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集) 2016/6/13 英国伦敦英国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4-007-0002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14/WD14-007/WD14-007-0002.mp4
我念一句,大家跟着我念一句,我念完之后,大家再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请放掌。
《地藏菩萨本愿经》。诸位同修,请大家翻开经本第一页。我们昨天在我们英国华藏净宗法宝流通处,第一天跟大家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昨天我们也恭诵一部《地藏经》,也简单的介绍《地藏经》的经题,把这次讲经的因缘,昨天也都跟大家汇报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个经题,我们看到的读诵本,在一般流通有分上、中、下卷的。《乾隆大藏经》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它分上、下卷,十三品,它分为上卷跟下卷。一般寺院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分上、中、下,我们看到上中下分作三卷的,一般都是寺院做法会诵《地藏经》。他不是一次就完全把经文诵完,它分作三段,就是上卷诵完就休息,唱个赞,就休息;休息一下,再接着诵中卷;中卷诵完,再休息,诵下卷。所以他不是一次诵完。像昨天我们大家用读诵的,当中没有休息,就是一气呵成从头到尾把这部经读了一遍,我们中间没有休息,这个当中我们就不必再念上卷、中卷、下卷,或者上卷、下卷,因为我们是一次就读到圆满。这一点也请我们同修大家了解。
昨天我们简单介绍了这个经题,《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所以这部经叫人法立题。佛经七种立题,三单、三复、具足,有七种。单人、单法、单喻,三单就是这三种。人法、法喻、人喻,这个是三复。像我们念《佛说阿弥陀经》,「佛说」,佛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也是佛,这个经题只有单人立题,只有人,没有法,叫做单人立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个也是人法立题。《大方广佛华严经》,它人法喻都有,「大方广」是法,「华严」是比喻,「佛」是人,足具式,就是三种都有叫具足式。
这是讲到地藏菩萨的本愿。每一尊佛菩萨都发愿,每一尊佛菩萨发的愿有不同的地方,但是基本的愿是一样的。基本的愿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发度众生的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等于是一个总愿,它是基本的愿。所有佛菩萨发的愿都是由四弘誓愿所发展出来的,不管发什么样的愿,总不出四弘誓愿这个范围,这是总愿,总的愿,总原则。每一尊佛菩萨根据四弘誓愿的总愿再发别愿,他个别的本愿,像地藏菩萨,他的本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发了这个愿;阿弥陀佛,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净宗同修都知道,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他也发了十二大愿。所以每一尊佛菩萨都有他发的本愿,但是总不出四弘誓愿,这一点我们必须理解。经是一个通题,每一部佛讲的,我们中国人都把它尊称为经,跟中国的圣人讲的是平等的,都尊称为经。
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个经题,我们看到之后,大概也就知道这部经讲的内容。这是讲地藏菩萨他的本愿,根本他发什么样愿,什么因缘他发愿的,讲这个事情。《地藏经》在显教的经典是有三部经典,一般我们称为地藏三经。早年,在台北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曾经印过合刊,称为地藏三经。第一部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第二部就是《地藏菩萨十轮经》,十轮讲身口意三业,也就是十善十恶,讲十轮;第三部叫《占察善恶业报经》,我们净宗九祖蕅益祖师他有著作《占察经疏》,这称为地藏三经。《本愿经》是第一部,他根本的一部经典,就是专门讲地藏菩萨的。就像我们净土三经,《无量寿经》它是本,讲四十八愿的,就是法藏比丘他发四十八愿的本愿,再来就是《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第一部就是《无量寿经》。地藏三经也是一样,《地藏菩萨本愿经》是第一部,净土三经第一部是《无量寿经》,讲他因地发什么愿而修行成就的这部经典。经题我们大概有一个认识了,也大概知道这部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大家有个概念。这是一般讲经的一个规则。
古大德他们讲经是比较详细,在还没有讲解经文,介绍经题这个时候,一般讲经的法师都以华严宗的十门开启把它分为十类来介绍这部经典。天台宗的五重玄义,它分五大类。这个就是还没有正式讲到经文,先把这部经里面玄妙的义理做个介绍。一般老听众、老同修,他喜欢听玄义,一般新的听众喜欢听经文。过去我们中国农业社会,大家假期比较多。农忙的时期过了,大家就比较有时间,一些佛弟子大部分都会利用这个假期到寺院去挂单,挂听经单,寺院法师利用这个时间讲经,大家有时间去听。特别一些读书人,以前寺院就是读书人的图书馆,要查什么资料、抄经,世出世间的典籍寺院都有提供。所以有一些读书人,他为了要进京考试,到寺院去挂单,在那里读书,环境比较安静;有法师讲经,当然他也就随喜去听经。过去的时代,大家时间比较多,所以慢慢讲这些玄义,大家有时间来听。现代这个时代就不一样了,现在不但是工商时代,而且是科技尖端的时代,大家的时间都非常紧张,特别在海外的同修,时间真的都很有限。因此,我们讲经也要知道大家的时间,现在的人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所以能够比较简单一点,大家比较有时间来听讲。特别不是老同修,初学的,如果讲玄义,时间都要很长,讲很久都没讲到经文,恐怕也就没耐心再听下去了。因此,一般都是用讲经因缘来做个代替,像昨天我跟大家讲了,这次为什么讲这部经,我们这个地方为什么原因来成立的,也就是我们一般佛法讲的,是什么因缘来成立的,给大家做个简报,就是讲经因缘来代替玄义。这是我们中国古来祖师大德讲经的一个规矩,不是讲玄义,也要讲个讲经因缘,来给大家一个交代,什么因缘发起来讲这部经。
经题介绍之后,接着就是介绍人题,人题就是介绍翻译这部经典的时代、翻译这部经典的人。因为佛经都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印度,佛讲的这些道理,用古代的梵文记录在贝叶上面,传到中国,要在中国流通弘扬必须翻成中文,所以翻译的工作就非常重要。另外一个意思,人题也是告诉我们,这部佛经的确是从印度传过来中国,在中国什么时代、什么人翻译的,对大家一个交代。我们现在请大家看人题: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我们也简单介绍一下『实叉难陀』。『唐』是指翻译这部经典的时代,在什么时代翻译的,「唐」是我们中国唐朝。唐朝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当时国力强盛,可以说国家富强,文化也非常鼎盛,很多佛经都是那个时代传到中国来翻译的。可以说唐朝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印度的高僧来中国,中国的高僧到印度,互相交流。大家都知道,唐玄奘三藏取经,到印度去留学十七年,带了很多梵文经典回到中国再来翻译。这是中国法师到印度去取经、去留学,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也不少,这是两国的高僧大德互相交流,翻译佛经。我们介绍『于阗国』,「于阗国」就是翻译这部经典这个人他的国籍。在唐朝时代翻译经典的实叉难陀法师,他是于阗国的人,于阗是我们现在中国新疆和阗这个地方,古代这是一个小国家,在唐朝时代叫于阗国,这是他的国籍。
『三藏』,「三藏」是他的学历,就是这个法师他精通经律论三藏。我们一般精通一藏的就不容易,精通经藏的称为法师,真正通达经教的法师,通经藏,通一藏就不容易;精通律藏的叫律师,戒律占了三分之一,律藏;经通论藏的叫论师。能够精通一藏或者二藏的,那就非常不容易,三藏都通达真的是非常非常稀有,这位法师他精通三藏经典。所以一般我们看到三藏法师,就是说经律论他都通达。『沙门』二个字,也是印度话的音译,翻它的音,用我们中文的音跟它接近的把它音翻过来,沙门。好像我们英文翻中文的音,翻它的音,这个叫音译。「实叉难陀」翻成中文,它的意思叫学喜,学了就欢喜,不学就没有喜悦。在我们中国《论语》,孔老夫子《论语》一开章,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之后,在生活当中去实习,得到的喜悦是像涌泉一样,从内心不断涌现出来的喜悦,不是外面刺激感官上的一个快感。外面的刺激,它只是一个短暂性的快感,不是真正像佛经或者儒家、道家讲的法喜,那个不是。那个刺激一过去,实在讲就很苦,因为它是从外面来的,不是从内心所生的。
学习非常重要,也是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我们人生下来就是要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到死,就是不断的学习。所以我们佛教里面,佛弟子对人写信,有称为学人的。比如说我们是修净宗净业,写信给人家落款,「净业学人某某」,这个就是表示我们不断在学习。学了,我们有心得,学而时习之,有心得,我们就得到法喜,所谓「法喜充满」,愈学愈快乐,这个是真正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有钱,也不是有地位、做大官,大富大贵。大富大贵的人,如果他不学习,也是没有法喜,他也得不到欢喜,还是一样烦恼很多,患得患失。富而不乐,贵而不安,有财富,生活不快乐;有地位,没有安全感,特别我们现代全世界的人类都是过这样的日子。九一一之后,我们到美国去,真的感受到现在全球人类富而不乐、贵而不安,没安全感,得到财富也不快乐,还是整天生活在烦恼当中。这样的财富、地位,是不是享受?也是享受,那不是乐受,叫苦受。
我们再看释迦牟尼佛、孔老夫子、老子,孔子的学生颜回最具代表的,他什么都没有。佛物质生活是已经降到最低了,比颜回还低,颜回还有一个破房子住,佛连个房子也没有,住在哪里?住在树下,所谓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其他什么都没有。他国王不干了,过这样的日子。我们一般人看,好可怜,放弃王宫的荣华富贵,过这种苦行僧的日子,这日子怎么过?我们一般世间人看,太苦了。但是佛跟古圣先贤他的乐我们体会不到的,他的快乐我们体会不到。我们看起来他很苦,实际上他快乐无比,他得大解脱、大自在,心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恐惧,佛示现给我们看。在我们中国,孔子的学生颜回,孔子是最赞叹的,他穷又短命,他生活很苦,可是他很快乐。他吃饭连个碗也没有,喝水连个杯子也没有,就用葫芦瓢舀水来喝,物质生活是缺乏到极处,「人不堪其忧」,别人看到都替他忧虑,这个日子怎么过?但是,「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他很快乐,他每天过得非常充实。
佛菩萨、古圣先贤,他们物质生活降到这么低,为什么那么快乐?原因就是他有学。这个学跟觉悟的觉是一样,中国文字学跟觉上面都是一样的。学了,你就觉悟,一个人觉悟了,所谓破迷开悟,果报就是离苦得乐。苦是从迷惑来的,快乐是从觉悟来的,学了才会觉悟,不学就不觉悟,就一天到晚迷惑颠倒。有钱没钱都苦,《无量寿经》佛也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有无同忧」,有财富的人也忧虑,没有财富的也忧虑,统统是苦恼、忧虑,这就很苦了。我们人生基本上都有生老病死的苦,身体生理上的苦,再加上心理的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身心加起来八苦,发展出来就无量无边的苦,这些都是从迷惑来的。因此我们学佛,佛是觉悟、智慧的意思,就学个觉悟,学做一个明白人,我们这一生就非常有意义、有价值了。
所以这个法师的名号也是一个表法,我们要学。学,不管有财富、没财富,都能学,只要发心愿意学,没有一个不能学的,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所以实叉难陀法师的名字,我们看到这个名字就知道他是外国人,但是现在也是中国人,以前是外国,现在是中国了。「实叉难陀」,他是出生在西元六百五十二年,到七百一十年,他的寿命不长,只有五十九岁,五十九岁就过世了。虽然五十九岁过世,但是他翻译的经典流传到今天,我们大家还在读诵。他翻译的经典,另外还有一部《华严经》,也是这位法师翻译的,称为《八十华严》。他在中国翻译那个时候,因为唐朝当中有一个变化,就是武则天当皇帝,她把国号改为周,武则天当皇帝,中国第一个女皇帝,他翻译《华严经》就是武则天执政那个时代。武则天她崇信佛法,我们念这个开经偈就是武则天写的,后来大概没有人能够写一个超过她的,所以到现在还是用这个开经偈。武则天她信佛,又推崇大乘法,她觉得以前翻译的《华严经》不完整。最早翻译的,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华严经》是《六十华严》,翻成六十卷。武则天听说于阗国有比较完整的梵本《华严经》,她就派遣使者去请了,请译经的法师到中国来翻译经典。所以实叉难陀法师以这个因缘到中国来翻译《华严经》,把梵文本的《华严经》带到中国来,这是西元六百九十五年在洛阳大遍空寺重新再翻译《华严经》。武则天很重视翻译工作,亲自到译场作序,还有去标经题的品名。由南印度的菩提流志跟去留学印度回国的义净法师(义净法师是中国人)他们两个人共同来读梵本,参加笔受、证义还有很多当时的高僧参加。在圣历二年(就是西元六百九十九年)翻译完成,一共八十卷,我们称的《八十华严》。后来的祖师大德又把《八十华严》合起来对照,就重复的去掉,剩下九十九卷,《九九华严》。我们净老和尚他一生非常喜欢《华严》,因为他的老师方东美教授就是跟他讲华严哲学的。在二十几年前,我们老和尚也拿两本给我看,我一直都没看,《华严哲学》上、下册。《华严经》。
实叉难陀翻译经典圆满之后,他就告假了,因为母亲的年纪也大了,要回家探亲。上疏两次,去向皇帝请假,终于允许,送他回到于阗国。到了唐朝中宗即位的时候,就再次邀请法师到长安翻译经典,所以在景龙二年(西元七百零八年),法师再度到长安,唐中宗亲自迎接,欢迎的仪式非常的隆重,住在大荐福寺。这次到长安,中宗的时候,还没有翻译经典,就染上了病,在睿宗景云元年(西元七百一十年)十月十二日,他就吉祥示寂,享年五十九岁。皇帝就派哥舒道元、他的门人护送他的遗骸以及他的灵舌,他火化的时候,舌头也没烧化,还有他的灵骨,送回去于阗。后人又在他火化的地方建一个七宝塔来纪念这位法师。他翻译的经典也不少,详细都在《宋高僧传》,《高僧传》译经法师这一类的,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古代翻译经典都是国家主持的,历朝历代都是国家主持的,最早是汉朝。中国第一部佛经叫《四十二章经》,在汉朝时代翻译的,也是请外国的法师来翻译,摩腾、竺法兰到洛阳来翻译经典,第一部经典。河南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寺院,第一部经典在河南翻译的。历朝历代翻译,最晚到宋朝,都是国家主持的,国家拨经费来翻译经典,民间没有那个力量。国家请当时的在家出家,高僧大德,翻译经典的译场五、六百人,分类分得很细,翻译经典。
现在我们佛经要翻成英文,那可不好翻,为什么不好翻?因为古代翻译经典都是证果的,起码证得二果、三果、阿罗汉的,都有证果的,不是一般人,他才不会把意思翻错,而且两国的文字都要非常精通。你看汉朝安世高法师是早期的翻译师,他特别有天分,他是安息国的人,安息是现在的伊朗,汉朝叫安息,到唐朝叫波斯,现在我们称伊朗。他也是一个太子,也是国王,做了两年,不干了,让给他叔叔,他要翻译佛经。所以早期的经典,安世高翻译的不少,失传的也很多。安世高法师,他的传记也非常传奇,他能听懂鸟兽在讲话。我们中国古人也有人懂鸟兽的,在《礼记》里面有专门管鸟兽的官都会听鸟跟野兽的言语,他有这方面的一个能力。所以古代翻译经典的法师都不是一般人,现在要翻译,我们是凡夫,就很难,只能翻比较简单浅显的。过去美国沈家祯居士,他发心把佛教经典翻成英文,翻很多,堆一屋子,结果美国人都看不懂,中国人也看不懂,堆在那里没人看得懂。后来我们老和尚到纽约去,他就问:你翻了那么多佛经?一问之下,都看不懂,没办法流通,人家读不懂。我们老和尚问他怎么译的?他就找一个人来译,就找一个人来翻译。老和尚说不行,最少要二个三个、五个六个,不能找一个人,他一个人翻译,翻译好就可以了。我说这样可能没办法,古代译场最小的是几百人,一个人就能翻译,哪有那么简单?不相信,我们把《地藏经》翻给英国人听看看,看看听得懂、听不懂;翻出来,他不晓得我们在讲什么。你对外语不通,你翻成中文,中国人也看不懂,也不知道它的意思。
所以翻译经典两国的文字都要精通才有办法;不但精通文字、文学、文章,还要通佛法;不但要通佛法,还要有修有证。现在我们去哪里找?找不到。找不到怎么办?你要度外国人还是要翻译。所以我们老和尚以前翻译都最少找几个人,通中、英文的,有学佛的,翻译讲记,比较白话的来翻比较好翻译。因为我们中文,特别是文言文,你没有读中文,你体会不到它的法味、含义,含义你怎么翻,你都翻不到的。所以印度梵文带到中国来翻译,翻译完了,祖师大德,中国外国的法师都一样,都没保留,因为他们精通中文,知道这个文字足足代替梵文,胜过梵文,梵文没有必要再留下来。所以过去隋唐时代的中国人跟现在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很自豪,民族很有自信心,说大唐盛世。国人对自己的国家文化有自信心,吸收外国好的文化来丰富自己本国的文化,这是汤恩比讲的。这是翻译经典有它的一个难处,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发心,这个非常难得,这个需要求佛力加持、求三宝加持。我们是凡夫,还没有证果,所以求三宝加持,这个就很有需要。求三宝佛力加持,让我们翻译能够把意思翻得对、翻得正确,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现在很多人也发心做这个事情,发愿真正为众生,求佛力加持,这个会有感应的。
『译』这个字,我们也简单介绍,「译」就是翻译。这个译,其实在古代周朝,它是一个官的名称,东西南北方跟外国接触,透过这个官的一个交流,两国语言文字的交流。这个官的名称,译是在北方,属于北方,译。这个官的名称叫做译,其他三个方面,现在没人提了。根据李炳南老居士他教讲经的,他说可能是因为佛经大部分从西北进来的,大部分是陆路,从水路来的也有,比较少。水路从广州进来的,像《楞严经》就从广州进来的,从水路。大部分从陆路,从现在西北、大西北,西安往西,甘肃、新疆,以前叫做丝路,这一条路线是中国跟外国做生意的一条道路,佛经传到中国也是透过这条路线进来。负责的官员的名称叫做译,所以后来大家就用译这个字。译是周朝时代跟外国交流一个官员的名称。我们现在讲翻译、翻译,大家习惯了,知道这个意思就可以了,就把梵文翻成中文。现在我们到英国来,又要把中文翻成英文,这个难度就比较高了。
人题,就是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在我们中国唐朝时代于阗国的一位三藏沙门,沙门是谦虚,应该讲三藏法师,他讲三藏沙门。沙门的意思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是自己还有贪瞋痴,要好好修,修戒定慧来息灭贪瞋痴,这是法师的谦虚,应该是讲三藏法师,这里讲三藏沙门,表示谦虚。实叉难陀译。好,人题我们就简单介绍到此地。
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经文。这部经它有分品题,本经一共十三品,分十三品。我们看第一品: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我们接着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一段到后面的序文很长,这一段是叫做通序。通序就是我们一般讲佛经有六种成就,『如是我闻』是信成就和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在忉利天』是处成就,『为母说法』,以及『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这是众成就,大众,听众。这部经听众不得了,不但六道众生,「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就是十方世界所有的诸佛以及大菩萨摩诃萨都来集会,都到忉利天宫来听释迦牟尼佛讲《地藏菩萨本愿经》。这部经的听众,从十方诸佛到六道众生都有,这部经不可思议。我们一般看到经典,佛讲经没有佛到现场来听经的,一般都是大菩萨,还有佛的弟子。你看这部经,佛跟大菩萨、六道众生都来了。
这六种成就,我们一看这部经就不可思议。「如是我闻」是信成就和闻成就,如是我闻它的意义非常深广。过去我们中国天台宗开山祖师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在日本现在他们还尊称为祖师。在日本比叡山,所有的宗派高僧都要去那边修十六年,我也有跟老和尚去过。它历代的祖师,第一代的祖师就是智者大师,天台宗在日本一共有三个祖师,还有一个是三祖、一个是第六代祖师,其他才是日本的祖师。比叡山,他们称为佛教之母,佛教的母亲,所有高僧大德都要去那边修行十六年下来才能弘法。智者大师当时讲《妙法莲华经》,讲经题就讲九十天,意义还没讲完,「九旬谈妙」,那是深入它的义理。但是今天我们不能九旬谈妙,我们讲九个小时,大概把人都讲跑光了。
我们简单讲,「如是我闻」,如是就是确实是这样的,我是阿难自己,阿难他是重复佛讲的经。如是就是确确实实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闻释迦牟尼佛现场讲的,不是听别人转述的,也不是自己去编的。不是阿难编的,确实他是亲自听佛讲的,然后给大家报告。因为结集经典大家都推阿难出来复讲,大家听,他讲的这句在场五百阿罗汉大家听了都没意见,这句才能记下来;如果当中有一个阿罗汉说,这句佛不是这么讲的,那一句就不能记。所以结集经典,它是百分之百,五百罗汉都要通过,不是像我们现在决议事情,少数服从多数,过半数就可以了,它是要全数通过。所以经它的可信度,后人才会相信,取信于后人。所以佛快灭度了,阿难哭得很伤心,阿[少/兔]楼驮就跟他讲:你不要哭了,以后你要重复把佛的经教传下去,你赶快问,以后如果把佛一生讲的经典要做整理结集流传后世,经的一开头要安什么?赶快去问,叫阿难赶快去问,不要一直哭,这个很重要!提醒阿难赶快去问:佛灭度了,以后我们整理你老人家一生讲的经典,经一开头要安什么样的字句,才能取信于后人,以后的人才不会有怀疑。佛就讲:你安上「如是我闻」。这个就是这么来的,阿难去请问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就是阿难亲自听闻的,不是他自己编的,也不是驾乩扶鸾,天降灵文,也不是,是他自己亲自听的。这个叫信成就和闻成就。
「一时」是时成就,就是讲这部经的这一个时候,就叫一时。一时,过去我们净老和尚讲席当中也说过很多,我们有听过的同修都知道。我们讲经还是要重复的讲、不断的讲,大家才不会忘记。过去有人也认为佛经讲个一时似乎太笼统,一时到底哪一个时候?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我们都没有详细的记载清楚,写个一时感觉好像满笼统的。这有两种说法,一个就是说古代的印度没有统一,跟中国周朝一样,政治没有统一,所以各国的历法也不完全相同。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就像现在我们中国传统的民历,今天是五月十一号,西历是二O一六年六月十三号,年跟月都不一样。所以记载,每一个地方的历法不一样,以哪个地方为准?没有统一,很难记载,所以就用个一时,这是一个说法。另外一个说法,含义就深了,就是师资道合的时候,这个时候叫一时。师资就是老师跟学生,道相合了,修道相合这个时候。简单讲,也就是说师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讲这部《地藏经》,在场的听众大家都能理解,听了都能接受、都能欢喜,依教奉行,这个时候叫师资道合。如果讲了,一些人都跑光光了,那就不合了,佛就不会讲。在这个时候。
一时又另外一个说法,就是超越时间、空间,因为佛经,我们昨天跟大家简单介绍,经这个字它有「贯摄常法」。贯就是贯穿,它是连贯的。常就是它永恒不变的,超越时间、空间,三千年前是这个道理,三千年后还是这个道理,在无量劫之后还是这个道理;在中国是这个道理,在外国是这个道理,在他方世界也是这个道理,它没有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所谓超越时空。它是真理,真理超越时空。它的事实真相,也是超越时空的。一时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很活泼的。一时是什么?任何一个时候,师资道合的时候,因缘成熟的这一个时候,这个时候就是一时。我们今天大家坐在这里来学习这部经,我们现在也叫一时,一时在英国泰晤士河旁边,现在也是一时。这样想,这个就很有味道,任何一个时候。我们学习这一部经,在任何一个时候、任何一个地点。所以它这个就很活泼了,不限定在哪一个时候、在哪一个地方。在哪一个时候,这时间已经过去了,不是现在了。所以一时,在智者大师他诵《妙法莲华经》,他诵到「药王品」,他就入定。入定,他出定,他讲了一句话,他说「灵山一会,俨然未散」。灵山一会,就是印度的灵鹫山,佛在那边讲很多经,《妙法莲华经》也在那边讲的。他入定去参加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经的法会,智者大师是隋朝时代的人,距离释迦牟尼佛灭度已经一千多年了,就是说他回到一千多年前参加佛那个法会。出定,他说:那一会还没有散,到现在还在。在说明什么?他超越时空了。佛的法会,它永远在的,只要我们跟他相应了,你就进入他的境界,还在,没散。所以我们如果读《地藏经》,很多同修读《地藏经》,如果你读到入三昧、入定了,你就会到忉利天去参加佛这一会。你出定的时候,你就会跟智者大师一样,忉利天宫一会,俨然未散。是不是这样?的确是这样的。
《华严经》的理论,讲「念劫圆融」,念是很短暂的时间,一刹那,很短暂的。很短暂的时间,可以给它化成无量劫那么长;无量劫那么长的时间,可以浓缩一念那么短暂。那是说明什么?说明一个事实,时间是假的,时间不是真的,是我们抽象概念产生的。在《唯识论》里面讲,时间、空间就是时分、方分,我们现在讲的时间空间,它叫做不相应行法。不相应就是它没有一个实体的,是我们人去给它设定一个抽象概念,人去给它设定的。时间它不是真的,所以他能够念劫圆融,可以回到过去,我们也可以进入未来。科学家也知道,时光可以倒流,但是怎么倒?他就不知道了。佛法用什么倒?入禅定,你就超越了,你就可以回到过去,可以进入未来。「三际一如」,过去、现在、未来,它是一,都在一念当中。《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是讲什么?讲时间,时间是假的,不可得。我们讲过去,过去都过去了;讲现在,现在就过去了;说未来,未来还没到。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这就说明时间是假的。所以用一时,它就非常活泼了。
最近我们很多同修喜欢做三时系念,特别大陆很多同修,他们请我去做的时间有限,也没有办法到每一个地方去做法会。所以很多同修都用我那个光碟,用过去在东天目山请齐老菩萨录的,那个时候录的品质还不是很好,很多人喜欢做,他就拿那个光碟带大家一起共修,跟着念。后来到很多地方,录的效果就愈来愈好,也有很多人就拿其他地方的。像香港录的,二O一二年录的效果最好,现在很多人,广东有一些同修都拿那个每个月固定共修。很多地方都是拿光碟在共修,共修他们发现一个问题,在念疏文的时候,每次念某年某月某日,时间不一样;在什么地方,比如说在香港做的,在香港博览馆。然后大陆同修说,我们这里又不是香港,他就觉得做这个法事好像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产生这个疑惑。所以今年三月我到上海片厂去拍一个通用版的,通用版的,我地点把它扩大,时间我就采用一时这个意思,我就不念「某年某月某日」,我就「时为护国息灾法会之期」,就是这个时候,我们护国息灾是常常要做的,大家在共修,就是这个时候,这个就跟一时的意思是一样的。然后地点在哪里?我就写一个比较大的,我没有写尽虚空遍法界,我写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够大了,你这个拿到外太空去都可以用的。所以现在录一个,我叫做通用版。这个也是一时给我们一个启发,这样录一个通用版的,我们就用一时。你任何一个时候,大家在一起共修,就是这个时间。你就不要给它写上某年某月某日,这样就很活用,很活泼了,你这个光碟到处都可以用,都适用。如果标上年月日,的确,同修就觉得那个时间过去了,我们今天的时间跟念的时间不一样,地方也不一样,他们心里难免产生很多疑惑。所以现在我用通用版的,也是得自于这个启示。所以一时,它是很活泼的,我们明了这个意思,其味无穷。佛经,每一个字都是无量义的,讲不完的。这是叫时成就,师资道合的时候,这个时候成就了,佛就讲这部经。
「佛在忉利天」,忉利天是处所,忉利天是我们三界欲界第二层天。第一层是四王天,第二层叫忉利天,又称为帝释天,有的经典翻为帝释天。我上个月去日本办讲座,讲完同修带我去参观一个帝释天的寺院,帝释天,那个寺院叫帝释天。我去看里面的雕梁画栋,就像我们中国的雕刻,雕《妙法莲华经》里面的公案,叫帝释天。忉利天是佛讲这部经的一个处所,叫处成就。「为母说法」,讲这部经,主要是为他母亲来说的。为了报母亲的恩,所以讲这部经,因此这部经是我们佛门的孝经。在儒家有一部《孝经》,孔子作的;释迦牟尼佛为他母亲讲这部经,是佛教的孝经。这个是六种成就。
下面,「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一直到后面,六道众生,天龙八部、鬼神都来。从这里开始,这个叫发起序。我们上面讲的、介绍的,这个是叫通序,通序就是每一部经共同的、通用的,都是这六种成就。这个发起非常殊胜,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都来了,以及大菩萨摩诃萨也都来集会。这个也是表法,就是佛讲这部孝经,每一尊佛都是提倡孝道,大菩萨也提倡孝道,世间圣贤教学也是从教孝做为基本的。如果不从教孝,教学都落空了,这是表这个意思。所以佛佛道同,每一尊佛他都一样的,教学以教孝为基础,也显示孝道是最重要的大根大本。如果离开这个大根大本,学什么都不能成就,因此十方无量诸佛以及大菩萨摩诃萨都来集会,就显示这一部经教孝它的重要。
下面讲,『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佛与大菩萨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五浊,我们在念《弥陀经》常常念到,「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浊是污染,五种污染非常严重的世界;恶就是造十恶业,造十恶业的世界,五浊恶世,这五种污染。劫浊是指这个时期,劫是时间的意思,印度叫劫簸,梵语叫劫簸,翻成中文就是时间、时劫。时间没有什么污染不污染的,时间它是不相应行法,它怎么会有什么污染?它的意思就是这个时期、这个时代,那种污染的事情、造恶业的事情太多了。我们中国人讲,现在这个年头不好,年头不好就是那个时期发生很多不好的事情。所以这个叫劫浊。见浊就是思想见解的污染,特别在末法时期,《楞严经》佛跟我们讲,「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一个邪师就不得了,像恒河沙那么多的邪师,统统在说法。说什么法?说一些邪知邪见错误的法,误导大众,这就是见浊。烦恼浊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烦恼特别严重,贪瞋痴不断的增长,不但没有降温,不断的升温,烦恼炽盛。众生浊,就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我们整个世界受到严重的污染。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病了,地球污染了,空气也受污染,水源也受污染,整个地球自然生态遭到破坏了,这个就是众生浊。命浊就是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命很短暂。这个叫五浊恶世。
在这个五浊恶世要度众生,真的很不容易,众生烦恼恶业这么重。你要做点好事,俗话讲「好事多磨」。你要做点好事,在这个五浊恶世可不那么容易,你发心做好事,但是磨难很多,障碍很多,折磨你的事情很多。你不做好事,还没有这些折磨;做好事,折磨就特别多,不让你这个好事做成,就是很多很多障碍,这就是五浊恶世。在五浊恶世,你看,你还要度众生、还要弘扬正法,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说有那么简单吗?真的很不简单。所以我们净老和尚一生示现给我们看,也是为了要弘扬佛法,也是遭遇种种的磨难、种种的障碍。你好心好意对人,人家就怀疑你,恶意对你,甚至毁谤、攻击,无所不用其极。但是遇到这些磨难,能不能退缩?还是不能退缩,还是要弘法利生,不然众生就很可怜了。这个就是代众生苦,不然他可以不用那么辛苦,何必!出钱出力,要遭到毁谤、攻击,遭到质疑,何苦?但是为了度众生、为了弘扬佛法,那就要牺牲自己代众生苦。代众生苦是这个意思,不是众生肚子痛了,我代替他痛,他就不痛,不是那个意思,是弘法利生,代众生苦。佛在我们五浊恶世度众生也不容易!你看佛在世的时代,还有提婆达多要害他,也很多障碍。佛都外有这些魔恼,僧团里面又有六群比丘常常给他找麻烦,佛的时代都这样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现在遇到一些磨难,再看看佛那个时代都已经有这个事情了,现在我们再发生这些事情也就觉得很正常的。
但是这个很重要的一句,在这个五浊恶世怎么度众生?要「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才有办法在这个五浊恶世度众生,才能『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调伏刚强众生」,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没那么好度,刚强难化,本经后面还会讲到。调伏刚强众生,怎么调伏?让他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乐,因为不知道才刚强,知道他就不刚强了。所以佛以及大菩萨,『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来跟释迦牟尼佛问讯。赞叹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五浊恶世,能够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来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这个非常不容易。所以「各遣侍者」,向世尊来问讯,也是来给他护持。
好,这里是一个段落。我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一段,下面就是如来放光。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里,我们下面的经文,明天晚上再继续来学习。好,我们现在请大家跟我念回向偈,我念一句,大家跟着我念一句;我念完,大家再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