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七页,「左忠毅公逸事」,作者是方苞。方苞先生,他字灵皋,号望溪先生,方苞先生有《望溪先生文集》留世。他是安徽桐城人。他的文章上效法《史记》跟《汉书》,下效仿韩愈、欧阳修。他是桐城派的祖师,清朝非常有学问的一个儒家的宗派,桐城派鼻祖。也是方东美教授的祖先。而这一篇文章是方苞先生记载了他们一个同乡的忠臣的事蹟。这个忠臣他的名字是左光斗先生,忠毅是他死后人家追封他的名号,叫忠毅。
左公是明朝末年的人。我们了解一下他们的资料,字遗直。我们从古人的名字,光斗,那个都是来照世间的,又字遗直,留给世间的就是光明正直。真正做到了!所以以后给孩子取名字要好好取。我们看教育界对马来西亚贡献最大的,沈慕羽老先生,他父亲给他取名字就是希望他效法关羽,老人家做到了。「养天地正气」,我们到他住的地方看到他自己写的墨宝,「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我们拜访他,老人家还陪我们唱了好几首抗日时候的歌曲,九十多岁,一边弹钢琴,高声唱,真的就是浩然之气。
他也是明朝桐城东乡人,他是明神宗三十五年的时候考上进士。他在朝廷当中非常忠正,不怕这一些很有权势的人,不怕这些奸邪小人。而刚好他那个时代宦官当政,宦官就是太监。那时候最有名的是魏忠贤。魏忠贤是不是自己号九千岁?真是狂妄到极处了。结果,左公他就控告魏忠贤他们乱权。结果魏忠贤那个时候权力很大,反而诬陷左公接受别人的贿赂,诬告他,最后就入狱了,在狱中就去世了。这个是这篇文章当时候的一个时代背景。当然,这个魏忠贤之后在明思宗崇祯二年,就是下一个皇帝上来,因为他恶贯满盈,最后就被下一个皇帝都了解了,就把魏忠贤给处死了。最后这些忠臣就得以洗刷他们的罪名,然后还他们清白,最后还追諡他为「忠毅」。
我们来看一下文章,「左忠毅公逸事」,这个逸字是指没有在正史里面记载,可能是散失的一些文章,然后把它整理出来的。
【先君子尝言。】
这个『先君子』是指自己的父亲。
【乡先辈。】
『乡』是指同故乡,自己同故乡的一个前辈。
【左忠毅公。】
当时候左公:
【视学京畿。】
他那个时候是担任督学官,所以去视察北京近郊附近学子读书的状况。这个『畿』就是指京城附近的地方。刚好那一天:
【一日,风雪严寒。】
大家现在有没有感觉天气很冷?读文章要契入。大家现在回到明朝了没有?有这种心境会开悟。我们听故事的时候,故事是故事,我们是我们,领受有限。『风雪严寒』。
【从数骑出。】
这个『骑』就是指骑马,几个人员跟着他一起出去,『数骑』而已,并不是很多人一起去。
【微行入古寺。】
这个『微』是指微贱者,就是一般的老百姓,生活不是很好的,穿着都很朴实。然后到一个古寺庙去。而他是大官,穿着老百姓的衣服,那就代表微服私访,去了解学生们的状况。而且微服私访比较能够看到真实的状况。
【庑下一生伏案卧。】
这个『庑』字是指正堂(正客厅)下侧的厢房,正堂下侧的厢房。而这一个书生趴在桌上睡着了。这个书生是史可法先生,他那时候才十八岁,左公那个时候已经四十七岁了。
【文方成草。】
面对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他写的文章,因为要去考功名,练习写文章,刚写完草稿。刚好左公看了他写的文章。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
就把他身上的貂皮衣盖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
【为掩户。】
『掩户』就是去把门窗关好。因为是冬天,所以怕他着凉。我们看,左公他是有阅历的人,又有智慧的人,而他看了一个书生写的文章,一定能从他的文章当中了解到这个书生的气节、书生的胸怀、书生的志向。文章、诗词都是能流露表达一个人的人格、一个人的志气。所以,以前写诗叫「诗言志」,就是把自己的志向透过诗词表达出来。大家有没有写过一篇抒发自己志向的诗?读一首诗给大家听一下,李炳南老师写的诗。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尽心尽力怜悯在暗夜行走的人,其实就是怜悯这些没有智慧的众生,全怜暗路人,在暗夜里行走的人。「但能光照远」,只要能让他们看得更清楚,不要再迷失人生的方向,「不惜自焚身」,只要能利益到暗路中的人,哪怕是燃烧自己都在所不辞,照亮他人。而李老师一生也真是做到了。在台湾三十八年,讲学从不中断。而且到九十七岁的时候,老人家还继续讲学。他的学生很多,几十万。有学生跟他讲,老师,你就让我们去讲就好了,你不要这么辛苦。老人家讲,我活着一天,大众需要我讲,我就尽力去讲。最后讲学的时候,都是几个学生把老人家给扛上讲台上去的。确实李老师这一首诗能表达他一心一意帮助大众转恶为善,转迷为悟,确实是教人不倦的气概。
我们看到,左公看了史可法的文章,感觉到这个年轻人不一般,很有使命,很有民族气节,马上非常的惜才,把自己的大衣都脱下来盖在他的身上。接着:
【叩之寺僧。】
『叩』是问,问了一下寺院里面的常住。原来就是:
【则史公可法也。】
史可法先生,他在那个时代,刚好遇上明朝末年,流寇很多。那个时候流寇最有名的是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流寇,他就是去奉命攻剿这些流寇。后来还拜南京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已经算是在军事方面最高的位置了。也确实,这些流寇他也整治得非常好,但是明朝气数已经尽了。最后清兵南下,史可法先生死守扬州,到最后连尸体都找不到。所以在梅花岭上,他那个墓,是把他身上的衣服葬在里面,他是壮烈牺牲了。而且连清朝的乾隆皇帝都追諡史可法叫忠正,很佩服他的气节。所以,左公在寺院里看到史可法先生。后来考试了。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
就点名点到史可法先生。
【公瞿然注视。】
就是看得很认真。其实我们可以了解到,左公当督学官,他出去看到人才念念都不忘。为什么看到人才念念不忘?念念不敢忘江山社稷,不敢忘国家民族。国家民族要能安定,最重要的要得真正有德行的贤才才行。所以孟子讲到,「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能够为团体、为国家不断的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的人是真正的仁慈之人。他那个仁慈不是只为一个人想,是为整个社会国家想。所以孟子这一段话很有道理,「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这段话前面又提到的是,「分人以财谓之惠」,尽力的用钱财帮助人,就是施恩惠给需要的人;「教人以善」,能够让人明理之后断恶修善,「谓之忠」。忠不是尽心尽力付出就是忠,还要能够善巧的引导亲朋好友转恶为善,这个才叫尽忠。所以《弟子规》讲的,「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再来读读孟子这段话就很相应了,「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今天假如您是企业的老板,能够用到一个完全没有嫉妒心,完全会欣赏、赞叹、支持别人的德行、支持别人的好事,你能用这样的人,你的团体就有福报了。他很厚道,他很善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就会聚很多跟他有一样度量、修养的人过来了。而我们从历史当中看到,像林则徐先生、范仲淹先生这一些圣贤人,他们常常都记录下来所遇到的这些官员,随时都有个记录簿,观察到这个人有德,记下来,一有机会马上推荐他们为国家出力。就是时时刻刻不忘推荐人才,不忘报效国家。好,故事讲完了。大家以后在企业里面要随时拿一本书,小口袋书,发现自己团体里哪一个人很好,记下来。对,不然我们故事听完了,「那个是国家的官员,我又不是官员」,那我们就学呆了。在所有的团体当中我们都要举贤才,这是对团体最大的贡献。
【呈卷。】
就是把他写的文章送上来。
【即面署第一。】
最后评史公第一名。可见得那个时候的国家是非常的紧急了,求贤若渴。而且左公看人也是很准的,对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有这么深的一种认识,不简单。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能够阅人无数,看对了人、用对了人,对一个国家、团体的帮助是非常大的。相反的,用错一个人,对团体、国家的伤害也会非常大。
【召入。】
就是把史可法先生请到家里。
【使拜夫人。】
因为左公是主考官,在那个时候考上的读书人要以主考官为师,有这个缘分,然后去拜师母,老师的太太,拜师母。结果当下左公就跟他太太讲:
【吾诸儿碌碌。】
我的孩子们都一般一般,比较平庸。
【他日继吾志事。】
以后,来日,继承我的志向、继承我的事业的。
【惟此生耳。】
要靠这一个学生了。所以这个『志事』二字,在《中庸》里面就有提到,「夫孝者」,能够很好的继承父母的志向,很好的成就父母的事业,把父母未完成的志向、事业把它接着完成,这个是孝顺。在历史当中我们看到的,武王、周公,把文王的德行、事业承传下来发扬光大,他们这个是尽到孝了。这个孝字再延伸,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怎么孝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你们怎么无辜的看着我?「为往圣继绝学」,继人之志,古圣先贤都是把天下、民族时时放在心中。我们有这一分心就是继人之志,继我们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志向。真心,《中庸》讲的「至诚如神」,至诚感通。大家现在有没有感觉头皮麻麻的?你这一颗真心发出来了,祖宗在天之灵冥冥中都在护佑我们。继人之志,述人之事。而古代的这些学子侍奉他自己的老师也当父亲一样看,也把老师的志向为自己的志向。我们看到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都是以夫子之志为自己的志向。
所以从这一段话我们感觉到,英雄惜英雄,惺惺相惜。而今天我们是晚辈,假如能得到长辈这样的信任、赏识,我们要对得起这分信任,不能让他们失望。所以被人信任是动力,绝对不是压力。动力是觉悟、是承担,压力是烦恼,所以要转压力为动力。人的修养就在懂不懂得转念,转成积极向上的念,正念,不要转成烦恼的念。面对所有的信任都是鼓舞自己,都是激励自己。面对另一半的信任,面对孩子的信任、父母的信任,面对老师的信任,我们都是用这样的态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