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五二卷) 2005/1/1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52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二大段教化甚深,文殊菩薩問財首菩薩十隨當中的第五句:
【隨其解。】
在前面我們講了很多,特別是就現前我們的學習狀況,為什麼這麼多年來不能說不認真努力學習,雖認真努力但是沒有收到效果,這必定有原因,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原因找出來。找出來之後我們才發現,不但中國儒釋道的根沒有了,放眼看世界上其他宗教,每個國家、族群古聖先賢的教誨跟中國一樣,根爛掉了!沒有這個根,這個東西是死的,像一棵植物一樣,怎麼樣栽培都活不了。所以拯救根本那是我們當前的急務。
拯救的方法,夫子教學的四科,第一個是德行,就是要從德行上紮根;第二個要培養基本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你有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我特別強調這兩樁事情,希望大家用一年時間,一年的時間足夠了,要把《弟子規》從頭到尾學個幾十遍,不斷的重複。經文不長,把它編在早晚課誦裡頭,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那一年你念了七百二十遍,大概你可以念得很熟了;古文一個星期學一篇。一年你把這兩樣東西學好了,你不但是有了根,你的根活了。活了之後,縱然將來你有能力、有機緣廣學多聞,可是我還是希望你專攻一經,長時薰修,一門深入。這個樣子是什麼?你做專家,你在培養後繼的弟子。儒釋道三教不但在中國,在全世界可以復興,這是大事業不是小事!從這裡下手,這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我們看到『隨其解』,這個解有二義,第一個是「隨有深淺之解」。我講到此地。第二那是究竟,「說諸佛菩薩之解化故」。這句我們要問,是我們現前同時進行,還是把它分做兩個階段?《華嚴經》上說得好,「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諸佛菩薩之解,在《華嚴經》裡面,總而言之,統而言之,就是到末後一著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諸佛菩薩之解化,我們要知道。那我們同時再學《弟子規》,同時再學古文,佛菩薩給我們講的最高原則,我們也可以同時進行不放棄也沒有障礙。怎麼個學法?一句佛號老實念,時時刻刻不忘念佛。
我們修淨宗,淨宗的五經一論我們選一部。《無量壽經》的分量最長,大概從頭到尾誦一遍,經念得很熟的人五十分鐘足夠了。每天用五十分鐘誦一部《無量壽經》,念一萬聲佛號,這是「諸佛菩薩之解化」,這是講在現前這一年。一年當中我們的修學就抓到這個綱領,這個不雜。《弟子規》是行經,完全落實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要做到不能違背,那就是屬於戒律。持戒念佛!背五十篇文言文,昨天我跟諸位說了,我們可以把古文好好的念熟,念一遍錄成錄音帶。你們現在都有耳機,隨時隨地也不妨礙工作,你用耳機跟著錄音帶去念。一天如果能念三、四個小時,一個星期我相信那一篇文章就能背下來,縱然不能背也必定朗朗上口,很熟,一年之後你就有能力讀文言文。將來你自己深入經藏,深入,我還是勸導選一部經,一部經、一部論,可以找經論的參考資料,一門深入。你用個三年到五年的時間,專家,將來在佛學院、佛教大學專教這一門課,在全世界弘揚,給後學做一個好榜樣。絕不貪多,不做通家,我們做專家。再看下面第六句:
【隨其言論。】
『言論』,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國俗教誨」,文字雖然不多,說得好!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資訊、交通發達,常常有機會到其他國家去旅遊、參學、弘法。這個地方就要注意到每個國家地區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這個國家地區自古以來他們有他們的聖賢在那邊教誨,我們要學習。為什麼?這樣才不至於發生衝突,才能夠和睦相處,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不能叫別人學我的,要記住,我學他的,對立、誤會、矛盾自然就化解了。我隨他的,你才能夠受到群眾的歡迎,才真正能夠做到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所以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主動學習,千萬不要以為這個國家是小國,民族是少數民族,人口不多,他們老祖宗傳下來那跟我們不能相比。不能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錯了!你在那裡製造矛盾,製造對立,安定和平決定不能落實,所以要學大乘教,大乘教是平等的。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同國家的人有佛性!不但一切人有佛性,古德講(這中國禪宗說的),狗子有沒有佛性?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有情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動物有很明顯的情執、感受,統統都有佛性。既然有佛性,那就肯定這個眾生將來一定會成佛,所以他是未來佛。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要肯定所有一切有情眾生本性本善,他為什麼變成不善?不善是迷了自性,迷了本性。為什麼會迷?沒人教他,沒有人提醒他,他被外面環境染污了。特別是我們現代的社會環境,那簡直是個大染缸!你每天所接觸到的,頭一個電視、網路,這裡面的內容是什麼?暴力、色情、殺盜淫妄。你從小天天就看,習慣成自然,這個不正常的你以為它是正常的,正常的不見了。
佛家講的所有的善行,儒家講的禮,全世界所有宗教、聖賢講的善心、善念、善行,講得太多了。那是你自性裡的本善,本來有的,本來具足的,現在為什麼統統喪失?沒人教。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從全世界歷史來看,我們不能不佩服中國人的老祖宗。為什麼佩服他們?他們懂得教育,他們重視教育。在全世界要講教育,中國的歷史是最長,理論、方法、效果都是非常非常的殊勝。在中國書籍裡面記載,有明文記載的可以追溯到堯舜;堯舜距離我們現在四千五百年,你就曉得這個歷史是多麼的悠久,非常重視教育。
教什麼東西?最簡單用兩個字就全包括了,「道德」。道就是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運行,這是道。人生活一定要隨順自然,譬如春夏秋冬,春夏秋冬這是自然的運作,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我們種五穀雜糧,我們的種植一定要隨順節氣,它東西才能長得好。我們的生活也要隨順節氣。現在連中國人也不學了,他不懂。這是從前老師給我們說了一點。譬如外國人喜歡吃冷飲,老師給我們說冷飲在什麼時候吃?冬天。冬天外面是冰凍,涼的,裡頭也要涼,內外一樣,身體健康,夏天吃熱的。你們仔細看看植物,我們吃的這些蔬菜水果,凡是夏天都是熱性的,凡是冬天生長的,涼性。諸位曉得白菜、蘿蔔這是冬天的,涼性,你在這個季節裡頭吃這些東西,身體健康。飲食、起居都要隨順大自然,不能夠違背自然的運作,健康長壽!
古人講求的,你所吃的這些東西一定是當地生產的,為什麼?當地生產的養當地人,不是外國生產的養你這個人,不是這樣的。現在的人不懂,都要吃進口的,所以花的錢很多、很奢侈,並不健康。中國古籍裡面所說的,你所吃的這些東西,五穀雜糧,你能夠吸收它全分的營養。這個東西從哪裡生產的?在你居住的地方三十里之內。中國里,不是公里。三十里,現在我們算的公里那就是十五公里。十五公里之內的範圍所生產的五穀雜糧,你吃這些東西最健康的。現在哪有人懂?沒人懂了。現在交通便捷,樣樣東西都進口,那個地方生產的東西是養那邊人的,不是養你們這些人的。讀中國古書很有趣味,它都能夠說出一番大道理。五穀雜糧對自己的心肝脾胃腎,讓你每個器官都能夠吸收到它所需要的養分,成就你健康的身體。我們懂得這個意思,所以進入到其他的國家地區,首先要了解他的風俗人情,他的禮儀習慣。一切順從,決定沒有反對的,沒有對立的,人家一定非常歡迎你,跟你和睦相處。
清涼大師說「此六多約未發心前」,就是這六句,從隨其時到隨其言論,沒發菩提心之前。包括一般的世間社會教育,包括小乘佛法,小乘沒發菩提心。我們再接著看後面。「後四多約發趣已去」,後面還有四句,那是已經發心;換句話說,那是大乘菩薩。這小註裡面,「言論二者,一隨何國俗言說,二宜用何等言辭化故」。你看活活潑潑,不是死的,特別是在佛法。這是佛法我們不能夠不佩服的。佛常講「佛無有定法可說」,佛也沒有一定的形相,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眾生喜歡什麼法,就給他說什麼法。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就是佛的善巧方便。
諸佛菩薩智慧德能都是圓滿的,這是我們做不到的,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了解這個意思,盡可能的(用現在的話說)適應環境。早年我住在台灣的時候,一些出家的朋友有緣分移民到外國,給我辭行的時候,我一定勸他,到外國弘法一定要隨順外國的人情世故,建道場不要建中國這種宮殿式的形式。為什麼?人家一看,他心裡會想著那是外國的文化,自自然然就生起隔閡。所以我就告訴他,佛教到中國,所有的寺院庵堂都用宮殿的形式,這你要知道,宮殿是中國本土化的,帝王、王子他們居住的地方是這種形式。這些帝王大臣對佛教也非常尊敬,所以容許佛教道場建立這種形式,這是尊敬,你一定要懂得。宮殿式的建築不是印度佛教的,它到中國來在中國就本土化、現代化,講求現代化跟本土化,要懂這個道理。
我們到國外,如果你要是著重宗教教育,應該怎樣建築?建學校,大型、小型都沒有關係,教學,這是大家很容易能接受的。如果著重在宗教儀式,我們建教堂,跟外國宗教這種建築相似,他會很容易接受,他也會很讚歎、會很服你。為什麼?你尊重他們的文化。就像佛教當年這些高僧大德到中國,建道場建中國宮殿式的,穿的衣服,穿中國的海青,飲食起居跟中國人學習,我們現在講同化了,不知不覺他就有一家人的觀念,展開佛陀的教化方便太多!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應該用什麼樣的言辭教化,就用什麼樣的言辭。這裡頭的意思很深,一定要看眾生的根性。這個根性裡頭有大乘根性,有小乘根性,要清楚;有顯教的根性,有密教的根性,有宗門的根性,有教下的根性,所以教學可以開多門。如果我們一個道場,一個道場有幾個班級、有幾個講堂,這個講堂裡面上《華嚴》,那個講堂上《法華》,另外講堂講三論、講唯識法相,興趣在哪裡,你就上哪一個講堂。
佛教是教學,共同的科目三個。第一個是戒律,無論你是學哪一門,哪一個法門的,你不能不持戒,不能不守規矩。戒律,基本的戒律,《十善業道》,我們今天把它落實在《弟子規》,《弟子規》是真正把《十善業道》落實了,所以戒律共同科目,德行。第二是法相唯識,理論的共同科。第三是淨土,最後歸宿的共同科。要有善巧方便,要知道怎樣安排這些課程,選擇什麼樣的課本、什麼樣的註解,用什麼樣方式來翻譯,請老師來教學,能收到效果,幫助這個社會。特別是像現代,化解人與人之間的誤會,人與人之間的對立,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進一步能夠達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自身的幸福快樂。你的福慧年年增長,你的煩惱年年減輕,這要靠教學。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條,第七「心樂者,有所欣求」,這不能不知道。古時候中國的教育,經歷代這些聖賢他們全心全力推動,收到很好的效果,人們一生當中欣求的是道德不是功利。古人所謂是「讀書志在聖賢」,接受教育終極的目的是什麼?是希望自己成為聖人、成為賢人。讀書志在聖賢,不在名聞利養。今天這個時代,由於古聖先賢的教育,中國的傳統教育,至少已經有三代、兩代疏忽了。我這樣的年齡,從小還看見過,這非常幸運。我們家鄉是中國學術桐城派的發源地,所以讀書的風氣很盛,窮鄉僻壤都有秀才在那裡辦私塾,鄉村裡面這些小朋友都會到私塾裡面去讀書,所以讀書的風氣很盛。可是時間不長,我記得好像我八、九歲的時候就改成小學。鄉下的私塾改成短期小學,古聖先賢的書不念了,非常可惜!小我五歲的他就沒有這個機會,看都沒看見過,所以我還有機會看到。時間很短,一、二年就沒有了。這一轉眼七十多年了,所以有二、三代我們疏忽了,迷失了方向,愈迷愈深。
現在人他心裡面欣求的是什麼?無論是中年人、年輕人,甚至於小朋友,你問他:你這一生當中,第一個願望希求的是什麼?他會毫不思索的答覆你:錢。好像生下來,為什麼來的?為錢來的。錢怎樣能到手?要競爭,這麻煩就大!錢財競爭能夠得到嗎?如果競爭要真的能得到,我也會參加競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諸佛菩薩、聖賢人告訴我們,這個東西是你命裡有的,你不用去爭,命裡有的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爭也爭不來,所以你要跟人競爭那不叫冤枉?這一樁事情講得透徹、講得明白,《了凡四訓》。諸位把《了凡四訓》多看幾遍,你就恍然大悟,我相信以後你活得不會那麼辛苦,天天跟人家競爭,你就放下了。
該有的准丟不掉,如果你要懂得這裡面的業因果報,那就是今天有人所說的創造財富、有能力。我懂得財富的道理。人家命裡頭為什麼會有財?佛經上講得清楚,財布施。過去生中你財布施布施得多,所以你命裡頭的財庫非常充實。命裡頭有財庫,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你的財源滾滾而來,不用競爭,自然它就來了。來了的時候應該怎麼樣?除了自己生活上必須要的受用之外,幫助一些苦難的人,要懂得布施。你要是真的會布施,熱心的布施,無條件的布施,那你的福報可不得了,你命裡頭的財富倍倍在增長,你的財就愈發愈多。這是真理,不是用任何手段可以得來的,不是。
佛說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要想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三種是果報,你為什麼不修這三種因?認真、努力、喜歡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看到人家需要,是很正當的,毫無吝嗇立刻就施捨。法布施裡面,我講得很多。我們這個世間有不少有才華的作家,寫得很好的文章印成書拿在外面賣,後面版權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那這個人聰明智慧會不會增長?跟諸位說,不會增長,因為他沒有法布施的心,他的書籍一定是要賣錢,你決定不能夠翻印他的。所以他的聰明智慧是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他不修了!那我們再看看中國古人的古籍,儒釋道裡面的善書。從前線裝本的我看了很多,後面那一頁「歡迎翻印,功德無量」,哪有什麼版權?這種人是法布施,他的智慧生生世世在增長。
無畏布施是救苦救難,看到眾生有苦難,我們有能力要全心全力去幫助他,果報健康長壽。救苦救難裡面,諸位想想,第一個應該是不吃眾生肉。你想到眾生可憐被殺害,所以想到這種情形你就不忍心吃眾生肉。不吃眾生肉就不跟眾生結冤仇,這好事情,健康長壽。尤其是近代,近代的肉食,我是素食五十四年,我冷眼旁觀這肉食很可怕,肯定不健康,肯定帶許許多多的病菌。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你的身上奇奇怪怪病從哪裡來?飲食。現在不但是動物,因為牠生長不正常,餵的飼料是餵化學飼料,讓牠發育得很快,很短期間牠就長成了。那個肉裡頭有問題,不正常,這種肉吃的時候能好吃嗎?對身體能有好處嗎?一定要很冷靜的去觀察,不敢吃了!
現在不但是肉食,連蔬菜,你看農藥、化肥,蔬菜的樣子很好看,味道變了。所以我們很幸運能夠住在澳洲,我們的院子都很大,我們自己種菜,我們所種的菜沒有農藥、沒有化肥,真的是健康食品。所以所求不能求物質享受,要求道德的提升,靈性的提升,那就對了。佛希望我們在這一生提升到極樂世界,提升到華藏世界,我們果然做到了,那就不負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所以我們要懂得眾生心之所好,要滿足他,確實可以。你說你希望發財,希望聰明,希望健康長壽,佛法裡頭有道理,只要你依教奉行,這三種果報你一定可以得到,那何樂而不為之?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下面第八句:
「方便者,隨所進趣」,它有兩個意思,方便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隨何進趣時」,第二「隨用何善巧等化故」,這裡面範圍就非常非常的廣大。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最恰當的方法、最合適的方法,這就叫方便。「隨所進趣」,這個解釋得很好,跟我所講的意思完全相同。
佛法的教學我們要記住,佛陀在經論上給我們說了一個原則,「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的說法是隨緣隨機,活活潑潑。佛教學的旨趣,無非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而已。迷就是執著,所以破執,眾生執著有,佛就講空,用空來破你有的執著;眾生執著空,佛就講有,佛哪有定法?佛的法破你的執著,無非是叫你一下省悟過來,放下就是,不能再執著了,不要再分別了,破妄想分別執著。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有種種不同,很複雜,所以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法門。這個方法、這個法門沒有別的,就是破妄想分別執著而已。破盡了,妄想執著沒有了,告訴你佛法也沒有,你要執著有佛法又錯了。所以《金剛經》上佛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不是真的,所有一切法都叫方便法。
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所以佛法都是方便法。方便法怎麼能夠執著、怎麼能分別?所以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對了,那就是諸佛如來的境界。要有絲毫執著你就迷了,起心動念這是迷得輕的,分別就嚴重一些,執著是最嚴重的,迷得最重的是執著,所以果報就有十法界。三種迷惑統統具足,妄想分別執著,六道,六道眾生。三種裡面斷掉一種,不執著了,還有妄想分別,那就是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如果是分別也沒有了,還有微細的起心動念,那他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華嚴經》上講華藏世界,他生到華藏世界去。《華嚴經》末後,文殊、普賢又給我們介紹一個極樂世界,也有不少人到極樂世界去了。凡是生華藏、生極樂,分別執著都斷了,這個道理你要懂。
幫助眾生不能不知道方便,不知道方便你就沒有法子幫助眾生。所以慈悲怎麼落實?慈悲就是落實在方便。我們看看現代這個世間人心浮氣躁,定不下來。大學裡面請我去講演,給我的時間二十分鐘,我就問為什麼時間這麼少?以後才曉得學生沒有耐性。學生能夠坐在那裡不動聽你二十分鐘就了不起,超過二十分鐘他心動了。這也算是方便法,他只有這麼大的定功,所以時間縮得這麼短。像我們在此地講《華嚴經》,我們一集兩個小時,當中休息幾分鐘是便利於衛星電視換片子方便。平常我一天講四個小時,我們這個地方有不少同學一天坐在這個地方聽四個小時,這種功夫超越現在大學生就太多!不說別的,你能坐四個小時,這也是定功。所以就愈來愈沒有耐性。
可是有一種情形發現他有耐心,看連續劇、看網際網路,看二、三個鐘點他睡覺都忘掉了,這很值得我們深思。所以我就想我們能不能把經典裡面的教誨內容編成連續劇的劇本,拍攝連續劇。用連續劇的方法來弘揚《華嚴經》,我相信那個效果一定比我在此地講經的效果要大,我想了很久。《華嚴經》裡面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可以拍攝五十三集,一集兩個小時,長的三個小時,短的一個小時。這都是方便,「隨所進趣」,進是精進,趣是趣向,眾生喜歡這些。現在還有一種也是大家很喜歡的,卡通、漫畫,把它製成卡通片,都是好辦法。
所以我在早年的時候都想到,幾十年前我講過,現代弘法的道場不是寺院庵堂,是衛星電視台。我說這個話的時候在中國還沒有網路,所以我只講到電視,無線電廣播。現在網際網路很發達,看樣子再過幾年可能它把電視也取而代之了,我們不能不留意。這些科學技術我們要會用,用在弘法利生,用在傳播倫理道德,這對全世界人產生正面的影響。
現在有幾位年輕人真正發心,我很佩服,非常讚歎,把自己的工作辭掉,發心來講中國傳統文化,講老祖宗怎樣教化後代的子孫,講《弟子規》,如何落實道德的根本。這我事先沒想到的。緣成熟了,中國的國運好轉了。中國的國運轉了,會給全世界帶來幸福,帶來安定和平,我看到非常歡喜!這些年輕人,我跟他們說:我年歲大了,現在要退到第二線,第一線弘法利生要讓給你們,我們退到第二線當護法來護持年輕人,來幫助他們擴大教學的效果。所以我們想應該是在最近的未來,兩個月頂多三個月,年輕同學們所講的課程就會在我們華藏衛視播出,在我們的網際網路播出。不必說這個網際網路跟衛星都是我一個人的節目,我們人就多了,我希望是愈多愈好,將來頂多每天二十四小時我佔一個小時就足夠了,其餘的時間都要讓給你們。現在看看這個願望愈來愈接近,應該可以落實,沒有問題。這講方便。大量流通,還要搞光碟,CD、VCD、DVD這些技術。這裡面當然很重要的要翻成外國的語文,我們要找人做這個工作,可以向全世界流通,把中國古聖先賢傳統的教學展示給全世界的人有緣能看到,我相信會有很好的效果。
在這幾年當中,我們的講座是從來沒有停斷過的,有少數外國人來參加我們的講座,聽了之後,他們有很深的感慨,認為做人應該要這樣。這就是聽了《十善業道經》、聽了《弟子規》,歡喜!做人應該要這樣。所謂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經過這些接觸,我們有信心,中國古聖先賢傳統的教誨一定能夠得到全世界大眾的肯定、歡迎、接受。那就真的應了湯恩比博士的話,二十一世紀解決社會問題,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孔孟的教誨,大乘經教的教誨。真的被他說中了。再看第九句:
【隨其思惟。】
「思惟者,依法求義」。法是方法,思惟有方法。我們中國老祖宗教給我們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依這個方法你才能明白義理。它也有二義,「一者隨思求何義,二者說云何思化故」。這裡頭意思有淺深不同。在初學學教義,這是早年我跟李老師學教,李老師告訴我,上等根性的人學教理,什麼是教理?能貫通一切法,一通一切通,這是教理,上根利智。我們不是上根利智的人,那怎麼辦?老師說不得已而求其次學教義,義理。義理能通一宗,也可能旁通二、三個宗,義理。李老師這樣子勉勵我。決定不能夠執著經句,執著經文的文句,錯了。他老人家所講的跟以後我們看到《大乘起信論》所講的相同。《起信論》裡面,馬鳴菩薩教我們學習的態度,「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求什麼?求教理,這是上上根人。我們雖然讀了,意思也懂得一點,不是我們境界,做不到,做不到是一樁事情,不能不知道。
盡可能在經教裡面悟它的義理。你能夠把言說、名相、起心動念把它控制住,一心一意去學習。學習的方法古人講得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是清淨心,你的心是真誠心。對照經本去讀,讀的時候不要想裡頭的意思,字字句句念得清清楚楚。這是什麼?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恭恭敬敬的讀經是戒學,規規矩矩、恭恭敬敬;讀的時候一個妄念都沒有,這修定;定久了,不定什麼時候豁然開悟了,不定是哪一句,在裡面一下開悟了。每個人的悟處都不一樣,而且這個悟處常常有,所謂是積小悟就變成大悟,積大悟就變成大徹大悟。你要懂得方法。
第二個說「云何思化故」,這也是在思惟裡面。你知道觀機,像菩薩所講的「十隨」,十隨是諸佛如來觀機。這十條是從綱領上說的,細說,每一條裡頭都有十條,就有一百條;一百條裡頭,每一條裡頭又有十條,就一千條。你這樣才知道諸佛如來觀察的微密,經上常常讚歎「微密觀照」,我們對這一句話很不好懂,很難體會什麼叫微密觀照。我們是看十面都不容易,粗心大意,十隨都照顧不過來。十十成百,我們哪有這個能力?這就常常想著佛怎樣幫助眾生覺悟?菩薩怎樣幫助眾生覺悟?乃至於這些古聖先賢,其他宗教裡面的創始人,我們讀他的經典,他怎樣幫助人覺悟?從這些地方我們就有體會,知道在當前這個環境我們應該要用什麼方法。譬如現在這個世界許許多多的國家都在提倡多元文化,重視宗教族群的團結,好事情。因為資訊發達,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點點滴滴的小消息,全世界立刻知道;交通方便,飛機還在不斷的改進,科學家的預測,將來飛機環繞地球一周不用一天就能辦到。說美國到中國,橫渡大西洋四個小時,地球變成一家!這個關係多麼密切。
所以族群、文化、宗教,這裡頭決定不能有隔閡,不能有誤會。要怎樣把對立、誤會、隔閡消除?最重要的方法是互相學習,這根本方法。彼此互相往來,這是表面,這是外表。要真正講到實質,一定要互相學習,那就是譬如我們佛門弟子,我們一定要很認真的學習其他宗教經典,才真正能跟他相處。我們在他經典裡面發現很多寶貴的東西,自然對它就尊重,不敢輕視。一看到不亞於佛經!那種恭敬心從內心裡面生出來,不是表面的。所以說彼此互相認識得愈深,你那個誠懇的心自然就流露出來。
我們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大乘的菩提心,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無二無別。所以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是皆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眾生的真心,那現在為什麼你不真誠、你不清淨、你不平等?統統是受外面環境的染污。所以儒家講那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大家都一樣,跟諸佛如來一樣,跟諸大菩薩一樣,跟神一樣,跟上帝一樣,沒有兩樣,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今天求學,求學所為的就是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佛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講的是什麼?我曾經問過鄭石岩教授,這是早年他剛剛在輔仁大學教書的時候,一句話「諸法實相」,《般若經》上講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用六個字來說,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這六個字全都包括了,真正是大學問!
我們跟佛學習,這是絕對正確的。跟佛學習,你對佛不能不認識,你怎麼認識佛?你要讀佛的傳記,傳記在《大藏經》裡面。我初入佛門的時候,章嘉大師就介紹我讀佛的傳記。兩種,一個是《釋迦方誌》,一個是《釋迦譜》,都是古人寫的。這是老師把釋迦牟尼佛介紹給我。我要了解他,我要認識他,這發心跟他學習,佛存的是什麼心?佛說的是什麼話?佛一生幹的是什麼事?捨己為人,教化眾生。所以我們讀了之後,我們感動、佩服。釋迦牟尼佛這個人,要用今天我們社會一般的看法,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現在人用這個名詞。他本身這一生的行誼,那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一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要報酬,沒有收人家學費。孔子還收一個束脩,釋迦牟尼佛沒有,釋迦牟尼佛每天去托缽,學生們跟著一起出去托缽。所以他的身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太偉大!
幫助一切眾生最究竟的、最圓滿的、最有效果的,是幫助他覺悟,是幫助他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才叫徹底解決問題,這叫慈悲救濟。不是說你沒飯吃,我送一點東西給你吃;你沒衣服穿,我送幾件衣服給你穿,這是救急,只能救一時,不能永久。佛的方法是救你的永久,你只要覺悟了,你智慧開了,你的能力現前了,你就可以過很好的生活。知道一切法,你看性相理事因果,中下根性的人,性相很難,理事也不容易,因果容易。我種善因,我會得善果,真幹,真幹他就真的得到了。袁了凡先生聽雲谷禪師的開示,依教奉行,他的命運就改了,每年的收入增加了,財布施的果報;每年參加考試名次提前,法布施的果報;他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四歲,健康長壽他得到了。你要問他怎麼來的?三種布施,他懂得修因!沒有別的,這個東西真的一點都不假。
我算是很有幸,我二十六歲遇到佛法,也就是二十六歲這一年,朱鏡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我讀了非常受感動。在年輕的時候,了凡先生所有的毛病我全具足,他老人家的智慧、福報我不如,我的前途比不上他,於是我也努力學習斷惡修善、改過自新,我確實沒有求富貴,沒有求功名。我這個行業,章嘉大師替我決定的,他說:你還是走這個路子好。大師問我:你在這一生當中想幹些什麼?我說:我從小就是這一個念頭捨己為人。他老人家聽了之後,那你出家走弘法利生比社會哪一個行業都好。我想想有道理,所以我出家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學經、講經、弘教,一生我的方向目標沒有改變。沒有求財,財富不缺乏;沒有求長壽,真的壽命延長了。年輕的時候很多人跟我算命都過不了四十五歲,我明年八十歲了,我的功夫超過了凡先生。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一點都不假!你要真正有所求,你不到佛門,你到哪裡去?可是佛門裡面的求,這是老師告訴我的,「如理如法」,你要懂得理論,要懂得方法,不如理、不如法你求不到。如理如法求,有的時候也求不到,這什麼原因?老師很慈悲,怕什麼?怕我求的時候沒有感應,我就退心了、就不相信了,所以預先就跟我說:當你有求,求不到是你有業障,不是求不到,你的業障把你的希求障礙住了。那這事怎麼辦?消除業障,懺悔。業障消除之後,你所希求的自然就有感應,它就現前了。我這五十多年來屢試不爽,我有信心,不是偶然的,這是真理,現在知道完全是感應。特別是日本江本勝博士那個實驗,我非常欣賞,跟佛法講的相應。
我們今天如果真正希求世間災難化解,和平能夠實現,可不可以做到?可以,只要全世界的善心人,我們每天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時間就是同步),從自己內心、真心裡面來祈求,祈求這個世間災難化解,和平落實。如果統有這個信念,人要多會產生很大的力量。江博士不過是五、六十個人,在日本琵琶湖那裡做一個實驗,求湖面上的水乾淨。水是染污、骯髒的,那個地方風浪很大,祈求風平浪靜,水乾淨沒有染污。五十幾個人,他找了一位法師,大家在那裡做祈禱,祈禱一個多小時,三天之後,湖水果然乾淨了。他照的有照片,祈禱之前跟祈禱之後。祈禱之後就是三天之後風平浪靜,湖面從上面能看到底,乾乾淨淨。
由這一樁小事帶給我們的信心,只要我們真誠的祈禱。現在我們華藏衛星提示每天我們做兩次祈禱,時間一次是半個小時,好像是一個星期一次,我都搞不清楚。呼籲全世界同步,同步的力量很大,不管你在什麼地方,我們這個心念超空間。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在同時,同時裡頭有時差,我們要把它注意到,同時來祈禱效果很大。祈求化解衝突,促進世界和平。這思惟求義。末後一條:
【隨其觀察。】
「觀察者,如說修學」。這個好,所以『觀察』是如說修學。因為你在《十善業道經》上看到的,佛教龍王,「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一法就是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觀察是什麼?觀察是如說修學。常念是心善,思惟是思想善,觀察是行為善。人能夠做到這一點,佛說「不容毫分不善夾雜」,十法界裡面所有一切障難你全部都化解了。我們要相信「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誑語者」,我們要相信。世間災難再多,我們能夠存善心、念善念,如說修行,我們在災難裡面可以不受災難,這我們自己有信心。再大的災難,死傷嚴重還有少數生還的。那些少數生還的必定有善因,善因善果!
「觀察二者」,第一個「如修學時」,第二個「稱宜為說觀察相故」,後面這意思深了。財首菩薩下面的答覆,這十種甚深都著重在後面的意思,後面才是甚深。前面我們中下根性都可以學,所以如說修行就非常重要。如說修行何以說觀察?這個意思要懂,佛法的修行常常說修觀,什麼叫修觀?不用心意識,觀照,照住,照見,如說修行,這個意思很深。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下一堂把這個意思再補出來。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15:4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