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五三卷) 2005/1/1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53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二段教化甚深,長行,文殊菩薩問財首菩薩最後的這一小段,我們把經文念一念:
【於如是諸眾生中,為現其身,教化調伏。】
這一段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用這科題「能化差別,先牒十隨,後現三業」。前面這個十隨,『於如是諸眾生中』,這就是先牒十隨,然後現三業。在這個地方我們很明顯的能夠看到,也是深深的體會到,一切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應化在十法界,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也沒有定法可說。現身說法總不外十隨,這真的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現三業,三業是身、語、意,一般經論都講現身,語、意用一個身也都包括了,語意不離開身。『教化調伏』,通於語意,語裡頭有教化、有調伏,意裡頭也有教化、也有調伏。後面這一句說得好,「為以十隨化故」,這個化是教化。「眾生非空耶,為以眾生空故,十隨虛設耶」,這個意思很深。十隨現身說法教化眾生,十法界依正莊嚴有沒有?有,非空,相有、色有,可是你要記住性空理無,這才圓滿,這才真正不著相。不但四相空了,四見也不可得,這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在這個地方完全為我們顯現出來了。下面這是第二段答:
【時財首菩薩,以頌答曰。】
在沒有正式答覆之前,清涼大師把這個答義(答覆的義趣)為我們做了一番開示,這番開示非常好。我們看清涼大師的《疏》:「答中,準諸深經,及此偈文,略有四意」。準,就是我們現在講參考依據這一切大乘經,以及向下這十首頌,十首偈的偈文,略有四意,第一個「佛見眾生,本來自空,非斷空故,不礙隨化。偈云,諸法空無我,眾報隨業生」。這是舉財首菩薩答的偈文,這個意思很重要。佛見眾生本來自空,不是把他分析,我們這樣體會到空。這分析空科學家現在常用。人身體是個物質,物質裡面最小的是分子,這個身體是無數分子眾緣和合;分子再分析可以變成原子、電子、粒子,經過這麼一分析,就曉得這個相是假相不是真的。宇宙之間森羅萬象,體是一個。假設我們說這個體是粒子,體完全相同,只是這些粒子排列的方式不同,科學裡面講方程式、組合不同,所以森羅萬象其實分析到最後這粒子完全相同。這是從分析知道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叫從分析明瞭空義。
斷空是什麼?這個相滅了之後,空了,叫斷滅空。這大家也能體會。人壽命到了,死了,這個人不在了,空了;樹木花草枯了,枯死了,這也空了,這叫斷空。佛看一切眾生這個相在,在,本來自空,不要等你斷滅也不必用分析,佛怎麼說?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但物質的色相了不可得,你的精神現象也了不可得。前面跟諸位報告過,物質的色相是相分,精神的現象是見分,見相同源都是從自證分變現出來的,所以精神跟物質可以轉變。這個道理在佛法裡非常明顯,佛講得太多了。可是精神跟物質怎麼個轉變法,現在科學沒有辦法。科學今天能夠轉變的是物質轉變成能量,這個能量是質能,能量可以變成物質;但是跟見分,見分是屬於心理,精神怎樣能變成物質?物質怎樣能變成精神?這個科學現在還做不到。我們希望科學再進步,總有一天它能做到,有這個理論在。不但有這個理論,也有這個事實存在。
所以一切諸法本來自空,在我們一般大乘教裡面常講「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當體,這個東西在面前,森羅萬象就在面前。實際上這些現象大乘教裡頭講得很多,《華嚴經》裡頭佛是常常提起,前面我們聽佛說過,這一切諸法「並皆速滅」。什麼叫並皆速滅?這是說它剎那不住!尤其並滅速度太快了,快到我們無法想像。像前面清涼大師引經論所說的「業是所造,心是能造,能造所造,並皆速滅」。我們讀這一段經文的時候,引用佛在《仁王經》上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說明這個東西它不能常住。不但不能常住,暫停都不可能,不可能暫停。你看到生了立刻就滅,下面一個現象又生,生了又滅,生滅的速度太快了。
「一剎那九百生滅」,我說過很多次,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的速度比這個還快。你決定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它已經不在了,你起心動念有什麼意思?起心動念就錯了。所以一定要曉得,一切諸法當體即空,並皆速滅。能現所現、能變所變,沒有一個是例外的。如果你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果然是通達明瞭,佛說的,你在一切諸法裡面決定不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當然是更不可能有分別、有執著了。這個時候你這個境界就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縱然你沒有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肯定你已經契入正等正覺,法身菩薩!你一定契入法性,契入法性就是證得法身。證得法身有沒有證得法身的念頭?給諸位說,沒有。你有這個念頭,你在諸法現前的時候,你還會起心動念,還會起心動念你決定沒有證得。一定到不起心、不動念,真正放下了,那就叫契入,那就叫證得。我們再用一句通俗的話說,你跟諸法實相融成一片了。《楞嚴經》裡面所講的首楞嚴大定。
早年我們讀《楞嚴經》、學《楞嚴經》,首楞嚴大定名相很熟悉,境界沒有法子體會得,確實不知道那是什麼境界。這麼多年修學,現在在《華嚴經》裡面才真正體會得一點,可是自己得不到,為什麼得不到?自己在境界裡頭還是會起心動念,自己曉得毛病,為什麼不能證得、為什麼不能契入?還會起心動念。你要問為什麼還會起心動念?道理很簡單,這是無量劫來的習氣,時間太久了,現在雖然知道這是錯了,一下改不過來,這才起心動念。自己已經知道這是錯的、這是不應該的,這一點已經是很可貴了。諸位想想,一切眾生哪一個不起心動念?他知不知道?他不知道。我們雖然有老毛病、有老習氣,自己曉得這是毛病、這是習氣,他們現在還不知道這是毛病、是習氣,那比我們就差一截了。
我們今天要做的,還是章嘉大師教導我們的方法,「放下,看破」,放下什麼?放下於一切法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一定是先從分別執著先放下,然後再練一切諸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入法界,禪宗裡面講就明心見性了。還起心動念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充其量你學得不錯,你在四聖法界,你不能夠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的人於一切諸法確確實實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六道凡夫的家常便飯!六道凡夫哪個不是這樣的?這裡面就講究善惡,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善的,就感三善道;如果是不善的,那感三惡道。六道裡面的依正莊嚴,消業的,你造的有這個業,那你當然要受這個果報,總是不知道一切諸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果真的你入這個境界,曉得諸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我們要問這個世間還有沒有災難?沒有了。
這一次印尼這個地震海嘯的大災難,這過了不久。現在這個世間有很多預言,預言家發表了一些談話,說今年(二00五年)還有許許多多的災難,也有些好心的同學從網路上節錄下來給我看,他們知道我不看報紙。我看過幾篇。有同學來問我:法師,如果這個預言是真的,那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躲避?真正不受災難的方法,大乘經裡面跟我們講諸法實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並皆速滅,你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什麼災難都沒有。修學的方法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提起,《般若經》講得最俐落、最簡單、最明瞭,「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心經》就是講這個道理,也就是講這個事實真相,特別用「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跟財首菩薩回答文殊菩薩所問,真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諸佛菩薩不失慈悲,真的是大慈大悲幫助這些苦難眾生,知道這些苦難眾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並皆速滅,還是要做。這裡頭的意思甚深甚深!現在人講這不是消極,這是積極,積極為一切苦難眾生做出犧牲奉獻,世間人的看法,叫人佩服!而佛菩薩所示現的是給眾生做個示範,你在沒有見性之前你應當怎樣生活、應當怎樣修學,做示範給你看,見性之後那又是怎樣一個修學的方法。沒有見性之前如何自行化他,見性之後還是自行化他,自行化他永遠沒有中斷過,永遠沒有暫停過,所以這個地方有一句重要的「不礙隨化」,隨緣教化眾生,不妨礙!
財首菩薩這偈頌裡面有「諸法空無我,眾報隨業生」,菩薩為什麼要示現在九法界裡頭?眾報隨業生,所以要幫助眾生。雖幫助眾生,知道諸法空無我,絕對不著相,真的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我們要學。佛菩薩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用我們現在的講法,完全隨順自然,沒有起心動念,更沒有分別執著,為什麼會現身說法?感應,眾生有感,佛菩薩自自然然就有應。你要問感應怎麼來的?一切諸佛菩薩在因地裡頭都有幫助眾生這個願望,都發過這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到他契入境界之後,這個心就起作用,眾生有感,真的他就現相,他就像諸佛如來一樣,十隨教化。
第二個意思「佛知眾生不能自知真空,故悲以隨化。偈云,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故」。佛清楚、佛明瞭眾生在迷,迷而不覺。雖然本來自空,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眾生不知道。無所有以為真有,畢竟空以為不空,不可得以為自己能得,這叫什麼?這顛倒、不真實。隨解取眾相,隨自己的見解,這個自己的見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以為這些現象是真的、真有,以為這些現象自己可以得到。在中國,世間的諺語很多,譬如我們常常聽到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個話誰不知道?知道為什麼還爭?為什麼還執著?為什麼還放不下?這個知不是真的知道,人云亦云而已,並沒有認真想想這些話的意思。
佛教導我們冷靜觀察一切法的真相,會開悟。你的心愈清淨,你的觀察愈透徹、愈深入,也看得愈廣。那我們看看現在社會上的這些大眾,心不清淨,浮動,就像海水一樣,大風大浪。坐下來看聖賢書,我們研究討論聖賢人的教誨,他頂多只能坐半個鐘點,那很長很長。一般有很多這老教授告訴我的,通常一般他們心只能夠坐十五分鐘,聽你講十五分鐘可以,超過十五分鐘不耐煩了,這樣的心態能學到什麼東西?不過也有一種情形之下,他也能夠專注幾個小時,不疲不厭,那是什麼?動、浮動。現在所謂是搖滾音樂,現代的這些歌舞,身心都在振動,大幅度的在動,他在這裡頭行,他是動的。聖賢教誨是靜的,靜下來他就不行,所以只有十五分鐘的定力,三十分鐘就夠長了,一個小時那就很希有,現在社會狀況。
所以從這方面我們就會想到,學佛的同學還是相當不容易,為什麼?你們每天能夠在講堂裡頭坐下來聽幾個小時的課,很難得!比一般現代人好得太多了,可是比起古人,那我們就還有很大的距離。他們的心比我們定,他們能悟入,我們現在還做不到。這是什麼原因?佛菩薩在經教裡講得很多,定能生慧,開悟是智慧現前。怎樣才能開智慧?定。定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定。不起心、不動念那叫大定,自性本定;於一切法不再執著,能放下了,這叫小定。這種小定阿羅漢所證得的。
我們能不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執著?這是什麼境界?無我,《金剛經》上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自然契入。雖然一切不執著了,但是還有分別,分別是什麼?四見,就是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沒放下,法執,前面四相是我執;我執雖破,法執猶存,這是小乘聖者阿羅漢、辟支佛。他們更進一步再提升一層,要把四見也放下,心就更清淨了。四見放下就是四聖法界放下,超越了,超越到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裡頭慢慢再把起心動念放下,真的不起心、不動念了。起心動念在《華嚴經》裡面有四十一個層次,四十一品無明。放下一品,菩薩位次就升高一層,開始放下的時候初住菩薩,往上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真正徹底放下,乾乾淨淨,那是第四十二個階級究竟佛果。給諸位說,究竟佛果也是有名無實,為什麼?佛有沒有說我證得究竟佛果?如果他說「我已經證得究竟佛果」,我,我執猶存;證得佛果了,法執還在,我、法兩種執著都還沒有破,六道凡夫,他不是聖人。
所以諸位要曉得,佛菩薩給我們講經說法,但有名言,名是名詞術語,言說,都無實體,你可不能執著,你執著就錯了。所以《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道理就在此地。不能執著,沒有契入境界依照這個名言來修學,已經契入這個境界,那你就徹底明白。那已經契入境界,還要不要做?譬如「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明心見性,你證得十地菩薩、證得等覺菩薩了,還要不要做?要做。那是為什麼?不礙隨化!眾生有感,你自然就有應,你就會現身,你就會說法去幫助他們,對你所修所證決定沒有妨礙。這裡頭其味無窮。因為六道眾生絕對不知道,四聖法界的眾生雖然知道,不夠徹底,所以佛菩薩還是要恆順眾生,隨喜教化。「悲以隨化」,慈悲心隨緣教化。
第三個意思說「隨化即空,不異眾生空,故二不相乖。偈云,寂滅多聞之境故」,這是第三個意思。眾生空,前面講過眾生非眾生,諸佛菩薩示現教化也是空,一切眾生當體即空,諸佛菩薩示現還是當體即空,所以兩不相乖。佛菩薩恆住寂滅,不相妨礙。眾生雖空他不知道,但是眾生有多聞,佛菩薩教他,他能夠接受、他能夠學習。佛菩薩常常照顧他,不斷的幫助他提升境界,讓他慢慢覺悟,覺悟之後他自然回頭。所以佛菩薩慈悲隨化永遠沒有暫停,不要說是中斷休息,暫停都沒有。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註解第四個意思:
「四融上諸義,良以攬空為眾生,生與非生唯一味故」,我們先說這一小段。上面講了三個意思,第一個是講眾生本來自空,第二個意思是眾生不知道事實真相,第三個意思說佛示現在十法界,隨緣教化,兩不相乖。從這些意思,我們就知道攬空為眾生,生即無生,非生就是不生,生與不生是一不是二,這就是真正覺悟、真正明白,看到一切諸法的真相。
「不增不減經云,即此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大師在此地引經來作證,《不增不減經》裡面佛這麼說,即此法身流轉五道。五道就是六道,為什麼說五道?五道不說阿修羅,只講天道、人道、畜生、餓鬼、地獄。為什麼不說阿修羅?阿修羅有四種,他在哪一道就歸那一類,就是天阿修羅歸天道,人阿修羅就歸人道,畜生阿修羅就歸畜生道,餓鬼阿修羅就歸餓鬼道,地獄裡頭沒有阿修羅。所以阿修羅除地獄之外,其他四道都有,在哪一道就歸哪一道。佛經裡面時常講五趣,也常講六道,六道只是把天阿修羅算一道,其他三道阿修羅都各歸其類,所以五道跟六道是一個意思,這我們要搞清楚。所以即此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
「法身即眾生,眾生即法身,法身眾生,義一名異」。真的是一不是二!我們要去找法身,法身在哪裡?現前這個身何嘗不是法身,只是自己不知道,迷失了,不知道現前就是。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裡面說到「彌陀即我心,我心即彌陀,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豈非迷悟之自殊,何有聖凡而彼此」。這些話都是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所以諸佛菩薩,這個菩薩是指法身大士,他們心目當中看六道眾生、看六道裡面的依正莊嚴,跟看一真法界無二無別。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大徹大悟之人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只是現在暫時迷而不覺。好像我們大家都是人,這幾個人喝酒喝醉了,在發酒瘋。我們把喝醉的人比喻作眾生,清醒的人比喻作法身,雖然一時醉了,讓他好好的去休息睡一覺,醒過來之後他就恢復正常。一真法界裡面確確實實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儒家講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說得好。佛法裡面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法性。通常我們講佛性,有情眾生;講法性,無情眾生,佛性跟法性一個性不是兩個。所以《華嚴經》,佛才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
那我們今天為什麼會流轉法身、流轉五道?為什麼諸佛菩薩他們不流轉五道?他們可以示現在五道裡頭幫助教化眾生,要用這個經上的話就是隨緣教化眾生,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幫助眾生恢復法身而已。那現在我們知道了,我們為什麼會流轉五道?就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出現品」裡頭佛說得好,一切眾生包括蚊蟲螞蟻都是有情眾生,也包括餓鬼、地獄都有佛性。「出現品」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果地上展現出來的是無量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相好是福報,圓滿具足,一樣都不缺,一切眾生人人平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是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別執著。
妄想就是起心動念,最難斷的。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耳聞,它就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迷、迷惑,分別執著是造業,分別這個業輕一點,執著那個業就重,業重就流轉到五道。如果你將一切法明白、放下了,不再執著了,知道一切法真的是無所有、是畢竟空、是不可得,把對一切諸法,我們常講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你就超越六道輪迴。可是你的分別還沒放下,當然粗的分別沒有了,還有細的分別。微細分別也放下了,你就出十法界。去斷起心動念,那在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在哪裡?一真法界在此地,境界不同!就好像我們面對著電視,這個電視可以接收許許多多頻道畫面,都在這一個螢光幕上,頻道不同而已。一真法界是一個頻道,五趣是五個頻道,一真法界是總,五趣是差別,總別是一不是二,是一體。這個理我們現在都明白了,現在問題在哪裡?這個境界轉不過來。為什麼轉不過來?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是非人我放不下,五欲六塵放不下,貪瞋痴慢放不下。雖然懂了、明白了,這是你解悟,境界轉不過來,你沒有修行的功夫。功夫是什麼?放下。放下要怎麼樣修?慢慢來,古大德常常教我們「理可頓悟,事須漸除」。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理我們明白了,事慢慢來,不能不放下。先從哪裡放起?先從身外之物,這個放下就是菩薩修的布施。
諸位要曉得,菩薩修行的行門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你要把它歸納起來只有一門,這一門是什麼?布施。世尊把菩薩所修的無量法門,歸納為六大類叫六波羅蜜。這六大類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是持戒,第三個是忍辱,第四個是精進,第五個是禪定,第六個是般若,叫六度。六度再歸納就是一個布施。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布施波羅蜜裡面這三種都有,持戒、忍辱是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布施,布施就是放下。
我初學佛的時候,第一天跟章嘉大師見面,他老人家就把這個修行方法傳給我。你先要看破,你才肯幹,布施幫助你深一層的看破,看破又幫助你擴大布施。所以菩薩修行成佛,就是看破、放下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不麻煩,一定要真幹。所以老師教我們先從身外之物開始,容易捨。身外之物都是你生活必須的用具,先學著捨多餘的。衣服,我衣服有多就能布施,先學什麼?捨已經穿過的、舊的。舊的衣服捨掉,慢慢再進步,可以捨新的,舊的自己穿,把新的、好的布施給別人,斷慳貪煩惱!布施度慳貪,用這種方式把貪心慢慢的捨掉,一下捨不容易。錢財、權力、地位乃至於田宅、妻子、兒女都是身外之物,沒有一樣不能捨。你的心地清淨、沒有牽掛了,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斷乾淨了,所以先從身外,然後再能捨內財。內財是我們身體,身體也要放下、也不執著,絕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絕不執著用這個身體來享受五欲六塵,那錯了,那你全迷了。
覺悟的人,外財放下之後,他就放下內財,放下這個身體。身體是什麼?在這個世間兩個作用。一個是提升自己,不斷向上提升,像《華嚴經》講的四十一個位次,從十住(這個地方還沒有講到),這十信位,從十信提升到十住,十住提升到十行,提升到十迴向、十地、等覺不斷向上提升,我們要用這個身體,這是自受用。如何提升?不要忘記隨緣教化,為什麼?教學相長。中國古聖先賢說得好,不學則無智,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不斷向上提升,這是不智;不教則不仁。仁就是慈悲,智就是智慧,佛法要求我們圓滿的就這兩樁事情,智慧圓滿、慈悲是福德圓滿,所以佛稱為福慧二足尊。我們在皈依三寶的時候,「皈依佛,二足尊」,這福慧兩種圓滿。所以慧是要自度,不斷向上提升;福是要化他,永無休止的幫助別人,教學相長。
我們要認識清楚,佛法是師道,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他的身分是老師,我們跟他這些人是學生,這個關係要搞清楚。我們跟佛菩薩關係是師生關係,沒有迷信,我們向佛菩薩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學問,同時永無止境的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幫助一切眾生,要記住最重要的幫助是什麼?是幫助他覺悟,這才真正替他解決問題。在佛法裡面講究竟覺悟是成佛,要幫助他成佛,諸位想想這個味道。「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定要幫助他到究竟圓滿的成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叫功德圓滿。你幫助別人圓滿了,你想想你自己有沒有圓滿?當然圓滿,自他不二。
所以這個地方,這是一個很好的理念,完全正確,一絲毫沒有偏邪,正知正見,那就是法身流轉五道,眾生即法身,法身即眾生。我們如何在眾生身上見到法身?那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在眾生的身上見到佛性,在眾生的分上見到本善,這是功夫。在五道差別,五道眾生不一樣,如何能在差別裡面見到無差別?見到法身就沒有差別了,見到法性就沒有妄想了,這是真正的功夫。
我們再看下面,「以斯義故,佛見眾生舉體自盡,本是法身,不須更化,大智現前」。這是真實智慧,這是佛眼看眾生。舉體自盡,這個盡就是圓滿,盡怎麼說?煩惱、習氣、業障有沒有?沒有。因為煩惱、習氣、業障全是假的。譬如我們看到這一塊黃金,我們把黃金比喻作法身,現在這個黃金表面上有很多髒的東西,那我們曉得黃金本來是乾淨、一塵不染的,只要我們把這些髒的東西把它洗刷乾淨,純金就又顯露出來了。純金就好比法性,染上這個髒的東西,這塊金子這麼髒,我們就把它比喻作眾生,只要你把它的垢穢洗刷乾淨,它不就又恢復了嗎?本是法身還用得著去教化嗎?用不著,這是大智現前。
可是問題在哪裡?「見於法身隨緣即眾生故,大悲攝化」。就好像我剛才比喻,我們見的這坨黃金,這坨黃金在地底下大概埋了很久,不乾淨,人家一般人看不出來,把它當作石頭看待。我們知道要不要幫助它?要,幫助它把這些骯髒東西洗刷乾淨,這叫大悲攝化。現在墮落在五道裡面的眾生,那就是法身隨緣,法身不覺,沉淪在五道裡頭流轉。這個流轉就是輪迴。所以佛菩薩有義務來幫助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恢復他的本來面目,宗門裡頭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今以寂滅非無之眾生,恆不異真而成立故」。這一段講的是眾生,寂滅是如來果地上的大德,眾生有沒有?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怎麼會沒有?眾生有,所以佛與大菩薩看眾生尊重,決定沒有輕慢的。無論墮落在什麼地方,法身、法性沒失去,這個事實一定要懂。也就是說他的本善沒有失掉,他跟諸佛如來一樣的,具足圓滿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萬德萬能。只是現前他的自性、他的法身被妄想分別執著蓋覆了,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透不出來,不是沒有,有,透不出來,現在不起作用,他要在五道裡面去受苦報。所以說恆不異真而成立,這個成立是成立這些事相。
「是不動真際,無化而化」。菩薩示現在其中,真際就是佛性、就是法身。佛菩薩示現在六道,法身菩薩示現在六道,他有沒有動?法身理體他有沒有動?這個有沒有動,換句話來說,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既然起心動念沒有,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還會有分別執著嗎?當然沒有!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佛菩薩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哪有分別執著?所以我們在講席裡頭常說,諸佛菩薩分別隨眾生之分別而分別、隨眾生的執著而執著,因為你要不隨順,你就不能教化,你要想幫助他,一定要隨順他。隨順是什麼?隨順是自己心裡頭確確實實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佛菩薩的心恆住真際,絲毫沒有動搖過。
所以修行,佛法修行最重要的綱領原則就是禪定,持戒是幫助修定的方法,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法修行的目標是開慧,慧要怎麼開?慧一定從定開,只要你會起心動念,你有妄想執著,你的智慧就沒有了。智慧是你自己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你的心水有波動,智慧就不現前。這是佛法常常把心,把真心比喻作水,你這水有波浪,你就照不清楚,智慧就失掉;如果不動,這個水平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山河大地照得清清楚楚。心不能動,心不能有東西,心要有東西就染污了,心要動,照就失掉了;照是智慧,智慧就失掉,沒有智慧了。那我們現在的心是動的,我們現在的心是染污的,被自私自利染污、被名聞利養染污、被五欲六塵染污了,染污的現象是什麼?就是貪瞋痴慢。貪、瞋、痴、慢、疑、惡見是染污的相。所以佛教給我們,我們一切都是現成的、一切統統都是自己具足的,不是從外頭來的,佛教我們只是恢復性德而已,除這個之外,佛沒有一樣東西給我們。你修行到最後所成就、所得到的,統統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
那麼現在最重要的,持戒、修定、開慧,戒不能疏忽,一定要依照聖賢人講的方法認真努力去學習。從什麼地方學起?我在以前講過,性德裡面究竟圓滿是慈悲,其他宗教裡面講愛,性德無量無邊,為什麼古德常常給我們講,你看他不講真誠、不講清淨、不講平等、不講正覺,他講慈悲,「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用這八個字來介紹佛教。什麼是佛教?佛教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文殊菩薩在此地問的十隨是方便。
慈悲,愛心!現在人普遍沒有愛心,不但對人沒有愛心,對父母、對兄弟甚至於對妻子兒女都沒有愛心,你說這個事情怎麼辦?所以有同學來問我:怎樣培養愛心?怎樣將自己的愛心能擴大?這個問題問得好。那我們想想我們古時候的老祖宗,培養愛心是要從小培養,古人講胎教。母親懷孕,言談舉止都是肅穆恭敬,為什麼?影響胎兒,這真正愛他,不能有一絲毫不善,也會影響他。出生之後,這小孩看到的、聽到的都是聖賢的正法,到他會說話、會走路那就開始教,這個時候教容易。愛心從什麼地方?就從這個地方開始。
那麼現在我們想想看,現在母親懷孕不知道愛小孩,小孩出生的時候也不知道教他,教導錯誤了,於是天性的這分慈悲愛心被埋沒了。所以我們中國古人他真的他有這個愛心的原點,這個原點就是父子有親,五倫裡頭第一個父子有親,從母親懷孕真正付出了愛心。所以小孩從會說話,從會走路就要教他孝,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教孝悌。這是像我們開礦一樣,從什麼地方來開始挖?這是一個點,從這一個點你去挖寶去,把你自性裡面的大慈大悲發掘出來。
教育第一個目標,父子的親愛永遠保持,這一生不會變質,你的家教成功了,教育的基礎奠定了。然後把這個愛擴大,你愛家庭、愛兄弟、愛親友、愛鄰里鄉黨、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愛宇宙。逐漸逐漸擴大,就變成大慈悲,一片慈悲,這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不動真際,現身說法無化而化。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句,「以隨緣非有之法身,恆不異事而顯現故,不壞假名,化即無化」。隨緣非有之法身,恆不異事而顯現就是隨類示現,眾生有感,佛就現身。不壞假名是隨緣。就像文殊菩薩講的十隨,「隨其時,隨其命,隨其身,隨其行,隨其解」,十隨,不壞假名,化即無化。他來現身教化眾生,為什麼說無化?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有一切分別執著都是恆順眾生的,這叫化即無化。由此可知,這裡頭真的是沒有執著、真的沒有分別。如果是法身菩薩以上,不但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如果是聲聞緣覺、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雖然沒有分別執著,他還會起心動念、還有微細的分別,那個功夫已經相當不錯了。度眾生也是度自己,自他不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6 10:15:5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