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47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四七集)  2005/10/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4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薩偈頌第二首看起:

  【如來深境界。所有勝妙因。億劫常宣說。亦復不能盡。】

  這首偈我們一看就曉得,這是答諸菩薩所問的云何是佛境界因。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二答因問,謂此因無限,略示三義」,第一是殊勝,第二是微妙,第三是廣大。殊勝裡面講「以行超絕,無等等故」。我們把文都念一念,「二微妙,以證理深玄,盡法源故。三廣大,以多劫說少,亦不盡故」。這三個意思都是真實的。多劫說少,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世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他說了多少?大海之一滴,微塵數裡面的一粒塵而已,都說不盡。這個地方給我們的啟示很深,為什麼?佛境界其實就是眾生境界,如果說佛境界跟眾生境界是二不是一,這就不是佛法,那就不是真正的甚深。甚深是不二法門,這才無比的殊勝,無比的微妙。

  因無量無邊,所以法界深廣無際,沒有邊際。給我們的啟示,我們一定要知道因緣果報,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這些事實你可不能不信,為什麼?就在眼前,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在造因;現在所受的,無論是人事環境、是物質環境,現在所受的是果報。為什麼會有這個果報?過去生中造的因。為什麼現在這個時候才受?現在緣成熟了,因要沒有緣,果報不會現前,這在講席裡面說得很多。世尊說法慈悲到極處,一樁事情不厭其煩總給我們講,百遍不行、千遍也不行、萬遍還是不行,為什麼?我們凡夫業障很重非常健忘,所以說遍數少了不管用。你要問:到底要多少遍才行?個人根性不相同,一定要講到我覺悟了、我回頭了、我明白了,這才行。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所以勞累世尊四十九年說法,唯有上根利智所謂是一聞千悟,那是根熟的眾生,一遍、二遍、三遍就行了,他就明白了,他就知道因緣果報的事實。

  我們在《安士全書》裡面讀到,周安士先生講,人人皆知因果,天下太平,天下大治,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安定和平;人人不知因果,天下大亂。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愈想愈有道理。尤其是現前的社會,我們所見所聞,因緣果報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自自然然就會種善因得善果。

  佛法甚深,今天我們講這段「菩薩問明品」,講十種甚深,這是最後佛境界甚深。甚深的密義,這個密不是祕密、不是神祕,是深密,道理太深了,所以稱為密義,深密。佛經裡頭有《解深密經》,深密要是果然透徹,那你就不是凡夫,真正能契入甚深境界,法身菩薩!他不是普通人。能夠體會少分並沒有入,體會少分得什麼效果?法喜充滿,你就懂得應該怎樣做人,應該怎樣修行,這樣才能把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正確!那麼你這一生真的沒有白過。這工作當中有沒有勞累?沒有,再多的工作、再繁重的工作,或者周邊的環境再不好,不受影響。要問你何以不受影響?你體會到甚深密義的少分,就有這樣殊勝的效果,何況契入。我們沒有契入不知道契入的境界,我們是理解少分,居然就有這樣效果,法喜充滿。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要明白一樁事實,這個事實叫好學,世間聖人孔老夫子做代表。孔夫子一生有什麼長處?他自己說過,他沒有過人的長處(超過別人的長處),可是有一點,一般人沒有他好學。你看他老人家《論語》裡頭記載的,他說我曾經一天不吃飯,一夜沒有睡覺,我在那裡想,想了很多很多的問題,最後不如學也。就是世間無論什麼事情比不上學習,不如學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了怎麼樣?學了要落實、要做到。佛教我們要真誠,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有沒有誠意待人?一般人講:我是誠誠懇懇待人。你不懂得什麼叫誠意,自己以為誠意,對於聖人的教誨沒搞清楚!你看看《大學》裡面講誠意,如何才能叫意能誠?先要致知。怎麼樣能做到致知?先要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你格物致知做到沒有?格物致知沒有做到,講我誠心誠意待你,這個話是假的不是真的。

  格物致知,上個星期三我們講過。在佛法裡面講格物是斷煩惱,特別是見思煩惱。《華嚴經》上講的,對一切法的分別執著,特別是執著你有沒有放下?執著沒有放下,哪來的誠意?執著放下了,分別沒放下;分別放下了,妄想沒放下,你的煩惱沒斷清楚,不乾不淨。但是世間聖人標準低,這個低現在我們就很不容易做到。物是什麼?物是物欲,就是講的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你有沒有放下?頭一關!現在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在你面前,你動不動心?你喜歡,動心了,沒放下,喜歡是什麼?貪心增長;討厭它,瞋恚增長。換句話說,外面這些境界一刺激你,你的反應是貪瞋痴慢,你哪來的誠意?這個東西放下了,頭一關破了,一定要靠學。為什麼?致知。孔老夫子的話你要會聽,他老人家所說的,「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他想什麼?就想世間的名聞利養、是非人我、五欲六塵,想這個東西,一點益處都沒有!最後想了說,不如學也。學是什麼?學是致知。

  你要想開智慧,你要想做個明白人;明白人就是中國人講的聖人、賢人。聖賢的意思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道理通達明瞭,這叫聖人。古人讀書志在聖賢,什麼是真實利益?希聖希賢是真實利益,所以學太重要了。難得夫子一生好學,天天在學習,學什麼?學古人,古時候的聖人。你學聖人時間久了不知不覺你就變成聖人,你學佛不知不覺你就成佛,學菩薩不知不覺你就成菩薩,學什麼成什麼。夫子學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堯舜之道「孝悌」,文武周公「仁義」,夫子真的學到,夫子以後還有個孟子也學到。夫子在中國被尊稱為至聖,孟子稱為亞聖,第二個聖人,學到了。所以學就是讀書志在聖賢,學聖人、學賢人。

  夫子一生學習沒有創造、沒有發明,述而不作。他一生所做的是模仿前人,一生所說的傳述前人。這是他的謙德,以身教化後人,人要謙虛。《易經》裡面說得好,謙卦,「滿遭損,謙受益」。人要學得謙虛,所以一定要開智慧。開智慧先要把障礙智慧的東西除掉,煩惱習氣障礙智慧,這個東西去掉,智慧就開了,智慧開了之後意才誠。誠意正心就是佛家講的菩提心。誠心是真心,你從此之後真心待人,我們今天把它稱真誠心。真心待人,真裡頭才有誠,誠就是真。真心對待自己叫深心,佛家講兩個,深心、大悲心;儒家把它兩個合成一個叫正心。你的心正,沒有邪,心裡頭沒有邪念、沒有邪思是正心。正心,對自己清淨平等正覺,對別人大慈大悲,這個用心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跟諸大菩薩沒有兩樣,你才能契入境界。這個因好,這個因是究竟圓滿,一點點差錯、過失都沒有。我們懂不懂這個道理?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至少最低的限度,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也是善心。我不懂得善的標準,行,所謂是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今天對待別人這種心態,一定要回頭想一想,我們兩個換個立場,別人用這種心態對我,我有什麼感受;如果別人用這種心態對我,我受不了,那我就要知道,我不可以用這個心態對別人。至於要把自己境界提升,那這個我們不談境界,我們談現在人講的生活品質往上提升,這個話大家容易懂。要想生活品質向上提升,沒有智慧不行。

  今天科學技術確實是日新月異,我們的物質生活品質向上提升,對不對?對,是方便很多,但是你要曉得你付出了多少代價,兩個一比較得不償失。什麼原因?沒有智慧。煩惱隨著科技、隨著現代物質文明提升;物質文明提升,煩惱習氣也提升,貪瞋痴慢提升。你們想想看,現在這個社會的動亂,倫常敗壞,甚至是父子殘殺,時有所聞。物質生活帶來一點便利,精神生活沒有了,道義沒有了,人情沒有了。人活在世間為什麼?為飲食男女。如果人只知道為飲食男女,不知道其他,你再想想看,人跟禽獸有什麼兩樣?十法界裡頭的人法界,人法界居然變成畜生法界,你說成什麼話?再往下降是變成餓鬼法界、變成地獄法界。這個事情不得了,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不善的因淪落到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知道。

  如果有智慧,大家都能夠修善因,都能夠與性德相應。性德裡面第一個和諧。宇宙是和諧的,人與人之間,人與大自然,大自然之中所有一切生物、無生物,無不是和諧相處、和睦相處。和睦比和諧還好,和睦裡頭有親愛,有恩、有德、有情、有義,物質生活再缺乏,人間有恩有德、有情有義,這多美好!這才是真正的人法界。現在的人法界已經淪落到畜生法界,陷了一層,淪落到餓鬼法界就淪下去兩層了。諸位要曉得,畜生法界愚痴,真妄、邪正、是非沒有能力辨別,畜生法界。我們今天是不是這樣的?餓鬼法界裡面,貪欲,貪而無厭,起心動念損人利己,貪心變餓鬼。你看今天的社會,所有眾生是不是貪心在增長、瞋恚在增長、愚痴在增長?貪瞋痴是畜生、餓鬼、地獄的業因,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倫理道德聖賢教誨丟掉了,我們說得好聽一點,疏忽了。

  中國這種傳統的教學,我們往上去推,至少五千年。到民國初年大概到民國二十年,大家還滿重視,還常常在口頭裡頭;民國二十年之後逐漸淡薄了。中日戰爭起來之後,把這個社會打亂了,這一亂一直到今天沒有辦法恢復,所以現在社會動亂,人活在這個世間苦不堪言。我們今天看到因,佛法界的因,我們的感觸很深。佛在經上講得好,共業裡面有別業,這句話提醒我們,大家都做著不善,受惡的果報。如果我們一個人覺悟了、兩個人覺悟了,我們回頭依照經論、依照聖人教誨去做,我們能夠得到殊勝的效果,確實把自己精神生活向上提升。無論遭受什麼樣的苦難,不怨天不尤人;無論受多麼沉重的打擊,心平氣和,不但沒有怨恨、沒有報復而且還有感恩。這是怎麼回事情?怎麼會感恩?恩在哪裡?恩在消業障。

  別人打擊我,為什麼不打擊他?我們過去生中總是有不愉快的糾纏,這一生當中遇到了,或者是話不投機,這都是緣,引發他過去心中的怨恨發作出來了,我們受到這個果報。現在我們明白了,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所有遭遇跟前世的因都有關聯,前世沒有因,這一生當中不會有這種事件發生,所以就報出來了。報出來之後,我們明白了,沒有怨恨、沒有報復,甘願承受,這個結就化解了。你看佛菩薩、聖賢人教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化解了。化解了心裡頭多麼的舒暢、多麼快樂,一生當中所遭遇種種不如意全化解了。法喜充滿!從哪裡來?讀書明理而來的,不讀書怎麼行!

  我這個人如果這一生要不讀聖賢書的話,從前人跟我算命說我活不到四十五歲,我非常相信,為什麼?那個年齡的時候滿腔怨恨,那要命,抱怨而死,死得還不甘心。學佛之後才了解這件事情,所以極重的委屈、最重的打擊都不放在心上,若無其事,處處退讓,人家進我就退,人家爭我就讓,老師教我的。章嘉大師、李老師都是這樣教我的,不吃虧。所以以後看到古人的兩句話,「吃虧是福」、「難得糊塗」,這兩句話道理可深!我能體會。我的忍讓人家都說我糊塗:你有理,可以跟人家爭,為什麼要讓?別人在旁邊替我打抱不平,我一笑了之,還是讓好,讓不吃虧,讓化解怨結。如果命裡頭有的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的爭也爭不來。

  說老實話,命裡本來沒有,這一忍一讓,沒有的它也有了。這是什麼?這就是佛經上講的,教我們要布施,布施就是捨。捨財後面就得財,捨法得聰明智慧,我們對於一切不報復,沒有怨恨心,得什麼?健康長壽,這屬於無畏。章嘉大師教我修這個法,捨財、捨法、捨無畏。以後我跟李老師,我就開始修了。三十年前到香港來講經,第一次來的時候在這邊講四個月,講《楞嚴經》。住在倓老法師的中華佛教圖書館,看到弘化社裡面的書,印光大師的,我就發願學印光法師。

  跟李老師,李老師教我學印光法師,真正發心學印光法師是到香港來講經這個緣分。看到什麼?看到印祖一生專修法布施。你看他一生信徒的供養,他一分錢沒有用,沒有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沒有,還是一件舊衣服穿幾十年,從來沒有換新衣服。有人供養他新的衣服、新的鞋子,他拿來接受之後,轉手供養別人;初出家的,沒有人供養,他老人家就把這新的東西給別人,自己還是穿舊的。我在這裡就學會了。所以我一生專修法供養,印經布施。可是自己知道小時候喜歡打獵,殺業很重,我為了懺悔、贖罪所以我放生,我放生做得很多。在看到窮苦的人看病沒有錢買醫藥,所以我也在供養裡面抽出少分,專門做布施醫藥,但是我是以印經為主。大概是接受的供養百分之八十用在印經,百分之十放生,另外百分之十送到醫院裡面布施醫藥,請他們代我為那些貧窮的人、買不起醫藥的人,拿這個做醫藥費。我這一生幹這三樁事情,從印祖那裡學的。我也沒有求果報,只是默默的去做,做了一輩子,到現在還在做,也沒有求果報,可是果報是愈來愈殊勝。

  年輕的時候這些同參道友大部分都不在了,前天我收到見如法師給我寄來的一些資料。他在這些年來專心修孔雀明王法,很有感應。他寫了一本書,要我給他寫序文,我看看前面有祥雲法師的序,有樂崇輝居士的序,這幾位我都認識。祥雲法師前年往生了。法師跟我是同屆,見如法師,我們年輕時候在一起,很難得懂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就有成就了,如果你學多了、學雜了很難有效果,所以我對他很讚歎,一門深入。至於感應,這我相信,感應從哪裡來的?感應從禪定來的。什麼是禪定?專心就是禪定,你專精一門,心是定的,怎麼會沒有感應?他說用這個法門送往生,往生的瑞相很希有。對,沒錯,《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最後的一段,慈舟法師做的科判,科判稱之為一心三輩。那是什麼?不是修淨土法門的,修其他大乘法門。

  修行不管修哪個法門,你一定要知道,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重要的是什麼?功夫。只要能修到功夫成片,無論修哪個法門,修到功夫成片,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沒有不往生的。不能搞太多,不能搞雜,搞多、搞雜就壞了。譬如你一生專門修《十善業道經》行不行?行,能不能往生?能往生。你不是念《無量壽經》,也不是念《彌陀經》,你就是專念《十善業道經》,可是在平常早晚的時候持名念佛,念阿彌陀佛,求願往生以這個功德就行,無論什麼經都一樣。《無量壽經》一心三輩,沒有指定說哪部經,除《無量壽經》之外,所有一切經都行,只要你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專心、專一,我們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就是功德。搞多、搞雜、搞亂了,功德沒有了變成福德,福德不能往生,福德不能出六道。這些理事經典裡面很多,祖師大德的語錄裡頭就更多,我們要相信。

  《華嚴》是大《彌陀經》、大《無量壽經》,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裡面你能夠得少分的圓解,少分不是多分,少分圓解,《華嚴經》圓融無礙,對你念佛往生大有幫助,這個因太殊勝、太殊勝,這部經。你要曉得佛門裡頭有一首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首偈是武則天作的。《華嚴經》在她那個時候翻譯的,經翻譯好了,先送給皇上看看(武則天那時候做皇帝,中國女皇帝不多),她非常歡喜,在封面上提了這四句。這首開經偈作得太好了,你看差不多將近一千四百多年,出家在家的大德就沒有辦法再做一首可以能夠超過她,沒有,所以統統用她這首開經偈。這首開經偈是對《華嚴經》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你才曉得我們今天法會的殊勝;換句話說,這個法會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今天有幸遇到了,大家在一起學習《華嚴》,無比的殊勝,諸佛歡喜,龍天善神讚歎。

  常常外面找我,這個地方找我開會、那個地方找我講演,實在說都叫打閒岔,我清楚、我明白,可是不能不去。現在都八十歲了,八十歲可以不去了。我接觸的面也很廣大,方方面面的狀況我也很清楚、很明瞭。明年我就要找年輕的法師、居士代我去,我自己不去了,專講《華嚴》,希望《華嚴經》能夠講圓滿。這部經從唐朝清涼大師、李長者作的這些註解之後,歷代有人講都講不圓滿,經太長了。清涼大師是我最羨慕的一個人,他老人家在世居然把《華嚴經》講五十遍,我知道一年講一遍,他老人家長壽,活了一百多歲。一年講一遍,一天講八個小時,行,是可以能講得下來,那真正是太殊勝了,清涼以後恐怕再不可能有這個緣。我希望我能夠有他一半,我一天無論如何要講四個小時,希望十年能把這部經講圓滿,一天四個小時,天天幹,世間無比殊勝的第一樁盛事。不要說是人間盛事,諸菩薩聲聞裡頭都是盛事,多少菩薩想聽,阿羅漢想聽,沒有這個緣分,我們今天這個緣分得來不容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知道珍惜,所以看到「勝妙因」。

  『億劫常宣說,亦復不能盡』。唯證方知,你要不契入這個境界你不知道,一沙一滴,一字一句義趣無窮。你覺悟了之後,你才曉得這是珍寶,才知道諸佛如來從初發心修成佛,以行超絕,無等等故。沒有人能比,都從好學而來。微妙是證理深玄,盡法源故。宇宙、法界一切眾生根源在哪裡?法性,所以字字句句都是法性,一塵一毛一滴也是法性,你怎麼能夠說得盡?所以一定要契入。這個緣太殊勝了,不能夠疏忽,希望在這一生當中你要有無比殊勝的成就,這一生就沒有白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文殊菩薩偈頌第三首。

  【隨其心智慧。誘進咸令益。如是度眾生。諸佛之境界。】

  這首我們一看就曉得是答度,「答度問」。前面所問的只有一個字不同,最後的一個字,云何是佛境界度。在前面這因裡面我們要特別重視,因為現在修行統統是在因地,而且是在因地萌芽的時候,怎樣讓我們學佛真正有進步,這點不能夠不注意。真正要有進步一定要從根本修,根本修我們所依靠的指導原則,大家決定不能夠忘記。我們的指導原則是《觀經》裡面的「淨業三福」,就這十一句,我這一生學習就遵守這個原則。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個要做不到,其他什麼都不必談。人不孝父母,不敬老師。敬老師不在形態上,什麼是真正尊敬老師?依教奉行,這是老師的好學生。老師教導我們的,我們總要百分之百做到,不能百分之百做到,總要想盡方法要接近百分之百。這裡頭當然是緣的問題,緣具不具足,有些時候不能勉強,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這幾年來特別提倡的《弟子規》,《弟子規》就是孝親尊師,你能把《弟子規》落實,孝親尊師就做到了。用這個基礎再往上提升,「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經》。學佛的同學《十善業道經》要圓滿接受,我雖然有了個節本,那個節本是接引初機的,怕《十善業道經》講得太多,時間太長,初學的人他不能接受,所以我們特別把它精簡,這最重要的部分供養給初機,是這個意思。我們真正學佛的人不可以得少為足,我得這個就可以了、就夠了,這不可以,我們要修全部的經教,不可以打折扣。

  《弟子規》裡面我們也節錄了,它總共是有一百一十三樁事情,就是一百一十三條,我節錄其中重要的七十條,統統是方便接引初機。諸位千萬不要以為我學七十條就行了,我學《十善業道經》節要就行了。這種心理不好,僥倖的心理很難成就,一定要圓圓滿滿學習。或者你在開始學的時候,可以先學精簡的這些東西;學上個半年之後,你就要學全經。我們這個標準,《弟子規》跟《十善業道》不能超過兩年;換句話說,兩年之內一定要百分之百落實,那就恭喜你了,恭喜什麼?你念佛往生是肯定往生,你拿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書了。如果你沒有這個基礎,你學《無量壽經》,學《彌陀經》,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不容易成就。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真的,心行不相應。所以一定要依照這個規矩,不可以疏忽,這都是真因。《弟子規》裡面就把我們生活,處事待人基本的標準建立了,你就懂得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你就是世間標準的善人;在儒家講君子,這是聖賢的根基,你有了根基,再往上提升希聖希賢,這一生當中才會有成就,不可以不注意。

  第三首偈是講佛怎麼樣『度眾生』。這個「度」是度眾生,度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教學。佛是怎麼樣自己學成的,怎麼樣教別人的,這都是教人。這裡頭的原則我們也要學習。你看第一個,『隨其心智慧』。這個「其」就是人,佛法裡面講隨機,根機,智慧是他的根機。條件很多,但是智慧第一,就是他能夠理解多少,這非常重要。

  中國古時候教學,私塾的老師教學生,教句讀,就是教他讀書,不講解的,只是教他背誦,教他認字。小孩六、七歲上學,大概一般都是從《三字經》念起,所以諸位要曉得,《弟子規》不是學校的課程,私塾是學校,不是學校課程,《弟子規》是在家裡面父母做給兒女看的,家庭教育。所以你看看,根在家庭。中國五千年的教育特色就是家庭教育,從小孩出生眼睛張開,耳朵會聽、眼睛會看,他就在學習。大概從什麼時候起?在我想應該是三、四天,小孩生下來的三、四天,他的眼睛耳朵就管用。天天在看大人做些什麼?大人說些什麼?那個印象都印在他阿賴耶識裡頭,所以到三歲就相當成熟。做父母的(就是大人)在小孩面前都要端端正正,不可以讓他有負面的、不好的影響給他。

  真正要做到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行,要做到這樣。一切都要合乎禮節,要合乎德行,那就是《弟子規》的原則。做給小孩看的,這是身教不是言教。你天天這樣做的時候,到三、四歲他真的就學會了,他處事待人接物就很有分寸。你們在書籍裡頭念到,孔融四歲讓梨,他懂得。懂得什麼?懂得尊重兄長,懂得孝順父母。他看到了他的父母怎樣孝順他的父母,他的父親怎樣尊重他的哥哥,這他學會了。

  六、七歲上學,開始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這個時候再言教。有很多事情小孩學會了,不懂得道理,知道是要這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做不曉得。為什麼要這樣做?有的時候父母說不出來,誰說?老師說。老師教學生孝悌忠信,這種倫理道德的教育就在小學,非常重視。老師要做學生的模範、榜樣。所以老師雖然是一個窮秀才,他在社會上非常受人尊敬,為什麼?他是社會大眾的榜樣,真正做到了「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他是學生的榜樣。所以著重在身教,著重在生活教育,特別著重在人與人關係的教育,所以他和諧。家庭和睦、社會和睦、國家和睦、天下和睦,教出來的,不教怎麼行?

  教書,兒童記憶力最好,這是人一生當中都是有階段的,這個階段記憶力最強,就利用他這種特性,凡是要記的東西統統在這個時候教你背誦。學生智慧不一樣,老師怎麼教?一試就出來了。從前古時候的書籍木刻版本的,通常一面十行,一行二十個字,都是用這個方法來刻的,你說不科學也挺科學的,不管哪一家出的書都一樣,你說是第幾頁、第幾行字都相同。我們中國古時候有這種方式,不像現在每一家出版的東西,同樣一本書頁數不相同,很不方便,從前統統相同,那就太方便了。

  你去念,你去背,程度從哪裡測驗?十遍一定要會背,十遍背不出來那你的能力就不夠,就減少。老師試驗大概是先叫你念十行,諸位要知道一行二十個字,十行就是二百個字,以這個為標準。這個十行叫你念,你念到五遍、六遍就會背了,那怎麼辦?老師就給你增加,再給你增加五行,你每天念十五行,十五行就是三百個字,一般中根人的程度,中上根性。如果十行十遍不能夠背出來,減,念八行、念六行。所以這一個教室裡可能有十幾、二十個學生,每個人程度不一樣,每個人每天學習的多少不相同,標準就是不能超過十遍,你就能夠記得很清楚,所以學起來他很快樂,他不感覺到困難。十遍能背,老師要在旁邊督促,至少要讀一百遍。那個根性差一點的人那要加強,根性差一點的人要讀二百遍,老師一定要看著他,遍數要念足。這個念,念得很熟,因為十遍的時候你就會背,後面那個時候要求你熟讀。到最後等於老師考試,每天考,考什麼?背書。你背得很熟,下課你可以回家去了,這樣教的。

  從六、七歲大概到十一、二歲,差不多重要的這些典籍統統都背熟了,所以學習一門,沒有同時學兩門的,都是一門。一門學完了,譬如《論語》,《論語》全部都能背過,從頭到尾背得一個字都不會錯,背得很熟,這個課程就結束了,再下一個課程讀《孟子》,一樣一樣的來。根利的,這個人很聰明,根利的,記性特別好的,他的進度就很快,根鈍一點的進度就比較慢。這沒有關係,各人搞各人的,雖然在一個教室裡上課,程度不齊,這是私塾裡頭的狀況。

  最重要的學習的東西雖然不講解,大概意思慢慢都能明瞭,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落實。這個階段小學階段著重於品德。在學校裡面要事奉老師,你看我們佛經上都講得很好,「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要為老師服務。所以灑掃應對,替老師服務,這個時候就是學習生活教育。你在學校裡你會奉事老師,你回到家裡面你就會奉事父母;你在學校不能奉事老師,你回家就不會奉事父母,生活教育,做人的教育。世法如是,佛法也不例外。

  『誘進咸令益』。老師有善巧方便誘導他,這樣才能夠進步,才能夠得真正的利益。真實的利益,那就是德行、學問。講解、研究、討論,那是最後一個階段,大學裡面的事情。中國學校裡頭沒有中學,只有小學。大學從前叫太學,大概是十二、三歲入太學。太學裡面老師是講解、研究、討論,開智慧了。你從前在小學裡頭背的那些書現在全部要來講解,所以它把講解跟背誦分做兩個階段,不是混合在一起的,講解的時候,樂趣也就無窮。所以從前讀書太學的學生沒有那麼沉重的書包,沒有!小學也沒有那麼沉重,小學只有一本,你學的就那一本,很輕鬆、很快樂,讀書樂,現在讀書很苦。不要找參考書,所有東西你都背過,給你解釋引經據典,那些經典你統統都背過,說到第幾章、第幾行你全清楚,老師也背過的,學生也背過的,要不要教科書?不要!太學上課的時候不需要用教科書,如果你要沒有背過的,你到那裡聽都聽不懂,你不知道他們講些什麼東西。所以中國這一套教學跟外國真的不一樣。這我們要曉得優點太多!

  現在發明了電腦,不要用人腦了,所有資料都可以輸入在電腦裡頭,好不好?好!有沒有毛病?有!哪一天電沒有了,電腦都變成廢物了,而人腦怎麼樣?人腦退化了,那個問題就嚴重了。所以中國的教學法是發展人腦,人變得愈來愈聰明。從前這種教學方法確實有它的優點,我們學佛不例外,也是用這個方法。

  所以我覺得我自己還很幸運,在這個時代我還能夠接觸到邊緣。我跟方老師學哲學,跟章嘉大師、跟李老師統統是私塾教學法教我。我跟方老師學哲學,學生只有我一個人,上課在他家小客廳,我們一對一。學佛的頭三年,親近章嘉大師,也是每個星期星期天,他老人家給我上課也是兩個小時,三年如一日。我是這樣學出來的。老師,那是章嘉大師指定的課程我去讀,見面的時候就討論,我讀的理解多少,心得、感想提出來向他報告,有問題向他請教,他給我解答。這樣現在的教學這個時代恐怕找不到了,所以我們這個師生關係跟一般不一樣。我天天拜老師,天天念老師,老師不在了,沒有辦法奉事了,只有這個紀念。念念不忘老師的教誨,行行落實老師的教誨,我這一生是這個學法。

  所以我對於《論語》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的體會太深了。契入境界,一天到晚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從讀書、學習當中得來的。你要是不認真學聖賢之道,處今天這個社會,這樣的人事環境,你怎麼會不憂愁?你怎麼會沒有煩惱?一個人活在世間,天天活在憂慮煩惱之間,這有什麼意思?身分再高貴、再富有,憂慮煩惱就把你的高貴富有大幅度的虧折了,你活得很苦,這是真的。

  你要問:什麼人活得最快樂?我簡簡單單的說一句,讀書人。可不是現在的讀書人,現在的讀書人很苦,他讀書的目標就錯了。目標是什麼?賺錢,他怎麼會不苦?錢哪裡是賺得到的,這個錯了,這不懂得因。賺錢的因不是讀書,讀書是什麼?可以說是賺錢的緣不是因。如果是因,我以前就跟我們方老師講,方老師聰明,真有智慧!我們這些學生在他面前提的問題從來沒有把他難倒過的;他沒有錢,他生活很苦。《大藏經》在台灣出版,買一套《大藏經》的錢都沒有。所以讀書裡頭有樂,讀書也不一定能賺錢。

  錢從哪裡來的?錢那個因,你命裡頭有財庫,那你就有錢。命裡財庫哪裡來?前生財布施的果報,這佛經上可講得很透徹,你要想發財,布施,財布施,愈施愈多。可是你要記住,愈多愈施,你的財富就永遠享受不盡;如果財富有了,不施,那個福報享完了,後頭沒有了,要懂得布施。聰明智慧呢?法布施,法布施裡面最好的方法講經教學。天天不斷的講,天天不斷的教,哪有不長智慧的道理?所謂是教學相長,長智慧。如果不讀經、不聽經、不講經,智慧往上提升太慢了,甚至於不可能。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真的。你不接觸經典,不接觸教學,你肯定是接受社會上這些影響,它也在教你,它教你什麼?教你貪瞋痴慢、教你是非人我。那個教學的效果是增長煩惱,破壞你的善根,你會受那個影響,所以說不進則退,原因在此地。不受聖賢教誨一定要受社會教誨,社會教誨現在最厲害的,電視、網路、報章、雜誌甚至於書籍。從前書店磁場最好,圖書館、書店磁場最好,你一進去人是祥和的。現在不行,現在我偶爾去看看書店,磁場很不好。我們中國人不叫磁場叫氣氛,外國人叫磁場,不好,那是什麼?那些陳列的書籍裡頭內容不善,不是教導人思無邪。現在這個社會教導,唯恐你不邪,你要不邪他賺不到錢,他以為他那個方法是能夠幫他得利益,就是損人利己,殊不知這種思想、這種理念把自己的智慧福報虧折了,這世間人哪來的福報?所以縱然看到好像他很有富貴、有權勢、有地位,不知道什麼時候一個災難來了就沒有了。

  我上次在新加坡,有位黃老居士也常常聽我的光碟,我們在一起吃飯,那是印尼海嘯過後不久。他就告訴我,他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事業做得非常成功,代理西方好幾個大公司,是在這邊的負責人,年輕有為。帶他一家人,太太、小孩到印尼這邊去度假,正好碰到海嘯,一家人真的是剎那之間就沒有了。聽說有個小女孩好像是五歲,被人救了。這個小女孩掉在水裡頭的時候,抱住一根木頭,在水裡面三天,這命大,其他人都不見了。所以從這些地方,這是佛教導我們,你在有財富的時候、有權勢的時候要做好事,要種善因。縱然有這些惡的果報,如果你的善心能夠超越你的業力,就化解了,轉過來了。這些事情,諸位好好去念《了凡四訓》你就明白了。所以我教初學,我總是勸他,你要想學佛,暫且把佛法延緩幾天,先去念《了凡四訓》,希望你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然後你再學佛就不一樣了。《了凡四訓》不長,一天念一遍,念一年,一門深入,你好好學習、好好去想,業因果報絲毫不爽,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得惡報。

  佛教學因材施教,這前面兩句就是講「誘進咸令益」,因材施教。我們看清涼大師註解,「三答度問,謂隨其心器」,心各個不相同,這個心不是講的真心,講的是妄心;器,根器。底下這句說得清楚「意樂不同」,你的心意不一樣,你的愛好不相同。教學一定要契機,跟你的心意相應,你就很喜歡。如果你對這個討厭,不喜歡這個東西,你學起來很困難;你要很喜歡,學起來很容易。然後「隨其智力,解悟差別」,這第一句都講到了,你看「隨其心智慧」,心就是註解裡面講的意樂不同,然後隨他的根性,智慧不一樣,他的能力每天能接受多少,要適合他的能力。中國古時候,根性很利的、很聰明的、記憶力非常好的,一天有可以接受七百字,那是真不容易。普通一般人大概是一半,每天可以接受三百字,就是背三百個字,上乘根性的人可以背六、七百個字。下根的人一百個字都背不過來,那只能背三行、四行,他一行二十個字,三行六十個字,四行八十個字,不超過一百字,這是智力不相同。

  「誘引進修,令各獲益」。要好好懂得誘導他,善巧方便幫助他,讓他對於讀書產生興趣,讓他對於孝親尊師產生尊重心,很肯認真的學習,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受教,他很容易接受教誨,慢慢幫助他提升,他心專了,記憶力、理解力都會增長。凡是不能記憶,不能記得那麼多的都是心很亂,小孩貪玩,玩心很重,所以這個家教就關係大!從小父母、長輩、兄長所表演的都是正面的,這個小孩他就沒有邪思,就沒有邪念,那他受教他心就定,心很專,記憶力、智慧力他不斷的會向上提升。所以開頭,頭半年,甚至於頭兩個月,他能背誦二、三百字,半年之後他能夠背三、四百個字,可以往上提升的。這些事情老師平常很留意,在乎每個學生學習的變化,他的心意、他的愛好、他的記憶力、他的理解力都不斷的在向上提升。老師多半是,雖然課文不講,老師常常講故事,小朋友都很喜歡聽故事,故事裡頭都是忠孝仁愛、禮義廉恥,都講這些故事。倫理道德的故事他從小聽多了,他就知道怎樣學習,這是老師的事情。

  下面這就是講佛的境界,「以遍法界,委悉無謬,差別難知,故云佛境」。諸佛如來的教學,不是我們凡夫能夠想像的,為什麼?佛確確實實自性的本能圓滿恢復。我們不要說如來果地,法身菩薩,法身菩薩裡頭最低階的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位菩薩他已經用真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他全做到了。小乘教裡面講的六種神通他具足了,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這個漏盡是講的見思煩惱斷盡,塵沙煩惱斷盡,他對於每個眾生,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他統統清楚,不需要入定,不需要作意。小乘人要入定、要作意他才清楚,他不需要,為什麼不需要?他的空間、時間都突破了,他看你無量劫之前的事就在眼前,你生生世世所學的、所做的、所為的他都清楚。他知道你的根性,你應該學什麼法門跟你前世修學接軌,你學得就很開心,就很容易。

  如果你前世都沒有學過,這次去搞一個生疏的法門,格格不入,很難接受、很難學習。這種事情我們平常在同修當中,稍微留意一點你就看到。你看淨土一句佛號多好念,有些人真的就念不下去;教他念咒,學密他很容易,咒語很難念他學得很快,什麼原因?我們知道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學密的,這個密法一接觸接軌了,他就通了。過去生中沒有念過佛,所以現在一句佛號這麼簡單,他覺得很困難,他念不下去,就是這個道理。

  前天一個朋友打電話給我,他說有一個同修生病,勸他念佛,佛號念不下去,教他念大悲咒,一會兒就學會了。大悲咒比佛號難多了,他容易學,他念得下去,這句佛號他念不下去。他來問我,我說他能念大悲咒就教他念大悲咒,一心專注,功德完全相同。持大悲咒也能夠念到功夫成片,以這個迴向求生淨土沒有問題。淨土法門廣大,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只要修到功夫成片,迴向往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並不是說一定要專念阿彌陀佛,一定要專念《無量壽經》,不是的。你只看「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那是專修淨土的。後面一段慈舟大師判作一心三輩,那是什麼?就是修學大乘的人,這一點諸位知道,淨土是大乘不是小乘,小乘心不能生淨土,一定是大乘。所以經裡面一再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一定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哪個法門都行,哪一種經論都行,你的心是定的。你同時學兩門、學兩部經、學多部經,你的心不專,這個麻煩就大!心不專。

  功夫成片是最初的禪定,統統都是修定,很淺很淺的一心不亂,就那一點點一心不亂就能往生。這個境界是什麼樣子?心裡面除了阿彌陀佛,除了西方極樂世界,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叫功夫成片。煩惱習氣有沒有斷?沒斷,但是他的功夫能夠把煩惱習氣伏住,也就是說煩惱習氣暫時不起作用,他就這麼個能力。心裡頭除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都不想。諸位要曉得,這就能往生了,這就叫功夫成片。如果心裡面還有許多雜念,這不行。什麼時候你能把雜念都把它變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叫正念,把雜念變成正念,把妄想變成正思惟,我想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正思惟,除這個之外統統不想。要曉得,想別的東西沒用,實在話!

  一定要記住《般若經》上的最高的指導原則,這不能不知道。佛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還想什麼?你還學什麼?這不能不曉得。所以想什麼東西都是虛妄的,總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受害就大!專想阿彌陀佛,專想極樂世界,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統統放下,我這一生只有這一個念頭,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你一定成功。雖然往生品位不高,不要緊,《華嚴經》讀多了,明瞭了,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四土三輩九品那是無始無明習氣的等差不一樣,其他的沒有,就等於是究竟圓滿的成就,不可思議的法門。佛以八萬四千法門接引一切眾生,最後以求生西方淨土教你一生圓滿,這就是「隨其心智慧,誘進咸令益」,淨宗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不思議的境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49:41)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0:49:4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87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