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郡以为言。】
州郡这些官员,『以为言』就是常常都把杜季良拿来当话题讨论。所以他可能以后有什么状况,这些看他不顺眼的人就会找他麻烦了。所以处世还是要广结善缘,不要因为言语得罪太多人。处世还是慎言,还是低调好,才能长久。
【吾常为寒心。】
我常常替他很害怕、很担忧。
【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所以不愿意你们去学他这种豪侠好义这种处世的风格,我不希望你们学他,所以不愿你们『子孙效也』。
好,这个是「诫兄子严敦书」,马援写给他两个姪子的信。我们接着来看一篇,《德育古鉴》的七十八页,我们看一个实际的例子,七十八页最后一行。「谢贺」,这个都是有名的官员、读书人。他们为什么这么有成就?我们看都是他父母教得好。「谢贺与宾客谈人之长短,其母在屏后闻之」,他的母亲刚好在屏风后面听到儿子跟朋友都是在议论人家的长短是非。他的母亲很生气,「心甚怒」。「客去,笞责一百」,打了他儿子一百大板。「或劝之曰」,可能旁边的人看了,亲戚朋友就劝了,「臧否亦恒情,何责之重也?」就一般的人,这个臧就是善,否就是恶,一般人心里面都有他的善恶,哪些人善、哪些人恶,这也是很正常的,一般人都会有的,妳何必指责他这么重?「母曰:孔子爱兄女」,孔子爱护他哥哥的女儿。「必取三复白圭之士妻之」,孔子帮自己的姪女找丈夫,找的是什么丈夫?后面就有提到了,《论语.先进第十一》里面提到,南容,这是孔子的一个学生。
我们接着看后面这一段,「三复白圭」,这个「白圭」是指《诗经.大雅.抑》之篇里面的一篇诗,其中里面提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就是说,你在一个白圭,很好的玉,上面有瑕疵,你还可以把它磨掉;可是讲出来的不好的话,侮辱别人的话,或者批评别人的话,一讲出去了,人家记恨终身,你就没有办法改变了。不适当的言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这个南容读了这一句之后,重复读了三遍,就代表这个南容觉得这句话很重要,他的心跟这句话是很相应的。也透露出南容是处世非常谨慎的人,表现在言语上。所以「南容一日三复此言,事见家语」,这是《孔子家语》里面都有提到,「盖深有意于谨言也」。所以后来确确实实这个南容的修养非常好,能够「邦有道,所以不废」,这个国家、邦国领导人是有德的、有道的,他能发挥得很好;但是「邦无道」,纵使领导者是很无道之人,因为他很谨慎,所以「可以免祸」。就是谨慎的人,哪怕在乱世,他也能全身而退。找这样的人当女婿、当丈夫好。你假如不谨慎了、太冲动的,可能在乱世就要出事了,到时候可能就是儿子丧父、妻子丧夫、父母丧子的悲剧了。
所以我们从这里感觉,以前的妇女很识大体,张口就是「孔子说的」,是吧?诸位学长们,我们教孩子,我们当父母的人教孩子,什么时候开始用「孔子说」?好像孩子都二十几岁了,还没开始「孔子说」。所以真的,长学问重要,长智慧重要。孩子、我们的学生不等我们,我们早一天有智慧,早一天能帮助他们。「今我独有一子,乃出语妄议人之长短,此岂保身之道?」这怎么是保全他的生命,保全他的身家、他的家庭之道?「因涕泣不食」,她流着眼泪,不吃饭了。「贺惧」。其实这个母亲很伟大,她知道这个对她儿子一生的成败太关键了,一定要儿子就在这一次当中绝对要记住,不能有下一次了。其实人不面对过失,基本上是改不了的。「妈,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大不了,没事的」,这就改不了了。所以他儿子看到母亲这么样的激动,这么样的严肃、重视,非常恐惧,「痛自改悔」,从此以后不敢再犯这样的错了。「卒为名儒」,后来他儿子道德学问非常好,也是大官。
所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很重要。而且人的言语,无形当中,讲的都是好话、都是鼓励、都是赞叹、都是真诚,给自己结交很多善缘,产生很多助力;讲的话都是批评、都是恶语,无形当中给自己埋下很多恶缘,人生会有很多阻力产生。所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这一本《德育古鉴》很好,这个「慈教篇」里面这些圣贤人的父母,那都是真有见识,才能教出圣贤。
而今天这一篇文章,其实主要的在谈言语的修养。所以我们接下来,来就言语的修养跟大家再进一步深入来学习,从经典当中,我们可以体会的,方方面面言语的修养,不单是议人是非、议论政治而已了。包含,什么话当说、什么话不当说,怎么去劝谏他人,怎么样讲话才是谨慎、才是厚道、才是公平,怎么样讲话才是对的方法,怎么样讲话时机才正确。
在《弟子规》当中,有一句关于说话的修养,也在「入则孝」,「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个经文,我们假如读到,从「这一本《弟子规》很好」,读著读著,体悟愈深了,「这一句很好」,再过两个月,「这一个字很重要」,那就读出味道来了。我们看,「亲有过」,父母、亲人有过失了,「谏使更」。所以我们劝亲人的目的是什么?希望他能改过来,是不是?这是不是我们的目的?是我们的存心,为他好。可是大家注意,我们劝人劝到最后,气得半死,跟我们本来要为他好、希望他改的目标一不一样?不一样了。有没有人说,「亲有过,谏使自己气得半死」?所以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很清楚,我做这个事的目的是什么。有时候做到一半,统统被自己的习性、脾气就拉到旁边,绕半天,三年五年绕不回来这里了。有些兄弟姐妹、亲人劝他,对方不能接受,三年不讲话。所以讲话得要很清楚自己的心,我的存心是道义。「过不规,道两亏」,这是我应该尽的,他能不能理解不是我去希求的,他不理解我我也坦坦荡荡,这是我应该做的。言语是道义,言语是慈悲,为他着想,这是存心。
「怡吾色,柔吾声」,这是心态,是吧?「亲有过,谏使更」,然后火冒三丈,跟他吵架,那就达不到这个目的了。应该是怡吾色,表情要很和蔼,要很柔软,声音要恳切,不是气急败坏,不是很冲,不是「要听就听,不听拉倒」,不是这样,「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劝了,听不进去,「悦复谏」,你看这每一个字多有味道。「悦」,悦是什么?时机点找好,等爸爸妈妈高兴一点了再提醒、再劝。他已经很生气了,你还要火上浇油,那就烧得更厉害了。所以悦是时机。复,复是不厌其烦的耐性。劝人真的是要有耐性,悦复谏。没有耐心,那个心都是假的,真心一定不会变的,哪有劝两次之后变成恼羞成怒了、生气了,那都不对了。所以我们到底是不是真心,就从这一些境界就考出来了,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就是劝到父母都不能接受,最后实在再继续下去可能这个家就毁了,这个时候没办法了,使出浑身解数,大男人也坐在地下,「我不管了」,号泣随。这个真的,古代有,现代也有。古代唐太宗,他的爸爸带兵,有一次那个作战策略是铁定会全军覆没,他劝不动他爸,最后当天就要出发了,他就在那个军营外面就「哇,哇」,大哭,终于把他父亲给哭醒了。可能他爸也想,这个大男人还哭成这样,可能还真是得稍微注意一下。这个是不得已了,只能这样了,号泣随了。而且「挞无怨」,劝父母,父母不理解了,还责怪你,甚至还打你了,你都没有任何怨言。最近的就有,是一个真实的例子。他的父亲六十多岁了,还要娶二十多岁的一个女子,姑娘。他爸爸一生名节很好。结果他儿子说,「我父亲这么做了,以后一定后悔」,他就使尽全力阻止他爸爸。结果他爸爸还打他,打得很凶。最后真的被他阻止下来了。过没多久,他爸爸冷静了,回过头来,感激他的儿子,「谢谢你,当时候坚持了。」他爸爸一冷静了,「我假如真这么做了,那我一生清名就完了。」所以这真的是「号泣随,挞无怨」。
所以我们从这一句再把它分开来跟大家来交流。就是我们言语的存心、言语的态度、方法,还有言语所产生的影响,我们从这几个方面跟大家来探讨。我们先从存心,因为言行都是跟心分不开的,所以「诚于中,形于外」。真诚是重要的言语存心,人真的真诚了,哪怕没什么口才,人家听了还是很能接受的。大家有没有看过许哲女士谈话?她有没有口才?她讲话很朴实。「妳都帮助人,谁帮助妳?」她说,「我不用照顾我自己,老天爷会照顾我。」她又没有说「子曰子曰」,是吧?她说老天爷。这么朴实的话,听了人很容易接受。所以这个是真诚的存心。还有处处为人着想的慈爱、慈悲心。包含讲话不可以违背良心,「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所以要真诚、不虚伪,虚伪的心就不对了,欺诈的心就不对了。
所以四千五百年,老祖宗也教诲我们,「言忠信」。言语,是什么心境?忠。忠就是尽心尽力,一出口就是为了利益人,「我讲的话能不能帮助他、能不能劝告他?」所以《论语》里面讲,「忠焉,能无诲乎?」我们看,言语也是尽忠。《论语》里讲「忠焉」,对一个人尽忠,怎么能不尽力的?这个「诲」就是劝谏他。因为人都非完人,每一个人在人生的过程当中,可能都会遇到他的瓶颈、他的错误点,这个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身为亲朋好友就要尽这一分忠诚,怎么能够不提醒他、劝告他?现在人都说,「我才不讲他,我不要得罪他」。这个有没有忠?没有忠了。那这种朋友其实都是表面朋友而已,关系都是很淡的。包含《弟子规》讲的「过不规」,这个就是道义,道义的心,忠诚。我们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言语是不是都从这些存心出来的?假如不是从这些心境出来,难怪劝不动人,难怪还冲突。从根本找到言语问题的根源了。包含言语要厚道,「不彰人短,不炫己长」,不彰人短就是厚道谦虚,不炫己长就不傲慢。
而且古代人一言一行他都是带着什么?带着一种使命、责任。我们从哪里看到?《孝经》里面说的,君子处世待人,「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你看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想着要给天下人做榜样,要给人民做榜样,这么样的责任使命感。所以,「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非常敬畏爱护他,而且以他为榜样。这是圣贤人一言一行的态度。后面举了《诗经》的一句话,「淑人君子,其仪不忒」,他的威仪、言行是不会有偏差的。这个忒就是没有错误,不会草率、不会轻浮、不会放纵。为什么只写言思可道?这个是言语,一言一行,这个可道就是讲出来的话是可以成为当世人的道德标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