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四六卷) 2005/10/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4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前面我們學過,諸菩薩對文殊師利菩薩的啟請,也就是請問。問有十一句,我們把這段文念一遍,從頭念。
【爾時諸菩薩。謂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說已。唯願仁者。以妙辯才。演暢如來所有境界。】
這下面是別說。
【何等是佛境界。】
這一句是總,下面這是別。
【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說。何等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證。何等是佛境界現。何等是佛境界廣。】
總共是十一句。頭一句是總,後面別問十句。這十句我們看了一看,就如清涼大師的開示,哪個境界不是佛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佛在大經裡頭常講,在緣起裡頭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句話非常重要。初學佛的時候,我們對佛所說的生起信心,真正能生信心也就信佛境界了。『佛境界』實在講沒有離開十法界。所以我在講席裡頭常講,十法界是把佛境界扭曲了,雖扭曲,還是不離佛境界。
清涼大師在《疏》裡面給我們說得很多、很詳細。前面我們讀到境界,分齊境界、所緣境界。現在我們接著再看第二段,「請問佛境以何為因」,佛境的因是什麼?接著請問佛境界度眾生的儀式,這裡「請」是請問你佛境界裡頭度眾生的儀式。第四「應機普入世間」,這是講入,佛境界入。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我們說它為入,實在講入無所入,這到後面文殊菩薩解答的時候,就說得很詳細。第五是「能知之智」,智慧。第六是「所知之法」,能知所知。第七「圓音起說」,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第八「明知體相」,知之體是什麼?知的相是什麼?「九內證平等」,外現有差別,內證是平等。「十顯現何法」,十一是「量之大小」,這個量之大小就是問的佛境界之廣。最後一個問題『何等是佛境界廣』,這個廣就是量的大小。
這十一個問題「並非因位作用所及,亦非下位能知,故云佛境」。這幾句話很重要。因位是菩薩,如來果地上的境界菩薩不知道,等覺菩薩也不知道。古大德說了一個比喻,說得很好。等覺菩薩對於佛境界所了解的,猶如隔羅看月,羅是什麼?綾羅綢緞,很細的絲織品,透明的,能夠看得見。晚上看月亮,隔著這一層羅。隔了一層羅網看的月亮,那是等覺菩薩見佛境界,還是不能看得那麼圓滿,那麼樣的真切,何況等覺以下,這講因位菩薩無法看。亦非下位能知,這個下位是因位以下的一般人。這世間有許許多多宗教,現在講的哲學、科學都沒有辦法明瞭,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稱之為佛境,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下面說「若約能知能度等,即是分齊」。這個分齊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局部,不是完整的。從能知能度來說,好像我們看茶杯蓋,這個茶杯蓋這邊是凸出來的,這邊是凹進去的;在這邊的人看到這一邊,沒看到這一面;在這一邊的人看這一邊,不知道那一邊。這一邊的人看到是凸出來的,這一邊的人看到是凹進去的,到底哪個對?這是局部。分齊是局部,不完整的,這是約能知能度。「約所知等,名曰所緣」,就所知所度的,這叫所緣的。
「能所雙融,異即非異,言思道斷,是佛境也」。這是最難懂的一句話。我們世間人無論看什麼樣的境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有能、都有所。我能見,這個人是我所見;我能見,這樁事情是我所見;我能看,這些物是我所看的,都有能所。能不是所,所不是能,這我們懂得;能所是一不是二,這個事情就難,這不是我們境界,這是佛境界。在佛境界裡頭能跟所是一,有沒有能所?有,有能所,能所是一不是二,不二法門。世出世間有沒有二?不二,你看世間、出世間不是二法嗎?我們講世間,六道是世間,出世間,阿羅漢以上超出六道了。大乘裡面講世間出世間範圍就更大,什麼是世間?十法界是世間,一真法界才是出世間,這是大乘的講法。我們有這個分別、有這個執著。
有分別、有執著你決定出不了世間,不但十法界出不去,六道也出不去。為什麼?佛給我們說了,說得很清楚、說得很多,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是妄想,不是事實真相。什麼時候你見到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叫做佛境界,諸法實相,離妄想分別執著就見到了。見到是什麼樣子?沒有一樣不是,入不二法門。什麼叫一真?什麼叫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不二!不二是佛境界。這個事情我們初學的人愈聽愈迷惑,愈聽愈不懂,所以佛法教學還是有次第。
佛對於中下根性的人先講俗諦。真俗二諦,先講俗諦。俗諦是什麼?就你的根性、就你的程度、就你的常識跟你講,好懂,我們一聽就明瞭。真諦是對大乘人說的,真諦是佛給這些大乘根性的人講他自己親證的境界,這個境界是能所不二,生佛一如。生是九法界眾生,九法界眾生跟諸佛如來是一不是二,這在前面「一道甚深」裡面我們學習過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心現識變。所以說共同一法身,一身。一個性、一個心、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就叫一真。一真裡面沒有對立的。諸位要知道能所是對立,現在科學家講相對的,相對論,相對就是對立的,宇宙之間統統都是對立的。有沒有這些對立的事?有,對立從哪裡來的?是從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的,所以有對立。如果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宇宙之間沒有一法是對立的。宇宙本來和諧,宇宙本來沒有對立。對立尚且沒有,哪來的矛盾?哪裡有衝突?
首先一個問題,我們想想人為什麼會生病?為什麼這個身體這麼脆弱,禁不起一點風寒,什麼原因?諸佛菩薩經上常常讚歎他們是金剛不壞身,為什麼我們這個身這麼樣的脆弱?講不二法門,講一身一智慧,我們跟諸佛如來也是一身一智慧,為什麼他是金剛不壞身,我們這個身體這麼脆弱?你現在懂不懂這個原因?《華嚴經》學到這個地方應該有覺悟了。諸佛菩薩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不但他身心和諧,他跟整個宇宙和諧。他的心、他的身跟大宇宙融合為一體,這叫金剛不壞身。我們這個身體脆弱就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起許許多多的對立矛盾,讓這個身體不和諧。這個道理你能懂嗎?是真的不是假的。
你看我們現在分別,六根,眼能見,只管見不管聽,耳只管聽不管嗅,一個只有一個功能,裡面五臟六腑也是的,一個器官一個功能。沒錯?現在科學家講,一點都沒錯,其實在佛法裡頭,沒錯就有問題。佛法修到離妄想分別執著之後,六根互用,這是連一點障礙都沒有!眼能見也能聽,耳能聽也能見,通了,全都通了。我們是因為執著、因為分別它不通,一個管一樣事,不通。這個諸位讀《楞嚴經》,《楞嚴經》裡講得很透徹,六根互用,現在我們講特異功能。從這些特異功能的人,我們細心去觀察,他為什麼有這些超越常人的能力?心地清淨。道理是說,我跟他們接觸過,如果他們妄想雜念多了,分別執著多了,他能力就失掉了。所以他們一直需要保持心地清淨,不受外面境界干擾,他這個能力才能夠保持得住。一般大概都能保持到三十幾歲就不行了,他受外面的干擾就很嚴重,能力逐漸逐漸失掉。這跟佛經上講的原理完全相同,能所雙融,異即非異,非異即異,它是一不是二。
這個境界裡頭,「言思道斷」,言是言語,言語能不能說?說不出,言語的能力有限,思惟的能力比言語就大得多,但是還是沒有辦法入不二法門。只有言語放下,念頭放下,就通了,這樣才能夠入佛境界;否則的話,是沒有法子入佛境界,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一定要信,一定要學習。怎麼個學習法?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先學一樣,一樣、一樣的來。先學不執著,所以佛祖教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這句話我們聽得耳熟,什麼叫隨緣?什麼叫攀緣?堅持自己的意思就是攀緣,放下自己的堅持,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要學這個教誨。不要認為這是大事、那是大事,沒有多大事情。真正的大事是放下,放下你就成佛了,放下你的智慧德能全都恢復了,你就入境界,那就是你在因位了。這個因位最低的,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因位,他真的在修因。
那我們今天呢?我們今天才說說而已,沒真幹!這個話怎麼說?怎麼說沒真幹?那我要問你,《弟子規》你有沒有完全落實?一百一十三條完全都落實了,你會不會運用?這個運用,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果然能夠運用了,智慧為先導。你能夠運用,菩薩無量法門都在其中。《華嚴經》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世法跟佛法是一不二,沒有一法是例外的。契入境界,法沒有善惡,善惡不二;沒有真妄,真妄不二;沒有邪正,邪正不二。這愈說愈不懂了,為什麼不懂?因為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所以沒有辦法體會,果然放下之後,就懂得了。你放下少分你就懂得少分,放下多分你就懂得多分,徹底放下就徹底明瞭,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這個意思《華嚴經》後面還有很多次的說明,一次比一次講得深、比一次講得廣,所以這個經裡頭,契入之後其味無窮。可是我們要想入這個境界沒有別的,要落實、要做到,從哪裡做?我跟諸位常常說得很清楚,從《弟子規》做起。一定要做,要非常認真的去做,我們才能入佛境界。這是入佛門的一個敲門磚,《弟子規》,你沒有這個不行。從這個基礎上提升到《十善業道》,你的方向目標正確了,入門沒有?沒有入門,但是你朝著佛家的大門走。方向沒錯,目標沒有錯,十善業道。到什麼時候才入門?照佛法講,八十八品見惑放下、斷掉了,入門!或者從《華嚴經》上來講,菩薩這十種信心你具足了,入門!
十種信心具足,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八十八品見惑斷掉沒有?斷掉了,自然沒有了。如果有,你的信心有障礙。信心生起來之後,障礙自然沒有了,所以在初信位。明白這個道理,也相信佛境界,雖然沒有能契入,相信,不會懷疑,認真努力慢慢的來學習,一定要把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那裡頭趣味無窮,法喜充滿,你會真的是快樂無比。人快樂,身體就健康,你看諺語裡面說得很好,「人逢喜事精神爽」,歡喜的時候精神百倍;反過來,「憂能使人老」,憂慮會叫你很快的老化。佛法帶給我們無有窮盡的法喜,天天生歡喜心。問的意思我們就說到此地。現在我們看第二段,答。我們把經文念一念。這個答一共有十首頌,文殊菩薩的十首頌。我們先看前面這一行長行文:
【時文殊師利菩薩。以頌答曰。】
解答都是用偈頌。我們看「答中,十頌次第而答,唯廣一義」。這個廣就是最後問的「佛境界廣」。廣就是大小的意思。這個意思「獨在於初,與總合辨」,最後這個意思第一首偈就答了,「欲顯分量,遍於總故,即深而廣故」。所以第一首偈是講到深、講到廣,佛境界的深、佛境界的廣。請看文殊菩薩偈頌第一首:
【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
清涼大師在《疏》裡面給我們開示,我們得要細心去體會。「初句總標體深,次句(就是第二句),分量廣大,故佛地論引經釋云,諸佛境界,唯除虛空無能為喻」,我們先看這段。一切眾生說到深廣,在這個世間有兩種比喻,一種用海,海深廣無際,這是在過去二百年前用這個比喻還很適當。近代科學技術發達,我們知道地球不大,地球不大那海能大嗎?海能深嗎?所以現在人講到深廣,用虛空。佛法在三千年前就用虛空。中國人常常用海洋來比喻,佛法用虛空。虛空確實廣大沒有邊際,那個深也找不到底,深廣無際,這是什麼境界?說如來,它這裡沒有說佛。你看問的是佛,答的是如來。這在大乘教裡面,說佛都是從相上說,釋迦牟尼佛,華藏世界盧舍那佛;盧舍那是報身佛,毘盧遮那是法身佛,法身沒有形相,報身有相;阿彌陀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的,應身佛。大乘教裡常常告訴我們,講法身、報身、應身,應身裡頭包括化身,也叫應化身,三身一體,一而三,三而一。法身是本體,稱如來。所以如來是從性上說的,說佛是從相上說的;如來是從理上說的,佛是從事上說的。事相有分齊,理性沒有邊際,深廣無盡。
所以第一句是答總問,「何等是佛境界」。第二句是答別問的最後一句,「何等是佛境界廣」,這兩句就答了。佛境界廣,量就是廣。『其量等虛空』,這也是比喻說。你要是說真話?真話說不出來,我們也不懂。可是我們在《楞嚴經》裡面聽釋迦牟尼佛說法,佛在《楞嚴》上有個比喻,比喻什麼?虛空跟法性做比喻,佛把法性比作虛空,這虛空太大,比作虛空,把我們的虛空比喻作我們虛空裡面的一片雲彩。諸位想想,這空中一片雲彩跟整個虛空不成比例,雲彩不大!我們現在乘飛機的機會就很多,現在飛機都是在高空飛行,差不多距離地面十公里,一千公尺就是一公里,飛機差不多飛到一萬多公尺,雲層上面看到雲層不大。佛把這個雲層比喻作虛空,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去想像法性不可思議。
法性是能變,虛空是所變,虛空不大。但是除了虛空之外沒有辦法比喻,還找什麼東西來比喻?今天我們這太空,太空到底有多大?沒有人能曉得。但是科學家有個發現,說這個空間、虛空是有量的不是無量的,現在發現光不是直射的,光有曲線,有曲它就像圓一樣,它一定會回頭,這是科學家發現的。但是虛空之外還有虛空,你曉不曉得?不曉得,這個科學家就不知道。《華嚴經》講的!我們今天這個虛空,這是一個大世界,這個大世界是不是佛經上講的大千世界?這很難說,還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比大千世界大得更多更多,我們在「華藏世界品」念的,那真正是大世界。華藏世界總共有二十層,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都在第十三層。好像是二十層大樓一樣,所以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裡不遠,同一層樓。佛告訴我們像這樣的宇宙,這樣的華藏世界,在太空當中不知道有多少,這個世界太大太大,你無法想像。華藏世界就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何況這個太空當中無量無邊的華藏世界,不同空間維次。科學的探測,沒有辦法突破空間維次。如果突破空間維次,宇宙觀跟我們現在完全不一樣了。
人真的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才能夠見到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見到了,這個時候在《華嚴經》裡面就是法身菩薩,你證到法身了。法身怎麼證?你看看這後面兩句說得好!『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法身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精神、物質都是從這裡變現出來的。怎麼叫入?徹底明白了,就叫入。為什麼叫無所入?能入所入是一不是二。一切諸佛剎土,我們講一切諸佛不是講華藏世界,講無量無邊的華藏世界。像華藏世界這樣的,無量無邊!同一個法性變現出來的,所以叫同一個法身。現的這個相就叫做法身,無盡的虛空是法身,無盡不同空間維次叫法身。我們在無盡不同空間維次裡面,我們只知道一個空間維次,第二個就不知道。科學家發現,從理論上講,空間維次無量無邊;科學家證實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存在,這是被證明的。
我這些話是聽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的,他還寫在《大乘無量壽經註解》,他這個大經解後面的附錄。他是個學科學的,所以對於科學家講的宇宙觀他很留意。這個單位世界,在早年我們總都是想到太陽系,黃老居士跟我說不是太陽系。經上講得很清楚,單位世界當中是須彌山,日月圍繞須彌山轉,日月就是太陽系,太陽系是繞著須彌山轉的,這就是單位世界。所以他告訴我佛經上講的單位世界是銀河系,銀河系的中心我們中國人稱為黃極。地球有南極、有北極,這個銀河系的中心,我們稱之為黃極。確確實實,太陽系是繞著銀河系轉的,他說這才叫一個單位世界,那真就是太大太大!我們以前把太陽系看作是一個大千世界,不是的,是單位世界。這一個大千世界多少個銀河系?十億個。十億個銀河系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區。這一尊佛的教區不大,算小教區,還有大教區的。一尊佛教化幾個大千世界,十幾個大千世界,幾百個大千世界,幾千個大千世界,不可思議!所以這是講「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大小不二,遠近不二,所以這個入就是悟,沒有入就是迷,悟了就入了。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文殊菩薩偈頌第一首,清涼大師註解第二句,「次句釋上廣」,就是「其量等虛空」。再次句就是第三句釋上廣,第四句,「後句釋上深」。我們看底下的註解,釋上深,「然有三義,一約一切眾生即如來藏,更何所入,翻迷之悟,故云證入」。清涼在《鈔》裡頭有解釋,第四句就是解釋,第四句講的「實無所入」,實無所入,他說仍取第三句來解釋,因為第三句來講入,「故皆有證入之言」。這裡面就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以理對悟說」。理上講一切眾生即如來藏。如來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如來就是法性,法性含藏在裡面。一切眾生是如來藏的相分,如來藏迷了就叫阿賴耶,悟了就叫如來藏。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能現能變是一,所現所變哪裡會有二?又何況能現跟所現、能變跟所變,是一不是二,一法界。
怎麼樣才能入?怎麼樣才能夠證?我們在講席裡頭,這個訊息透露的次數太多了,特別是淨土宗。淨土宗的修行修什麼?一心不亂,《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我常說一心是能證、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證、一真是所入,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入有沒有入?有,實無所入,入無所入,這是事實真相。你怎麼入法?前面這個意思透出來了,整個宇宙,如果我們講無量的空間維次,這個範圍太大太大了,真的是古人常講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大小不二。
說大我們懂,說小我們也懂,大小是一不是二,我們就不懂。這個意思我們在前面學過幾次了,一直學下來的,今天讀到這些經文,你會點頭,你能接受。為什麼?前面聽過好多遍,確實在理上講不二。但是事上怎麼樣不二?事上是我們今天沒有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所以事上不能圓融。理上雖然能體會,事不行。理事不二,我們今天理事是二,難關就在這個地方。什麼時候我們到理事不二,然後再更上一層樓,事事不二,那叫真的入佛境界。入佛境界,《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我們今天觸處都是障礙,《華嚴》到最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理事不二,事事不二,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既然都是如來藏,你還入什麼?入無所入,這從理上講的,我剛才所說的翻迷之悟。覺悟了就叫入,迷了就叫不入,所以這是從迷悟上來說的。悟了之後,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哪一法不是法性?哪一悟不是如來?這個時候你就真正看到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自己覺得我們是凡夫,佛會回答你,就因為你自己不知道你是佛,所以你變成凡夫。佛知道你是佛,你自己不知道你自己是佛。佛為什麼知道?佛知道事實真相!釋迦牟尼佛這個身跟我們大家這個身,都是心現識變,都是相有性空,事有理無。在《大般若》究竟智慧裡面,皆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他的境界裡面,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就是因為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障礙重重很難突破,其實這個障礙是夢中境界。我們今天受苦受難,夢中掙扎,不知道那是一場夢,作夢的時候我們夢到逆境很苦。
第二個意思,「約理非即非異,故云入無所入」。非即非異就是不即不離,離即同時,不二。你怎麼入?即當就是講,佛境界在哪裡?這就是。異是不同,異是十法界、是六道。真正覺悟之後,十法界六道原來就是一真法界,六道三途眾生的境界原來就是佛境界。這個意思,同學們你們能夠體會多少?如果稍稍能夠體會得,這境界就不錯了。可是為什麼你們不能夠體會?什麼時候你才能夠體會到一點、少分?我給你透一個訊息,你能夠體會到少分。
放下自私自利,這個自私自利是嚴重的煩惱,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這沒辦法入境界。這我們不談證入,談解悟。這個悟,悟有證悟跟解悟。解悟,也就是你能聽得懂,你聽到這個東西覺得很有味道,能聽得懂。真入進去,不但自私自利要放下,要把貪瞋痴慢放下。這六種根本煩惱確確實實沒有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貪心,不起瞋恚,覺而不迷。覺而不迷就是沒有愚痴了,平等、慈悲,傲慢就沒有,於一切法就是佛境界。深信不疑,第五個煩惱是疑,疑破掉了,深信不疑。正知正見,惡見沒有了,入境界了,這叫證入。這個證入是證入到邊緣;在我們《華嚴經》裡面,初信位的菩薩、二信位的菩薩、三信位的菩薩,你證入的淺深大概就是在這個階層。初信、二信、三信,在這個階層。
所以那個自私自利很麻煩。起心動念為別人,為一切苦難眾生去想,不但想,而且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能力做不到,幫助他的意願十足。能力要看什麼?要看緣分。我們自己縱然有能力、有智慧還需要外緣,我們一般講外在的條件成熟不成熟。條件不成熟,不行!幫助眾生自己要具備的條件,福慧,少一個都不行;自己力量不夠,有智慧沒有福報,不成,有福報沒有智慧也不成。世間有很多大富長者、達官貴人,他們有福報沒有智慧,幫不上忙。方外確實有高人,各個宗教真正有修有證的人,他有智慧,他也知道怎麼做法,沒有緣分、沒有福報,所以這兩種不能缺。
你看佛教導我們,教我們要福慧雙修,不能單修一樣。單修一樣的果報,經典裡面的比喻很有味道,「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慧不修福,修慧證得阿羅漢,他真的證果了,阿羅漢斷證的位次是我們《華嚴經》裡面第七信位的菩薩,超越六道輪迴了。他的壽命還沒到,他還在世間,他出去托缽托不到,沒有人供養他,沒有福報。羅漢托空缽,真有不是假有。那個專門修福的,「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大象出生,牠是國王的坐騎,國王的,所以滿身掛著瓔珞、金銀珠寶,出生,有福沒有慧。這是佛在經上舉出這兩個例子警惕我們,無論在家出家都要懂得福慧雙修,不能偏在一面。
福慧雙修,怎麼個修法?經教裡頭講得太多。佛常常講,修三種布施,修六度、四無量心。三種布施,財布施,財有內財、有外財。我沒有錢,能不能修布施?能,做義工。義工是用內財布施,那個福報超過外財。外財布施福報有限,內財沒有限,內財殊勝。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佛常講的!我們要真幹。所以道場,你要有智慧,正法道場,那個福報就更殊勝。什麼是正法道場?這個道場你不管它大小,這裡面真正有修行人在裡頭,有人在裡頭真修。像我們這個道場是很小,天天講經、天天念佛。喜歡聽經的人,到時候他來聽經;喜歡念佛的,到時候他來念佛。我們這個道場沒有經懺佛事、沒有法會,在這樣的道場做義工,果報殊勝。你要認識,你不認識,到哪裡去修福?你得要認識。所以叫福田!哪裡是福田?你要找清楚,到福田裡面去種福才能生福,不是福田那你就種錯了,那就不是真福。
我們現在對全世界弘揚倫理道德的教育,這個諸位知道,這很重要,這是學佛的根基。學佛的同學們無論在家出家,修了幾十年,功夫不得力,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不是小事。到底哪裡出了毛病?我們的基礎疏忽了,基礎是什麼?十善業。你們讀讀《十善業道經》你就明白了,你才曉得《十善業道經》是多重要,你不讀你不曉得。一切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乃至於人天,統統是以十善業道為根本。要是沒有十善業道,人天身分都得不到,你還能成佛嗎?十善業道我們為什麼學不到?我們想學,為什麼學不到?十善業道還有條件。什麼條件?你看淨業三福前面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我們沒有做到,所以十善業做不到。這兩句怎麼學?《弟子規》是最好的方法,最簡單、最扼要、最有效果,我們要從這裡下手。
我們要把這些東西向全世界介紹,特別是學佛的同學。在介紹的時候,附帶介紹美國的克拉克。克拉克是一個人,他是一個小學教師,這些年來在美國也是提倡倫理道德的教學。他那套東西是他祖母從小教他的,一共有五十五條。我們本來想把它合在我們的《十善業道經》跟《弟子規》,這三樣東西合在一起,我們來推動。但是他那一份東西是有版權,有版權我們就不能夠用他的。學佛最重要是守法,不犯國制,這很要緊,我們一定守法。「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做一個社會大眾的好榜樣。因此我們只能夠用《十善業道》跟《弟子規》。這一份東西我們有一個介紹,中國大陸有翻譯本,可以買得到,台灣也有翻譯本,中文的譯本;台灣是繁體字,大陸是簡體字,都值得做參考。他的五十五條當然沒有《弟子規》那樣的細密、那樣的深廣,但是那是個開頭,很好的一個開頭。
所以你要真正把《弟子規》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就有入門的先決條件。一定要落實十善業,要把這個十善業也是百分之百的做到,三福裡第一福你就有了,佛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勉強算得上!有分,但是要提升。再提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小乘福。三皈大家都受過,不是真的,名字三皈,有名無實,這一定要清楚。皈依佛,覺而不迷,我們有沒有覺?我們有沒有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我們現在有沒有正知正見?有沒有邪知邪見?皈依僧,淨而不染,我們的心到底是清淨還是染污?如果我們依舊是迷邪染,這哪有三皈?沒有。三皈是什麼?要放下迷邪染,一切要依覺正淨,那你真的三皈了,三皈落實。三皈落實之後,佛的這些戒律很容易做到,三聚淨戒自自然然你會做到,很容易,一點都不難。所以出家必須要落實《沙彌律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再向上提升,這就入大乘。
大乘頭一個發菩提心,練習。真正發出來,那恭喜你,你就是十信心滿,就入了初住,超越十法界。菩提心一發,超越十法界,圓教初住菩薩,發心住。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是化他,自行化他,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入不二法門,所以這是翻迷成悟,轉迷為悟,非即非異,入無所入,第二個意思。
你不真幹,這一生不能成就,很可惜。我們只要具足第一條,就是具足《弟子規》、《十善業道》,念佛求往生,決定得生,生凡聖同居土。西方世界很特殊,四土不二,真正是華嚴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就是四,四就是一。生凡聖同居土,同時你能夠見到方便土、見到實報土、見到寂光土,一生一切生,這是其他法門裡面沒有的,這是淨土無比殊勝之處。這個法門可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後這一生證究竟圓滿果。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決定不能空過,天天幹,認真的幹,幹些什麼?放下,這是章嘉大師教導我的,看破放下,放下看破,天天幹這個,要把自己煩惱習氣統統放下。看破是對於宇宙人生愈來愈明白,大乘佛法愈來愈容易體會。
第三個意思就心境來說,「心冥真境,故說為入」。心能入,境所入,這個境就是佛境,冥是完全融在一起,心融在境當中,心就是境,境就是心,這個叫入。「若有所入,境智未亡,豈得稱入」。如果真的有所入的佛境,有能入的心智(心是智,心智),你沒入,為什麼?你還有二法。惠能大師在《壇經》上說得好,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不是佛境界,他講的話用《華嚴經》這段一對比格外清楚。不二就是佛境,你只要有能有所,你是凡夫,你沒入,為什麼?境跟智還在,沒有能融。境是所入,智是能入,你在門外沒有進門。要怎麼樣?「實無所入,方名真如」,為什麼沒有入?心境是一不是二,一怎麼入?說名為入,實無所入,這是真話。
這個意思我們能懂嗎?有人能懂,我前面說過,無我的人能懂。無我,這句話也不好懂,我們再說白一點、說淺一點,無私的人能懂。沒有私心,無私的人活在這個世間,跟那個有私的人活在世間不一樣。有私心的人活在世間為自己,為家庭,為妻子、兒女,他為什麼活在世間?為這個。還有心量大一點、志向大一點的人,為國家、為民族,這就相當不容易。能不能入?不能,心量不夠大。要怎樣大才能入?像經上講的深廣無際,念念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個心量大,他不是為一個國家民族,也不是為我們這一個地球。「華藏世界品」裡面講,這個虛空不同維次空間,無量無邊華藏世界,我們稱為世界種,無量無邊。念念以這個為境界,深廣無際,這種人很容易入。
清涼大師在《疏鈔》釋經題裡面說過,《華嚴經》的當機者,十種當機。十種,第一種是法身菩薩,這個經是給四十一位法身菩薩所說的,凡夫怎麼學法?後頭有一種凡夫是華嚴當機者。哪一種凡夫?叫大心凡夫,能聽得懂《華嚴》,能學《華嚴》,也能悟入,大心!諸位要知道,大心就是菩提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覺悟心、慈悲心,能入,能聽得懂。如果不是大心菩薩,不但他不能入,不能夠證入,解悟都有障礙,聽不懂。看《華嚴經》像看神話小說一樣,這個情形有。早年我在台灣的時候,台灣有幾位很有名的教授,我跟他們也很熟。他們告訴我,《華嚴經》是神話故事,《金剛經》像兩桶水一樣,倒過來倒過去。大學教授、學者他們所體會到的。這就是我們一般人常講的「隔行如隔山」。現在我們知道原因在哪裡,妄想分別執著太重!
甚深大道要虛心以求,你才能明瞭,才能契入。虛心,虛什麼?就是我們剛才講的,講席當中常常說,自私自利去掉、名聞利養去掉、是非人我去掉、五欲六塵去掉、貪瞋痴慢去掉,這叫虛其心。心裡頭不能有這個東西,有這個東西就是障礙。入裡頭有解有證,解都做不到何況證。後面清涼大師註得好,「實無所入,方名真如」,這明心見性。
「即廣之深」,這一句是把十一問裡面,第一句是佛境界之深,末後一句是佛境界之廣,這合起來講即廣之深或者即深之廣,都行。「本超言念」,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思不及處。這就是說本來不是言語能說的,不是思惟想像能得到的,所以大乘教,《華嚴》是一乘教。我們習慣都是用言說、都是用思惟、都是用想像,思惟想像是第六意識。八識是妄心,用妄心你怎麼能夠解真理?你怎麼能夠契入真如?真如這兩個字簡單的講,真就不是虛妄,如就是真的。「真」是講什麼?法性。「如」是說什麼?法相。十法界依正莊嚴,佛與大菩薩眼中,如!相如其性,性如其相,真是能現能變,如是所現所變。就像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用金跟器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是能成器,金是真,器是金所成、是如,它跟金不二,是一不是二,真如的意思。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皆是如,無有一法不如,法法皆如。
所以佛經你看第一個字,你去展開佛經,這是阿難在結集經典是佛教他,這個經典第一句話用什麼?「如是我聞」,那個如就是真如,真如才是,沒有錯誤。佛講的是什麼?佛一生所講的就是如是,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兩個字統統包括了,如是。學生所接受的,我聞,我聞是學生所接受的,如是我聞。如是是先生所教,我聞是學生所聞。先生教如是,學生聞如是,妙不可言。什麼叫如是?不僅僅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是如是,你要把那個看作如是也對、也不對,真悟了的時候,你說的是對的,你沒有悟的時候在那裡猜,那是錯的。
真正如是是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法不在其中,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所以言語沒法子說,念頭不能想,一想就錯了。所以古人講「開口便錯,動念即乖」,就錯了。為什麼?開口、動念落在意識裡頭。你從這上面去體會,你體會到之後你還是錯的,怎麼又錯了?你還是落在心意識裡頭,所以你是錯的。怎樣才不錯?心意識即非心意識,《金剛經》的話,是名心意識,那就對了。心意識一如,妄想分別執著一如,你才真正懂得一點消息。十法界依正莊嚴皆如,餓鬼如、畜生如、地獄如,無有一法不如,你懂嗎?統統是法性現的,心現識變的。相是心現識變,能現能變的那個真如,跟諸佛如來一真法界的真如是一不是二。十法界是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把它扭曲了,沒有變質,相變了,質沒有變。相變了,這裡的苦樂不同,質真的沒有變,所以它叫真如。我說到這個地方,以為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再聽不懂我也沒有辦法了,我的能力只能說到這個地方。
下面兩句是「即深之廣,安測其涯」。沒有邊際,深沒有邊際,廣沒有邊際,都在現前。法稱之為妙法,不是只有《法華經》才是妙法,沒有一法不妙。不但是《法華》、《華嚴》妙,世間任何一法都妙。只要你契入境界,你就曉得妙不可言;你不入境界,不行,不入境界你不懂得它妙在哪裡。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49:3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