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法如化,这是观慧。你要问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怎么开悟的?就是观法如化,开悟了。惠能大师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里头开悟了,怎么开悟的?观法如化。讲到《金刚经》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开悟了。契入境界你的心就是清净平等觉,不但你的心三昧常寂,我们知道身体是境界,这个境界也随心转,心是三昧常寂,那你这个身体呢?健康长寿。你是示现在人间,你看我们到人间本来是业报来的,是迷惑颠倒,业报来的,修成之后,这个身就不是业报身,你是来示现的。示现,长短就自在,要长就长。佛陀当年在世,有一个弟子薄拘罗,年岁最大的,一百六十岁,僧团里有个一百六十岁的,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他是来示现的。言教身行,身是为大家做模范的、做榜样的,会看的人开悟了,一看就开悟了,不会看的人不知道。会看、会听的,没有一个不开悟、不证果的。
「观者,智之别名。《大乘义章二》曰:粗思名觉,细思名观。」这《大乘义章》上的解释。粗的念头叫觉,细念叫观。其实思,你看中国的文字,思是心上有了一格一格的,那个田就是一格一格的,那什么意思?分别,分别叫做思。想,想心里头有相,你心着相了,心着相就是执著、就是想。想是末那识,第七识,思是第六识。思有粗细,想也有粗细,粗就叫觉,这个觉是感觉,细有的时候还没有感觉到,所以用个观字。其实它没有离开识,所以它不是智慧,不是智慧,我们现在叫它什么?叫它知识。所以思想都是属于知识这一边,识就是心意识,属于知识。如果是无思而明,无想而了,那就是般若智慧。离开思想,给诸位说,离开思想就是舍识成智。不用第六识,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不用第七识,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六识变成什么?变成清净心,第七识变成平等心,阿赖耶变成大圆镜,转八识成四智。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全都是用的三心二意。三心是阿赖耶、末那、意识,这叫三心;二意就是意识跟意根,末那叫意根,意根、意识叫二意。我们无量劫以来都用这个,用这个玩意就不能出六道轮回。六道是用它用错了,走向负面的;四圣法界的人用它用对了,他走向正面的,所以四圣法界叫净土,六道叫秽土。六道是释迦牟尼佛的秽土,凡圣同居土,四圣法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那个用得正,那完全是如来的弟子,就是释迦佛的弟子,他们真的依教奉行,就是没有把这个妄心转过来,就差这一点。一转过来,四圣法界就没有了,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佛,全没有了,那就回到一真去了,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土,实是真实,就是它没有变化。真的是无量寿,这个无量寿寿命是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里面,没有生老病死,树木花草没有变异,山河大地没有成住坏空,它跟十法界完全不同,十法界是刹那刹那不住在变化。
下面《游心法界记》里面说,「言观者,观智。是法离诸情计」,这个地方要注意了,这是大乘教的,讲止观,止观有浅深不一样。这个可深了,是法,这个法就是观,观法。离诸情计,情是执著,计是分别,计是计较,佛经上常讲,计度,度众生的度,情就是第七识,四大烦恼常相随。末那识四大烦恼,第一个是我见,没有我,他执著有个我;第二个是我爱,我爱就是贪;我慢,慢就是瞋恚,就是贪瞋痴的根;第三个我痴。贪瞋痴三毒烦恼与生俱来,跟着阿赖耶一起来的。这个地方教我们,离诸情计,远离第七识、第六识,第七识的情,第六识的计,也就是说不再用六、七识,这是法相宗里面讲的转识成智。八识,第六、第七是因地转,前五跟第八是果地转,那个你没有办法用功,你真正能转就转这两个,这两个转了,第八跟前五统统都转掉,它跟着转,转识成智就成佛,这是相宗的理论。怎么个转法?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我不用分别,分别是什么?分别是眼识,不用眼识,你只要能够不用眼识。那用什么?自自然然出现,你就用见性,就是眼根的根性,根性就是自性,觉的时候它出现,迷的时候就变成眼识,问题在觉跟迷。
所以觉悟的人不用眼识见色尘。眼识见的,你看看,心随境转,你是眼识去见色,色就变成尘。尘是什么?染污,染污你的自性,让你糊涂,你在境界里,色的境界里面起七情五欲,合自己意思的就起贪爱,不合自己意思的就起瞋恚,它生这个东西,这叫染污,染污的结果就是三途恶道去了。不用这个东西,见性就出来了。见性见的外面是什么?色性。你看外头境界转了,境随心转,用见性见的,色就是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说《楞严经》,传授这个密法,楞严会上佛提出来舍识用根,就是教这些菩萨们,你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会用六根根性,不要用六识。眼对色的时候,里头不要发六识,只要不发六识,根性自然就现前,因为妄不离真,离了真,妄起不来。眼识还是依见性变现出来的,迷了产生作用,它要离开见性,眼识就不能生,妄是依真起,没有离开妄。我不用妄,真就现前。这个道理要懂,你不要被六识欺骗了。我在这里再用个比喻,大家好懂。根性好比是主人,它是主人,那个识是什么?识好比是主人的佣人,它是来侍候主人的。结果我们怎么样?我们搞错了,我们把主人当作仆人,把它的仆人当作主人,颠倒在这里。我们见色闻声统统用了仆人,主人在,忘掉了,没有发觉到旁边它有主人。没有主人,仆人起不了作用。
所以楞严会上佛教给我们舍识用根。真正能舍识用根的人,那个人厉害!那什么人?上上根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就是这个方法成佛的,惠能大师这一流的人物也是这个方法成佛的,他真的找到主人了。仆人旁边站,主人当家就成佛了。识通常上面都加一个情字,情识。情是什么?迷情。迷的根就是阿赖耶的我见。我见的相,形相是什么?自私自利。有我,我总比别人强一点,我慢现前,人总不如我,这是傲慢生起来了,瞋恚就从这里起来。我爱,顺自己的意思,贪爱,不顺自己的意思,厌恶。贪瞋,贪瞋里头都是愚痴,如果有智慧,就不会干这个傻事。愚痴是一切染法的根源,智慧是一切清净法的根本。我们今天为什么学不成智慧?我们的染污太重了。佛告诉我们,染污能放一分,智慧就透一分,染污放十分,智慧就透十分,智慧能帮助你成无上道。染污里面有善恶,善则三善道,恶是三恶道,你肯定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是法,观智,要用观智,是法离诸情计,决定不能用分别执著。还用分别执著,你天天在造业,造业肯定跟一切众生结缘,有善缘、有恶缘,冤冤相报,佛法里讲有缘众生。「故名为观也。」所以这个字意思很深很深,要会用。
「又《会疏》曰:观之字,即三观也。盖夫三谛三观者,万行之要枢,菩萨之肝胆也。」三谛三观是天台家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天台的三止三观没有离开识,他是用心意识来修的。所以《楞严经》传到中国之后,中国古大德都是用天台三止三观来解释《楞严经》。《楞严经》上讲修行的,奢摩他、三摩、禅那,古大德就配合三谛三观来解释。明朝交光大师他看出来了,世尊在《楞严经》里面讲这三种方法不是天台的三止三观,所以《楞严经》以后就分成两大派。老的这一派,以宋朝《长水疏》为标准,新的这一派,就是交光大师的《正脉》。他说得有道理,释迦牟尼佛在经上明明教给你舍识用根,用根中的根性,用见性见,用闻性闻,不是教你用六识,说得有道理。我们看《正脉疏》,交光大师的,他在序文里面说了一个故事,我们相信法师不会骗人。他发现了这个问题,因为当时学《楞严经》的人很多,在大乘教里面有名的两句话,「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学大乘的没有人不知道,谁不想开智慧?交光大师说,开智慧,依法华宗的三止三观开不了智慧,可以到大悟,不能到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必须舍识用根。天台三止三观还是用心意识,没有舍识用根。交光大师的寿命到了,念佛功夫不错,阿弥陀佛来接引他,这是他序文里写的。他把他心里面常常怀着这桩事情向阿弥陀佛报告,希望阿弥陀佛给他二、三年时间,假期,他来注经。阿弥陀佛同意,走了,病好了以后就注这部书,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不再用三止三观来解释奢摩他、三摩地、禅那,不用这个来解释。讲得是好,可是很不容易做,换句话说,这部经的当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没法子学。如果用天台的三止三观还比较容易学,一般人可以学。所以三谛三观,六度万行之要枢,菩萨之肝胆,你说这是多重要,肝胆是五脏六腑里最重要的。
我们用《三藏法数》里面,《法华玄义》对于三谛的解释,这是大乘佛学常识。「谛者,谛审也。」这解释什么叫谛,谛是审的意思。「谓谛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谛可以说仔细来审查,我们现在一般讲细心去研究。研究确实是用第六、第七识,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决定,这是天台家的方法,对于一切法。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讲它的真相,「即空是真谛」,讲它的真相,「即假是俗谛,即中是中谛」。真谛是万法皆空,了不可得,体上讲的。「假」是幻相,这个现象在眼前,我们这个身体相也是假相,你不能否认它,世间人认为这是真的,佛知道是假的,世间人认为是真的,所以它也叫谛,叫假谛。「中」是觉悟之后你怎么去用它,相有性空,事有理空,你要用中,不偏在空性,也不偏在假,你要会用它,那就是事事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心地决定不染著,这就是中道,这就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