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11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一集)  2010/6/1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11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大家下午好。我们上一次一起研讨的文章是东汉马援先生写给他的两个姪子的文章,「诫兄子严敦书」。在几千年的文化承传,长辈都有责任教育好晚辈,尤其叔叔、伯伯都是同姓的长辈。孙子辈的不长进,爷爷、奶奶都会操心。所以叔叔、伯伯、姑姑这一些角色,在古代都是很有责任把他们的姪子教好的,这个算是当长辈有尽到本分了。而这一篇文章里面,很重要的就是教导他的姪子言语的分寸、言语的修养。文中提到不可「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不要议人长短,不要妄谈对当时候政治措施的一些得失。因为假如言语不慎,可能会跟很多的人对立,甚至会惹来杀身之祸都不一定。

 

所以这一篇文章之后,我们跟大家探讨了言语的修养。我们从言语的存心,谈到言语的态度、心态。言语的存心,我们跟大家再一起复习一下,我们是怀着什么样的存心来讲话?我们提到,要处处为人着想,这样的言语就是利益语。能利益人的话才讲,不能利益人的废话不讲,所谓「话说多,不如少」。所以要是为人着想的言语再来讲。就好像《弟子规》说到的,「亲有过,谏使更」,讲话、劝告最重要的,使亲人、朋友能够改过,这是我们讲话的存心、目的。所以我们在劝人的过程当中,会劝得自己很不高兴,或者发脾气了,那这个就是存心已经不是为对方着想了,已经被自己的脾气牵动了。或者是劝他的时候他不接受,我们觉得很没面子,在那恼羞成怒了,都有可能。所以有时候我们做很多事情,做到最后都跟本来要的目的不一样了,都偏到情绪上去了、对立上去了,就不好了。

 

所以我们提醒自己,劝别人的目的是要为对方好,绝对不是造成彼此的不愉快的。会造成彼此不愉快,可能是我们心态、我们方法时机没有抓好。跟别人有言语上的不愉快了,总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检讨自己的方式、心态有没有不妥的地方。而且我们每一句话都是从真诚的心流露的,所谓「诚于中,形于外」,从利益人的心、从真诚的心流露出来的言语。而且我们言语都是道义的心来讲,就像《弟子规》说到的,「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亲戚朋友都有道义要互相规劝。我们现在有时候亲朋好友有错都不劝,都说,「那关我什么事?」都是想做个好人,不想得罪人。不想得罪人,是不是好人?不想得罪人都变伪君子了,都没有正气了,都没有尽道义了。

 

好,所以这个都是言语的态度。而且君子他讲话都是为了给社会起一个好的风气。以前的读书人讲话很谨慎,不会乱讲。「我这么讲话对我的家风、对社会的风气是好还是不好?」我们现在讲话有没有这样的心态?往往讲了很多不该讲的话,后面我们都来后悔了。哪想到说讲一句话还可以带动社会良善的风气,或者是正气?在留在整个历史当中的圣贤人,他们的话确实有起到这样的作用。我们看范仲淹先生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不只带动了当时候的好的风气、读书人的胸襟,这将近一千年来,多少读书人都受到他的影响。那我们现在想一想,我们讲哪些话,留在我们晚辈的心中,成为他最正确的价值观?还是我们的小孩一说,「我爸最会骂人」、「我妈脾气最大了」,那这个就在讲话当中不谨慎了,就没有给后代起一个好的榜样了。

 

所以在《孝经》当中有讲到,君子的风范,「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像《中庸》里面讲的,「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从这些经典当中我们都看得出来,一言一行都是要可以给家人、给社会一个法度、一个榜样。人都是这样去存心,他一言一行都会非常的严谨,不会随便、不会轻浮。所以,所讲的言语都是可以让人称道的、效法的。行为也是。然后表现出来的德行、道义,都是可以遵循,做事可以给人效法。我们现在假如是在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可是我们做事却没有照经典去做,反而做事的效率、组织的运作都远不如没有学的人,我们的组织反而比人家混乱,没有章法,那这个时候社会大众他会不会认同传统文化?他说,「这个学经典的人做事比我们还混乱。」那不是让他们丧失信心吗?所以学经典应该是做人、做事都更精益求精才对,不然我们学的经典就变成纸上谈兵了。

 

所以《大学》里面讲到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所学的经典都应该落实在生活、工作当中,所以给别人应该是「作事可法,容止可观」,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够让人家生欢喜,可以观摩、可以学习。「进退可度」,他处世的进退、应对都是可以为人法度的。所以假如有这样的修养,那就是所谓讲的「翩翩君子」,很有风度了。那《中庸》这一段也是讲到了,一言一行都是给天下做表率。所以师长常期许我们所有修身、修道之人要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包含讲话就在其中。我们看《弟子规》里面,差不多快三分之一谈的都是言语的修养。我们待会儿都会举到《弟子规》里面的经句跟大家交流。

 

再来,存心之外就是言语的态度。第二个是言语的态度。第一点是言行一致。这一点有没有跟大家提过,提过了吧?言行一致。第二个部分是谨慎,言语要谨慎。第一个部分言行一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所谈的很多道理,我们的行为自己都没有做到,那假如是父亲是这个样子,那他的孩子怎么可能信任他的父亲?讲跟做都不一样。所以好像有一个调查,是问这些小学生他们对父母的感受。提的不好的感受,最多的一条就是父母讲话不算话。那大家想一想,这个孩子才不到十岁,他对他父母的言行就不认同,觉得父母说话不算话,这件事严不严重?「就一个说话不算话而已,哪有多严重?」大家要了解,一个孩子不到十岁就不信任他的父母,请问他以后要信任谁?是吧?那一个孩子从小就很难信任父母,他就很难去信任别人。那他不信任他人,你看他这一生会不会幸福?会不会有安全感?不会,不信任人,随时都提心吊胆。跟人能不能交心?所以他心性上假如有偏颇掉的时候,他整个人生就愈偏愈大。而父母跟孩子的相处,直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人格特质。所以「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对孩子一生是最重要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言行有德,这个孩子做人的根基就扎牢了。那这是在家庭里面,父子关系了。

 

那夫妻之间,诸位学长,你们觉得另外一半信不信任我们?你们都入定了吗?还是这些问题大家都没有曾思考过?信不信任我们?假如没有马上回答,铁定是不信任。但这个不信任当中,也可能跟这个有关系,你看我们答应客户的事情,从来没有跳票的;可是答应另一半的、答应家里人的,常常跳票。假如是这种状况,那我们的亲人能信任我们吗?能打从内心佩服我们吗?就不可能了。所以这个是言行一致。包含在事业当中,要让我们的下属信任我们,我们也要是言行一致。假如我们讲的都讲很好听,做都做不到,谁相信我们?以后这个老板在上面讲话,讲几句话,底下的人就开始在那里交头接耳了,「又在那里吹牛了」,「你看他都是怎样怎样怎样的,真丢脸」。没有信任的时候,这个团体的凝聚力就不在了。所以我们当领导的就要有领导的风范出来,不能给底下的人看笑话了。

 

再来,延伸到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也在弘扬传统文化,假如我们说的跟做的不一样,那社会大众不只不相信我们,还会不相信什么?你们怎么都很无辜的样子?会不相信什么?会不相信经典,会不相信传统文化。「说那个有多好,你看那个学的人也不孝敬她婆婆,那个不值得学!」那我们的行为可能就让别人误会、不信任正法、不信任传统文化,那我们言行不一致就断送了人家学习正法的机会。所以说「人能弘道」,怎么样把正法、把道德弘扬出去?是这个人做的跟经典相应了,他就能弘道。不是说他手上拿一本《弟子规》、拿一本经典,他就能够把传统文化弘扬出去了。一个弘道之人言行一致,令人信服,相信、佩服。

 

没有言行一致所造成的杀伤力非常大。我举个例子,是台湾发生的事情。有一位专门写这些心灵道德伦理文章的作者,他的书都是排行榜前十名,只要到书局一定看到它排在前十名,从来没有掉下来过。显然很多人都以他的书来指导他的生活处世。可是后来,他有外遇了,台湾的很多妇女气冲冲的把他的书统统拿出来,放到一个广场,集体把它烧掉。大家想一想,好像也不必这么激动,是不是?他讲得对你就听,他跟圣人相应的就听。他没做到的,「见人恶,即内省」就好了,不要见人恶即烧书,不用这么激动。对,但是我们看,一般的大众学习他还是一开始是情感,是不是?因为人用感情去学道才会这么激动。但是人们一种感情的信任跟寄托,那是一开始都是这样,很自然的。所以这个时候引导他们学习经典的人言行不一致了,对他们的信心就很大的撞击了。

 

所以对于这一个作者来讲,他也应该反思了,他写的文章,也要期许自己要做到才行。不然最后,好像写文章是为了利益人,最后反而造成社会大众的反弹跟不信任。所以事实上,我们在社会当中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可能是赢得家人的信任、赢得社会大众的信任,我们不应该对不起他们的信任才好。人总要讲这一分情义、道义才好。

 

我在广东的时候,曾经听过有一个教育局副局长,他说他们当地有一个幼儿园园长,学佛,然后都一定要到那个一千多年的寺庙去做义工。因为这个园长说,要到一千多年的寺庙做才有功德。然后接着这个副局长讲,她的幼儿园乱成一团,她都不管,她说她要去做功德。好,大家想像一下,这是一个教育局副局长跟我们谈到的现象,请问这个事情到教育局副局长的耳朵里面,传了几个人了?不知道多少个了。那这一些了解的人怎么看佛法,怎么看佛教?所以我们的言行不一致,我们的言行不符合经典,可能都会让大众失去信心。

 

我们刚刚几个例子的交流,大家有没有压力很大?告诉大家,你没有后路可以走了。没有后路好不好?好!我们这样子这么长久的修行都不能成就,就是太多后路了。没有破釜沉舟,突破不了习气的。但是,不要有压力,有压力身心会有负担。要把压力变成动力,转成动力,转成对我们自己起心动念、一言一行的观照,让它都在经典当中、都在道中,就对了。真正能这样去下功夫,三年、五年之后,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跟经典相应。就像《孝经》里面讲到的,「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都是遵循经典,最后达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他讲话不用太过去斟酌,一讲都是经典,就像师长一开口都是经典的教诲。所以这个开口就是经典的教诲。这个也是言语当中谨慎的态度。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9月12日19:03: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536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