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A
视频B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七0卷) 2002/7/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770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最後一段「無差別」,偈頌第六首:
【一一塵中無量身,變化如雲普周遍,以佛神通導群品,十方國土亦無別。】
「無別」就是無差別。長行是講名號,這個地方是講身,合起來看,我們就格外的明白。佛在九法界示現的身相,種種不同,不同的身相是為不同根性眾生而示現的,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瞭。佛沒有身相,沒有身相才能夠現一切身相,這個能力我們現在喪失了。我們為什麼喪失?我們執著這個身相就是自己,所以就不能現第二個身相。佛這種執著完全斷盡,我們常講妄想分別執著都斷盡,不再執著這個身相是自己,所以他就能夠現無量無邊的身相。應該曉得分別執著害人,害得不淺,把我們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全都掩蓋住、全都喪失盡了。這個喪失是迷失,並不是真的失掉,只要我們覺悟、回頭了,不再分別執著,這個能力會現前。
經文裡面,我們要特別留意到,佛給我們講的是『一一塵中無量身』,「塵中」是微塵裡面現的世界,世界裡面無量無邊的身相,微塵裡頭有無量無邊的眾生,這些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身相。我們今天講世間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宗教,各個族類裡面大聖大賢,都是佛菩薩示現的。這個話能講得通,這個《華嚴經》上有根據,這個不是我們猜想的,不是我們推測的,事跟理的確落實了。
『變化如雲普周遍』,種種變化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如夢幻泡影」。諸佛菩薩隨類現身,這個身相是夢幻泡影。雲跟夢幻泡影的意思相同,就是說相有性無,我們看到雲彩,雲彩這個相有,遠看有。現在這個事情非常平常了,我們乘飛機飛到雲層裡面去,一點障礙都沒有。雲在哪裡?找不到。遠看它真存在,近看它就沒有了。告訴你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這是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你對這個形相就不執著了,你可以受用,也就是你可以享受,你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為什麼不能執著?它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怎麼能執著?雲彩在天空上你可以欣賞,你欣賞那是你的享受。如果你要是聰明,深入的去觀察,你還會開悟,從浮雲你就能悟到人生、悟到萬法。一切諸法就像浮雲一樣,我們可以欣賞,我們不能夠佔有,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如是。
在這個世間,佛現身相,我們現在也有個身相,佛的身相變化如雲,我們這個身相也不例外,也是變化如雲,它真的是在變化,剎那不住。我們一個人從出生,嬰兒長大了,那就是變化。大了之後長茁壯,壯了以後老了,老了以後死了,生老病死是變化。你有沒有想到,生老病死不是一年一年的在變,不是十年十年在變,剎那剎那在變。我們一般人講一年比一年老了,尤其是上了年歲的人,這個感觸非常明顯,年輕人不知道,似乎沒有這個感觸。六十以上的人,這個感觸就很明顯,一年比一年老,一年這個身體不如一年。是不是真的一年比一年老,不是!一月比一月老,一天比一天老,然後再告訴你,分分秒秒。剎那,那是一秒鐘多少萬分之一,照《仁王經》的講法,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我們彈指彈得快,像我這彈指的彈法,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變化!
這些地方真正明瞭事實真相,前念滅了,後念就生了,後念決定不是前念。然後我們從這裡細心去體會,後面這個相續相不是前面那個相,我們可以從現在快速度的照相能看出來。像我們用普通電影的攝影機,一秒鐘照二十四張,這二十四張就是二十四個變化,變化過去了,還有沒有重複的?沒有了。也就是我們從這個電影底片裡面去看,這二十四張,一張比一張衰老,我們凡夫實實在在講,粗心大意,不能覺察。果然明白這個道理,看出這個事實,人生有什麼意思!從出生真的叫精進不懈,剎那它都不停、都不肯止住,一直往墳墓裡頭走,剎那剎那在接近,不就是這樣的?這個才叫真相。在這個過程當中,這個過程是相續相,剎那生滅的相續相,我們都講的變化。何必要造業?所有一切現相帶不去的,不再回頭的,業力跟著你走。佛門常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會跟你走的,會影響你的將來的。
於是佛這才勸我們不要造惡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純善純淨,這就對了,這個就是佛菩薩;如果不淨不善,這是六道凡夫,生生世世離不開六道輪迴。既然在六道輪迴裡面,你就要知道肯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六道眾生以三惡道為家,三善道是出來度假,觀光旅遊。所以佛把三界比喻作苦海,「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從哪裡回頭?從惡回過頭來向善,從迷回過頭來向覺。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出現、示現,教化眾生,用意就在此地。
下一句講『以佛神通導群品』,「群品」是九法界眾生,「品」是品類,我們今天講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族群、九法界眾生;導是引導他、教導他、誘導他,幫他提升境界,幫助他回頭是岸。佛用什麼?『神通』。「神通」兩個字的本意,我們要曉得,就不會錯解了。「通」是通達,宇宙眾生的真相,佛通達明瞭。宇宙眾生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現這種現象?這種現象以後有什麼變化,會有什麼結果,佛是樣樣都明瞭,樣樣都不迷惑。這樣的人來幫助我們、指導我們,肯定沒有錯誤,不會誤導。這樣通達無礙的智慧、德能,我們稱它作神通。神在這裡是讚歎、是形容,神奇莫測,不是我們凡夫能夠想像得到的,他有這樣的能力。
但是諸位要曉得,能力從哪裡來的?從智慧來的。所以根是智慧,沒有智慧你怎麼能通達?你怎麼會有善巧方便?佛法的教學終極的目標,幫助一切眾生開智慧。佛說智慧是你本有的,佛只是做增上緣而已。因此,佛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教化眾生,他不居功。不是說「我們幫助人,我做了多少好事,我積了多少功德」,佛沒有,念頭都沒有。為什麼?開悟是你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教你,你能力恢復了,能力是你自性本具的德能。你大福報現前了,是你自性本具的福德。統統是你本來有的,不是別人給你的,只是你迷了,你把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迷失了,現在遇到一個明白人把你點醒,讓你恢復,如此而已。
所以佛是真正了解真相,幫助無量無邊眾生,一一塵中現無量身,幫助無量無邊眾生不居功,真的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天天在幫大家,好像是忙得不亦樂乎,心裡什麼事都沒有,清淨無染,一塵不染。一尊佛如是,每一尊佛都如是,一一塵中無量佛現身說法無一不如是,這叫『十方國土亦無別』,沒有差別。至於現什麼樣的身,說什麼樣的法,用什麼方法教化眾生,那個沒有一定,那個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一般講隨緣。佛菩薩決定沒有設一種框架來教人的,沒有,佛菩薩沒有框架,大自在!完全是應眾生的方便,完全是隨順眾生。普賢菩薩十願裡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諸佛菩薩示現如此而已。
我們在現在這個時代,如果佛菩薩要在此地示現,在我們這個時代示現,肯定用我們現代這些科學工具。這是非常好的工具,為什麼不用它?這種工具表法的意味非常深廣,能破我們的迷執。今天在教學裡面所講的遠程教學,我們用網路、用衛星電視,你在家裡面打開電視,你在畫面上看,我們在一起學習。畫面上的形相你不會執著,為什麼?你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畫面上形相,「夢幻泡影」很容易體會。我要學習的時候,這個形相現前;我要不學習的時候,這個形相就沒有了。比老師在我面前教學,還容易開悟,真的人在此地,有的時候生感情,起分別、起執著。形相裡頭,那就淡薄多了,只是一個畫面,比面對面教學還要容易覺悟。當然選擇這個方式,利用這些工具,這都叫做隨緣。普賢十願裡面都叫做「隨喜功德」,我們要懂得佛菩薩經教裡面真正的義趣。再看底下一首:
【一一塵中說眾法,其法清淨如輪轉,種種方便自在門,一切皆演無差別。】
這一首我們一看就曉得轉法輪,是講教學。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對一切眾生的恩德,恩德在哪裡?就是教學。如果佛菩薩示現到這個世間來不教學,諸位想想他給眾生有什麼恩德?布施恩德就是教化、教學。不但言教,而且還要身教,身教是做出榜樣來給眾生看。做出什麼榜樣?眾生不善,那要做出善的榜樣;眾生不覺,要做出覺的榜樣;眾生無知,要做出知的榜樣。所以究竟做什麼榜樣,那要看眾生,哪有一定的?所以示現在這個地區、這個時段來作佛,他的名號一定要叫釋迦牟尼。你要說為什麼?為什麼他要叫釋迦牟尼?現前這個階段眾生的病,需要這個名號來治。
「釋迦」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古德翻經翻「能仁」。仁是什麼?仁慈,換句話說,能以仁慈對待別人。我們看看現階段這個地區的眾生,沒有仁慈心,都是自私自利,所以用這個名號。用別的名號那就不對症,治病一樣,對症下藥,藥到病除,所以用這個名號。「牟尼」,這也是梵語,翻成中文叫「寂滅」,寂滅不好懂,我們說個好懂,跟寂滅很接近的,清淨。寂是寂靜,滅是把你的煩惱習氣統統滅掉,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都滅掉了,你的心恢復到寂、淨了,這對治我們眾生毛病。我們眾生的心雜亂、染污,極不清淨,念念都跟妄想分別執著相應,佛用這個名號,讓你提到這個名號,就想到我怎麼樣對人?怎麼對自己?對自己要清淨心,對別人要仁慈,用這個標準來修正自己的過失,來治自己的大病。
前面一首偈,長行裡是講名號,偈頌裡面是講身相,現身說法,連同名號,無一不是對治眾生毛病的。眾生要沒有毛病,佛就不能示現,沒有什麼相好示現的,也沒有什麼法好說的,沒毛病!你有毛病,他才能說,他才能夠給你治,才會給你處方。一個再好的大夫,遇到一個健康的人,什麼病都沒有,他束手無策,沒話好說了。佛是醫王,我們經上稱他為大醫王,九法界眾生都是病號,我們要曉得。這是說法,法就好比是處方,在治病的。
『其法清淨如輪轉』,我們不要說塵中諸佛菩薩說法,我們只說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這個世間,說法四十九年,確實有這樣的人、確實有這樁事情。經典裡面有明白的記載,感應的事情,代代都有,現在也不少。但是無論是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薩、羅漢,為眾生所說的一切法,說的法不一樣,理是一樣的、方向是一樣的、目標是一樣的,那就是清淨。我們看到一個清淨,立刻就聯想到真誠、平等、正覺、慈悲;清淨裡頭要不具足真誠、不具足平等、不具足正覺、不具足慈悲,就不叫清淨。這十個字五個意思,每個意思一定包含其餘的四個意思,它才圓滿!少一個,它就欠缺、它不圓滿。真誠裡面一定包括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慈悲裡面一定包括真誠清淨平等正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為這一法裡面內容非常豐富,我們用一個名詞沒有辦法包括盡,所以用許許多多的名相,其實它是一法。
這個我們都是從總的綱領上來說,一般人稱之為道,道是宇宙的總綱領。要從一個部分一個部分來講,全部《華嚴經》所說的就是這一樁事,這一樁事每一部分每一部分來說。所以《華嚴經》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個句子很多,佛是多次的說,那個意思就不一樣了。多次說,說明這句話重要,不斷在重複,讓你牢牢記住。唯有你能夠記得住,你才能夠在一切境緣當中提起觀照,你就不會迷失自性。這個是佛的教學方便,是他教學的方法,重要的原理原則一定是不斷重複。不斷的重複還有一個好處,它是每一次都在那裡喚醒你的迷惑,次數多了,這一下子就醒過來了,你就開悟了。次數少了,開不了悟,一定要多次的重複,幫助你開悟。
轉輪,這裡不用細說,前面講過表教學。我們最要緊的是要體會到佛法的真實義,開經偈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的真實義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如來的真實義。只要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那就正確,符合如來真實義。凡是不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不是如來真實義。我把這一句話說得就很淺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最方便的方法就是講解,文殊菩薩在《楞嚴經》為這個地區眾生選擇方法,他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說明娑婆世界這個階段的眾生,六根哪一個根最利?耳根最利,耳是聽。看,有的時候看不明白;聽,容易聽明白。既然耳根聰明,那就用音聲來教導,所以是以音聲為佛事。佛事,佛是覺悟,佛事就是覺悟的事,覺悟的事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事,這叫佛事。
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範、給我們表演,為眾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是用講演教學的方法,在中國孔老夫子亦復如是。你再看看全世界,哪一個宗教的創始人不是為大眾講經說法?他要不跟大眾講經說法,他這個教怎麼能創得起來?哪來的學生?這個我們要懂得,正法、正教要講經說法。邪教也會興旺,什麼道理?他講經說法,他講的不是正法。如果這個世間沒有正法,沒有人講正法,講邪法也有不少人會相信,邪教的勢力也就大起來了,都是要出來講才行,不講不行!所以每一個宗教,創始的祖師大德都天天在講。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的祖師大德也天天在講,給經典做了很多註解。不是說那個經念念就行了,念念何必要做註解?何必有那麼多的註解?我們從這裡去體會。
但是邪跟正,諺語所謂「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邪正統統都說,聽眾兩面聽聽,他就知道選擇了。這就是所謂邪不敵正,道理在此地。為什麼?正法與性德相應,與本善相應;邪法與性德相悖,與本善相悖,邪不敵正的道理在此地。佛法裡頭有破邪顯正,用什麼方法破邪?正的顯出來,邪的就破了。正法不能夠顯示出來,你要想把邪法破除,那是做不到的!大眾迷惑顛倒,沒有覺悟,如果我們不教,迷的人多,悟的人少。所以古時候的中國,我們這些列祖列宗,指導我們教學為先。小是家庭,你家庭的子女為什麼學邪不學正?你沒教他。社會裡面的團體,大眾為什麼學邪不學正?沒教。再大到一個國家、國民,國民為什麼一窩蜂搞迷信?沒教,不能怪對方。怪別人那是絕大的錯誤,要怪自己沒有盡到教學的責任。這個在中國,諸位細細的看歷史,你看歷代的帝王,沒有一個賢明的帝王不重視教育的,沒有。不重視教育的帝王,肯定在他一生亡國,真的是家敗人亡,國破家亡。凡是重視教育的,他的國家一定是傳承久遠。
底下一句,『種種方便自在門,一切皆演無差別』,這兩句是講教學的內容。教學內容非常廣泛,教學的內容是怎麼定的,這個一定要知道。這個原理、原則,完全是現前社會大眾的需要,我們制定教學的科目、制定教材、制定教學方法,然後才能夠收到教學的效果,總得要懂、要明瞭。這個社會眾生很多,每個眾生根性不相同,好欲不相同,好是他的愛好,根性不相同,需要不相同。社會是個多元文化,需要各行各業彼此配合,才能真正達到繁榮興旺。像一個人的身體,許許多多器官組成,一個器官都不能缺,缺少一個器官就影響整體的不健康,社會亦復如是。所以學科很多,再多的學科,你要曉得哪一個學科最重要。像我們一個人,人的身體很多器官很重要,最重要是腦、頭部、脊椎,這個最重要,其他的部分有點病的時候還能扛得住,還不至於要命,腦病了、脊椎病了這是要命的。由此可知,教學裡頭最重要的是道德,道德的教育是人的大腦、是人的脊椎,你把這個疏忽掉,其他地方再健康還是死路一條,你活不了。「一切皆演無差別」。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最後一段「無差別」,偈頌第八首:
【一塵普演諸佛音,充滿法器諸眾生,遍住剎海無央劫,如是音聲亦無異。】
偈頌裡面多半是講普賢菩薩的境界。『一塵』,也就是前面講的,一一微塵之中,所現的世界海微塵數的佛剎,諸佛如來海會大眾。經文裡面這一開端講「一塵」,一粒微塵當中。『普演諸佛音』,這是講經說法,佛教化眾生。微塵裡面顯示的這些眾生的影像,諸佛如來都不捨棄,這是我們在此地體會到的。佛菩薩幫助我們種善根,真正是無微不至。這一樁事情真的是很難體會,我們還用比喻來說。就像古時候賢首國師,華嚴宗第三代的祖師,造八角亭,八角亭是八面,每一面豎一面大的鏡子,頂上跟地下也舖了鏡子,人站在當中,你就看到自己的身變成無量無邊身;鏡子跟鏡子對照,你就看到無量無邊身,這就比喻微塵。無量無邊身,佛都為那個身相去說法,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它的意思。我們看到鏡子跟鏡子對面照起來無量無邊人,一切諸佛對那個鏡子所有形像,每一個形像都教導他。那是我們的影像,你教他,與我不相干;不是不相干,還是相干,哪有不相干的?哪有沒有影響的?還是有影響。
我們今天覺得我們現在在一個大世界裡頭,說不定諸佛如來看到我們這個世界在一個微塵裡頭,諸佛菩薩到微塵裡面來跟我們示現。微塵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它能夠相容,事事無礙的境界!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境界不但凡夫沒有法子理解,就是連大乘菩薩也沒法子究竟。這是我們在前面這個經一直讀下來才曉得,這不是信解菩薩的境界,信解菩薩是三賢位。也不是地上菩薩的境界,從初地到十地沒有說這個境界。普賢境界!普賢是等覺位的菩薩。《華嚴經》上所講的等覺位菩薩的境界。誰能懂?法身菩薩能懂、能接受。法身菩薩,在別教是地上菩薩,在圓教是初住以上,條件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普賢菩薩這個說法他能夠理解,他能夠接受,他聽得懂。一分無明沒破,我們只有仰信,不是我們的境界。
這個地方講,『充滿法器諸眾生』,我們要著重「法器」、「眾生」。今天整個世界,國內、海外,佛法衰微了,這是大家都承認的,可以說衰微到了谷底。什麼原因?沒有法器。法器,器是個比喻,就是找不到有接受佛法條件的這種人才,這種人才有條件接受佛法承傳,這個人才叫做法器。他要具備什麼條件?我平常在講席當中說的,那是講最低限度的條件,我們不能說高,說高沒有了,最低的,最低的現在都找不到。沒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斷掉了,沒有名聞利養這個念頭,沒有貪愛五欲六塵享受,沒有貪瞋痴慢,這是最低條件。這樣的人我們到哪裡去找?這樣的人叫做法器,這樣的人能夠接受如來大法,能夠有資格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樣的人沒有了,佛法當然就衰了,原因在這裡。
我這些年來,因為這些年來才開始辦學,我們在新加坡辦培訓班,培訓班是個試驗。我講經四十四年沒有中斷,參加佛學院教學是有一段時期,不長,自己辦學只辦了一次,時間大概是兩年。在台灣我辦過一個中國內學院,兩年我就辭掉了,所以辦學的時間非常非常之短。新加坡辦這個培訓班不是我辦的,李木源居士辦的。他請我擔任教員,我只是在學院上課教書,李木源居士是校長,我是只管教學,其他的都不聞不問。招收學生是他的事情,對學生的考核也是他的事情,學生的訓導,畢業之後到哪裡去,統統都是他安排的,我只是在培訓班上課而已。從第一屆到第四屆我上課,第五屆我就沒有上課,但是我還是照顧到。第五屆由前面二、三屆優秀的學生出來擔任助教,他們教導的。第六屆我就完全沒有過問,我完全辭掉了。聽說底下還要辦第七屆,我不參加了,諸位總得要了解。
但是辦這個培訓班我們吸收了一些經驗,現在我在澳洲要辦佛學院,佛學院學習期間九年,為的是培養人才、培養師資。今天辦學不難,要是不要求高水平,那些學生招生也不是難事。誰來教?你到哪裡去找老師?如果沒有師資,你的辦學肯定是失敗的;失敗的事情,你要是去做,毫無意義!那倒不如老實念佛,老實念佛還能往生淨土。你天天為這個操勞,對自他兩面都是損失,沒有好處。所以師資比什麼都重要,我們學院要用九年的時間來培養老師。我的希望,希望九年我能培養五個老師,那就算成功了。培養師資最重要的,德行!這個要標準,就是此地講的那要法器,這個不是普通人能夠進來的。你還有私心,你還有自私自利,你還有名聞利養的念頭,你還想貪圖五欲六塵享受,心裡頭還有貪瞋痴慢,不行!
學院前兩年完全學戒律,戒律是德行。我們這兩年的課程,基本的課程,《弟子規》。《弟子規》要落實,每一句要做到!你會念、會講沒用處,你要做到,做給我們大家看、做給社會大眾看。《十善業道經》要做到,三皈、五戒要做到。出家同學們,《沙彌律儀》要做到,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基本課程。輔助的課程,《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兩年要完成的。我們考核的標準,是要落實在你生活當中,落實在你工作裡頭,落實在你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從這些地方考核。絕對不是說你能背、你能講,那個沒用處,我要求你做到,你要做一個真正出家人,「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樣你才能擔得起如來家業;如來家業是教學、是教化眾生。
這個基礎奠定了,進一步要學本宗基本課程。我們是淨土宗,我們的經典不多,五經一論,這是主修的。選修的,幫助的,我們淨宗祖師大德的語錄,這裡面比較豐富的是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的、《印光大師文鈔》,這是輔助的課程。最後四年專攻,一門深入,你選擇一部經專修、專弘。我們的學習期限九年。我希望我們能招二十個學生,到畢業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夠有五個學生,這裡頭一定有淘汰的。沒有師資,辦什麼都不能成就,我們能夠有五個好老師,將來辦這個小型佛學院,就這五個老師教。我年歲大了,我只能帶第一屆。換句話說,目的只培養五個學生,這五個人來續佛慧命,代代相傳,一代人才比一代多,到最後可以辦一個佛教大學。佛教大學的課程,那就是各個宗派每一個宗派建立一個學院,十個宗派就十個學院,宗底下有派,派底下就是學系。全部課程,那就是《大藏經》;選修的課程,是各個宗教的典籍、各個族群裡面的聖賢註疏,這是我們選修的課程對象。
這一個構想至少也要三十年才能看到規模,五十年才能看到成績,不是在我們一生當中能夠完成的。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宗派,華嚴宗,最早是杜順和尚、雲華大師,到第三代賢首才真正形成華嚴宗,清涼、宗密發揚光大。天台亦復如是,智者是天台第三代。絕對不是說我們這一代就能夠完成,那做不到的。我們今天要幫助佛法,要恢復正法,不能不懂得。古大德、祖師大德他們那些方法、他們那些經驗教訓,我們要認真的學習。「法器」重要!這個地方講的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的法器太多了,「充滿法器諸眾生」。諸佛菩薩教學,那很有樂趣!那很愉快!為什麼?各個人都是見思煩惱斷盡、塵沙煩惱斷盡了,無明也破了幾品,好教。不像我們這個世間,博地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難!太難太難了。
『遍住剎海無央劫』,「劫」是講時間,「剎海」是講教學的場所,沒一個地方他不去。在時間上講無量劫又無量劫,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本願如是,確確實實永遠是不疲不厭,跟普賢菩薩一樣。『如是音聲亦無異』,這一首偈完全是講教學。再看下面這一首,第九首:
【剎海無量妙莊嚴,於一塵中無不入,如是諸佛神通力,一切皆由業性起。】
前面八首多半是從果上說的,這一首把因說出來了。這一首是頌前面長行第九句,「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海普入一塵無差別」。偈頌裡面把這個業因說出來了,『剎海無量妙莊嚴』。這個經從頭一直聽下來的,這一句沒有問題,義趣多少都能夠體會到一些。『於一塵中無不入』,到底是剎海的莊嚴?還是塵中剎海莊嚴?跟諸位說,融成一體了。雖然融成一體,它一點都不雜亂。「妙莊嚴」,「妙」就是它不雜亂,重重無盡的法界。現在科學家發現宇宙之間不同維次空間,那個不同維次空間,實際上就是《華嚴》裡面講的重重無盡的剎海。這個宇宙大的世界,佛經裡面講的大世界,我們現在天文裡面講的星系。太陽系是個小星系,銀河系是個大星系。在這個太空當中,無量無邊的銀河,它的運行都是有規律的,一點都不雜亂,這個在佛經裡面稱之為「妙莊嚴」。「於一塵中無不入」,一粒微塵當中,一毛端裡、一毛孔中,無量無邊剎海統統影現在其中,這個影現是立體的,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是無量無邊無限無數的重疊世界。
『如是諸佛神通力,一切皆由業性起』,這說明它所以然的道理,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怎麼產生的?這是諸佛神通力顯現的這個境界。「諸佛神通力」還得要加上「業性起」,「一切皆由業性起」。如果只是「諸佛神通力」,現的這個境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頭它有十法界,十法界從哪裡來的?是從「業性」變現出來的。佛常常在經教裡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因此,我們起心動念,真正契入佛法的同學知道,要負因果責任,不要認為起心動念沒事,那你就完全想錯了。六道的眾生,一切凡夫起心動念,那個念頭剎那之間周遍法界;不但周遍法界,周遍一一塵中的法界。
你要問:那是什麼原因?這裡答覆得好,「業性起」。他不是講業力,講業性,著重在「性」字。性沒有大小,性沒有來去,隨念頭一起就周遍法界。它不是物質,我們今天科學家所談全是在物理,這個不但不是講心理,這是講性理。心是性變現出來,物也是性變現出來的。唯識宗裡面就講得很清楚,講一切法都有四分。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一切諸法都有這四分。今天科學只著重在相分。見分是什麼?見分是我們講的心,心理,心理是見分。性講的是什麼?性講的是自證分。這個在小乘裡面,佛都不說。證自證分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照見自性。照見自性起用,起用就是自性變成了見分,變成了相分,變成了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這個意思講得深,這個是如來果地上的現量境界;換句話說,宇宙人生的真相。
誰懂?六道凡夫他怎麼會懂?六道凡夫能夠聽聽的,《華嚴經》前面講的,眾生裡頭有一類大心凡夫,他能聽,他聽了可以接受,不會有反對意見;如果不是大心凡夫,他不能接受。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五千比丘退席,不聽了。《華嚴》是在定中講的,如果《華嚴》也像在靈鷲山講的,恐怕全部都退席了。聽《華嚴經》是哪些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凡夫;換句話說,法身菩薩,全給你講真話。佛說法,他有兩個原則,依二諦而說法:一個真諦,一個俗諦。佛對小乘講完全是俗諦,好懂,我們聽起來非常親切,通人情,說的都是我們凡夫境界,很容易接受。大乘法裡面就不全是俗諦,有真諦。愈是高級的佛法,真諦愈多,俗諦就愈少。《華嚴》完全是真諦,這裡頭沒有俗諦。世間有一等人把《華嚴經》當作文學來看待,當作什麼?當作小說來看,裡面講得很熱鬧,真正的意思他不懂,他只看表面。所以,字字句句含無量義,我們要明瞭。
這一首偈裡頭最重要的「一切皆由業性起」,這是把宇宙的根源說出來了,生命的根源說出來了。十法界性相、理事、因果,這一句話道破了。從這一句裡頭真正能夠體會得,你就曉得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一個自己。過去禪宗裡頭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大德,曾經用比喻說,「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這是什麼意思?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不是別人,這是佛的境界。徹悟,「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所講的華嚴境界,真實不虛。我們再看最後一首偈:
【一一塵中三世佛,隨其所樂悉令見,體性無來亦無去,以願力故遍世間。】
這是最後一首偈,它是頌長行末後一句,「一一世界海中,一一微塵,一切三世諸佛世尊廣大境界皆於中現無差別」。第一句很重要,首先要抓住是『一一塵中』,微塵無量無邊,任何一粒微塵當中,這裡頭不但講現佛境界,三世佛,三世佛是過去佛、現在佛,還包括著未來佛。未來佛是什麼?就是微塵裡顯示著一一世界裡面的九法界眾生,九法界眾生是未來佛。我們現在芸芸眾生,你不能輕慢他,他現在雖然愚痴顛倒,在六道裡輪迴受報,他受報盡了之後,他將來會作佛,他是未來佛,你怎麼可以輕慢他?怎麼可以得罪他?連蚊蟲、螞蟻都不可以輕視,為什麼?未來佛!牠是造作業障太重,變成螞蟻身,變成蚊蟲身,牠的壽命盡了,牠會轉世;業障消除了,牠就逐漸向上提升,牠會到人道、牠會到天道。牠過去也曾經修行過,阿賴耶識裡頭有佛的種子,你怎麼可以輕慢牠?真正明白道理,明瞭事實真相,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就有分寸。世間人講分寸,佛法裡面講善巧方便,以最適當的態度、最適當的方法,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消除業障,幫助他增長智慧。
『隨其所樂悉令見』,一切眾生,你要是想見,沒有見不到的。怎麼個想法?觀想,觀想是修行,說老實話是修定的一種方法,你把意志集中,妄念自然不起;妄念不起,你的清淨心恢復。雖然不是長久的恢復,不是完全的恢復,你是在很短的時間片面的恢復,它也起作用。在這個時候它能突破一些空間的維次,不同空間維次的那些眾生你就能見到。佛法修學,經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任何一個法門你要如理如法的修學,都會有這種成績、這種效果。
我在早年初出家不久的時候,我有一個同參道友明演法師,這個人也往生多年了。他在世的時候跟屈映光老居士學密,他非常認真,完全照儀規去學習。學密一開端首先要消業障,他用什麼方法消業障?拜佛,要磕十萬個大頭,他有期限的,好像在半年當中,要磕滿十萬個大頭。每天我看他拜佛,差不多拜三千拜,那個心是定的。十萬大頭磕完之後,他有個現象,他來告訴我,他能看到餓鬼道,也就是人跟鬼道當中這個空間維次他突破了。他是我的老朋友,絕對不會欺騙我。人鬼雜居,人見不到鬼,鬼也見不到人,但是人跟鬼的活動恰恰好顛倒,人是白天活動,鬼是夜晚活動。他說到下午五、六點鐘,這個街上就有鬼走了,不多,到晚上十點鐘十一點鐘太多了,滿街都是。人跟鬼他也不相撞,都沒有看見,好像都沒有,我們人看不到鬼,鬼也看不到人,實際上人跟鬼是完全在一起活動。夜晚過夜生活,那跟鬼差不多。
真正修行人,像過去無論在中國、在外國,真正修行人,晚上差不多八點鐘他就休息,就睡覺了,三點鐘他就起床,他就開始做早課。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佛所規定的睡眠時間,中夜;中夜是晚上十點鐘睡覺,兩點鐘起床,睡眠的時間是四個小時。佛陀在世,那個時候人身體好,每天四個小時休息足夠了。現在人業障習氣深重,四個小時沒有辦法,體力支持不住。現在人休息時間差不多是七個小時、八個小時。所以想想跟佛陀在世的時候,遠遠比不上,差距太大了。這是說我們如果要想見,是有方法的。這是講你用修行的功夫突破空間維次,你見到了。
另外一種是感應,感應要具足感應的緣,現在人講的感應的條件,具足這個條件也能見到。感應有四種,有顯感、冥感,這個前面我們都說過了。宇宙之大,無奇不有,特別是在現在這個世界,人心反常。常是性德,與性德相違背叫反常。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忠孝節義統統都沒有了,這叫反常。反常必定有災難。有災難的時候,諸佛菩薩特別到這個地方來,幫助!希望把災難化解。縱然不能完全化解,也希望把災難範圍縮小,時間縮短,佛菩薩大慈大悲。佛菩薩的慈悲,我們要跟佛菩薩配合,怎麼配合?如教修行,佛在經上怎麼教我們,我們就怎麼做,這就是跟他配合。這個配合力量就大了,消業障,化解劫難。
修行,講席裡頭我們常常互相勉勵,經論修正我們的知見,戒律修正我們的行為,這是標準。我們今天得到這個標準,我們起心動念、思想見解,跟經典對照相不相應?相應,正知正見;不相應,邪知邪見。我們的言語、我們身體的造作,打開戒律來對照一下,如果跟戒律裡面講的相應,你是佛菩薩的行誼,佛言、佛行;如果不相應,那你是邪語、邪行。修行要拿到標準,標準是經典,對經典要有信心,不能懷疑。對標準產生懷疑,你用什麼修行?這個不能不懂。
末後兩句,『體性無來亦無去』,這是講到性。佛法裡面講真性、講佛性、講法性、講業性、講體性,都是一個性。從性上講沒有來去,從性上講沒有生滅,從性上講沒有常斷;換句話說,所有一切相對的,在性裡頭統統沒有,不來不去!所有一切事相,現身、說法能夠遍一切世間,這是願力。諸佛如來在因地修菩薩道的時候都發過大願,大願總歸結起來不外乎四弘誓願,他曾經發過「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力他今天成就了,成就德行,成就學問,成就圓滿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他的願兌現了。所以遍世間,不但遍世間,遍一一微塵中的剎土,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這是把因由給我們說出來了。這一品經,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結束。下面一品是「華藏世界品」,這是講「世界成就」,下一品則講到我們現前居住的世界。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7:15:2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