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二集) 2005/7/27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6-0012
诸位朋友,大家好!「士有百折不挠之真心,方有万变不穷之妙用」,当我们有坚忍不退的愿心,百折不挠之真心,自然而然会有很多好的方法从自己身上领会,从他人身上学习到,方有万变不穷之妙用。我个人在人生的过程历练也不多,在一个单纯的公务人员家庭成长,见的世面很少,到了海口以后也经历很多事情,而我们坚信只要真诚去面对,都能够一一克服。我们最重要的要把信心建立,要把志向设立好,勇敢去做,「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当我们有这么坚定的态度,相信很多的困难可以迎刃而解,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真理。当我们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一遇到一点挫折马上退却回来,马上找借口,那什么事都很难成就,因为要找借口可以找到几十个、几百个,而当你决心已下,你会勇往直前去成长、克服。
人生要不枉此生,不枉父母的教育、老师的教诲。文天祥先生有一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确实,人从一生下来就勇猛精进往一个方向去走,走向哪里?走向死亡,我们读经典也没那么认真,是无时不刻勇猛精进往那里走,都不免要一死。而如何让这生真正不枉此生,真正能俯仰无愧?就要留取丹心。丹是指红色,就是指我们赤诚、真诚的心,照汗青,汗青是指史册。诸位朋友,这个史册要背起来,因为期中考会考,两分。当我们这样教文天祥这个句子,请问你会尊敬文天祥吗?你会效法他的精神吗?考试把整个教育的意义扭曲掉了。
照历史,文天祥用他的忠诚照了宋朝的历史。他不只照了宋朝的历史,还照了往后几百年的历史,让多少读书人尊崇效法他,纵使面临生死关头,也不忘这份忠肝义胆,他这份真诚的光芒,超越时空。当我们的人生有这样的价值,也不枉来一遭。文天祥用他的忠诚照了宋朝的历史、中国的历史,而我们要用我们的真诚照谁的历史?诸位朋友,照谁的历史?下一代的历史,来,掌声鼓励。这位朋友有远大的志向,他一照就照到下一代去了,你看,心胸宽阔。除了要照下一代,以至于世世代代子孙之外,还应该照谁的历史?诸位朋友都很有悟性,照自己,人生最怕一路走来,自欺欺人,对不起自己,那就很空虚,就会很无奈。要先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对得起自己这一生的历史,对得起这一生走的每一步。好,诸位朋友,我们回头看看,你的人生过程当中有没有哪一段三年、二年的过程,让你想起来都觉得不枉此生,来,有这种感觉的举手?你们为什么这么有中国人的美德?这么谦卑,我实在太佩服你们了。看得出来,人要视思明,虽然没看到你们举手,我从你们坚定的眼神当中可以判断你们都走出光芒,走出价值。要照自己的历史,照后代的历史。
再来,还要照谁的历史?父母。让我们父母的一生当中,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会感受到我这辈子养了这个女儿真没有白养,养了这个儿子真是太值得了,对我这么孝敬,对兄弟这么关怀,对社会这么有贡献,我真是引以为荣。当我们在父母的人生写下了这一段,您会觉得很安慰,要在父母的人生当中写下历史。来,还要在谁的历史当中?师长,古圣先贤在掉眼泪了,都没有忘记他们。
好,还有谁?要在他们的人生当中写下我们的真心真意,还要在谁的人生当中写下可歌可泣的历史?同修。我们这梯的层次太高了,都想得这么宽广,在我们同修、同学当中。这位朋友,你的志向是不是「愿将东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让每个来到我们面前的同修,都要让他成就当生的佛果。有这样的志向好不好?我们有这么远大的志向,每个来到我们身边的人,你都好像如保赤子,好像在保护一个婴儿一样,那样的细腻,每句话、每个动作你都很谨慎,就在这一个动作、一个行为、一句言语当中,你的耐心成就了,你的慈悲心成就了,你的真诚平等心成就了,利益别人是真正真实利益自己。我们有这样的态度,性德的德行很快速就会流露出来。大乘佛法修学的次第,四弘誓愿,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对!你这个愿心发起来了,第二个「烦恼无尽誓愿断」,很巧妙的断了,从哪里巧妙?从你念念想着成就别人。当你做了半年、一年之后,突然蓦然回首,我的我执怎么愈来愈淡了!表面上看是我们在帮助别人,真实的义理当中是众人在成就我们的道业。好,这是在同学、同修当中。
来,还有没有?你的小孩在哭泣,不,这里有后代。让你的孩子,当他二十多岁踏出社会与众人相处之后,他深刻感觉我父亲小时候给我管得这么严格,真是对我太大的恩慈,让我现在为人处事的分寸清楚明白,多少其他的同学、同事都没有这样的根基,把自己的生活、事业搞得一团混乱,我让这样的父母生到,真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希不希望孩子往后对你是这样的评价?要在下一代当中写历史。
还有没有?太太、先生。你看,我们又重新印证一个道理,最难的都摆在后面,要在你另外一半。当妳的先生出去的时候,他会告诉他的朋友,我这辈子做对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哪件事?你们怎么知道?娶对了老婆,本来应该很没福分,娶了一个老婆时时刻刻相夫教子,把我人生很多的悬崖勒马的情况把我拉回来,把孩子照顾得这么好,让我毫无后顾之忧,有这样的太太,真是最大的福分!当你的先生这样珍惜你,你也会觉得不枉此生。这是先生说的。那太太怎么说?太太会说,应该也差不多。好,我们学贵立志。
立定志向之后,「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要从眼前第一步跨出去,所以学贵能够力行。很多流传千年的故事它都有很深的哲理,我们不可等闲视之,应该时时观照自己。在唐朝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白居易,他晚年接触了佛法,有问题的时候他会上山请教高僧大德。那时候有一个高僧叫鸟窠禅师,白居易爬上山到佛寺,古代有一句话叫「无事不登三宝殿」,因为佛寺都建在高山上。当白居易见到鸟窠禅师,就请教他:禅师,怎么学佛?禅师对他说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白居易听完以后哈哈的笑,他说三岁小孩都知道,禅师回答八十老翁做不得。从这段故事当中,真实的学问不在你能记多少你能讲多少,重要的在你落实了多少。师长的指示,八十岁还没学过《弟子规》都要从《弟子规》开始学,因为那是根基。
有一个六十来岁的长者,他上完第一天的课,很感慨也很激动,刚好我们要吃晚餐,这位长者站在我们的桌旁对着讲课的老师说到,我修行几十年,功夫就是不得力,今天听完课,我终于知道我的问题出在哪,因为我的孝道没做扎实。孔夫子说「夫孝,德之本也」,你地基没有盖好,怎么可能可以盖二层楼、三层楼?师长大声疾呼从《弟子规》学起,背后是多大的慈悲,多大的愿心!希望我们每个人已经躬逢圣教,绝对不要当面错过。
我们一开始就学大乘佛法,就好像直接盖第三层楼,第一层、第二层没盖,拿了两支竹竿撑上去,盖第三层也盖得很努力,每天都读经读好几个小时。有一个朋友读《无量寿经》读了三千遍,读完以后就去问师长,我已经读三千遍了,接下来要怎么样?师长说再读三千遍。当一个人在读诵这三千遍的过程,他真正读诵,记住了,受持,他一定会做出来、演出来,为人演说。师长讲三千遍是希望我们把这些教诲要能时时提起,那你提起以后当然是落实在生活。真正落实在生活了,念了三千遍还会不会去问接下来怎么做?那就是没有落实。当我们站在三楼撑著两根竹竿,很慈悲的善知识在一楼喊道你赶快下来,从一楼盖起,我们会说我都已经爬到三楼了,你还叫我下去,你是不是嫉妒我?善知识是怕我们怎么样?盖得愈高跌得愈惨。
我到深圳去讲课是三月十五号,讲课以前他们那里的老师说到,可不可请一个老师来讲《论语》、《孟子》?他们听说这个老师只会讲一部经,叫《弟子规》,那些老师想这是小孩学的,不过「无鱼」怎么样?不无小补,叫他来。当然,我本来的打算,讲两天就赶快回家,既然人家有请,我们没有应的话,礼上讲不通。我真的打算两天就回来,因为觉得自己太多不足,因为你愈上课愈感觉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当我在上第一天的时候,从在座很多人的表情我就可以感觉他们很惊讶,一开始来,想说《弟子规》真的能讲吗?听到最后,他们会感觉圣贤经典就在哪里?生活的点滴,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道,他们很惊讶。
听了几节课以后,有一位老师过来跟我讲,他说蔡老师,我还没听《弟子规》以前,深深感受我是大乘根性,善根深厚,因为读经的时候我们读到「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我都是无量劫来供养十方一切诸佛,觉得自己根性很好,听了几节课以后,他说到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好。诸位朋友,哪个境界比较好?是觉得善根深厚好还是觉得自己啥都没做到好?后者。学贵自知!而我们师长把修行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叫修行?修正行为,把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这叫真修行。不是到山上每天坐在那里打坐,那是形式。什么叫开悟?发现自己的过失叫开悟,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修行。诸位朋友,这段话我们有没有时时放在心上去落实?
当我打开老和尚的教诲,很多书前面都会有一段话,「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这段话是老和尚几十年来修学的精髓所在。对于师长这么宝贵的教诲,我们可不能等闲视之,要拿起来奉行。而老和尚在这短短的文字当中,早就告诉我们修行的真义,也告诉我们修行要依据基础是三福,待人依六和,处世修六度,要遵普贤愿,佛之教化能事毕矣。把释迦摩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最纲领的教诲、修持的重点帮我们拣选出来,我们省了多少力。人生的幸运莫过于遇圣教、遇明师。而修行依三福为基础,请问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弟子规》的教诲之中。
我到澳洲去修学,最大的收获就是两年打根基,依三福打根基,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教诲。所以回来以后我以弘扬《弟子规》为一个使命,我们也是要依教来奉行。我们时时要提醒自己有没有落实经典教诲,不然到最后很可能犯了像白居易一样,哈哈笑三岁小孩都知道,但是八十老翁做不得。大舜与我们的差别在哪里?大舜在还没有听到圣贤教诲以前他是住在深山之中,跟山石(大山、石头)、跟鸟兽、野猪为伍,直到大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他看到人家善的行为,听到人家善的教诲,他整个善心被点燃,听一句他一定全心全意做一句。孟子形容大舜那种为善的状态,就好像洪水要溃堤了,谁都挡不住他改过迁善的决心。只要我们求学问的态度,闻一善言、见一善行都如大舜这种实践的态度,相信学问一定能成就,一定可以移风易俗。
大舜做到一句很重要的教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从不责怪别人。孔子在《中庸》里面用射箭比喻君子的态度,提到「射有似乎君子」,射箭就好像君子之道,「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个态度是儒家的心法。这个态度其实也能契入一真法界,这个态度看一切人皆是老师,只有一个人是学生,自己,别人都没过失,是我做的不够好。孔子讲到一个人射箭,箭射出去了,正鹄是目标,目标没射中,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诸位朋友,我们做事没达到目标,第一个念头是什么?都是他害的。第一个念头,箭没有射到,看旁边这么多观众,有点不好意思,马上说这支弓箭是哪里生产的?怎么品质这么差,害我没射好,这支箭不好,这支弓也不好,这个角度弯度不够弯,害我失常,做不好事一味往外面推。这个态度就跟道渐行渐远。当我们能自我反省是我做得还不够好,处处反省自己,这样的精神能够唤醒他人的惭愧心。
评论