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36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三六卷)  2001/7/1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436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火神十法:

  【復次普光燄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間暗解脫門。】

  這一段也是舉十位上首來做表法。『主火』,我們前面曾經介紹過,這一類的大眾,他們能示現種種光明,光明表智慧,息滅一切眾生熱惱。凡是從事於這一類工作的人,都是屬於主火神。由此可知,《華嚴》裡面所講的主火,不是普通的火,智慧之火,光明遍照。

  第一位他的德號『普光燄藏』,我們從名號裡面可以想他的意思。「普」這個字很難做到,如果有私心、有我,普就做不到。為什麼?有我就不會平等,就有分別執著,無我才能夠離一切分別執著,才能做到普,所以佛法裡面講普度眾生。這也就是現代所謂多元文化,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對於一切眾生平等看待、和睦相處、互助合作。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教化世間,他的教化比較上要深,為什麼?智慧是破無明煩惱,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想像得到,他們是高級的教學,像我們世間研究所的性質。『世間暗』就是一般講的愚痴、無明,特別是在我們現代的社會,為什麼今天社會這樣的動亂不安?這個原因是沒有智慧,是痴暗造成的。

  「普光燄藏」是什麼?就是大乘佛法,一乘了義的佛法。唯有一乘了義佛法,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破除無明煩惱。菩薩在世間,以種種示現,這是這一類裡頭第一尊,由他這裡來開端。我們學佛,學佛的目的,這個地方很鮮明的為我們顯示,學佛學什麼?學智慧、學光明,以這個為修學的目的這就對了。怎麼樣把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光明顯示出來?一定要破除愚痴。愚痴不除,智慧不能現前。破除愚痴的手段,不能不修定,不能不持戒。佛告訴我們,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一定的程序。如果說我們不要戒、也不要定,就想開智慧,是不可能的,為什麼?違背了自然法則。縱然我們講世間有一等天才,佛法裡面講有頓超的根性,頓性的人,頓性也沒有離開戒定,不過人家戒定慧一次完成,所以叫圓頓根性。不是這個根性的人,那要戒定慧逐步完成,這種根性叫漸根。頓、漸是這個意思,不是說頓根的人可以不要戒定,那就完全搞錯了。再看第二尊:

  【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眾生諸惑漂流熱惱苦解脫門。】

  前面第一位是從破除根本無明下手,第二尊以後從別相上說,我們一般講枝末無明。『一切眾生諸惑』,「諸」是多。我們對於世出世法都迷,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它的道理、它的相狀、它演變的過程、它的結果、它的影響,我們確實一無所知,這叫「諸惑」。因為不了解諸法實相,所以才流轉六道,流轉六道根本的原因就是迷惑。漂流在六道,哪有不受苦惱的道理?所以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絕大部分是在事相上,隨時隨處為我們慈悲指點。今天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最苦惱的一樁事情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善緣少、惡緣多,彼此懷疑,彼此不信任,彼此防衛,這些疑慮不但沒有消除,實際上與日俱增,這還得了嗎?彼此身心不安。講到最貼近的夫妻,這個現象在這個世間很普遍,夫妻是整個社會基本的一個細胞,社會組織裡頭最基礎的一個組織,這個組織產生問題了,這個人要命了。所以今天很多人說社會病了、地球病了,講世界末日,我們看到這個現象,這個現象叫末日現象。有沒有救?說實在話確實有救,誰能救?大乘佛法。菩薩德號裡面,德號有意思,『普集光幢』,不是用自己一個人的聰明智慧,一個人的主張、方式,不是的,集思廣益。用真誠心、平等心去向各個不同的族群、各個不同的宗教、各個不同的行業,這裡面有真智慧的人,虛心向他們請教,「普集光幢」!這才能解決問題,佛用這個方法。佛法再好、再高明,如果不用這個手段,佛是用平等心,但是世間人心不平,他不服,你對他好他不知道,他不但不接受,他還要反抗。這就是權智善巧方便,用這個方法來教化眾生,顯示放棄自己的成見,聽取別人的意見,尊重別人的意見,只要這個意見是好的,是大公無私的,是真正能夠幫助解決世間苦難的,都好!何必堅持自己的方式、堅持自己的主張?產生許多障礙,這不是功德,這是罪過。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知道怎樣去學習。第三尊:

  【大光遍照主火神,得無動福力大悲藏解脫門。】

  「普集光幢」是講原則,『大光遍照』這就落實了,真正做到與一切眾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真正做到互助合作。眾生何以過得這麼辛苦?前面講沒智慧,這個地方又提醒我們,不但沒有智慧,沒有福德。沒有智慧,我們要教導他,幫他開智慧;沒有福德,我們要修福,我們修的福讓他們去受用。世尊當年在世,與他的這些弟子,大菩薩、大聲聞,日夜無間斷的福慧雙修,他們沒享受過,佛與弟子,整個僧團都過托缽的生活,他們所修的福慧,都拿來供養大眾。有形的方面,我們講產生了對整個社會潛移默化的教育,這是明顯的;暗中的,感得諸佛護念、天龍善神保佑這一方,這是一般普通人肉眼看不見的,感觸不到的,那個修行人、心地清淨的人很清楚,利益無邊。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目的要後世的同學能夠得到啟發,依教奉行。尤其是在現前這個時代,要照佛經裡面講,五濁惡世濁惡到極處,世尊在三千年前講「五濁惡世」,我們很難體會,今天講「五濁惡世」,我們一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什麼?我們看到了,我們親身處在這個濁惡的時代。所以我們要學佛,認真努力修福修慧,要修大福大慧,惠以眾生真實之利!

  經文裡面講的『得無動福力』,這是大福。世間人修福沒有到這個功夫,為什麼?他還會起心動念,這就不是大福。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諸位想想這是何等甚深的大定?定是福,定不但生慧,也生福德。許多人都知道,定能夠現通,通是福。『大悲藏』,如果沒有大悲心,這個福就不會送給別人享受,一定要有大慈悲心,把自己的「大光遍照」,這是智;「無動福力」,這是福,自己的福慧供養一切苦難眾生。第四尊:

  【眾妙宮殿主火神,得普能除煩惱塵解脫門。】

  這一段,清涼大師註解得比較多,他說「有云:準梵本,神名勝上蕊光普照」,但是我們這個本子是「眾妙宮殿主火神」。「法門」,他修的法門,有的經上說「普能除煩惱塵」,這是我們這裡有的,但是有的本子說「觀如來神通力示現無邊際」,文雖然不同,意思都能會通。清涼的註子說得好,要想幫助苦難眾生,首先要成就自己的福慧。菩薩功德殊勝,為什麼?人家福慧是無量劫修成的。我們不能夠輕視自己,輕視自己是錯誤的,在這個時代,只要對佛法具足信心,歡喜學習,都是過去生中有大善根的人,雖有善根,未必修福,所以實實在在沒有福報,縱然有福報沒有福德。我們今天在佛門裡面,看到這些出家人,確實也有少數有福報的,但是他的福報自己受用,沒有給一切眾生受用,雖有福報沒有福德。有幾個人能夠像印光大師、像虛雲老和尚?這兩位大德他們有福德,他有大福報,但是自己不享受,自己一生都過清眾的生活,福慧都供養社會苦難大眾。這兩位大德給我們做了示範,我們有沒有看出來?有沒有體會得?有沒有發心向他們學習?

  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他說「或有本則具云」,版本不同,有的版本說「眾妙宮殿主火神,得大慈悲廣蔭眾生解脫門」,清涼說得好,他說可能是「傳寫脫漏」。總而言之,在此地我們要懂得如何來學習。「眾妙宮殿」是顯示福,「大光遍照」是表慧。我們接著看第五尊:

  【無盡光髻主火神,得光明照曜無邊虛空界解脫門。】

  這位菩薩在此地顯示的,要我們拓開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量大福就大,不但智大,福也大,所以他修學的法門是『光明照曜無邊虛空界』。雖然多劫修成,修的是什麼?我們一定要懂得,除障而已。智慧德相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頭得來的,菩薩作斯示現,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讓我們覺悟,回頭是岸。

  清涼在註解上有兩句話,他說「窮靈極數,妙盡難思,實為惑本」,這兩句話說得好。可是我們一般人看到這兩句,不知道這是無明的根本,以為這樣做學問還是對的。如果我們讀《楞嚴》,佛在《楞嚴經》裡頭講的拿來一對照,我們就相信了,清涼大師講的有道理,這個道理甚深甚深。佛在《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清涼在此地講的「窮靈極數,妙盡難思」,想一想是不是佛講的「知見立知」?諸位要曉得,無明的本跟自性本具般若的本是一個本,這裡面的差別就是覺、迷,迷了有知見,迷了有思,覺悟了沒有知見,覺悟了沒有思,差別就在此地;所以佛法說它是「正因佛性」。「智照心源」,這是「了因佛性」。凡夫不善用心,為什麼?不知不覺,好像自自然然他就心外求法,所以明心見性難!不但見性難,連我們念佛功夫成片都難,他搞錯了。菩薩們聰明,他們用心是內照,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告訴我們的,他是怎麼用功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無上道是無上正等正覺,人家向內,他不向外,這就成功了。我們專向外,舉個最淺顯的例子,專看別人的毛病,專門天天在留意別人、批評別人,心都在外頭。菩薩不一樣,菩薩回光返照,看到別人毛病,他立刻回過來想想我自己有沒有,這就叫回光返照,這就叫內學,人家是這麼成功的。看別人有好處,回頭照照自己有沒有?有好的要保持,不要失掉,把這個善因、善心、善行要叫它增長;看到別人的過失,立刻就想自己有沒有?有,趕快把它滅掉,不能讓惡念、惡行增長,這是四正勤,四正勤就是內學。用這個方法斷惡修善,然後再升級,那就是修清淨心,修清淨心一定要用「智照心源」才能成就。心境都是廣大而無有邊際的,不用這個功夫,心量怎麼能夠拓開?實際上拓開心量是恢復本有的心量,這才能修大福大慧。再看第六尊:

  【種種燄眼主火神,得種種福莊嚴寂靜光解脫門。】

  第六尊,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體寂發照,名寂靜光。以斯成福,莊嚴身相。」『種種』是多,『燄眼』是智眼,種種智眼觀察世間種種的境界,這樣才生福。清涼註子裡頭說得好,「體寂發照」,在一切境界裡面修清淨心,清淨到極處就是寂靜,菩薩果位裡面講「寂滅忍」,這達到最高的。在《仁王經》裡面,寂滅忍的境界是法雲地、等覺、妙覺,法雲地是下品,等覺是中品,妙覺是上品。寂滅忍下一層那才叫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寂滅忍是十地、等覺,這才如來果地。心要不清淨,哪裡來的智慧?智慧不是說聽得多、看得多,不是從這兒來的。如果一個人一味只知道廣學多聞,我們可以說這個人常識豐富、世智辯聰,他沒有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從禪定裡頭來的。說禪定很多人不太容易理解,我們講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裡頭來的,這大家比較容易懂。人真誠到極處、清淨到極處、平等到極處就生智慧。真誠、清淨、平等就是禪定,禪定裡面生智慧、生福德,慈悲是福。所以清涼講「莊嚴身相」,我們在這個身相上就放光動地,我們一般人講的風度光彩,讓一切大眾跟你一接觸,就感到你這個人充滿智慧,充滿慈祥,外國人講磁場,他看到你他就生歡喜心,這就是福慧的加持。他歡喜他就想跟你學習,所以這種加持也就是接引。沒有福不能度眾生,度眾生一定要有大福,福要靠自己修。第七位:

  【十方宮殿如須彌山主火神,得能滅一切世間諸趣熾然苦解脫門。】

  『一切世間』這是指六道,六道眾生苦。佛菩薩去幫助他,幫助眾生首先要懂得觀機。眾生苦難多,苦難最嚴重的是什麼?苦難的根是什麼?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教誨我們「從根本修」,我們也要懂得從根本的這一方面來幫助眾生,來挽救眾生。一切苦難的根本是知見不正,也就是說他對於許許多多的事理現象他想錯、他看錯,於是從錯誤的想法看法裡面,當然他也就說錯、做錯,這樣才產生嚴重的惡報。我們同修們都知道,種善因得善果,造作惡業肯定有惡報,這是沒有法子避免的。於是我們看看要怎樣幫助現前的眾生,根本的方法就是弘法利生,幫助培養弘法人才,這是從根本救。我們發心的同修們,發心出來講經說法,這個在世間一切行業裡面,是一個很清苦的行業。中國古人知道,對這個行業的人非常尊敬,稱之為清高士,他物質生活很清苦,他是高人、高士,士是指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他是世間的楷模。現在人不懂,對於這些人沒有看在眼裡,不知道尊重,不知道他們的可貴,用輕慢的態度來對他,所以今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比任何一個時期都要辛苦。覺悟的人曉得,這是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我們受這個苦難是值得的,因為得利益的眾生很多很多,我們受這一點苦難算什麼?只要眾生得離苦,我們就快樂,我們就得到大安慰。

  全心全力教化眾生,要達到這個目的,先要修自己;換句話說,最低限度要做到我能說到的我就能做到,至少要達到這個境界。我說到做不到,自己的德行沒有能夠建立,如何能感化別人?你的弘法利生,在效果上來講大打折扣了。要能夠在弘法利生收到很好的效果,你要記住,一定要說到做到。古人難得,古人在沒有說之前先做到,「先行其言」,所以他教化的效果非常殊勝。釋迦牟尼佛如是,孔老夫子也如是,先行其言!這是大聖,我們應當要效法,這樣才能真正是上報四恩、下濟三苦。第八位:

  【威光自在主火神,得自在開悟一切世間解脫門。】

  『威』是威德、威神,形容智慧、光明,唯有大威德、大智慧的人他才自在;『自在』,就是《華嚴》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的法門是『自在開悟一切世間』,「一切世間」不僅包括六道,還包括十法界。十法界裡面一切眾生,菩薩都在幫助他們。從威光菩薩來說,我們自己要沒有得解脫,就不能得自在,自己沒有得到真正的大自在,如何能幫助別人自在?大自在是一切眾生夢寐所希求的,誰不想?修行人想,不修行的人也想,雖然想,想不到。菩薩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從看破、放下來的。你不看破、你不放下,你怎麼會得自在?自己真看破、真放下了,示現大自在、示現大智慧、示現真正的福德。眾生常常在那裡觀察,總有一天他豁然省悟過來:「這個作法是對的!這樣生活是正確的!」那他就得度,他就開悟了。所以開悟不一定是從講經說法,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開悟的人很多!我們要把自己的智慧、福德、自在,表現在自己的六根,「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放什麼光?智慧、自在、光明,菩薩的德號「威光自在」,以這個去感化眾生、幫助眾生。第九位:

  【光照十方主火神,得永破一切愚痴執著見解脫門。】

  清涼這裡註得很好,看清涼註解:「分別法相,永離不了愚痴」;不分別法相,也永遠離不了愚痴,怎麼辦?要學菩薩,分別法相要「悟法實性」,你就得解脫。我們一般人的困惑在哪裡?就困惑在著相上。分別而不執著,連分別也不執著,所謂分別即是無分別,無分別跟分別是一不是二,你就解脫了。解脫門就是不二法門,你還有二你就解脫不了,你怎麼能夠破一切愚痴執著?這個「見」是見解,是從心上講的,不是從事上講的,把執著的見解、分別的見解、妄想的見解都要放下,《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那就解脫了,那就『永破一切愚痴執著見』。這個見是念頭,這才真正徹底。我不著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功夫淺,雖然相不執著,你念頭還有,你還有念頭。真正「永破」是連這個念頭都沒有了,這才是真正永破。

  『光照十方』,所以得法裡面講「一切」,十方跟一切互相照應。這裡頭就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功夫才圓滿成就。從哪裡下手?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飲食起居裡頭,去做功夫、去回光返照。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凡夫用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境界變成六道、變成污染,嚴重的污染;佛菩薩也是同樣的處在這個境界裡頭,他們高明的是他用六根根性,觀察外面六塵的塵性,這就解脫了,差別就在此地。為什麼?性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相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性裡頭沒有。或者我們講情識,情識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性裡頭沒有。交光大師註《楞嚴經》,主張的「捨識用根」,道理就在此地。天台大師講《法華經》,三止三觀,沒有離心意識,雖然很高明,可以達到相似境界,依他那個法門去修,可以修到四聖法界,超越六道了,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佛,能達到這個境界,不能出十法界。所以交光他老人家的看法,「天台止觀」不符合首楞嚴的宗旨,他以《楞嚴》的教義,捨識用根,用六根的根性,永破一切愚痴執著,超越十法界,生一真法界。理一點沒錯,方法也很正確,誰會做?而實在講做不做完全在自己,交光大師的功德無量無邊,提醒了我們,用情識有分別,用根性無分別。

  真正修行人,我們看近代的,曾經到新加坡來過的弘一大師,這是老一代的,我們沒見過面;弘一大師的老朋友,到新加坡都是他接待,廣洽法師,我們親近過。真正修行人沒有分別心,無論對什麼人和藹可親。廣洽法師有一次跟我說,弘一法師到這邊來,信徒們招待他,那個菜實在講都不是他平常吃得習慣的東西,可是他在信徒面前吃得津津有味,廣洽說「這太鹹了」,「很好吃,跟鹹菜一樣」;那個淡的,「這個很好吃」,沒有分別!所以吃飯他在修行,不執著酸甜苦辣鹹,他用舌根的根性在修明心見性,人家在修行!我們在天天挑口味,挑口味是造業。對待一切眾生,修行人也知道眾生有善惡,不知道那不變成白痴?他吃東西也知道酸甜苦辣鹹,不知道那舌不變成麻木?在這裡頭不執著,隨緣消舊業,消什麼舊業?消分別妄想執著,消這個東西。妄想分別執著一天比一天淡薄,業障消了。

  古德這些成語,大家說起來都聽過,自己也會說,但是在實際生活當中自己不能落實,不知道怎麼去做,不能把它用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不能把它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學了沒用處,所以該輪迴還是搞輪迴,該生死還是搞生死。看看這些古大德們,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們在工作裡頭、處事待人接物裡頭,你去觀摩就發現,我們應當要學習。所以交光大師講的捨識用根,一般人覺得講得太高了,我覺得不高,他講的很實在,問題是我們不會用,會用那是當生成就的佛法。末後這一尊:

  【雷音電光主火神,得成就一切願力大震吼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得不多,「以行扶願,故能現世,作師子吼」,這個提示非常好。『雷音』跟下面『大震吼』前後相應。我們都發了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四弘誓願裡頭這一願是主,後面的三願都是為這個願,這個願就是弘法利生,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說明宇宙人生真相。願要沒有行,這個願落空,是虛願、是假願,願一定要有行,以行踐願。『雷音電光』都是代表行、行動,所以能『成就一切願力』,在這個世間作獅子吼。獅子吼就是講經說法、喚醒大眾,幫助大家從迷惑顛倒省悟過來,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壯舉。「眾生無邊誓願度」,用現在的話來說,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真實的利益、真誠的服務。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用什麼?就用這個方法,就是用這個法門。「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發願求覺悟,佛菩薩也不捨棄他,也要幫助他、也要教導他,這個理、事都很深廣。我們讀佛經,看看經典,佛說法的當機者,當機者一個人,這一個人求法,向佛求教,佛為他所說,別人大家在一起都聽到了,請法的人也普度了眾生。集結經藏的人,把佛所講的寫出文字,留給後世,讓千萬年之後的眾生讀到佛經,如同面對佛陀教誨,統統得度,我們想這個功德多大!這個工作多麼有意義、多麼有價值!我們要認真努力修學。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1:01:19)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24日11:01: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2673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