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三三卷) 2006/9/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3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三大段第二段,「明所具諸位」之中第一個小段十住位,一共有三首偈。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若為諸佛所護念。則能發起菩提心。若得發起菩提心。則能勤修佛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則得生在如來家。若得生在如來家。則善修行巧方便。若善修行巧方便。則得信樂心清淨。若得信樂心清淨。則得增上最勝心。】
這個三首十二句,說明十信位裡面有十住菩薩所修的,有十住,沒有十住之名,有十住的實質。不但有十住,而且再往上去,十行、十迴向、十地,一位具足一切位;不但上位具足下位,下位同時具足上位,這是佛法裡面所說的不思議境界。十住菩薩前面略略給諸位介紹過了,現在我們看信位菩薩所具足諸位的修行法。從偈頌我們就曉得,第一句承先啟後,是從前面第五首末後一句,「則為諸佛所護念」。
『若為諸佛所護念,則能發起菩提心』。修學不能說沒有次第,不能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我們要記住,從什麼地方下手?第一首頌裡面給我們講,「若常信奉於諸佛,則能持戒修學處」,從這裡下手,然後深信三寶,信佛、信法、信僧。而後才能成就展轉行,得殊勝決定解,得諸佛所護念。你明白這個道理,現在還在農曆閏七月,你看多少人燒香拜佛求佛菩薩保佑,護念就是保佑。能不能真正得到?前面所說的統統沒具足,這能得到嗎?所以經不能不學,不能不聽,聽要聽懂、聽明白,這就是解,殊勝解,你理解了。理解是什麼?理解叫看破,看破之後你要真幹,真幹就是放下。
不能不靠三寶加持,才能夠發起菩提心。三寶加持,三寶怎樣加持?這個要懂得。加持,經典裡面講得很清楚,有顯加、有冥加。什麼叫冥加?忽然通了、明白了,這是冥加,原先不懂,忽然之間明白了。顯加是你自己能夠清清楚楚的,那是什麼事情?經典加持你。我們不讀經怎麼會知道?這是顯加。善友為我們講解說明,我們有疑惑提出來,他給我們解釋,這都是屬於顯加,明顯的加持。這裡頭沒有迷信!
我們求佛菩薩護念,要不要到佛菩薩形像面前去燒香磕頭?你說要不要?不需要!佛菩薩面前燒香磕頭,你要不懂得程序,不知道修學的方法,沒用!在寺院庵堂、法會道場,我們一定要做這樣的儀規,大眾在一起祈求佛力加持。這是什麼?這是唱戲、表演,這是演戲,演給群眾看的。讓群眾看了之後,知道恭敬三寶,接引他入門的!所以,那個方法也不能捨棄,所有一切形式都是接引初機。所以佛教不宣傳,不招生,這是什麼?都是教育。教人要謙虛,要自卑而尊人,我怎麼敢做老師?我怎麼敢教人?除佛一個人可以這樣說以外,菩薩不敢,阿羅漢以下更不敢。
佛都不招生,用什麼方法?我們做弟子的人,我們學佛的人,學到了,身體力行,這就是替佛招生。寺院庵堂裡面五堂功課,種種法會,是替佛招生。讓大眾看到了、聽到了,知道佛法殊勝,佛法真好,應該學佛,自己進門來,所謂是只聞來學。你看學不要說是佛學,世間的學術,古人講的求學,你自己要恭恭敬敬去求!誰是善知識?真正善知識決定不承認自己是善知識。那怎麼辦?所以要到處打聽。接引這些形相,自己能有所感動,這個感動就是宿世學習的根在那裡!佛法講阿賴耶識裡頭有三寶的種子,現在一看到三寶的形相,這個種子油然而生,種子生起來了。生起來之後,你得求學!你要親近善知識,親近,你要認識善知識,不認識不行。
認識真難,總得要學,先在經典上學,經典學得愈多,你親近善知識的緣就愈殊勝,你真正明白了。《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親近善知識的榜樣。由此可知,《華嚴經》到最後就是教你認真去幹,你去落實。全經學習完了,那就實地去參學,參學不是在經本上學,要在生活當中學,在工作當中學,從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學。你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就是大本《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意思要懂。諸佛菩薩在哪裡?就是清涼大師前面介紹我們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呢?現在還是佛。你只念這一句「本來是佛」,人家問現在是不是?本來是佛。過去是不是?本來是佛。本來是佛,永遠沒變!
現在十法界、六道這依正莊嚴是什麼?這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境界,這個境界不是真的。就像《證道歌》裡頭所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裡的事情你去想它幹什麼?《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你就不要去理它,它是虛幻的,它是夢幻泡影,你把這個東西放在心裡頭,那就糟了,真的放在心裡面,你就迷了,你就起了分別執著,不要把這放在心上。
要把什麼放在心上?「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你學哪部經,哪部經典就教你方法。我們修淨土,淨土三經裡面教我們的方法,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各個宗派不相同,律宗裡面嚴持戒律放在心上。一般普通來講,最高的指導原則,持戒、修定放在心上,開慧不必理它,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開了。你要想修定,教下講的止觀,止觀就是定,沒有戒不行。現在修行人為什麼不能成就?戒沒有了。戒沒有就沒有定,定沒有就沒有慧,你肯定是起心動念生煩惱不生智慧。念佛法門還是要持戒,持戒念佛,你念佛功夫才得力;沒有戒,雖念佛,功夫不得力。古人說的話說得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沒有戒。心不散亂是攝心,那是定,定從哪裡來的?定從持戒來的,佛家祖師教後人持戒念佛。
功夫真正得力,清淨心現前了,菩提心才生得出來。所以這一句是發心住,就是「則能發起菩提心」,這是發心住。發心住,你心住在哪裡?住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大乘,對自己、對眾生、對萬物,就是一個真誠的心,真則不假,誠則不欺,不自欺,不欺人,不欺一切眾生,這是真誠心。我們常講這是菩提心的體,起的作用是清淨心,自己身心清淨,一塵不染。怎麼清淨?放下了!你不放下,你怎麼能得清淨?你還有驕慢,還有自欺欺人,你心怎麼會平等?你怎麼能開智慧?智慧不開,你怎麼可能有慈悲心?
慈悲是捨己為人,你的自私自利念頭捨不掉,起心動念是我的利益,這個麻煩大了。什麼時候我們學會了,起心動念眾生的利益、別人的利益、社會的利益,你要起這個心就好了。我們自己有多少的能力,要貢獻給社會,要奉獻給眾生。無論是財力、是智慧、是體力、是技術能力,希望什麼?希望這些東西都能夠為社會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大乘佛法,不捨眾生,這是慈悲,跟小乘不一樣,小乘住涅槃,大乘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才真正叫解脫。
不住生死是了生死,雖然在六道、在十法界,他是乘願再來的,不是業報來受生的,這叫不住生死。他來為眾生服務,所以他不住涅槃;住涅槃就不來,不為眾生服務了。他要來幫助眾生,幫助眾生要示相,就是要做出來給眾生看,讓眾生能體會到、能覺悟到。不單單靠言教,身教比什麼都重要,還沒有開口先做到。釋迦牟尼佛在世不是就這麼表演的嗎?你還不懂嗎?先要自己身做到。做到是什麼?做到是戒律。在現前的社會裡頭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別人,為什麼?現在這個世間人不知道尊重別人。
我們在一切眾生面前,首先做到我尊重別人,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禮貌。見到人我們會合掌,深深的一問訊,一般人講九十度的鞠躬禮,深深一問訊,無論對長輩、對平輩、對晚輩。實在講對晚輩是可以不必要了,現在晚輩不懂,你要教!這就是教晚輩。連小朋友,我們教他,他也九十度的鞠躬,教!他九十度鞠躬對我,我也九十度鞠躬對他,教他。言語要柔和,處處要表現關懷,不是裝出來的,真的關懷,真的愛護。財物布施供養毫無吝嗇,這是菩提心相,菩提心的樣子是這個。你說你發了菩提心,怎麼看,不像!菩提心發了就是這個樣子,這可不能不懂。
你看看『若得發起菩提心,則能勤修佛功德』,這兩句裡頭,這兩句就是一句,就是「則能勤修佛功德」,這一句裡面是治地住;你看它有個修字,勤修,修行住。這一句裡面,有十住菩薩第二住、第三住的意思在裡頭。佛功德,什麼是佛功德?佛是智慧,佛是覺悟。中國人翻佛為覺者,查查佛學字典,佛是什麼意思?覺者,覺者就是覺悟的人。誰是覺悟的人?釋迦牟尼佛是覺悟的人,在中國,歷代祖師大德是覺悟的人。我們看最近的,李老師給我介紹的印光大師,我們雖然沒見面,《印光大師文鈔》現在流通很廣,你讀《文鈔》,依照他老人家的教誨。你在《文鈔》裡面去看,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你看他的生活,他待人接物。那我們想想看,我們跟他比一比,用他的標準做為我們自己修行的典型,我這一生至少要達到他的標準。
他的標準是什麼?佛功德!這十住裡頭有治地住,治是對治。我們自身的毛病習氣不知道,看看別人的我們就清楚了,別人是我們的一面鏡子。諺語所謂「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我們的標準一定要高,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能做到七、八十就不錯了,這就是僅得乎中。如果我們的標準太低了,不會有成就。我勸導很多同修,講經的時候大家都聽到,我勸別人是用阿彌陀佛做標準,《無量壽經》,無量壽佛。我們向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就在《無量壽經》上,依照《無量壽經》就是學阿彌陀佛。我們天天念《無量壽經》,有沒有學《無量壽經》?這點要記住。
《無量壽經》裡面,一開端就教給我們善護三業,那是什麼?十善業道。「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妄語?有沒有兩舌?有沒有綺語?有沒有惡口?這個要真正做到,阿彌陀佛沒有,我們怎麼可以有?要常常放在心上才行!嘴巴才一開,馬上就想到,這標準在面前。「善護身業,不失律儀」,這裡頭包括多了,不失律儀,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威儀,就是最低限度的沙彌二十四門威儀。我有沒有做到?「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不貪、不瞋、不痴。這是阿彌陀佛在經一開端提出的總綱領。細行,全經章節裡面非常之多,我們過去也曾經節錄成一個小本子,《修行守則》是從那裡面摘錄出來的。摘錄了幾十條,這個標準太高了。
真修,它就是這個標準,凡聖的標準,怎麼能給它降低?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太高了是真不行。我們煩惱習氣太重,外面的境緣不好,處處都是誘惑,都是引導我們造罪業的。所以我們就把標準往下降,降到最低,學弟子規,從弟子規學起。弟子規學好了,從感應篇學起,感應篇學好了,再學十善業道,那就容易多了。十善業道學好了,學三皈五戒、學沙彌律儀,這樣一步一步往上提升。真肯幹的人,二年到三年就做到了,這個很了不起。二年到三年,你就有了修學菩薩道,你也能有修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基礎,你有了。
否則的話,雖然天天講我要求生淨土,靠不住!憑什麼去?天天燒香磕頭沒用處,古人講的話有道理,「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你心裡面的妄念止不住,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怎麼行?這樣的心行,天天燒香磕頭也枉然!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定要信、要解、要行才管用。信解行統統做到了,你在家裡頭,你的家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你,你就影響他。
你家裡面設佛像,你天天照這個儀規去做,做給你家人看;自己至誠恭敬供養三寶,做給家人看。慢慢學佛的同學多了,建個小佛堂,功課不缺,做給大眾看,這個影響愈來愈大了。依照這樣好的標準修學的人愈來愈多了,人與人之間知道怎樣和睦相處,這是現前社會第一個大問題。你說這個世界這麼亂,這麼樣的混亂,為什麼混亂?就是人跟人不知道怎麼相處才混亂。如果人跟人都知道和睦相處,都知道互相尊重別人,都知道關懷別人,社會秩序立刻就好了。世出世間聖賢教學,也是把這個排在第一位。
『若能勤修佛功德,則得生在如來家』,這是第四住生貴住,你「生在如來家」了。你要不「勤修佛功德」,也就是說你不能夠依教奉行,你沒有入如來家。如來家在哪裡?如來沒有家,釋迦牟尼佛出家了,沒家了。如來家在哪裡?如來家在你的心,在你的起心動念;如來家在你的言行,你的言語、行動。是不是把如來的教誨統統用你這個身形、形象表演出來?人家一看到你,你真像個佛,你是真菩薩,那你就生如來家。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我常常勸大家,百分之百自我落實《弟子規》,落實《太上感應篇》,落實十善業,你的根好深!這是紮根的教育。就像植物,你的根深你的生命力就強,肯定發芽、茁壯、開花、結果,這肯定的。
中國諺語所謂「三歲看八十」,看你三歲的言行舉止,就能夠斷定你一生有沒有成就。三歲就能判斷到八十歲,不簡單!「七歲看終身」,你的一生,真正高明的人都能看得出來。這是什麼?紮根的教育。現在難了,現在紮根教育沒有了。今天我還遇到一個老同修,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一九七七年,那個時候他們是聽眾。今天遇到,告訴我,他有小孩,小孩好難教,不聽話,來給我說。我說不是小孩難教,是你自己沒教。這個話意思深了,意思是你自己沒有把自己教好,你的小孩以你做榜樣,你怎麼能怪他?我這麼一說,他真的就愣住了。你對小孩所要求的,你自己做到沒有?你要是都做到了,他自然會做到。
你希望小孩要孝順父母,就是尊重父母、順從父母,你對你的父母有沒有尊重?有沒有順從?你有沒有做出好樣子給他看?你對於長輩有沒有尊敬?有沒有愛護?有沒有照顧?你先要做到!你對待一切人有沒有禮貌?有沒有尊重別人的意念?都沒有。你怎麼能要求小孩?小孩生下來是一張白紙,我常常講,生下來二三天眼睛張開了,他就會看,耳朵他就會聽,他就在學習,他就在模仿。所以到三歲,他已經學了三年,三年他很懂事了。如果三年他所見到的、所聽到的、接觸到的全是善面的,我們現在講正面的,全是善的,沒有惡的,那個底子多好!他就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他曉得哪個人做的是對的,哪個人做的是錯的。我們現在講,人有免疫力,他就有了,他不會學壞。
可是今天社會有非常大的誘惑力量,小孩三歲實在是不行,他學了三年,要是沒有好的,他要接觸到社會,我相信不到一年他就學壞了。這個事情真有,不是假的。有些家長教小孩教得很嚴,教得很好,沒有上學,在家裡教教得很好。一上學去,上了一年學就變了,在學校跟同學學的,跟老師學的。不知道愛父母了,跟父母會頂嘴,不會順從了。現在做父母的,有兒女,非常憂慮、操心,怎麼教他?這是大問題。
我們在國內,這兩年辦《弟子規》的教學,收到一點效果。就有很多家長要求我們辦小學,他把他的小孩送到我們學校來,讓我們來教。我們原來也有這個意思,這是為社會服務,可是一切要看因緣,在國內建個學校非常不容易。我們這次有了經驗,如果有人去建校,學校建好了,請我們老師去教,我們很樂意。
做學問的人,還是一生從事於教學的工作,不適宜管行政。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一生教書,他不喜歡管行政。我還有個老同學,抗戰期間中學同學,以後在台灣見面了,他在台灣大學教書,一生教書!晚年曾經有一度,南部有個大學請他去做文學院的院長,頭一次管事,管人、管事,做一個學期他就辭職了。到台北有一天我們在一起吃飯聊天,他就發牢騷,「這個事情,簡直不是人幹的!」沒錯。尤其是現在的時代,人的思想是不按理出牌,人的行為完全違背了道德。一個天天讀書的人,尤其天天讀古書,你要沒有達到聖人的境界,你跟他們相處就很痛苦;如果真的有很高的境界,跟他們相處沒事。為什麼?看到他們的思想、行為,你會點頭,正常的,你才能和光同塵;沒有達到那麼高的境界,不行。
所以學要不斷向上提升,然後你才真正能做出最適當的榜樣,這就是佛家講的善巧方便。巧是巧妙,善是無惡,方是方法,便就是適合於此時此處。幫助此時、此處的大眾破迷開悟,回頭是岸,你要做出來,而且要長時期的做出來。因為眾生畢竟是眾生,根性不齊,上上根人很快就覺悟,可是中下根人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你要做上二年、三年,十年、八年,長時間的薰修讓他看,他才明白過來。幫助眾生不是一樁容易事情,這是真正生如來家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第二首的下半這兩句:
【若得生在如來家。則善修行巧方便。】
這句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善』,『修行巧方便』;「善」也可以連著下面兩個字講,「善修行,巧方便」,同時善是個關鍵的字眼,在一般大乘教裡面稱為善巧方便。總的一句話來說,自己沒有真實智慧,善巧是學不到的。為什麼?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因時不同,因處不同,處所不一樣也不同,因人不同,這真正善巧!它是活的,活活潑潑,你到哪裡去學?規矩方圓不難,靈活運用就不是一樁事情,學要學這個。
我們年輕的時候學經教,老師給我們講解講演、講經這些方法,他有教材。教講演有《實用講演術》小冊子,教講經有一套方法,就跟師範學校教學法一樣,講經他編了一本小冊子,《內典講座之研究》,這麼個小冊子。為我們講解,讓我們學習,大概是兩個多月的時間。我們一個星期上一堂課,兩個小時,兩個月大概上十堂課,十堂課就講完了。《講演術》大概是三堂課就講完了,三個星期,不難!這些重要的原則、綱領我們都能記住。正如同學兵法一樣,《孫子兵法》每個人都可以讀,一般書店都可以買得到。你學了之後你會打仗嗎?你能帶兵嗎?不行。學了,到了戰場上不知道怎麼用法,學了《講演術》,上台不行,不會用!
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沒出家之前我就跟他學,學了一年三個月,就是總共在台中住了十五個月,他的這些東西我都懂了。但是上講台總是沒有像他那樣的靈活運用,這就是講的善巧,做不到。這個老師能不能教你?沒法子教,活的!怎麼學法?只有長年跟著老師,看他在講台上、在講台下,甚至於接待這些賓客、學生,平常這些談話統統不離這個原則。長時期的追隨,長時期的觀察,至少要三、五年細心觀察,你才能學到所謂是靈活運用。方法教給你了,不難!我學東西也很快,講經、講演不需要一個月我就統統學會了。可是至少要用三、五年的時間,去觀察他怎麼樣運用,用得那麼活。
你看他講經場所不一樣,他有變化,聽眾對象不一樣,他有變化。在台中,聽眾對象變化比較少,一般老聽眾都是蓮社的蓮友。可是寒暑假辦大專佛學講座,那個對象不一樣,知識青年。還有地方政府邀請老師去講演,我們跟著去聽,那個對象也不相同。我們在這裡觀察他,他怎麼講法,原理原則沒有變,方式不一樣。你要不細心去觀察、去體會,你什麼都得不到。所以學,我常常說,真正能學成功的,善學,他會學。李老師以前給我說過,會學的人學門道,不會學的人看熱鬧,這是提醒我們。
我出了家以後再到台中,我聽老師講經,不是聽他講經文的內容,為什麼?那些內容我看註解我都知道,我上台也會講。我主要去聽經聽什麼?聽門道,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我聽經之前有充分的準備,準備什麼?就是經文內容我都知道,我看一些註疏參考資料。聽的時候去看他怎樣表達出來的,去體會、觀察他所用的技巧,善巧方便,我學這個東西,這是活的。這個要是學會了,一切經教我統統都能用得上。一般學術界裡面所謂是即興發揮,李老師是怎麼樣?在佛法裡面來講,不是講即興,是應機施教。機有時機、有時間、有處所、有人、有事,方方面面你都明瞭,觀察明瞭。你就曉得此時此處,大家迫切需要的是什麼?你要把這個東西講出來,善巧方便!
現前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時節因緣,這個時代是什麼時代?亂世,混亂到極處。中國歷史上過去沒有過,世界歷史上也沒有過,史無前例這樣一個大混亂的時代。人心不相信鬼神,不相信報應,不相信倫理道德,怎麼辦?所謂是唯利是圖,好像人生活在這個世間只有一個目標,賺錢!怎樣去賺錢?不擇手段。你說這個事情麻煩不麻煩?東方的傳統文化被西方文化打敗了,這不能不知道。
東方傳統文化是家庭,幾千年來都是大家庭,你看一般最小的是三代同堂,家族是旺的、盛的四代同堂、五代同堂、六代同堂。家愈大人口愈多,沒有規矩那就亂了。所以中國人講齊家、治國、平天下,既然你這個家管得好,家能管好了,你就能管國家,管國!國管好之後就可以給天下人做榜樣。中國文化的特色是在家,家有家規,家有家法。
家規、家法從哪裡來的?從倫常道德來的。這是從小就要學,就要遵守,代代相傳;縱然有什麼錯誤,大概都不太越軌,就是距離倫理道德的水平不太離譜。現在我們的標準被西方文化沖毀,西方文化是人本主義,個人主義;東方文化,用現在的名詞來說,是社會主義,就是團體生活,不是一個人的。一個家庭有父母兄弟姐妹,在過去,五、六個是正常的,兄弟姐妹十幾個的也很多。他不分家,所以幾代下來,就有一、二百人口這麼大的一個家庭。怎麼管理?上頭要正,中心的理念是孝悌。孝是什麼?跟父母的關係;悌是跟長輩的關係,弟弟對哥哥的關係,兄弟的關係。從小就知道這些關係,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人,言行舉止都有規矩,這個規矩就是禮。人與人之相處最重要的就是讓,有禮有讓,不爭!家再大,和睦相處,所謂家和萬事興,道理就在此地。
外國人是小家庭制度,夫妻兩個都有界限,人本主義!最明顯的就是財,夫妻不共財。在銀行裡面的帳戶,先生的帳戶太太不知道,太太帳戶先生不知道,西方人講隱私權。在東方社會沒有這個觀念,東方社會家庭裡面一切都是公開的,人心才平,大家才能相處。你要是有隱私,這個家庭一定會亂,一定會衰落下去,為什麼?不服!所以東方有善巧,這都是屬於善巧裡頭很重要的原理原則。
東方人由於家庭從小教,有尊卑長幼,譬如子女孝順父母,孝順就是尊重父母、順從父母;而父母對子女慈愛,照顧很周到。也就是說知道替別人著想,不是替自己著想,兒女常常替父母著想,孝順;父母常常替兒女著想,這叫慈愛。在社會,譬如客人來訪問,主人一定是為客人著想,處處為他著想。讓他住得很舒服,給他遞茶水,對他很尊敬,讓他歡歡喜喜。客人也是一樣的尊重主人,處處替主人著想,彼此互相尊重,互相關懷。這個社會是和諧的,決定沒有競爭;凡是遇到利,利是人之爭端,人與人之間相爭,利是個開端。中國古人對利怎麼講?利害當前讓,不爭,彼此都相讓,沒有爭執的。
我上一次到合肥,路上經過有個巷子,叫六尺巷,這巷子也不太長。六尺巷是怎麼回事情?原來這是兩家人是鄰居,建房子的時候他讓三尺,在他土地界線上讓三尺;這邊這一家看到隔壁讓三尺,他也讓三尺。於是這當中就有六尺寬的一個巷子,叫六尺巷,不爭!這個做法好,這做個榜樣,教人什麼?教大家凡事都讓別人,讓別人的人不吃虧,不肯讓人的人,往往吃虧。方便別人是真正方便自己,尊重別人是真正尊重自己,善巧方便往往從這個地方得來。
我們從前不會用,為什麼?是把自己擺在第一,沒有想到別人;到以後我們看老師,長年看老師,我們省悟過來了。善巧方便哪裡是學得來的,心裡有智慧就會了,智慧從哪裡來?智慧一定從愛護別人來的,方便別人來的。時時刻刻都顧著自己的利益,這決定沒有智慧;常常想到幫助別人,利益別人,這個人會生智慧。縱然現在沒有智慧,肯定他將來一定會開智慧,這是祕訣。肯幫助別人,心胸闊大,不肯幫助別人,心胸很窄小,心胸窄小怎麼能生智慧?
佛菩薩有大智慧,這大家都知道,佛菩薩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大智慧是這麼來的。尤其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就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相,人人都有。現在你為什麼智慧、德相不起作用?你心量太小。本來心量很大,你自己畫上圈圈,愈圈愈小,這個圈圈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要放下,放下了,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就現前,不是學得來的。諸佛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看那多自在。恆順,沒有不順的。
順這個字比什麼都重要,沒有自己才能順,有自己就不會順別人。佛法頭一個學什麼?學無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再往上提升,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金剛經》上的話。只要有我,你心量就不大,什麼是我的、我想的、我以為的,這個不行。真正做到無我,你才知道無我之樂!無我得大自在。把「我」看得那麼重,這是嚴重的執著,嚴重的障礙,不能不知道。所以學東西,特別是大乘佛法,決定不能學死了,要活學、要活用,這裡頭才有法喜。底下一句:
【若善修行巧方便。則得信樂心清淨。】
前面『修行巧方便』是第五住,就是方便具足住,這兩句是第六住正心住,你看「信、樂、清淨」,你的心真的信了。信這個字我們從《華嚴經》這品經開頭講到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體會,信心不容易。我們自己以為自己有信心,那是自己的標準,不是《華嚴》標準。《華嚴》標準這個信心首先要放下五欲,要放下王位,要放下富饒,要放下自樂,要放下大名稱,前面第一句告訴我們的。經上說了五個,清涼大師給我們講了十個,這些東西不能放下,你沒有信心。為什麼?佛教我們放下,我們不肯放下,你要說信佛,怎麼說都說不過去。信,我們總的來說就是依教奉行,經上給我們講的我們沒有做到,不信!
最明顯的例子,三皈,這是入佛門頭一樁事情,你接受三皈。三皈現在我們都知道,皈依佛是覺而不迷,你現在還迷不迷惑?你有沒有覺悟?如果依然是迷而不覺,你不信佛。法,邪而不正,你不信法;法是正而不邪,我們今天還是邪而不正。信不信僧?僧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今天還是染而不淨。三皈都不信!一定自己要曉得,自己不曉得那就是迷,一迷迷到底,永遠不能覺悟,這麻煩大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信一定有信的標準。
再說到佛的基本的修行,十善業道,我們做到沒有?沒有做到,不信,這是佛法的基本法。這才曉得信心不容易,真正信了之後,他才愛好。我們今天對於佛陀的教誨有沒有愛好?如果愛好,他會把這個當作第一樁事情。我這一天當中最快樂的、最喜歡的,讀經、聽經、念佛,沒有比這個更快樂的,沒有比這個更歡喜的。我們有沒有做到?怎麼會有很多繁雜事情來擾亂?事是不是要人做?是的。什麼人去做?菩薩!不是凡人,菩薩有智慧,菩薩有善巧方便,不是凡人。
我常常講,講了幾十年,在佛門裡面功德最大的是誰?護法,不是弘法。像一個學校一樣,護法是校長、是教務、是訓導、是總務,他們是護法。沒有他們哪來的學校?學校有成就,他們功德第一。不是老師教得好第一,不是的;老師教得再好,沒有他們護持,老師就沒有場所教,沒有學生教。要知道他們的功德大!如果這些護法,這些校長、教務、總務、訓導,不是像佛那麼高的境界,他們來護持,讓這些好的老師可以在這裡教學,好的學生可以在這裡成就,他們成就什麼?他們成就是福德,就不是功德;功德是了生死,福德是生天,那個福報大,差別就在此地。
我們學佛,對事實真相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是修福還是修慧,就是你是修福德還是修功德,修慧是修功德。佛門裡頭,古人有副對聯說得很好,「宿世(過去世)不知何罪業」,過去生中不知道造了什麼樣的罪業,「今生受報做當家」。當然這一定是出家人,而且是當家師自己寫的,不是別人寫的,他有感嘆!為什麼?當家要處理很多雜務事情,不能修行。剛才講了,他如果誠心誠意照顧大眾,讓大眾有這麼好的場所來修行,他得的是福德,他不是功德。
有個念佛堂,真的有很多人往生了,他將來能不能往生?他要能放得下能往生,他要是放不下的話,不能往生。關鍵在最後能不能放下,不能不清楚!你所照顧的人當中,成就的愈多你的福報愈大;如果你能有智慧,能夠放下,你的功德就愈大。講經說法是其次,教員!教員怎麼樣修,比不上當家,比不上住持。為什麼?他們建立道場,利益眾生,他們是主。講經的法師是教員,他們辦學校,學校請你去做教員;換句話說,他是主辦,你是協辦,我們講經是協助、協辦。各人盡各人的本分,歡歡喜喜,密切配合,這個道場如法。如法的道場是六和敬的道場,成就不可思議,統統都要放下。
就跟中國古時候倫理道德是一個道理,教員尊重校長、順從校長;校長要尊重老師,尊師重道。為什麼?做給學生看。校長對老師教員這樣的尊重,學生對老師生起信心;如果校長對老師不尊重,學生對老師就輕慢,輕慢心什麼都學不到,老師教得再好都沒用處,要配合。在中國古代,諸位讀歷史你就能看到,帝王常常禮請學者專家到宮廷裡面講課。帝王帶著文武大臣、帶著宮廷裡面的眷屬,恭恭敬敬的來聽,那個影響多大。皇帝對老師這樣的尊重,他就帶動全國人尊師重道,做榜樣,功德跟福德真是無量無邊。
信、樂,心清淨就是功德,心不清淨是福德。這個地方是菩薩道,菩薩道心哪有不清淨的?因為他是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信是真信,樂是法喜充滿,正心住。最後一句:
【若得信樂心清淨。則得增上最勝心。】
愈來愈殊勝,『增上』是七住,「增上」是不退住。『最勝心』,這裡頭包括後面三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這一句裡頭最後這五個字,包含十住裡面後面的四住。「則得增上最勝心」,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很清楚,「後句增上,是不退住」,後句就是最後這句,增上是不退住,「最勝心,是後三住,準下釋之」。大師下面還有《鈔》,《鈔》裡面確實他說得很清楚,我們先看增上。《鈔》裡面,「增上等者」,等就是五個字全都有了。「由前正心」,前面講的正心住,我們要記住正心住就是「信樂心清淨」。清涼大師這裡解得好,這是我們要留意的,「但聞讚毀不動」,這是正心住。心清淨了,別人讚歎我,我並不以為我真的很好;別人毀謗我,我要認真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不被外面境界動搖,毀譽不動,這是正心。
現在最勝心就又進了一步,「今聞無有利害更深而心不退,故為增上」,前面只是毀譽,現在遇到利害,利害當前你還動不動心?還是如如不動,這叫不退,在這個文裡面就是增上這兩個字,下面最勝心。不容易做到,就是正心就好困難。你看我們一般人,聽到別人讚歎,很歡喜;聽到人家毀謗,就氣憤,幾天那個氣都不能化解,這個怨氣就把自己往下墮落了。經教裡頭常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而且現在的醫學也告訴我們,人在生氣的時候,對自己的健康是最大的傷害,因為氣憤讓你細胞變質,變成什麼?帶的有毒素。
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講過好幾次,我都看到。他就說發脾氣,特別是做母親的,帶著小孩在吃奶的。他說發了脾氣之後,決定不能給小孩餵奶,餵奶的話,二、三天他就死了,不知道他怎麼死的,他中毒死的。一定要等氣消掉,能夠歡喜心生起來的時候,你才餵奶。這個例子很多,所以小孩的夭折,有很多是做母親的人不懂這個道理。遇到別人的毀謗,遇到別人的責怪,就起嚴重的氣憤,這影響太大了。
我們今天要學的,最重要的是毀譽不動,利害不動,這樣才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到法王子位,這裡雖然沒講這個地位,也就是說你才有資格教化眾生,你才有資格真正到灌頂,我們今天講的你得三寶加持。這肯定的,不必求,你達到這個水平,三寶怎麼會不加持!三寶的加持,我們在前面講得很清楚,有顯加、有冥加。你自己法喜充滿,不斷向上提升。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7:04:0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