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 悟道法师主讲 (第六集) 2016/6/17 英国伦敦英国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4-007-0006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14/WD14-007/WD14-007-0006.mp4
请大家合掌,我们来念开经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请放掌。
《地藏菩萨本愿经》。诸位同修,请大家翻开经本第二页,倒数第三行,我们看经文:「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昨天我们学习到这一句,就是六度第二度持戒度。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布施、持戒六度万行修学圆满了,就叫波罗蜜。意思就是已经到彼岸,我们现在话讲到位了、圆满了、毕业了,这个意思。持戒,昨天也跟大家讲了很多。实在讲,每一条都是无量义,我们只能举出现前跟我们在生活上相关学习的方面提出来。戒,它涵盖所有的教诫,凡是佛的教诫也都属于戒。还有我们世间法,各地的风俗民情、人情世故,以及我们办事的一些正当的规则,种种都必须遵守,这些统统属于戒的范围。所以这个戒,我们也不能只有把他看作律仪戒。戒有三大类:律仪戒,有戒律条文的、明文规定的,像三皈五戒,有条文,这叫律仪戒;摄善法戒,凡是属于善,与十善相应的,我们也要去做、也要去遵守,像一些善良的风土民情,我们也要遵守不能违背,这个都属于摄善法戒;第三大类,饶益众生戒,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必须要去做,这是慈悲心,如果不做就有违背菩萨的慈悲心、利益众生的心。所以戒有这三大类。
我们现前能够学习的,先从《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从这个基础来学。这个基础有了,要提升到三皈五戒,再高层的戒才能做得到。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连三皈五戒都做不到,更高的戒就谈不上,这些我们也要明了。现前我们生活起居种种的规律,合乎自然,合乎我们生活上的规律,这个也都叫戒。所以这个戒,它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如果讲到究竟,回归自性,戒也就圆满了。在《六祖坛经》,六祖大师讲,「心地无非自性戒。」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清净,本来无一物,这就圆满了。所以持戒要持到明心见性,才叫尸波罗蜜。这讲到第二个,六度第二个。第三:
【羼提波罗蜜音。】
『羼提』也是印度梵语的音译,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忍辱。古印度这个忍,它没有辱这个字。一般外国大概都是讲忍耐,有一些我们中国的辞汇外国是没有的,在外国的文字语言你也找不到相对的这种辞汇来翻译,一般就是忍耐的意思。做什么事情要有耐心、要能忍,忍就是要去承受种种的责任、义务,现在人讲承受一些压力,事情才能做得成。如果不能去承受这些义务、责任,不能承受一些压力,那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所以《金刚经》佛给我们讲「一切法得成于忍」,一切法要成就都必须忍。
辱这个字是针对我们中国古代读书人,现代读书人也没有了,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古代读书人有志气,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士就是读书人,我们现在讲知识分子,可以把他杀头,但是你侮辱他,他不能接受,他受不了,不可以受到侮辱,宁愿杀头。所以把这个辱看得很重,过去读书人把这个辱看得很重。翻译经典的法师到中国来,知道中国读书人把辱看得这么重,所以翻译经文就翻成忍辱。你最难忍的都能忍,其他就没有什么不能忍,是取这个意思。你最不能接受的都能接受,其他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也都可以了。所以翻译经典的法师就采用这个字,是针对中国古代读书人。
忍辱,我们做什么事情要忍耐,有时候遇到嫉妒障碍、毁谤,还要接受无理的侮辱,这些都要忍受。在《论语》里面也讲,「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小小的事情如果都不能忍,大的事情就会被破坏了。所以世间圣贤也教我们要忍,才能成就大事。能够大忍,就成就大事;能够小忍,就成就小事业。所以我们事业成就大小,关键在我们忍辱功夫有多大,大忍成大事业,小忍成就小事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去排除、要去面对、要去化解。特别你办一些事情,像海贤老和尚光碟讲,「事非经过不知难」,一桩事情你没有去经历过,你没有去实验过,就不知道它的难处在哪里,它的问题在哪里。必须你去做了,你才会发现,你才知道,它的困难在哪里;如果没有去做,就不知道困难在哪里。遇到困难,你不忍怎么办?遇到小小的困难就不干,那什么事都做不成。因此要很有耐心来处理这些事务,像我们这次在伦敦办法会,事情也很多,大大小小的,这个当中你要有耐心、要能忍辱负重,耐心去处理这些事务问题,如果遇到一桩小小不如意的事情就发脾气、就不干了,那这个事情也就做不成。一动火发脾气,在经上讲,「火烧功德林」,功德都被烧光了。所以忍辱是对治瞋恚。这是讲「羼提波罗蜜音」。忍辱圆满就叫波罗蜜,羼提波罗蜜音。
忍辱要怎么修才圆满?我们现在凡夫地修的总是属于六道里面的事情,修得再好也是人天福报,如果你修忍,你可以得禅定,可以生梵天,到色界天去,出不了六道。真正忍辱成就,就像《金刚经》讲的,释迦牟尼佛的前生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肉一块一块的割,凌迟处死,忍辱仙人他没有动一丝毫瞋恚的念头,他忍辱波罗蜜成就了。他怎么成就的?《金刚经》跟我们讲,忍辱仙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没四相。没有四相,他就没有对立,没有我跟人的对立,也没有众生,寿者是指时间,他四相都没有了。所以佛在《金刚经》讲,他说如果我还有四相,那跟我们凡夫一样,遭遇到这种横逆的境界,必定生瞋恨心。他四相没有了,透过歌利王的考验,他忍辱波罗蜜圆满成就了,就是此地讲的羼提波罗蜜音。我们现在凡夫地虽然还做不到离四相,但是我们也是要不断的修、不断的提升,达到破四见。《金刚经》前半段讲破四相,后半段讲破四见,就圆满了。
谈到忍辱,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也在祖师大德注解看到,实际上我们老和尚他老人家也真的是都表演给我们看,布施他做给我们看,持戒也做给我们看。他持的是心地戒,菩萨心地戒,以心地戒为主。心地戒比小乘戒难持,看起来小乘戒好像比较难持,实际上菩萨心地戒难持。小乘戒戒条很多,但是比较容易;大乘菩萨心地戒难,一起心动念就犯戒了。小乘戒起心动念不犯戒,你有动身口才犯戒,所以菩萨心地戒难。他老人家,我跟他学习亲近,知道他老人家持戒持得圆满,忍辱也圆满。以前在图书馆遇到韩馆长,早期的我不知道,但是在图书馆我是亲眼看到的,真的修忍辱,没有一个法师能够做到这样的。真的是修忍辱,做给我们看,常常在台上讲经,韩馆长就在台下指著鼻子骂,还有更厉害的,在此地我就不说了,说来话长。真的是修忍辱,那不是讲一讲没有去做,也得力韩馆长这样的一种折磨,成就他的忍辱波罗蜜,这是我亲眼目睹。下面讲:
【毗离耶波罗蜜音。】
这是讲精进。『毗离耶』是印度的梵音,『波罗蜜』就是精进也圆满。精是纯而不杂,进是有进无退。我们老和尚在最近这些年,讲席当中特别强调「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强调这个。因为看到很多人夹杂,杂进、乱进,他不是精进。精进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不管你选哪一个法门、哪一部经典,原则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样才会得定。如果修得太多、太杂心散乱,心不容易定下来。现在很多佛门的佛弟子,也可以说都是结缘的,道场跑得多,亲近的法师也很多,一下听这个法师讲、一下听那个法师讲,一下学禅、一下学密,又学净,又学教,接触很多,学很多,学到最后没有一样能成就,就浪费时间了。所以学很多要做通家,这个古时候是有,像龙树菩萨八宗共祖,八个宗派共同的祖师,大通家,那是菩萨再来,那不是我们凡夫能够做得到。所以大通家是有,但是很少。
我们要做大通家,实在讲也不容易。特别我们现代人,大家时间都很有限,一个法门、一部经典,实在讲你时间都很少,何况学很多,哪有那么多时间?一个法门都学不好,学那么多能学得好吗?这个我们都可以理解。所以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的确是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才有成就的希望。要广学多闻,往生西方之后,再去跟阿弥陀佛学,那就没问题。为什么?因为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寿命是无量的,没有限量的,无量寿。无量寿,有的是时间,要学什么都没问题。我们现在在六道里面,现在这个人生,我们现在是在减劫当中。佛出现在世的时候是人寿平均一百岁,三千年前。我们现在是处于减劫,不是增劫,减劫就是过一百年减少一岁,地球人类的平均寿命减少一岁。佛出现在世是平均寿命一百岁,过了三千年到我们今天就减少三十岁,所以我们现在地球上人类平均寿命是七十岁。有的人也还活不到七十岁就往生的也不少,五、六十走的也很多,像我两个师弟,一个悟铭师,一个悟弘师,两个师弟,小我一岁,一个前年往生,一个去年往生,一个六十三,一个六十四。这是讲我们现前在人道寿命有限,没有时间学太多,真的一门就够我们学了。所以我们净老常常劝大家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把时间精神力量集中起来,我们修净土法门,不管你读哪一部经、修哪些功德,统统回向求生西方。一个方向,回向发愿求生净土,统统能往生西方。所以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精进就特别的重要,愈精进功夫就愈能够得力。
现在我们听净老和尚讲经,净老和尚再劝我们看海贤老和尚的光碟,看一千遍。海贤老和尚跟谛闲老法师的徒弟锅漏匠,都是示现不认识字,只会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锅漏匠是念三年就站着往生,海贤老和尚大概也是念三年就能往生,就功夫成片,但是佛留他在世间表法,所以他二十岁念到一百一十二岁才往生。也是不认识字,师父只是教他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就能老实念,这个是最典型成功的例子。我们做不到这两位高僧大德的老实念佛,那就必须要听经闻法。所以我们现在净老和尚的经教也够我们听了,听一辈子也听不完。一部《大经科注》也就够我们听,真正听明白了,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没有一个不能往生的,个个都能往生。我们修净土,往生到极乐世界,精进度也就圆满了,「毗离耶波罗蜜音」就圆满了。如果在这个世间修,不晓得要修到哪一劫才能圆满?这个是第四度,有布施、持戒、忍辱才能够精进。有了精进,才能得禅定,所以下面讲:
【禅波罗蜜音。】
『禅』也是印度梵音的音译。我们中国人使用语言文字喜欢简要详明,如果是具足的翻译叫禅那,祖师大德根据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就简要一个「禅」。禅那翻译中文的意思是静虑的意思,静就是安静的静,虑就是考虑的虑,中文的意思是定,心定下来,心静下来。儒家也是修这个功夫,你看《大学》里面讲,「虑而后能得」,也是修这个功夫。所以我们世间的圣贤、出世间的佛菩萨,用的功夫是一样。所以佛法传到中国来,普遍受到中国人的欢迎接受,它的道理就是中国本土的儒道也都修定,过去读书人也都练打坐,修定。佛教更是讲究定,禅定你修到圆满就叫禅波罗蜜音,修到家,到彼岸了。
禅,不是说禅宗才修禅定,其他的宗派法门就不用修禅定,不是的,禅这个字是共同的。我们一般讲三学,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戒定慧三无漏学。持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心定下来。我们生活当中,这些生活的小细节,这些方方面面如果没有规律,纵然你受了戒、持了戒,这个戒也持得不圆满,为什么?你的心定不下来。因此我们现在看到过去台中莲社李炳南老居士,他晚年编一个小册子叫做《常礼举要》,我也建议我们同修大家要用《常礼举要》来补助《弟子规》,《常礼举要》它是从《礼记》节录编成现代人能够用得上的。他为什么编这个?他在《常礼举要讲记》讲,看到台中莲社的莲友(他在台中教学三十八年,从大陆来到台湾,他就一直住在台中,办了这个莲社,还有慈光图书馆,还有一家菩提育幼院,还有一个菩提医院),他教学前十年往生西方的人比较多,第二个十年就比较少,第三个十年(就是教学三十年)往生的就更少,后来发现为什么念佛的人愈来愈多,往生的人愈来愈少?发现后面都没有基础,没有戒的基础。
讲到戒,现代的人也不懂。去戒场受了戒,有没有得戒?也没有。在生活当中怎么做?也不知道。所以编这个《常礼举要》,实在讲也是属于戒。《常礼举要》就是给我们讲生活的一些规范。其实戒律威仪里面,你看《沙弥律仪》讲的也是这些。《沙弥律仪》上篇十条戒,这是根本,后面二十四门威仪就是生活当中的细节,包括你穿衣、摆衣物要怎么摆,这个都有规矩。所以李老师在讲《常礼举要》,他说古时候小商店的商人,你拿什么东西用完了要归到原位,你不能换来换去,一下摆这里、一下摆那里,到时候你忘记了,你就找不到。现在人没有这种生活教育,家里面东西摆得乱七八糟的,有些人的家里面,我们进去是不能看,乱七八糟的,好像经过战争一样,东西乱摆乱丢,做父母都没教,学校也没教,老师也没教,社会上也没人教,所以他生活习惯养成很乱,袜子丢一双在东边、丢一双在西边。我们看生活上的这些方面,我们就知道这个人他的心定还是乱,你一看就看得出来。心定的人,他生活是很规律、很整齐的,规律的生活、整齐的生活帮助我们的心定下来。所以是因戒生定。
这个在外国我看是看不到,现在在中国我还看到。我在云南鸡足山,向小莉她那个道场,一个大士阁,一个报恩寺。还有佛塔寺,道兴法师是我们台湾的一位女众法师,本来是在广钦老和尚的妙通寺,现在去那边主持道场。他们在那边修,生活都很有规律的,像以前我当兵时候一样,在训练中心,内务各方面都要很整齐,棉被要折得像豆腐一样,四四方方的。如果折得稍微有一点不好,就要被罚,拿着棉被要全付武装,戴钢盔、带枪,然后手捧著棉被,中午人家休息,我们就不能休息,在操场跑五千公尺,而且一面跑还要一面喊,「棉被我对不起你」,跑三圈,累得要命。所以就要折得很整齐。
我前年到云南去,看到小莉这个道场,她管得不错,男众的出家众都十几岁,女众的出家众也十几岁,一、二十岁上下的就有几十个,一共七、八十位。我们吃饭,男众的出家众都会煮得很好的素斋,他的内务我去看,棉被折得像豆腐角一样,棱角棱线都有。我去做法会,我就跟他们这些出家众讲,我说这个我好久没看过了,这个是我以前当兵在训练中心看到的,以后也没看过这样的,到了这个道场,才看到内务这么整齐。所以去那边看到,她办《无量寿经》学习班,听光碟的,包括生活规范这些规律,有很多人去参加,都很有受用。
上个月,我到福州阿弥陀佛大饭店去做法会,刚好碰到蔡老师跟李越老师去讲课,讲两天,我去听了半天,听李越老师讲《常礼举要》,教人家在生活上怎么整理东西,待人接物这些方面。她教了很多年,现在也很有心得,所以她那个光碟满实用的。上个月五月底我在吉林,接到蔡老师打电话给我,他说他被派到英国来,到威尔士去长住,问我住在哪里?我说我住伦敦。他说开车要多久?我说没塞车四个半小时,塞车就不知道了。他说那么远!他说以后到英国,希望我们多多去给他护持护持。我就问他,马来西亚马六甲那个汉学院现在盖好了,花了几千万美金盖好了,那个交给谁?他说交给我们台湾也是一位传统文化的老师,周泳杉,讲健康饮食的,他去接,还有新加坡一位梁伟居士,两个人去接。他跟我讲,当初老和尚是说请一个老师要去做汉字、文言文老师的(这三十个人到五十个人,去学校先培训师资,将来做老师的),请一个人去教他们生活,也就是像我们学校讲的训导主任一样,教生活的。他就推荐李越老师,因为她在教常礼。推荐李越老师,老和尚同意了。他说老和尚同意,他也把她派过来。所以六月二十二号老和尚来,他们会一起来。他跟我讲,他们来就要长住。所以我们这边贝居士发心做《弟子规》,还有一个崔学锋老师要办《弟子规》。我就建议,因为蔡老师被派过来,你们多多向他请教请教,因为他毕竟在庐江汤池文化中心做得很成功,在海南监狱做得很成功,现在有这个因缘到这里来,我们当然也要向他学习,这方面他做得比我们好,我们就要向他学习。所以学无藏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都向一个七岁的小孩学习。这是我们一个学习的态度,人家比我们好的,比我们有长处的,值得我们学的,我们就要向他学。这些就是帮助我们得定。
《常礼举要》李老师讲,你学十分之一,对你念佛功夫真正都会有帮助。他说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表现在哪里?表现在你生活上。你生活方方面面乱七八糟的,表示你心很乱。你说念佛念得功夫多好,但是生活上乱七八糟的,那肯定没有一心不乱。所以这个都叫戒。所以戒,我们要知道它是广义的。要学戒,学《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加上《常礼举要》,如果再加上《格言联璧》,加上《菜根谭》,加上《延寿药言》,那就更好,《延寿药言》也很实用。这些中国外国的古圣先贤,他们好的言行我们都要学习,这些统统属于戒。有了戒,才能得定,禅才有,不然你一天到晚要修禅定也修不成。
禅波罗蜜音,每一个法门都是修禅定,不是说禅宗才修禅定,密宗就不修禅定了吗?净土就不修禅定了吗?教下也不修禅定了吗?不是的,不管大乘小乘、显宗密教,统统修禅定。但是禅定的层次很多,大乘禅、小乘禅,达摩祖师传到中国叫祖师禅,一乘禅,那是最高的。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名词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所以修任何法门,统统是要修定的。修定的方法当然很多,读经是修定,持咒是修定,念佛也是修定,你修止观也是修定。教下的止观,方法也很多,有大乘止观,小乘的止观。小乘有人修,像不净观,观身不净,观察我们这个身体不清净,修不净观。有的人修数息观,数息就是数呼吸,看你要数出息还是入息?就是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但是你只能选择一种,不能呼吸同时数,比如说你数呼,就是我们这个气呼出去,你就记一,等一下吸进来,再呼出去就记二,这个叫数息。也有人用数息来念佛,帮助心定。数息观,让心定下来。
还有一种,也是修定,我们老和尚教我们的。这个大概在二十几年前,在台北景美华藏图书馆,他老人家不晓得听谁讲的,修喝水的。不过不是像我现在这么喝,那个喝水要怎么喝?你晚上大概用玻璃杯(这么高的),装一杯开水,放在床头,晚上睡觉前装的,然后第二天起床的时候面向东方,还没有刷牙洗脸,起来先站着,从你床舖起来面向东方,面向太阳出来的方向。这一杯水用三百口喝完,三百口就一点一点的喝,还要吞下去,记数,三百口。你数到三百口,如果那个水还剩的比较多,那就一口把它喝完。这个三百口,我大概喝了三天就没再喝,我都忘记了。师父给我们讲,教你们这个方法,又修定,又内脏(五脏)运动。用这个方法修,帮助身体健康,心得定,如果持之有恒,这个方法也是帮助我们修定的。
我们那个时候有一个同修,是台湾大学的谢教授,我们老和尚有一些文字稿常常请她帮忙校对。她来学佛,她先生没学佛,她先生看到她学佛就生烦恼。她在家里供的佛像、香,她先生把它丢掉了,统统把它丢掉,不准她拜佛念佛。不准拜佛念佛,她听到老和尚教这个喝水三百口,她早上起来就喝三百口。她先生看到又生烦恼,「现在不学佛这个法门,现在学喝水的法门」,又生气了。真的,冤亲债主,没有办法。但是这些障碍,我们看到海贤老和尚,真正懂得修行,一样是可以修。像海贤老和尚,文革的时候不准念佛的。不准念佛,他在心里念。心里念,别人不知道,别人听不到,他一样可以念。修这些禅定的方法,因个人的根器不一样,自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根器、自己的生活还有生活环境。如果你选对法门,我们修行功夫得力就很快;如果选的不对,可能也没效果,耽误时间,没效果。
在佛陀的时代就有一个公案。佛的弟子去教两个人,教一个打铁的修不净观,教一个在埋葬尸体的人修数息观,两个人修很久都没效果。后来去请教释迦牟尼佛说:佛,你的弟子教我们修这个方法,我们都不得力,没效果,心还是定不下来。佛就问他们,你们是做什么事业?修数息观的这个说:他是在做殡葬业的。现在叫殡葬业,就是专门埋死人的,一天到晚在看死人的。印度埋葬,也有一种葬法叫尸陀林,就是人的尸体放在森林里面吊起来,让他自动腐烂。不像中国入土为安,埋在地下。他一天到晚看死人,就像现在在殡仪馆给死人洗身体、擦身体、化妆,他是做这个行业的。做这个行业,佛的弟子教他修数息观,他修很久没有效果。另外一个打铁的,打铁要抽风箱,要一推一拉风才出来,他修不净观,他修很久也是没有效果。佛问他做什么事业?他说他做打铁的,一天到晚要拉那个风箱,让火很旺,铁才能烧得软。
佛听到之后,就跟他们讲,你们两个人方法对调一下,做殡葬事业的修不净观,打铁的修数息观。结果这两个人方法对调,没多久两个人都证阿罗汉果。为什么?跟他做的行业相应,他修起来就方便。做殡葬业的,他一天到晚看死人,修不净观,跟他这个行业就相应。打铁的一天到晚要抽风箱,修数息观,拉一下就数一,拉两下就数二,这样跟他的行业也相应。所以修禅很多方法,看个人的根器,个人的生活环境。如果持之以恒,有耐心来修,都能成就。所以多贪众生修不净观,散乱多的修数息观,多瞋众生修慈悲观。慈悲就是有怜悯心,要去观众生可怜,众生对我们无礼,甚至加害我们,你修慈悲心,生起慈悲心,你多瞋的烦恼就降下来、就降温了。常常为众生想,去怜悯这一切众生,多瞋众生慈悲观,脾气不好的人要修这个。
早年,也是二、三十年前,我们老和尚讲经:要修忍辱,不要发脾气,发脾气就是火烧功德林。有一个同修,他瞋恨心的烦恼很重,动不动就发脾气,控制不了。特别是想到他很讨厌哪一个人,一想到那个人,他那个无明火就起来了。有一天去请问老和尚:听经,知道发脾气不好,但是他控制不了。老和尚就教他一个方法,就是你最恨哪一个人,就把那一个人的名字写一个牌位供在佛前,就像拜佛一样拜,看你怎么样恭敬佛、拜佛,你就怎么拜你最恨的这个人。他真的依教奉行,去写了这个牌位,拜了三个月,又来跟老和尚讲:没效,一样生气。这些方面我们就知道,他这个方法如果没有效果,可以换一个方法;换一个方法,你要修慈悲观。所以,他拜当中没有修这个观,效果就不好。任何法门,不懂得止观的原理,你修得会没味道,修得枯燥无味,你就退心了。包括我们念佛也是一样,你念得没有味道,你不懂得用止观来调整,你就念不下去,念到生烦恼,或者心里闷,或者身体不舒服,你要懂得调。所以佛的十种通号,其中有一个通号叫调御丈夫。我们从凡夫到成佛,修学过程要不断的去调,调适、调和。所以要懂得观这个道理,方法要懂。所以拜牌位,他如果没有这个观,他就不得力。
怎么观?慈悲,我也很想慈悲,怎么叫慈悲?《感应篇汇编》有一个公案,也可以值得我们参考。《太上感应篇》后面讲,经文快圆满的时候讲,「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就是我们起心动念,起一个善的念头,善事还没有做,吉神就跟着你了,你跟吉神就相应了;起一个恶的念头,坏事还没干,凶神就跟着你了。举出一个公案,一个叫元自实的人,一元二元的元,自己的自,实在的实。这个人有一天他要去报仇,他带了一把刀子要去杀一个姓缪的,一大早他就要到那个姓缪的家里,要把这个姓缪的杀死。路途当中经过一间轩辕庙,轩辕庙是供奉黄帝,三皇五帝的黄帝。汉族都是黄帝的子孙,炎黄子孙,轩辕庙是供养黄帝的。看庙的这个庙祝,一大早起来也有诵经,就像佛门做早课一样诵经。一大早三、四点起来要诵经,看到庙门口一个人走过去,后面跟着好几百个凶神恶煞,跟在他后面走过去。没多久,看到这个人又回头,又从他的庙门口经过,这次回来看到后面也是跟着好几百个,但是这跟刚才不一样,都好像天上的天使,都非常的善良,也是好几百个跟着他,走过这个庙门口。
这个庙祝看到就觉得奇怪,这个人到底刚才去做什么事情?怎么有这种现象?刚才过去凶神恶煞跟着一大堆,现在回来,跟了很多善神,就把他找来问,问他尊姓大名,他说他叫元自实。他说,你刚才是去哪里?去做什么事情?元自实就跟庙祝讲,他说,我刚才,实在跟你讲,我要去杀一个姓缪的,这个姓缪的对不起我,要准备把他杀死。后来走到他家门口,他突然起一个念头,想到这个姓缪的,他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八十几岁,还有妻子儿女,儿女也小。他就想到,对不起我的人,只是姓缪的一个人,但是我如果把这个姓缪的杀死了,他的老母亲谁来奉养?他的妻子儿女谁来抚养?我杀了他一个人,不是等于杀了他一家人吗?对不起我的人,只有姓缪的一个人,他的家人是无辜的。他起了这个善念,就把报仇的念头放下,算了,不报仇了,放下,就回去了。
庙祝听到元自实这么讲,他说:那我明白了。他说:我跟你讲,刚才你怒气冲冲要去杀那个姓缪的,你从我这个庙门口经过,你知道吗?你后面,我看到跟着好几百个凶神恶煞。为什么跟着凶神恶煞?因为你生瞋恨心要去杀人,这个是恶念,不是善念,是恶念,所以你恶念感应恶神跟着你。恶神跟着,那肯定没有好事,都是不好。难得,你到他家门口,你能够念头转过来,能够为他的家人想,去怜悯他的家人,你慈悲心生起来,放下报复的念头,你回来的时候,你后面跟着很多的善神、吉神。庙祝跟他讲,他说,你现在好好断恶修善,将来你的前途无量。后来元自实听到庙祝这么一讲,满身大汗,原来动念头,动个好的念头,马上就跟吉神相应;动个恶的念头,马上跟凶神相应,起心动念感应同时。所以他就发心努力断恶修善,后来官也做得很大。
这个公案也可以提供我们修慈悲观的一个参考,就是常常为别人想,怜悯别人、原谅别人,那我们这个瞋恨心也就可以降温了。如果不这样去想,只想他不好的地方,愈想你就愈气,愈想你就愈生烦恼。破坏禅定的第一个就是瞋恨心。你看,色界天人就没有瞋恨心了。如果你还有瞋恨心,你那个定功达不到色界,还在欲界里面;你要达到色界禅定,不能有瞋恨心,才能生到色界天。你修定,这个相辅相成,你心定下来,帮助你降温,又帮助你得定,功夫相辅相成。
多障众生念佛观,业障很重的,修什么都不行的,那就要念佛。念佛还是念不下去,念不下去用听的;听的也听得很烦,没关系,听习惯就不烦了。所以业障重,除了念佛,其他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修什么都不行。所以念佛是对治业障深重的,因此这个法门针对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众生的根器是最适合的。所以小乘的五停心观,我们也要明白,对我们念佛法门也有帮助。这个观你可以修一种,也可以附带兼修,有的是不需要的,这随各人的根器。不要说看到别人怎么修,我们就一定要跟他一样,那也不一定。他修这样的方法可以,不一定你就可以,你自己要斟酌。
总之,我们深重的业障还没有排除之前,先读经、念咒、念佛,念到业障比较减轻了,你再尝试用这些方法来修,那就很容易了。所以法无定法,没有一定的方法。要修到禅波罗蜜,必定要回归自性。实在讲,大家知道禅宗参禅是最高,密宗三密相应最高,但是不知道念佛的这句佛号是无上深妙禅,很多人不知道。如果知道,他会认真念佛,因为这句佛号就是无上深妙禅,这是古大德讲的,讲得一点都没错。这是讲禅波罗蜜音。第六个:
【般若波罗蜜音。】
六度的第六度叫『般若波罗蜜音』。实际上,前面五度修的就是要开般若智慧,前面的五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没有般若就不能叫波罗蜜,也不能叫度,就没度。度是什么?度生死。从生死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这要有般若才可以。如果没有般若,前面这五种就不叫波罗蜜,也不叫六度。不叫六度,没有般若,修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得的果报是什么?人天福报。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不能破无明,不能明心见性,因为没有般若。有了般若,才能了生死出三界、破无明,超越十法界,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成佛了。见性就成佛,需要有般若。我们修学不管什么法门,都不能离开般若,离开般若就不是佛法,就变成世间法。所以五度都有般若在才叫度,没有般若就不能叫度,也不能叫波罗蜜。所以修主要是开启自性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都具足的。
般若,佛讲了六百卷《大般若经》。在我们中国佛教般若最流行的经典,一部是《金刚般若》,一部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两部经在我们中国佛教是最流行的,讲到这两部经大概没有人不知道。没有时间看六百卷《大般若经》,这两部经你懂得修,你就能成就般若智慧。在我们近代,民国初年,在中国佛教界有两位居士大德,一个是江味农老居士,他讲《金刚经》都在上海、江浙一带。他有《金刚经讲义》,我们净老和尚以前讲《金刚经》都采用他的《讲义》,他的《讲义》可以说是集历代《金刚般若经》注解的大成,他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深入一部《金刚经》,他也是念佛往生净土。他讲他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教就是教下、教理;宗就是他修学的宗旨,般若;行,他是念佛。他念佛当中有般若,求生净土,帮助他念佛功夫得力。
我们念佛功夫为什么不得力?原因就是没放下。为什么放不下?因为没看破,对这个世间的事实真相不知道。世间的事实真相是什么?《金刚经》跟我们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什么叫有为法?有生有灭的就叫有为法。在《唯识论》里面讲,把宇宙间万事万物归纳为百法,一百条,分成物质的、精神的。精神的部分叫心法,物质的部分叫色法,还有不相应行法,一共有九十四种有为法。就是心法、色法、不相应行法,九十四种都是有为法,有生有灭的,有生有灭那是假的。六种无为法,六种无为法里只有最后一个真如无为,那才是真正无为。六种当中有一个虚空无为,像我们看到的太虚空,三千年前也是这样,三千年后还是这样,这个虚空它没有变化、没有生灭,这个叫相似无为,不是真正无为。真正无为是真如无为,我们的真如自性,其他相似的无为法都如梦幻泡影。所以《楞严经》讲,太虚空在我们自性当中就像我们现在看到天空的一片云彩,这些都是假的。我们能够起这个观照,功夫得力,我们就放下了。
江老居士他在《讲义》里面讲,他用这个功夫用了二十年没有什么感觉。后来有一天他觉悟到了,他怎么修、怎么观,观了那么久也没什么效果,忽然他就想到,就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顺心的事情、不顺心的事情,再小的事情,都用这首偈去观,这些都是假的,顺心是假的、不顺心也是假的。这样认真的去观,观了一段时间,他感觉效果出现了,念佛也得力了,看经的眼睛也亮了,他就告诉我们他的经验是在这样修。这个我们可以参考。但是观,你要「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要快。不要我们烦恼一直起来,控制不住,就太慢了。就是刚刚要起来,还没有起来,你要提起观照,让它平息下来,功夫就得力了。如果没有时时提高警觉去观察、观照,境界一现前,我们不知不觉就又随境界转。「般若波罗蜜音」,我们就说到这里。
般若是非常重要,江味农老居士在《金刚经讲义》讲得非常多。另外《心经诠注》,周止庵老居士他的注解,也是四十年功夫作这部《心经》的注解。所以民国初年,佛门这两位大德,这两本注解是权威,一个是江味农老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一个是周止庵老居士的《心经诠注》,都是四十年用在一部经上,真的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他们都有成就,大成就!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效法学习的地方。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六度就讲到此地,下面还有「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这些音也都是从六度发展出来的。明天是假日,上午十点,下午两点,看这个时间大家方不方便,如果不方便,我们可以随时来调整。假日大家可能比较有时间,就是十点,如果大家有事情,我们也可以商量,改在晚上也可以。如果没有,我们就明天上午十点,下午是定两点,中午大家在这里用个午斋,看看光碟。如果你没有事情,有事情先去忙你的,有空再过来。
好,我们今天就学习到此地,下面的经文,我们明天上午再来学习。我们来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