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九集) 2010/10/16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29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午安,下午好!看到大家非常欢喜。一般上古文,文言文,应该是人愈上愈少比较正常,觉得这文言文很难懂。但是我们参与的人愈来愈多,这叫国家、民族将兴,必有祯祥,祯祥就是预兆。在我们马来西亚,大家一起学习文言文,参与的人愈来愈多,那势必中华文化一定会在我们马来西亚弘扬复兴起来,这个就是征兆。因为人的意念有很强的力量。我们都有一分使命承传民族的文化,这是胸怀民族、胸怀天下的安危,这种善念很强。所以为什么来一起参与的人愈来愈多?就是诸位学长的意念发出去,把人都招进来了。所以我们时时保持一个善念,也是对整个世界很重要的贡献。都是善念,都是使命感,这个念头会影响身边的人。
那我们这几节课都是在学习《礼记.学记》,我们先复习一下上一次课程谈到的内容。我们翻到四十页,「学者有四失」,这上一次谈到。从这一段我们看到,「教者必知之」,当老师好不好当?用心良苦。我们看这一段里面还讲到,学习者有很多不同的状况,「心之莫同」,就是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大一样,要因材施教。一个教学者假如说,我一个方法用在所有的人身上,那铁定行不通,他得要很用心去体恤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然后循循善诱去辅助他,去协助他。
那我们能了解人,能知人,要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上。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我们怎么去了解别人?所以韩愈先生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一个教学者自己还有很多人生的迷惑,他怎么去解人家的疑惑?所以我们看到「学记」,事实上在彰显教育的重要,后面在诠释一个教学者应有的德行、能力。而教学的重要,我们看一开始都是在强调「教学为先」,教育重要,强调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所以相同的,老师不学,他也不知道,他空有一个老师的名,但也可能是名不符实了。所以教学教学,教学者首先要先好学,要是一个好学生才行。所以我们前面有一段教学相长提到,「学然后知不足」,把学摆在前面。学好了才能教,所以教而后知困。学得不错了,结果去教的过程,还有可能会发现不足,还有可能会发现还有哪一些道理其实自己还没贯通,这样就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所以这一段也提醒我们,首先要自知,首先我们自己要能解自己人生的迷惑,进而才能解他人的迷惑;能看清自己的问题,也才能看清他人的问题。
紧接着讲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个尽心竭力的教学者,他能产生一个影响力、一个魅力。因为他的学生会觉得,像他这样的人生非常有意义、有价值,他们愿意以这个老师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等于是这个德行感动人,德行让人佩服。而我们来看一篇,在四十八页,我们对对地方,是「禹出见罪人」,是不是在四十八页?是,新的版本是四十八页。在《说苑》节录的第二段文章。我们常说古圣先王,他们为王者、为天子,他是作君,但是他们同时具备了亲、师的德行能力。
我们看,大禹有一天出去看到犯罪的人,结果他马上「下车问而泣之」。他下了车问了这个犯人的实际情况,结果听完他很难过,流眼泪。我们看这个古文,这些文章都是呕心沥血写出来的,所以每一个文字背后都在流露圣贤人的修养跟存心。我们看,大禹看到罪人,他马上下车,很紧张去了解状况,就好像那个犯罪的人就是他的亲人一样。结果了解了以后很难过,流眼泪。旁边的人看了,「左右曰」,不了解他为什么哭。「夫」,这个夫是发语词,「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这个犯罪的人他不遵循做人的道理,犯罪了,才落得这个下场。故使然就是变成这个样子。「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王,你何必痛苦到这种地步,那是他自己没做好犯罪的。
结果「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我们从这里看到,尧舜圣德,他的百姓,他都教育他,结果他的百姓都以尧舜的圣德为效法的对象,以他们的存心为自己的存心。所以一个父母教育他的孩子,让他的孩子要效法他的德行,这就教成功了,「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我们在这里看,尧舜的德行做到了。「今寡人为君也」,现在轮到我做天子了。尧传给舜,舜传给禹,而且都是禅让,都是观察了很久,知道他确实有德行可以照顾人民才传给他。结果他说,现在我当国君,老百姓不是效法尧舜的德行,反而「各自以其心为心」,这个就是顺着自己的私心在做事情了,顺着私心私欲,最后「欲令智迷」,可能就会犯罪了,所以我感觉到非常的悲痛。这个代表大禹非常的反求诸己,他觉得老百姓的修养没有像尧舜一样好,是他的过失。「书曰」,《尚书》上面有讲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他们为天子的心境,就任何一个百姓犯罪了都是他一个人的罪过,他觉得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把人民教好。这个是真的是以父母的心在对待人民。而我们从这一段也看到,这些古圣先王都是真正用德行来教化他的人民。
所以我们看到下一段也是讲到了,「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能当好老师,都能体恤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之后可以成为一个领导者,再提升德行、能力,最后可以当一个国君,君王。所以「择师不可以不慎」,选择好的老师要选择他是真的有德,甚至于都是有可以领导一方的德行、智慧的人,还有能力的人。我们看以前私塾老师,很多都是一个家族的祖父、曾祖父辈去帮忙整个家族的后代找老师。很多找谁?找已经退休的官员,他告老还乡了,他的学识、德行,以及他人生的见识、见闻非常的渊博,把这样的长者请来当自己私塾的老师,择师不可不慎。你找一个老师来,讲的都是理论,不知道怎么去用在处世,用在生活、工作当中,可能教了就变成学死书了。
紧接着讲到了,「严师为难」。尊重老师才能尊重道业,尊重了道业,人才能够学到真实的学问。所以这里把尊师重道摆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而且举了以前的天子,他在昭告天下的礼仪当中,所有的臣子都要北面面对他,他是王者,这是君臣之礼。只有两种人不用守君臣之礼,就是这个臣子是祭祀的时候当作亡者在给人膜拜的,不能把他当臣子看待。再来就是老师,常常给这些贵族,甚至给天子讲学。所以老师叫西席,天子、皇帝坐在东边,老师坐在西边,表示对师道的尊重。这个时代,「人不学,不知道」,所以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不能去要求别人要多尊重我们了。很重要的,我们自己要做出来。我们真正做出尽心尽力、不疲不厌,小朋友们、学生们他很自然的也对我们提起恭敬。所以这个时代大家对这些道理都不是很清楚,不要去要求任何人,从我们自身做好,来把这个师道尊严复兴起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教育者自己的行持要把师道表演出来。以前的人也很尊重医生,现在对医生的尊重也没有这么高了,那为医者也要把医道自己做出来。
接着下一段,我们谈到的是在教学的时候师生的互动,有发问问题,有回答问题;学生发问,老师回答。学生发问,要顺着脉络去问。像颜回是个好学生,颜回有一次问孔子,什么是仁?怎么去落实仁德?孔子说:「克己复礼」。一个人要先克制自己的习气,才有可能去爱人。人有贪心的时候,都跟人家计较,怎么爱人?人脾气都控制不住了,人家看到我们都吓死了,怎么爱人?人很傲慢,人家跟我们讲话,问个问题,「连这个不知道」,以后看到我们都不敢发问了。我们都有这些习性,都不能降伏,就像儒家讲的不能格物,格除这些习性、物欲,那我们的仁爱心都被这些欲望给包住了,这个仁爱的光芒显露不出来了。
孔子指导颜回「克己复礼」,先要格物,对治习气。颜回听到这里,他就很善问,他接着问夫子,「请问其目」,就是说既然是克己复礼了,这个「目」就是怎么在生活当中具体落实。颜回真是,他的好学表现在哪,学一句就实实在在要落实一句,不是学空的东西,不是学记问之学。我们相信,颜回这么一问,孔子一定很高兴,马上回答,从哪里下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