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第九十七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7-001-0097
第97集A
第97集B
第四段「舌味识界」: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
格局与前面几段完全相同,所以一看就懂的,我们就不必解释了,需要解释地方,我们就简单的给大家做个介绍。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讲舌识,单因舌根所生,不需要藉外面的味尘,自己能够分别的话,要是以这种情形,以为是以舌为识之界限,就是说舌自能生识。如果果然是这种情形,经文里面就说,佛再叫着阿难讲,外面的味尘也是无量无边的,可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五味,就是五大类。经里面举的比喻就是酸甜苦辣咸,『甘蔗』味是甜的,『乌梅』这是酸味,『黄连』是苦,『盐』是咸,『细辛姜桂』这都是辣味。如果舌自己能够生舌识,那就不需要味尘,自己就能够分别味了。佛是将这个大前提先给我们说出,然后再来做深入的讨论。
【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如果舌识是由舌根生的话,舌没有接触到五味,这个时候佛叫阿难自己试验,你尝尝你的舌,你的舌到底是甜味还是苦味?我们晓得舌能够辨味,一定要根与尘相接触,这里面才有五味的辨别。假如没有味尘的接触,舌是没有味的,这是我们一般人的常识都能够明了的。下面经文就说: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
这个意思是说,假如舌性它是苦,是苦的味道,就是舌性已经变成苦味,还有谁来尝苦?『舌不自尝』,这句话很重要,既然不能够自尝其舌,你怎么晓得舌有苦味?所以在结论上讲,『孰为知觉』,哪个知道苦的味道?
【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这是说『舌性』如果要不是自苦,味不自生者,诸味,我们讲的味尘酸甜苦辣咸都是不生于舌,诸味皆不自生,舌在此地也就失去作用,所以说『云何立界』,舌识的界限从什么地方建立?我们一般讲根与尘当中生识,这在唯识里头也常常发明这个道理,实际上这个理是很深。根尘生识,这个识没有边际,实在讲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你要是说它有,此地佛给我们分析,于根、于尘找不到它的生处;你要是说没有,确实有这个现象。如何能够得其真相,这是我们当前所要求的,这一段是给我们说明舌识不从舌根生。界的意思就是生因,「云何立界」,意思就是说,不是舌根所生,不能以舌根为生识的因由,这个界就是因由,不是它的原因,不是它的缘由。舌根既然不生识,再看看与舌根相对的味尘,能不能生舌识?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这几句话说得很好,确实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得到的。这个意思是说,如果舌识是从味尘所生,那么识已经变成味,识变成了味,识就是味尘。像前面的例子一样,舌不能尝舌,味当然也不能够尝味。味既然不能尝味,它怎么知道有味或是没有味道?『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
这是假设的话,如果我们一定要执着味能够生识,可是这个味的种类太多,我们讲五味,五味再加上淡,淡而无味,淡也算一种的话,这是六种,六大类,六类一调和,这个味也是无量无边。味要是能生识的话,舌识是一,味又那么多,识只能有一个生因,要是味能生识的话,这识就变成多体,这在理上讲是讲不通的。所以佛在底下讲: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
识体是一,这个体是味生的。这个味里面有:
【咸淡甘辛。】
『辛』就是辣。
【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
这也说得相当之好。前面两句是说识是一,味也是一。假设舌识之体是味所生的,这个时候应当出现一个什么现象?就是不能辨别味的现象。所以佛在经里面讲酸甜苦辣咸,都变成一味了,既变成一味,酸甜苦辣咸谁能够辨别?不能分别。这是说味尘如果是味一,这一个味能够生识,就会有这个情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