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五集) 2005/7/22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5-0015
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接着看,教孩子孝,以至于教孩子德行,落实弟子规,都应该可以运用上我们现在讨论的原理原则,包含亲师合作,不是在「入则孝」可以亲师合作,在任何一条弟子规的教诲,孩子有落实了,我们都可以跟老师打一个招呼,让他肯定孩子。或者家长明白了老师教到哪一些经句,我们把它一起在家庭要求小孩,因为除了言教、身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境教,环境教育。我们老师把弟子规变成班风,家庭把弟子规变成家风,就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而经句都要能跟生活做结合,在跟生活结合当中,我们可以用跟孩子讨论的方式,可以用表演、演练的方式,从生活当中去让他们吸收,让他们观照。当然这个方法还有很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有心要把孩子教好方法就来。
比方以讨论的方法,我们教到「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到底有哪些事做了以后是不孝,是增加父母的担忧,或者是丢父母的脸,让孩子自己说说。诸位朋友,哪些事不能做?「事虽小,勿擅为」。在这个讨论当中,孩子有很多的答案都会出乎我们意料,他们想得可细了,「要节俭」,他会说道,老师,今天我开水龙头开得太大了,「事虽小,勿擅为」。还有小朋友会说,老师,我刚刚在上课的时候想着赶快下课,这也是「事虽小,勿擅为」,小孩子是从念头下手。当他每一句经文都跟他生活息息相关,他就懂得去运用。而在「事虽小」当中大半会提到礼貌,没有人家允许去碰人家的东西,这就是无礼,见到长辈没有问好是无礼,不守班规、校规也是无礼。另外也要提到安全的问题,「事虽小,勿擅为」,很多大的灾祸往往都是一个不谨慎、一个随便所造成。不能玩火,不能去戏水,我们看到寒暑假期间都有很多孩子发生意外,这些安全的警觉性都不高,因为家长跟老师提醒不够,而我们跟孩子之间的默契也不足。当这些规则、这些态度他已经养成,他要去做什么事都会主动先跟你报告,不会偷偷摸摸去做。就从学生在讨论这个经句当中,我们把很多该给他们提醒的道理就可以一并提上去。
而这一句经句不是教一次,往后同学还有发生什么情况跟这一句经文有印证的,我们就抓住机会教育点重复提醒。生活当中的事物,以至于社会当中所发生的事情,都是好的教育的题材,是我们当父母、当老师的懂不懂得运用。记得我在教书那时候有一个同事剪了一张剪报给我,上面提到有一个学生跟他同学开玩笑,同学要坐下,正要坐在椅子上,他快速把同学的椅子移开了,他的同学一坐就直接掉到地板上,当场就瘫痪了,脊椎受损,医生宣布终生不能行走。我们就问学生说道,你看这一件事情这么小,只是把一个椅子移开,却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谁会痛苦?诸位朋友,谁会痛苦?这个同学一生都要躺在那里,那是一种煎熬。除了这个同学终生要痛苦之外,还有谁痛苦?他的父母。一个孩子养到十多岁了,突然之间不能动,而且还要父母日夜照顾,他们的父母只要看到他,当下都是痛哭流涕,那是多么的艰酸、艰辛、痛苦。除了父母会痛苦之外,我会问小朋友,你目前生活当中有多少人关心你?几十个人、几百个人,都有几十个、几百个人将要因为这件事而伤痛,只因为一件小事。所以任何只要跟他人有安全相关的,我们绝对不能随便,绝对不能轻易去做,要时时能观照到他人的安全问题,这就是「事虽小,勿擅为」。从生活让他们去感受,然后也抓一些机会点去引导。
另外也可以让他们去表演、去演练,像我们「出则悌」的部分谈到是礼仪,「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长呼人,即代叫」,现在这个情况多不多?以前大家庭常常有客人来找长辈,都会先看到我们这些小朋友,当然会请我们,我要找你叔叔,找某某,请你去帮我找过来,这个是属于接待的礼仪。像「出则悌」里面又提到「过犹待,百步余」,这个是送客的礼仪。我们要灵活的去把经句跟生活教育做结合,不然死在经句上,教学就没有办法活泼,没有办法扩充广度,只要它的精神一样,我们都可以去运用。
有一次在教这一句「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就教学生接待客人。教完以后,很凑巧,人生常常会有很凑巧的事,都会安排很多情景让你把孩子教好。就有一位阿姨来找他们,来到教室,当电铃响了,所有的小朋友很兴奋,因为他刚好学完可以派上用场,统统举手对老师说我要接待客人,僵持不下,六个小孩都排在门口挤得水泄不通。突然那一位阿姨按了电铃,门口打开了,六个孩子异口同声,鞠了一个躬,阿姨好,这个阿姨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她说道:受宠若惊,这一辈子从来没这么被礼遇过,她一边走一边说,假如我们下一代都像这样,都是这样的小孩,那太有希望了。一进门,小孩帮阿姨放拖鞋,拖鞋怎么放?处处留心皆学问,人的细心、人的观察力、人的体恤能力都在生活当中练出来。我们跟孩子讲道:客人要走进来,你鞋子放在他马上可以穿上的方向,假如你放反了方向,客人还要弯下腰来再把鞋子放过来,这样就没有替人着想。仁爱之心在哪?在一举手一投足。鞋子怎么放。再来,客人进来了,马上先说阿姨妳请坐,我去帮妳倒杯水,就请阿姨先坐,然后他去倒水。倒完了水,阿姨请喝水,我去叫我母亲。就让每一个小孩,一个当客人,一个当接待的,让他们这样重复演练,他就很熟悉了,这是可以用表演的方法。
另外在送客的礼仪,我们也曾经操作过,我让两个学生,一个当客人,一个当主人,当他把客人送出门,然后主人就说再见,然后马上把门怎么样?关起来。关完门之后再把门打开,然后把客人叫进来,说刚刚他跟你说再见,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他说恨不得我赶快走,失礼了。现在孩子有没有干这种事?好好,再见再见,继续看他的电视,别吵我、别吵我,就很无礼。我们就跟孩子问道,那应该怎么样送客比较恰当?其实智慧人都本有,你引导孩子让他细细去想,他都会设身处地的。很多孩子就会说到了,我们送他到电梯口再下去,当他真正这样送的时候,朋友感受到他这一份友谊,他自己也很欢喜。人的一种人情,一种人与人的关怀,人与人的体贴,就在这礼仪当中在加深加厚。
我们来想想,现在的小孩能不能写出李白那一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朋友,「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种友谊写得出来吗?我记得我那次回台南来讲弟子规讲了十天,我的结拜大哥在台中知道我回来,特地百忙当中下来看我,还听我讲了一天课,听完之后,我要送他,他坚持要步行到火车站,他说他有一个习惯,到一个地方就喜欢看看这里的风土民情,那我也陪着他差不多走了二十分钟我才往回走,等我目送他一步一步离开我的视线,就感受到相处的这多年之来,这一位兄弟的内心时时都相信我这个小老弟以后一定会有出息,我这个小老弟一定能做出些事情来,他这一份心意我能不能感觉到?可以。我们感念在生命当中时时祝福我们、成就我们的亲友,当他们离去的时候我们都有那一份不舍、那一份珍惜。
我到澳洲净宗学院去上课,师长真正在澳洲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到世界弘法。只要师长在净宗学院,晚上都会讲课,讲完课我们站在教室外等老师走出来,出来以后,师长就往他的寮房走去。有一些同学看师长走过去了,他们就离开了,我在那里都在享受美好的滋味,什么滋味?「过犹待,百步余」。在目送师长离开的这一段时间,我们再回想这几年来多亏了老师的教诲,今天才能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都在勉怀老师的恩德。当然我们这么做就会引来人家好奇的眼光,就会问我,你在干什么?我说我在落实弟子规「过犹待,百步余」。做到弟子规每一句的滋味,确确实实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后来过没几天就有一群人在「过犹待,百步余」。
在这几年来,尤其在大陆这一年多,我们人生地不熟,处处都是靠朋友,靠这一些当地的人民给我们照顾,纵使他们常常都以老师尊称我,我还是很不敢当,念念都想着没有他们的帮忙我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得起来。当我们常常讨论到差不多十一点,一起坐计程车回家,那他们一定先送我回去,送到我住的地方之后,他们再陆续依每一个人的路线下车,那时候我很感谢大家,我还是做「过犹待,百步余」。刚好有一次有一个老师在关门的时候没有很注意,她的长裙就落在车门之外在那里拖地,我看到了,一进家门赶快跟她打一通电话,她接起来,我说妳的裙子已经露在马路上了。她就赶快把它拉起来,突然会想蔡老师为什么知道?因为「过犹待,百步余」。我们的这一份恭敬之心,他人是很容易感觉得到,「敬人者,人恒敬之」。
学生在讨论,送到电梯,送到楼梯口,送到看不到的地方,他们都会有很多感受、想法,当大家一起讲出来都可以互相观摩、互相切磋,这是我们结合生活来开解。再来也结合机会教育点,有一个孩子,他快生日了,就一直跟他母亲说要买东买西的,他的妈妈很聪明,打了一通电话给老师,他的老师隔天早上就说道,诸位小朋友,今天老师坐公车来的时候,在公车上看到一个小朋友一直在那里吵,吵说妈,我生日了,妳要给我买东西,要带我去吃什么,要买蛋糕。诸位小朋友,这个小朋友这么做对不对?当然大家都说不对。应该怎么做才对?老师有没有教过你们,生产是母亲受难日,就开始复习一下。所有的同学、小朋友就说应该多帮妈妈做家事,要提升德行,不要让父母担心。这个小朋友一听会不会惭愧?当然会,因为其他的小朋友都回答得慷慨激昂,好像他很差劲一样,这就是抓住机会教育点。后来这个孩子没有要东西,还跟他妈妈说,妈妈,我生日送妳一个礼物,就是以后我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这个方法又跟生活、又跟机会、又跟亲师配合,都有用上去,这是机会教育点。
我刚好把学生的生日蒐集了一下,每一个月都有个三四个学生生日,除了把孝道教给他们以外,因为生日也给他们祝福,我就发给每一个学生,比方三个同学生日,我就发三张小纸条,让每一个人来肯定这三位同学,也给他们祝福。我在黑板上写了两行字,「狗眼看人低,慧眼识英雄」,好,那你们现在是能看得到别人的优点,还是看得到别人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写。你看学生会选哪一个?很多学生在那里绞尽脑汁,就是看不到别人一个优点,所以欣赏别人容不容易?没练习还练不出来。有一个妈妈就走过来跟我说,她说我儿子尽看我的缺点,其实这个家长常常去挑老师的毛病,上行下效。在学校当中让见贤思齐成为风气,在家庭当中亦如是,我们也要不吝啬的去肯定小孩,肯定另一半,肯定家人,就互相欣赏。我这么一写完,他们就开始动笔给生日的同学祝福,训练他们去见贤思齐。而当这几十张肯定的纸条传到了这一个同学的手上,对他有没有影响?当他一张一张翻过去,他的自信心不断的在上升,他会希望自己能不辜负同学的肯定。这几十张称赞的纸条会留多久?他会把它拿着放在他的抽屉,时不时就拿起来再怎么样?再翻一下,自我肯定。这个是我们刚好掌握小孩生日的机会,引导同学互相肯定、互相赞叹,这是生活的结合,机会的教育。
再来,建立共通语言。当弟子规都烂熟于学生还有孩子的心中,常常机会点出来我们就可以把经句提起来。有一个小女孩哭哭啼啼去找她妈妈,她妈妈一看,怎么哭成这样?就问她,妳哭什么?她说妈,姐姐骂我。很多家长一听姐姐骂,随口就说,姐姐,妳怎么可以乱骂人?有没有这种情况?不能说大的永远是错的,那不对,那就没有道理了,不公平,我们要循着理智、循着道理处理孩子的行为。妈妈不疾不徐问她的小女儿,那姐姐为什么骂妳?她说因为我玩她的玩具没有经过她同意,所以姐姐骂我。那是她有错在先。接着妈妈就说了,「用人物」,小女孩说「须明求」,妈妈说「倘不问」,她说「即为偷」,结果她一说完哭得更厉害,然后一边哭一边说妈,我不要当小偷。这个就是什么?共通语言,很好用。
当孩子拖拖拉拉了,爸爸可以提醒,比方妈妈命令他,他都拖拖拉拉,这时候爸爸可以提醒他,「父母命,行勿懒」。有一个孩子早上叫不醒,叫半天,他妈妈突然想到儿子说他要学弟子规,要好好落实,突然在他的床前就说了「朝起早」,儿子说「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他自己就爬起来。有一个小女孩才四五岁,跟着外公、外婆还有舅舅、婶婶一起吃饭,她就跟她母亲说,妈,我要吃玉米。她的妈妈拿起来扒成两半,正准备要拿给她女儿,突然想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怎么可以先给孩子?她就刹车,拿给外公,拿给外婆,拿给舅舅,统统都分完了,最后一块放在她女儿的碗上。她女儿突然跳起来,暴跳如雷,为什么我是最后一块?你看小公主凶不凶?凶。她的妈妈不疾不徐说了,「或饮食,或坐走」,她女儿说「长者先,幼者后」,突然想一想,对,就服气了。建立这个共通语言。
教弟子规、教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所在,要能做到以身作则,这不只孝,任何一句教诲亦如是。我们从孝当中来感受一下,有一个老师三十五岁,她当初还没学弟子规,修行也有多年,那时候深圳的老师通知说蔡老师要讲弟子规,她心里想弟子规有什么好教的,我的善根这么深厚,是不是?读《无量寿经》都会掉眼泪,「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你看善根深厚有没有?叫大乘根性,弟子规有什么好学的?教小孩。不过还好,她还是来听了第一堂课。我在深圳上那一堂课,明显感觉她们边听表情变化很大,愈听愈惊讶,弟子规还可以这么讲!这个老师听了几节课以后也曾经跟我提到,她说本来觉得自己善根深厚,学了弟子规觉得什么都没做好。是觉得善根深厚好,还是觉得什么都没做到好?前者好还是后者好?人要活得明白。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好,这个叫开悟了。发现自己的过失叫开悟,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修行,这一句话要时时提起才得受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