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2065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六五卷)  2009/11/17  台灣高雄  檔名:12-017-206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本分」,看末後李長者的《合論》。我們今天從「如此十住位中,以方便三昧」,從這裡看起,我們把文念一遍:

  「如此十住位中,以方便三昧無沉掉心,能現自體無生滅智慧故,是故一切修道者,初以聞解信入,次以無思契同,依本無作用之本智慧故,故須入三昧,以淨攀緣染習力故,無作真智方明現故,以是義故,須入三昧。」長者為我們說明為什麼要入三昧,這個地方他講得很清楚,非常值得我們初學人做參考。十住菩薩,這也都是示現,無非是教導初學,菩薩為十法界的眾生做一個修學證果的好榜樣。「以方便三昧」,前面跟諸位講過,方便是隨緣,三昧是不變,三昧就是禪定。當然,像我們一般人最常犯的毛病,一種是昏沉,一種是掉舉,昏沉是精神提不上來,掉舉是心裡面妄念太多,控制不住。在什麼時候發現?你想靜下來的時候就發現了,你沒有想靜下來,自己沒有辦法覺察到。所以有很多同學,我們修念佛法門,在念佛堂止靜的時候,他就發現了。他念佛的時候沒發現,繞佛的時候也沒發現,拜佛的時候也沒發現,一叫你坐下來止靜,就發現了。一種發現,昏沉發現了,他睡著了,坐在那裡睡著了,打瞌睡,甚至打呼,這是我們常常看到的事情。另外一種,他坐不住,心裡頭七上八下,妄念特別多。我遇到一些同學,他說:我不念佛的時候沒有妄念,一念佛的時候,妄念怎麼念得那麼多出來。我說:妄念不是你念出來的,絕對不會念出妄念出來,而是平常妄念多,你沒有覺察,現在讓你定下來,你就發現了,原來妄念這麼多。這兩種方法,過去祖師大德們常常教導我們,妄念太多的時候你要定下來,不要怕,慢慢功夫上軌道的時候,妄念自然就少了,所以這是勘驗念佛功夫。昏沉也不要怕,昏沉最好是用經行,就是繞佛,你一面走著,不容易打瞌睡,另外一種是拜佛。拜佛的時候心裡念佛,不要出聲,因為拜佛的時候出聲傷氣;還有一個就是睡覺的時候念佛不要出聲,那也傷身體,心裡面默念就可以。這是對付昏沉、掉舉的方法,一般用得很多,很有效。

  方便三昧是不容易,這是真有功夫的人,能夠做到隨緣不變。我們一定要學,雖然學得不像也要學,你不學你不會有進步,一定要學。學什麼?學分別執著淡薄、輕一點。一向對一切事分別執著很嚴重,這不好,這個造的業深,如果我們很淡薄,那還是在造業,造業就輕。這裡頭輕重差別很大,重的是罪,輕的是過,過比罪差別很多,所以一定要學著淡薄。佛法沒有別的,終極的目標可以說自始至終就是放下,所以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對於事實真相明白,明白什麼?明白相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叫你真的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真的把這個搞明白,這叫看破。既然是虛妄的,既然是夢幻泡影,你執著它做什麼?你分別它為什麼?不值得執著,不值得分別,分別執著的心自然就淡了。特別在哪裡?特別在我們現在講的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控制、佔有是嚴重的執著。這種心強烈,佛門裡一般稱為輪迴心,你沒有辦法出離輪迴,你要想出離輪迴,這個心要淡薄。這種心沒有了,對於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沒有了,佔有的念頭沒有了,你就很容易超越六道輪迴;換句話說,你距離小乘須陀洹、大乘十信菩薩就不遠,你一步一步的接近了。一證得初信位的菩薩你就是聖人,確實你超凡入聖了,雖然你還沒有出離六道,你絕不墮三惡道;如果你是念佛法門,那你肯定超越十法界,這個功夫決定得生淨土。所以,遇到淨宗是無比的殊勝、無比的緣分,古人說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緣分,你遇到了,你要能夠抓住,你這一生就成佛;如果你一生還是把它放棄掉,那叫真可惜!百千萬劫難遭遇,你這一下碰上,機會錯過了,再搞百千萬劫,你說麻不麻煩!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覺心。

  方便三昧才能現自體無生滅智慧,我在前面跟諸位講隨緣四種,不變隨緣是佛,隨緣不變是菩薩,菩薩能真正做到隨緣不動。隨緣,可以隨緣,心裡面怎麼樣?乾乾淨淨,如如不動,這就是功夫。他心不動,自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就現前,為什麼?他沒障礙了。自體就是自性,自性無生滅的智慧,你看六祖惠能見性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就是本來具足的智慧德相,它就現前。「是故一切修道者」,真正幹的,這不是名字修道,真修道的人,「初以聞解信入」。聞法重要,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這個世間,為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如果沒有人說,你怎麼會聽到?你怎麼會知道?所以佛對一切眾生的功德就是教學,身教,身行言教,讓這些大眾,有緣的人見到、聽到,他能夠理解,信心才生出來。他要不理解的話,哪來的信心?以後真正入了佛門,你理解得愈深,你的信心愈堅固,理解得愈廣,你的信心也愈大,那個信心隨著你理解的深度不斷向上提升,道理在此地。信解到一定的程度,他行動就出現,有沒有人勸他?沒有,不需要人勸,他到那個層次的時候,他自己就發動了。他真幹,他就學佛、就學菩薩,學得很像也能感動很多人。

  現在我們這個時代,比起上一代,上一代是五十年前,佛法衰了,衰很多。什麼原因?表演的人少了,講經的人少了;換句話說,真正學佛的人你沒看到,沒地方去看,你也沒法子去聽,你的信解不能現前,佛法才衰。我們自己發心求受三皈五戒,好事情,這是發心要做一個真的佛弟子。受了三皈五戒,有沒有做到?如果真做到,你的功德就好大,你在這裡續佛慧命,你在這個地方弘法利生。你能夠做出來,把十善、三皈五戒做出來,變成你自己的日常生活,變成你自己的思想行為,每個人接觸你,看到這是佛門弟子,與現在社會大眾有顯著的不相同。現在這個社會,一般人他不是修十善業,他是修十惡業;他不是修三皈,三皈是覺正淨,他修迷邪染,迷邪染一天比一天嚴重,他搞這個。這是我們曉得的,我們應該要怎麼做?我也常常提醒同學,我知道這個社會染污的力量太強,誰能抵擋?菩薩在這個時代也得戰戰兢兢,一不小心就退轉,就隨流合污,唯一的辦法就是不離開佛菩薩。佛菩薩在哪裡?佛菩薩在經典裡。

  這是早年,五十多年前方老師告訴我的,他勸我學佛,告訴我,佛在經典裡面。不離開經典就是不離開佛法,我們的信解會隨著時間成長,成長到一定的程度,下面就是「次以無思契同」,契是契入,同是跟佛相同,同佛智慧、同佛見解。要怎麼相同?無思就同。中國的文字好,是智慧的符號,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在這裡看到。你看「思」,你看那個樣子,心裡有了分別,田是一格一格的,那一格一格叫分別,分別就是思,不分別就同,就契入。你看我們中國字的「想」,思想,想是什麼?想是相,心裡有了相,有了相就著了相,那是執著。執著就是想,分別就是思,你看看這兩個字,如果你把田拿掉、相拿掉,真心現前,那就跟佛沒有兩樣。我們常講思想,思想不是好事情,在佛法裡講分別執著,這叫思想。去掉分別執著,真心現前,你看,「無思契同」。他這裡沒有講無想,為什麼?想去掉還有思,分別比執著細,他說個無思,想就包括在裡頭,就把執著包括了。不分別,哪裡有執著?沒有執著的人有分別,沒有分別的人決定沒有執著。這契同,同就是一體,這是菩薩為我們示現的,教導我們怎麼入門。這真入了門,入了門怎麼樣?跟佛知佛見有一點相似的同,還不是真同,真同怎麼樣?無思還不夠,要不起心不動念,得破無明。思沒有了,他還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不起心不動念那就真的寂滅就現前。寂滅,印度話叫般涅槃,大般涅槃現前,也就是自性,就是真心圓滿的現前。無思契同好!這八個字,「聞解信入,無思契同」,教導我們怎麼樣學佛才能夠入佛知見、入佛的境界。

  「依本無作用之本智慧故」,我們自性本有的智慧,在佛法的名詞叫根本智,這是真智慧。根本智沒作用,實在講根本智就是禪定,我們在佛門裡面常常聽講定生慧,定能生智慧。所以清淨心,不分別、不執著那個心,它就生智慧,這個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不是外頭來的。為什麼我們現在智慧沒有了?很簡單,就是因為你有分別、你有執著,分別執著把智慧障礙住了。智慧不生不滅,不是真的沒有,是被這兩樣東西障礙了。障礙之後,智慧還是生,不過變質了,有東西障礙,它變質,變成什麼?變成煩惱,我們的煩惱太多太多了。煩惱就是智慧,你心裡有分別有執著,它就變成煩惱;你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煩惱就變成智慧。煩惱沒有了,智慧現前,煩惱輕、智慧長,就這麼回事情。我們要想佛智慧現前,如同諸佛如來,如同諸佛的知見現前,這裡提供我們這個方法,只有放下分別執著。放下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就是禪定、就是三昧。「故須入三昧」,三昧就是根本智,三昧能生智慧。佛在《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般若無知,它不起作用,後頭又說一句話「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它不起作用的時候,它是定,它是三昧,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怎麼起作用?一定是有感,眾生有感他就有應,這一應就起作用。應,頭一個是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你要曉得,自己本身叫法身,法身沒有形相,能現一切相。不但現我們人相,他能現花草樹木相、能現山河大地相、能現自然現象,他統統能現,應以什麼相讓對方開悟,他就用什麼相。應一定跟感相應,所以在這個時候他知道眾生的根性,一現這個相,有感的這個人他一接觸就豁然大悟。

  我們在過去修行證果那些大德當中看到過,有人聽聞佛法開悟的;有人不是聽聞佛法,參禪打坐開悟的;還有人也不是參禪打坐,也不是聽經說法,看到花開花落開悟的,那是花草樹木;看到下雨天雨打芭蕉那個聲音開悟的;有人看到閃電開悟的,不定,不定什麼機緣。他以前也聽過、也看過,為什麼不開悟?為什麼在這一剎那當中開悟?那一剎那當中有佛力加持,他的緣成熟,就跟法慧菩薩一樣他成熟了,所以在那一剎那時間,那種加持加持他,豁然大悟。我們常常遇到這些事情,我們看到古人開悟,我們不開悟。惠能大師聽五祖講經,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我們《金剛經》念了幾百遍也不開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天天念,念一萬遍也不開悟。什麼原因?我們要曉得,我們沒有三昧,沒有三昧就是我們沒放下,放下,三昧才現前。能大師比我們不一樣的地方,他放下了,他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所以聽到這句就悟入了。關鍵你看看清淨心多重要,三昧也就是清淨心,也就是平等心,得到佛力一加持,在這裡面產生覺心,覺就是豁然開悟。

  定從哪裡學?定從隨緣當中學。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壇經》前面一大段,也是最長的一段,敘說能大師一生的事蹟。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一天經都沒聽過,沒有遇到佛法之前是樵夫,砍柴賣柴的樵夫。現在這個行業沒有了,抗戰期間還有這個行業,這是苦力,生活非常清苦。到黃梅去參訪五祖,五祖知道他是個樵夫,就讓他到廚房去做義工,每天舂米破柴,還是幹他的本行,八個月。這叫隨緣。每天舂米破柴,他個子小,身體不重,所以他找了兩塊大石頭綁在腰裡面,舂米的時候就有了分量。那兩塊石頭現在還在南華寺,當年六祖綁在身上的兩塊石頭。所以,什麼事可以照幹,那叫隨緣,心裡怎麼樣?心裡什麼念頭都沒有,永遠保持自己心地的清淨、平等,《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他就保持這個。等待機緣成熟,諸佛菩薩肯定加持,加持的時候你自己也不知道,但是開悟了。開悟之後你明白了,你會非常感恩,感激佛菩薩加持,知恩當然就報恩,報恩就是弘法利生,續佛慧命。幾千年來世世代代,佛法就是這樣承傳下來,再大的磨難,佛法也不會被消滅,原因在哪裡?真有人幹。如果沒有人,佛法就在這個世間滅絕了。所以真正發心學習的人就是諸佛如來的傳人,這個人功德大。而這些人裡面,很多我們知道,佛門講的再來人。實在再來,哪個不是再來?我們從哪一道來的不曉得,每個人都是再來人。他是從佛道裡頭再來的,至少是從聲聞緣覺裡頭再來的,所以他生來就有一點定力,就不容易被外面環境染污,我們從這些地方看。當然,在外表的緣,他父母對他的教育那是緣,因是自己過去生中的善根,他才能不會被污染。

  「故須入三昧」,底下這一句說得好,「以淨攀緣染習力故」,淨是淨化,三昧是清淨心,清淨心淨化,淨化什麼?淨化攀緣染習力。我們今天天天都在攀緣染習力,都在這裡頭,我們沒有法子淨化;如果我們有辦法淨化,我們學佛的功夫就得力。你看它這有個淨字,這個淨字是關鍵的字眼,我們今天是它的相反,我們是染,我們的心染污,也就是常常受環境的感染。合自己意思的環境就生貪愛心,貪戀,不合自己意思的環境就怨恨,這是隨著環境在轉,隨緣隨變,這個麻煩就大了,為什麼?造的業愈造愈深,愈墮落愈嚴重,在搞這個。我們要想救自己,要想不墮惡道、不受地獄苦,惡道跟地獄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不能說它沒有,等到哪一天你發現它有,你後悔莫及。什麼時候?古人所謂是惡貫滿盈,你壽命到了,閻王小鬼找你的時候,你就後悔莫及,你那時候知道這事情是真有,後悔莫及。聰明人、老實人要相信古人言語,尤其是佛菩薩、聖賢,他們不欺騙人,他們不會說假話。所以《金剛經》上說,如來是五語者,如來說話是五種語。第一個是真語,他所說的都是真的,沒有一個字是假話。如語,如是什麼?他說的跟事實真相完全一樣,他不會加一點,也不會少一點,這叫如語。不妄語,不欺騙你,你能不相信嗎?你要不相信,他沒有吃虧,是你吃虧,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一定要相信,你相信,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認真努力去學習,常常要想到淨化。實在講,佛菩薩真的也告訴我們一服淨化劑,那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淨化劑。心裡在浮動的時候,提起這句佛號,你就恢復正常。順境常常提起這句佛號,貪心就不起來;逆境提起這句佛號,怨恨就擺平了,恢復到清淨平等。保持著清淨平等,那就叫三昧,保持的時間久了就生智慧,就是你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透出來了,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你有這個能力把攀緣染習淨化,「無作真智方明現故」,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個時候漸漸就現前。「以是義故,須入三昧」,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必須要入三昧。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說用功夫,會用功夫的人他懂得這個道理,他在隨緣裡面保持著不變。無論在什麼環境,大風大浪裡面保持著冷靜,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你就有能力控制環境;你不被環境所轉,你就能夠轉變環境。《楞嚴經》上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有能力轉外面境界,那你跟如來沒有兩樣。中國古人有一句諺語說,「靜裡乾坤大」,就是心地清淨,形容清淨心,那裡頭天地大。在中國過去,儒釋道三家都重視三昧、重視禪定、重視清淨心,這三個名詞是一樁事情,清淨心就是三昧,三昧就是禪定,一而三,三而一。

  下面,大師在此地為我們解釋什麼叫三昧。「三者云正」,三這個字意思是正的意思,「昧者云定」,因為三昧是梵語音譯過來的,昧這個音意思是定,合起來就叫正定,「總言正定」,不是邪定,它是正定。什麼叫正定?完全符合自然規律,這叫正定。如果我們用意念控制,也能得定,那不叫正定,你是意念在控制的,你那個意念要消失的時候,定就沒有了,就失掉,所以那不叫正定。完全合乎自然,自然是什麼?自然是放下。真的放下,這叫正定,沒有昏沉、掉舉,沒有這個現象,精神飽滿,那你才能辦事。「無思所緣境也」,緣就是攀緣,境是境界,境界裡面有順境、有逆境,他統統都可以緣,他能緣境界,緣境界他沒有思,他用清淨心來緣。佛菩薩不但是清淨心,我們現在知道,菩提心裡面講的,真誠心來緣、清淨心來緣、平等心來緣、正覺心來緣、大慈悲心來緣,這叫做正定。正定不是每天盤腿面壁,盤腿面壁強迫你定下來,樣子好像是坐在那裡沒動,裡面還胡思亂想,那個得定叫邪定,那不是正定。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善知識,他是修禪定的,他在哪裡修?他在市廛裡面修。古時候叫市廛,現在叫什麼?現在叫百貨公司,最熱鬧的地方,他在那裡去逛市場。你看每天在美國mall裡面去逛,這裡也看看,那裡也看看,他在那裡定慧雙修。看得很清楚那是慧,如如不動那是定,他沒有起心動念,樣樣清楚,沒有一樣不清楚,所以它起作用。這是講「無思所緣境」。

  「亦無攝持伏滅心也」,這句說得更具體,他沒有執著,他沒有分別,他沒有佔有,他沒有降伏其心,不是對別人,對自己!對自己尚且沒有,對別人當然更沒有。你看《金剛經》上須菩提還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怎樣降伏我的妄心?心裡妄想太多,用什麼方法來降伏?不需要,你要用個方法降伏,那個方法還是妄心。妄心能把妄心止住嗎?不能。只有知道它是妄的,知道它妄,不理它就沒事了,它不礙事;知道它是妄,還想把它去掉,妄上再加妄,這就錯了。你想想看,我們在《華嚴經》裡看到的,明心見性的菩薩,也就是起心動念放下了,不再起心動念,他還有起心動念的習氣。習氣怎麼辦?習氣要把它斷掉。有這個斷習氣的念頭,你看看是不是又起了分別、又起了執著?這完了,往下墜落了,那就大錯特錯。怎麼辦?不理它就沒事,那個習氣一點不礙事。只要不理它,儘管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接引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回歸自性,自己什麼事情不要再理,時間久了習氣自然斷掉。想斷它就麻煩了,想就馬上墮落,起了分別,從佛掉到菩薩去了,又起了執著,從菩薩掉到阿羅漢去了,從阿羅漢又掉到六道輪迴來;這錯了,大錯特錯,沒有這種念頭。

  「無欣無厭」,欣是欣喜,厭是厭惡,「任性無思」,完全是自性起用,性起,自性起用。性怎麼起?性隨緣起,「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普賢菩薩這兩願,他們在修這個。一切境緣不必故意躲避,也不必去將迎,這才叫真的隨緣。隨緣裡面只有一樁事情,不為自己,幫助別人破迷開悟,就這麼一樁事情。雖然幫助別人,不著幫助別人的相,你心地才乾淨。「我今天幫助很多人,我今天講經說法度了很多人,我有很大功德」,完了,不過修一點人天小福報而已。著不得相,不能起心動念,這才是自性本定,自性起用,佛經上有個名詞叫性起。諸佛、法身菩薩到十法界、到我們六道,我們眾生有感他就來了,他應化在我們世間他是性起;我們是什麼起的?我們是業力起來的,我們過去造作的業,到這裡來受果報的。造作善業來享福的,造作惡業來受苦的,這報應,所以我們這身叫業報身。可是遇到佛法之後不一樣了,你能夠把它轉變掉,能把業報身轉成願報身,它不是隨我的業,隨我的願力。我跟佛菩薩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高明,這超越了。

  超越不能有超越的想,有超越的想,你不又變成有思有想了嗎?是真的超越了,不能做超越想,做什麼想?平等想、清淨想,這正確的,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就對了,那你的菩提路上一帆風順。對待一切眾生平等,就跟佛看眾生一樣,平等到什麼程度?平等到親人,你看看,佛在《菩薩戒經》裡面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推展到十法界,這是性德。在古時候,現在是整個社會風氣變了,古時候一個人在世間,報父母恩是第一樁大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這是古時候的中國人。一切眾生都是父母,一切眾生都是師長,夫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行是自己一個,再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這是講整個社會;在佛法講,一個是做十善的,一個是做十惡的,兩個都是老師。善人我要向他學習,不善的人他是反面教材,我看了他之後我要檢討自己,我有沒有不善,「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他也是我的老師。你看看,除自己之外,所有的人我們用什麼樣態度對他?用父母來對他、用老師來對他,這樣的人學佛,很快就能契入境界。

  我們一般人學佛,為什麼沒法子入佛境界,學得那麼辛苦?就是心態錯了。現在人講以我為主,我看這個人也不滿意,看那個人也不滿意,那怎麼行?真正比自己高明的,有德行、有才華的,嫉妒心又生起來,「他還是不如我」。所以不能入佛境界,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古大德常說,有這種人,這種人不多,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實在自古以來,成人之美的人不多,成人之惡的也不多。不過在今天的社會,好像成人之惡比成人之美的要多,這個比例要多,這就是講亂世。這個比例真的是這樣的,那這個世界混亂,這個世界決定不能夠避免衝突。現在這個衝突麻煩大了,從家庭到全世界,家庭裡面,夫妻衝突,為什麼?我們聽了最近中國有幾次企業家他們學習傳統文化的這些論壇,我聽了他們的分享報告,非常感動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才知道是怎麼回事情,才知道自己很多事情做錯了。像夫妻,這個例子很多,太太是女強人,瞧不起丈夫,天天吵架,三天一大吵,吵了三、四十年,現在學了中國傳統文化才恍然大悟,錯了!不容易,認錯,挺有勇氣,認錯了,太太向先生磕頭。先生看到這個樣子非常驚慌,怎麼太太變成這個樣子?擔當不起。你看看,夫妻衝突、父子衝突、兄弟衝突、親戚朋友衝突、鄰里鄉黨衝突,一直到種族衝突、宗教衝突、國家跟國家衝突,就麻煩大了,搞得全世界都衝突,整個世界動亂不安。從哪裡來的?貪瞋痴慢疑來的,佛在幾千年前就把病根都說出來。怎麼對治?佛講得很好,勤修戒定慧,就能息滅貪瞋痴。戒定慧裡面,這三樁事情,定是樞紐,戒是幫助你得定的,戒是講方法,幫助你得定,定能開慧,慧能解決問題。我們看到這些分享報告,佛菩薩、古聖先賢講人性本善,證明了。你看幾十年的衝突,一下接受聖賢教育,他馬上就覺悟、馬上就懺悔,就真能改過自新。這不是佛菩薩示現的嗎?做給我們看的,讓我們這些很固執的人、還沒有回頭的人看看他們,他們在表演。

  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說了好多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中國老祖宗告訴我們,人性本善,跟佛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一個意思。為什麼不善?習性造成的,習慣成自然,從小老人疏忽了,沒有好好教你,所以變成不善。如果是像中國古時候的家庭,嚴格的教育嬰孩,這個社會上沒有這些事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社會安定,國家長治久安。這在我們中國幾千年真做到了,原因是什麼?教育。今天整個世界社會動亂,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我們把教育疏忽了,東方人疏忽了聖賢教育,西方人疏忽了宗教教育,才出了這些麻煩事。現在這個世界,大家都知道,迫切需要化解衝突,需要恢復安定和平。用什麼方法來恢復?除了老祖宗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再加上宗教教育,找不到其他方法。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可是現在聖賢教育在社會上是冷門,有人知道好,不敢學,為什麼?怕學了之後將來找不到飯吃,好像這個社會不希望有這種東西,幹這個事情在社會上找不到工作。現在大家頭腦裡頭只有一個理念,競爭,聖賢教育教我們忍讓,小孩從小就學忍讓,他將來在社會上還能立足嗎?這是很大的障礙。我在年輕的時候,遇到了聖賢教育,我在台灣就一個人,沒有家,一個人的生活很簡單,我就選擇這個行業,一生不跟人競爭,「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曾經有一個節目主持人,是個很有名的主持人,在香港來訪問我,問我這麼一句話,他說「中國諺語有句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法師,你對這句話怎麼看法?」我說「這個話錯了,說錯了,怎麼說錯了?孔子、孟子不為己,天沒有誅他,地也沒有滅他;釋迦牟尼佛一生不為自己,天也沒有誅他,地也沒有滅他;我在這個時代,我也學孔子,也學釋迦牟尼佛,老天爺也沒有誅我,也沒有滅我,我不是活得很好、活得很快樂嗎?可見得這句話害了很多人。」我說你是搞媒體的,以後再不要說這個話,再不要誤導人家。真的,許多人被這句話誤導,認為非要跟人家競爭不可。人要是各個人都有競爭的心,那真是天誅地滅,這個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

  我們再看下面長者為我們的開示,我們學到「無欣無厭,任性無思」。「任理不作」,理就是自性、就是真性,不作是自性無作,「智自明矣」。作是有為的心,這就錯了,你有所作為。所以中國老子說得很好,「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為是自性。自性作不作?你看大自然,太空當中無數的星系,它都能按照自己的軌道在那裡運行,這是作。它有沒有作的念頭?沒有,它是無作而作。像在我們地球上你細細觀察,地球有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年復一年,千萬年沒變過,它有沒有作?無作,它絕對沒有起心動念,「我要這樣做,我要幫助草木生長」,它沒有這個念頭。所以老子說,教我們,我們人要法道,道法天,天法自然。我們看大自然運行、運作,它多和睦,地球上無論是動物,不同的族群,牠確實是群居的,不但動物群居,植物也群居。你看樹木花草,這一片森林只有一個樹種,一大片,那是一個族群,它並沒有意思,自然生長的。

  人也是如此,也是自然的,也不是有意的。夫婦結合,生育兒女,到第三代孫子見到,第四代重孫見到,到五代、六代的時候,這一家多少人?一、二百人。從兩個人變成一、二百人,是不是他自己有計劃這樣做的?不是,自然的。無作就對了,現在有作,麻煩來了,現在有作是什麼?叫計劃生育,這就有作,有作問題就來了。古時候無論是自己的生活、工作,沒有一樣不是順其自然,與大自然的規律、大自然的法則相應,這叫道,這叫德。違背了自然原則,災害就來了,麻煩就來了。我們現在能看得很明顯,最明顯違背自然規律的就是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裡面講求人能勝天,能改變自然。沒錯,它是改變自然了,可是自然要是晃晃身體,就吃不消了,那就大地震來了。不可以過分,過分它只彎個腰搖一搖,地球就會毀滅。所以古人他對這個重視、講求,決定不違背自然規律。

  下面說「是名方便,是名無量,以淨無量妄想故,不可以情量思度所知故,故名無量方便三昧」,這段話說得好。自體、自性本智起用,這是佛菩薩的方便、法身菩薩的方便,這種方便,確實用我們在《華嚴經》上的講法,決定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與性德完全相應,完全是自性起用。《十住經》裡面講的方便是這種方便,所以也叫做無量,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無量。《妄盡還源觀》裡面給我們舉例子說,一微塵,這是依報裡頭小得不能再小的,是物質裡頭最小的,一微塵「出生無盡」,那就是無量。它這裡面有宇宙圓滿的能量,科學家講的場能,有圓滿的信息,所以它隨緣起無量無邊的變化。我們要知道,絕對不是有意的,有意就有限量,無意無限量,不可思議!「以淨無量妄想故」,這個淨是清淨,就是清淨心融化無量的妄想,把無量的妄想變成無量的智慧。迷就是妄想,現的相是妄想,覺現的相就是智慧,覺悟的時候轉煩惱成菩提,菩提是覺悟的意思。所以煩惱不能斷,煩惱一斷,將來菩提就沒有了。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就是一個在迷的狀態之下,一個是在悟的狀態之下。然後你才曉得,自性不生不滅,煩惱不生不滅,菩提也不生不滅,只是迷悟它有轉變。迷的時候,智慧變成煩惱,悟的時候,煩惱變成智慧,轉變,沒有生滅。實在說,染淨,淨是真的,染是假的,迷的時候稱之為染,覺的時候稱之為淨。因為我們觀念當中染淨是對立的,實際上講,染淨是一如,染淨不二,這是真的。染淨到底怎麼回事?是你分別執著裡頭變現的,你要不分別不執著,哪來的染淨?不但染淨沒有,善惡也沒有,諸位想想就曉得了。所以菩薩回歸到清淨心,不但社會清淨,宇宙清淨了。

  下面說「不可以情量」,情是感情,量是衡量,人生、宇宙不能用情識去衡量它,也不能用思惟去度量它,你全錯了。為什麼?用情量、用思惟,你所知道的有限,你所知道的不圓滿,你所知道的有偏差。這就是科學跟佛學差別在此地,佛經裡頭有科學,但是佛菩薩不用情量、不用思度,科學家用情量、用思度,再加上一套儀器,他來觀察宇宙。宏觀世界講太空物理,微觀世界講量子力學,講這些東西,這個東西佛經上都講到。佛經,它不用情,它不用思,它用什麼?它用真心。為什麼真心能知道?因為所有現象是真心變現出來的,你只要把能變的真心找到,所變的不就全了解了嗎?它用的是這個辦法。真心在哪裡?妄的放下就是真的。你一定要知道,執著是妄想,分別是妄想,起心動念是妄想,只要把妄想放下,真心就現前,真的,所以這自性智慧透出來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一般菩薩讚歎如來萬德萬能,這句話不是恭維的話,是實實在在的話,真的是萬德萬能,諸佛如來真是萬德萬能。換句話說,既然佛在《華嚴經》上說了很多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就說明萬德萬能每個人都有。

  佛這個能力能現得出來,我們現不出來,要找原因在哪裡,為什麼他能現,我們不能現?為什麼他有那麼大的智慧?你看講出這些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無論哪一部經,我們現在明瞭,一生一世都講不完,字字句句都是無盡意,菩薩裡頭有個無盡意菩薩,字字句句無盡意,你怎麼能講得完?為什麼?它稱性。只要一稱性,現在我們有一點概念,我們聽說的,沒有證得。賢首國師在《妄盡還源觀》裡面講的,一微塵周遍法界,是講它的能量,周遍法界;一微塵出生無盡,這是現在科學講的信息,出生無盡;一微塵含容空有,含是包含,包含虛空,容納萬有,遍法界虛空界它都包含,一微塵裡面。一句話多少微塵?一個字多少微塵?怎麼能說得盡!我們從《還源觀》裡面得到這一點信息。我們學了這麼多年,對佛陀、對祖師所說的這些話,祖師說的這些話根據《華嚴經》說的,我們不懷疑,我們肯定。現在在我們的分上,我們非常想證得,證得,前面李長者也教我們,我們現在有信、有解,行的功夫還不到位。

  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是什麼?放下。《華嚴經》,清涼大師把全經分為四個大段:信、解、行、證,行這一段的經最少。這四大段,解的分量最大,差不多佔二分之一,行佔一小部分,最小,只有一品,五卷。你看那個題目,「離世間」,遠離,這個世間,《華嚴經》上講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這三種世間都要放下,你就是真佛。你本來就是佛,你放不下你才作凡夫,三樣都放不下,六道凡夫。三樣放下一樣,執著,這最嚴重的,執著放下你就證阿羅漢果,六道沒有了,你在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你在這個法界。這個法界,他有分別,執著沒有,他有分別。他要把分別放下,四聖法界也沒有了,他還有起心動念,如果起心動念也放下,給諸位說,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了。最後剩下什麼?最後剩下就是你的自性,常寂光。常寂光是一片光明,光明遍照,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但是它能生物質,也能生精神,它能生。怎麼生的?佛在經上常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宇宙出現、生命出現、我出現了,就這麼回事情。講得好!所以佛家是科學,我們可以證得。佛不是隨便說的,你能照這個方法,把這三樣,執著、分別、起心動念放下,你就證得,證明佛所講的沒錯。它是可以證實的,那就是科學,不是玄學,可以證實的。

  情量、思度這是我們眾生的老毛病、嚴重的習氣,無論是在生活、工作、應酬上,自己總是去想一想,想一想就是情量、思度。去衡量一下是真還是假、是利還是害,特別是想到對我有沒有好處,「我」沒有忘掉。這就是六道的根,「我」沒有忘掉。阿羅漢能出離六道,為什麼?無我,他真正做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他做到了。再也不執著這些,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他能脫離六道輪迴,這叫無量方便三昧。必須這三種煩惱放下,你就證得無量方便三昧。這個三昧,法慧菩薩證得的,在《華嚴經》上講,圓教一乘初住菩薩證得。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開悟,就是這個境界;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半夜三更在五祖的方丈室,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也是這個境界。所以,惠能大師表演的,跟釋迦牟尼佛是同一個境界。真的是無量方便三昧,為什麼?他證得之後,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當然他沒有念過,因為他不認識字,他沒有念過,無論哪一部經,你念給他聽,他就會講給你聽,這不就都通了嗎?念的人不懂意思,他一聽就懂,他就能把意思給你講,講得讓你也開悟。這是科學、這是證據,你證明的,不是隨便說的。

  下面他舉個例子,「如色界無色界三昧」,六道裡面色界天四禪,無色界天四空定,這個禪定也叫三昧。他們怎麼樣?「皆以息想慮而得之」,是把我們的心想止住,不要想,他得定。起的作用也相當可觀,但是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他不是自性本定,他不是真正放下,是暫時放下,他要真放下就超越了,暫時放下,這個我們要知道。「聲聞緣覺三昧」,這是四聖法界,「修厭患觀而對治,樂觀空而滅悲智,以寂滅為樂」,這是講他們所修行的問題在哪裡。這是四聖法界,阿羅漢修的,辟支佛所修的,他們厭惡六道輪迴,六道太苦、太麻煩,我想出離,出離怎麼樣?你得修止觀來對治。可是他們喜歡「觀空而滅悲智」,觀空,空的境界清淨,但是他悲心也空了,智慧也空了。所以他怎麼樣?他不願意去幫助眾生,眾生太麻煩、太難度,這就是小乘,「以寂滅為樂」。他不是不教人,只是教有緣人,就是他看得順眼,他喜歡你,他教你,他看不順眼,他不喜歡,你怎麼求他也不教你,這是小乘。超越六道是高,菩提心發不起來,是什麼原因?他是厭離六道苦,是這種心出去的,喜歡寂靜樂,他有這麼個障礙。

  再看,再往上提升,「權教菩薩」,這裡面就包括十法界裡面的佛,就是四聖法界上面這兩界,佛、菩薩,「樂觀空而行六度,離苦本而生淨國,設有住此界者,言留惑而化眾生,皆非法爾合然,無出沒故」。不能跟法慧菩薩比,法慧菩薩完全隨順自然,自然法則;他們是接近,但是沒有完全隨順自然,裡面還有一點跟自然相牴觸的。這是講什麼?聲聞、緣覺,包括色界天跟無色界天,還包括權教菩薩。法慧乾淨,妄想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一下放下,這是完全隨順自然、隨順法性。權教菩薩樂觀空,這就是說他心地清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行六度,跟一乘菩薩(像華嚴經上四十一位菩薩)行六度相同的,可是用心不相同。他住在空觀裡面,《般若經》裡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在這個境界裡頭,能夠不著一切相,諸位想,不著一切相,著空了。因為他修六度,還幫助一切眾生,所以他是菩薩,不像《華嚴經》裡面的菩薩空有二邊都不著。你看凡夫,色界、無色界他著有,二乘他著空,二邊都不著才乾淨,他不乾不淨。「離苦本而生淨國」,苦本是什麼?執著這個身、這個意識是我,執著身是我的身體,思想是我的心。錯了!這個東西不是我的身,起心動念不是我的心,我的心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他不知道,以為起心動念、能思惟的是我的心。外國哲學家還說,也算是不錯,「我思故我在」,他以什麼做我?他不以身是我,他以他能思的那個是我。這比一般人高明一點,還是錯誤。真心是什麼?真心沒有念頭、沒有思,諸位曉得,真心離念,能夠思惟想像的是妄心,是阿賴耶識,那不是我。能夠執著這個,不執著身,是比我們一般人高一等,他不究竟之處,我們必須要知道。可是有,「設有」這是假設,有住在這個世間,他確實證得這個果位,一切都放下了,分別執著都放下,他人還在此地,還在這個世間。他還有壽命,他的壽命幾乎是自己可以控制,不受業力主宰,這不錯了。「留惑而化眾生」,長者說這都不是「法爾合然」,都沒有跟自性相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55:00)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7日09:54:5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013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