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22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二二卷)  2005/8/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22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薩偈頌第四首,我們還是把這個偈子念一遍:

  【慳者為讚施。毀禁者讚戒。多瞋為讚忍。好懈讚精進。】

  前面三句上一次介紹過了,現在我們看第四句,懈怠;遇到懈怠的人要『讚精進』。這一條跟前面有點不一樣,前面是很嚴重的煩惱,貪瞋痴,所以這個讚歎要具足真實的智慧,要有善巧方便,才能夠收到真正讚歎、真正幫助眾生的善巧。一般懈怠懶散的人也可以勉勵他精進,當然精進的程度有淺深廣狹不同。對於懈怠的人,不能夠講水平很高的精進,那個他做不到。

  現在特別是接引初機,世尊教導初學的經典都不很深,而且都不很長,但是裡面的義理同樣是非常的豐富,要細說也得要相當長的時間。譬如《十善業道經》,經文並不很長,可是裡面涉獵的範圍太廣大了。我們也是為初學來介紹,總共講了八十個小時。我看到在國內外都有本子出來了,好像照錄音一句一句寫下來的。我沒有看過這個本子,但是這屬於所謂是口語文學,當然裡面還有些錯誤。特別是人名,他是根據發音來寫的,所以說是難免有錯誤。這些名詞術語也會有些錯誤,還好不太多。這種本子,初學講經的人很得受用。但是初學講經如果懈怠懶惰,就用這個本子拿去照本宣科,是行,但是不能有進步。

  學講經可以以這個本子做底本,要重新寫講稿。為什麼要重新寫?你要細心去觀機,我講這部經是在什麼時候講的?是在什麼處所講的?是為哪些聽眾講的?你學講經,時間、地點、聽眾跟我都不一樣,所以你依照我這個方式去講,未必契機。你要是仔細細心去觀察,用這個做一個基礎,重新再寫一個講稿,你會有進步。而且講稿決定不能說一個講稿用一輩子,你不但不能開悟,你也沒辦法進步。要怎樣學習才有進步?每講一次要重新寫一次講稿,你就會有進步了。那你要精進才行,懈怠就做不到了。懈怠的人,寫一遍已經很不容易了,叫他每次講都寫講稿就相當不容易。但是我們把精進的尺度放寬一點,不要要求那麼嚴格,怎樣呢?你每次講,把你的講稿修訂一次,比重寫要方便多了,這也是個辦法。最好是重寫,重寫進步最大;修訂也還好;如果照原來的這個本子去講,你是毫無進步。這是舉一個例子,精進能對治懈怠。

  大乘教裡面佛常常講「菩薩唯一善根」,只有一個善根。你看世尊講世間善根,世間是講六道裡面的所有一切眾生;善根,根能生,就像樹的樹根一樣,它會發芽,它會慢慢長大,長成許許多多的枝葉,開花結果。根能生,佛用這個做比喻,什麼叫善根?能生一切善法,這叫善根。惡也有根,那個根能生一切惡法。三善根是什麼?無貪、無瞋、無痴,也就是不貪、不瞋、不痴;於世出世間法都沒有這三個字,所有一切善法都生起來了,所以叫三善根。

  你看看《十善業道經》,這講十善業,十善業後面的三條,不貪、不瞋、不痴。身業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痴,三善根,這叫十善。十善反過來就是十惡,十惡裡頭貪瞋痴稱為三毒,所有一切的惡法都從這地方生的。佛教一切弟子(教學生)從哪裡學起?從十善業學起。所以十善業在佛法裡面是共同科目,不論你是小乘大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只要是佛陀的教學,都是從這裡學起。所以它是共同科目,而且是基本的科目、必修的科目,一切法都以這個為基礎,你說這個多重要。

  懈怠、放逸、懶惰,他就不能修了,必定墮在十惡裡頭。所以菩薩善根只有一條,什麼?精進。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明瞭,菩薩已經具足了三善根,他要沒有三善根,他拿什麼來精進?這一點我們要懂,三善根具足。三善根再不斷往上提升是精進,進是進步,精是不雜,純而不雜。我們在初學,初學能夠守住古來祖師大德的教誨,「一門深入」,精,「長時薰修」,進,這精進。注意這個詞句,一門深入,要深入,入是入境界。

  佛說一切經,不管這個經分量的大小、義理的淺深,這你統統不必去問,只要是佛說的一切經必定具有四個特質。這四個特性是什麼?教理行果,一切經統統具足。不具足這四個特性,不能稱之為經。教是教學,世尊當年在世是言語,教你;世尊滅度之後,當年這些教誨,由弟子們把它記錄下來成為書本,這是教。所以現在我們稱教,教是書本,教科書。這教科書裡頭有道理在,你要懂這個道理。譬如佛講十善,不殺生有不殺生的道理,不偷盜有不偷盜的道理,不淫欲有不淫欲的道理,字字句句都有理。有理有事,事就是行,我們怎麼落實,我們怎樣去做,怎樣把這些理論變成思想,把佛的教誨變成我們生活行為,你就得受用了,那個受用就是果報。所以一切經都具足教理行果,我們也稱為四種經,教經、理經、行經、果經,經有這四分。

  你明瞭通達,你認真學習,一門深入,初學。初學的時間很長,長到什麼時候?長到你大徹大悟之前,最好你是一門。一門你開悟得快,你要同時學很多門,你開悟得就很慢。這個東西古大德有比喻,好比打仗。你把你的兵力統統集中在一點攻一個地方,容易攻破。人家防是四面八方都要防守,兵力是分散的,你進攻時攻一點,很容易把他攻破。如果你把兵力分散了,他有多少防衛,我多少地方去攻,很不容易攻克,力量分散了。求學亦是如此,你把整個全心全力搞一門,一天到晚想的就是這一門,沒有想到別的地方去,容易得定,容易開悟。常常有悟處,這悟是小悟。積小悟,積多次的小悟就大悟,積多次大悟就徹悟,祕訣就在一門,不能搞多。搞多是什麼?貪心。你看看,麻煩不麻煩?搞多的時候,不遵守佛菩薩、老師的教誨。佛菩薩、老師都教你一門,你怎麼能搞那麼多?

  「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如來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也是接引眾生的指導原則。第一個教你發心。為什麼?發心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立志,人要不立志,什麼成就都談不上,他的一生當中,他沒有方向,他沒有目標,怎麼能談得上精進?不要說精進他沒有,雜進他也沒有,他沒有法子進,他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所以第一個誓願是方向目標,你看看,一切諸佛如來方向目標是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這麼清楚,這麼明白。

  眾生在迷,迷,哪有不幹錯事情的道理!所以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後面的果報苦。你看佛菩薩的心願,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一切苦難眾生是講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有菩薩有佛,他苦嗎?苦。苦在哪裡?一品無明都沒破,所以他證得的果位是相似位,不是真實的。像念大學,他是預科生,不是正規生,這裡頭差別很大。所以十法界的眾生,是一切諸佛菩薩接引幫助的對象。我們一學佛,佛就把這個目標方向就傳授給我們了。

  我們要跟諸佛菩薩一樣,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一個很巨大的力量,推動我們在菩提道上精進。為什麼?如果為自己,懈怠懶散一點無所謂,凡人苦難,我受了就算了,一切慢慢來。現在這麼多痛苦的人、苦難的人等著你去幫助,你早一天成就,他們就早一天得度;你遲一天成就,他們就多受一天罪,多吃一天苦。想到這個地方,能不精進嗎?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為一切苦難眾生,你能不能懈怠?你懈怠,你就是忍心看這些眾生受苦。儒家說人皆有惻隱之心。什麼叫惻隱之心?看到那些遇難的人,自自然然你會伸手拉他一把,你會主動去幫助他,絕對不附帶任何條件;我幫助你,希望你將來回報,沒這個念頭。看到立刻就援救,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眼到手到,千手千眼表這個意思,這是精進的動力。

  惻隱之心就是悲心,我們佛家講的大悲心,儒家講的惻隱之心。大悲心是性德,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人人都有。現在迷了,迷而不覺,怎麼辦?這還是要宿世有緣,這一生當中遇到善友,善友教導我們、勸導我們,我們醒過來了,悲心發出來了。這個悲心,首先憐憫自己,真的自己在這個娑婆世界過苦日子。諸位不要以為我們現在過得很辛苦,那些有錢、有地位的人他們很享受,那你完全想錯了。那些富貴的人有富貴人的苦處,貧賤有貧賤的苦處,不一樣。雖然苦得不一樣,但是受那個苦難沒有兩樣,這不能不知道的。

  譬如富有的人,他苦在哪裡?患得患失。現在我們看得很清楚,擁有億萬財產的人他晚上睡不著覺,天天要吃安眠藥。為什麼?怕他的錢丟掉。你看看每天報紙廣播裡面講股票的漲跌,他那個心跟著那個跳動,很苦,不是味道;又怕人偷,又怕人搶,又怕人總總方法佔他的便宜,患得患失。財富太多了,怕人搶劫;自己居住的地方,要跟好多保安人員,請一些保鑣,把自己關在籠子裡頭,沒有自由。所以古人講的一句話講得好,「富不如貧之無慮」,比不上貧苦的人,貧苦人沒有這些牽掛,富裕的人牽掛多,牽掛就苦。貴,有地位,做高官的,他一天到晚也提心吊膽,怕事情做錯了,官丟掉了,要維護他的權位,也是操心不安,所以「貴不如賤之常安」。你不曉得富貴人的苦處!你看到貧賤之苦,你沒有看到富貴之苦。富貴之苦,吃的那苦不亞於貧賤。所以佛說得好:三界統苦。這話說得真有道理。

  我們接觸到佛法,我們的苦處在哪裡?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能夠在這上覺察到自己的苦,這個人是已經開始覺悟,不迷惑了。可是這個問題要解決,怎樣破迷開悟?怎樣斷惡修善?善惡你要能把它辨別清楚,要智慧。為什麼?世界有很多似是而非。你看看了凡先生在《四訓》裡面講過,善有真有假,你有能力辨別嗎?哪是真善?哪是假善?有半有滿,什麼樣的善裡頭有欠缺,什麼樣的善它是圓滿的,了凡先生講了八種,我們有沒有能力來辨別?善如是,惡也如是,那是相對的。你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然後自己怎樣去取捨,這不容易,大學問。

  所以學佛,學道,求學,這在人生當中非常重要,諺語所謂是「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要怎麼辦?勇猛精進,不能睡眠,睡眠是懈怠。人生光陰有限,真正精進的人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不夠用,那怎麼辦?減少睡眠,調養自己的生活習慣,寸陰不捨。這個寸陰是什麼?一寸,陽光移動一寸的這個時間叫寸陰,幾分鐘的時間都要把它抓住,不能讓它空過。一天空過,那還得了?一個月空過,那還有什麼成就?世間法裡頭,求名聞利養、求五欲六塵的他都戰戰兢兢,又何況學道?

  世間一切法,說穿了大家都知道,誰能帶得去?沒有一樣帶得去的。人到這個世界來,赤手空拳來的,將來走也是赤手空拳走。佛門裡有一句老話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世間什麼東西你都帶不去,你能帶去的是業,這個話有很深警惕的意思。你既然曉得帶得去的是業,我們希望帶善業還是帶惡業?無量劫來,我們迷的時候多,覺的時候少,迷了性德統統造惡業。所以我們惡的習氣力量強大,一點點小惡就把惡習氣引發出來了;善的習氣薄弱,這一點點小善無動於衷,引不出來,必得是大善,這動了心;小惡的時候,惡習氣它都現行。你從這個地方細心去觀察,看別人容易。看別人,別人是一面鏡子,回過頭來照自己,這叫真正有智慧,真正會修行。回光返照,你才能照見自己。

  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善業多還是惡業多?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肯定是惡多善少。把這個事實看清楚了,你就想到前途非常可怕。惡多善少,將來肯定是三惡道去了,三善道希望很渺茫。趁著現在這一口氣還在,認真努力斷惡修善,這一般宗教裡面講悔改,佛門裡面講懺悔。懺悔不是口頭說的,不是在佛菩薩面前磕頭頂禮供養求佛菩薩饒恕,沒這回事情。什麼叫懺悔?改過自新叫懺悔。我把我的不善的習氣、不善的行為改正過來,這叫真懺悔。

  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我年輕時候習氣很重,他教我,先給我一個希望,他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我們聽了很歡喜,給我一個希望。接著說:你求的時候求不應,求沒有感應,那是什麼?你業障很重。必須把業障懺除,感應自然現前。怎麼個懺法?老師說一句話:惡業後不再造,從前已經做了,那你就不要去管它,以後不能再造,這叫懺悔。他沒有教我在佛菩薩面前去許願什麼,他沒有,他只教我知過能改,後不再造,這叫懺悔。所以善知識是比什麼都重要,這是完全講的是真話,跟佛經上所說的完全相應。

  天天你去反省,發現你的過失,這叫覺悟。我們佛門常講開悟了。開悟,好像是很玄,其實不玄,開悟是知道自己的過失,就覺悟,知道自己錯了。有些人愛面子,知道自己錯了也不肯承認,這種人就沒辦法了,這個人佛菩薩都救不了。善知識教人,教什麼樣的學生?知過能改,這好學生。你看孔夫子底下最好的學生顏回,夫子常常讚歎他。顏回知過能改,比其他的同學認真,所以夫子讚歎顏回「不貳過」,不貳過就是真正懺悔,過失只有第一次,沒有第二次。

  由此可知,顏回天天在改過,所以他的德行往上提升。但是顏回短命,三十幾歲就過世了,孔老夫子心目當中的傳人。這在我們世間人講,這麼好的人為什麼沒有好報?實在說,我們看的眼光短淺,我們只看現前這一段,如果我們能夠看到過去、看到未來,那就不一樣。能看到未來,顏回生天,提早生天。怎麼知道?善與善相應,惡與惡相應,顏回的心善、思想善、行為善,哪有不生天的道理!他早走了,早走是人間沒有福報,得不到他的教誨。雖得不到他的教誨,夫子的好學生還是很多,一百年之後出了一個孟子,孟子繼承了孔夫子的道統,夫子有了傳人。所以你要往三世看,你才真正能夠得到那個實情,實際的狀況你才曉得。看一世看不準,看三世你就明瞭了。

  同樣一個道理,眾生有福,這個時代就感應聖賢出世,感應佛菩薩、天人就下凡來幫助這個社會,來教化眾生。如果眾生沒福,這些人來不來?不來。為什麼?來了沒用處,你跟他講這些,這些眾生不能接受。他的思想不善、言行不善,但是他也有感應,起什麼樣感應?跟阿修羅有感應,跟羅剎有感應,這些人都來了。為什麼?跟他志同道合。不善跟不善感應,善跟善感應。

  我們想想看,佛告訴我們,阿賴耶裡面善心所十一個,不善的心所二十六個,這是我們說因,親因緣,因。因,善少惡多,善的力量弱,惡的力量強,所以我們人學好不容易,學壞很容易,就這個道理。那要怎樣保住我們的善,我們不至於學壞?要靠教育,聖賢的教育就是從這個地方興起來的。我常常講,聖賢教育有個原點,這個原點「父子有親」,親愛,那是聖學的原點,世出世間法都在這個原點上。如何保持愛心,佛家講慈悲心,儒家講惻隱之心,保持到是你在一生當中永恆不變,那麼你就不會學壞了。

  更進一步,要把這個善心善意發揚光大。這個發揚光大就是五倫,所以五倫是性德,五倫是自然的。父子有親愛,對父母、對祖父有親愛。這一發揚光大,對你的家族、對你的親戚都有愛心。在這個社會上有領導跟被領導,這個愛心在領導跟被領導這個關係裡面就是道義,道義是愛。在家庭裡面,夫婦有別,這個別就是各有各的任務,那是愛,那是親愛。長幼有序,哥哥姊姊愛護弟妹,弟妹能夠尊敬兄長、尊敬姊姊,這是親愛。朋友有信是親愛,名詞不一樣。再擴而大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都是那個親愛發揚光大出來,就是那一個原點裡面。像一棵大樹一樣,原點是根,八德倫常就是這棵樹的枝葉,天然的。一定要靠教育,沒有教育很容易迷失。

  今天社會動亂原因在哪裡?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人教了,沒有人提醒了。所以儒家聖人講「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佛法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本善。我們從講經教學,從辦《弟子規》的講習班,特別是《弟子規》講習班裡面很明顯,因為它不是佛法。凡是聽經的都是學佛的,不學佛的人他不會來聽經。可是《弟子規》的講座,這就很多人來聽,聽了二、三天就很感動。我們從他這感動當中就看出來什麼?人性本善。很多中年人,四、五十歲的人,還有七、八十歲的人,感動得流眼淚。你看,迷了五、六十年,迷了七、八十年,沒人說不知道,現在一下聽到的時候就有感動,可見得人性本善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樣的補習教育重不重要?非常重要。所以我們提出來,希望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大家一起來學,轉移社會風氣這個方法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快速的。除這個之外,找不到第二種方法。

  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會教子弟了。你生了小孩,你就會教了,底下一代一定有聖賢人出來。這一代我們不能不做惡補。聖賢呢?聖賢我們看著下一代。為什麼?有好的父母親才有好兒女。為什麼?你懂得教育。教育要紮根,紮根是在一生下來就教,到五、六歲的時候根就奠定了。中國人常講: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有道理,非常非常有道理,七歲那個根就定型了。懈怠就沒法子了,就大障礙。所以只有勇猛精進,我們才能做到。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第五首偈,下面第五首偈前半段:

  【亂意讚禪定。愚痴讚智慧。】

  這兩句我想我們同學們讀到了都會有很深的感觸,為什麼?我們現在確實是『亂意』、是『愚痴』。亂意,妄想雜念太多,每個人都知道很嚴重的煩惱,總想能把這個煩惱消除。用什麼方法?什麼方法都不力,佛法好,沒用,用不上力。這什麼原因?佛法確確實實,在佛法是『禪定』,我們今天用禪定能不能把妄想雜念伏住?伏不住,這你一定要去尋求原因在哪裡。禪定不能成就,什麼原因?沒有精進。諸位要記住「精進」這兩個字,精是純而不雜,進是不退轉,我們這兩個字沒有做到,所以得不到禪定。在念佛法門裡面就是「一心不亂」,我們沒有辦法念到一心不亂。

  古大德常常跟我們講一心有三個等級:最高的理一心不亂,其次的事一心不亂,再其次的功夫成片。我們今天就是再其次的功夫成片都達不到,這是什麼原因?確確實實我們的修學沒有精,當然也就沒有進。為什麼沒有精進?前面講的不能忍。諺語常講:看得破,忍不過。好,忍不過,你就沒有辦法做到精進。沒有精進,哪來的禪定?為什麼不能忍?不持戒。為什麼不能持戒?沒放下,布施是放下。所以你看這六度它有層次的、有先後的。你不從頭認真學起,你在後面想起空中樓閣,哪有這回事情?那是辦不到的。

  布施是放下,比什麼都重要。放下一切煩惱習氣,放下一切惡業,這持戒,放下就能持戒了。持戒,一定要從弟子規、十善業下手。沒有弟子規、沒有十善業,你持戒沒有根,後頭全都沒有了。這兩種根一定要知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時間是一年。這一年當中,別的功課暫時放下;這個放下,不是說不念了,時間少一點。譬如,我過去修《無量壽經》、我念阿彌陀佛,在這一年當中,《無量壽經》照念,佔的時間不長,佛可以念少一點,早晚課誦念、念佛,大部分的時間學《弟子規》。就是在時間分配上,我每天用功夫的時間,早晚課兩個小時,其他的在《弟子規》上至少要用十個小時。

  因為《弟子規》是生活教育,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依《弟子規》去做,希望一年當中把這個根紮實。紮實之後,你一輩子受用。不是說這一年學了,第二年就不要學了,那就錯了。一年當中把它學成,你一輩子都不會違犯。然後再用一年的時間,就是兩年時間,再用一年的時間落實十善業。十善業的落實,蕅益大師的《節要》非常好。十善、十惡他都講得那麼樣的簡單、那麼樣的詳細,確實他做到了簡要詳明,簡單扼要又詳細又明白,把這十條做到。十條跟弟子規就融合在一起,你是真正的善人。經典一展開「善男子,善女人」,你聽到就非常親切。為什麼?你在其中。弟子規、十善業沒做到,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沒你的分,你不在裡頭,感受完全不相同,這不能不知道。

  有這個做基礎,什麼都能夠忍耐,自自然然精進,你會尊師重道。老師給我們的教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規矩到什麼程度?到開悟。你看《華嚴經》上文殊教善財,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叫他出去參學,你可以出師了。出師就是現在人講的畢業,你畢業了,不管什麼你都可以接觸。什麼都能聽,什麼都能看,什麼都能接觸,絕對不會有副作用,不會迷失自性,而能夠增長你的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無所不知。文殊菩薩會下成就叫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無知是在文殊菩薩會上成就的;後得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在五十三參裡頭成就的。你們想想看這個味道,成就般若波羅蜜,真的叫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

  所以你不忍怎麼行?忍從戒來,戒從施來。我修學的好處,章嘉大師首先教我學布施,他老人家教我看破放下。我說從哪裡下手?布施。你看只講布施,不講持戒,其他都不講。你先學這個,告訴我要學六年。真的,學六年之後,我才懂得持戒,才懂得忍辱。循序漸進,不能躐等。今天我們修學有了問題,問題真正的因發生在哪裡?發生在慳貪,不肯布施,所以下面全都沒有。你放不下,你還會有什麼成就?放不下自己,你的願都是假的。「眾生無邊誓願度」,嘴皮上發的,不是從你心上發的,說說而已,沒有這個心願。所以,沒有這個心願,就沒有這個力量在推動他。這個大願是很大的力量。然後有這個願望,真正發了這個大願,從哪裡做起?斷煩惱做起。你看,六度完全是自利,底下四無量心才是利他,慈悲喜捨是利他,這完全是自利,就是自度。自己不能度,怎麼能度他?

  我遇的善知識,確實是很幸運,第一天傳給我,直截了當,沒有麻煩,言語簡單,很少。我對老師尊敬,這是從小養成的,尊師重道。老師看人、看學生也很會看,看你這個人誠不誠實、老不老實?是不是像真幹的樣子?老實,像真幹的樣子,他就跟你說真話。我們聽了之後就真幹,他老人家叫我幹六年,我真的幹六年。六年之後受戒了,我是第七年出家的。所以這個基礎教育你要不認真努力學,你以後怎麼能發展?你以後有什麼能力抗拒現代社會這種的誘惑?你如何能保全你自己不受誘惑?太不簡單了。我們今天就是年輕時沒學,現在補習,惡補。要非常認真努力,學成本事能抗拒外面的誘惑;名利的誘惑、五欲六塵的誘惑。你有這個能力抗拒,道業才能成就。這個道業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你才能有成就。你要是禁不起誘惑,一點成就都沒有,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妄念太多,這是我們修學很大的障礙,這個障礙影響我們求生淨土。求生淨土的條件,《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禪定,心不顛倒是智慧,心不顛倒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我們這一生當中最大的願望成就這兩樁事情,我們這一生沒有白來了,這一生沒有白修了,真的有把握往生。定不下來怎麼辦?你就想到精進重要。用什麼方法攝心?每個人根性不相同,不是同一種方法。用念佛攝心,比較講起來是佔多數,念佛攝心。可是念佛同修當中還有不少的人念佛不能攝心,那你就得用另外的方法。念佛怎麼樣?還是起妄念。這個事情很嚴重,就像病一樣,重病,這不是輕病,一定要想辦法對治。我自己的根性不好,持咒、念佛都很難收心,就是持咒、念佛都會打妄想。用什麼方法?我用讀經研教。你要專心,要專注,妄念就少了,我用這個方法。

  妄念少,念佛功夫就得力;妄念多,念佛功夫不得力。怎樣除自己的妄念,重要。妄念,頭一個要看破,看破是般若,這得要大經來幫助。如果我們程度不夠,也沒有這個緣分,很難涉獵這些大經大論,古人有個好方法,《金剛經》。《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裡面的精華。你看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他就說得好:《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一卷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綱要。這話說得有道理。換句話說,你能夠受持《金剛經》,你就等於受持六百卷《大般若》。

  《金剛經》如何受持?實在講,只要記住幾句話就行了,你就不會迷失了。《金剛經》上告訴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還有什麼放不下?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在虛妄裡頭,你要去執著,你要去分別,你要去得到它,錯了,完全錯了。常常用《金剛般若》這幾句話在日常生活當中提起觀照。譬如我們遇到這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個東西現前的時候,你能把這幾句話念一念,你的心就淡了,你就不會那麼執著,不會那麼樣的去競爭,觀照。對於自己修行功夫上,常常要想到,這個想到就是觀照,「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還有什麼好爭的?所有一切對立、爭執、矛盾全部都化解了,只要幾句話就行了。

  還有更簡單的,《般若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是十法界,只要你能照見五蘊皆空。所以整個《般若經》,我是用了四句話做了總結,「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能真正把這四句記住,你自自然然會徹底放下,一點障礙都沒有。這個時候的心境漸漸與自性就相應,智慧自然生起,這叫看破。然後你才能放下一切境緣,境,物質環境;緣,人事環境。放下不是捨棄,心裡頭沒有罣礙,到這個時候你要真正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要提起。什麼叫提起?就是後面的慈悲喜捨,你自己得解脫,你現在要幫助別人;雖然幫助別人,自己決定沒有絲毫染著。

  所以,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在化他過程當中,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功夫,對自行毫無障礙,那就是提升自己的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才能得圓滿。那一定要到如來地,這六度才圓滿。所以到自己契入境界的時候,你要全心全力去幫助別人。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絕對不會說,我幫助別人妨礙自己,沒這個道理,那你還是兩樁事情,你沒有入門。門是什麼門?不二法門。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入不二法門。十法界裡面沒入,自行化他是兩樁事情,沒入。破一品無明就入,一多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自他不二,生死涅槃不二,煩惱菩提不二,這個時候你得大自在,你得大圓滿。

  這個大自在、大圓滿是對十法界說的,十法界裡頭沒有。雖然是大自在、大圓滿,還沒有究竟。究竟的大自在,究竟的大圓滿,如來果位,等覺菩薩還差一點。這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個個都是大自在,個個都是大圓滿,但是距離究竟有淺深不同。愈是高位的距離究竟近,位次低的距離得遠,全部都稱之為大自在、大圓滿。因為那個完全回歸到自然,回歸到自性,才稱為大。這個大不是大小的大,大小的大沒有入;大小不二就入了,所以入不二稱之為大。這個大是讚歎之詞,不是大小。

  我們現在要回過頭來看自己。自己妄念這麼多,用什麼方法?這自己一定要去思惟、要去研究,許多方法都可以做出試驗,各人根性不相同。在我們一般客觀的看法,現在大多數人,現在講什麼?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他接收外面的訊息太多,把思想搞亂了,我們叫頭腦搞亂了,所以妄想特別多。對治的方法,我們就少接觸外面的資訊,不是很必要的不接觸。我的根性不是上根,中下根性的人,所以我要用方法來克制。我大概在四十歲的時候(出來講經四十歲),不看電視,不看報紙,所以到現在差不多是四十年,我知道東西很少。一些書,書也不看了。圖書我是很完備,有時候做講經參考,不把這個時間放在這上面。把時間統統用在經教上。

  我是用研究經教、講經這個方法來幫助自己收心,減少妄念,這對我確實有很大的效果。而且經教愈深入,觀照功夫愈得力,愈來愈知道這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畢竟空、不可得,得失的心沒有了,什麼事情一切都隨緣,決定不攀緣。弘法利生也是隨緣,有緣就做,沒緣不找麻煩。想想古來的大德,住在深山裡頭幾十年不下山,我非常羨慕,我沒這個緣分。現在縱然有緣分也不行,我要到深山裡面去自修,對不起眾生。眾生需要聽經,現在沒有人代替我。如果有人代替,我找到個替身了,他能夠講《華嚴經》,講到我也很歡喜,我給他磕頭,這個就讓給他,我就可以到深山裡去住山去了,去過古大德的那個方式。這沒有緣,行。有這麼多人在那邊等著,希望來聽經,希望在一起學習,這不能夠辜負大眾。我們講到現在說的客觀環境不容許,我們就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李老師教我,紅塵裡面修清淨心,這裡頭修成,是真的;修不成,馬上就退轉了、就墮落了。所以自己總是很小心謹慎,摒棄外緣,時間一定用在讀經,用在研教,用在講經上。跟大家這麼多同學,我們一起來修學。除了現前的,還有在網路上的,還有在衛星電視上的,甚至於還有很多家裡頭拿到光碟。究竟有多少人,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我也不要去計算。為什麼?分別執著,這錯了。不分別、不執著,隨緣不攀緣,身心自在,不要給自己有一點壓力。給自己壓力,錯了。壓力從哪來的?都是患得患失,粗的;細的,分別執著,從這來的。

  我們現在很清楚、很明白的了解,有這個認知,宇宙是一體。《華嚴經》講得多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出現品裡面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宇宙是一體。所以這經上我們常常讀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什麼是我們的法身?整個宇宙是我們的法身。你能認知這一點,你的慈悲喜捨自自然然展開了,你的愛心遍法界,善意滿法界,純淨純善,一絲毫的過惡都沒有。對待一切眾生就是對待自己,我不希望自己有不善,不希望自己造罪業,不希望自己迷惑顛倒,這些迷惑顛倒的人就是自己迷惑,這些造作不善的人就是自己造作。

  一切諸佛如來,為什麼要應化到十法界去幫助這些眾生,這個道理你懂了嗎?一體。就像我們這個身,這身是一體,這個地方有點癢了,自自然然去給它搔癢,還要問什麼理由嗎?沒有了。為什麼?一體。十法界眾生在受苦受難,跟自己是一體,就像左手臂上有痛癢,右手趕快幫忙它搔搔癢,哪有理由可講?沒有。所以佛講的一句話,講得很有趣味,「法爾如是」,自自然然是這個樣子。你左手這些痛癢的時候,右手去摸摸它,自然的,還要左手去請求嗎?哪有這種道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就入這個境界。

  所以我們想到自己妄念這麼多,不能不用方法來克服。一心一意為眾生服務也是個辦法,你看哪一種有效。我們所看到的,民國年間的事情,倓虛法師說他早年遇到的修無師,這是哈爾濱極樂寺開戒時候,他在那邊幫忙。修無師一生都是在寺廟裡面修苦行,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沒有出家之前他做泥水匠、做小工,所以一生吃苦。出了家之後,寺廟裡面有粗重的工作他去做,苦行僧,在苦行上面也能攝心。念到自己的命苦,環境苦,一心向佛了,為常住、為大眾來服務,修一點福報;這一點福報,他往生的資糧。什麼都不求,就求往生。你看走的時候走得那麼自在、那麼瀟灑,預知時至,無疾而終,他沒生病,佛來接引。

  縱然自己煩惱習氣太重,不能持戒而破戒,還是有救。你看看《淨土聖賢錄》裡面宋朝的瑩珂法師,那是破戒,不守清規,他有善根。什麼善根?自己很清楚,死了之後一定墮地獄。想到地獄苦,怕了,這入地獄不得了。問他這些同參伴侶,有什麼方法能救,這同參道友也不錯,找到一本《往生傳》給他看。

  他看了之後非常感動,真的發心念阿彌陀佛。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三天三夜沒有吃飯、沒有喝水、沒有睡覺,拼命念,真的感動了,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佛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你這十年的時間好好修,到你臨命終時,我來接你。瑩珂法師跟阿彌陀佛說:不行,我的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誘惑,十年當中我不知道又做多少罪業了,我的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去。阿彌陀佛真慈悲,也就答應他了,阿彌陀佛說:好!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他高興得不得了,門一打開,告訴大家,三天之後佛來接引。家裡一般人都說他說瘋話,沒人相信,你這種人念三天佛怎麼就能往生?反正時間很短,三天之後看你怎麼辦。三天之後真走了,也是無疾而終。懺悔的功德不可思議,像瑩珂他真有智慧,十年壽命不要了,提早走的。這些例子自古至今很多很多,我們聽到了,我們看到了,你還會有懷疑嗎?

  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疑障礙了信心,半信半疑決定不能成就,真信。佛哪會騙人?佛教我們不妄語,他怎麼會妄語?我們今天教學,為什麼學生這麼難教?自己沒做到,所以你難教。佛為什麼好教?佛統統做到。佛教你不妄語,他一生當中沒說過一句妄語,服了;佛教你不兩舌,他一生當中從來沒有挑撥是非,你怎麼能不服?佛教你不貪,你看他什麼都放下了,富貴榮華他命裡有的,不要了,全部都捨掉了,這時候叫你放下,你心服了。

  所以自己先做到再教人,好教。自己沒有做到,教人就難了,人家不相信。尤其是這個時代,所謂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什麼叫知識爆炸?胡思亂想的時代。你一接觸到,你看現在是電視、電影、網路、歌舞這些娛樂的節目,全都是教你胡思亂想,跟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這些娛樂全是教育,都遵守孔老夫子最高的指導原則「思無邪」。娛樂當中不能讓你起邪思邪念,那是多麼的高尚、高雅。現在這個跟從前不能比,以前是可以欣賞,賞心悅目,現在沒有了,現在你接觸生煩惱、動感情,所以像這些我們都要明瞭。

  書,不能亂看,我自己有經驗。我在初學佛的時候,五十年前,那個時候的書店,用現在的話說,磁場很好,進入書店、進入圖書館,心裡很寧靜、很舒暢;現在的書店進到裡面去,磁場很不好,進去之後很難過。那就是什麼?這書籍裡頭的內容是亂七八糟的,亂意。現在圖書館比書店稍微好一點,裡頭還是有亂意,我們進去之後感觸非常的明顯,這就曉得現在書籍裡頭內容不好,都是些邪知邪見,都是教你邪思亂意,你說怎麼得了!

  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試驗,用念佛或者是持咒、用持戒,用種種這些方法,哪一種方法有效就用哪一種。到不能產生效果,可以再換一種,但是一定不離開我們修行的路線,方向目標決定不能夠失掉。我們的方向,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目標,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時時刻刻求佛力加持。「亂意讚禪定,愚痴讚智慧」,唯有定跟智才能真正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45:53)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0:45: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82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