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第十九讲
「夫耻,德之基也。」成就德行重要的基石,
没有这个基础就成就不了德行。
「《说文》:耻,辱也」,不能成就德行,觉得是耻辱;
不能完美人格,觉得是耻辱。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好!
接下来要讲的是「耻」的部分。我们读圣贤书,首先要尽孝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一生要以自己的德行让父母感到光荣,这才是有耻,才没有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先看《耻篇》的「绪馀」。耻是八德最后一个德目,但是非常重要。
夫耻,德之基也。《说文》:耻,辱也,从心,耳声,会意,取闻过自愧之义。凡人心慙,则耳热而赤,是其验也。乃教人知羞免愧,归乎天良也。盖人性本善,习而为恶,天能使人性有善而无恶,不能使人有习而不为恶。故赋以羞恶之心,俾起一恶念,则惊,行一恶事,则恐。既惊且恐,则必速止其恶,以返于善而性乃不为习所夺,故耻大有功于性。耻心发现,即是天良,即是明德基本。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夫耻,德之基也。」成就德行重要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础就成就不了德行。「《说文》:耻,辱也」,不能成就德行,觉得是耻辱;不能完美人格,觉得是耻辱。「从心,耳声」,耻是人心理的作用,是人性德里本有的。耳朵听到自己的过失,不好意思;或者听人家讚歎自己,过誉了,自己很难为情。「会意」,就是我们看到这个字,能理解它的意思。「取闻过自愧之义。」听到自己的过失,心生惭愧,这就是耻表的意思。
「凡人心慙,则耳热而赤」,心生惭愧了,耳朵会发热、发红,脸也会,「是其验也。」这是羞耻心呈现出来的效验。「乃教人知羞免愧,归乎天良也。」这个脸红是不好意思,不是怒髮冲冠那个红,不是恼羞成怒那个红。所以这是自然现象,假如人家批评我们的不足,我们脸都红不起来,那就有点不正常。现在有一个说法,「脸皮太厚了」,厚得很难提起惭愧的心境。所以这个耻心让人知羞耻,懂得收敛自己、改正自己的错误,回归,这叫「归乎天良」,回归天良本性。其实从小孩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小孩一做错事,他的神情就不一样。他第一次说谎,第一次犯错误,父母很容易就能察觉。那是不是他的耻心在起作用?做错事情浑身不自在。所以为什麽要陪伴孩子成长?因为孩子只要一犯错,马上你就察觉,就可以修正他,让他记取教训,后不再犯。你陪他三年、五年,他整个德行的根就扎下去了。
现在的家长麻烦了,都没有陪伴孩子成长,什麽时候孩子有了一个缺点,自己都没有察觉,等到很严重的时候,就比较难改了,积重难返。所以教育、陪伴孩子,这是父母的天职。父慈子孝,这个慈爱就在能重视孩子的教育,树立孩子健全的人格,因为这是他幸福一生的基础。拚命赚钱,孩子奢侈浪费,你的钱都不够他花,这就没有远见、没有智慧了。所以当父母的也要有轻重缓急的衡量,不能自己很忙就觉得很为孩子了,为孩子还是要把教育摆在第一位。现在学校也常常找父母沟通学生的情况,尤其初中生状况会比较多。其实初中生的状况,什麽时候就开始埋下病根?可能三岁、五岁那个时候就开始了。有一位初中老师跟我们讲:有一个女孩,她行为很不好,你们都说孩子的行为跟父母有关係,可是她的父母什麽都很好,就只是忙一点而已。有没有道理?什麽都好,就只是忙一点而已。你看,「忙」变成了合理的藉口。请问,一忙谁陪孩子成长,谁纠正她的错误?父母一忙,谁教孩子?大部分是保姆教。而保姆找谁教?保姆把孩子给电视教、给电脑教。电视、电脑是魔王,裡面多少污染的东西误导了孩子。所以现在很多家庭面对初中的孩子,一个头两个大。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教育,等到发现问题了,后半辈子就很麻烦,得要花更多倍的时间、精力,来导正孩子的行为。所以人的智慧在哪裡展现?人生的取捨,人生的轻重缓急。少赚一点钱,多陪孩子成长。可能有人就要说:「那我少赚的钱,蔡老师你要不要负责?」告诉大家,你假如真懂道理了,这一辈子该是你的福分,跑也跑不掉;不是你的福,纵使一天十六个小时工作,赚了钱之后也不见了。没有福,钱是留不住的。奢侈,更留不住钱。所以福田还是靠心来耕。
羞耻心对孩子的人格特别重要。《弟子规》裡面讲,「德有伤,贻亲羞」。一个人的孝心是他羞耻心的根,他怕自己的行为羞辱了自己的家庭,他就有羞耻感。包括《弟子规》讲的「过能改,归于无」,他自己有过失了,养成习惯,勇于认错、勇于改过,这都是在长养他的羞耻心。
「盖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习而为恶」,但因为习染而形成一些坏习惯,行为不善,「苟不教,性乃迁。」「天能使人性有善而无恶」,天,其实就是真理、真相。人性是纯淨纯善而没有恶的。孔夫子非常好学,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不踰矩」,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符合圣贤的教诲,符合自己的性德,那是回归到纯淨纯善。《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是本有的善,「明」就是让我们恢复、彰显明德。我们可以通过修学恢复到性本善,但是得要自己肯努力。假如自己随顺习气,沾染上很多坏习惯,就很难不退步了。所以下一句提到,「不能使人有习而不为恶。」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天弃自弃者,自我放弃了,老天爷也帮不上忙。天地万物所有善的力量对我们都是一种辅助,但是要我们肯接受帮助、肯受教,这些力量才使得上来。比方父母的话我们肯听,父母才帮得上忙;我们求学过程当中,老师的话我们记在心上依教奉行,我们就得很大的利益。我们今天打开《弟子规》、打开《论语》,以至诚的心来受持这些教诲,就像孔夫子在我们面前,夫子就帮得上我们的忙。可是人自甘堕落就很麻烦,「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有很高度的警觉。而人的性德当中刚好就有这个耻心,「故赋以羞恶之心」,羞愧做恶事,人就会期许自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善心、善行,就不会堕落。所以在《了凡四训》当中讲到,改造人生的命运要改过迁善。而改过要先发三个心,首先就是发耻心,羞耻心;再来,畏心,敬畏的心,举头三尺有神明。而且过能改,可以归于无;过不改,生命一结束,留臭名于世间,甚至亲人朋友都不敢提跟我们的关係。这个羞恶的心愈强烈,人的勇气、决心就愈能够出得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彼何以百世可师」,他们可以做整个民族世世代代的老师、榜样,「我何以一生瓦裂」,死了之后化为黄土也没有任何人记得。所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应该让自己的精神、德行能够长存在自己的家族、民族。
《菜根谭》裡面有一句话,「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浪之人。」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希望自己能跟圣贤人一样成就道德学问。大家有没有曾经听到哪一句教诲,结果晚上睡不着觉,在那裡翻来覆去的?或者是看了哪一个圣贤人的传记,当天晚上觉得非常地振奋,然后心裡想一定要效法、学习这个圣哲人,有没有这个经验?「天能使人性有善而无恶,不能使人有习而不为恶。」希圣希贤是人本有的,这种羞耻心、向善的心,怎麽我们年纪愈来愈大,反而提不起这份振作、勇勐?记得有一次,我在课程当中讲到范仲淹先生的事蹟,下课了,一个大学生,不到二十岁,把我请到旁边去,他说:「蔡老师,我要做范仲淹。」我听了马上被他这股正气所震动。一个范仲淹对社会、民族的利益有多大!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要有大志,有志就像树有根,它有生机,它不断吸收阳光、空气、水、养分。我们有志,就能跟所有圣贤的教诲相应;没有志,这些经典对我们来讲没生命,它只是几个字、几行字。它只是知识,它的精神没有办法入我们的内心,因为我们觉得圣贤是圣贤、我还是我。所以要先立志,要下决心不为随波逐浪之人。有了这种志向,就有了耻不如圣贤、耻不如至圣先师的态度,「德比于上则知耻。」所以这个羞恶之心有不同的标准!我们今天开始定哪个标准?跟孔夫子不一样就是恶。不如孔夫子了,马上觉得很丢脸、很惭愧,马上修正,这才是知耻。人家劝我们,我们还说「我比张三好多了,我比李四好多了。」那就很麻烦。所以德比于上,要向至圣先师学习。
一说到至圣先师,请问大家,你的脑海裡浮现了夫子哪些形象?温良恭俭让。温和、柔软,不跟人起冲突,不跟人情绪化,不给人脸色看;善良、厚道,善良在哪裡看到?处处替人着想,处处能看到别人的好,那是善良;恭敬,对人、对事、对物都是恭敬的态度;俭,省水、省电,节省资源给全天下的人用,时时胸怀天下的安危;让,时时能礼让、忍让、谦让。以这个为标准,羞恶之心就时时可以提得起来。
「俾起一恶念,则惊」,羞恶之心起作用,一起恶念就很警觉,我怎麽可以起恶的念头?我怎麽可以起对立的念头?甚至起伤害人的念头?「行一恶事,则恐。」做一件不好的事情,会觉得很惶恐。「既惊且恐,则必速止其恶」,这种惊恐的态度督促自己马上停止这个恶的行为,进而改正这个行为。「以返于善而性乃不为习所夺」,这个人就不会被习气污染、控制,沉沦下去。讲到这裡,我们反观人的一生中,德行是在提升还是在下降?我曾经跟大学生分享,我请教他们,「你们觉得你们是小学的时候德行好,还是现在德行好?」大学生也很直率,他们连想也没有想,说:「小学的时候德行好。」我们看,还没出社会,德行就一直降,再出社会,在大染缸裡会怎麽样?那就很严重了。所以这个耻的教育,在家庭、在学校当中都要摆到最重要的位置,不然人这一生真的都是沉沦,日沦于禽兽的行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