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2068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六八卷)  2009/11/20  台灣高雄  檔名:12-017-206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四本分」末後的李長者的《合論》,今天我們從「三明三昧之力者,其力有五」,從這裡看起。

  一、定體淨欲遍周力,二、定能顯智慧同佛力,三、定能同佛身相名號現前力」,上一節我們學到這個地方。今天我們從第四,「定能契佛所知見,得諸佛共所加持力」,從這個地方看起。長者給我們的開示,明顯的告訴我們,戒生定,定生慧。無定不生佛智,佛智就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無定就不見佛的身相。所以見佛身相,生佛智慧,一定要有定,這就是法慧菩薩在此地示現入定的真正的用意。實際上,為什麼講示現?法身菩薩他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所以他這個定沒有出入的。大乘經裡面佛常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他的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這個定不是講身,絕對不是身盤腿面壁那就叫入定,那是形式,身雖然不動,他的念頭在動,那不叫入定。真正入定是講念頭不動,他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釋迦牟尼佛就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他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示現開悟,之後就是四十九年講經教學。在印度這個地區,我們常說五印度,就是印度的五個地區,東南西北中,走遍印度這一塊大地,他都在定中,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這才叫自性本定。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就是自性本定。所以定生慧,見佛身相,見的是法身,見的是報身。我們是見不到佛的報身、法身,見不到,我們偶爾能見的是佛的應化身。應身是示現住在我們世間,跟我們一般凡人一樣,這應身;化身是偶爾見到的,你有這個緣分,見到之後他就不見了。

  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見到的,老和尚有一次朝五台山,你想他從南方,三步一拜要拜到五台山,陜西的五台山,這麼遠的路程三步一拜,從出發拜到五台山,時間總得要一、兩年,很長的時間。路上難免生病,真生病,走在荒山曠野,沒有人煙的地方,也沒醫生,怎麼辦?正在困難的時候,遇到一個乞丐,要飯的乞丐遇到。這個乞丐看他病倒在那個地方很可憐,照顧他,照顧他幾天,慢慢恢復健康,他又能拜了。虛老和尚非常感激他,問他叫什麼名字?他說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住在哪呢?他說我就住在五台山下,你到五台山問大家都知道。他就記在心裡,到五台山到處去打聽,沒人知道,以後在寺院裡面問這些法師,法師告訴他是文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那是什麼?那是化身,文殊菩薩的化身,在朝五台山的過程當中兩次救他,化身。所以有定才有這個能力,沒有定不行!這個定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不執著,真能做到不執著這是小定,這個小定是阿羅漢所證得的。能不分別這是大定,菩薩證得的;到不起心、不動念,那是如來果地上的定,是自性本定。法慧菩薩所入的定是自性本定,不應該有入有出,他做出有入有出的樣子,是演給我們看的,為人演說,是表演給我們看的,這個要知道,實際上他什麼時候不在定中!所以他自性本定沒有入出。

  我們今天看第四種力用,入定的作用,「定能契佛所知見得諸佛共所加持力」。不僅僅是自性本定能夠契入諸佛知見,《法華經》上所說的「佛知佛見」,這是自性起用。即使菩薩所得的定,聲聞、緣覺所得的定,楞嚴會上世尊跟我們說,阿羅漢所證得的是九次第定,超越六道。六道裡面有八定,就是四禪八定,這個不出六道輪迴,可以生到六道最高的天上,非想非非想處天,四空天的最上層,就是出不了六道。如果把定功再加上一層,再提升,提升就超過四空定,那就第九定,到第九定就超越六道,他就不在六道裡頭。到哪裡去?到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他到那邊去,四聖法界最低的。憑什麼去的,我們一定要曉得,憑不執著,阿羅漢能夠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有執著的念頭。執著裡面最嚴重的,我們在學習當中常常提醒同學,第一個是控制,第二個是佔有。我們對人想控制,對事也想控制,對一切萬物也想控制,控制的念頭就是執著。佔有的念頭是嚴重執著,佔有之後不放手,佔有之後不放手他以後到哪裡?他決定到三惡道。執著造成的六道輪迴,執著愈重就往六道下面愈往下沉,那個佔有念頭,到死那個念頭都不捨就到阿鼻地獄去,這個不能不知道。我們修行真功夫,真功夫是什麼?就是在這兩點上著力,我不控制、我也不佔有,等到你把控制、佔有的念頭放下,你感覺得你身體很輕鬆,你很自在,無論學哪個法門功夫都會得力。有嚴重控制、佔有的時候,你只生煩惱不生智慧,無論怎麼樣用功,功夫都不得力。確實有不少人不能說他不用功,他真用功,可是功夫就不得力,原因在哪裡?他自己也不曉得,他找不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佛教我們放下,祕訣就是放下。特別是《華嚴經》上所說的,《華嚴經》講到修行,專講修行的這一部分是「離世間品」,裡面跟我們講了兩千多個法門,修行的方法。兩千多個法門,你要把它歸納起來就是一門,這一門就是放下,「離世間品」,你要遠離這個世間。從前念佛堂堂主帶著大家一起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都有這個心,但是對於這個世界放不下,他留戀,所以念一輩子佛也去不了極樂世界。臨終助念也沒用處,他還是放不下,不覺悟,對這個世間種種法生起貪戀。《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清涼大師把這樁事情用一句話說出,高明到極處。五十三參為的是什麼?叫歷事鍊心。在一切人事物他接觸,接觸目的是在裡頭訓練自己不動心,最高的不動心是不起心、不動念,善財童子就訓練這個。為什麼不說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早就沒有,他是最後一個關頭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訓練不起心、不動念,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這個境界是一切諸佛果地上的境界,這個修成是究竟圓滿的佛果。善財為我們示現的是什麼地位?跟此地講的法慧菩薩是同等的地位。善財在文殊菩薩會上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成就了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善財童子就是自性裡面本有的如來智慧現前,他要沒有智慧,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怎麼會不動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夠不起心、不動念是智慧,智慧起這麼大的作用。

  智慧何以能起這麼大的作用?智慧看破了,看破這個世界所有一切法,假的不是真的,《般若經》上所說的那是幻有,不是真有。真跟假,在佛法裡面的標準,真是永恆存在,不生不滅,這是真的;如果它有生滅,那就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所以佛法裡頭的標準,真假標準是以這個為判斷的一個標準。我們想想,你細心去觀察,哪一法是永恆不滅?學習大乘,學習《華嚴》,特別是學習過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那就是什麼?就是學《華嚴經》的,依照《華嚴經》的理論、方法來修行的人,《妄盡還源觀》裡面告訴我們,自性能生萬法。怎麼生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個原始是一念不覺,「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出現。你看我們說這一句話要很長的時間,實際上一念,一念現在我們知道,我們也有個簡單的方法把它算出來,一念多長時間?依彌勒菩薩的說法,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一秒為單位,一秒有幾個念頭?一秒鐘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念,單位是兆,兆是萬億,一秒鐘有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念頭。「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彌勒菩薩說得好,「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你要不要放下?你沒有辦法執著,你沒有辦法保持,這把事實真相說出來,叫萬法皆空,相是幻相,不是真相。像我們看電視屏幕、我們看電影的銀幕這個樣子,你要以為它是真的,錯了。

  真正把這個事實真相明白,明白就是看破,你可以享受,可以受用;你不能執著,你不能控制、你不能佔有。你可以享受,你要控制、佔有,錯了,怎麼可能佔有?不可能,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古大德教給我們一句話,這相假的,整個宇宙是假的,我們身體也是假的,念頭也是假的,借假修真,這個高明到極處,借這個假身、假相。再告訴你,佛法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哪來的什麼佛法?借著佛法修真,真是什麼?真是明心見性,見性是真的,那就不是假的,借假修真就完全正確。順著這個假的回歸到自性,假東西從哪裡來?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所以他契佛知見,佛所知、佛所見,見到事實真相,得諸佛共所加持力,所以你才得到一切諸佛加持你。加持什麼?加持你智慧,你智慧已經往外透,他才加得上。你智慧如果完全被煩惱蓋覆,諸佛如來加不上;你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諸佛就能加得上。三業加持,前面我們在經文裡面讀過。

  第五,看末後第五種,「定能生在如來家為真佛子住佛智慧力」。如來家,這前面講住處,現在這個菩薩叫十住位,他有住處,住在哪裡?住在如來家。哪裡是如來家?大菩提心是如來家。初住菩薩真正發了菩提心,十信位菩薩發心那是相似的,不是真的,十住菩薩是真的發菩提心,不是假的,他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有體有用,體是真誠。前面大師引用《起信論》講法,「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淨宗,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是三心,淨宗常講「三心圓發」,圓是圓滿,這三種心圓滿的發出來。在淨土是什麼人?淨土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也分三輩九品,剛剛發的,圓滿發出來的,就是此地的法慧菩薩,初住。宗門裡面稱這個境界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今天也發這個心,而我們講得更具體,大家好懂,經論一對照,意思就更明顯,什麼是直心?直心就是真誠心、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直心。至誠是什麼?真誠到極處,一絲毫虛偽都沒有,這是真誠心,這是菩提心的體;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的心都是這樣的,同一個理體。一切諸佛菩薩,下面到六道眾生,六道到三途地獄眾生,哪個人沒有菩提心?有,那是自性的本體。迷了,迷了才有虛偽,不誠實是迷了,本來是真誠的。

  現在我們學佛明白這個事情,敢不敢對人用真心?不敢。為什麼?別人都騙我,我要用誠實對他,那我不就吃虧了嗎?你對我虛情假意,我還給你的也是虛情假意,所以永遠不能成就。怎麼才能成就?中國古人說得好,「吃虧是福」,你要肯吃虧。你怕吃虧,你用虛偽的心去修菩薩道,不相應,你的心跟這個道不相應,所以永遠不能成就。那怎麼?不怕吃虧,你虛情假意對我,我用真誠心對你。不怕吃虧的人結果怎麼樣?他有福,他在這個世間可能是吃了很多虧,但是最後他成佛了,他回歸自性。所以你往後面去看,原來他真的得到福報,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他在這一生當中永遠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原來吃虧才是真正佔便宜,佔便宜的人原來是真正吃了大虧,佔便宜的人他將來往哪裡去?往三途惡道去。吃了虧的人他到極樂世界、到天堂去,那怎麼會一樣?不一樣!所以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不怕吃虧,還歡喜吃虧,我們才有永脫輪迴、永脫苦海的那一天。要生如來家,也就是我們的真心要透出來。真誠心的自受用跟世間不一樣,世間人今天心裡面認為什麼是受用?名聞利養是受用,五欲六塵是受用,不知道這些東西全是煩惱,全是假的。諸佛菩薩的受用,《無量壽經》經題上寫的,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受用,這是真心,這不是妄心。除了自受用,還有他受用,他受用,我用什麼心對待別人,跟別人交往大慈大悲,這個地方講的是大悲心,大慈悲心。

  《觀經》上講的「迴向發願心」,我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自己不要,為什麼不要?不能要。為什麼不能要?假的不是真的。假的,迴向一切眾生就是真的,就不是假的;自己想得到是假的,決定得不到。迴向給一切眾生你就得到,得到什麼?得到清淨、得到平等、得到正覺。所以,清淨平等覺從哪裡來的?從大慈悲心來的,你沒有大慈悲,哪來的清淨平等覺?沒有慈悲心的人自私自利,這都得搞清楚、搞明白。你才知道修行真正的祕訣,奧祕才真正了解到,對於自己功夫當然有幫助,當然這個功夫時時刻刻向上提升,這叫真佛子,見了性的才叫真佛子。沒有見性的不是真佛子,天台大師六即裡頭講得好,不是真的是什麼?不是真的叫相似,很像,不是真的。這一定要搞清楚,而且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們功夫才能得力。相似是什麼?你是用妄心在修行,你不是用真誠心。我們很想用真誠心,真誠心就是透不出來,為什麼?你有煩惱。煩惱裡頭有無明煩惱、有塵沙煩惱、有見思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把你的真心障礙住。真心不是沒有,透不出來,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煩惱習氣;徹底放下,你的真心才現前。

  我們要問,哪個學佛的人不希望徹底放下?就是放不下。這樁事情佛菩薩清楚,完全明瞭為什麼放不下?你在六道住的時間太長,煩惱薰習的時間太久,想離開離不開,想放下放不下。真正聽了之後馬上就放下的,有沒有這種人?有。是不是他一生修成的?不是,過去生生世世在修行,今天他畢業了。要不是過去世生生世世善根現前,怎麼可能?不可能的事情。那種人在佛法叫根熟眾生,像果木一樣它熟了,可以摘下來。沒有熟的還讓它慢慢去長,到成熟才能夠去把它採下來,是這麼個道理,根熟眾生。我們現在根沒熟,還要繼續努力,哪一天根熟,跟他們沒有兩樣。所以我們看到這些根熟的人也不必羨慕,曉得他功夫到了,今天畢業。我們距離畢業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再好好努力,是這麼回事情。每年學校舉行畢業典禮,你看博士班畢業的,博士帽子服裝穿起來,參加畢業典禮,他今天得博士。博士之前你要曉得,他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他念多少年?今天我們碰到他畢業,看到這麼快,你看不到一個小時儀式就舉行完畢,要知道他前面幾十年的功夫!所以我們看到學佛的人豁然開悟,明心見性,那是他博士班畢業。

  還要走這麼長的路也相當困惑,有沒有個便宜的方法?真的,佛菩薩懂得我們的心理,但是這個便宜的方法,你要能接受也不簡單,也不是你這一生。也是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你聽了才肯接受,這就是淨宗帶業往生、念佛法門。不需要花那麼長的時間去斷煩惱,帶著煩惱也能完成,這個法門只有一個。不像其他的,其他的斷煩惱、證菩提,那個法門有八萬四千,有無量法門;說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斷煩惱,只有一門,彌陀淨土,除這一門之外沒有第二門。這一門裡最可貴、最難得的,就是你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死心塌地,那你這一生能成就。可是我們念佛,常常,這很多不是一個、兩個,可能我們自己也有這個現象,兩種煩惱困擾你,一個叫昏沉,精神提不起來,佛號提不起來,常常忘記。另外一種叫掉舉,雜念太多,心定不下來,想念佛號,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裡頭,不曉得起多少個妄念。遇到這個狀況怎麼辦?古大德教給我們,遇到這個狀況,你就把佛號放下,為什麼?你愈念煩惱愈重。放下是什麼?懺除業障,最好的方法去拜佛,拜佛的時候求佛力加持、求懺悔,懺悔業障。拜佛的時候把一切妄想放下,對著佛像如同佛在面前,恭恭敬敬的禮拜,拜上一百拜、兩百拜、三百拜,拜佛的時候默念。拜佛不要出聲,出聲傷身體、傷氣。默念,佛力加持,真正求懺悔,曉得自己業障很重,這時候跟諸佛菩薩很容易感應道交。

  還有一種可能障礙你的,你的冤親債主,看你用功修行念佛,他就來障礙你,讓你起昏沉,讓你起雜念,他們在旁邊給你作惡緣。我們這樣做,誠心誠意的拜佛求懺悔,也很容易跟冤親債主感應。我們希望跟冤親債主一同修行,一起念佛,將來同生極樂國,這是化解冤親債主一個好方法,可以這樣做。慢慢的,最重要的還是對世緣冷淡,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要看得淡,不能太執著,我們不能一下放下,慢慢的淡化,這是好事情。淡化,諸位要明瞭,就是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是做不到的,我們只在分別執著上下功夫,我們取西方極樂世界就真有把握。放下起心動念到極樂世界才辦,現在先放下分別執著,我們把它分成兩個階段來完成。這是一條捷徑,是一條快速的通道,穩當、簡單、容易,要把這樁事情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真正堅實的基礎,這些年來我們常常講的三個根,儒釋道的三個根,為什麼?根本戒。你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才能住如來家,沒有定慧怎麼行?根本戒就是淨業三福裡面告訴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孝親尊師,我們把它落實在《弟子規》,真幹;慈心不殺,我們落實在《太上感應篇》;有這個基礎,十善就沒有問題,三皈、五戒、十善就可以做到。真做到了,也算是真佛弟子,雖然沒見性,你的方向道路沒有錯,是向著真佛成佛之道這條路走上去,沒有偏差、沒錯誤。這也是住佛智慧力,我們這個想法、看法、做法,跟諸菩薩修行成佛是一條路。

  下面我們繼續看下去,都還是講定,「一定體而能淨欲遍周力者」,這下面是解釋前面的五種力。我們看長者的開示,「為以此無作定體,而能淨諸欲妄,身心同於虛空無表裡,遍周虛空法界故」。長者在此地跟我們講得就很清楚,我們在前面學習也是這個意思。這個定,無作定體這是大定,無作是真定,是自性本定。在前面長者也曾經跟我們說過,六道裡面四禪八定是有為有作,六道之外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於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的定也是有為有作,所以他出不了十法界,出不了十法界都叫凡夫不是聖人。我們在方便說,四聖法界稱為小聖,不是大聖,小聖,對我們來講他是聖人,可是他對實報土的人來講,他是凡夫。凡聖那個分界線是在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是凡夫,十法界外面是聖人,是實報莊嚴土。凡夫在大乘法裡面分為內凡、外凡,六道是內凡,六道之外,聲聞、緣覺、菩薩、佛是外凡,六道之外的凡夫。為什麼?他用妄心,他沒用真心。只要用阿賴耶,你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以為是你的心,那就是凡夫。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轉八識成四智是聖人,你一轉就是法慧以上的地位,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真正叫聖人,《華嚴經》上稱為法身菩薩,天台大師稱之為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說那是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因為他用阿賴耶,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相似佛就是他雖然用的妄心,他真聽話,他依教奉行,佛在經裡面所給他講的這些理論,他全部接受,佛講那些教誨他統統做到,是妄心,他做到了,所以他相似,你看他很像佛,他不是真的,心沒轉過來;妄心一轉成為真心,那就真佛,那就不是假佛。

  所以無作定體,他才真的能夠淨諸欲妄,欲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妄裡面包含多了,自私自利是妄,名聞利養是妄,貪瞋痴慢是妄,連妄想分別執著全是妄。這兩個字就是煩惱、習氣、染污,要無作定體才真的把它完全轉變,轉煩惱為菩提,轉業報身為諸佛如來金剛不壞身,只要見性就全轉。所以這個身,身心同於虛空沒有表裡,遍周虛空法界故,這句話就是《還源觀》裡面講的三種周遍,身心都是這樣周遍法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它是性德。自性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我們今天迷了,以為有時間,以為有空間,迷的時候有。時間、空間不是真的,時間、空間、所有的萬事萬物,當然也不是真的。像我們現在看電視屏幕,好像是有空間,也好像有時間,實際上呢?實際上屏幕是個平面,它不是立體的。可是畫面在裡面的時候,好像是立體的,我們看到有近有遠,你看近的畫面大,遠的畫面就小,其實沒有大小,這是一種幻覺,不是真相;真相沒大小,真相沒有遠近,沒有遠近是沒有距離。所以世尊在《楞嚴經》上講,所有現象的發生,他說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所以還是當處,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沒有過去、未來,就是當下一念,那叫真相。每一個念頭接著那叫幻相,說真相也不對,為什麼?它不存在,你說它一念,一念已經過去,《金剛經》上講三心不可得。

  但是你要曉得,心是能現能變,三心不可得,就是所現所變的統統不可得。你要是從這裡悟出這個道理來,你就自在,你就真肯放下,你就能契入佛的境界,佛知佛見。所以它沒有表裡,沒有表裡就沒有內外。《還源觀》裡面講沒有內外,它講什麼?它講一塵,一粒微塵,一粒微塵裡面沒有表裡。說大,大而無外,沒邊際;說小,小而無內,這很不容易懂。所以我常常講這是《華嚴》的哲學,大而無外是宏觀世界,講宇宙,宏觀宇宙;小而無內這是講量子力學,現在科學向這兩個極端去發展。而佛法發展到圓滿,大小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沒有大小、沒有表裡。無表裡是真的,沒有表裡,大小不二,距離空間是遠近不二,從時間上來講是去來不二,過去跟未來不二,這是真的。現在科學還沒有講到這一點,佛法超前了,裡面有確實高深的哲學、高深的科學,這是事實真相。為什麼?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這一體當中,小從一微塵、一毛孔或者是一毛端展現出來。大呢?大就是虛空法界,真的是一不是二。

  這個事實真相明白,關係搞清楚,《華嚴》的倫理,倫理就是講關係。從我們自身來講,我們這個身體,眼耳鼻舌身不同的器官,它是什麼關係?這是外表,裡面五臟六腑,是什麼關係?五臟六腑跟眼耳鼻舌身有什麼關係?一體,一個生命共同體,這是小宇宙。擴大呢?擴大是虛空法界,大宇宙。大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跟我們什麼關係?像這種十法界在華藏世界裡面數不清,我們只可以用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來說。無盡的諸佛剎土,每一個諸佛剎土裡面都有十法界,它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從微觀世界裡面講,每一個微塵、每一個毛端裡面,有虛空法界、有諸佛剎土,微觀世界裡面的諸佛剎土也有六道輪迴,那個六道裡面每一個眾生還各個都有毛端,毛端裡頭又有十法界,重重無盡。這是什麼?這是自性,自性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微觀世界裡面有世界,那個世界跟外面世界一樣大,微塵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一一微塵皆如是,一一毛端皆如是。很可惜這科學家沒有讀到《華嚴經》,要讀到《華嚴經》,他會大開眼界,他們從來沒想過這個事情,佛把這事實真相完全展現出來。明白這個道理之後,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依正莊嚴跟自己是一體,所以菩提心現前,真心現前。

  這個真心現前,大慈大悲,悲是救苦,看到一切眾生苦,是自己苦。慈是與樂,也就是幫助遍法界虛空界裡面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自己本分的事情。像父母對待兒女一樣,是他本分事情,他應該做的事情,沒有任何條件,這才叫大慈大悲。有條件那個慈悲就不能叫大,大是沒條件。所以佛法講慈悲,講四種緣。我們凡夫沒有大慈大悲,有沒有慈悲?有,什麼慈悲?「愛緣慈悲」,你愛他就對他很好,就很慈悲,不愛他就沒有慈悲,這是凡夫。凡夫裡面有大心凡夫,那個心量大的,跟自己沒有關係的,他也能照顧,佛說這種人叫「眾生緣慈悲」,他真正能做到像《弟子規》上所說的「凡是人,皆須愛」,他這個心量就大,叫大心凡夫。我們世間人稱這種人叫聖人、賢人,他心量比一般人大,他能夠愛人類。不是人類他就不愛,畜生還吃牠,這哪裡會愛牠?他只有眾生緣慈悲。菩薩比他高一等,菩薩是「法緣慈悲」,都是有條件的。菩薩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沒有證得,聽佛說的,相信,所以心量也像佛一樣,一切眾生他統統都有慈悲心。到菩薩修行證果,明心見性,那叫大慈大悲,為什麼?沒有任何條件。這是什麼?我們自己的慈悲心不斷向上提升,提升跟諸佛如來一樣周遍法界,愛心遍法界,善意也遍法界。這是什麼?真人,明心見性,真佛就是真人。不但是對一切有情眾生慈悲,對樹木花草也慈悲,對山河大地也慈悲,對虛空法界沒有一樣不慈悲,為什麼?全是自性,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這是佛陀教育的究竟圓滿。

  所以,佛教實實在在說它是教育。我學佛就是發現這樁事情,那個時候我二十六歲,接受方東美先生的指導,重新認識佛法,它不是宗教,它是九法界裡面至善圓滿的教育,我是這樣看它,我也是這樣學習,它是教育。所以我這一生學佛學得很辛苦,苦在哪裡?苦在跟宗教脫節,宗教不能包容我。所以我一生沒有廟,廟裡頭客客氣氣的話,你在裡頭住個兩天作客,接待你一下,長住不可能,為什麼?他們是宗教。我搞的是教育,所以一生流浪,過的日子過得非常辛苦。還有一點點安慰,所以還能支持著那是什麼?釋迦牟尼佛一生沒廟,他一生也是在外面流浪。我這個流浪比他還好一點,為什麼?沒地方住,天天住的都還不錯。他每天住樹林、樹下,我每天還都有房子住,房子不是我的,借住的,還不錯,還有人肯照顧我,借住。物質生活還不缺乏,真的一無所有。所以想想的時候,想到釋迦牟尼佛,自己就很安慰,佛在三千年前把這個樣子做出來。

  章嘉大師早年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我已經學了五十八年,在形式上很相似,在實質上他老人家開悟,我還沒開悟。他老人家講的東西,留下來一些經典,我能看得懂,我懂得他所講的。而章嘉大師在五十八年前,我第一次見他面,他就教我「看破、放下」,那個時候年輕剛剛接觸,對佛法從來沒有聽說過,聽這兩句話似懂非懂,好像懂,實際上沒聽懂。可是我們有一個好處,孝順父母、尊師重道,所以對老師的教誨是認真去做。頭一天見面,他教我是「看得破,放得下」,你才能入佛門,講了六個字。那一天我離開他老人家,他送我到門口,他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我今天給你講了六個字,你好好去做六年。」我真聽話真做了六年,學什麼?學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習氣重,這一放下,遇到境界它又起來,跟這個習氣境界就做拉鋸戰,它拉我的時候我又再退回來,就是這樣幹法。可是六年之後,真的對於此地講的欲妄,妄想的妄,欲妄是淡了很多,淡薄了很多,應了佛經裡面的兩句話,「煩惱輕,智慧長」。我遇到李炳南老居士,本來是想到台中去聽他老人家講經,他就勸我學講經,我這講經是他鼓勵我的,他把我送上了講台。非常好,為什麼?因為講經天天要準備,妄念就少,精神就集中。所以這麼多年來,走過世界許多國家地區,沒有染上惡習,靠什麼?就靠講經。天天講給別人聽,當然自己是最得受用的,也就是天天講給自己聽。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自他不二!

  我是一個中下根性的人,不是上根利智,這麼長的時間薰習,逐漸逐漸的契入境界;如果不是長時間的薰習,會墮落。可是對外面的緣要懂得拒絕,外面緣最強、最厲害的,實在講在佛法講那是魔,現在這社會上最大的魔、力量最強大的是什麼?電視。你每天看電視就是面對著魔,你會不會受它干擾?這個很可怕。所以我至少有五十年的樣子,沒看電視,電視從有彩色,我就沒有看,我以前看,初學佛的時候黑白電視。從有彩色之後,我們就跟電視絕緣。不看報紙,報紙、雜誌、廣播,這些統統都遠離,你的心才會定下來。你天天不離開這些,你受它們的干擾,受它們的薰習,這麻煩大!你怎麼能定下來?你怎麼能在經典裡,字裡行間看出它的味道?這是李老師以前告訴我的,看經、聽教,聽教是聽別人講經,一定要能看出、要能聽出弦外之音,你才真的會有受用。也就是祖師大德們所謂的,經典字字句句裡頭有無量義。所以你真正契入之後法喜充滿,你才真正肯定祖師大德說的一句話,「世味哪有法味濃」!世間是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些東西味道比不上法味。佛經你真聽懂,真看懂,你自然會把那些東西淘汰掉,為什麼?不能比。這裡面有喜悅,能夠把你自性裡面那個歡喜引發出來,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

  世間聖賢的典籍也有法味,所以孔子在《論語》,你看第一句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喜樂從哪裡來的?喜樂是從學習裡頭來的。學聖人之道會有喜樂,就是喜悅,它不受外頭刺激,它從內心裡頭生出來的。所以古人講「孔顏之樂」,孔子、顏回,他們確實對於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非常淡薄。孔子周遊列國,目的是想當時的諸侯能夠用他,給他一官半職,他來施展他的抱負。他不是為自己,用現在的話,他是為人民服務,真為人民服務,想有這麼一個機會,為眾生不是為自己。諸侯不敢用他,這年歲也大了,回到老家,回老家那一年孔子六十八歲,那是花甲老人。他七十三歲過世的,所以他回家去教學,七十三歲走了,就教了五年。孔老夫子在世作夢也沒有想到,他會成為後人尊他為萬世師表,他作夢都沒想到。那是什麼?他有真實的德行,他用真心,他不是妄心。這個真心,要是天台大師說的,相似的真心,不是純真,純真的他超越十法界,他是相似的。所以他的境界是四聖法界的境界,他不是實報莊嚴土。所以真正的喜樂是從學習裡頭得來的,這個味道嘗到了,法味,你就絕對不會捨棄經典,經典比每天吃飯還重要。吃飯不重要,睡覺不重要,讀經重要,喜樂重要,人要生活在歡喜裡面,這真有樂趣,這就價值觀不一樣。

  再看底下第二,「定能顯智慧同佛力者」,這前面講的第二個,「為無作用定」,前面是講無作定體就是自性,無作用定就是自性起用,自性起用「能現無作用自然慧故。為一切眾生皆具足如來自然智慧,為迷境情起緣五欲心障故,以修無作定為方便,佛智自然智便現故」。這說得好,自性起用它就能現無作用自然慧,這是什麼?前面講的是定體,定體在大乘教裡面也說它作根本智,《般若經》裡面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般若無知是定體,前面講的體,無所不知是講從體起用,從體起用是無所不知。我們佛門弟子通常家裡面現在供佛像,佛像供三尊,一佛二菩薩表這個意思,佛代表體,代表般若無知,它起作用,起作用是菩薩,菩薩起作用一定是兩個菩薩,一個菩薩自受用,一個菩薩他受用。譬如以我們淨宗供養的西方三聖,阿彌陀佛是代表自性的性體,真誠。我們用《無量壽經》的經題來說,阿彌陀佛代表真誠,大勢至菩薩代表清淨平等覺,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大勢至菩薩是自受用,觀世音菩薩是他受用,你怎麼對待自己,怎麼樣對待別人,對待自己的就是自受用,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自受用,大慈大悲是幫助別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兩個菩薩就是一個自受用、一個他受用。

  天台宗供本師釋迦牟尼佛、迦葉、阿難,佛的兩大弟子。釋迦牟尼佛代表性體,真誠;迦葉代表自受用,清淨平等覺;阿難代表他受用,大慈大悲,傳法利益眾生,結集經藏,傳法度眾生。華嚴宗供華嚴三聖,我們這個背後背景是華嚴三聖,毘盧遮那是自性的本體,代表真誠,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實踐,福慧雙修,文殊代表慧,普賢代表福,慧是自利,福是利他。自利的是真實智慧,幫助眾生是真實的福報,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是我們供養佛菩薩形像表法的意思,你要懂,它時時刻刻在提醒你,你要用真誠心,你要修你自己的清淨平等覺,你要以大慈大悲,無條件的愛心去愛護別人。愛心的落實在生活當中決定是謙虛,謙虛是第一德。釋迦牟尼佛在世,你看看經典所記載的,他對哪一個人不尊敬!孔子在世,對貧賤人、對小孩都非常恭敬,都不失禮。謙卑是學人,學做人、學作佛的基礎,第一德從這裡開始。能夠謙卑這才能夠尊重別人,從這裡做起,能尊重別人才真正能夠關愛別人、關懷別人、照顧別人,才能全心全力捨己為人,幫助別人。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看到老鷹找不到東西吃,餓得很可憐,自己把身上肉割一塊餵老鷹;看到老虎也餓得很可憐,捨身餵老虎。一般人做不到,確確實實是捨己為人,不是損人利己,損人利己的果報在三途,捨己為人是菩薩、是佛,這種精神我們要學習。

  所以我們為幫助別人離苦得樂,幫助別人從哪裡幫?教學。古聖先賢、佛菩薩都是把教學擺在第一,一生樂此不疲。釋迦牟尼佛幹了一輩子,示現三十歲開悟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離開這個世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釋迦牟尼佛沒有建廟,釋迦牟尼佛沒有搞法會,釋迦牟尼佛也沒有所謂現在的佛事,沒有,佛經裡面講的佛事是教學,修行那是個人自己的事情。所以釋迦牟尼佛只教人破迷開悟,幫助你覺悟,至於修行是你個人的事情。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打過禪七,也沒有打過念佛七,搞這些事情是後來祖師大德搞出來的,佛當年在世沒有,為什麼?每個人學了之後都是身體力行,他都有成就。後來的人雖然學,學了不幹,所以祖師才想出辦法,我們大家一起幹,你就不能偷懶,用意在此地;現在大家雖然在一起,不是真幹,湊熱鬧,假幹。所以從前大家是依眾靠眾,真有很多人成就,現在真成就的人愈來愈少,世道一代不如一代,我們要了解這個狀況。所以走佛的這個路子,還是一條正路,雖然很辛苦,有代價,值得我們去做。

  這個無作用定,它能現無作用自然慧,智慧不必去求,心清淨了自然就生智慧,智慧開了什麼都通達。為什麼?底下這一句講得太好!「為一切眾生皆具足如來自然智慧」,這是佛在《華嚴經》上說的,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全包括,一樣都不缺。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它不是求來的,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不但具足智慧,具足德能,萬德萬能,沒有一點欠缺,德行、技能;第三個講相好,相好我們今天講福報,相好頭一個是身相,經上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世間看相算命講的貴相,他一樣都不缺,三十二種貴相他統統具足,這相好,一切眾生各個都有。現在為什麼沒有?這是「為迷境情起」,這個境是境界,我們今天講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自然環境,對於這些環境真相不了解,這些環境全是虛幻的。《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要是不迷,你就生智慧不會生情,這情起來的時候,情是感情,情是什麼?我們講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它起這個東西,這些東西障礙了,這就是業障,你起這個東西就造業。怎麼造業?你貪五欲六塵,你在這裡面起了貪瞋痴慢,它就變成障礙,把你的自然智慧障礙住了。智慧障礙了,智慧變成煩惱,煩惱無量無邊,原來是無量無邊的智慧,一迷境情起就把它變成煩惱,德能呢?德能變成造業。相好呢?相好變成六道輪迴,變質了。

  如果我們一覺悟,破迷開悟,給諸位說,煩惱又恢復成智慧,業障又恢復成功德,六道輪迴又恢復成實報莊嚴土,念頭一轉就行!所以起心動念那個力量不可思議。現在我們這個念頭都錯了,我們想錯、看錯、說錯、做錯,所以身體一身的毛病,病態出來了,居住的環境,什麼天災人禍也都出來了,就這麼來的。如果一念回頭正知正見,你身體健康,什麼毛病不需要治療,不需要吃藥,它自己就好了,居住的環境什麼災難都沒有,都化解,為什麼?佛在經上講「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這個道理。境界頭一個是自身,身體是最近的一個境界,念頭一轉的時候身體就好了。真的就像《黃帝內經》上所說的一百歲,你的健康狀況跟年輕人一樣,它不衰。現在我們學了佛,不但知道身體是隨著自己念頭轉變,山河大地、虛空法界都隨著我們念頭在變。佛法裡面所說的,確實我們很不容易依教奉行,可是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念佛。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都在其中,你老老實實、誠誠懇懇念這句佛號。平常在生活當中想到斷惡修善,標準就是十善,或者用中國的八德,可是孝順父母一定要擺在前面,世間聖人、出世間的佛菩薩,沒有一個不孝順父母。所以淨業三福頭一句就是「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父母的恩跟老師的恩是同樣的。我們的身體得自於父母,我們的智慧得自於老師,老師是我們的法身父母,法身慧命的父母,要知道報恩!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是真報恩者。我們對佛菩薩的話深信不疑,知道境隨心轉。

  「以修無作定為方便」,最適合的方法,「佛智自然智便現故」,智慧不需要學的,自自然然就現前。首先是什麼?你的清淨心現前,你的平等心現前,清淨心現前你不染污,平等心現前你沒有高下,用平等心處事待人接物。平等心起用,剛才講,決定是謙卑而不是傲慢,決定是尊重別人,決定會做出犧牲奉獻、捨己為人。這是佛陀的教育,這是世出世間究竟圓滿的教育,可惜很多人不知道,還產生嚴重的誤會。這個我們能理解,我沒有認識方東美先生之前,我也認為它是迷信,我不肯接觸它。方老師跟我講清楚、講明白,我才恍然大悟,這是世間沒有能夠相比的好教育。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55:23)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7日09:55:2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013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