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二一卷) 2005/8/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21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薩偈頌第四首看起:
【慳者為讚施。毀禁者讚戒。多瞋為讚忍。好懈讚精進。】
這段雖然有兩偈半,也就是十句,我們還是一首一首的來讀。前面講到第一句,實在講,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了個原則,而且諸經所說不同。譬如這個地方講讚歎,應當要讚歎,可是佛在《涅槃經》裡面跟我們講的跟這個恰恰相反,《涅槃經》上:慳者之前,不讚布施;毀禁者之前,不讚持戒。佛的話是不是有矛盾?確實,而實際上佛法決定沒有矛盾,那是因為時節因緣不一樣,這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與人相處,言語造作要恆順眾生。恆順眾生,你要懂得時節因緣,這是在什麼時候。一年四季不同,一天早晚不同;再說這個時代有治亂不同,有承平、太平時代,有動亂的時代,不一樣,你都要能夠想到。人,人的根性不相同,有人對於你的勸告歡喜接受,還生感恩的心;有人對於勸告完全排斥,置之於不理;還有一等人,你勸告他,他還要傷害你。所以是因時、因地、因處(地跟處是一樣的)、因人而異,不同!應當讚的要讚,不應當讚的不能讚,你才真正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跟聖人都是這樣教導我們的。
在一般場合當中,講經教學這是最方便,因為展開經本講到這一句,不說不行。這裡頭有善巧方便,沒有講到這個地方,你要是特別讚,要看時節因緣,講到這個地方可以說。我們是學這段經文,應該怎樣學法?最重要的還是要歸到自己,正是儒家所講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尤其是前面跟諸位報告過,祖師大德說得很清楚,六度多分是自利,四攝多分是利他,四攝、四無量心是利他。尤其是四無量心,把自己的心量拓開,慈悲喜捨遍法界,這才是大聖、諸佛菩薩的修養,我們要學習。所以言語態度做到恰到好處,那就是佛經上講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沒有一定的模式,變化多端,無論是什麼場合,無論是什麼根性,你跟他接觸、跟他往來都能叫他生歡喜心。這是高等智慧,一般人做不到;這是真實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真正得受用。
以布施來說,喜歡布施的人,這要讚歎。為什麼說喜歡布施的人還要讚施?雖喜歡還吝嗇。有沒有這樣人?有,很多。我們自己學佛這麼多年,想想自己學佛的過程,最初接觸佛法,老師勸我們布施,我們也很歡喜,吝不吝嗇?吝嗇。怎麼布施法?這是我自己的經歷,自己有多餘的,把那個多餘的施捨給別人。在施捨時候心裡總是要好的、完整的留著自己用,次一等的或者是有殘缺的給別人。這已經很難得了,因為在這以前殘缺的也不肯給人,統統據為己有,現在可以能夠分給別人,就很大的進步了。
這樣再過若干時日,大概總得三、五年,慢慢的施捨養成習慣,真正有歡喜心了,我布施給人家,好的東西給人,不好的東西留著自己用,這進一大步,送人都是送好的。再提升,自己很需要的、需要用的,看到人家需要也能夠布施,捨己為人。譬如吃的、穿的、日常生活的用品,我們很需要,看到人家更需要,能給人,能夠成就別人。尤其是真實的社會福利事業,我們可以省吃儉用。自己道場原來準備建一個圖書館,要花不少錢,不建了,把這個錢省下來到國內去辦學校,可以辦很多個希望小學,幫助許許多多清寒的學生有地方讀書。所以布施這個心、這個意願長期慢慢培養,培養到一定的程度就真正能歡歡喜喜的犧牲奉獻。
我們想到佛陀、想到印光大師一生過著清淡的生活,雖然供養很多,並沒有用來改善自己的生活,沒有。他的關房我去參觀過,沒有用這個錢去整修;穿的衣服、飲食都還跟大寮裡頭完全相同,沒有特別照顧。他老人家是八十歲圓寂的,晚年也都隨眾,不接受特別照顧。這是表演給我們看,布施要做到圓滿。佛經裡面常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祖師大德都做出榜樣,我們看了之後要能體會到,要知道怎樣去學習。心清淨,需不需要用食補?不需要。我們現在懂得,身心清淨是對於自己身心最好的營養,無過於身心清淨,遠離一切欲望,這就對了。
第二句『毀禁者讚戒』。毀禁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不持戒。禁是禁戒,佛不許可你做的。五戒是禁戒,你看都有「不」,不殺生、不偷盜、在家(多半是給在家居士的)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加上一個不,禁戒。十善業道,實在講也是屬於禁戒,但是它不算是戒律,善行,善行就是佛勸你。所以雖然十善有不殺生、不偷盜,五戒也有不殺生、不偷盜,意思不一樣。五戒是佛絕對禁止的,十善是勸導人的,那就寬多了,你犯了沒有罪,就是沒有破戒的罪。不像五戒,五戒你犯了,當然你犯殺生有殺生的罪,另外還要加重一層罪,那就是破戒的罪,兩重罪。十善裡面不殺生沒有破戒的罪,這一點諸位同學要知道。為什麼五戒跟十善有重複的?不一樣,一個是勸導,一個是嚴禁、是規矩(佛門規矩)。十善是普遍勸導大家的,應該要這樣做。所以十善你能做到,持戒就沒有問題,這個禁戒你一定會持,你不會犯戒。
持戒功德很殊勝。對於不懂得持戒的人,讚歎持戒的利益,讚歎持戒的功德,讚歎持戒的果報,他能生歡喜心。不殺生,你想不想得健康長壽?你願不願意別人傷害自己?不願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就不能傷害別人。我不願意別人毀謗我,我決定不可以毀謗別人。別人毀謗我怎麼辦?要想到說,世間沒有說是沒有因生起的事,決定沒有。凡是事一定有因,因在這一生,我們能想到;那個因要是在前世、在宿世,我們就不知道了。
所以佛常常教我們要想到,別人傷害我,我這一生確實沒有傷害過他,這必定是過去生中的因緣,應當接受,就是這個帳到此地就了了。雖受到傷害不生瞋恚,決定沒有報復,這一筆帳就了了,來生再見面就變成好朋友,化敵為友,化怨為親,這才能解決問題,尤其是現在所講的衝突的問題。為什麼會有衝突?我在走路看到報紙上一個頭條新聞,很大的字,我看了一眼,兒子殺父親。像這些社會新聞你們知道的比我多,這怎麼發生的?不是外面人殺你,兒子殺你,這個事情在今天的社會已經不算新聞,太多了。事情沒有偶然的,一定有因,因決定在前生。前生你殺他,他有怨恨,他要報仇,念念要報仇。報仇怎麼辦?投胎生到你家裡來做你兒子、做你孫子,你怎麼防範?
今天社會這樣的混亂,不想活的人這麼多,他不想活,就很容易被人利用,背著炸彈去殺傷那些無辜。我們講無辜,其實沒有無辜,統統都有前因後果。我記得有個同學給我說,也是個真實的故事。他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在一場火災裡面死亡,那場火災死亡有六十多個人。就在他死亡之後托夢給他,勸他不要悲傷,命中注定的,這六十幾個人有共業;沒有共業的,就在火窟裡頭頂多受傷也無事,沒有冤枉的。這是我們世間人不知道事實狀況。
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二十五、六歲。朱鏡宙老居士(章太炎的女婿)那個時候將近七十歲,我是剛剛接觸到佛法,他常常講故事給我們聽,把我們看作小朋友。他講在抗戰之前,他在蘇州一家銀行做經理,朋友當中有個朋友是走陰差的,我們現在講通靈。他的地位並不高,傳遞書信的,他在做這麼一份工作,所以每天晚上他就去上班。蘇州城隍叫都城隍,在鬼道裡面,江蘇省的地位最高,相當省長一樣,上海是個縣,上海城隍是縣城隍。傳遞一批生死簿,就是哪些人該死的時候名冊,上海城隍送到蘇州,蘇州是他來接的。
他接了之後,他就翻翻看看,看看哪些人。這翻了之後覺得非常奇怪,第二天跟朱老幾個朋友們聊天就講到這樁事情:昨天晚上,上海城隍送來一批生死簿,很奇怪。大家就問:奇怪什麼?他說:那個名字都是四個字、五個字的,好幾本子全都是的。他說:中國的姓氏,複姓四個字也不常多見!他說:怎麼那麼多名冊全都是四、五個字的?每個人都不知道,都感覺得很迷惑。三個月之後,日本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他們才恍然大悟,那些名冊是什麼?日本人在那一次戰役死亡的。你看名冊三個月之前就送到蘇州都城隍那裡去了。所以這講起來連戰爭當中死的都是有定數,絕對沒有一個無辜,戰爭當中沒有無辜傷亡的。我們這才相信古人常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些道理你跟現在一些人講,他不能接受,他說這是迷信。我們在這麼多年的學習過程當中所遇到這些事件,細心把它核對,很準確。我對於這些事情深信不疑。
人的命運是自己造的,過去生中處事待人接物不善,才有這麼多冤親債主天天來找麻煩,來造成我們身心不安,或是精神、身體、物質受到損害,沒有一樣是沒有前因的。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了,從今之後懺除業障,真正修懺悔法,改過自新,處事待人接物決定不違背佛陀的教誨、聖賢的教誨,我們的宿業會化解。縱然是怨懟,他看到我們這樣的修行方法,他也會原諒:這個人還不錯,現在是個好人,算了,不要再找他麻煩了。有,人間有,別道眾生也有。
所以真正學佛,不殺生,蚊蟲螞蟻不可以傷害,牠也是一條命。牠過去在得人身的時候(做人的時候),造作了些惡業墮這種身,不能夠輕慢牠。偶爾遇到這些小動物來騷擾,決定要用慈悲心來接待,跟牠溝通。這個方式我們用了很多年,很有效果。我在澳洲,在我居住的房子後面建了一棟新房子,四個房間,我住在後面。有一天早晨起來之後到洗手間,洗手間裡爬滿了螞蟻,太多了,這洗手間不能用了,你用的時候一定會把牠踩死。我就跟螞蟻菩薩商量,不曉得從哪來的,我說:你們從哪裡來的,還從哪裡出去。我說:現在這個洗手間我要用,你們有你們生活的空間,我們彼此互相尊重,互相不妨礙。我就離開洗手間,過了半個小時,我再進去,一個螞蟻都沒有,統統都走了。千萬不能有害眾生的心,螞蟻都不敢傷害,怎麼會傷害人?這持不殺生的戒,不殺生果報是健康長壽。
不偷盜,果報是資具不乏。資具就是我們日常生活需要的財物不會缺乏。堅持不偷盜,不偷盜從哪裡做?從決定不能佔別人的便宜。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是偷盜,盜心,雖然你沒有做,你還有這個心。真正修行改過從哪裡改?從起心動念之處,從心地裡頭去改。一切人,有主物不能動,你要是侵犯,統統是犯了盜戒,這是對一般人。如果對團體,這個罪就更重了。你對一個人,你偷盜,將來還債還一個人;如果你要是竊盜國家的財物,這可麻煩了。譬如國家的公共設施,你要把它竊取據為己有,國家公共設施是人民納稅所建立的,以後這個債主就是全國人民,你說這個事情麻不麻煩?你要到哪一輩子才能還得清?
所以世尊在《梵網經》裡面有兩條重戒,「不作國賊,不謗國主」。國賊是什麼意思?對國家、對社會有損害的事情,你去幹這個,這結罪很麻煩。瓔珞戒裡頭有「不漏國稅」,你看看佛經裡頭說,伊斯蘭教叫「天課」,決定要繳納的。他們那是戒律,硬性規定的,你的收入百分之十要拿出來做慈善事業(救濟眾生的事業),或者你自己做,或者你交給教會做,都可以。所以侵佔別人的財物,侵佔公家的財物,很麻煩。
在佛門裡面要講到偷盜,諸位同學也許都知道。佛在經上講,你造作五逆十惡罪,佛還能救你,你要是竊盜常住物(就是偷盜常住的東西),佛沒辦法救你。什麼原因?佛法的道場叫十方道場。但是現在十方道場很少見了,古時候道場真的是十方道場,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去掛單,也就是說都可以去住,吃住都不要花錢,他都接待。你覺得這個道場跟你的志趣很相投,你就可以在這個地方長住,住一輩子,在這裡修行,將來在這裡往生。
可是現在道場不一樣了,現在道場所謂是子孫廟,你跟他沒有關係,他一餐飯都不招待你。現在在國外,國外道場我比較熟悉,常常到那邊去。國外道場三餐飯他要繳錢的,要買飯票,不過比較便宜就是,比外面便宜。中國寺廟是素食,一些外國寺廟也都賣飯票的。這跟十方常住不一樣。所以在從前十方常住,這竊盜常住物那個罪非常重,因為道場叫十方,就不是這一個國家、不是這個地區,也不是這個地球,它是什麼?它通遍法界虛空界的,這個事情可就大!這債主那就沒法子計算了,所以佛不能救。你說這個地球上種種設施,充其量現在地球人口將近七十億,你有七十億的債主,還可以還得盡。如果它要通十方法界,那就無量無邊,這怎麼能動?所以佛在經上講的這個話是真話,絕對不是嚇唬人的。盜常住物,十方諸佛不能救你,道場裡頭一草一木、一針一線都不可以。
雖然現在的道場跟從前不一樣了,不是十方道場。不是十方道場,結罪就沒那麼重,這諸位要懂得,沒那麼重。雖不重,還是很麻煩,你偷盜的,你將來要還債,你盜多少,那就要還多少,一點便宜都佔不到。大乘經教裡頭常講,吃牠半斤,你來生要還牠八兩,哪有便宜可佔!那是講什麼?講吃肉。你吃眾生肉,你跟眾生結冤仇,牠不會甘心拿肉來供養你。牠是弱者,沒有法子抵抗,並不是甘心情願的。所以想到來生、想到後世,這些事情我們就不敢做了。又何況佛告訴我們,我們想求財富、求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有正當的方法,不能夠隨著自己錯誤的知見胡作妄為,帶來的是災難。一定要依正教,正教決定是事實真相。佛法之殊勝,能叫我們五體投地,它絲毫不欺騙人。而且佛所講的,最後希望你自己能證實。你看這個經都講的「信、解、行」,最後是「證」,你證明佛所講的完全正確,完全是事實真相。所以不能有盜心。
施心好,布施好。沒有財力布施,我們有布施的心,那個功德還是不可思議,你布施的心願遍虛空法界。在事上,事上我現在沒有能力,我有業障,我沒有福報,我有一點就施一點;沒有外財,我還有身體,我還有內財,我還可以幫人做義工。幫助別人做義務工作是內財布施,內財布施果報超過外財。所以不是說窮人不能修福,沒這個道理。往往窮人修的福比富貴人修得大,比富貴人修得殊勝。如果說是機緣好,你的機會很多,一生都在修持,果報在晚年就現前。如果沒有那麼多的機會,你所修的福報,果報在來世。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戒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我們可不能把它搞錯,這是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所犯的過失。我是從學術入門的,不是講一般人信仰入門的,我是從哲學裡面入門的。最初入門是把佛經當作哲學來研究的,所以對於戒律就疏忽了,有個很錯誤的觀念,戒律是什麼?就是生活規範。講到生活規範,我們一定會想到,在中國古時候,你看三代的禮,禮就是生活規範,不一樣,夏商周三代不相同,中國跟外國的生活規範怎麼會一樣?佛經裡面所講的,三千年前古印度的生活規範,我們今天在三千年之後在中國。所以我們只著重在經論,戒律這方面完全把它捨掉了,對它一點興趣都沒有。
可是章嘉大師有善巧方便,他看我看得很清楚,對於佛法真正有熱愛的那個心,肯學而且肯幹,可是戒律這是決定聽不進去的。他跟我,三年沒有在我面前讚戒律,真善知識。可是怎樣?偶爾的,他會輕描淡寫的露一句:戒律還是很重要!並沒有勸我,就說這麼一句話。而這一句話三年當中至少聽的有一、二十遍,所以印象很深。雖然不在意,你要不提起來,我沒有印象;提起來,印象很深,他老人家是講過不少次。沒有放在心上,總認為它不契合於現代生活方式。
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感他老人家的恩德,在他火化,火化特別給他建了一個塔,甘珠活佛是他的弟子,這幾個人在火化塔旁邊搭了幾個帳篷,守靈,我就到帳篷去住了三天。我請了三天假,住三天。三天,我很認真的反省,我跟他三年,他教了我什麼東西?這樣一想,「戒律很重要」這句話他講了很多遍,應該是特別提醒我的,我對於這個是非常非常的疏忽。於是這才看看戒律的經典。
一直差不多到了將近一年,我突然想到儒家講禮,生活規範,這是世間法;佛家的戒律不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大概就是出世間這個標準不能變更,世間生活標準可以隨著時代、隨著當時狀況有所改革,而出世間那個標準是決定不能夠改革的。我想到這一層,我想出個道理出來了,我才很重視它。聖凡的分水嶺,不是世間族群,或者我們講是專制時代、民主時代,不能用這個來說,出世間是聖凡的一個界限。我想到這個地方,這戒律自自然然就接受了,就認真的去讀、去學習。所以然的道理搞清楚了,都有時節因緣。章嘉大師以前給我講,我很不容易接受,到我自己去把它想通就明白了。所以真正明瞭了,讚歎持戒就對了。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第四首偈的第三句:
【多瞋為讚忍。】
這貪瞋痴的習氣確實非常嚴重,佛在諸經常常給我們提示,這三毒煩惱果報是在三途。貪心是餓鬼道的業因,瞋恚是地獄道的業因,這是講十法界。十法界這受生無量因緣,這是大乘經上常說的。無量因緣當中,哪一個最重要?無量因緣太多了,無量因緣第一個業因是什麼?我們很想知道。所以佛就告訴我們,地獄道第一個業因就是瞋恚。瞋恚墮地獄,慳貪墮餓鬼,愚痴墮畜生,這稱之為三毒煩惱。三毒煩惱是所有一切煩惱的根,不能不斷。在六道裡面,天道上面兩界;天道有三界,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上面的兩種天沒有瞋恚。瞋恚是不是斷了?不是的,伏住,是定力;慈悲喜捨,他們修四無量心,把貪瞋痴伏住不起作用,所以享天福,那個福報長遠。
再長遠,他有壽命的限制。譬如講到最高的無色界天裡頭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是八萬大劫。這個八萬大劫,一般人對它概念很模糊,搞不清楚。如果我們看看佛在其他經典給我們講的,世界的成住壞空,這是講的什麼?講大劫、中劫、小劫。大劫是世界的成住壞空,稱為一個大劫。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那個意思就是說,這個世界成住壞空要經歷八萬次。如果從這上來想,大概我們就有概念了,這個時間太長了。
時間再長也有到的時候,時間到了,他的定功就失掉了。失掉了,不能再往上去,這就是諺語所謂「爬得高,摔得重」,他從那裡墮落下來,還是要搞六道輪迴。他墮到哪裡?決定墮到阿鼻地獄。從最上面掉下來一定掉到最下面,不會掉到半當中。他不會掉在欲界天,也不會掉在人間,一定墮落在阿鼻地獄。為什麼?他造了最嚴重的罪過,因為他把無色界天誤會了,當作究竟涅槃,究竟涅槃是不生不滅,修行到了頂。他誤會了,那個不是究竟涅槃,以為是究竟涅槃。壽命一到的時候,一要墮落,他立刻就懷疑,從前這聖人、這諸佛如來所講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看,我已經證得究竟涅槃,怎麼還會有生死?還會有輪迴?這就叫謗法,毀謗正法,懷疑聖教,這個罪就墮得很重。
由此可知,忍是伏瞋恚的,不是斷。要什麼時候才能斷?你看由忍到定,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你要想修定,首先要修忍辱,如果忍辱的功夫都沒有,你怎麼會得定?小小的不如意,脾氣就發起來了,哪裡會有定?散亂障礙定,忍就更不必說了,那瞋恚就不必講了。就是必須要把瞋恚能忍耐下去,你才能夠修定,所以稱為修定的前方便。修定的目的在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轉煩惱為菩提,把貪瞋痴就變成了戒定慧,就轉了。轉過來之後,永遠沒有貪瞋痴了,這是什麼人?法身菩薩。
由此可知,四聖法界裡面都是伏,甚深的定功,廣大的慈悲,所以貪瞋痴不起現行,根沒斷。通常我們講阿羅漢貪瞋痴這煩惱斷了,斷了還有習氣;是真的沒有了,可是習氣還在。到什麼時候才把習氣改變掉,習氣都沒有了?辟支佛以上,那定力比阿羅漢高。我們今天在此地講的是第八信位的菩薩,第八信位他的斷證功夫相當於辟支佛,比阿羅漢高。在這個境界裡面,習氣也降伏了。真正轉煩惱為菩提,一定要到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轉過來。
這個煩惱招感的是三途,我們要認識清楚。日常生活當中千萬不能動瞋恚心,再不如意的事情,正是我們修忍辱波羅蜜的方便。你沒有這些忤逆的事情,忍辱波羅蜜怎麼修?我們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事,一切眾生對我們不如意的行、不善的行為,都要把它看作那是我修忍辱波羅蜜最好的機緣,我們就會心平氣和。沒有忍辱,我們淨宗雖然不講禪定,那個念佛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我們念佛不要說是一心不亂,連個功夫成片都做不到,什麼原因?不能忍。你沒有這個字,你念佛功夫不能成片。
沒有這個字非常麻煩,到臨命終時,如果遇到一樁不如意的事情,你還發一頓脾氣,好了,西方極樂世界沒分,到哪裡去了?瞋恚心一動,到地獄去了。地獄很複雜,佛經上給我們講的七十多種,那都是略說不是細說,所以一動瞋恚決定墮落到那邊去。地獄去容易,出來可不容易。所以三途佛為什麼說得那麼詳細?實在講,佛的慈悲心勸勉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要造三途的罪業。不造三途,你決定要修六波羅蜜。所以六波羅蜜是自度,慈悲喜捨才是度他。
慈悲喜捨的內容是什麼?內容還是六波羅蜜。慈裡面有布施、有持戒、有忍辱、有精進、有禪定、有般若,悲裡頭也有,喜裡頭也有,捨裡頭也有。所以自度而後你才能度人,自己未度要能度人,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我們今天修這個,難。為什麼六度修不成功?我們也是經歷了許多許多年,發現的是我們修行沒有根。這個根不是宿世的善根,是講這一世的。這一世,那講的是增上緣。我們沒有緣分把我們宿世的善根引發出來,缺了這個緣。
這個緣是這一生的,這個緣是什麼?這個緣是教育,也就是從小沒人教。我們深深的體會到、認識到了,才對於中國古聖先賢、對於我們的老祖宗佩服得五體投地。我們老祖宗真聰明,發明的這個文字,文字是符號,充滿了智慧。你看看「忍」這個字,心上面一把刀;那把刀刺在心裡面,你能夠受得了,能夠若無其事,這叫忍。所以諺語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大謀是什麼?了生死出三界,這稱之為大。
我們想了生死、想出三界,想往生彌陀淨土,你不能忍怎麼行?什麼都要忍。頭一個,人為的加害,我們常講冤親債主,你在修行過程當中,你在一生當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很多。為什麼?我們過去生中有無量劫,生生世世隨順自己的習氣給這些眾生結多少怨。這一生當中,那些冤家債主碰了頭,他怎麼會有好臉色給你看?有意無意傷害你。為什麼說還有無意的?過去生中我們無意傷害別人,今天遇到無意傷害我;過去生中我有意傷害他,這一生中他有意傷害我。你統統都要把它想通,然後你才知道應該怎麼樣處理。
所有一切障難災害,我統統怡然接受,歡歡喜喜接受,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把這些帳統統了掉,即使傷害我的身命我也很歡喜。忍辱波羅蜜圓滿之相,就是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瞋恚心,沒有報復心,而且也歡喜感恩: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那個時候的忍辱仙人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傷害忍辱仙人的歌利王,就是現在釋迦牟尼佛會上第一個證阿羅漢的憍陳如尊者。菩薩說話算數,絕不食言,成佛第一個度他,忍辱波羅蜜圓滿之相。
我們今天受一點點委屈都不能夠忍受,還有什麼成就可言?《金剛經》大家讀過,《金剛經》裡面講六波羅蜜是特別強調兩種,講得最多的,第一個是講布施,第二就是講忍辱。所以「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句話太重要了。你要想成就,一切法的成就,不管是世間、是出世間,是大事、是小事,要想成就,頭一個就是忍。你不能忍,決定不能成就。能忍辱,此地被人破壞,另外地方成就。這個例子太多了,在佛經裡面,佛都說出許許多多忍辱功德果報的例子,我們要知道。
尤其是在現實的社會裡面,冷靜細心觀察世出世間事業成功的人,當然先決條件是宿世的因,這很重要,這是真因,但是有因沒有緣,果報不會現前。今生的緣,實在講就是布施跟忍辱,這兩條比什麼都重要。能修這二法,你的慳貪心自然淡薄,瞋恚心自然也會化為烏有,你的煩惱應當要減少八成,身心自在,佛家常講的「輕安」,你得到輕安,你才能夠精進;要不能忍,勇猛精進你決定做不到。
你契入境界之後,不論是世法佛法、聖人的經教,契入之後你會感到欲罷不能,會深深感覺到時間不夠用,必然是夜以繼日。這晚上睡眠時間就少了,你要能忍,你不能忍的時候,你就會貪睡。世尊教人,當年大眾跟著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規定大家休息的時間,中夜。中夜是什麼時候?晚上十點鐘到凌晨兩點鐘,四個小時,這四個小時是你睡眠休息的時間。他們那個時候一般睡眠很少躺下去的,多半是打坐休息,這個要功夫。學習都要忍耐,你不忍耐你就學不成,不是躺著睡,坐著睡,要把它養成習慣。年歲大的,體力衰的,佛也許可,許可躺下來睡。
佛對待人真的是很慈悲,通情達理,沒有一樣不是活潑的。制定的是有戒律,沒錯,戒律都有開遮持犯,換句話說,統統是活活潑潑,不是死呆板的。所以應用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統統能適用,這個高明。每條戒在某種情況之下,有開緣,開戒不是破戒;沒有開緣你開的時候,叫破戒,應當開你不開,也叫破戒。活的,你要是不完全懂得,你不知道這個戒律怎麼持。所以叫通權達變,這才是善巧方便,才能夠普度眾生。
最怕的是什麼?人,好人,守著戒律不知道變化,所謂是死在戒條之中,死在經教之中。這樣一來,你自己有沒有過失這不說了,你對於佛教的弘揚肯定產生障礙。為什麼?讓別人一看,這佛不能學,你看佛的戒律就像繩索一樣,把自己一身綁得一點自由都沒有,嚇得一般人不敢入佛門來,這就錯誤。所以一定要懂開遮持犯,要觀察現實環境上,我這應該要怎麼做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讓一切眾生讚歎佛法、敬重佛法、歡喜佛法,他就慢慢就度過來了。千萬不要是一接觸就把人家嚇倒,那就錯誤。
現在實在講,佛門裡頭最麻煩的還是這樁事情,持戒這方面的事情。為什麼學佛的同修,沒有學佛之前家人相處都很好,學佛之後跟家裡人都對立了,家反而不和?這對佛教影響非常大。你的鄰居,鄰里鄉黨朋友看到之後:你看看,他一學佛,家不和了,佛害人,佛害社會,這個東西不能學。你自己以為你持戒持得很好,你把佛教破壞了。功跟過比較,你的功少,你的過大。這是什麼原因?沒人教。哪一樣東西都要很認真細心去學習,你才真正懂得。所以經不能不聽,經裡頭常常講。
在日常生活當中,戒不能不學。我們也不要學太多,首先學《弟子規》,《弟子規》是真的要學。今天還有同學問我,他念《無量壽經》念了不少年,不得力,問我怎麼辦?我說:你聽經聽得太少。他說是的。雖然天天念經、念佛,不懂意思。不能把佛陀教誨落實到生活當中,你不得受用,所以你的生活很苦惱。佛本來是教你離苦得樂,你現在學了佛之後,苦沒辦法離開,樂也得不到,所以對於學佛,日子久了就產生懷疑。這一懷疑,信心就下降了,到最後很可能放棄了,不學了,或者學其他宗教,學其他法門,這種事情太多太多了。
總而言之,一句話說,遇緣不同。這是善導講的一切總在遇緣不同,這一句話意思很深。我們許許多多人遇到一個善知識、一個好老師,為什麼這麼多學生當中有成就的、有不成就的,還有晚年時候變節的。不是一個老師教的嗎?沒錯,一個老師教的。這遇緣不同,緣裡頭有根性不同,修學有真假不同,解義有淺深不同、有廣狹不同,你細細分才曉得不容易。這裡頭最重要的,不能忍。前面我們介紹忍辱,頭一個要能忍受人為的傷害,第二要能忍受自然的災害。自然災害,譬如飲食起居,當有缺乏的時候,不以為意。你要不能忍,瞋心一生起來,決定障道,你所修的全部都化為烏有了。天災人禍都要忍,自然的災害,冬天的寒冷,夏天的炎熱。我們現在生活在大都市,大都市比較方便,冬天有暖氣,夏天有冷氣。如果沒有,你還是不是繼續去修學?還是不是功課不間斷?
第三個那更重要,修法。法絕對不是說短時期能成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深入要忍,長時薰修也要忍。一門深入要忍,是說你能夠把別的東西能放得下,這要忍。看到這個也好、那個也好,這部經也好、那部論也好,這個法門也好、那個法門也好,都想學學;要知道我們的精力有限,我們的時間有限,把精力分散,把時間也分散了,成就就很渺茫。再喜歡的也要能忍得住,把它放下,不學了,想想自己的根性能力只能學一門。一門,只要假以時日,一定會有成就。像念書,大學裡面很多很多個科系,我只選一個科系,我忍耐四年,這就畢業了,就成功了。如果你的興趣是多方面的,每個學習課程都想學,同時學個十個、八個科系,四十年都畢不了業。為什麼?學亂了,時間精力都不能集中,每一樣都學一點皮毛,這就錯了。
我們在教學裡面有個經驗,四年當中,如果說我們學四部經,四年當中同時學四部經,另外一個人四年當中學一部經。這個試驗的結果,一部經的成功了,四部經的失敗了,所謂是「樣樣通,樣樣鬆」。一門深入的人他有成就,他確實契入境界了。如果十年學一部經,二十年學一部經,他就變成世界權威了。特別是在佛法,佛法常常講:一門通,一切門都通。為什麼?他得定了。十年、二十年在一部經上,心定了;定到一定的程度,開智慧!智慧一開,全都通了。你二十年的時間,你學二十部經論,一部都不通;二十年學一部,肯定他通。這麼長的時間,他有耐心,他能夠忍耐得住。你不能忍,怎麼行?
所以淨宗祖師大德教人,正是依據《無量壽經》的教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專到什麼程度?自己佛堂裡面只有一尊佛像,阿彌陀佛,只有一部經《阿彌陀經》,其他的什麼都沒有。這個人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肯定往生。就是他能忍,他能把其他的統統都放下了,邊都不沾,忍。這叫什麼?修法要忍。你搞得那麼多,你的心是亂的,散亂的,散亂心不能往生。所以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懂得這個字,一切法得成於忍,你說這多重要。
有緣,這個有緣是你的法緣好,有很多人願意聽你的,願意看你的,這有緣,有緣要幫助眾生;幫助眾生,不要忘了自己。因為你要幫助眾生,你必須要廣學多聞,你幫助眾生;而實際上幫助眾生,一門深入也能幫助眾生,我一生就講一部經。古來大德有,一生就講一部《阿彌陀經》,《阿彌陀經》之外,我不會講。不是不會講,他在那裡現身說法,一門深入,教給我們徹底放下。他修得一心不亂,往生自在。
我在年輕的時候就想走這個路,障緣太多了,還是自己忍辱功夫不夠。這裡頭也有差別因緣,自己沒道場,一生總是寄居別人之處,總是時時刻刻要看主人的面子,他喜歡要求我們講什麼,我只好給他講什麼,所以在這一生當中也講了好幾十部經,這不是我的本意。現在這部《華嚴經》,這韓館長往生之前啟請的,在病床上啟請的,我答應她的。實在講,《華嚴》就是一切經,這裡面東西太豐富了,包羅萬象,世出世法統統具足。這部就是圓圓滿滿的佛法。所以很好,講這部,其他都不必了,都可以,全都包括在裡頭了,禪教密淨統統具足,這圓滿的法輪。
「法輪」是佛教的術語,它的意思就是教學,圓滿的教學。名詞術語的意義,我記得前面說過,後面還會說到,要通達明瞭,才不至於產生誤會。我聽說練法輪功的,它那個法輪跟佛教講的法輪不一樣。怎麼不一樣?我聽練的人講,他練到一段時期,真的,他說肚子裡頭有個輪,摸摸時真的有個輪。這個輪發現之後,他來給我說:法師,怎麼辦,這個東西不正常,怎麼樣把它消掉?對,肚子裡頭有一塊那個東西不正常。
所以佛家的法輪是教學,它是表這個意思。輪這個相是個圓滿的相,代表什麼?空有不二。輪有,外面有,心是空的,你要找圓心,了不可得,但是圓心肯定有。圓心它不是物質,這是我們幾何裡頭講圓。圓的點,點是個抽象概念,決定不是事實,肯定有這個點,點決定不可得。所以佛用這個來表法,佛給你講的這些道理,宇宙的真相,空有不二,相有體無,事有理無。所以從理體上來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體如是,相不例外。所以對於一切現相,你就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不要在上起心動念,那你就成佛了。佛跟眾生差別在哪裡?就是差別在這裡,除這個之外,一絲毫差別都沒有,所以佛的生活得大自在。眾生的生活會煩惱,煩惱是你自己找的,你自己在這個真實境界裡頭,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錯了。
相雖然有,千變萬化,統統是幻相。佛法裡面稱這個相為幻有、為妙有。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真空是圓心,妙有是圓周,它不妨礙。你真正明白了,相,你可以欣賞,你可以享受,決定沒有執著,決定沒有分別,這就對了,這叫正常。如果你對於這個幻相起心動念,你想佔有它,你想得到它,錯了,你完全錯了!正因為你想佔有,你想得到,在這裡頭才生無量無邊的煩惱。所以無量無邊煩惱,根是貪心,貪不到就生瞋恚;如果樣樣都貪到了,你就不生瞋恚。貪不到就生瞋恚,違背自己的意思生瞋恚。這些理事真相不能不清楚,講得最清楚、最透徹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統統都搞清楚、搞明白了,還有沒有忍?沒有了。
忍是在我們初學,我們完全不明瞭,接受佛法之後,這才明瞭。明瞭,我們要把習氣轉變過來,忍辱是功夫,忍辱是前方便。今天我們連這個做不到,我才提倡《弟子規》。《弟子規》不是念的、不是講的,是做的,《弟子規》屬於戒律。所以有《弟子規》的基礎,我們真正想學佛,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對《弟子規》的要求一定是百分之百的做到。能夠有幾個志同道合的,不要多,三、五個人,每個星期能有一次在一起分享修行的心得。我這個星期做得怎麼樣,你做得怎麼樣,大家交換,交換這修行的方法,分享修行的成果,切磋琢磨,希望我們的修學不斷的提升。
由這個基礎,我們的期限是希望一年,一年能夠都做到了,不會犯《弟子規》裡面所講的過失,不會犯了。而且智慧慢慢開,知道通權達變,什麼樣狀況之下,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做,做得非常適合,這是善巧方便現前。然後再提升到《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希望也是一年能夠畢業、能夠落實。然後無論學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你有根基了,你有基礎了,沒有一樣不成就的,樣樣都能夠成就。真的是一切法,世出世間統統包括在內,得成於忍。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句。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45:4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