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任意诋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皆未见颜色,失平之瞽说也。】
这多半是没有深入研究,凭自己的分别、执著、妄想,来批评佛教、批评道教,这多半是儒家的人。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韩愈,谤佛,那是误会,没有接触到佛教。以后被贬到现在的海南,遇到那边的高僧大德,常常接近,最后韩愈皈依了,这个历史上都有记载。虽然皈依了,但是他所做的那些谤佛的文章,流传在民间,这对他是很大的伤害,到晚年真正是后悔莫及。一个做学问的人,尤其是修行的人,年轻的时候功夫不成熟,功夫不纯,总免不了有过失。所以一定要到自己功夫纯熟之后,你的文章著作才能流传给后世,诱导后人,才不致于走向邪道、走向偏差。
我所遇到的两位老师,方东美先生,李炳南老居士,方老师在世的时候,他的东西不敢出版,为什么?怕不成熟,小心谨慎。李老师的著作也非常丰富,我跟他的时候,他七十多岁,他不肯出版,认为自己没有成熟。八十岁以后才有同学给他祝八十大寿,给他出版了一些东西,他还是挑挑拣拣的。到他老人家真正往生了,这个东西才印出来。这是对自己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方老师亦复如是,我们现在看到《方东美先生全集》,这是他老人家走了以后才出版的。我知道他在世的时候,大概只有两、三种,很少。所以看看这些真正做学问的人,是那么样的小心谨慎。所以有许多人问我这个问题,我跟诸位同学说,我到今天是一本书都没写过,不敢写,没成熟。可是讲经教学到今年四十六年,录像带、录音带、光碟流传出去很多,我没有版权。有许多人依照这些音带写成书,有很多,而我自己看过的、修改过的,大概只有三、四种,其他的我都没看过。还好有些书上会注明这个书是哪些人整理的,这是法师没看过,这个声明很好,很如法。
古人所谓盖棺论定,学无止境,天天都是在虚心学习,而且我对于所有宗教都是平等的尊敬,平等的学习,我不敢批评,也不敢比较。要批评、比较,我的程度至少应该跟他相等,甚至于比他还要高一点,才能做批评,才能做比较。我们是凡夫,我比不上释迦牟尼佛,我比不上孔子,也比不上老庄,也比不上穆罕默德,也比不上耶稣,有什么资格批评!有什么资格去比较!所以在我们自己的心态,那些人都是大圣大贤,我是凡夫,凡夫就应该老老实实、诚诚恳恳去学习,这都是圣人。
我这个话讲得很多,常常用来劝人,尤其是劝导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我们才能学到真实的智慧、真实的德能,一生总要恭敬、谦虚。我教我们的同学,我用四个字,「诚、敬、谦、和」,处事待人接物要把这四个字做到,不能有丝毫违背。真诚、恭敬、谦虚、和睦,从内心里面化解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对立。别人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别人误会我,我不误会别人;别人不信任我,我信任别人,这就对了,这些都是从圣贤经教里面学来的。所以最忌讳的是『任意诋毁』,这个过失犯得重。犯这种过失的人,他不开智慧,他生烦恼。古今中外一切圣贤都是教人断恶修善,都是教人明了因果,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都是教导人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向善,要尚德。
他下面举个例子,『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这是春秋时代的杨子、墨子,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他们的思想见解比较偏激,而被一般正统视为邪道。实在讲,说邪道是过了分,偏激,不是中道,这个说法是很中肯的。儒释道都讲中道,不偏不邪,偏激就失了中。所以中国古代这些帝王为什么尊奉孔子,以儒家的思想方法来治理国家,他有他的道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我们今天在北京看到故宫,故宫最主要的三个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中和、保和都是出自于《易经》。太和是道,跟我们讲宇宙和谐、世间和谐,今天我们讲世界,世界和谐、地球和谐,这是道,道就是自然的规律、自然的法则,是太和。
在我们一个人身,人身是小宇宙,人身也是和谐。外面,五官四肢,眼耳鼻口身手足,是和谐的,它没有冲突;内,五脏六腑,说明我们的小宇宙,许多不同的器官,不同的器官,不同的结构,不同的作用,但是它彼此是合作的,是和睦的,没有尊卑高下,是平等的。不能说头尊足卑,头尊我要,足不要了,不要了你不能走路。眼尊贵,耳比不上眼睛,那好了,你有眼没有耳,你是聋子;耳第一,眼第二,那好,你要耳朵,不要眼睛,你是瞎子,你都不是健康的人。健康的人,是我身上所有器官各个都第一,没有第二。各个第一就是平等对待,就和睦相处。你要分第二、第三,错了,你失去了平等,失去平等就失去了道。
随顺道就叫做德,失去了平等,德就没有了。「道」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运作,随顺大自然的原理原则的运作就叫做「德」。人决定不能离开道德,离开就错了,离开灾难就来了。伦理是道德具体的表现,五伦是道,五常是德。我们遵循道德,不违背道德,这个人有智慧,这个人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人有福、有智、有寿。世间人所求的福报、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从哪里来?道德里头来的。道德里最重要的是「中」,所以要会用「中」。中和、保和是属于德,太和是道,与太和相应,永远保持着中,不偏不邪,这是德。德里面最贵的就是恒久的保持,决定不能够丧失。所以帝王主要办事的机构用这个名称,你就知道他的用意多深。他自己行道德,也把道德劝勉一切文武官员,人人都能够行道,都能够做到太和、中和、保和,天下大治,真的是垂拱而治。
所以杨墨偏激,偏激失于中道。你要是把佛、道比作杨子、墨子,那你完全看错了。所以说『皆未见颜色』,这个话说得好,换句话说,你对佛不了解,你对道不了解。任意批判人是做学问人最大的忌讳,可是这种人在这个社会上确实很多。
我亲近李老师的时候,三十几岁,那时候我发心,把工作辞掉,认真学佛,想出家。我出家的念头是章嘉大师教导的。那个时候年轻,向他老人家请教,从事哪一种职业能适合我,章嘉大师为我选择这个行业,我很听话。他给我选择,附带告诉我:你不要去找出家人,不要去找寺庙。我说:我不找寺庙、不找出家人剃度,怎么出家?他反过来问我一句,他说:你去找,如果这个寺庙不容你,这个出家人不给你剃度,你怎么办?我一想,那心里多难过。老人家讲得不错,我说:那我怎么办?他告诉我:求佛,求感应。这是我们怎么想都没想到的,真有感应,「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真有心求,你不是为名闻利养,你是真正了解佛法的殊胜,我们好好学习这个法门,推广佛陀教育,这样的心自然感动佛菩萨。
所以寺庙出家的法师来找我,请我去出家,有这一回事情。我被请了多少次?给诸位说,九次,我才答应。我觉得这个出家的法师对我很诚恳,我同意,答应到临济寺去拜他为师父,出家了。章嘉大师教导我,我出家的时候他老人家已经圆寂了,他给我讲的话灵,不是不灵,兑现了。所以真的了解、明白了,这个行业非常适合我,我有兴趣、我有能力来学习,来推广,来发扬光大。所以你要是不懂就随便批评,这是很大的错误。
所以我想起一桩事情,就是当年在慈光图书馆,没出家的时候,我们的邻居,但是隔得不太远,隔了好几家,有一个基督教的教堂,里面有一个很虔诚的基督教徒,他跟我是同乡,也是安徽人,但是我们过去并不认识。他看到我的时候来向我传教,把佛教批评得一文不值,迷信、多神教、泛神教、低级的宗教。我听他批评的时候,我一句话不说,洗耳恭听。他说了两个小时,我听了两个小时,我一面听一面点头,我端一杯茶给他喝。旁边的人都看呆了,好像我们佛教这么无能,被别人这样的教训,我也看出大家的意思。
讲了两个钟点,他讲累了。我说:难得,你讲了这么多话。我说:我有一句话请教你。他说:好。趾高气扬,他说:你问,有什么问题?我说:请问你,你对于佛教这个经典有没有读过?没有。我说:我们这边老师每个星期在这里讲经,你有没有听过?他说:没有。最后我就不客气了,我说:你的胆子不小,你对于佛教一无所知,你居然敢批评,你说了这么多话,你不怕在座这些人笑话你吗?我这几句话说了,他满面通红,不好意思,走出去了。我们那些同修看到,他说没有想到,那个时候我没有出家,他说:徐居士,没有想到你最后有这一招。我说:他不懂,让他发,发到最后的时候,一棒打下去,他就起不来了。所以你不了解不可以批评。所以我劝他:我希望你批评,希望你能把佛教徒统统转变成基督教徒,你的功德好大,但是要怎么批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要读佛经,你要了解佛教,你要天天来听讲,你把佛教的毛病抓住之后,你再来辩驳,你就成功了。可惜你只懂得基督教,不懂佛教,所以你不能批评,你批评的都是错话,都叫人家见笑,批评不容易。
所以雍正讲『失平之瞽说』,「瞽说」是瞎说,「失平」是不公平,很不公平的胡说八道。现在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