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39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三九卷)  2005/10/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3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九,一道甚深,賢首菩薩偈頌第七首看起:

  【隨眾生心樂。及以業果力。如是見差別。此佛威神故。】

  昨天我們講了前面兩首,「展轉釋疑」,第五首解答,「若皆圓滿,何以不見」。這是說明眾生因為有障礙,總而言之,不外乎煩惱障、所知障。這兩大類的障礙,障礙了我們的自性,所以諸佛剎土、佛身、眾會我們都見不到。實實在在的,真的就在現前,這個隔不是佛那邊有障礙,是我們自己有障礙。第二首就是第六,答覆說「若皆不見」,為什麼知道它有?這裡面講有人見到,不是沒有,確實有人見到,什麼人見到?心清淨,願具足,這種人就能見到。這裡頭最重要的,第一個條件是清淨心,所以我們學佛千萬不能夠疏忽,修什麼?誰能夠答得上來?其實修什麼,佛菩薩慈悲到極處,你一入佛門就傳授給你,知道嗎?這一入佛門先受三皈依。三皈依就是把修行的綱領傳給你。

  「皈依佛」,佛是覺的意思,自性覺,覺而不迷,學什麼?學覺。六道眾生迷惑顛倒,不覺!我們學什麼?學覺,這是第一種。第二種學正知正見,「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正而不邪。我們一般凡夫,念是邪念,思是邪思,想是邪想,所以言語造作沒有一樣不邪。佛菩薩教導我們正而不邪,思想正,見解正,言行正,就修這個。第三類的是修清淨心,這就是我們這個經上所講的,叫「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僧。重要的是自己修,不要管別人。所以三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不是外頭。佛法叫內學,如果在外面,那就變成外道,內外是這麼分法。完全從自性裡面學習,這就是內學。所以這是自性三皈,三自皈,把佛法修學的綱領告訴你。

  這個綱領在中國十個宗派,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總不離開這個原則,離開三皈就不叫佛法。至於你用什麼方法修,那是你個人的事情,八萬四千法門隨你挑,每個法門都是修覺正淨,所以說是法門不二,法門平等,殊途同歸。雖然講覺正淨講了三條,實際上是一而三、三而一。覺悟哪有不正知正見?哪有不清淨的道理?心地清淨的人,哪有不覺?哪有不正?所以是佛慈悲,這三個門,無論從哪個門進去全都得到,圓圓滿滿。好像一間房子三個門一樣,你從外面進來,那是你可以選擇哪一個門進來,進到裡面完全一樣,一而三,三而一。

  在中國十個宗,諸位就曉得十個宗派,禪宗、性宗走的是覺門,覺而不迷。走覺門的人跟我們不一樣,用佛法的術語來說「善根深厚」,用世間法來講,他特別聰明。像學校裡頭教學生,那個班是天才班,不是普通班,從覺門進去,佛法講的根利。如果沒有這樣利的根性,像我們這樣是中等根性的人,這個覺門決定行不通。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很喜歡看禪宗的典籍跟語錄,非常有味道。方東美先生警告我,這個門不是你走的,他說這個門一步登天,登上去,當然很好,成就了;登不上去掉下來就粉身碎骨,沒命了。所以你沒有這個本事,你不能學這個法門。

  他介紹我的從正門進,他說正門中下根性的人都有分,正門就是教下,像讀書按部就班,由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慢慢往上提升。他跟我講,這像爬樓梯一樣,爬樓梯有依靠,登上一級,確實就上升一級;像高樓,我上一層樓,真的就得到這個利益,不是一步登天。這雖然是慢,比起覺門要慢,可是非常穩當,步步高陞,他教我學這個法門。在教下,華嚴宗、法華宗、三論宗、法相宗,這天台、戒律都是屬於教下。老師介紹我法相唯識,他老人家介紹我這個。這個門路典籍很多,也就像上學一樣,課程很多,要很長的時間,但是很穩當。實在說中下根性的人學東西太多了,學不了,課程太多,壓力太大。所以,自古以來相宗的大德壽命都不長,可能是與學課程多都有關係。

  第三個門就是修清淨心,淨宗(淨土宗)、密宗。密宗也是修清淨心,但是密比淨土宗難,難在什麼地方?淨土宗的淨,這個心地清淨是遠離染污,這樣得清淨比較容易;密宗的淨是沒有分別,真的是在五欲紅塵裡面得清淨心,高!他那個成就比我們淨土高很多。但是怎麼樣?那也只有兩條路,他要不能登天,他就墮地獄,沒有中間路子好走。教我的老師,頭一個出家的老師,章嘉大師,他是密宗的大德。我跟他三年,他沒有教我學密,沒有傳密法給我,什麼原因?條件不夠。所以我對於密的常識很豐富,我知道得很多。

  密在佛法裡面,就像學校裡面它是研究所,還在大學之上。你說一個普通人去念研究所、念博士班,能行嗎?不行。所以密一定要有顯教的基礎,像藏傳的密教,他要先學顯教十年,十年顯教,最後還要參加考試,考試及格有個學位,西藏叫格西,拿到這個學位之後才可以學密,這很有道理。在我們大乘教裡面,像《華嚴經》裡面,那什麼樣的地位學密?嚴格的說,密是七地以上,你就曉得它真的是研究所。十地,從初地到六地,這大學;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研究所,這是到這個地方才能夠學,真正是密宗的根機。

  所以任何一個人學佛,那都是學到菩薩的地位,到七地以上一定學密,顯密圓融,事事無礙,你才能證得究竟圓滿。那種清淨心在十法界裡面,一絲毫不染著,不是不接觸十法界,接觸,接觸而不染污,真不染污。我們淨土宗是遠離,不敢接觸,所以這樣得清淨心。我們這個清淨心跟密宗清淨心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們對於密教非常尊重,非常尊敬,真的,我們是不如它。至於他是真的學還是假的學,那不是我們的事情,我們要記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麼?各人因果各人負責,各人境界各人知道,我怎麼會曉得?

  又何況在這個修行行列當中,所謂是龍蛇混雜,有真修行人,有假修行人。假修行人裡面,還有佛菩薩故意裝這個樣子的,那我們怎麼會認識?我們就不認識。佛菩薩為什麼要裝假修行人?教我們不要起分別心,用意在這裡。為什麼?那些不持戒的、破戒的,那你一看就瞧不起。這裡頭有佛菩薩混在裡頭裝的那個樣子,裝瘋賣傻,那我們就是真的龍蛇分不清,那怎麼辦?統統恭敬,你就沒有過失了。這個用意很深,教我們修禮敬諸佛。所以善人要恭敬他,惡人也要恭敬他。他到底是真的惡,還是裝成假的惡,我們不能辨別,恭敬就好,反正恭敬是正確的。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從佛性上來講,一切眾生平等,沒有差別。又何況佛給我們說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我要是得罪一個破戒的人,他將來是未來佛。從未來佛、從佛性,這就值得我們恭敬;他現前的行為,我們不要去管他。

  他穿的這個出家人的衣服,有這出家人的形相,對我們修行人來講就有很大的功德。什麼大功德?提醒我們,我們見到出家人,出家人是僧寶,我們皈依僧,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修,不是要他修。他那個形相常常提醒我,沒有這個形相,我們常常把它忘掉。所以看到佛像就想到覺而不迷,看到經書就要想到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淨而不染,這個住持三寶無量功德。沒有住持三寶,你天天學,天天學天天忘掉。

  所以學佛的人,無論在家為什麼要供養三寶?你要供個佛像,你有經書,供菩薩、羅漢像,菩薩、羅漢都是僧寶,就是用這個時時刻刻提醒你,它不是迷信。如果有個人天天跟你說,來嘀咕你,你嫌他煩,你會討厭他。你看這種塑造的、彩畫的像是高度的藝術品,用它來時時刻刻提醒你,這是在教學方面真正做到了善巧方便。這是現在人所講的教學的藝術,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要好好的利用它,念念能夠與覺正淨相應。

  覺正淨三個我們顧不了,我們在三個裡面選一個,我到最後選的是淨,為什麼不選正?正太多了,我們的時間、精力、智慧都沒有辦法負擔,所以我們選的是淨宗。淨宗經論最少,你們看看,只有五經一論,而且這五經分量都不大,五經裡面最長的《無量壽經》,這諸位常常讀誦的。最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最短,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少,《般若心經》是二百六十個字。《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它是完整的,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我們淨宗的心經。五經一論有能力,全部學很好;沒有能力,學個二、三部也行;再沒有能力,一部就可以。有很多很多人在歷史上,一生當中就學一部。絕大多數的人是選《佛說阿彌陀經》,一生就受持這部經,他心定的,心清淨。還有一生只受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得清淨心,他心無雜念,念頭一起就是阿彌陀佛,這才叫做與十八願相應。

  日本有本願念佛,它那個本願念佛現在也變質了,這個變質原因是什麼?沒有去深入教理。要曉得彌陀四十八願跟《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完全相應。四十八願每一願都要具足其餘四十七願,少一願,這一願不圓滿,這個我們不能不懂。十八願是十念必生,這一願裡面一定包含其他四十七願;如果其他四十七願都不要了,只要這一句,不能往生。為什麼?你去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往生最重要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只有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功德只有一半,去不了,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在四十八願裡面,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十八願那就是一向專念,十念必生。所以你要是不懂教理,你就很容易產生誤會,產生誤會,這個責任要自己負。佛經裡頭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自己錯會了意思,這不能怪佛,這不能怪經典,你自己錯會意思,那你自己要負責任。祖師們又告訴我們,《華嚴》跟淨宗是通的,給我們講《華嚴》就是大本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難怪蓮池大師,這是我們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很了不起的人,淨宗在明朝末年很衰微,他老人家把淨宗興旺起來。註《阿彌陀經疏鈔》,疏跟鈔都是他做的,《疏鈔》裡面所講全是《華嚴》,就是說用《華嚴》的教義來註解《阿彌陀經》。所以一開端我們看玄義,十門開啟,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的架勢。有疏、有鈔,那分量很大。這個《疏鈔》,如果我們要是講一遍,每天講四個小時,足足要講一年,一部《阿彌陀經》,不可以小看它。在中國這兩千年來,依這部經、依這句佛號成就的人太多太多!這些人都往生,他修淨。所以一個得到,三個都得到,這是不能不知道。

  淨土成就了,入的是華嚴境界,所有一切障礙全沒有了,我們用科學家的話說,空間維次全部突破。在我們這個世間還沒有成就之前,這種障礙是存在的,這個障礙我們通常稱之為業障。哪個人沒有業障?業障一定要消。修行,消業障是最快速的。我們修了這麼多年,為什麼我們的業障沒消?說老實話,你根本就沒有修。你有信,甚至於你研究教你有解,你沒有行,行是什麼?你要把你信的、把你解的落實,你沒有落實。你沒有落實怎麼行?

  我們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們在行門選了五個科目,有一個總綱領,總綱領就是修心、發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有沒有這個心?特別是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有沒有真誠?我們心有沒有清淨、有沒有平等、有沒有正覺、有沒有慈悲?這是菩提心,第十九願發菩提心。我們的行,有心就要有行。行,下面十個字,「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我們有沒有做到?這是總綱領二十個字。

  行門具體落實在三福,你看我們這個世間人沒有一個不求福求慧,三福是福慧具足,我們有沒有去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做到了沒有?他真幹。我們孝順父母,對師長呢?師長欠缺一點,不孝,為什麼?父母希望你尊師重道。父母希望兒女尊師重道,兒女沒有做到尊師重道,父母心裡難過,這就不孝。父母希望我們做一個有德行的人,那我們今天沒有做到,這也是不孝。你細細想一想,這四句哪一句做到了?老師教我們孝養父母,我們對父母不孝,對不起老師。對老師不尊重,對道業疏忽,所以沒有做,不是真的在做。真的在做,果報殊勝,果德就非常殊勝。這個果德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真得到。你每天生活法喜充滿,儒家「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連儒家都有這樣的效果。那佛法呢?佛法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是學佛真正有了利益,你現前得到的好處,得到的利益。我們現在有沒有法喜充滿?有沒有常生歡喜心?沒有,天天憂悲苦惱,這是什麼?沒有真做。

  三福第二條「受持三皈」。三皈我們形式受了,真的沒做到。我們起心動念有沒有跟覺正淨相應?我們言語造作有沒有跟覺正淨相應?沒有,那三皈你沒做到。十善,不要說別的,五戒全都沒有,那後面就不必說了,不是真正在幹;真正在幹,功德、果報不可思議。世出世間的聖學,聖人的教學著重在實踐,不是在言說,言說叫說食數寶,得不到利益。一定要行,一定要證。行,行之中一定要求證,證什麼?把你所信的、所解的,在你日常生活當中、工作之中,處事待人接物證明了,這種理論、方式、境界是正確的,是圓滿的。所以我們今天在這三個綱目裡頭,我們取清淨,淨而不染,念念不能忘我們修清淨心。

  「諸願皆具足」,那個願在底下一品就是的,「淨行品」有一百四十願,一百四十句那是願也是行。你具足這樣的願行,你真能做到,這是十信位菩薩裡頭修行的標準,修行的細則。統統能落實,你能夠見到佛的剎土,你能夠見到佛的報身,你能夠見到佛的眾會,就是說你跟佛感應道交,別人看不見,你能看得見。為什麼?清淨心把空間維次突破了。你有願力,願見佛剎,佛剎就現前;願見諸佛,諸佛就現前;願見十法界,十法界就現前。

  這樣的修行人在我們中國,當然外國也不例外,代代都有人,人數確實不多。古時候比較多,近代是愈來愈少,可能在我們這一代真的就沒有了,這個話不是我說的,黃念祖老居士講的,這一代人業障太重!業障再重不怕,如果真的有善根,什麼叫善根?我們在講席裡頭跟諸位也報告過,能信、能解這屬於善根。我對於淨土法門我能信,淨土的經教我懂得,這是善根。什麼是福德?我真正能夠奉行,真的幹!

  所以淨業三福是我們的指導綱領。怎麼落實?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取的標準是《弟子規》,《弟子規》要做到,這兩句就落實了,孝親尊師落實了,你是世間善人。給佛法做基礎,那就是修十善業,「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經》。有這個基礎再向上提升,《沙彌律儀》,「具足眾戒」,然後再學習大乘。大乘淨土宗的五經一論,分量不多,保證我們這一生永脫輪迴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極樂世界是一生圓滿成就,不要做第二生。所以這個法門,從前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當生成就的法門。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是人死了,那你要講死了就錯了,沒死!我們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丟了,人真的走了,一生成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得的是報身,無量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無量壽,各個人都無量壽。而且各個人所得的這個身都跟阿彌陀佛一樣。你們看四十八願,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方便說,我們這個世間人很羨慕,實質上?實質上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三十二。

  所以你要能信,你要真正肯發願,要真幹,真幹就是依教奉行。那奉行,我們天天讀經念佛,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依什麼為標準?有,我們處眾,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基本的,家庭。你家庭有父母、有兄弟、有親戚朋友,家庭就是個小社會,用什麼方法來處眾?六和敬,共同的戒律,修六和敬。佛跟我們說,四個人以上居住在一起修六和敬,這就叫僧團,這是一個小團體。僧團是什麼意思?僧是清淨,換句話說,清淨的團體。這種清淨團體,諸佛讚歎、龍天善神擁護,叫做和合僧團。在三皈依裡面講「皈依僧,眾中尊」,眾是團體,尊就是最值得人尊敬的團體。

  我在早年,那個時候大概四十多歲(四十出頭),我在台北講經。有一位老居士,趙默林老居士,在我們佛教裡頭也相當有聲望,他對我非常好,很關心我。有一天請我吃飯,在台北火車站旁邊的功德林請我吃飯。我一去的時候就我們兩個人,叫了二、三個菜,他就告訴我,他說:淨空法師,你知不知道我今天為什麼要請你吃飯?我說:我不知道,沒神通。他說:我今天有一樁事情要向你請教。我說不敢當。他學佛比我久,他是在抗戰期間皈依印光大師,他跟我們李老師是師兄弟,算是我們長輩。年齡差不多也大我二十多歲,長輩,我們總是以長者看他。

  問他什麼問題?他說:現在很多學佛的人造阿鼻地獄的罪業。是嗎?造什麼這麼重的罪?阿鼻地獄罪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個五逆罪墮阿鼻地獄。我說哪裡會有這些事情發生?沒聽說過。他就跟我講,破和合僧的人太多,你看很多寺院庵堂都不和,彼此互相毀謗,他說這怎麼得了!他說這個我明白了,我說:我們好好吃飯,這事情不要去理它。他眼睛就瞪著看著我,他說為什麼?我反問他一句:老居士,你學佛比我久,你的閱歷比我深,你在什麼地方看到有一個修六和敬的道場?他想了一想之後,笑起來了,沒有,現在沒有和合僧。一個小廟住兩個人都吵架,哪來的和合僧?所以犯罪是有,沒有這麼重。如果這個道場,四個人以上在裡面修行,真的是修六和敬,那你的毀謗那罪也是阿鼻地獄。所以現在沒有和合道場,雖然互相毀謗是有罪,沒有那麼重。我跟他這麼一講,他也很歡喜,也就笑起來了。

  這是說明如果有一個地方修六和敬,有六和敬的道場,不得了,不但這個地方有福,這個國家有福,世界有福,為什麼?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個這樣道場出現,這個地球上眾生都有福報,可是怎麼樣?就是沒有,為什麼?私心放不下。人只要有自私自利,只要還有名聞利養、還有貪瞋痴慢、還有是非人我,哪來的和合!你不要看那六條,我們十樓這裡有寫著,那是茗山老和尚寫的,「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做不到。我們希望這個道場能做到,只要這個道場做到,香港這個地區什麼災難都沒有。這是得要幹的,不是說貼在那裡,貼在那地方沒用處,真做。別人不做,我做,我不求別人做,「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就正確。真的能有四個以上志同道合真正做的話,無量無邊功德,那個功德實在講諸佛都說之不盡,不是假的。自己一定要修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更圓滿的是普賢十願。

  我們的修行科目就這五條,「淨業三福,六和敬,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很好記。真的往這個目標上幹,念念都不捨,這是一個修清淨心的人,這是一個修淨業的人。三福是總的指導原則,六和敬、三學、六度、十願是具體的行持。在我們《華嚴經》裡面「梵行品、淨行品」,有詳細的條目,那當然就更圓滿。如果不能這樣的落實,我們就在這幾條綱領上,就這五條綱領上做,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一定要真幹,這是講具足跟諸佛如來相應的條件,你就能見到。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第七首偈頌:

  【隨眾生心樂。及以業果力。如是見差別。此佛威神故。】

  前面我們講了很多,對於真正想學習的同學,我相信都是有一點利益。學佛最難的是怎樣控制自己的習氣,有能力控制,這叫做功夫。修行功夫就從這個地方來說的,我確確實實可以控制自己。總的原則,正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這三句話,「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怎麼落實?《弟子規》跟十善業道落實,初步落實,然後慢慢從這個地方向上提升,這叫真修行。所以頭一個真正要做到「不見他人過」,不說別人的過失,不說別人的是非,從這個地方下手。

  看到別人有過失,如果別人有善惡,你都不知道,看不出來,那你愚痴;看出來而不說,功夫,這叫修養,這叫德行。看到人家善的地方讚揚,看到人家過失地方,絕口不提,這積德,這叫功德。我們學佛從這裡開始下手,這是什麼?最常犯的,從最常犯、最容易犯的地方下手。從今之後發願我要做一個好人,好人隱惡揚善。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知道隱惡揚善,給諸位說,世間許多災難都化解了。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裡頭講得太多了。

  外面的環境,境隨心轉,我們的心善,樣樣都善,沒有一樣不善,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所以事、人真的沒有善惡。善惡是什麼?善惡是從自己內心生的煩惱,貪心起來,你就覺得這個很好;瞋恨心起來,那個很可惡。其實外頭境界沒有善惡,平等境界,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看錯了。自己看錯了,自己不承認,誰承認自己有過失?都認為自己很對,這就叫愚痴,這叫迷惑,這叫無明。所以我們不能夠不覺悟。那要覺悟,天天要學經教,三天不學經教,自己就把握不住,又會被境界轉了,在境界裡頭會起心動念。

  這首偈答前面的疑惑,「若應由物見,何名佛土」。應是應化,佛的應化,物就是指的九法界眾生,他們能夠見到,那還叫什麼佛土?他是凡人,凡人見不到佛土!凡人何以能見得到佛土?答這個問題。我們看看賢首菩薩怎麼說法,『隨眾生心樂』,我們先看經,『及以業果力』。眾生心,樂是愛好,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這眾生愛好的。

  四攝法裡面是佛陀教導我們與一切眾生怎樣和睦相處,遵守的四個原則: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是愛語,第三個是利行,第四個是同事。同事,現在我不敢講了,為什麼?古時候的人起心動念還有道德的觀念,從小受的教育不相同,曾經受過倫理道德的薰陶。雖然有煩惱習氣,它那個東西會約束他,這種倫理道德的教學產生了約束的效果,縱然有惡心、惡念還不太離譜,不至於成大惡。現在呢?現在人這倫理道德教育至少疏忽了有七、八十年。中日戰爭,這遭了大難,把社會打亂,把倫理道德,從前講的家學、家教打掉了,每個人都天天想著逃難,一家人很難團聚,都分做四方。抗戰期間,我一家四個人住四個地方,一年難得有一次聚會。所以這個家教被打散了,這個損失太大太大!無法補償的。

  所以現在人心都是貪瞋痴,那我們要同事,跟貪瞋痴同事,這相當不容易。我們感化他很難,因為他看到都是眼前的利,貪利,見利那就忘義,現在只見利,根本不知道什麼叫道義,爭名逐利,這還得了!所以我今天講到這個同事,我都不講眾生,我講我們要跟佛同事,要跟菩薩同事;在其他宗教裡頭,我們要跟神同事、跟聖人同事。這樣講才不至於產生過失,這是善巧方便。跟佛菩薩同事,天天念佛菩薩的經典,佛菩薩怎麼想的,佛菩薩怎麼看的,佛菩薩怎麼說的,佛菩薩怎麼做的,我們要學。

  我在學佛的那個階段,二、三十歲,李老師,我跟他老人家十年,常常跟我們講《梵網》、《瓔珞》的四重戒,我們聽得耳熟,遍數太多,自自然然就記住了。《梵網經》裡面教導我們,「不作國賊,不謗國主」,這兩條戒太重要了。我們學佛要學得活潑,不能學死了,學死了你就得不到利益,所謂是「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你才能得受用。賊是什麼?賊是傷害,我們居家如果有賊來了,我們的財物就受損失,被他偷走了,他不是搶你,是偷你的,我們就傷害了。佛是舉一個例子「不作國賊」,換句話說,決定不能做傷害國家社會利益的事情,這事情不能做。

  今天國家社會需要什麼?需要安定,需要和睦。我們再把它縮小,我們的團體也需要安定,需要和睦。縮小到最小的家庭,家庭人雖然不多,現在小家庭,夫妻帶一、二個小孩,要不要安定?要不要和睦?要。破壞安定、破壞和睦就叫做國賊,這不能做,這是缺德的事情。在佛教團體裡面,破壞安定,破壞和睦,叫破和合僧。我前面跟諸位說了,現在這個佛門團體沒有和合僧,你不去破壞,他自己破壞,沒有和合僧。他自己破壞,自己受果報,我不破壞他。也就是說,我不說是非,不說哪個長、哪個短,不說,我不造這個業。人人都明理,人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人人都不破壞這個事情,和合僧團到處都是。

  家和合,團體和合,社會和合,國家和合,世界和睦,你說多重要!所以說破壞和睦這個罪很重,決定不能做。有這種緣分要勸、要化解,你的功德無量。我過去在新加坡,有一個女同修來跟我說,她說她先生不好,她很想離婚,她來跟我講。我就勸她:人哪有十全十美的,我看你先生不錯,你要離婚,你想再找一個像你現在先生這樣的人,我看你找不到了。以後就一家和睦。勸解,這是好事,這是功德,成人之美,不能成人之惡。家庭、團體、社會,我們都要常常存這個心,化解。

  「不謗國主」,這個國主是什麼?是一個團體裡頭的領導人,家庭裡的家長,家長是一家的核心。你要是毀謗,毀謗什麼?讓他這一家人對他喪失信心,他家就不和。團體,團體裡面主持的領導人,你要去毀謗他,他底下的這些員工、下屬對他沒有信心,團體破壞了。造這種罪業的人罪重不重?你自己想想就知道。現在真正懂得,就是說好話的人,成全人的人,不多;有意無意說是非,破壞的人,到處都看到、都聽到,這社會亂。社會混亂有它的因素,我們在旁邊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各個階層、各個團體領導人,有影響的人不可以毀謗。他縱然有過失,過失在世間法裡頭,有法律制裁他;在佛法裡面講他有因果,各有各的因果,我們不可以去毀謗。

  如果你勸導他,行。勸導他的原則,兩個人面對面可以勸導,不能有第三者再聽到。為什麼?人有面子,這是你真正愛護他,真正勸導他,不可以在他背後說他的過失,那你造罪業。你當面批評他、勸導他改進,這是恩惠,這是對他的愛護。勸導只有能兩次,不可以三次。這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的,一次勸導不改,找適當的時間再勸一次,再不改,千萬不要再勸導,算了,為什麼?三次以後,恐怕結成冤仇,那就不好了,各人因果各人負責。老人經驗豐富,他教我們那是正確的。《梵網》上這兩條戒不能不落實。

  《瓔珞戒經》裡面也有兩條,「不漏國稅」,這條很不容易,很多經商的同修們也很坦白的告訴我:法師,我們不漏稅就賺不到錢!一定要偷稅、想辦法逃稅才能賺到錢。這是真的嗎?不是,因果律上講不通。這就是什麼?讀經太少,讀經不透徹。真正明白了,實實在在講,如果能把《了凡四訓》念上幾百遍,他就明白了。你命裡頭有財,丟都丟不掉;命裡頭沒有財,求也求不來,所謂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那為什麼要做犯法的事情?我完全照著我營業事實納稅,你看你賺不賺錢?你命裡有錢的時候還是賺,決定賺。又何況納稅是人民的義務,在佛法講,納稅也是布施,也是供養,供養社會,供養國家。「上報四重恩」,我們不漏國稅就是報恩,逃稅、漏稅,那不是報恩,那錯了。

  下面一條是「不犯國制」,國家的法律決定不能夠犯。今天我來的時候,有個同修告訴我,他到國內,從深圳那裡過海關,海關檢查他的行李,他帶的有幾本佛書被沒收了。來問我。既然國家不准帶,你就不要帶,一定要遵守國法,這就對了。犯法的事情決定不可以做。基本的戒律你都不能遵守,你不是佛弟子;雖然是好事,好事被破壞也要遵守,那是國家的法令。

  真正學佛想成就的,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成就。這個例子很多,最著名的諦閑法師那個鍋漏匠的徒弟,沒有念過書,什麼也不會,人很老實,這是諦閑老和尚小時候的玩伴。長大找到他了,一定要跟他出家,老和尚被他折磨也沒辦法,就跟他談條件說:我有一個條件,你要能答應,我可以給你剃度,你不答應,那就算了。他說什麼條件?那你得聽我的話。他說:這個沒有問題,我既然認你做師父,你說什麼我都聽。老和尚說好,給他剃了,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說:你一天到晚就念這一句,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他真聽話。

  老和尚給他找了一個小廟,沒人住的,因為他不能夠跟大眾住,跟大眾住早晚課都不會,人家不能包容他。找一個破廟讓他一個人住,附近有幾位居士照顧他生活。他一天到晚就念這一句,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三年,你看人家站著往生,預知時至,沒有生病。諦老給他辦後事,對他非常讚歎,他說:今天多少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弘宗研教的大善知識比不上你!真正信心堅固,聽話,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不要帶著經書,不准帶就不帶,統統都可以不要,一句佛號在心上。這個他拿不掉的,他不能把你沒收去的,你就能成功,你就能成無上道。所以要守法,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不要著重這些形式,要注重實質。

  所以今天「眾生心樂」,以佛門弟子,這是善根深厚,這個好,一句佛號念到底。「業果力」,他就能見佛,必定感應道交。我們在學佛過程當中,感應的事情很多,很多同修跟我說,我自己也有不思議的感應。李老師教我,給我四個字「至誠感通」;章嘉大師給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一生得受用;方老師把佛教介紹給我,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都證實了,把它證明了,確確實實離苦得樂。我在沒有學佛,那個算命算我這一生的命苦!非常貧賤,要苦一輩子。我這是把苦離開真正得樂,這是學了佛,這是方東美先生指導的。所以至誠就感通,感是感應,通是沒有障礙。

  清涼大師這個註解裡面講,「佛威神故,則知生佛共成」。這共成是什麼?是講這個世界。世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成就的?佛常常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三種因成就的。第一個是心,心現,唯心所現;佛跟生都是屬於唯識所變。佛的威神變的是淨土,眾生的業力變的是穢土。佛為什麼在十法界裡面變淨土?佛有願要度眾生。所以不論是在哪一道、不論是在哪一土,決定是三合一,一而三,三而一。誰知道?徹悟的人知道。你看宗門的大德大徹大悟的時候,老師常常問,考驗考驗他,你真的會麼?隨拈一物,回答給老師,老師點點頭給他作印證。哪裡是法身?沒有一物不是法身,這前面講得很詳細,「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把金比作法身,把器比作眾生的報身、佛的應化身,是一不是二。所以眾生是心樂,業果故,這見不到,這是『見差別』。

  這底下講,「則知生佛共成」,剛才說的是一而三,三而一,心佛眾生共成。「既攬同成異,亦稱體成益」,怎麼不能利益眾生?所以「法法平等,無有高下」,這《般若經》上講的一點都不錯。你要是用清淨心,你就見到;你心不清淨,你就見不到。所以見的差異是在眾生,不在佛,也不在心。下面清涼大師還有註解,解釋這個註子,叫鈔。《鈔》裡頭說「既攬同成異等者」,他這下面註解就是註這一句。註解末後這兩句,「既是如來將其同因以取異果」。這是講現相,確確實實是如來,如來的果德,如來的報土,就是大乘教裡常講的實報莊嚴土,在哪裡?就在此地。凡夫見不到,為什麼見不到?空間維次不相同,這個不太好懂。

  我們用電視畫面來做比喻,你看現在電視,電視台播出來的頻道總有十幾個,甚至於幾十個,在外國有一百多個頻道,所有這些頻道都在一個螢光幕上。這個螢光幕能現,這就好比是我們的法性、自性,心性能現。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頻道?頻道就是唯識所變。我們現在按鈕,按哪一個頻道,這個頻道立刻出現,另外頻道不見,隱沒了,這就好比是攬同成異。眾生跟佛共同的力量,發生了這種現象。迷的人他只看在一個畫面,他不知道還有第二個畫面。聰明人知道這個電視裡頭有很多畫面,我想看哪個畫面,按哪個頻道,畫面就換過來了。所以懂得這個道理,會按的人他就能看到許多畫面,不懂的人始終就看一個畫面。不懂的人,凡夫;懂得的人,可能也是凡夫,他是修行人,心地清淨,諸願具足,他什麼都能調,就好像這個比喻一樣。

  如來是「同因,以取異果」。取異果前面跟諸位說過,是因地上所發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佛與大菩薩,這大菩薩我們都是講的法身菩薩。法身菩薩,什麼等級就有這種能力示現?破一品無明就有這個能力了。這個能力就是我們《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諸位要曉得,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是理事無礙,事事還是有障礙,他還不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有沒有離開十法界?沒離開。十法界能離得開嗎?離不開,為什麼?它跟一真法界是一體,你怎麼離開?就像我們電視螢幕一樣,它同一個螢幕,同一個螢光幕,你怎麼能離開?離不開的。明白的人知道,這一個螢光幕裡頭有許許多多頻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都能看到。迷惑的人不知道事實真相,認為只有這一個畫面,諸天在哪裡?阿羅漢在哪裡?佛菩薩在哪裡?疑惑,他見不到!原因,心不清淨。

  我們再舉個例子,有一個同學告訴我,他有個小孩還不到兩歲,會說話,很靈巧。清明帶他去上墳,祖父母過世了去上墳,帶的一些供菜,在那邊燒一點紙錢。這小孩就告訴他的父母,他看到有人在那裡吃飯,穿的什麼衣服。他說我就嚇呆了。他所講的就是他的祖父,他也沒有見過面,不認識,他說的那個樣子,小孩童心沒有染污,他看得見。所以祭祀要真誠,祭神如神在,那個神就是祖先。這就是說小孩清淨心還沒有被污染,有一些頻道對他沒有障礙,他能看得到,他能看到鬼神。如果你要是細心去觀察嬰兒,幾個月大的嬰兒,他睡在搖籃裡面,睡著了,你看他表情,一會兒在笑,一會兒又感到很恐怖,臉上很憂慮,你看他表情的變化,好像他在作夢,實際上,他許許多多的境界他看到了。夢中的境界跟我們醒過來的境界是不同維次空間,細心從這個地方去觀察、去體會,你能夠了解事實狀況,你才曉得宇宙是多麼的複雜。不管複雜到什麼程度,總不出心現識變,你看看佛的話四個字把真相全部給你托出來。

  佛的教導,給諸位說,一絲毫保留都沒有,你能夠體會多少,那是你自己的功夫。功夫就是清淨心的程度,真誠心的程度,慈悲心的程度,不一樣!在我們一個人,個人修養就有差別,我們如果很用功、很如法,境界年年往上提升,那怎麼會一樣!對於整個宇宙,對於十法界依正莊嚴,你的看法、你的體會隨著你境界不一樣,不同;對於個人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這個境界也不相同。愈學愈像佛,愈學愈像菩薩,愈學愈像,這就是功夫得力,這就叫進步,佛法裡頭叫精進。如其不然,年年還是一樣的,甚至於一年比一年糊塗,這錯了,這是什麼?這是功夫不得力。

  功夫為什麼不得力?依照佛法的術語來說,第一個善根很薄,沒有善根,沒有福德。雖然學佛,形式上學佛,實質上,佛法的殊勝功德利益,你完全沒有得到。佛法常講因緣果,自己少善根、少福德,這是因;緣,沒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沒有遇到真正修學的道場,緣。因緣都不足,果報還是造業,輪迴心造輪迴業,你怎麼能出離輪迴?這是佛法的解釋,解釋得不錯。

  因能不能改變?可以改變,緣也能創造,那就是你自己的發心,那個心要轉變。這個道理也不難懂,就是大經上佛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它可以轉變,只要我們心想轉變。此地講的是「隨眾生心樂」,你看眾生心樂五欲六塵,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眾生這念頭一轉過來愛好佛法、愛好親近聖賢,那就不一樣了,他的因緣果報統統都轉了。不是不能轉,不能轉就變成死的,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活活潑潑。所以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要能轉得過來,這個要緊!

  《楞嚴經》上說得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如來廣義的講,法身菩薩就是如來。你看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頭給我們講,《金剛經》上講的「諸佛」,他老人家註解,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個不同的佛叫諸佛。他那諸佛不是一般講很多很多三世諸佛,他不是那個說法,他這個說法很清楚。所以我們常常聽到宗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江居士這個註解把見性成佛講清楚了,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成佛了,天台大師講分證即佛。分證佛有四十一個等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四十一位分證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再往上去,那有一尊叫究竟圓滿佛,等覺菩薩還是分證佛,沒有到圓滿都叫分證。分證以下的,那就是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四聖法界叫相似即佛,很像,像佛的樣子,不是真佛;得破一品無明,這才是真佛。

  這些重要的經教,我們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你就沒有疑惑了,自己曉得應當不斷的把自己向上提升。現前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是觀行即佛,六即佛裡頭觀行即。相似即我們做不到,我們現在是什麼?現在在名字位中,六即佛的名字位,有名無實。觀行位,那就是功夫得力了,他不是名字了,他真幹。真幹怎麼?還幹得不像。幹得像,那就是相似位,還不像。雖不像真幹,正在用功,這個位次就是觀行位,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頭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觀行位。在其他法門裡頭,這樣的功夫出不了三界,不能了生死,還是要繼續搞輪迴。在這個位次的人多,太多!真正修行,功夫不到家出不了輪迴,生生世世都幹。

  換句話說,我們過去生中,學佛真的是時劫很長!可是每一世遇到佛法修行都停在這個位次上,都是觀行即。如果到相似即,那就證阿羅漢果,就出了六道;出不了六道,功夫都在觀行即,這很麻煩!觀行即好的可以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可是觀行即這樣的功夫,如果是修淨土的話,那決定往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也超越了十法界,不在六道裡頭,不在十法界裡頭。淨土的殊勝,十方佛的讚歎,不是讚歎別的,就是讚歎凡聖同居土。西方凡聖同居土實在是不可思議,所以萬修萬人去,為什麼不幹?

  可是這裡頭真的要往生,最重要的一個條件,萬緣放下,這最重要條件。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就等於有一條繩子拉住你,你就去不了,佛力也沒有辦法,什麼都要放下。我講的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統統放下,生凡聖同居土就保證。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善導大師講「萬修萬人去」。而且這個功夫得力,就是觀行即的這個修行人,這裡頭也有三輩九品,上三品的可以自在往生,你說多殊勝!

  所以鍋漏匠那個往生,念佛三年,站著走的,預知時至,他是什麼境界?絕對不是一心不亂,決定不是,而是功夫成片裡面的上輩,上三品。這我們人人都做得到的,他為什麼做得到?他放下了,他對這個世間什麼都不想了,腦子裡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見什麼人都阿彌陀佛,你說好話,阿彌陀佛,你罵他話,他阿彌陀佛,就這樣能往生,這是我們應該學的。所以佛這個應化,可以叫九法界眾生親自都能看到、都能體驗到,這就是佛的威神。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48:49)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0:48:4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86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