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0集) 2014/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15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页,倒数第二行:
「六波罗蜜,即六度,是证涅槃之正因」。六波罗蜜完全是放下。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学佛从哪里下手?中国佛法是大乘教,他老人家告诉我的,从看破放下下手。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六度前五度是放下,最后般若度是看破。先看破还是先放下?各人根性不相同,因缘不相同,没有一定。应该是大多数的人们先从放下下手,所以六波罗蜜的排列,前五度摆在前面,放下,五度都是放下。布施,这底下有,放下悭贪,持戒放下破戒,忍辱放下瞋恚,精进是放下懈怠,禅定是放下散乱,最后般若是智慧,放下愚痴这是看破。念老这个地方,这个提示得很好。菩萨修学的六门功课,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学佛放不下就不能成就,所以念老在此地告诉我们,这六门功课是证涅槃的正因。
修学大乘,无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哪个法门,这是佛陀教菩萨修学的六门功课,大小乘经典都说。大乘,几乎没有一部经上不讲六波罗蜜的。布施对治悭贪,这六门课修到什么时候圆满?悭是吝啬,贪是贪求,什么时候我们没有吝啬的概念,没有贪求的欲望,布施波罗蜜就圆满。六度所对治的,这六种全都是染污,染污我们自己的真心,在本经上就是清净平等,有悭贪就不清净,心是浮动的就不平等。佛法的修学,求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希望得到的是什么,这个自己一定要非常清楚。总的来说,用佛经的术语,佛法修学的目的就是成佛。成佛是什么意思?成就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行、究竟的相好,这是大乘菩萨修学终极的目标。用什么方法?大乘经上说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六大类,这六大类展开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六种,这六大类。所以每一条里面所含的境界是没有边际的,无量无边。
众生对于一切法都贪恋、都希求,分别执着,这就把本来是佛变成六道众生,在佛的眼目当中可怜悯者。每一个众生原本跟一切诸佛一样,跟阿弥陀佛没有差别,为什么今天变成这个样子?首先就是迷了,迷是愚痴,自性本有的无量智慧,这一迷之后,智慧变成烦恼,变成无量烦恼。佛现在教给我们,要把这个东西放下,首先把你的欲望,对物质上享受的欲望、精神上享受的欲望统统放下。有人说这是人生的享受,放下了,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凡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凡夫他所认识的快乐,我们用一般名词来解释,都是一些刺激,真正的乐他没有享受到。好像现在这个世间年轻人,很多,吸毒,你问他为什么吸毒?快乐。麻醉,打吗啡,是这种乐。这个乐,付出的代价是生命,是极其痛苦,哪里是乐?
佛法里面有没有乐?有。连世间法,凡是随顺性德的有乐。《论语》头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就是喜悦,就是快乐。这乐从哪里来的?学,学了之后把它落实,习就是落实,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快乐!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不亦悦乎。悦是喜悦,这种快乐不是外面的刺激,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我们从海贤老和尚的身上完全看到,老法师欢喜布施,他完全用自己的劳力耕种,喜欢劳作,从早到晚,没有疲倦,没有厌倦,做得很快乐,愈做愈快乐。他耕种的土地面积很可观,一个人干,一生开辟的荒山有十四处,总面积有一百多亩。古时候一个小家庭,五亩之地就能养活一家。老和尚这个小庙,也是一个小家庭,全靠他老人家耕种。那个乡下没有香火,没有供养,靠什么生活?靠海贤老和尚农耕。他开荒山,种粮食,种蔬菜,种水果,还种树木,成绩非常可观。收获,除了自己需要用的之外,多余的很多。老人家生活非常节俭,一粒米都不会糟蹋。他多余的粮食、蔬菜、水果,没有拿到市场去卖,那要卖是很可观的价钱,没有,他拿去救济,周围,周边几个县市,有遇到灾难的,有遇到缺乏的,他布施,他去做救济工作。一生,我们知道他二十岁出家,一百一十二岁往生,九十二年乐此不疲。地方上的居民都称他为大善人,喜欢布施,喜欢与大家共享,不是独享,共享,能够舍己为人,这属于财布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