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三七O集) 2000/10/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45-0370
src="http://bd.amtbvod.com:88/v2/mp4/12/12-045/12-045-0370.mp4
请掀开经本,「阿修罗王」偈颂第六首看起:
【佛出于世救众生。一切智道咸开示。悉令舍苦得安乐。此义遍照所弘阐。】
遍照阿修罗王,在长行里面我们读到的,他是「得种种方便安立一切众生解脱门」。菩萨给我们的启示非常之大,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如何安立众生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一个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涉的面非常之广,也非常之深。
现代这个时代,由于科技的发达,大家都知道,科技确确实实是日新月异,但是人文、伦理道德的教育被疏忽了,所以科技愈发达,人心愈恐慌,愈不能够安立,造成这个社会最大的一个困惑。现代许许多多人都在寻求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这些年来也非常认真努力,我们觉得这个问题严重。我们在讲经不断的提醒同修们,社会安定的问题,世界和平的问题,人民真正幸福的问题,《无量寿经》上讲「惠以真实之利」,一切众生怎样才得到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不外乎物质生活富裕、聪明智慧增长、健康长寿,总不外乎这三方面,这是真实的利益,现在这三方面都受到严重的威胁。
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也想了很多,不是政治能够解决得了,也不是军事能够解决得了,经济跟科技现在正在发展,不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使这个问题愈来愈严重,于是我们想象到从前释迦牟尼佛为什么选择于教育。世尊选择教育态度非常明显,不像中国孔子,孔子,我们读孔子的书,书里面记载,孔老夫子是寻求从政,周游列国,目的是想谋得一官半职,来实现他的理想、实现他的抱负。而是在当时的列国,这些国君诸侯没有人敢用他,才回到老家从事于教学工作。释迦牟尼佛的情形不一样,他是王子的身分,他不需要去谋求政治地位,他的地位是现成的,他主动放弃、舍弃了,而选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选择这个行业,选择这么一个工作。而且是义务的为大众服务,服务的对象不限于自己的国家,在那个时候他服务的对象是国际,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十六大国王皈依、护法。所以他真正做到不分国家、不分族类、不分宗教,就是今天所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这是给我们最好的一个榜样。
长行里面讲「开种种权门」,权巧方便,这一种权巧方便,大乘经里面说得很多,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更是最好的榜样,善财童子去参学这五十三位菩萨。实际五十三位都是诸佛如来应化的,这个我们毫无疑惑,因为《华严经》上这些诸天众、诸神众都是诸佛如来变化所作,那五十三位善知识还有什么话好说?每一位都是诸佛如来应化的。真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五十三个人示现的形象,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里面示现以宗教人士出现的只有六位善知识,只有六个人是宗教身分出现的,其余的都是社会的各行各业。所以佛教的教学,我们要认识清楚,它是今天所讲的多元文化。由此可知,如果这些众生是基督教的身分,佛一定现基督教教化他们;他是回教的习性,佛一定现回教身分教化他们。于是我们才肯定,不但所有宗教里面的神圣,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圣贤,无一不是诸佛如来的化身。我们对于这些矛盾就消除,疑惑化解了,障碍排除了,我们的恭敬心,恭敬赞叹、尊重供养之心自然就生出来了。
我们晓得众生根性不相同,居住虽然在一个地球,因为过去交通不发达,彼此不相往来,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佛在各个不同文化、各个不同族群里面示现的圣贤,因人施教。原本都是一家;不但是一家,原本是一体,在我们称诸佛如来,在穆斯林称安拉,在基督教、犹太教称上帝,其实都是一桩事情。如果我们用方便话来说,其实就是一个人,是一身,在哪个地区,人家称他什么。譬如一个有德行、有才华的人,他在家里面,他的子女称他作父亲;他在学校任教,他的学生称他为教授,那名称不是就不一样了吗?我们现在看到许多人印出名片,几十个头衔,他到哪里人家就怎么称呼他,其实是一个人。所以我们晓得,今天世间众多宗教所供奉的神明其实是一个人,他在哪个地方,哪一种不同的称呼。我们明白了,我们搞清楚,我们的心量拓开了,大乘经上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再不怀疑了。所以我们能够跟一切不同国土、不同族群、不同的众生和睦相处,我们以真诚清净平等心对待一切人事物,是依据这个道理,确确实实是平等的。
世间也有许许多多的道学,表现种种不同的神异,那也是事实。我们接触了,看到、听到了,心里很清楚,他是属于某一个阶层,他修学程度达到了某一个阶层。一些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奉之为神明,误以为究竟,其实他上面还有。到真正究竟圆满,是大乘经上所说的。我们怎么晓得大乘经上所说的是究竟圆满?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法界都用的是意识,没有离开意识,六道凡夫用意识用错了,所以才搞生死轮回;四圣法界用意识用正确了,他没有错误。意识依旧是妄心,不是真实的,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他们用的是纯善,没有恶。六道凡夫是善恶混杂,愈往下面来恶就愈多,恶心所多,善心所少,所以果报就不殊胜。完全用错了是地狱众生,完全用正确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如果把八识转变成四智,他就超越十法界。法相宗里面修行重要的转识成智,怎么个转法?不用心意识,不用心心所,你所用的就是自性,禅宗讲明心见性,四智菩提就是性,完全用性德。随顺性德,那是一真法界的菩萨,超越了十法界。性德里面没有意思,有意思都在意识里头,没有离开意识。
菩萨在此地讲,『佛出于世救众生』,这个众生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不仅仅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毘卢遮那的化身,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是毘卢遮那的化身,没错!毘卢遮那是谁?毘卢遮那是自性,所以称之为法身佛。也就是毘卢遮那是能变、能现,释迦牟尼跟阿弥陀佛都是所现的;一切诸菩萨众,我们今天讲一切宗教里面的圣贤、神明、神圣,都是毘卢遮那所变。毘卢遮那在哪里?「毘卢遮那」是梵语,它的意思是「遍一切处」,毘卢遮那没有形相,遍一切处。上一个星期天,伊斯兰教的傅女士跟我们讲演伊斯兰教的生活,她也提到了他们的上帝安拉,她说安拉从来没有人见过,穆罕默德也没有见过,穆罕默德想要求安拉现身给他看看,他说一座山爆炸了。我们想想他们讲的安拉,跟佛家讲的毘卢遮那,确实是一不是二。她说世界、众生都是安拉造的,佛经里面讲虚空法界是毘卢遮那所现所变的。
但是毘卢遮那对我们所教导的适合于这个地区人的根性,对穆斯林所教导的是适合他们那个地区的根性,不一样。我们看看他们的经典,说事多,说理少,偏重在日常生活的教训很多,教你怎么做人、怎么工作、怎么处事待人接物,这一方面教得很多,日常生活都规定得很详细。佛法里面也有这种教诲,所谓是「律仪三千,八万细行」,但是没有像他们那样规定那么明确。大乘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理多,讲理的部分多过于论事,帮助我们开智慧。于是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我们懂得多,所以我们的心量自然就拓开,自然就包容一切诸法,自自然然的主动以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对待不同的宗教,对待不同的族类,对待不同的众生。所以从这上面去看,我们能体会到,这个境界提升了一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