外頭,決定在自己,真正行菩薩道的人,外頭哪有障礙?這是你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心得安穩是很重要的一種修學。古人講的話有道理,心怎麼安的?道理明白了,理得心安、心安理得。這也說明對於經教的研究是有必要的,經教幫助我們明瞭。古時候的道場,每個道場都是佛教的學校,佛教是教育,佛陀教育,有許多法師在這裡教學,教不同的科目。你喜歡學習哪個法門、喜歡學習哪部經典,都有老師在教,你都能夠學到。而且寺院都是開放的,隨時可以進去,因為佛法裡面不招生,「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不招生是自己謙虛,我哪有資格教你?招生是說明我有資格教你,你來做我的學生。佛法不是這樣的,佛法非常謙虛,我不敢教你,可是我把我自己修學的心得提供給大家分享。你看用這種心態,我們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謙虛、恭敬。確實,這個話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自己沒有證果,「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總有過失,我沒有過失才敢說教,誰敢說教?連佛都那麼客氣。佛是真正可以說教,菩薩還不敢,還謙虛。可是佛頭一個就是教我們敬,教我們謙虛,恭敬別人、關懷別人、愛護別人、幫助別人。幫助一定要知道幫助什麼?第一個幫助他破迷開悟,這是真幫助。他覺悟了,什麼都明白了,自然能斷惡修善;還不能斷惡修善,他沒明白,要幫助他。
底下一句,「毘盧遮那師弟加持,彰本願故」。毘盧遮那是華嚴會上的法身佛,師是毘盧遮那佛,弟是弟子,毘盧遮那佛的弟子是法身菩薩,毘盧遮那實報莊嚴土裡面的住眾,是佛的弟子。佛、菩薩統統加持,你不求他也加持。可是加持一定是相對的,你有一分功德、一分修持,他加持一分,二分功德、二分修持,他加持二分。為什麼?自己沒有真修,加不上,自己一定要真幹。毘盧遮那也是這樣教導我們,教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這是諸佛如來的本願。所以善導大師說一句話說得真好,他說「諸佛所以興出世」,就是諸佛到這個世間來應化,「唯說彌陀本願海」。教化眾生教什麼?只教你阿彌陀佛的本願,接引十方世界的念佛人到極樂世界圓滿成就;換句話說,十方諸佛如來在法界虛空界裡面現身,都是替阿彌陀佛招生的。你看這多殊勝!你從這裡就能想到,極樂世界殊勝到極處,感動這麼多諸佛幫助他招生,我們怎麼能不去!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55:3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