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0七卷) 2001/5/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407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夜神偈頌第六首:
【佛於無福眾生中,大福莊嚴甚威曜,示彼離塵寂滅法,普發華神悟斯道。】
我們在長行裡面看到普發樹華主夜神,他修學的法門是「光明滿足廣大歡喜藏解脫門」,這個法門對我們初學來講,非常重要。在偈頌裡面,這是他的修學心得報告,給我們的啟示非常之多。
第一句把這個境界說出來,佛在沒有福德的眾生當中,這一句話實實在在就是講我們現前的社會,我們生在這個時代的確沒有福報。我在講席裡頭常常提起,現代這個社會,作總統的、作國王的,每天心神也不安,從帝王一直到平民,可以說都是生活在憂患之中。如果我們看看過去的歷史,兩相對照一下就曉得,從前的人生跟我們現在的確不一樣。過去這個社會還有幸福可言,就像佛經上講的苦多樂少,他還有樂;現在社會沒有樂,只有苦,沒有樂。現在的樂是什麼?是打嗎啡吸毒,那個叫樂,這是一般人講苦中作樂。
為什麼社會會變成這個樣子?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我們這一代就非常可憐,沒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也許有很多人要問,現在工商業發達,學校非常普遍,怎麼說沒有受過教育?我們說沒有受過教育,是沒有受過聖賢的教育,聖賢的教育是什麼?聖賢教育是做人;換句話說,今天學校傳授的是技能、技術能力,做人這一方面疏忽了。於是科學技術發達,人與人的關係疏遠,造成整個世界都走向爭名奪利,這還得了嗎?互不相讓,這是東西方教育差別在此地。東方是聖賢教育,教我們互相相讓、禮讓,決定沒有競爭的。西方教育出發點都是自私自利,所以學校教的要競爭,拼命去競爭,競爭發展就變成鬥爭,鬥爭再發展就變成戰爭。現在全世界已經不是鬥爭,在戰爭的邊緣。這一次如果再爆發世界大戰,非同小可。科學家也有預言,是這個世界終極戰爭,就是最後一次戰爭,從這個戰爭打了之後,這世界上不會再有戰爭,為什麼?人都死光了。科學家的估計,十個人當中要死九個,這是真的。活的人羨慕死的人,那就是什麼?生不如死,你說多可怕!多可悲!現在拼命在發展武器,唯恐人不死光,這就是古老預言跟《聖經》、《古蘭經》裡面所講的世界末日。我們每天從報紙、電視新聞資訊裡面去看,似乎末日距離我們愈來愈近,這是沒有福的眾生。
我再舉一個淺顯的比喻,有福的人心是定的,動作緩慢,諸位同修當中也許有人念過曾國藩的家書家訓,曾國藩距離我們不遠,才一百多年。他對他家裡子姪的教訓,動作都要緩慢,顯得穩重有福。沒有福的人急躁,步調很快,這沒福,走起路來好像在拼命,沒有福報;有福報的人是慢慢的。佛法裡頭形容佛菩薩「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現在我們講大象,你們看看大象,大象的動作很慢,走路也很慢,四平八穩的,形容真正有大福德的人,他是這樣的態度,這個風範。哪有匆匆忙忙那麼急躁?
眾生沒有福就要受災難,佛菩薩大慈大悲,愈是苦難的地方,佛菩薩愈要來幫助大家,所以底下一句,『大福莊嚴甚威曜』。佛用什麼大福?佛的福報是圓滿的,智慧是圓滿的,福慧二足尊,他出現在我們世間。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代,跟中國孔子、老子差不多是同時代,稍微早一點。為什麼這個時候佛出現?這個時候眾生福薄,我們看孔老夫子的書裡面寫得就很清楚、就很明白,夫子非常懷念堯舜禹湯的那個時代。那個時代國家的領導人都是具足大德大福,所以人民確實生活在福慧莊嚴之中。孔子生在春秋,孟子生在戰國,那個時候的社會已經動亂,古聖先賢的大道逐漸被人淡忘。從那個時候開始到今天二千五百多年了,倫理道德蕩然無存。諸佛菩薩在那個時候出現有道理,佛出現就是大福莊嚴,只要我們肯學,要我們真學,搞假的不行,這東西要搞真的。
學佛從哪裡學起?要從做人學起,人都做不好,怎麼能作佛?現在我們在澳洲這個小班裡面教《弟子規》、教《三字經》,我們計畫當中這個課程,這兩門課程之後,接著《了凡四訓》,《文昌帝君陰騭文》,《俞淨意遇灶神記》,這是印光大師提倡的,《感應篇》,然後才能夠入佛法。佛法裡頭頭一個要學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十善業道經》,這是學佛的大根大本。這幾樣東西分量都不多,全部要能背、要能講、要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你能背能講做不到,那是空的,那枉然,要真正做到,然後才能夠修學大乘。諸位要曉得,今天佛教為什麼衰到這個樣子,幾乎滅絕了,原因在哪裡?大乘是佛教的大學,沒有小學、中學,你怎麼能念大學?講這些大乘經聽聽而已,你哪裡能做得到?從什麼地方做起?你根本就不知道。
所以,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小乘確確實實在隋唐時候傳到中國來的,而且傳的相當完整。我們現在漢文大藏經裡面的小乘部分,跟南傳的幾乎完全相同,兩千多種經論裡面巴利文的經典只比漢文大概多不到五十部,你就曉得小乘經到中國來很完整。在隋唐的時候,小乘有兩個宗派:成實宗、俱舍宗。很不幸這兩個宗派唐朝中葉以後就衰沒,現在沒人學了。為什麼衰沒我們要懂得,為什麼中國人要大乘不要小乘?中國過去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儒學的基礎、道學的基礎(道家),中國的儒跟道足以代替小乘,所以中國就無需要小乘。但是今天麻煩就大了,儒也不學了,道也不學了,小乘也不要了,天天念大乘經,有口無心,所以學一輩子都得不到利益,可以說絲毫利益都得不到。不是佛菩薩不慈悲,是我們自己沒有福、薄福,沒福就是沒有遇到善知識,這就是沒有福報。也有人遇到善知識不知道親近、不曉得學習,這個人就是他有因緣,他沒有福德;有福德沒有因緣是一生遇不到好老師。所以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不容易,那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遇到善知識能不能成就,關鍵在對於善知識有沒有信心,善知識的教誨能不能完全落實,關鍵在這裡。我這一生學佛可以說是非常幸運,這三個條件具足。我學佛第一天親近出家人章嘉大師,頭一天給我開示,就教我看破放下,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教我布施,布施就是捨。初學的時候捨身外之物,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要放下。我們到以後漸漸入了佛的境界才曉得,這些東西是障礙,有一條放不下你就入不了門,不是大乘門,小乘門都入不進去。所以你們年輕的法師在這邊學講經,你們將來有沒有成就,關鍵就是能不能把自私自利放下。你能放下自私自利,你就接近成功,還不能保證,但是什麼?靠近。到什麼時候才能保證?《金剛經》上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才得到保證。如果你還有四相,還有自私自利,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我常說的,菩提道上寸步難行,你不可能有成就,這是什麼?這是個障礙、大障礙,你怎麼可能有進步?自私自利、我相我見是見思煩惱的根,這個根要不拔除,見思煩惱不能斷;見思煩惱不斷,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道理事實不能不清楚。不管你怎麼修,你再用功再努力,勇猛精進,你都出不了三界六道。然後你才曉得自私自利、貪瞋痴慢的害,我們無量劫來就被這個東西害了。一定要覺悟,一定要回頭,要把它捨得乾乾淨淨。
佛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不僅是言教,他要不做出樣子,他教導我們要捨要放下,他自己不肯放下,我們未必相信他。釋迦牟尼佛他生長在帝王之家,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王位。他能夠捨棄王位,中國古人常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別人要爭的,爭還爭不到,他已經到手的,他放棄不要了,做給你們看看,這個東西不是人生的目的。一切物質上的享受他也統統放下,自己過最簡單的生活、最樸實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身上所有的財產三衣一缽,做出來給我們看,徹底放下!把煩惱放下,見思煩惱放下,塵沙煩惱放下,無明煩惱放下,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現前。無量智慧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智慧不是從外頭求來的。我們的智慧為什麼不能現前?煩惱蓋覆住了,所以智慧透不出來。
佛的福報也是圓滿的。說佛的智慧圓滿大家不會反對,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說了這麼多經,那沒有智慧你能說得出來嗎?這個沒有問題;要說佛的福報,大家就懷疑,佛過得那麼苦,每天到外面去討飯,有時還未必能討到,這有什麼福報?這裡頭大家就不懂了。什麼是福報?每天生活在歡喜裡面是福報;每天生活在痛苦裡頭,那有什麼福?釋迦牟尼佛,他的一些學生們,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得失,對待一切眾生真誠清淨平等的恭敬,你說那個生活多快樂,世間什麼人能跟他相比,真正福報在這裡。多少國王大臣拜他作老師,也有多少貧窮乞丐也拜他作老師,他老人家心目當中平等的。進入他的道場,最初的道場沒有房子,曠野大樹底下講經說法,國王跟乞丐坐在一起,平等的,這是大福報。以後佛也住過精舍,精舍是國王大臣、大富長者們供養的。那個供養跟現在的供養不一樣,現在的供養是把房子園林獻給出家人,那個時候不是的,借用借住。這是我常講,佛菩薩住園林有使用權。所有權?所有權是那些國王大臣、大富長者。沒有所有權,有使用權。就像我們住旅館一樣,我們住個一天兩天、十天八天,我有使用權,所有權是旅館老闆的,無憂無掛。佛教給我們什麼人有福?有使用權的人有福,什麼人很苦很累?有所有權的人很累,他要操心,他有牽掛、有憂慮。你從這個地方去觀察,你才能觀察出佛的那一種大福莊嚴,他一生得大自在。所以確實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種福報多大!我們今天學佛沒有把這個學到,這就很可惜。這要是學到,你就有真正的受用。
我這一生非常感激我的老師,頭一天見面就把這個法子傳授給我,我也真肯學習。我一生當中沒有道場,一生當中沒有管過人,沒有管過事,也沒有管過錢。現在在圖文巴建了一個小道場,在山上買了一棟房子,有幾個人住在那個地方,住在一起共修決定要修六和敬。如果不能和睦相處,我的辦法這個道場立刻解散,為什麼?避免造業,這個造業是破和合僧,大家不和是破和合僧,菩薩戒經裡面講墮阿鼻地獄,所以馬上解散,使大家沒有機會造這個重罪,這叫大慈大悲。能夠和合,我歡迎你住在一塊共修,不能和合,馬上解散。解散完了之後,房子怎麼?房子馬上賣掉,賣這個錢拿去做別的好事,我們就印經做VCD來布施,不要造罪業。這就是要有智慧、要有果斷。我們要給眾生善緣,不能給眾生惡緣;我們要是給他惡緣,我們對不起他。所以道場成就之後,供養這些年輕出家人,我在旁邊看,你們在一塊是不是很歡喜,是不是真的互助合作在那裡一心辦道。如果不是的,我立刻就解散,各人回家,各奔前程,我道場馬上就賣掉,絕不造罪業。這是我的辦法,我絕不給自己添麻煩,要是我心裡面還有牽掛、還有憂慮,那這是大笨蛋幹的。我學佛學了五十年不能學成大笨蛋,我不會上這個當,我學得自由自在多開心,天天歡喜,常生歡喜心。
所以佛的大福德我們要有能力看得到,跟世間人一比較,世間人不能跟佛相比。那樣的心地多清淨,一塵不染,心地沒有分別,平等自在,這是「大福莊嚴甚威曜」。
『示彼離塵寂滅法』,這是講佛對於無福的眾生,教他什麼?教他修大福德。大福德這裡提出兩大綱領:一個是「離塵」,一個是「寂滅」。這一段裡頭清涼有個註解,他老人家說:「以眾生本來自盡,故是寂滅。是以智窮妄本,理無不顯。妄徹真源,惑無不盡,喜方滿足,故法門名出生廣大喜。」清涼註解的文字不多,菩薩修行的宗旨完全說出來了。「眾生本來自盡」,自是自己,「自盡」就是: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沒有。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本來無一物」,此地「本來自盡」四個字就是本來無一物,所以他是寂滅的。如果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就入了佛的境界。佛的心清淨寂滅,寂是寂靜,滅是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滅了,這是真心,這是本性。由此可知,原本是清淨寂滅的,現在生起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就錯了。佛在《華嚴》、《圓覺》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現在墮落在凡夫裡頭,而且天天造惡業,將來的前途一片黑暗,非常恐怖。三途進去容易,出來太難了。佛說的都是真實話,不是欺騙我們,也不是嚇唬我們,句句說實話。貪心墮餓鬼,瞋恚墮地獄,愚痴墮畜生,這個話在大小乘經論裡面講得最多,是希望我們聽了之後牢牢的記住,一定要斷貪瞋痴。要想出離三界六道,一定要斷見思煩惱;要想出離十法界,一定要斷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是分別,見思煩惱是執著。你有分別執著,你的麻煩就大了,不但對前程造成嚴重的障礙,對於學佛法也成了障礙。為什麼?你不開悟,為什麼不開悟?你有業障,把你智慧障住。這個業障總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佛教給我們離塵法,塵在此地是煩惱的代名詞,一定要遠離煩惱。「塵」這一個字裡頭包括無明、塵沙、見思,三種煩惱都用塵做比喻。
我們現在在講席當中是用最粗淺的話來講,我講十六個字大家好懂,佛經裡講一個字你不容易體會,我講得很粗,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沾了一個字,你的智慧就不開,你這一生逃不過煩惱,你這一生不但出不了三界,恐怕來生人天都難保住。你要是細心去思惟,怎麼不可怕?所以學佛要真學,老實學,老實學印光大師教給我們,從《了凡四訓》,深信因果。《了凡四訓》是教我們深信因果,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必定有惡報。善惡的標準是什麼?印光大師用《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用這兩本書給我們做善惡標準,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違犯?大師不用戒律,而用這兩樣東西,用心良苦。用戒律,這個社會上許許多多不學佛的人他看不到,他不懂;用這兩種書在過去家喻戶曉,人人能接受,很容易懂得,尤其純粹都是中國東西。把這兩本書代替戒律,來挽救社會的劫運,這是大師真實智慧,無盡的慈悲。然後再勸你念佛求生淨土,你決定得生。
如果沒有前面的基礎,念佛也很難往生。淨宗法門雖然說是易行道,也不是你想像當中那麼容易。佛在《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西方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想想我們善不善?所以印祖用《了凡四訓》、《感應篇》、《陰騭文》讓我們修善,斷惡修善。我們是善人,這才有資格進入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社團,不善怎麼行?在功夫上講,「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是《彌陀經》上講的三個條件,我們三個條件統統具足,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肯定得生。如果這三個條件缺一個,都有問題,能不能往生那就不能肯定。所以我們總要認真努力,千萬不要被現在這花花世界欺騙了。這花花世界是什麼?妖魔鬼怪,你讀讀《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裡面講的妖魔鬼怪。妖魔鬼怪是什麼?殺盜淫妄,殺盜淫妄的心是餓鬼、地獄心,殺盜淫妄的行為決定墮三途。所以我們不但這些事不能做,念頭都沒有,養自己純善的心,念頭都不生,我們的前途才一片光明,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此地這個偈頌裡,「離塵」非常非常重要,關鍵的字眼就是這兩個字。遠離一切塵垢,我們才能夠真正達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此地講的寂滅法。一心是大定,不亂是慧,普發華神他從這裡開悟的。清涼在這裡說,「智窮妄本,理無不顯」,當然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所以我們學佛求什麼?求智慧,智慧沒有邊際、沒有底,要認真努力求,為什麼?智慧開了,理就顯,理顯了之後,這個事你就明瞭。「妄徹真源,惑無不盡」,妄惑斷盡了,真源是講真心本性,徹底顯示出來了。「喜方滿足」,所以到喜方滿足,這是什麼境界?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盡,換句話說,講到法喜充滿,等覺菩薩還欠一分,如來果地上才圓滿。那就是說惑要斷得乾淨,這個惑是無明煩惱,《華嚴經》裡面也叫它做妄想,妄想真的斷盡,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一念不生,這個是佛。我們今天在境界上還會起心動念,這是凡夫,為什麼?起心動念是無明。確確實實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無明捨了;不分別,塵沙煩惱放下了;不執著,見思煩惱放下了。這三種煩惱都放下了,他怎麼會不自在?他怎麼會不歡喜?
大乘經教裡常說的「常生歡喜心」,歡喜心是這麼來的,這個道理佛法裡講得多、講得透徹。孔老夫子也說,《論語》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個「悅」是法喜,悅是什麼?從內心裡面生起來的歡喜,不是外面的;外面六塵境界裡面生歡喜,那個不叫悅,叫樂。好朋友來了,很歡喜,「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樂跟悅不一樣,樂是從外頭來的,悅是從內心裡頭發的。「喜方滿足」是從內心裡頭發的,不是外頭境界。由此可知,你的歡喜心生不起來,一天到晚生煩惱,是因為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果然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法喜充滿。
放下要緊!學佛,佛教菩薩,教菩薩修行六條,頭一條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身心世界,真正一塵不染,你就快樂,你就得大自在。佛菩薩那一種樂,一般人根本就無法想像,為什麼?他沒入這個境界。認真學、努力的修學,那就是認真去放下,天天放下,月月放下,年年放下。這樣,上根利智大概三年五載就入境界,中下根性的人用個二十年三十年的時間也能契入境界。我最初學佛得力於老師指導,我能夠得的一點小受用,也是二、三十年,才得這個受用,不會受外頭境界干擾;也就是說不會受外頭境界誘惑了,才會得自在。一定要有耐心,要相當長的時間,不是學了幾天就得到,那不可能的事情。認真努力,我們在古人註疏裡面看到,最快的大概都是三年到五年,我們在《高僧傳》、《居士傳》裡面看到,絕大多數的二、三十年。我們這種是中等根性的人,要認真努力二、三十年克服自己的煩惱,克服自己的習氣,才能入這個境界。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4 10:57:4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