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16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六集)  2010/6/26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16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大家下午好!刚刚我们举了《德育古鉴.奢俭类》的故事,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所以人有财富、有富贵,是他修来的。而人有财富,靠机缘、靠机会来了,但是人要用财用得对,用得能造福自己、造福后代,那就要靠智慧了。所以这个「奢俭类」的故事大家可以回去每一则都好好读一读,都很启发人。像两百一十页里面就有提到几个例子。像两百一十页倒数第三行,窦禹钧,我们之前都读过他的事蹟,《三字经》也提到他的风范,「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而他是有福之人,他的后代五个孩子都当大官,但是他们家的家道很好。「家无金玉之饰」,很俭朴,没有一大堆金玉的首饰,「衣帛之妾」,太太衣着也很朴实,不是穿得很豪华。「而赖以全活者不可胜数」,因为他们家的救济帮助而能够存活的家庭太多太多了。「斯真为善惜」,他能懂得珍惜自己的福报。「斯真为善用」,懂得善于去用自己的福报。

 

两百一十页的中间这里提到了,「无福消受,斯不可以享用」,就是人还是不能奢侈。「然则将为守钱儿乎?」就是当然也不要节俭到变成守财奴。「曰:积德以益福而已矣」,所谓的积德,能有更大的福。「盖格之所云俭者」,是节俭,「非鄙啬之谓也」,不是那种非常吝啬,不是这个意思。因为「鄙啬之极」,一个人吝啬到极点,「必生奢男」。大家注意去观察,您身边假如有那个吝啬得不得了,挺有钱的,他很容易生败家子。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吝啬到这种程度了,他的亲朋好友、社会有贫苦、有劫难的时候他也不肯帮忙,这个时候不只没有积福,他还折福,他见义不为,见死不救。这个叫积财伤道,积累财富,把他的良心都盖住了,伤了他的厚道,见死不救当然是有伤厚道。所以「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必生奢男。

 

大家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去观察一下。当然观察到了,明白就好,你不要到他面前,你看,你就是太吝啬了才会生这种儿子。到时候人家跟你过不去,别找我。我们看到这样的情况,是怎么样协助他,能够扩宽心量去行善;一行善,他的家道就能转。所以《尚书》讲,「天作孽,犹可违」,只要心能转善,家跟自己的命运都能转;但「自作孽,不可活」,不改掉这些恶习,命运就会愈来愈乖舛。

 

「固有祖宗锱铢积之」,这个很值得我们思考,他的祖宗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财富。「而子孙泥沙用之者矣」,就好像不把钱当钱,挥霍。有一句话讲,「成家犹如针挑土」,一个家族兴盛起来,都是祖先、长辈好像拿着针把土挑起来慢慢积,闽南话说俭肠捏肚,就是一点一滴积起来的。「败家」,败家子怎么败?「犹如水推沙」,就好像你堆了一个沙堆,那个海浪一拍起来,瞬间就把你卷掉了。大家看现在那个新闻,一些大企业家的孩子,出去搞个什么尝试,十亿、二十亿就没了。然后回来跟他爸说,爸,二十亿没了,再给我二十亿吧。钱不是他赚的,花得很不珍惜。所以「大凡人生而有些钱财,亦是前生种下些福分,不可不自惜,而又不可不自用」。所以对钱如何珍惜、如何去用,这就是人生的学问。所以接着讲,「其半菽不舍」,就一点点粮食都舍不得给人,这个不是真珍惜,应该要多布施。「矫奢暴殄」,暴殄天物,这个就「非用也」,不是很好的去用财富。所以接下来提到了窦禹钧,他这样子做就是真正会惜财、真正会用财,不糟蹋,又能够去布施给人。

 

所以「前辈有诗云」,古人有一首诗讲。「忽闻贫者乞声哀」,忽然听到贫穷的人在哀号的声音,饿得不行了。「风雨更深去复来,多少豪家方夜饮,欢娱未许暂停杯」,就是很多人都饿得快死了,还有很多人家在豪饮,吃喝烂醉的都有。所以接着讲,「嗟乎!岂特欢娱也。甚而腹胀膨脝」,就是吃到肚子都胀了。「呕吐秽藉」,很多人喝酒喝到烂醉,还吐。「思得少减涓滴而不能也」,想让他们省点下来给人还是很困难的。「故有富人一盘飧」,富家的人吃一盘的食物,「足供贫人七日饱者矣」,他那一盘花的钱就可以让一个贫穷人吃七天。「一席宴」,吃一桌菜,「足供贫人终岁食者矣」,他吃那一桌的菜可以让贫穷的人过一年。

 

所以「究之一人之下箸,曾无几何?」其实一个人拿着筷子能吃多少?「而谐狎之饕餐,婢仆之狼藉,总折算其一人之禄食也」。今天他有钱了,他吃这一顿,其实他也吃不了多少,然后他家里的人、朋友、佣人把它吃得精光,其实都算在这个人他的福报。「何如少存节省,多作几年享受」,甚至于是「旋行施济」,懂得去布施,「以留与子孙领用乎?」他去布施了,「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这个是有智慧的,会用钱。几百年过去了,这些圣贤人的家风还这么兴盛,都是有勤俭传家。而勤俭当中更重要的是救人于急难当中的仁爱心,「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去接济贫穷的人、困难的人。「昔甘矮梅先生通五经,从学甚众」,跟他学习的人很多。「其徒有为御史者谒之」,他的学生里面有当到御史的大官来晋见他。「留之馔」,甘先生留他的学生一起吃饭,而且是御史大夫,甘先生请学生御史大夫吃,「惟葱汤麦饭而已」,吃的是很清淡的食物。「因口畀一诗云」,这个畀是顺便趁吃饭的时候送他一首诗。所以这个不简单,连吃饭都在教育,厉害。

 

我们曾经认识一个朋友,他刚好有机会去跟一个大企业家见面。他心里想,这个大企业家底下这些有名的餐厅一大堆,今天一见面,可能福报现前。结果时间到的时候,这个大企业家拿出一个便当,来,两个人吃便当。他心里想,怎么差这么多?这个企业家跟他讲,「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吃这个便当。」人家很节俭,而且他心里想的,我这个大家庭是几万个人靠我吃饭。他工作是为了这几万人的责任,不是为他个人财富的积累,他是活在道义当中的。我们可能都想,他们都是赚了钱赶紧去享受的,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甘先生给他学生讲,畀一诗。「葱汤麦饭煖丹田,麦饭葱汤也可怜。试向城头高处望,人家几处未炊烟」,看看很多地方的人连米都没有,根本就没煮饭,还在挨饿。所以这个意义很深远,我们生活无虑的时候,也能够多关心这些贫苦之人。

 

好,这个是我们「勤俭持家」这个主题告一个段落。我们接着翻开《古文读本》一百一十七页。我们前几节课主要谈到的是父慈子孝,孩子如何孝顺父母,孝顺对我们有恩的长辈。紧接着是父慈,父母对孩子的慈爱,很重要的是要教育好下一代,包含叔叔、伯伯、长辈也都有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我们举到诸葛亮「诫子书」,还有「诫兄子严敦书」,马援他当叔叔,都是有尽这一分责任。而父母在教育孩子当中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帮孩子找好老师,孩子能成就道德,父母的教导,以至于老师的教育,亲师配合非常重要。所以以前的为人父母者,为孩子找老师那是煞费苦心,所谓千里寻师,就为了给孩子找好的老师。

 

而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也特别重视师道。在《礼记.学记》里面讲到,「师无当于五服」,老师的角色并没有算在五服之中。这个五服,我们之前在「陈情表」里面提到,「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就是亲人里面分五个层级,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个等级。老师没属于这五服,但是「五服弗得不亲」,但是这五种亲属关系假如没有老师这个角色的配合,去教育下一代,孩子不懂道理,这五种亲属关系也不能够道义、和睦的相处。所谓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要靠老师来教导。

 

而我们这个时代对于师道的感受比较不强烈。因为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教育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做人处世,解决他人生种种的疑惑,这是老师的本分。而我们这个时代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道德的部分没有以前这么重视。而且知识传授之外,又很在乎考试的成绩。其实说坦白话,考试的目的是什么?考试的目的是要看学生学得如何,不是来攀比的,不是来满足名跟利的。所以假如都是用功利的心来传授知识,很难赢得学生打从内心的尊重。所以我们看到现在五伦,包含师道,都比较式微了。这个时候埋怨不得任何人。我们说五伦,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顺,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我们在这五伦当中,现在不能去责怪任何人,几代人没有学习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现在人没做好,正常;我们没做好,不正常。是不?公不公平?你们怎么没反应?学了都要把它扛起来!

 

人不学,不知道,他没学,还要求他,我们不就变苛刻了吗?所以当老师的人绝对不能去埋怨学生不懂,我们没教小朋友还怪他不懂?父母也不能怪孩子,我们没教他。领导也不能怪下属,我们没教他。君、亲、师这三个角色这么受尊重,同样的,他也有很重大的责任要去尽。所以,在师道当中,我们古话常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因为以前当老师的人他是要开启人的智慧的,而这个人有智慧了,他的一生方向对了,人生幸福,以至于他世世代代子孙都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所以值得人尊崇。我们接着几篇文章来谈师生关系,紧接着父子关系谈师生关系。我们举一篇古代师生的互动,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的师道。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0日16:03:1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551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