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第十四集)1987 台湾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 档名:08-001-0014
第14集 A
第14集 B
前面将本经义理概略的介绍过,接着这段要说明的是这部经究竟对哪些程度人来说的,也就是说明什麽样的根机才能够适合《法华》的教义。这个说法一定是要有对象的,老师教学一定要有学生,什麽样的经典适合于哪一类的学生,这是我们应当要辨别的。第一段裡面就释名,解释题目的名称。「圣人说法,必有所为之机」。机有二,一种是通,一种是别,「通则普收一切」,「别则拣其当机」。这个裡面讲,第一条就是说明「教所被机」的意义,圣人是指佛菩萨,佛菩萨说法一定有接受佛法的对象。接受佛法对象的人裡面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就是我们通说,佛是平等对一切众生而说,这个叫做通途。因为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当然就可以接受佛法;换句话说,佛菩萨说一切法,一切众生各个都是佛法所被之机。话虽然这样说,佛心是平等的是不错,可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有利根、有钝根,有过去生中曾经久修佛法,有过去生中不闻佛法。因此在教上讲是决定平等,没有话说,机上讲那就差别很大。因此就有第二类的别,拣其当机。
凡是古德讲经,或者是注解,玄义裡面讲到的教所被机都是着重在别机上,通的无需要多说话,都是注重在别上。所以说「别则拣其当机」,哪一类的根器最适合于这个法门,这是要拣别的。在一般的拣别,所谓有五种接受佛法比较上困难,这五种我们也要把它记住。记住,不但是将来诸位教别人要懂得观机,特别重要的是要自己反省,我们自己有没有资格来承受佛法,这比什麽都重要。第一种是依文解义的人,这个佛说不是机,他喜欢鑽在名相裡面,望文生义,以为他就了解。换句话说,这在四依法裡面是「依识不依智」,在拣别非机裡面列在第一条。可见得佛法不可以望文生义,自己以为懂得、以为通达了。第二种是「高推圣境者」,这是什麽?就自卑感太重了,一讲到诸佛菩萨,我业障深重我怎麽能成佛?诸位要晓得,有没有这些人?很多,我就遇到不少。朋友当中劝他学佛,我这一身业障,我哪有资格学佛?怎麽劝他他也不敢,连佛门他也不敢进来,总觉得自己亏心事做太多,不敢回头、不肯回头,如其说不肯回头,是不敢回头、不敢学佛。甚至于已经入门的这些道友们,也高推圣境,譬如说念佛,我下品下生就够了,我就不错,上品上生我没有分,我不敢想。这个错了。说实在话佛法的道理他不懂得,才有这种错误的见解。
第三类也不是学佛的根机,是什麽?着空,顽取空,所谓是恶取空一类。听到佛法裡讲空的,他说什麽都是空的,万法皆空。实际上他空不空?他一点也不空,他把善法都空掉,恶法他不空。这一类叫恶取空。古德常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所以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裡面前面就说得很清楚,古人不轻易讲《般若经》。为什麽原因?就是怕听的人发生了误会,执着空,这个病就太大了,执着有的病好治,执着空的病难治。所以江居士说,不讲《般若》也不行,为什麽?不讲《般若》总是不能成就,讲《般若》又怕人误会,事实在是很难。所以他主张《般若》要讲,要深讲、要圆讲,圆就是讲圆满,不是讲一部分,讲一部分怕人发生误会。你把它讲周全、讲得有深度了,才不致于发生误会。这是第三类的。第四类是「自恃天真」,佛法裡面常讲,譬如《证道歌》裡说,「绝学无为閒道人」,我还要学什麽?我不要学,什麽都不要学,我清閒自在,我就是佛。实际上烦恼并没有断,自以为天真,这也是大障碍,这样的人他不肯精进、不能好学。第五类的是固执成见,先入为主。
诸位想想,这五种实在是不少,哪一类为数都甚多,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说随时随地都见到。这五种见解的人,不但是《法华经》他没有分,任何一部经典、任何一个法门,可以说他都没有分。即使他学佛了,他学了一辈子也不会有长进,这是自己有障碍。在一般讲除了这五种,都是佛菩萨所加持之善机,就是良好根性之人,都可以修。利根的就进度快、入得深,钝根的就渐渐的来,由浅而深,一定都会有成就。所以这五种我们自己一定要仔细的去检点,自己是不是这五种人?这表解上就是第二段的五种。别人是不是这样我们不要去理会他,为什麽?与我们不相干。如果讲度众生,那还早了。菩萨度众生,这个五种人菩萨度不度他?也度他,菩萨照说法,你听不进去是你自己有障碍。并不是说你不能接受,佛菩萨就不给你说,不是,那也不是佛菩萨,那佛菩萨的心不平等了。佛菩萨还是说。换句话说,听不听在你。能听进去多少也在你,说的人是平等说、普遍说、无间说,这叫真正的大慈大悲,所以佛菩萨没有分别心。
祖师给我们这样的拣别,是说我们众生自己分上的事情,不是别人分上的事情。大主意是教我们自己检点我们有没有这个毛病。你看第一条初学佛的人免不了,所谓死在名相之下。第五条也常见,先入为主,固执成见,「担麻弃金」,他先挑了一担麻,麻不值钱,路旁边看到一堆黄金,捨不得把麻丢掉,这是我担了老远,现在你叫我换黄金,不干,他捨不得。这就是比喻固执成见,原先学了点小法,不了义的小法,以为这是初学的,就不肯放弃,不肯捨弃。反过来佛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我们所要求的是佛法的义理,不是名相,不是文字言说。文字言说是工具,好比船隻一样,我们要船是要船裡头装的货物,不要这个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