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131集)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admin 楞严经评论1阅读模式

楞严经  (第一三一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7-001-0131

第131集A

第131集B

第一百五十七面第二行: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这是对香严童子他入道法门的评断,香严童子是从嗅香尘而悟入的。文殊菩萨这几句评语,第一句是讲初心的凡夫,必须等待香尘与鼻根合的时候,才能够产生知觉的作用;换句话说,香尘要不来,就不会有这种知觉的产生。尘不是常住的,是个生灭相,或有或无,换句话说,没有法子觉性常恒,根与尘相离的时候,这个觉性就没有、就不存在。第二句非常的明显,根尘不接触的时候原无香尘之相。第三句意思是讲,相合才能知,相离那就灭。我们想一想,觉知之性尚且不能够常住,怎么能够从香尘上而得圆通?可是我们在前面看到,香严童子明明在香尘上证得圆通,这个说起来初学的人不太容易,这些都是善根深厚之人,随拈一尘无非法性,这样的人才行;或者我们讲大根性的人可以,随拈一法都能够证入圆通。但是初发心的、烦恼重的、障碍深的这就很难,依照这个方式就相当难。说到这个地方,这个难与易,绝不在于我们世间所谓聪明才智。你们看看谛闲法师是个了不起的人,是个再来人,他二十八岁讲经入定的时候舌头上生莲花,这是天台宗近代的祖师。我们一般公认清末一直到现在,在中国法师里面是第一人,舌灿莲花这样好的瑞相。他一生当中最器重的人,晒蜡烛的持律法师,这个人结果开悟了。原因在什么地方?佛门里常常有个术语说,老实,这两个字太可贵了。果真是个老实人就是上上根人,没有不成就的。

 

这些祖师大德没有办法教的,就是不老实。所以不老实的,对于老师的话不会百分之百依从,听了之后他会去想一想、会去衡量,认为可以遵守我就遵守,不可以遵守我就不遵守。这样的人老师没有法子教,诸佛菩萨也没有法子教,这样的人,老师看在眼睛里面,是一种平常的听众,不会加意去栽培。为什么?你要是加意去栽培,这一番苦心白费,他是决定不能够接受的。像这些常识我们都应当要懂得,你自己将来看人你就明了,自己有没有成就,完全看你对于老师有几分诚敬。过去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你只能得一分利益,两分诚敬就能得两分利益,你要想得十分的利益就得有十分诚敬。这样的人,我从学佛以来就没有遇到过,多多少少都要打个折扣,所以这很难。本经里面讲的是要证圆通的果位,圆通果位最起码是圆教初住菩萨,从初住到等觉都叫做圆通。这不单单是破见思烦恼、破尘沙烦恼,最低限度还要破一品根本无明,才能够证得圆通。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来讲,得圆通就是证得理一心不乱。实在说前面讲过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但是我们自己的业障有深浅不相同,这才要文殊菩萨一样一样给我们来拣选诸菩萨所证,给我们做一个评断,这个评断都是为初学人而说的。下面是药王菩萨这一章,药王菩萨像我们中国神农,相传说神农尝百草,辨别百草的味性,取它来治病。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药王菩萨是以尝百草,这是属于味尘,他是从这个地方悟入的。『味性』也不是本来常然之体,换句话说,他要舌根接触味尘的时候才有这个觉知。由此可知,这一法也是属于生灭法,时有时无,尝的时候就有,不尝的时候就无。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用生灭的法门如何能够证得不生灭的圆通?所以『其觉不恒一』。以间断这种方法要证得无间断的至道,这个似乎也不合道理,我们今天在《信心铭》里面讲的「至道」。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这是跋陀尊者,他是因触尘而悟入。触没有自相,也是因缘和合而显现出来的,内依根生,外依触尘。讲到触尘多半都是讲色尘,色法为身根所接触,能所两合当中显示出有触的相发生。文殊菩萨在此地告诉我们『触以所触明』,这个意思就是说,必须要等待所触之尘合于能触之身,这个触相才明了,才能见性。假如身与尘离开,没有接触的时候,这种现象就不生,这也是对于初学人说的,初学的人心粗。如果对功夫很深的人,你们诸位想一想,这个触尘会不会中断?没有中断的,你有身接触外面空气就是触。天气寒,你身上觉得冷,这就冷的触相;温度高的时候你感觉到热,那也是触相。不一定要等碰到你的手这才叫触到,不是,实际讲都没有中断。但是初学的人心粗,他没有这种微细的感触,所以对于初学的人来讲,粗心大意的人,必须身体跟外界物质接触,他才会感觉有触相,平常他感觉不到。所以这个法门对于初学的人来讲,也不太适合。下面一位这是大迦叶尊者: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迦叶尊者是因为法尘而悟入。法尘有内外,诸位学过百法的,就晓得有所谓内法尘、外法尘。前面两句说明法尘没有相,没有一个具体的相,法尘属于抽象。大经里面所谓「五尘落谢影子」,这叫法尘,拿我们今天的术语来讲就是印象。你见色闻声你心里有个印象,早晨办的什么事情,现在一想好像这个事情在眼前,印象叫法尘,这叫内尘,潜伏在阿赖耶识里面,我们称之为阿赖耶识的种子。意识,就是第六意识跟末那识有能力攀缘得到,一攀缘,这个影子、影像就现前。如果要依法尘来修学的话,法尘是有能有所;换句话说,是有个能起的意根向阿赖耶识里去攀缘,有所起的法尘,有能有所。既然是落到能所,就不能够遍满法性。菩萨在此地说『能所非遍涉』,它不是个有形相的东西,是阿赖耶识里含藏的种子。在理论上说它能够遍十方、能够遍有处,它不能够遍非空,因此对于初发心的人来说,这个办法也不太理想。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14日21:58: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965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