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第二十讲「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蔡礼旭老师

admin 礼义廉耻评论2阅读模式

 

「有以仁义倡者」,以仁义来倡导的,「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这些跟随者能为仁义而死,而不顾性命,杀身成仁,捨身取义。「有以功利倡者」,假如带头的一二个人以功利来倡导,「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为追求功利而死都不后悔。「水流溼,火就燥。」这裡引了《易经》裡面的一句话。水会向着潮湿低洼的地方流,火会接近乾燥的东西来燃烧。其实这就是每个东西的属性,「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无感不雠」,「雠」是响应、应答。没有什麽感召是得不到响应的,只要有感召都会有响应。「所从来久矣。」这种情况由来已经很久了。应该是说,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现象。「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这个带头的人假如带错方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假如推荐人,要推荐那些思想观念正确的,不然会偏。我们会不会判断怎麽样才是有德行的人?《群书治要》裡面强调,知人才能善任,看不清楚人,很难用对人。《论语》裡面有很多君子跟小人的判断,那就是判断力。比方「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于仁。」这也是判断。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现今掌握权势有地位的君子,就是这些高官或者贵族。「辄曰:天下无才。」他们却说天下没有人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彼」是指他们。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克以己之所嚮,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不能以自己的正确思想来转变风俗习惯,进一步陶铸人才。「一世」,就是这个时代。「陶铸」就是培养造就。有一个成语叫「尸位素餐」,居重要的官位,却不认真做事,溷日子、溷饭吃。不转移风俗陶铸人才,这样的官员都叫尸位素餐。古代从汉武帝时期就强调人才的两个审核标准,孝和廉。孝,有德行,这是做人的基础;廉,清廉,不贪污,这是做事的基础。廉洁了,整个政治风气就好。朝廷审核一个官员,尤其地方官的政绩好不好,第一个考核标准就是举了多少孝廉,多少人才。这个考核标准太重要,让所有为官者都知道,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拔人才,为国举才。

 

「而翻谢曰:无才。」这样有权力的人,不能做这些事情,「翻」就是反而,「谢」就是推辞,反而推辞说天下没有人才。「谓之不诬,可乎?」这不是捏造、欺骗人吗?「否也!」这样说是行不通的,骗不了人的。「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夫子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在一个十户人家的小村,一定能找到忠义的人生态度跟夫子差不多的。这裡引了这个典故。「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他的智慧德能足以改变十个人,那必能选拔这十个人中优异的人。「尤者」就是特殊、优秀的人。「而材之」,找出这些优异的人,再把他栽培成材。「其智足以移百人者」,他的智慧德能可以改变百人,「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必能选拔这一百个人当中优异的人来栽培成材。其实就是尽心尽力,有缘了就做到圆满。不能自己预设立场,或者觉得难就不做。社会愈难愈应该要站出来,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大家读这一段不要想,这是讲给在势者、官员听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身边一定有好义之士,把圣贤教育介绍给他,再组成一个团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家的智慧德能都不断提升,都能在各行各业变成一股清流!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转移风俗栽培造就一世的人才,「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一命」,是周朝任用官员的制度,共有九命。「一命」就是刚受朝廷的官职,就是最基层的公务员。最基层的公务员也都有责任来做。其实只要能够在各行各业当中都做出榜样来,就能够挽回这个劣势。为什麽?「人之初,性本善。」而且做出榜样的人、团体,他们过的日子一定幸福。那些随波逐流的,每天其实苦哈哈的,看到真榜样出来了,没有人不愿意效法的。所以「皆与有责焉者也」,我们既受圣贤的教导,有缘遇到了,就有责任把圣贤教诲尽心尽力介绍给身边所有的人,这是道义。怎麽介绍效果最好?首先自己要好好做,不要自己还没做,就去要求很多人,最后人家说,我看你也没好到哪裡去,干吗叫我学这个?正己化人,首先要自己好好地去做。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主宰国家权力的人,採纳我的主张,真的放在心上,念念不忘。「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天位」就是天子掌了政权,古代都认为天子之位是上天授予的,所以会非常谨慎地去选维护这个地位的人才。「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嚮,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这些士大夫、官员採纳了我的主张,很重视这个主张,他们就会戒慎恐惧。「心之所嚮」,就是他自己的志向,他自己的思想观念。因为他是官员,他懂了改善风气的道理,铸造人才的责任,那他自己就不能偏掉,他自己要时时给这些人好的榜样。「恐一不当」,担心自己做得不当,「而坏风俗」,败坏了风俗风尚,「而贼人才」,甚至摧残了人才。所以他不敢也不愿这样做人。

 

「循是为之」,高位的人,一般的官员,都能重视、带动好的社会风气,塑造人才。「循」是遵照,「为之」就是去做。「数十年之后」,经过数十年,「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万有一」,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万有」,就是可能有。「非所逆睹已」,「逆」就是预先。「已」是语末助词,跟「了」一样的意思。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可能数十年之后,文正公已经离开这个世间了,但是他也期许、坚信,只要能形成这样的风气,一定能够造就很多人才。所以最后这两段,是提起大家的责任,坚定信心去做。他身为一个国家的官员、大臣,心繫着国家的兴衰,国家没有人才,也觉得是他的责任、是他的耻辱。所以从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到文正公的用心非常良苦。当然我们读完,也期许自己为天下举才。假如你有家庭了,你的孩子就要成为天下的英才。假如你在学校教书,所接触到的学生这麽多,只要用心,一定可以出很多人才。包括其他行业当中,你能真正落实古圣先贤的教诲,你的单位也会出很多栋梁之材,最后都可以为人演说,给全世界、给社会坚定的信心。

 

这节课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裡,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15日20:41: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96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