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912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一二卷)  2008/2/9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1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前面我們把「集眾分」這段的經文讀過了,清涼大師有詳細的解釋,我們今天從「疏」看起。

  「疏,文有十同」,我們在前面讀的時候給諸位介紹「集因同」、「主首同」、「眷屬數同」,一直到「結十方同」。「義兼三異」,三異就是不同,有三處不同。「謂五六七」,第五,菩薩名號十方不一樣,但是都有個慧字;第六,「世界名同」,世界裡面都有個華字;第七,就是他們的本尊,他們的本師,德號裡面有個月字。這就是義兼三異,謂五六七,就是第五、第六、第七。第一「集因同,皆佛力故,亦同前會時」,可以說前會、後會,包括我們今天,在這一生當中能夠遇到佛法,你能說不是佛力加持嗎?為什麼?我們聽到佛、看到佛像,會想到佛是大慈大悲,無盡的慈悲。用凡夫的心量來看,佛是念念巴不得眾生趕快成佛,他來做助緣。你阿賴耶識裡只要有極其微弱的善根,他都不會捨棄。又何況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諸法皆有法性,佛性、法性是一個性,哪有不慈悲的道理!所以佛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體同仁。於是我們就想到,我們的善根雖然很微薄,得到佛力加持能參與佛菩薩的法會,這就是因同。十信位得佛力加持,沒有入十信位,像我們現在是博地生死凡夫,聞到佛的名號甚至不能夠生起歡喜心,初接觸的時候,未接觸之前,看到佛像、聽到佛的名號不起恭敬心,也沒有絲毫信仰之心,你說有沒有得佛力加持?有。如果沒有佛力加持,你這一生見不到佛像,聽不到佛的名號。那是什麼?沒有緣,阿賴耶識沒有佛種子,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

  我們現在在大乘教裡面,尤其是《華嚴經》,學了這麼多年,對於諸法實相逐漸的明瞭。排斥佛教的人,反對佛教的人,信仰其他宗教的人,有沒有佛性?有。為什麼說有?佛菩薩對一切眾生隨心應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喜歡什麼,他就現什麼身。喜歡耶穌現耶穌身,喜歡真主現真主身,喜歡外道現外道身,其實全是佛菩薩,這真是無盡的慈悲。所以,你還是見到佛菩薩,見到他的化身,跟你結緣。你信仰上帝,在中國講你信仰道教,信仰玉皇大帝,忉利天主,你將來生到忉利天,到那個時候忉利天主禮請佛到天宮說法,這不就是天宮說法嗎?你真的就見到佛了。在人間,忉利天主是佛菩薩的化身,等到你生到他天上去之後,你見到佛的報身、應身,這是善巧方便。你信什麼他都會幫助你,為什麼?大乘教講得清楚,一切眾生於世出世法的成就都在信心。包括生病,你找個大夫給你診斷,有沒有效果還是靠信心。你對這個大夫有信心,信得過,大夫的處方、大夫的藥物你都能夠相信,一點不懷疑,你吃了他的方子,真的是藥到病除,就好了。再好的醫生,比你這個醫生高明一百倍,你對他沒有信心,那他的處方對你有沒有效果?沒有效果。所以這樁事情,總的來說就是遇緣不同。你跟這個大夫有緣,所謂有緣是你相信他,他給你的處方有效。我相信神,神給我的處方真有效,連一包香灰都有效。是不是香灰把你病治好的?不是,信心治好的。在從前我們認為迷信,一點都不迷信,你懂得它的道理你就曉得了。佛雖然是大聖,但是你不相信他,佛給你的處方治不好你的病,那個小神他給你的處方能治好病,原理在此地,這個我們不能不懂。他真靈,他不迷信,有理在裡頭。

  我們要是對佛、菩薩產生信心,你這一生能作佛、能作菩薩。你對這些小鬼、鬼王有信心,你來生做鬼道,也去做鬼王的眷屬,就這麼個道理。將來到鬼王學佛了,你就跟著他學佛;他成佛了,你是他的弟子。為什麼?佛說了,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鬼王是有情眾生,小鬼也是有情眾生,他有沒有佛性?有,他怎麼會沒有?學了《華嚴》之後,真的心量拓開了,為什麼?事實真相了解了,「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你看前面「升須彌山頂品」,我們在裡面介紹了十信心,十種信心圓滿才能升山頂,達到頂尖,這才能入住,由十住菩薩來擔任助教來幫助你。所以大經,《華嚴經》,大論,《大智度論》上,經論上都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是得道的根源。得道是成佛,究竟圓滿的大道是佛陀,成佛,次一等的是菩薩,再次一等的是阿羅漢;阿羅漢之前不算,你沒有得道,為什麼?你不能夠了生死出三界。證得阿羅漢你超越六道,六道生死沒有了。

  這個地方須彌山不是真的須彌山,前面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頭跟我們說過,是表法的,代表是最高的法。最高的法,十住以上就是最高的法,沒有比這個更高了。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全斷了。大乘教裡一般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初住以上叫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就是真佛,不是假佛。必須得破無明,也就是妄想放下,妄想是起心動念,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哪來的分別執著?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要想成就,學什麼?當然先學不執著,學隨緣不攀緣,攀緣就是執著,分別執著是攀緣;隨緣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要學這個,我們才會有進步。要記住古德的教誨,古人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這是修道的祕訣,是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的祕訣。所以身心都要靜下來,與道就相應。為什麼?六祖大師見性的時候把心性的境界說出來了,這太難得了。他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就是定,心性從來沒有動搖過,用須彌山來表法,沒動過。唯有不動,它才能成就一切法,後面講「能生萬法」。我們現在是心在動,就是念頭,不是小動,是大動,颶風,滔天的大浪。這樣的心行就是《地藏經》上所說的「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地藏經》上形容六道眾生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

  我們細心去觀察,冷靜去反省,是不是跟三惡道相應?如果跟三惡道相應,自己就要警覺,將來我到哪裡去?我一定到三惡道。要反過來想,十惡的反面是十善,我們十善為什麼做不到?因為十善的意思不懂。什麼叫不殺生?以為自己,我沒有拿刀把眾生殺死,我就不殺生了。你只懂得表面上的一點意思,不殺生甚深的意思你不懂,所以你做不到。戒律上給我們的解釋是「不惱害眾生」,你叫眾生生煩惱,你叫眾生難受,那等於是殺生。所以菩薩修行,他境界不是高深,剛剛學佛的人講,你不可以殺害眾生,這是剛剛;再往上提升,境界就不一樣了,我不能有害眾生的念頭,不可以有害眾生的行為;再往上提升,我不能叫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的思想行為是讓眾生生煩惱,這都是屬於這個範圍之內。一層一層向上提升,提升到佛菩薩純淨純善的愛心。所以是不知道!什麼叫偷盜?不曉得。我沒有偷人,沒有搶人,這條戒我做得很好!那我們平常會不會有點想佔一點便宜的念頭?最平常的國家納稅,這是國民應盡的義務,可是納稅人總想少納一點,找找法律條文,我可不可以少繳一點,這就是偷盜的念頭。如果是菩薩明白了,不但不少繳,還願意多繳一點,為什麼?他修布施。所以每一條戒律,它的範圍深廣沒有邊際,十善業道這個十條,條條都是遍法界虛空界那樣的廣大。到什麼時候十善業道才修圓滿?到究竟佛果就圓滿。所以我們得認識,依照十善修行就是走佛道,違背十善,那就是十惡業修行,那就是三惡道,這個不能不知道。

  現在,經有時候還有人講,戒沒人講了。經呢?種一點善根而已,佛知佛見。戒律是佛的心行,佛的用心、佛的行持是戒律,戒律的根本是十善業道。你要是真正有慈悲心,真正有善根,《十善業道經》愈念愈歡喜,愈念愈生智慧,愈念慢慢你能夠見到《十善業道經》裡面講的經義,「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能體會到。如果我們不願意去做,那你每天去念,阿賴耶識裡種點善根,經裡面的義趣你是一無所知。沒有心想認真去做,這就是迷惑,這就是無明。無明障礙你的智慧,你念很好,你不懂;你聽也不錯,你也聽不懂,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有心去做,你就很有進步,進步當中你才能得到法喜,那就是說佛力加得上,佛力加持加上了,你感覺到了。沒有心去做,你永遠感覺不到,佛沒加持你,你沒有這個感受。所以集因是真同,我看的時候它是同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無情眾生,佛沒有不加持的,平等的加持,真實的加持。

  第二段就是第二句,經文裡面「十方各有一大菩薩」,這就是「主首同」。你看全是菩薩眾,而且全是法身菩薩。參加這一會最低的條件是初住,你要不是初住你就沒有資格參加這個法會,法會在哪裡你找不到。現在人講不同維次空間,你不是他這個維次空間的一個成員,所以你見不到他。這個維次空間的成員是必須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不要去找,這個法會就在你面前,你就看到,你自然就加入。為什麼?志同道合,同一個階層,同一個程度,這是見法身了,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你是剛剛見法身,剛剛才斷,在你之前,成就的人很多很多。我們剛剛斷是初住,你會看到二住、三住、四住,一直看到十住,你統統能看到。好像我們進了學校,我們是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都看到,他們的班級比我高,同在一個學校。學生裡面也得有個帶班的班長,這個班長就是主首,菩薩眾裡面有個帶頭的,帶頭地位多高?每一班都有一個班首。我們在學校念書,在從前是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每一年級有個級長,級長就是這個班級的主首,二年級有二年級的級長,三年級有三年級的級長。我念小學的時候,學校裡只有六個班,小學只有六個班,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每一年級只有一班。一年級大概人最多,有四十多個人,到六年級大概只有二十幾個人,有的不能上升就留級,或者退學。學校招插班很少,都是一直念上去的,所以一個學校學生不多,大概兩百多人,都不到三百人。抗戰期間我們是流亡學生,國家辦的學校收容這些流浪的學生,辦國立中學。我在國立第三中學念書,學校在貴州銅仁,那算是個大學校,全校同學有一千二百多人。但是你要一曉得這學校部門之多,你就知道學生很少。我們學校是中學,有初中部、有高中部、有師範部、有女子部、有六年一貫實驗部、五年一貫實驗部,你就曉得每個部多少人?每個部大概一百多人,很少。所以可以說那個中學是個完全中學,中等各個部門都有。每個部實際上就是一個學校,它有個部主任,也就是校長,全校有個總校長,周邦道先生是我們的校長。我在學校念書念初中部。所以說那麼多的部門,學生才一千二百多人。現在人口也多,學校也多,每一班學生也多,聽說一班人數多的會到五十多個人,這真不容易,我們想到老師教的時候很困難。人數愈少,老師才真正照顧得過來,太多了照顧不過來。所以,主首就是級長,我們現在叫班長,哪一班的班長。

  第三段,「一一各下」,「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這是同學,你這一班,有了班長,還有同學。這個班可大了,這個班的人數是佛剎微塵數。佛剎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他教化的範圍多大?通常講三千大千世界。學佛同學一定要知道,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我們接觸佛法之後,也接觸到高等的學校,與這些學校教授們也常往來。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台大有幾個教授,談到佛教他也懂,好像是佛家講這個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意思都搞錯了,他根本不知道三千大千世界是什麼。三千大千世界是講這一個世界的形成,先從單位,一個世界就是一個單位世界,這是最小的。在佛經上講,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須彌山為中心,太陽、月亮是繞著須彌山的腰在旋轉。現在我們知道月亮繞地球轉,可是太陽,太陽不是繞地球轉,太陽是繞銀河系轉。那須彌山是不是一個太陽系?不是的。早年我們初學佛的時候,都以為佛經上講的須彌山大概是我們地球上的喜馬拉雅山,最高的山,因為這叫妙高。這一個地區、這個星球上最高的一座山就叫須彌山,是地球上的須彌山。可是經上講的是一個單位世界的須彌山,我們地球是這個單位世界裡面的一個星球,佛經上叫「南贍部洲」,這就說明佛經上講的須彌山不在地球上。在哪裡?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他說太陽是繞著銀河系轉,那須彌山應該是銀河系的中心,也有點道理。我們現在科學家畫出來的銀河系的圖,那個圖,銀河系在太空當中它也是大星系在旋轉。它的邊緣很薄,當中很厚,那個現象像碟子,像我們吃菜的碟子,兩個碟子合在一起那個形狀,在太空當中旋轉。最近這些年來,有很多人看到飛碟,飛碟的形相很像銀河系,當中厚,愈往外面愈細薄。我們這太陽系是在銀河系的邊緣上,不在中心。銀河系的中心是什麼?現代科學家說那是黑洞,佛經上講的須彌山應該是指這個。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千個銀河系這麼大的一個星系,一千個銀河系,稱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然後再以這個小千世界為單位,就是一千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這樣的單位再集合一千個,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再乘一千。再以中千為單位,集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這是一個大千世界。因為它裡頭有三個千,小千、中千、大千,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這個要知道,不是宇宙之間只有三千個大千世界,那就錯了。宇宙當中像這種大千世界有多少?無量無邊,數不盡的,哪止三千!所以這個要曉得。

  此地集眾,有多少同學來參加?它十方,每一方,現在講一方,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每一方來的同學有多少?是三千大千世界把它磨成微塵,這個數字有多少?一個微塵算一個菩薩,太多了,無法想像。東方是一個佛剎微塵數菩薩,南方也如此,西方、北方、東南、西南、上方、下方,十方,方方如是。這個菩薩眾多少?無法想像。那我們就知道,這世界裡頭是佛菩薩多,還是六道凡夫多?我們馬上就明瞭,真的是佛菩薩多,明白的人多,糊塗的人少。六道凡夫是糊塗人,被妄想分別執著纏繞,困在其中,把自由自在喪失掉,苦不可言。這個責任不能怪別人,要怪自己,我們經後面會講到,是自己一念不覺,迷了,從此之後愈迷愈深,讓明白人看到說真可憐。迷到深處,他的自信心完全喪失掉。佛菩薩慈悲,幫助他回頭,需要多少時間?需要無量劫,生生世世來幫助他,他在這裡修學有起有伏,有時候能提升,有時候大幅度降落。所以我們對於佛菩薩能夠有一點信心,這是很有成就了,很不容易的事情。應當自己珍惜,應當自己要自愛自重,希望在這一生當中遇到這樣殊勝的法緣,盡量提升。希望在這一生當中,再遇到淨土法門,不遇淨土法門,超越十法界不容易,超越六道就很難得了;遇到淨土法門,你就有緣超越十法界。

  但是,淨土裡頭第一個條件是信心,不信佛的人,天天念佛都不能往生。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看得很多!你看上去是虔誠的佛教徒,弘法、護法,到最後還是搞輪迴,什麼原因?那就是李老師跟我講的信心。我出家兩年之後才受戒,出家就教佛學院,教了兩年,受戒的緣成熟了。那時候受戒要繳錢的,要繳費的,在台灣,授戒費要五百塊錢。那時候五百塊錢很大,我們哪有錢?不要說五百塊,五十塊我們都拿不出來。那時候就正好碰到周老師,周邦道先生,他就問我,你出家這麼久了,海會寺傳戒你為什麼沒有去?我就老實告訴他,沒有錢。他說這個不要緊,我們老師、同學在台灣很多人,大家湊一湊。湊一筆錢給我,叫我去受戒。所以我一生就是隨緣不攀緣,緣成熟,有人把錢送來,我就去了。所以我受戒的戒費,是我們在國立第三中學那時候在台灣的這些校友們、老師們大家幫助的。受戒完了之後,到台中去看老師,謝戒,謝謝老師的栽培。我回到慈光圖書館,老師在裡面,我還沒有進門,在裡面就看到了,老師就指著我:「你,你要信佛!你要信佛!」叫的聲音叫好大,叫了好多聲。我走到他跟前,我都莫名其妙,怎麼叫我信佛?我不信佛我怎麼會學佛?我不信佛我怎麼會受戒?我有疑惑,怎麼叫我要信佛?他說,坐、坐,坐下來。我就坐下來,聽他老人家開導,才真正了解。他說信佛不容易,有些老和尚,七老八十到死都不信佛。愈說我愈不懂,怎麼死都不信佛?最後告訴我什麼叫信佛,做到了叫信佛;佛教導你,你沒有做到,你根本就不信他。這我就恍然大悟,一句話就把我點醒了。我教佛學院,我在外面講經,能說不能行,你不信佛。什麼叫信佛?真正做到;換句話說,頭一個我們就想到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沒有做到,不信佛;出家,沙彌律儀沒有做到,不信佛。

  所以信跟不信是看你的行,不是看你的解,有解無行,這個老師常講,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這就是六道輪迴,你還是要搞六道輪迴。有行無解也不行,有行無解增長無明,依舊出不了六道輪迴。可是有行無解有一種人,就是念佛人,真正老實念佛,一句佛號念到底,沒有一個妄想,肯定往生。老師說你不要瞧這種人,這種人叫上上根人,一般人比不上。為什麼?他真的能把萬緣放下,其實他放下的是分別執著,他不是妄想。妄想放下他就開悟了,那就變成上上根。他放下分別執著,一生就走一條路,我就是想到極樂世界,就是想親近阿彌陀佛,除此之外我什麼都不想。這樣的人是決定得生,雖然沒有智慧,不懂經教,生凡聖同居土,往往品位都很高,他不在下輩,中上輩往生。我們才懂得,信,信多重要。往生極樂世界三個條件,信、願、行,行就是念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是《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往生正因」裡面教導我們,這兩品合起來看,持戒念佛。有些人十善、五戒、十戒他根本就不懂,但是他做到。這是什麼?定共戒。他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他的戒圓滿了。戒的作用是防非止惡,防止我們犯過,禁止我們作惡。人家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沒有一個妄念,所以他戒雖然沒有學,他圓滿了。他真的這個世間事情他什麼都不管,求往生要緊。他有大心,他知道自己的根性不如人,所以他有自卑感,他跟任何人相處他謙虛卑下。為什麼?沒有一樣能比得上人,聰明智慧不如人,德行不如人,地位不如人,富貴不如人,沒有一樣能夠跟人相比。所以,他常常生卑下之心,真正是自卑而尊敬別人,反而成就他的德行。

  我們看倓虛大師給我們講的鍋漏匠的往生,那是個很好的例子。不認識字,窮到沒飯吃,跟諦閑法師出家,什麼也不懂,諦閑法師也非常慈悲,救了他。出家不能在廟裡住,為什麼?人很笨,年歲又大,你在寺廟住,沒有一個人瞧得起你,你會很難過。你什麼也不會,不認識字,你不會念經,唱念你也學不會。所以出家之後,給他剃度了,送他到寧波鄉下,找個破廟沒有人住的,讓他一個人在那裡住。只告訴他一個方法,修行的方法,他老實他聽,就告訴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跟他講你就念這個,不斷的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他真的就這麼念了三年,你看看預知時至,沒有生病,站著往生。諦老在農村裡面找個念佛的老太婆替他燒兩頓飯,中午、晚上,早晨自己料理一下。那個老太太也給他洗洗衣服,照顧他生活。他就念佛,就這一句佛號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走的。走了之後還站了三天,為什麼?他往生了,這是大事,鄉下人也沒有見過,怎麼人死了是站著死的?所以趕緊派人到觀宗寺去向諦閑老法師報告,那個時候諦閑老法師年歲還輕,他是觀宗寺的知客。諦老聽到這個訊息,趕快跑到鄉下,都走路,一來一往三天,他就站了三天。諦老來給他辦後事,非常讚歎,他說:你的成就,名山、大寺的住持、講經說法的法師比不上你。人家成就,三年。我們常常講,因為這是過去倓虛老法師晚年都住在香港,常常用這樁事情來勉勵念佛同學,所以在香港那邊的同學大家都聽到耳熟。耳熟怎樣?沒有人照做。

  前年難得,深圳有個黃忠昌居士,三十幾歲,他聽到這個故事他就來做實驗,說我也一切放下,我來念三年佛。向小莉居士幫助他,給他一個房間,就等於閉關一樣,三年不出門。他念到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滿三年,告訴向小莉居士他要往生了。預知時至,見到佛了,他真的走了。這告訴我們,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也很有福報,能有個人照顧他的生活,跟那個鍋漏匠一樣,無憂無慮,萬緣放下。兩年十個月成功了,應該在時間上講跟鍋漏匠差不多。所以我們曉得,這個事情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放下,不放下就繼續搞輪迴,不放下就繼續要受惡報。真想通了,真搞明白,才真的肯放下,放下就成功了。這裡面還需要大願力來支持,我們看到現在眾生苦,黃忠昌的示現絕不是偶然的。他這個示現就是度眾生,不用言說,以身作則,是身教,不是言教。佛菩薩做種種示現,只有根熟的人他才能夠體會到,才能夠覺悟到,一般中下根性的人還是不行,那要教。要教,要問問自己:分別執著有沒有放下?我常常講的十六個字,自私自利有沒有放下?名聞利養有沒有放下?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有沒有放下?貪瞋痴慢有沒有放下?這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統統放下,可以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弘法、護法都應該做,為什麼?續佛慧命。如果這十六個字沒有放下,要學鍋漏匠,要學黃忠昌。為什麼?只要這十六個字沒有放下,你是輪迴心,弘法、護法都是造輪迴業,頂多得一點人天福報,了不起,不能往生,比不上黃忠昌。諦閑老法師讚歎鍋漏匠的話是正確的,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比不上,講經說法的法師也比不上,這話說得有道理。所以,我們要常常反省,我們還有沒有這些分別執著?是不是真放下?天天要反省,天天要真幹。如果還有這些煩惱習氣,那往生沒分。如果這個東西淡薄了,真的捨掉,日常生活當中隨緣,不計較,好很好,不好也很好,什麼都不放在心上,行,那個弘法、護法會增高品位。為什麼?你真的在積功累德,會提升往生的品位,所以這個很重要。

  說到最後還是從根本學,德行要從《弟子規》紮根,從《感應篇》紮根。《感應篇》裡面完全講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你要不細心去研究你不懂。不是你不怕果報,是你根本就不懂,你迷惑顛倒。像我們這種根性,中下根性的人,如何來培養自己?講,講學,自己講,自己學。所以我這一生得力於老師的教誨,李老師教的。我們天天上台講經,哪有講經條件?沒有講經條件為什麼講?我是學生做報告,我上台做報告,下面聽眾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監學,他來監督我,我學習有沒有進步。所有聽眾是老師、是監學,我是天天在做學習報告,不敢自稱為老師,那還得了!別人尊稱我是老師,那是他的事情,我們不敢當。別人尊稱我作導師,那更不敢當,那是他的話,我們真正能做導師嗎?導師是如來,在佛門裡面只有佛稱大師,只有佛稱為導師。這種常識要有,所以在稱呼上不可以過分。法師普通稱呼也就夠了,年歲大了加個老法師,不可以稱大師,也不可以稱導師。這個要知道,時時刻刻自己有警覺心。所以讀經有好處,為什麼?天天接受佛菩薩教誨,不至於迷失了方向,不至於錯了目標。

  這是我們看到同學有這麼多,真是無比的殊勝。從哪裡來的?第四段講,「從百佛下」,經第二行,「從百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各個地方來的,十方百界。前面講十方是什麼?說出方所,說出大眾的數量,十個佛剎微塵數菩薩,這麼多,從哪裡來的?從百世界來,百佛剎來的。這個百,你看佛國土多少?微塵數國土,一個國土就是一尊佛的教區。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個百不是數字,這個百是表法,十個十是百,代表圓滿。他們從哪裡來?從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世界裡面來的,來到這裡集會。這個意思就是明顯的給我們示現,現在人所講的多元文化,不是來自一個地區,不是來自一個國家,是來自全世界,來自遍法界虛空界。說明一個事實真相,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世界、一佛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這樁事情,佛法沒傳到中國來之前老子說過,莊子繼承老子,也常常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你想想這兩句話,這個時候佛法沒有傳到中國來,這兩句話是中國人講的,跟《華嚴經》所說的完全相同。所以,老莊不是等閒人物,都是佛菩薩大慈大悲在中國出現的。中國,人相信聖賢,不知道有佛菩薩,應以聖賢身得度就現聖賢身。老子聖人,莊子賢人,孔子聖人,孟子賢人。所以佛菩薩在中國降生,以聖賢身而得度他就現聖賢身。在印度,印度人相信佛、相信菩薩,應以佛菩薩身得度他就現佛菩薩身,隨心應量,沒有分別執著。不但分別執著沒有,也沒有起心動念。為什麼會現身?道理前面講得很清楚,業感,眾生業力所感。眾生程度到那個時候,他自自然然現佛菩薩、現聖賢身,你會很歡喜接受他的教誨,因而得度。

  下面第五段,第五段是「表法名同」,就是十方各有一大菩薩,這是十方的主首,也就十方的領隊。東方法慧菩薩,南方一切慧菩薩,西方勝慧菩薩,北方功德慧菩薩。四方、四維、上下,菩薩的名號不一樣,但是都有個慧字,所以法名同,同一個慧字。清涼大師在此地有很簡單的介紹,這段文「表法名同」,同一個慧,「慧即十解」,就是對於諸法實相的理解,理解程度不一樣。初住菩薩就明白了,明白事實真相,二住比他了解的範圍更廣更深,三住比二住那又要廣又要深,取這個意思。所以,十解是對於諸法實相理解的深度不相同,廣度不相同,但是「能見法故」。他見的什麼法?見的有十住法,初住見到初住法,二住見到二住法,乃至於十住見到十住法。到下面偈頌裡面,清涼大師都有解釋,我們留在後面再介紹。「菩薩名異,至偈釋之」,法慧代表什麼意思,一切慧是什麼意思,勝慧是什麼意思,到偈讚的時候清涼大師有解釋。這是第五段。

  第六段,「所從來下,世界名同」。但是每個世界名字不一樣,有一個字同,華,「同名華者」。花是代表什麼?花是代表因,在佛法裡面代表像植物先開花後結果,如果你看到花開得好,你就知道將來果一定結得好;花要不好,果一定就不好。所以花代表因,修因,因好果一定好。這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以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修善因,要結善緣,將來自己在弘護正法你就得到很多人幫助,法緣殊勝。如果我們在因地裡頭疏忽了,處處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到自己成就之後沒有法緣,沒人幫你。這樁事情我們在初學的時候,李老師非常重視。教我們,你在學講經,你現在還不會,在開始的時候就鼓勵我們要結法緣。怎麼結法?跟著老師的道場,老師當年在台中,一個星期固定講經一次,星期三。他的日期是永恆不變,所以大家都知道,一到星期三一定來聽。一個星期一次,在慈光圖書館,圖書館沒有創辦之前在台中蓮社,一個星期一次。老師教我們結法緣,怎麼結?當接待。所以,我們學講經的學生都在門口接待聽眾,來聽經的人對他們有禮貌,對他們有供養。什麼供養?哪來的錢?老師說你去買一包花生,來的時候一個人給一粒。這可以,好好,大家歡喜,或者買一塊小糖,很便宜。我們在門口當接待,親切招待,然後引導他到講堂,帶著他坐座位。先來的坐前面,後來的坐後面,按照順序引導他們坐座位。因為有些人他來得早,他很客氣,他都坐後面,這個不好。坐後面,如果老師上台講經,前面沒有人坐,這很不禮貌。這是接待的人要注意到,一定要讓前面都坐滿,空位可以空,最後,最後可以空,前面要坐得滿滿的,這是禮。現在懂得這個的人都不多了。我們常常在講台上,前面一排沒幾個人坐,第二排,大概第三排以後才會坐滿,這都不如法,所以這個要懂。待人有禮貌、謙虛、客氣,尊重別人,這是結法緣。要養成習慣,你的法緣才殊勝。結緣要慷慨,有多少布施多少,不要吝惜。如果你要是吝惜的話,將來也有法緣,但是法緣來得很困難,來得很勉強,沒那麼痛快。所以幫助人要慷慨大方,決定沒有計較,要一律平等,要令大眾生歡喜心。別人對你歡喜,什麼事都好辦。如果別人對你討厭,那你什麼事都難辦,處處都會障礙。這都在平常要做的。

  所以,佛法用花來表。佛菩薩形像面前供花,要知道這個意思,看到花,我要修好因、要修善因,才會有好的果報,取這個意思。佛前面也有供果,供果是提醒我們,我要有好的果報。有好的果報一定要修好因,沒有好因哪來的好果?所以,佛門種種設施都是教育的意義,不是供給佛菩薩看的,他也不看,他也不會吃,是表法的。譬如佛前面通常供養,最重要的供養是一杯水,其次才是一支香。水代表什麼?水代表心。所以不能供茶,水不可以有顏色,一定是清水,表示你的心清淨,茶就有顏色、有染污,這個不可以。水平等,就是清淨心、平等心,取這個意思。看到這杯供水之後,我就想到我的心處事待人接物清不清淨、平不平等?你說這個意思多好。

  一炷香,香代表信香,信重要,信為道元功德母,你沒有信心什麼都不成。這一炷香代表我們跟佛、跟菩薩、跟一切眾生有信心。煙本來就是訊息,古時候傳遞訊息,不像現在,現在有無線電、有手機,傳遞方便。古時候沒有這些東西,用什麼?狼煙,狼的糞燃燒起來,風不容易吹散。所以你看萬里長城,長城每隔一段距離有個烽火台,那上面是點狼煙的。哪個地方有了問題,出了事情,要通知皇上,你就把狼煙點著,那邊看到狼煙,他也點著。這一下傳過去,大概只要幾個小時的時間,北京就知道,什麼地方出了事情。所以代表訊息。我們用這個來表法,我們跟佛菩薩聯繫,在訊息上聯繫用這個做代表。內涵是什麼?內涵是戒定真香,就是戒定慧。確實你有戒定慧,跟佛菩薩就會有感應,所以香叫戒定真香。叫五分法身香,這個意義就更深,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叫五分法身香。你看到香、聞到香,就要想到戒定慧三學,讓你念念不忘,它是這個意思。不是說燒香燒得多,佛菩薩就保佑,哪有這個事情!燒得太多了,烏煙瘴氣,把佛菩薩都薰壞了,那有罪過。哪有這種道理!所以香燃一支,頂多燃三支,三支代表供養三寶,是這個意思。實際上一支就夠了,懂得表法的意思。

  表法再就是燈,油燈、蠟燭,燃燈,燈代表光明、代表慧。香代表戒定,燈代表智慧,這戒定慧都有了。而且慧是什麼?從油燈,蠟燭就更明顯,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這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捨己為人,取這個意思。絕對不是損人利己。修行人最重要的是損己利人,這是覺悟。損人利己是迷惑,那個果報不好,得不到人身。人要愛人,「凡是人,皆須愛」才能得人身,只愛自己,不愛別人,來生人身得不到。業障輕的,畜生道去了,業障重的,餓鬼、地獄。所以損人利己的事情不可以做。然後你才曉得,佛門裡面種種設施全是表法,這個要知道。

  像這些表法的,在忉利天宮天主的宮殿、講堂,宮殿就是講堂,善法堂,忉利天主常常在善法堂跟大眾一起學習《十善業道經》,所以叫善法堂。為什麼?生忉利天是上品十善,所以這些天人上品十善他不失去,他天宮壽命到了,還能繼續生到天宮。為什麼?他上品十善,他的善心、善念、善行沒有退轉。如果善心、善行還要能不斷的增長,他從忉利天就會生到夜摩天,從夜摩天會生到兜率天,兜率天會生到化樂天,化樂天會生到他化自在天,步步高升。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體會到一樁事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忉利天主統治忉利天,忉利天是三十三天,這是個大的天王,他用什麼統治?他用上品十善。

  佛法傳到中國,中國古聖先賢世世代代的教誨都重視教育。所以在帝王的時代,開國的君王取得政權之後,第一樁大事就是在宮廷裡面禮請專家學者來教學,講學。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大家都知道是儒釋道三家。這三家的大德、專家學者往往都是被帝王禮請到宮中,對這些皇族、文武百官跟這些大臣們上課。他們這些講義從前沒有人蒐集,留下來的有,但是沒有系統。清朝就有系統,清朝宮廷裡面所講的東西,講義全留下來,在哪裡?在《四庫全書》裡頭,我們這《四庫薈要》裡頭也有不少。這裡面有儒、有道,沒有佛。為什麼沒有佛?是皇帝對佛格外的尊重,把佛的講義另外編一套,跟他們不編在一起,《龍藏》。所以《龍藏》裡面你看有很多法師的講義,那些許多都曾經在宮廷裡面講的。我看這些書,我看儒家、道家的,看當年他們在宮廷裡面講那些內容是什麼,你現在在《薈要》、在《四庫》裡頭你就查得到。看看那個時候的宮廷裡面所說的,他是怎麼樣講解,怎麼解釋法,符合當時施政的需要,皇上要用這些東西教化人民。這些帝王聰明、有智慧,他們真正懂得唯有教育才能把人民教好,政治清明,人民守法,不出亂子。每個人都懂得孝親、尊師、敬長,對於政府裡面各級領導知道盡忠,他就守法。這些官員接受儒釋道三家的教誨,有愛心,做人民的父母、人民的領導、人民的老師。所以,政府各級領導的責任,現在講任務,三個字,「君親師」,用現在的話說,是人民的領導、是人民的父母、是人民的老師。父母,你要養他,特別是生產、厚生的利益;你要教他,讓他明理,他不愚痴,提升他的精神生活。這國家當然是國泰民安,人民真正得到安和樂利。所以古人把利擺在最後,佛教也是的,你看六和敬裡面把利擺在最後。第一個把見解擺在第一,「見和同解」,第二個是「戒和同修」,守規矩,擺在第二,後面才是「身同住、口無諍」,這個重要,「意同悅、利同均」,利是擺在最後。如果把利擺在第一就完了,那什麼都沒有了。世出世法同一個道理,希望我們學佛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不能夠爭利,心裡不要有利的念頭,要有道的念頭,你就成就道業。如果有利的念頭,你必定是爭利,道就沒有了。

  所以,花是代表因。他底下說「位相創開,無著感果故」。位是地位,相是形相,這才開始,十信心滿剛剛升級到初住,這是開始。底下這兩個字重要,「無著」感果,無著是沒有執著,自然感果,這個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布施只管布施,不要要求什麼樣的回報,回報之殊勝是你意想不到的。如果我想著我這個布施我想要得什麼果報,也得到,如你所想,你所想的是有限;你要不想,果報是無限。為什麼?現在我們明白,不想稱性,想不稱性,想是落在心意識裡頭。換句話說,你有想,你永遠脫不了凡夫,也就是說我們如果有想果報,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會得到人天福報。如果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得到的是佛菩薩的果報,施不多,得的是遍法界虛空界。我對人好,我對人尊重,對人禮敬,對人不多,我遇到沒有多少人,可是回報的是遍法界虛空界的一切大眾對你尊敬,因為他稱性。所以,沒有執著的果報不可思議,天天想果報,果報很有限。這個道理要不參透,你就修不出最圓滿的果報,你真正懂得,連乞丐都能修到最圓滿的果報。《了凡四訓》裡面有個故事,一個很貧窮的女孩子,在佛面前捨兩文錢,她沒有心,她沒有願望,以後做了皇后。這就說無著的果報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一段後面還有意思沒有講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12:50)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7日09:12: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82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