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420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二Ο卷)  2005/8/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20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薩偈頌第四首看起:

  【慳者為讚施。毀禁者讚戒。多瞋為讚忍。好懈讚精進。】

  向下這是「別釋」,十首偈先分為兩段,前面三首是第一段,從第四到第十是第二段。前面三首,第二、第三我們要把它記住,第二首「眾行成果」,這主要給我們說的,第三首偈「隨機別讚」,所以它就分為兩章。這對我們自己學習以及接引大眾是最高的指導原則,也就是我們一般常常講的契機契理。眾行成果,這是契理;隨機別讚,契機。眾生根性不相同,習氣不相同,愛好不相同,所以一定要懂得適合眾生的需求,他就很容易學習,也真正幫助他解決了問題。

  十首偈都離不開四悉檀,這是經文講到的地方都會提醒,這個意思我們要明瞭。十偈絕對不是說就講這十樁事情,十樁事情展開來就是我們自己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日常生活當中所有一切作為。所作所為無不是業,你就曉得這個範圍多大,歸納起來講這十樁事情,每樁事情深廣都沒有邊際。這是十大綱領,六度加上四無量心。這十大綱領真正明白通達了,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自然然與這個綱領相應。這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講叫道德,行道,我們行在道上;履德,履是腳步,步步都踏在德上,叫道德。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無與倫比的樂事。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方東美先生一生最愛《華嚴》,我們在這麼多年學習當中,漸漸有一點體會。他為什麼這麼樣喜歡這部書?我跟方老師多年,方老師七十九歲往生的,契入華嚴境界,我相信,相信他契入,但是他契入得不深。這個原因是他放下一切一心一意來學《華嚴》時間太晚了。這是我們學習幾乎都有這個通病,知道這個好,好怎麼樣?沒有認真去做。到年歲大了,閱歷豐富了,真正發現這真好,真幹,但是時間有限了。在佛法裡面講(這前面說過)各人根性不一樣。

  我跟他老人家學哲學的時候,他才四十多歲,就給我講佛經哲學。那個時候他教我的概念,這佛經並不完全是哲學,這一定要曉得,他說它裡頭也有迷信的成分,他這麼說法,但是這迷信佔多分。他就講佛教十個宗派,兩個宗派是哲學,性相二宗,這他承認的,非常歡喜的,其他八個宗派都是迷信。這是我最早跟他接觸佛法,我受他這句話的影響大概三年多不到五年。他畢竟是個學者,是自己研究的,也沒有人指導,他的身分地位特殊,年輕的時候學術就成就了。以後有一些同學們告訴我,方先生眼睛長在頭頂上,誰也沒有瞧在眼裡,這就是他找不到善知識的原因。

  我非常幸運,方老師把佛教介紹給我之後,我開始看佛經。大概一個月的時間,就有人介紹我認識章嘉大師,那是個佛學專家。要學這門東西一定要找這門的行家,那他指導就不一樣,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大概是三、四年之後,我就知道方老師給我介紹的,他說佛教裡面那部分的迷信,是迷信的,最初我相信他,以後契入之後覺得不然;那個迷信裡面有更殊勝的東西,有更不可思議的東西。隨著學習,長時間的薰修,隨著自己體會的經驗,方老師實在講,從我認識他到他往生,他的境界也不斷在提升,居然到晚年的時候,他全心全力在搞大乘佛法跟《華嚴經》,這是使我們感到非常意外。可以說是剛剛契入大乘,他就走了,他如果能夠多活五年,在台灣對佛法上就產生一定的影響,剛剛契入。他在輔仁大學開「華嚴哲學」,這個課程剛剛講完,他就走了,我們感到非常的惋惜。

  真正契入之後,才曉得世出世間的法妙不可言。就像《般若經》上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世出世法不二,淺深不二,廣狹不二,所以稱之為妙法。法真的如經所說「法爾如是」。眾生智慧有淺深不一樣,同樣聽佛說法,隨著根性的不同,隨著智慧淺深不同,隨著自己業障不同,得的利益個個不一樣。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解」就有無量的差別,但是統統得利益。

  我們凡夫煩惱習氣一品都沒有斷,起心動念自私自利,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的是貪瞋痴慢。所以我們讀誦大乘,學習大乘,得的利益有限,小利益。可是小利益對我們現前生活,我們就感覺到很滿足了,這小利益。智慧深的、障淺的人他得的利益就多,他得大利益;這個大利益就是常說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他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在事相上跟我們沒什麼差別,但心境上,那懸殊太大!這也是很難說得出。說都難了,你要是體會當然是更不容易。這樁事情就像宗門裡頭常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必須親自去喝一口、親自契入,你才明瞭。你明瞭之後,你也說不出。所以法稱為妙,玄妙,深妙!

  別釋就是第二大段,第二大段裡面又分為兩段,別釋中又分為兩段。「初三」,初三首偈就是第四、第五、第六,這三首「隨器別讚章」,這個器就是眾生的根器。眾生根器不相同,恆順眾生。前面講到四隨,就是四悉檀,四種遍施,總的來說就是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一般眾生自己成見很深,習氣很重,總是喜歡別人隨順我,我很不容易隨順別人,這凡夫!菩薩不一樣,菩薩沒有自己,所以菩薩處處恆順眾生,時時隨喜功德,他才能接引、才能普度,這正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所以這三首偈子,這是舉例教我們怎樣在日常生活當中隨順大眾。

  後面就是從第七到第十首這四首,這四首是後面這一段,「釋眾行成果章」。你看前面開這兩章是略說,後面一共有七首偈頌來解釋。智首菩薩很慈悲,詳細給我們說助道。大乘教裡常講「助道品」,這個地方的助道品範圍非常之廣大。「前中二」,前是隨器別讚分為兩個小段。「初兩偈半」,就是第四、第五、第六首偈的上半,前面兩句,「別釋隨治」。「後兩句,結前生後」,後兩句是總結。雖是總結,也生起後面的經文。它前面這段這兩首半總共十句,這十句就是每句說一樁事情,六波羅蜜,慈悲喜捨,就說的這個事情。

  「今初」,現在我們看前面這個「初」就是講這十句,兩首半偈頌。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雖然不多,非常重要。「然六度成其行,四等曠其心」,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六度,諸位知道,這四等,四就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我們現在的話說,拓開心量。慈悲喜捨都是等虛空法界,這麼大的心量跟虛空法界相等。諸位也常常聽佛門裡面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什麼心?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的心量遍虛空法界。所以這兩句十個字就很重要,六度成其行,四等曠其心。

  「四等多約利他,六度多明自利」。先講六度,後講四無量心,先說自利。自利你要是做不到,你怎麼能利他?自利做到了就利他。佛法講迴向,那個不是假的,心量一拓開,我自己修積很小的小善都能把它迴向跟虛空法界一樣大,大小不二!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了,那個心就包太虛、就周沙界。這心裡頭點點滴滴的善都能夠利益虛空法界,什麼利益?就像江本勝水實驗呈現出最美的結晶。他實驗只讓我們看到色相,我跟諸位講過,除了色相之外,還有香、還有味、還有音聲。色聲香味,妙不可言。

  這心裡面的念頭沒有遠近,一念就遍虛空法界。一念的時間太短了,《仁王經》裡面給我們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那一個生滅就是一念,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到。所以在此地一定要明瞭,什麼叫自利?什麼叫利他?真正自利,勤修六度;具足六度,自然就利他,慈悲喜捨!用什麼來做到慈悲喜捨?就是六波羅蜜。自己成就之後,把自己所成就的無條件的奉獻給一切眾生,所謂「上供諸佛,下施眾生」,下面布施給一切眾生。所以這叫遍施。

  這四條清涼在註解裡面有說明,「六度如初會」,初會說得很詳細。「四等如下說」,向下經文對四無量心有詳細的說明。「然並通四隨」,這個四隨就是四悉檀。「略舉一治耳」,這不能細講,希望我們學的人都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那更高的是一聞千悟。像禪宗六祖惠能,那是一聞徹悟。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徹悟。這個道理現在我們明白了,根性真的是不一樣。

  下面大師舉《涅槃經》上一段經文,這段經文很重要,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涅槃云,慳者之前,不讚布施者,即隨樂意也」。為什麼?他不喜歡布施,他很吝嗇,你可不能在他面前讚布施;你讚歎布施,他很難過。這個意思你要懂,你才真正能夠做到所謂「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非常吝嗇的人,你在他面前常常講布施,他怎麼會生歡喜?這要懂,不能不懂。

  我們現在來看經文,在這裡頭一定要好好的學習。經文裡面,前面兩句都是煩惱習氣非常嚴重。煩惱也有個根、有個頭。你看看世尊把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為一百零八類,叫「百八煩惱」。諸位在《教乘法數》、在《佛學辭典》都很容易查到,百八煩惱。佛家用的念珠,這珠子一百零八顆。為什麼要用一百零八顆?表示要把百八煩惱給念掉,取這個意思在。煩惱總共一百零八類,一百零八類展開無量無邊。這就是四弘誓願裡頭,「煩惱無盡誓願斷」。

  念珠的作用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計數的,念佛、誦經、拜佛計數,用這個來計數。第二種提醒自己的,見到念珠不要忘記念佛,不要忘記佛陀的教誨,常常想著「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看每部經末後「依教奉行」,這是念珠提醒你這麼樁事情。不管是一百零八顆也好,還有長串的,最長串的十倍,一千零八十,大概用小珠子穿得很長,有三串的、有兩串的;還有二分之一的,五十四粒;還有更小的二十七粒,手珠,手上拿的。數字都有表法的意思,但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計數跟提醒自己念佛,這我們不能不知道。

  百八煩惱對初學的人來說還太多了,佛再把它歸納,歸納成二十六類,二十六種煩惱,都用歸納的方法。在《百法明門論》裡面,煩惱就有二十六個。這二十六裡面又分根本煩惱六個,二十個隨煩惱,是從根本煩惱生起來的;隨煩惱二十類,有大隨、有中隨、有小隨。所以二十六個你要還記不得,你就記六個根本煩惱,這好記。六個還嫌太多,再把它歸納,歸納成三個,貪瞋痴,這三個叫三毒。這三個煩惱展開來就是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這裡生的。三個還可以歸納,歸納成一個,一個是什麼?貪。所以就把貪擺在第一,貪是所有煩惱的根,慳貪。慳是什麼?自己有的捨不得,我們一般人講吝嗇。

  慳貪,佛給我們說是餓鬼道的業因。人死了,來生到哪裡去?明明有六道,你看看一般人的說法,他不說到六道,到哪一道,人死了都變成鬼。說得那麼肯定,好像人死了之後只有一條路去,去當鬼去了。這是錯誤的!可是說的人多,你細細想想也不無道理。你想想看,哪個人沒有貪心?慳貪嚴重,他這一生當中所造的業都是鬼道的業因。那死了以後,他跟鬼道相應,鬼都貪,鬼都吝嗇,所以他跟它相應,心行都相應,自自然然去了;不是閻王、判官對你的懲罰,把你送到鬼道,不是的,那你就完全想錯了,這在佛法講不通的。

  六道是有,你往哪一道去,習氣,也就是說你的嗜好。這不難理解,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裡面,社會上很多俱樂部,我們常常坐到車子,馬路上看到的。喜歡打高爾夫球的,他就進入他那個俱樂部;喜歡唱歌跳舞的,他就入另外一個俱樂部。人的喜愛不一樣,嗜好不相同。喜歡讀書的,你看他都到圖書館。喜歡佛教的,他到佛教道場,他有時間他就到這兒來,不一樣!六道到哪裡去,都是你的習性、你的愛好,自自然然就去了。什麼人到天道?喜歡道德的,喜歡善法的,自自然然感應他就到天道去了。所以佛給我們講這個就有道理,不是佛管這個事情,也不是閻羅王,也不是上帝,也不是判官,與他們統統都不相干,是你自自然然到那邊去的。這個樣子我們就曉得,咱們培養興趣這個關係大!

  人生在世時間不長,一百歲一剎那就過去。我回到故鄉,到小時候玩的地方去看看,真的是河山依舊,面目全非,地還在,房子沒有了;從前小時候農村裡的房子一間都沒有了。那時候農村最大的一個建築物,祠堂,祠堂沒有了,都變成平地、變成草地了。我們記憶裡面,祠堂周邊是一片樹林,這樹林沒有了。還有一條小河還在,這回去看到了。我離開七十年了,那個小河上有個小橋,小橋還在。看到非常親切,六、七歲常常在那個小橋河邊去玩。橋旁邊有個觀音廟,廟都沒有了,統統都沒有了。只還認得那個河,認得那個橋,其他的都沒有了,感慨萬千!七十年一彈指,看到那個就像昨天的情形一樣,無限的傷感,所以百年確實是一彈指。

  佛給我們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確實得人身聞佛法,真的明白、覺悟了,你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是什麼?提升自己的境界。我這一生在人道,來生至少要提升到天道去。你不聞佛法你不懂,你真的沒有把握。懂得佛法之後,他會真幹去了,世間什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不會去理會。為什麼?因為這些東西不能夠把自己向上提升。如果志向更大一點的人,天不究竟,天不過是壽命長一點,福報大一點。為什麼?還有生老病死,還有輪迴,沒有出輪迴。你要想到這一層,佛法裡面還有給我們說的,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有辦法把六道十法界生生死死的問題,能夠得到總的解決,這樁事情太大!我們要不幹這樁事情,這一趟就白來。

  這是早年我剛入佛門,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放下。我們要把這個世間法看破,要把它放下,不要放在心裡,一心一意佛法裡頭成就,這個佛法是覺悟的法。說佛法,現在人說我們是迷信,我們說「覺悟的法」,他就沒有話說,真的是覺悟。覺悟了,要向究竟圓滿的道路上去走,這是真聰明人,真覺悟了。世出世間法,我們講出世間是超越六道,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十法界裡頭佛法統統放下,我們才能超越十法界。

  你為什麼超不了?慳貪。所以這經上講『慳者為讚施』,那你要有善巧方便。《涅槃經》上說慳者之前不讚布施,所以你要有善巧方便。他要貪財,或者是貪聰明智慧,或者是貪求健康長壽,這是人之常情。但是他很小氣,他不肯布施,你要看機緣。在機緣許可的時候,或者是有很多人在一起聚會,你教這些大眾怎樣能夠真正獲得我們這三個願望,我願意有財富,有聰明智慧,有健康長壽。你可以給他詳細解說,佛菩薩在經教裡面所說的,有理論,有方法,確實能夠收到效果。

  你想發財,發財有因、有緣、有果。現在年輕人,哪個不希望發財?所以在學校裡面,商學院的學生最多。學工商目的就是發財。真的能發得了財嗎?商學院裡面畢業的學生很多,將來在商場上真正有成就的有幾個人?不是每個學商的統統都發財,也不是每個學商的,成績優秀的都發財。我看到的,十個拿到博士學位的,多半變成什麼?都變成教授,都留在學校教書。

  我曾經有一次跟校長開玩笑。校長請到的是美國學校裡頭權威的教授到學校來講演,我也在座。我聽了之後跟校長說:不以為然,你說他是教商科權威的教授,他自己沒發財。自己沒發財,一生都當教授。教授待遇不多,他怎麼能教別人發財?現在時間到了,這個問題我下一節課跟諸位細說。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來談談「布施」,前面我講到,有一次我在學校,我們學校商學院的大樓落成,我也參加開幕典禮,典禮上學校請了一位美國著名商學院的教授來講演。我聽了之後有很深的感慨,因為剛好校長坐在我旁邊,我們很熟悉,我跟校長嘆氣,我跟他開玩笑,我說:商學院的課程我也可以教。他很驚訝!我說:你看看這著名的教授,他一生研究工商管理,他沒發財,一生都做教授,雖然有一些公司請他做顧問。他能夠教學生們發財嗎?

  接著我就說,一個人一生當中真的發了財,他必須要具備兩種基本的條件。為什麼這些教授,那麼多優秀商學院畢業的學生都拿到博士學位,一生沒發財;他懂得經營的這些理論跟方法,一生發不了財。這是什麼原因?我舉了一個比喻說,譬如學農,農學院的,他確實學會種植,懂得種植的方法,知道分析這些土壤、空氣、陽光、肥料,怎麼施工他很內行。他學的農是這些。可惜什麼?他沒種子,所以他一生發不了。我跟校長說,我有種子,我也懂得方法,我要來教的話,肯定那些學生個個發財。他就笑起來。

  種子是什麼?佛經上講的財布施。你不肯布施,你沒有財的種子。我們一般人、東西方人也都相信算命,你看算命的算你有沒有財庫,財庫從哪裡來的?財庫,過去生中有沒有修財布施。這看相算命的能看出來,宿世的,那是因。如果你這個財庫非常充實,你將來一定發大財。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他都賺錢,他命裡頭有錢,那個財富自然源源不斷而來。如果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吝嗇,都不肯布施,那你的財庫就空了,沒有財庫,你怎麼能發得了財?你只能給別人去打工,賺一點錢維持你的生活,這就算不錯;一生能夠不挨餓,清苦的生活過一輩子就相當不容易。

  你看這世間挨餓的人多少?受凍的人多少?都有原因,前世沒修。前世沒修,命裡沒有財庫,有沒有辦法來改善?辦法有,只要你懂這個道理,你從現在起真的肯幹。過去生中我沒有財庫,我們這一生中可以來累積財庫,充實財庫。怎麼做?布施,歡喜布施。布施沒有錢,一塊錢、兩塊錢總有,誠心誠意去布施,誠心、真誠心遍法界虛空界,自己不知道。布施的時候真誠恭敬,沒有欲求。你有欲有求,你就有範圍,就不大;沒有欲望,沒有希求,這布施功德就跟虛空法界相等。歡喜布施不求回報,你能這樣做,堅持一直做下去,做個幾年,做個幾十年,你的財庫慢慢就滿了。年輕的時候沒有財庫,算命的講,你先天沒有財庫,後天你把財庫充實起來,晚年的福報現前,年輕時候很苦,晚年富裕。這個道理很深,只要你相信,你真肯去幹,確實有不思議的效果。

  《了凡四訓》就說這個道理,印光大師一生提倡這本書,講得真好,理講得透徹,方法講得詳細。你只要能夠依照這個理論,依照方法去修學,沒有財庫的人能夠獲得財庫,沒有智慧的人能夠增長智慧,短命的人能夠健康長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什麼?這是小果,這不是大果報,小果報!大果報,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大果報。大果報尚且能得到,何況這個世間小果報哪有得不到的道理!得不到是什麼?你一生在那裡勤勤懇懇的去工作,還是發不了財,還是不開智慧。你不懂理論,你不懂方法,雖勤奮還是得不到。所以這要搞清楚、搞明白。

  我這一生也是給大家現身說法。我年輕的時候看相算命的都說我沒有財庫,一生貧賤,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這說明什麼?前生所造的不善業。壽命短,只有四十五歲;孔先生給了凡先生算命,他五十三歲,我還比不上他。我非常相信,我相信倒不是迷信,現在一般人講科學,科學講遺傳。我家裡面已經三代了,我的祖父、伯父、父親都沒有過四十五歲,所以我認為這是遺傳,我過不了四十五歲大概是很可能。我也沒有求長壽,我就把我的壽命定在四十五歲。遇到佛法,我要在這個時間當中成就,所以對於世間就看得很淡,希望四十五歲能往生,不再搞輪迴。

  這功夫能夠得力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人要常常想到「死」,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還有什麼好爭的?我既然命給人算定了,我也相信,不放下也不行,與其用那麼多精神跟世間人爭名聞利養,不如拿這個時間、拿這個精力好好去念佛,好好的來學經教。我出家的時候,三個人好朋友,法融法師、明演法師我們三個人一同受戒,三個人同年,命運都一樣。算命給我們講三個人都過不了四十五歲。我們像三兄弟一樣,四十五歲那一年二月法融走了,真的!五月,明演走了。我平常都不生病的,七月生病,我就知道時間到了,所以我也不看醫生,也不吃藥,因為我知道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你的壽命到了,你看醫生有什麼用處?念佛求往生。念了一個月病好了,這就沒事了。我沒有求消災延壽,沒求;我也沒求發財,也沒求聰明智慧,什麼都沒求,只求希望能往生淨土。

  好像過了二、三年,應該是在五十歲左右,甘珠活佛在,也是老朋友,他也是章嘉大師的學生。有一天我們在善導寺碰到了,他特別找我,他說:你來,我有話跟你講。他年歲比我大,大概大十幾歲,我對他很尊重,是一個好法師。我說:佛爺,有什麼事?他說:從前我們在你背後都說你。都說什麼?說你人不錯也很聰明,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我說這個事情當面說可以,不必在背後,我不忌諱,我很清楚。他說:現在你不一樣了,你那個命完全轉過來了。我說怎麼?他說:你這些年來講經說法功德很大,全轉過來了。他說:你不但將來有大福報,你的壽命很長。給我說這些事情。第二年他就走了。那時候還有幾位法師,我們一起在座的。這幾位法師聽到之後,法師!你會看相,替我看看、替他看看。甘珠活佛笑笑完全沒有理會。我是一點都不奇怪,也沒有歡喜心,平平淡淡,一生就這麼過,就這麼樣子,財施、法施、無畏施。

  別人供養我的,我都布施。我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一生所收的一切供養統統印經布施,印經、印善書。他把十方的供養,在蘇州報國寺成立一個弘化社,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佛經流通處。自己還有個廠,印刷廠,專門做這樁事情,這樁事情做成功。如果那個財力(財力也不容易,也不會很多)分散了的話,你什麼事都做不成功。不是大福報的,力量不可以分散,集中在一點,做一樁事情做成功。所以我就學他老人家印經,我沒有他的福報大,他自己可以搞一個小印刷廠,我們做不到。最早,別人提倡印經,我們講附印,他印一千冊,我印個十冊、印個五冊,錢很少;以後慢慢供養多了,我可以印一百冊,可以印二百冊;逐漸到我也有能力去印一千冊、印二千冊,專門幹這樁事情。除這個事情之外,我喜歡放生,無畏布施。還有少許的錢送到醫院做貧窮人的醫藥費,醫院也收,這都是屬於無畏布施;印經這裡頭有財布施、有法布施,經典是法,你的成本是財。

  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這一生樂此不疲。晚年的福報是預想不到的,沒想到的,居然有能力布施《大藏經》。我印《大藏經》,包括現在在印刷廠裡還沒有出版的,從過去買來送人的,以及以後好幾次跟別人合印,現在是自己印的,我算一算總共數字全部出來的話,這個數字超過五千套,這是沒想到過的事情。世界書局出版的《四庫薈要》,這大書。我向它前後(這是分很多次)一共買了四十九套,這大書分送給各個大學圖書館。在國內每個省,每個自治區、特別市,選一個大學,總共送了三十二套。還有一些在國外的,國外的大學圖書館,他們有研究中文,我也很歡喜的供養他們。財富愈施愈多,真的是從學佛這麼多年來,有求必應。這也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早年我想求的就是經本,跟李老師學教需要參考書,而且那個時候很多經典都找不到,不像現在這麼方便,現在印刷術進步太多。我初學佛的時候還沒有照相製版,排字排版工程很大,以後這照相版出來了,太方便。我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我很感激香港智開法師。在那個時代需要參考書,我就求助於他,請他幫助我在香港這邊去找。那個時候所找到的,都是從大陸流通出來的線裝書,古籍。在那個時候中國大陸不要這個東西,很多都燒掉。所以很多是拿到這邊當廢紙來賣的,很便宜。真好!國寶。

  我得到這些書之後,很好的東西,看到什麼?外面都找不到,沒有流通的,我就發心倡印,提倡我們來翻印,所以也印了不少。這一翻印,這個書就不會失傳。印的數量多,都分散了,縱然有災難,也不可能這些書全部都消失,不可能,一定還有很多存在世間,這樣就把古籍保存下來。所以我當時印書是兩個目標:一個是我們現前需要用的,另外一個就是保存古籍。我覺得這個方法是最妥當的。分送給國外許多圖書館,我們有目標,我們知道怎樣做法。

  所以你仔細想想,三種布施具足,具足了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不求果報,果報自然現前。現前,我們始終是以平常心來看,沒有歡喜,還是一個念頭,只求往生。為什麼?我們現在曉得也非常的肯定,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往生才是究竟,一定要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成就究竟圓滿的果德。然後才能像諸佛如來一樣,應化在十法界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首先幫助他轉惡為善,此地這一段經文就是轉慳貪為布施,這就好了,他真的就得度。慳貪是餓鬼道的業因,這個念頭一轉,人跟餓鬼道的緣就斷掉了,決定不墮三途。這叫做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凡是喜歡布施的人,他將來來生人天兩道。財色名食睡這個念頭沒有斷,在欲界。欲界有六層天,一層比一層殊勝,那個福報之大,我們都沒法子想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上去是四王天,四王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是一年,它的一天等於我們五十年,壽命五百歲。你看這個福報多大!再往上去忉利天,我們中國人講玉皇大帝,西方人講的上帝可能也是忉利天。生忉利天的條件,修上品十善。換句話說,十善業道百分之百的做到,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與十善業相應,這個人將來生忉利天。忉利天那個福報就比四王天加上一倍。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壽命一千歲。大致上一般修福的人,修大福報,心地非常善良,多半都是生四王、忉利。

  再往上面去,上面還有四層天,那要修清淨心,要修慈悲喜捨。清淨心就是禪定,修,有一點禪的功夫,但是禪還不到家,沒有達到禪定的標準。如果達到禪定的標準,他就到色界天去了,不在欲界天。禪定的標準,由此可知,你的欲沒有放下,色界天就沒有分。這個欲是財色名食睡,心裡頭真正不染,沒有貪染,這個人定功成就。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真的放下,他將來到哪裡去?他到色界天去,色界天沒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沒有放下,隨著你的修養,對貪染有輕重差別不等,愈輕的往上去,愈重的再往下面。所以最淡薄的,他化自在天;再其次的,化樂天;再其次的,兜率天;再其次的,夜摩天。

  由此可知,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是好東西。有,可以受用,決不能貪戀,貪戀就錯了,貪戀是餓鬼道去了。如果你有福報,那你有智慧,智慧是什麼?我有福報,我的福報跟大家共享,現在所謂是我們跟眾人分享,這個人的福報就愈來愈大,他不是獨享。獨享,再大的福報很快就享盡;如果與一切眾生共享,那他的福報是享不盡。與一切眾生共享,就是布施。

  財多施財,真正明白佛法所講的道理,佛法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理,真正通達明瞭,歡喜布施,毫不吝嗇,愈是布施乾淨愈痛快。這裡施了,那邊就來了,源源不斷而來,源源不斷的布施。自己需不需要?不需要。生活一定要保持正常,這是健康之道。所以佛弟子常常要想到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教導我們的。世尊福報大,你看每天還是三衣一缽出門去托缽。那在一般人講要不要改善我們生活水平?佛沒有這個念頭。

  我們在國外,大概現在國內情形也差不多,國內都向國外學習。早年我住在美國的時候,我們住的那個區,美國居住的環境都是分區,用什麼標準來分?用收入。我們那個區大概每個月收入兩千塊錢左右,住在這個區裡大家都差不多。如果這個區裡面有一個人升級了,在公司工作多年升級了,升級當然待遇就提高,他每個月可以拿到三千塊錢。沒幾天,他就搬家了,他要搬到三千塊錢那個區,要搬那邊去。那邊每個月消費大概三千塊錢,我們這個區每個月消費不超過兩千塊錢。隨著他的工作待遇上升,常常搬家,換家,非常辛苦!不像中國人。中國人的觀念,如果我有三千塊錢的收入,我住在兩千塊錢消費區,我過得很舒服、很自在,我每個月還可以有一千塊錢儲蓄。外國人沒有這個觀念,他一定把他的收入花光,年老的時候靠國家的救濟金,住老人院、靠救濟金,靠這個生活。

  不像中國人,中國人總希望有多餘的,外國人總希望把它用得乾乾淨淨。所以外國一般公司機關發薪水,叫週薪,一個星期、一個星期的發。為什麼?一個月發給你,可能幾天就花光了,你後面生活就困難。中國人懂得積蓄,外國人沒有這種概念。所以中國人在外國一般經濟環境都相當穩定,幾乎都有儲蓄。這是一種美德,年老的時候可以不求人,平平安安度過自己的晚年。外國人到晚年的時候,看到中國人生活這麼自在,他也很羨慕,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他命裡的財庫已經花光,晚年已經空空如也,靠救濟,不像中國。你看中國人懂得積蓄,晚年財庫裡面很充實。

  所以我們要希望財用不缺乏,就是物質生活不缺乏,你要懂得財布施;如果你希望聰明智慧年年增長,你就要修法布施;你希望自己這一生健康長壽,那你一定要懂得無畏布施。真幹!不要恐懼,不要疑惑,不要退卻,勇猛精進,這三樣東西必定得到。我們同學當中,有不少在家的,在家的多。在家同學他們聽了之後,真幹。幹了幾年來告訴我,他說:師父,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做生意賺錢愈來愈多,他愈多就愈做好事,多做好事,正確!天天聽經,天天念佛,智慧增長,真的是健康長壽,他都得到了。從哪裡得來?全是在經教裡頭學習到的。

  不喜歡學經教的人,這個緣就沒有。現在經教流通非常普遍,不能說沒有這個緣分,甚至於現在的網路、衛星這個緣已經送到你家裡來了。問題是你有沒有覺悟?你有沒有去接受它?不像從前,從前是真難。聽經一定要到寺院,法師講經要到那邊去聽;現在不必,可以家裡面打開網路就能收到,不用出門。出門,尤其是下雨天、下雪天,很冷很不方便,現在在家裡面都能收看。

  增上緣具足,親因緣具足,一切眾生阿賴耶識裡頭都有佛法的種子,這親因緣具足;你所缺乏的,所緣緣跟無間緣。你對這個不認識,對這個沒有興趣,這是所緣緣缺乏;或者接觸之後,聽個一、二天不想聽了,常常中斷,無間緣缺乏。增上緣,我想不是問題,除衛星、網路之外,光碟現在是最方便的,流通成本最低的,有音聲、有字幕、有畫面,而且可以反覆不斷的觀聽,這在過去半個世紀以前的人都沒有這個福報。我一九七七年到香港來講經,那個時候是最先進的科學工具,錄音機。那時候這機器很貴,而且很笨重。這一台機器,好大的一個箱子,用的是磁帶,那麼大盤的磁帶。那是最早我們看到的東西,並不普遍,哪有現在這麼輕便。隨身聽,小機器一點點大,聽說最新的機器很小,像一支鋼筆一樣,放在身上可以聽幾十個小時,愈來愈方便。這就說明增上緣沒問題,問題是怎樣幫助這些眾生認識佛教,這很重要。

  我自己是從這過來的。我在沒有接觸方先生之前,對佛教不認識,以為它是迷信,所以不接觸。明瞭之後,這才到裡面來尋寶,真的發現寶藏,這裡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一生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德,要不是他給我介紹,一生都不可能接觸到。沒有緣,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就不會接近它。所以《認識佛教》我講過幾遍,講這個題目,現在有光碟流通,也有小冊子流通,非常重要。

  我們學佛的四眾同學要發心學布施。現在布施,你要說哪一種東西圓滿功德?財法無畏統統具足無過於光碟。這一個光碟很便宜,成本好像很低,一、二塊錢。你能夠經常送給你這些親戚朋友,你自己在聽經,覺得哪一段講得你最有受用,聽得最歡喜,你就拿這一片;我們這個道場也有大經,也有單獨一片、二片特別提出來流通的;介紹給你的親朋好友。他要是真聽了,不聽也沒關係,反正成本很低,他放在那裡,不定哪一天他有了興趣,偶爾來看一下,他一看他就明白,你就度了他。「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明瞭之後,他就能夠轉惡為善。慳貪是惡,布施是善,他能夠回過頭來,說不定從這個地方就把他整個命運轉過來。在佛法裡頭轉過命運的不止我一個,在家出家很多!只要你真正肯學,學太重要了,學你才能明理。理明瞭之後,你的信心清淨,生智慧不生煩惱。你有智慧,你才曉得應該怎麼做法,這就是應該怎樣做人,在這一生當中我想成就什麼,沒有做不到的,有求必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45:39)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6日10:45:3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882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