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41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十一集) 2010/11/27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41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上次大家一起共学了「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是魏徵丞相劝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劝导他如何治国。

 

其实齐家治国最根本的还是在修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楚国有一位令尹,楚国的宰相就称令尹,叫詹何。有一次楚王就问他,治国最重要的是什么?结果詹何的回答就是修身。楚王听了以后就有点犹豫,我问治国,令尹为什么说修身。所以他又重问了一遍说:令尹,我是问治国之要,治国当中最重要的。詹何回答到:没有听过身修而国不能治的。非常坚定!只要真的一个君王身能修,这个国家一定安定,因为君王他是国家最高的领袖,上行可以带动下效。事实上楚王对令尹重新的提问,其实大家想一想,楚王有没有读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应该是读过了,这个道理在古代,尤其是贵族一定都读过这个道理。虽然读过,但是他有没有对这些道理坚信不疑?他没有坚信,他就不会在这些道理当中真正去下功夫。所以信解行证,我们对经典这些道理,不能有怀疑,要好好去理解、好好去落实,自己才能得真实的利益。

 

而整篇「谏太宗十思疏」,我们可以感觉到魏徵大人,他确实是公忠体国的那一分热忱,为了他的君王,也为了整个国家。这种精神在这篇文章当中溢于言表,确实是苦口婆心、耳提面命。魏大人才当官几年,奏折就写了两百多篇。那不知道多少夜里,根本就是整夜未眠,为国在担忧,在做好一些劝谏,让君王下对一些重要的政策。虽是治国的重点,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也是我们自己修身齐家的关键。所以最后这一段,从十个角度来反思自己的修养,我们假如再把它读一遍,拿来观照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治家,应该也会很有启示。

 

比方最后一段讲到的,「君人者」,君是治理国家的人,其实也是治理一个家族、一个家庭的家长,也应该要真正能够,这个「诚能」就是要确实能够「见可欲」,见到自己很爱的这些物品,或者是人事物,要懂得「知足以自戒」。因为不知足,那这个欲望,欲壑难填。尤其现在这个时代,物质丰富。大家想一想,所有从事销售行业的人,他们就想要让每一个人,购买的欲望都要被调动起来,这样你口袋里的钱才会拿出来。大家有没有去逛百货公司的经验?尤其是大拍卖的时候,真便宜,买很多回来,结果很多东西都用不上,一时贪便宜买了很多东西。所以这句话从治家来讲,勤俭持家。节俭,小富由俭,能够节俭,家的开销就不至于会太大。其实,这都是掌握了节俭知足的原则。

 

我们冷静看到现在的家庭是夫妻一起赚,然后上一代是只有爸爸赚,请问大家,上一代有钱,还是这一代比较有钱?现在欠钱多的,是上一代多,还是下一代多?以整个台湾来讲,我父亲那一代很拼命,很勤劳又节俭。然后国民的储蓄,台湾那个时候都排在世界前几名,经济力很强,又不花钱,存很多。结果现在奢侈之风打开了,现在是每一个人民欠多少钱,国家欠的钱,政府欠的钱把他平均掉,变成负债很严重。现在这个时代看起来好像很不错,事实上奢侈感来的一定是贫穷,勤俭感来的才是家庭的稳定跟富裕。而且人欲望大的时候,我们想一想,「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一代奢侈,下一代会怎么样?会更奢侈,这个事物的变化我们得要很冷静去看。所以很多在古代很有地位的人,他退休有很多退休金,他不留给后代,他拿去帮助别人,拿去帮助亲友,就是不希望因为这个财富,让他的下一代奢侈,让他的下一代安逸,就不好了。

 

所以这个「见可欲」,也是提醒我们,人生在面对很多欲望的时候要知足,而且还要有警觉性。比方男士面对女色的时候,要悬崖勒马,尤其面对这种欲望,一不小心,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们最近也听到很多男士贪色,好像在美国有一个故事,就是一个男士到酒吧去,然后看到两个女孩子,很年轻、很漂亮。他就动了邪念,跟这两个女生聊得很开心。聊著聊着他就迷糊过去了,因为这两个女的在跟他谈话,在他的饮料里面加进去迷魂的东西。等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是躺在一个浴缸里面,他也很莫名其妙,但是觉得身体很不舒服,结果手一摸,他的两个肾脏被人家割走了,幸好他的手机在旁边,他赶紧打电话求救。所以那两个女的就以色来骗他,把他的肾脏给骗走了,两个都没了。大家注意,他只是起个坏念头,他还没有做坏事,这个恶因感来的恶果就很严重。所以人生假如遇到一些境界,结果不可自拔自己陷进去了,你别怪别人,色不迷人人自迷,所有这些外在的诱惑,之所以能够障碍我们的人生,主要还是我们内在的贪念没有伏住。所以这个也提醒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人一般出现状况,第一个反应就是《弟子规》里面讲的,「倘掩饰,增一辜」。都是谁害的,都是什么原因,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自己的内心。这一开始就劝我们要节制欲望,懂得知足。

 

第二个,「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将有所作,这个作,从一个君王来讲,有时候他可能是为了自己的享受,大兴土木。这个到时候一定会引来民怨,你自己安乐了,人家流离失所,那这个君王哪有好日子可以过?你应该是去爱民,去设身处地为民着想,人民也会爱护你。另外,连做好事,比方说这个君王他想要为国家多做点事,但是做好事也要能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不能说做好事就不体恤人民。有一个现象,就是变成做好事就强势了,这样就不妥当了。我做的是好事,他们就应该做。做好事,一来要让团体、要让百姓知道,这件事情为什么值得做,建立共识。建立共识以后,你要考虑他们的生活,所谓「使民以时」,要派人民出任务的时候要考虑时间点。比方古代是以农立国,大部分的人在耕农,正好是农忙的时候,你把他调来做事情,他没有办法生产,他就没有办法生活;要做一些事情,要在他农闲的时候,请他们来服务。

 

而且今天我们做好事,是要去利益大众,假如我们连身边的人都体恤不了,请问我们利益大众有没有可能做到?连身边的人都体恤不了,就是连身边的人都感觉不到他们的需要,或者感觉不到他们的辛劳和痛苦,连近的人都感觉不到,那我们还说能利益远方的人?这个逻辑就有点不妥当。「近处不能感动,未有能及远者」、「其家不能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自己家里人都不教育好,还能教育天下的人,这个逻辑有点颠倒。所以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大家也有使命要去推展传统文化,应该很自然的是我们的家庭,先得到传统文化的利益,先因为我们自己的改变,家庭愈来愈和乐。这个是叫自然轨迹。假如我们今天学了传统文化,很热心常常出来做公益、做义工,结果家里的人对我们很不满,你的另一半说,跟我都不亲,走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团体,每个人都很亲。先生太太会不会吃醋?会不会?这很难讲。我们有时候自己有执著,身边的人很痛苦,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这叫如入无人之境。

 

有一次,刚好有一个女同仁,她跟我在交流传统文化,然后她讲的过程当中,她就说我先生哪里不好哪里不好,然后又说,我都叫他要看你讲课的光碟。我听了就很紧张,我说她继续这么做下去,我就会增加一个仇人。每次她先生看到她就是被她批评,然后又说某某男人很好,这是犯了兵家大忌。可是你看,对方愈来愈难受,我们感不感觉得到?我们学传统文化不就是学一个仁慈之道吗?怎么愈学连感受最近的人的能力都变得弱了,这叫执著愈来愈重了。这叫什么?做好事,学好的东西,变强势了,变控制了,要人家听我的。君子之风,「求己不求人」,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责己不责人」,责备自己,反省自己,不去责备他人。这才是孔子教给我们的态度,「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正己,自己真正符合经典的教诲,很有德行,就像春风一吹,万物都滋长,让人如浴春风。每一个人都有本善,我们这个德风每天在他身边吹,哪有可能他不感动的道理!

 

所以正己一定可以化人,这是必然的。不能化人,是因为正己我们没有下功夫。你说,我学很久了,怎么没有下功夫?学很久,这只是一个现象,一个表相而已,修学重实质不重形式。有时候我们学久了会形成一个态度,我学得很多了!一个人觉得自己学很多了,他会怎么?他不知不觉傲慢就上来了。我学得很不错!我们在跟人家交流的时候,我们会不会说,我跟你讲我学得不错。这么讲其实已经错了,哪有很不错。所以修身的实质有没有提升,看我们的习气去掉多少,这个才是实质的东西。而不是告诉别人,我们很认真学习,我们下了很多功夫,那个都是表相的东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今天一个人脾气变小了,身边的人会怎么样?很自然刮目相看,你都不用叫他去学习,他都会去打听。他最近有点不一样,赶紧调查一下,原来礼拜六下午都到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一起学习文言文。你就变成让人家信任传统文化的旗帜,所以正己很自然的就能感动别人。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4日17:50:2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566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