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二七五集) 2000/3/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45-0275
请掀开经本,鸠槃茶王偈颂第七首看起:
【佛身普应无不见。种种方便化群生。音如雷震雨法雨。如是法门高慧入。】
高峰慧鸠槃茶王,前面长行我们看到,他是「得普现诸趣光明云解脱门」。我们看他的偈颂,他的修学报告。清凉在这里有个注解,「初句」是第一句,「普现身云」,第二句「明等电光,故云种种」。「明等电光」,清凉给我们指示出来,要不然我们在这个文字里头还不容易体会得到。第三句「兼明雷雨」,所以这个电光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由第三句来的,他这很有道理。雷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远震」,第二个是「发生」。他举了一个比喻,譬如「蛰虫发动,草木发萌,圆音之雷,可以思准」。
我们看经文,『佛身普应』,着重在「应」字,应是什么?感应。学佛,今人跟古人不一样,古人学佛感应非常明显。实在说,感应就是你学佛功力的表现,如果学佛没有感应,换句话说,你的功夫平平;说一个不好听的话,你的功夫不得力。但是如果要一心求感应,那就错了,你很容易走上邪道;不但容易走上邪道,很容易着魔,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懂得。古德教我们,学佛绝不可以有求神通感应的念头,但是神通感应一定有;决定是有的,可是你决定不能求。如果有这些感应事情现前怎么样?《楞严经》上世尊教给我们一个标准:境界现前,不理会是好境界,这是知道自己功夫得力;如果是一著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叫魔境界。世尊这个开示非常重要。
为什么我们执著这个境界就变成魔?不执著它是佛境界?诸位要晓得,佛跟魔,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烦恼。执著,你在当中就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感应现前带给你是什么?带给你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境界是魔境界。感应现前,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佛境界。由此可知,感应里头是无佛亦无魔,佛跟魔从哪里来的?是自心的反应。由此可知,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就是我们的物质环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缘是人事环境),我们跟所有一切人物接触,善人也好、恶人也好,我们在接触当中能够离妄想分别执著,全是佛境界,它成就我们清净心,成就了清净平等觉。如果在接触里面生欢喜心、生厌恶心,那所有境界全是魔境界。学佛也是这样的,这个佛像我喜欢,那个佛像我讨厌,你看佛像带给你是什么?带给你妄想分别执著,所以那统统是魔境界,我们要懂!于是你就明白了,什么叫修行?什么叫会修行?会修行,在所有一切境界当中不生分别执著(妄想咱们不谈),在这上下功夫,所以说是不分别、不执著。只要所有境界里头不分别、不执著,境界都是好境界,都是佛境界。所有一切人,善人也好、恶人也好,我不分别不执著,善人、恶人都是佛菩萨,善人、恶人都是善知识。从这里修!顺境、逆境都是净土,都是极乐世界现前,这个样子我们心能转境了。心能转境,《楞严经》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晓得功夫从哪里用。
第一句意思非常深广,「佛身普应无不见」,这个见念「现」,就是现象的现。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所以《华严经》给我们暗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皆是「佛身普应」。菩萨什么时候成佛?什么时候见大地众生皆是诸佛如来,他成佛了。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记住佛经上教导我们的,境随心转。所以你要问,几时你会成佛,你就想到什么时候你看大地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普贤行油然而生,一点造作都没有,「礼敬诸佛」自然生出来了,哪里勉强?「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自自然然就显露了,那个时候你成佛了。这个成佛不是究竟圆满佛,《华严经》上所说的法身大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教初住以上的果位。
如果在境缘当中还有妄想分别执著,自己一定要知道,我没有入这个境界,还是六道凡夫。是六道凡夫就要有警觉心,我还要搞六道轮回,这个事情麻烦。六道轮回怎么样脱离是自己的事情,说老实话,谁都帮不上忙。如果说有人能够帮助你,有人能够保佑你,那是假话,欺骗人的,不是真话。佛菩萨讲真话,佛菩萨用什么方法来加被一切众生?来保佑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佛菩萨不在世,用经典加持我们,用经典保佑我们。我们展开经卷,佛讲的意思我懂得了,我能体会到,帮助我开解,这是佛加持,这是佛保佑。我依照佛所讲的教训,把我自己的错误过失改正过来,这是佛的保佑,这是佛的加持。佛教里头没有迷信,不是说我们做错事情,求佛菩萨原谅;佛菩萨真的原谅,他跟我们一样,没什么差别。为什么?他有妄想分别执著,那他也是凡夫一个。佛菩萨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他的慈悲是无尽的,他的智慧是圆满的,他对一切众生的教诲是平等的,所以这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不平等了。我们读这一句应当要体会到,虚空法界依正庄严,皆是佛身普应。这正是《华严经》上所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问题就是在我们自己能不能见到,能不能体会到。
第二句的意思更深、更广。我们能够见到佛身普应,这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佛的教诲就踏实了。像《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佛教这些人,这些人善根成熟了,明心见性了,好教。『种种方便』,那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我们这个经本里面讲的两千法门,这是我们这个译本上说的,「离世间品」里面讲的修学法门,说了两千条;而在大本里面,无量无边的法门,这是「种种方便」,教化法身大士。我们知道,三大阿僧祇劫是从这个时候说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天算起,三大阿僧祇劫圆满成佛。没有证得法身之前,我们所修学经历的时间不算在这里面,如果算在这里面那是无量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是无量劫。为什么佛讲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就不退转。证到圆初住不退转了,所谓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没有证到这个位次会退转。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位不退,但是行会退、念会退;到大乘菩萨位才能够说是到位不退、行不退,念还退;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念才不退。
我们今天说实在话,哪有道心!听人家几句话心就动摇了,这怎么修学?毫无道心!原因在哪里?原因是不识恩义。所以世尊在《般若经》里面极力的提倡知恩报恩。你晓得知恩报恩是智慧;没有智慧,哪里懂得什么叫恩义?今天儿女不孝父母,学生不敬师长,不识恩义,这是教育问题。从前教育在重点教学里面第一个重点,老师教学生教什么?教孝,要把父母祖宗的恩德教给学生,让学生明了。这是教学里头第一个重点,今天我们讲教育没有了,就是没有这个重点。父母教儿女,家庭教育第一个重点是什么?尊师重道。儒家是这么教的,佛法也是这么教的。佛法我们都懂得,无量无边的佛法都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三福是根。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是根。佛教教育从这个地方开始,也在这个地方圆满,所以孝亲尊师圆满就成佛了。你对这个恩德彻底了解,那就是圆满的智慧;你彻底做到,你是圆满的德行。圆满的智是把孝亲尊师遍及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情与无情。所以孝敬,孝敬范围多大?尽虚空遍法界,这成佛。只知道孝敬自己父母,不能够孝敬别人父母,这是凡夫,这是世间的善人,不是佛菩萨。佛菩萨,「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要把孝顺父母推广到一切众生;情与无情皆是善知识,把尊师重道推广到情与无情,你就圆满成佛,智慧、德能圆满彰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